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溫帶大陸性氣候」這樣的名稱是如何確定的?

有「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等等,還有「溫帶季風氣候」,是如何取捨是否要在氣候的名稱中加入「性」的呢?
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命名,有人說是因為此地不是海洋,但還是很困惑為何該地有大陸也有「性」字?
謝謝!


以下解釋並非嚴謹的理論概念,純屬個人簡單粗暴解讀。

因為是先有了「大陸性」、「海洋性」這兩個氣候概念,然後才與「溫帶」組合,出現「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等名稱。
畢竟,在地理上,「大陸性」、「海洋性」定義跟「大陸」、「海洋」差別大了去了,不加上「性」,怎麼區分?
其實這是一個語言學問題,畢竟,漢語沒有明顯的詞形變化,大陸性、海洋性,其實就相當於大陸lize、海洋lize,或者大陸y、海洋y。

——————————————————————————
關於氣候帶劃分,可以跟著蕭蟲子叔叔一起,簡單粗暴的這樣理解:
1、
」大陸性「、」海洋性「、」季風「、」地中海「、「沙漠」、「雨林」,是相互並列的幾種氣候,你可以理解成一個集合,記為集合x,或者x軸。
」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是另一組並列的概念,可以理解成y集合、y軸。

2、
各種概念的含義,
(1)
「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都比較容易理解,分別是全年高溫、全年溫暖、冬冷夏熱、全年寒冷。
*在劃分氣候帶時,亞熱帶是一個介於溫帶和熱帶之間的概念,主要看冬季最冷月份氣溫是否高於0℃。
(2)
「大陸性」和「海洋性」相對立。氣溫是主要考量因素。
「大陸性」意味著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海洋性」意味著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較多。根源在於陸地和海洋的比熱容不同。
(3)
「季風」和「地中海」相對立。區別在於降水的季節分布。
「季風」雨熱同期,「地中海」雨熱不同期。
兩者成因完全不同,季風是因為海陸比熱容差異;地中海氣候是因為副熱帶高壓與西風帶交替影響。
(4)
「沙漠」和「雨林」對立。主要考量降水。
「沙漠」在氣候上可以理解為「大陸性」的一種極端形式,全年降水極少。「雨林」可以勉強理解為「海洋性」的極端形式,全年降水豐沛。

3、
現在,讓我們將x、y作為兩軸,繪製一個表格,建立兩個集合的一一映射關係
理論上(什麼理論?當然是偉大的、戰無不勝的蟲子理論),我們可以得到6X4=24種氣候類型的組合。

4、但是,很多組合在邏輯上就是不能成立的。

(1)「大陸性」和「海洋性」的對立,顯然只在「溫帶」才能成立的。
熱帶全年都「熱」,無非是熱到25℃、30℃還是40℃的不同;寒帶全年都冷,無非是-10℃、-20℃或者-40℃的不同。亞熱跟熱帶情況類似。
所以,「熱帶大陸性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寒帶大陸性氣候」、「寒帶海洋性氣候」、「亞熱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部划上小黑叉。

克里克里,巴巴變

(2)「季風」和「地中海」的對立,前面提到,主要著眼於降水的季節分布,so:

① 兩極地區全年降水都很少,所以這組概念沒意義,小黑叉劃掉。
克里克里,巴巴變

② 地中海氣候只出現在亞熱帶(巧合的是,除了南極洲以外所有大洲都有分布)。因為地中海氣候的成因是當地受副熱帶高壓與西風帶交替控制,副熱帶高壓的活動範圍只在亞熱帶。
熱帶、溫帶、寒帶的地中海氣候,全部小黑叉劃掉。
老規矩,克里克里,巴巴變

③ 「季風」在熱帶、亞熱帶、溫帶都有分布,但是,在熱帶的情況需要進一步細分。

同樣是區分雨季、非雨季的情況,在熱帶由於蒸發量極大,又要根據降雨的多少分為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兩種類型。
這兩種氣候性質其實是極為相似的,但因為降水多少不同,導致地表植被截然迥異。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更大,降水最多的月份平均超過400毫米,植被以喬木為主;熱帶草原氣候降水最多月份低於400毫米,植被為灌木叢與稀樹高草,以草本植物為主。

巴巴爸爸再變身!這次需要填上名字了。

(3)
最後一組,沙漠和雨林。
一句話概括:珍惜水資源。
真正降水豐富的,只有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氣候地區;降水極端貧乏的,遍布全球。
*:亞熱帶沙漠氣候跟熱帶沙漠氣候幾乎完全沒有區別,因此被合併入熱帶沙漠氣候。
(兩極地區的寒帶氣候其實是可以理解為一種極為特殊的「沙漠」氣候:降水量極少,但因為蒸發量更少,所以地表被冰雪積累成的冰蓋覆蓋,而不是裸露的沙土)克里克里~~~~~~

(4)
等等,我好像漏了一個啥東西?
高原山地氣候——這個嘛,是一個獨立的、很有個性的氣候因素,只要海拔足夠高,就可以了,跟上面的x、y兩個軸沒有關聯。

最後,上一張全家福

不對,是這個:

好了,打完,收工。


謝邀。高票答案已經說得非常詳盡了,這裡就什麼時候帶「性」字談談我的理解。
氣候分類的命名主要是基於成因,影響氣候的三要素是溫壓濕,即大氣溫度、大氣壓力和大氣濕度(或降水),與之對應的地理氣象要素分別為緯度(或溫度帶)、季風和下墊面,於是氣候分類的命名主要基於這三者的組合。溫度帶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等,下墊面包括熱帶雨林(rainforest)、熱帶草原(savanna)、乾草原(steppe)、沙漠(desert)、針葉林地(taiga)、凍原(tundra)等。下墊面主要影響氣候的乾濕程度,而大陸和海洋並不屬於上述下墊面的範疇,它們不僅影響乾濕程度,也會影響氣溫和氣壓,這個「性」字正反映了這種綜合性的影響。

當然上面這些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overinterpretation,從語言的角度來解釋更合理些,即:
這些氣候類型來自英語的翻譯,沙漠、雨林、草原、季風等詞沒有對應的形容詞性的詞,所以使用時屬於名詞的形容詞性用法;而大陸和海洋有相應的形容詞(continental和oceanic),所以加個「性」字以區別。

最後來一張Koppen-Geiger的氣候類型分布地圖

以上。


瀉藥哦(′-ω-`)

我不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講過名字是怎麼來的,也可能是我氣候學沒有好好聽講(? ̄▽ ̄)?

高票蟲子叔叔回答的已經很完善吼吼~學氣象的自愧不如啊~~

我的理解是名字來自於這個氣候類型產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重要代表。

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決定這兩種氣候的主要是下墊面性質(陸地或海洋),其他的比如草原,雨林,沙漠神馬的。季風氣候中,決定原因是季風這種現象,地中海嘛~大概是這個地理位置比較典型的緣故,也就是重要代表。

至於「性」這個字,我個人認為是國人分類歸納的一種使用習慣,大陸和海洋是兩種下墊面性質,相對草原,沙漠,山地這種比較具象的,更加高度概括的一種性質吧。

PS: 畢業後就轉行寫代碼了,氣象專業忘了好多,各位大牛不要噴我d(?д??)


謝邀,我並不是很清楚樓主的問題,過來漲知識了


感謝邀請~但是我也不造哎~高中地理好像學過,大學雖然學氣象都忘了


謝邀,看最贊


瀉藥 但是這個我們真不學呀


瀉藥…受寵若驚…我來圍觀…


謝邀~雖然是大氣汪但是並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有「性」字代表的應該是具有這類相似性質的氣候類型吧,比如大陸氣候和大陸性氣候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大陸性所涵蓋的區域範圍應該比大陸氣候廣。再如大的氣候類型里有還有很多小類型,就溫帶季風氣候而言,還可以再分為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如日本北部)、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如我國中部的溫帶季風氣候)和介於二者之間的過渡性的溫帶季風氣候(如我國沿海的溫帶季風氣候)。


謝邀,表示我只是一個渣。來學習的……


謝邀
之前的回答,尤其是第一個回答已經非常詳盡

分享一個氣候分類方法

柯本氣候分類法


來源主要是wikipedia和^ Peel, M. C. and Finlayson, B. L. and McMahon, T. A. Updated world map of the K?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Hydrol. Earth Syst. Sci. 2007, 11: 1633–1644. ISSN1027-5606

柯本氣候分類法(德語:Effektive Klimaklassifikation,意為「有效氣候分類法」),最被廣泛被使用的氣候分類法,由德國氣候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所發展出來的氣候分類法,1918年發表分類法的第一個完整版本,1936年發表最後修訂版。

上圖將全球分別依據主氣候帶 降水 氣溫劃分為若干區域
具體的劃分標準如下

柯本分類法較之其他分類方法參照了植被分布,但是忽視了對氣候形成和發展的研究。比如氣候乾燥的成因受很多因素(地形等等)影響,單獨將其劃分為一帶不是很嚴謹。


題主所問的大陸性氣候等等,應該是屬於成因氣候分類的劃分,較之柯本分類法,加強了對於氣候成因的探討,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具體的劃分排名第一的回答解釋的十分清晰。


以上


這些都是從英文直接翻譯過來的。「大陸性氣候」對應「Continental climate」,「海洋性氣候」對應「Oceanic climate」,季風氣候則直接是「monsoon climate」。


好受寵若驚,第一次被邀,但是只有漲姿勢的份(。?ˇ?ˇ?。)


謝邀……竟然被邀請了有點受寵若驚 雖然我是學氣象的,但是好像也沒有學到關於加不加「性」這個問題的東西(也有可能是我上課不認真(._.)),我自己想了想覺得大概是因為作為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下墊面」,大陸和海洋在「性質」上的區別是非常顯著的
說到下墊面就要往大類說一點。不管是考慮天氣還是氣候,我們都需要考慮氣溫場、氣壓場、風場、水汽場。前三者往往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約的,事實上在氣象學的理論模型中,我們有一組控制方程組來描述前三者的相互制約的關係。(水汽場可能會相對地獨立一些,這裡不說太多因為我也不是很清楚這方面的事情。)那麼如果把大氣看成一個整體,它應該是一個空心球殼,可以從外部影響它的應該只有
1.從外側——太陽輻射。各緯度帶太陽輻射收支情況的不同使得地球上會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區別。
2.從內側——下墊面。下墊面會和大氣進行水汽、熱量以及動量的交換。這些過程通常是通過水循環、感熱與潛熱的交換,以及下墊面的摩擦與地形作用實現的。海洋下墊面水汽豐富,熱容量大,對大氣的摩擦力相對小;大陸下墊面水汽相對不會那麼充沛,熱容量較小,對大氣摩擦力也會比較大,特別地還需要考慮地形作用啦植物啦動物啦城市分布啦之類的問題,兩者性質顯然差別很大。(為此我還多上了好幾門課TUT....)
沙漠啊地中海啊相對於普通的大陸和海洋,作為下墊面的性質又會不一樣,但這幾類與常規的大陸/海洋的差別遠遠不及大陸和海洋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加之影響範圍有限,夠不上格稱「性」而與這兩大類並稱。
答主明天要考一門並沒怎麼聽得懂的專業課,先去搶救一下,晚些再來接著寫_:(′□`」 ∠):_雖然講的不是很清楚,役を立つなら嬉しいです!


樓主好細緻的說。大陸和海洋代表不同的下墊面性質,而季風是一個氣候現象。


謝邀!
氣候分布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太陽輻射,海陸分布等等。其中太陽輻射起著基本作用,太陽輻射的不均勻分布使得地球熱量分布不均,有著明顯的緯向分布,也就有了天文氣候帶即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如果在天文氣候帶的基礎上,考慮溫度的分布變化,可更加細分為赤道帶,熱帶,副熱帶,溫帶,副寒帶,寒帶,極地帶。如果考慮大氣環流以及風向分布特徵,則可分為熱帶輻合帶,熱帶輻合與信風交替控制帶,信風帶,信風帶與西風帶交替控制帶,西風帶,西風帶與極地東風交替控制帶,極地東風帶。。。。這些分布基本體現了氣候的緯向分布,在大致上將氣候分了類。
但是地球表面是複雜的,由於海陸分布等因素,氣候的緯向分布受到了破壞,。首先由於海陸分布,靠近海洋的地區空氣濕度大,降水多,越向內陸降水越少,再加上一些地形因素例如高大山脈的阻擋,使內陸區域更加乾旱。這就將氣候分為了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英國是海洋性氣候最好的例子,中亞以及我國新疆地區則是大陸性氣候最好的例子。而對於我國的東部的季風氣候來說,由於太平洋以及歐亞大陸物理性質的巨大差異,冬夏海陸熱力差異對正常的大氣環流造成破壞,夏季風從海洋吹向大地,冬季風從大地吹向海洋,這種盛行風向的季節性轉變與英國常年盛行偏西風是存在不同的,因此要將季風氣候單獨拿出。
大致上就是這樣的,希望能給題主一點幫助O(∩_∩)O


謝邀。習慣吧。說起來順口一點。大陸性對應海洋性,因為二者都是面積大,對氣候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季風畢竟隻影響少數地區,所以夠不上一個大類,決定因素仍然是這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所以沒有加性。


推薦閱讀:

岩漿流到大海裡會發生什麼?
火矢是怎麼製作的,也叫火箭?
如果地球自轉倒轉,會對氣候和世界格局以及天體運動等造成什麼影響?
如果鑿口井穿過地心,我國各個城市在地球反面分別對應哪裡?

TAG:地理 | 命名 | 氣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