中國遙感衛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中國遙感衛星的應用範圍和知名度相比於歐空局,美國宇航局,日本的衛星要小很多。遙感界的中國人、華人非常多,但我們自己研發的衛星數據的應用卻非常有限。汶川大地震暴露出了中國遙感行業的尷尬,衛星少,質量差,解讀性低,不能獲得實時的震後災情資料。
但中國遙感行業的前景是很樂觀的,例如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裝載的高光譜成像儀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也達到了國際同種衛星的水平。馬航失聯中國調用了海洋、風雲、高分、遙感等4個型號近10顆衛星,也顯示出我國衛星在短短10年時間裡數量和質量上有了提高。抱著中國遙感在未來10到20年能大放異彩的信心,希望可以了解更多中國遙感衛星的現狀。以下任何一點或更多信息都可以回答:衛星發射時間,預計壽命,衛星成像儀參數,優缺點,已有和潛在應用。
對這個問題,我是有很多話想說的,先隨便寫寫,以後希望慢慢補上。個人意見,歡迎討論~
眾所周知,中國中解析度的sensor很多程度上是仿製Landsat系列,sentinel系列的。前天剛聽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副主任張老師的講座,就向他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問題。
「以GF-2和ETM+為例,為什麼包括空分、輻分、響應函數、信噪比等兩者的技術指標清單差不多,但是ENVI一打開目視效果明顯不一樣呢?」
這就是一個關鍵的技術問題,在(至少是民用)精密儀器製造方面,無論是上海技物所還是長春光機所都和美德日為代表的第一梯度還存在代際差異。
科學上,中國和美德日互有長短,基本不存在代際差異。看看Maryland、Boston都快被華人攻佔了吧?NASA略敏感,但也有不少(主要在Goddard,JPL少一些)以陳鏡明、梁順林為代表的華人科學家在遙感應用方面處於頂尖梯隊應該沒有疑議的,以遙感所、北師大、武測三所機構為代表的在國際上處於一流的科學成果也有不少。(北師大在RSE、TGRS、ISPRS、IJoRS四刊的發文量似乎是排在第十位?有印象在遙感國重看過,具體統計得找找文獻了)
但是,技術方面的……積累太欠缺了。一流人才是否都不在研發技術的第一線?
即便如此,我還是對中國未來的遙感衛星產業持審慎的樂觀態度。(出完野外回來再補……)
感動到美國人了……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297/345.full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297/342.full
上大學的時候,知道的主流衛星影像是Landsat系列,以及Spot5,IKONOS,Geoeye,Quickbird,還知道中巴資源衛星,平時學慣用的例子數據也都是這些,可能那個時候也沒接觸什麼科研,感覺遙感衛星都是外國的,不過那個時候知道北斗的應用指日可待了(雖然不算遙感,也貼邊吧)。現在想想吧那會真是挺幼稚的,以為反正都是學習技術,無所謂衛星是哪些國家的,能用就好,對於何時能用中國的遙感衛星真的沒有什麼概念和想法,可能潛意識裡認為中國的技術還差著很遠。
隨著畢業的臨近,接觸了更多遙感的相關內容,我們學校是測繪為主的,我的導師在我大四的時候上了一門課是熱點問題什麼的,知道了資源三號,還有高分專項這樣的項目,我當時的想法是,哦,我以後應該有更多的工作機會了……
讀研之後,做的是遙感的應用,現在看看最近這兩年湧現的論文,應該說在各項基金,項目的支持 下,數不清的高分還有HJ星的應用文章。我在學習和工作中接觸最多的是高分一號,講真的,應用起來有不少的問題,它的成像方式帶來了奇怪的成像視角,圖像質量並不算很理想,不能馬上就通過它得到滿意的結果,但是它可以用,而且目前來看也比較成熟了,就算現在沒有國外的衛星,它是可以被我們很多行業所應用的,而且是免費的。因為是免費的,對於創新型的小企業來講,能夠節省很多成本。
所以,即使有很多問題,但是仔細想想進步也是很快的,之前的真的是沒法應用,現在高分二號,高分四號,資源三號都開始用了,這個我了解的不太多,應該比高分一號強吧。不管是什麼原因,目前各行各業都在研究這些國產衛星的應用,應該說這種投入是有意義的,遙感應用於各類監測系統的技術必然會越來越成熟。同時也希望隨著科技的進步,能夠有更多高質量的國產衛星,最好主流的Landsat,MODIS,Sentinel我們都可以有很好的替代產品。
去年做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時點更新
國家統一下發衛片
我負責的測區一水兒的ZY、GF、TH
其實也沒什麼
就是感覺爽爽的
小驕傲
哼哼
推薦閱讀:
※如「溫帶大陸性氣候」這樣的名稱是如何確定的?
※岩漿流到大海裡會發生什麼?
※火矢是怎麼製作的,也叫火箭?
※如果地球自轉倒轉,會對氣候和世界格局以及天體運動等造成什麼影響?
TAG:地理 | 天然衛星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遙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