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明季北略的可靠性如何?《明史》是否因為清朝的篡改而不可信?


謝邀。

這問題猶豫了很久,因為無法決定回答的度,所以猶豫。最後想想還是答吧,不過我就只說結論,不說過程了。要討論起來,這個過程實在太複雜,折騰多少本專著出來都沒問題的。

明季的兩略,以及明史,尤其是明史,絕大部分內容是可靠的。

所謂可靠,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本朝發生了什麼事,誰誰幹了什麼,出現了什麼事件,這些記載,基本都是沒問題的,幾乎都可靠。而史書最重要的也就是這些了。

明史問題比較大的是有關崇禎朝的記載,清入關後,因為各種有意無意的原因,導致了相當部分崇禎朝檔案被毀,一直到準備修史才開始著手整理,現在的崇禎實錄,其實主要是來自都察院的奏對疏文和其他一些史料。

但即便如此,主體事迹記載,依然是可靠的。所謂篡改,主要是稱謂上的避諱,以及明清雙方戰爭時的一些記載,蓋因涉及到當朝的顏面以及正朔道統等等問題,多有修飾,但這些並不影響主要事迹的記載。譬如某年某月某日,洪承疇率部突圍不果,退回城內,此次戰役最終結果如何等等;或崇禎十七年某月某日,吳三桂書引清軍入關,與李闖大戰等等,這些大事記,肯定不會有問題。

但具體到細節,譬如吳三桂當時到底說了什麼,清又到底說了什麼,這個可以細究。但這些在史書里畢竟屬於細小枝節,哪怕完全沒有記載,也影響不了明史作為官修信史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說,明史九成九是信史,這個毫無疑問,也沒必要討論。史書最重要的也是這些了。

當然,任何歷史記載都有可能存在錯訛,哪怕是抄寫過程都可能出錯,再加一些主觀上的避諱和篡改,不實之處是必然有的,但就數量上看,這些只佔了非常小的比例,並不會影響到明史作為信史的可靠性。

至於兩略,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此書成書的相關介紹,隨便搜索都可以搜到。鑒於史料來源不同,它的可靠程度要低於明史,但卻保存了很多正史不載、無載的史料,尤其是細節方面,要大大詳於明史,最起碼,做為當時的私人記史筆記看,都是大有益處的。而且這書和明史一樣,大體是可信的,主要大事記多無錯誤,但具體到什麼內容是需要辨別和再斟酌的,就需要後人包括我們的治史功底了,無法一一列舉。

最後說一句,篡改史書其實是一項工作量非常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在沒有電腦和檢索靠人腦記靠筆寫的時代,難度不是一般大,你改一處,則凡與此相關的都要的改,一點點紕漏都能前功盡棄。唐李靖傳里一句「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使得唐宗所有與此相關的努力毀於一旦,可確定李淵確曾稱臣於突厥。

清也一樣,有關雙方談判的情形,清史明史里對有一點倒是沒改,但卻不寫進去,可老檔里的一篇檄文中,皇太極親口承認曾上書明朝自請去掉帝號,終究還是露餡。

篡改史書這事,沒人們想像的那麼容易。


可靠性這個東西只能談相對不能說絕對,計六奇的南北二略個人感覺還可以一信,畢竟郭沫若那《甲申三百年祭》也就從那裡面摳出來的,計書錄的東西包羅萬象,最獨到的就是關於農民軍的記錄,但是書中說理平庸,我個人很重視這種評論,所以也只把它當故事書看了。《明史》的話問題確實很多,不過真實性不會差太多,因為它最大的問題在於避而不談,明末那段有點隱晦也能理解,但你要研究明史也繞不開這套書,不過個人更推崇《國榷》。反正史書都難免會有錯誤,或主觀或客觀,你也只能多方比較,野史官修都得看。
======分割線======
補充一點陳垣先生在《中國史學名著評論》中談到的《明史》的不足,首先是萬曆年以後忌諱太多,黨爭的偏袒、反清鬥爭之類很多就不多說了,陳垣先生那會有人提出重修萬曆後六十年明史,然後《明史》並不是出於一人編纂所以個人意見有分歧,以下手工輸入原著——
《明史》不喜采子孫附傳之例,而喜用同事附傳之例。卷二六九《孝義傳》載人名七百餘,仿《新唐書》,以為簡括,按年分類為「洪武間則有XX縣XX人......永樂澗......」。卷一八九《夏良勝傳》附諫正德南巡臣百四十餘人,無縣名。卷一九一《何孟春傳》附爭大禮者百四五十人,不點句,頗難讀。汪輝祖《史姓的編》將崔桐、葉桂章。誤為崔桐葉及桂章,結果有崔、桂二明人,而無葉姓者矣。《藝文志》不載前代書籍,采《史通》之議論,無法考知前代古書之存在。又多重複,經部小學類勸學門有文皇后《勸善書》,雜家有仁孝皇后《勸善書》:多遺漏,丘濬《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曾進呈,而儒家類無此書。
最後陳垣先生收錄了清人的批評,手錄如下——
趙翼《剖記》目錄「周延儒之入奸臣傳」條下略不當,「劉基廖永忠等傳」條下略歧異,「喬允升劉之風二傳」條下略重複。標題含蓄有意,所謂微詞譏諷也。
魏源《古微堂集》有《書明史稿後》,「《食貨》、《兵政》諸志,隨文鈔錄,全不貫串,或一事有前無後,或一事有後無前,其疏略更非列傳之比」,實則其批評者即《明史》也。
《方望溪先生集》有《萬季野墓表》,「季野所撰本紀、列傳......其書俱存華亭王氏」,「惟諸志未就」。故明志出萬先生手甚少,魏默深先生之批評《明史》諸志,定有所見。
維基百科的糾錯我也貼過來
錯誤[編輯]

清朝修《明史》前前後後用了九十五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官修史書最長的一次,但修完了之後,還是有很多錯誤

[24]

《明史》有《哈烈》、《黑婁》二傳,事實上都是指阿富汗西部重鎮赫拉特(Herat),這個失誤明顯是受了哈烈、黑婁在《明實錄》中並存的影響,又將統治者沙哈魯當作地名。又如海盜劉香的下場,《明史》卷二六五《施邦曜傳》記其「就擒」,卷260《熊文燦傳》又記其「勢蹙,自焚溺死」。曹甫之被殺,《洪鐘傳》記其為廖麻子所殺,《林俊傳》則記其為指揮李蔭所擒殺。《食貨志》說正德時有皇莊三百餘處,今查《明經世文編》夏言的奏疏,很明顯是三十餘處之誤。《明史·謝肇浙傳》中講謝肇浙是萬曆三十年的進士,事實是萬曆二十年,萬曆三十年並沒有科舉考試。《卓敬傳》記姚廣孝與卓敬有隙,廣孝進言勸成祖殺之,無其事。

[25]

又如《明史》卷三百九說張獻忠「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完全是抄襲毛奇齡《後鑒錄》的錯誤結果,按明朝總人口不可能達到六億人

[26]

。李洵的《明史食貨志校注》、黃雲眉的《明史考證》都是考訂《明史》的著作。隨著學術研究的發展,《明史》中的錯誤不斷被發現。

《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殺死,事實上鄭成功去世乃先於魯王朱以海。魯王朱以海死後,其世子朱弘桓渡台灣,得到鄭經的庇護,直至明鄭覆亡。

近代學者論《明史》之編修過程,往往對王鴻緒持有剽竊之成見,侯仁之則認為「兩百年來王氏所蒙誣妄,從此可以釋然矣。」

[27]

。曾參與《明史》編修的汪由敦(1692-1758)則說:「王本列傳,聚數十輩之精華,費數十年之心力,後來何能追躅萬一,若存詆誹之見,非愚則妄。」

[28]

,楊椿認為「王鴻緒史稿」乃攘竊徐元文之作,史實舛漏百出,「蓋是非毀譽尚不足憑,不特紀志表傳自為異同已也。」

[29]

有點跑題,還是說一句《明史》大體還是可信的。


明季北略大部分史料是沒有問題的。
尤其是一些細節描述,可以彌補正史的不足。
北略南略援引的內容,相當多是野史筆記,如《野乘》、《野記》、《遺聞》、《國難錄》、《史略》、《甲乙史》、《倖存錄》、《無錫記》、《無錫實錄》、《江陰野史》、《閩事紀略》、《安龍紀事》、《粵事記》等七十餘種。
不過北略南略因為很多以筆記形式,或作者目見耳聞,站的角度同正史不同。難免有些錯誤。例如北略中的《袁崇煥通敵殺滿桂》。德勝門的箭射廣安門的滿桂什麼的,只能當小說章節去看。雖然這個問題很小,但是直接就成了袁崇煥一案是否冤案有力的證據,經常被袁崇煥黑們引用。

整體北略還是不錯的,例如談遷在《國榷》中談及李闖進北京後,搜刮內廷,「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
北略對談遷的說法給予了反駁,現在看來應該是沒問題的。「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也。

至於明史,可以說九成九絕對是沒問題,明史最大的詬病就是明末清初一段,為尊者諱。有些曲筆或主觀臆斷,但是大體問題是沒有的。例如,爭議比較多的《袁崇煥傳》,個人覺得是大方向沒問題,只是有小瑕疵,比如突出袁某人個人光輝,春秋筆法貶低某些人之類的問題。
就如樓上汗青所言,篡改歷史那是一個比較宏大的工程,不是丫隨便幾個史觀畫圈圈就可以改的。
總結,明史可以當信史看,可以再參考其他史料。


明朝史料的可信度,取決於明粉皇漢小心肝兒的脆弱程度。


「明史」的版本間的差異
就貼鏈接不說話


相信我,計六奇也就是寫了本清初版的《明末那些事兒》,大家看看就好,硬要相信他是信史,那就算了。當然也不可能全部都是編造,大家可以參考很多明末的筆記與實錄等,綜合來看。材料還是很多的。老計本身自己就抄了很多。信史可以參照首先是最靠譜《神宗實錄》《熹宗實錄》《崇禎長編》,次靠譜史書的話《國榷》《小腆紀年》等,還有一些筆記,《酌中志》《南渡錄》等,還有比較野的《萬曆野獲編》等。(見過最編(# ̄▽ ̄#))


明史的話,那就另一回事了。佔個坑,到時補充。


仔細看明史。發現明史的故事的寫法,關鍵人物描述上常常有故意黑的地方,使用的手段也很高明,不仔細斟酌考慮,就會被帶進去。如果理性看待明史這本書,你絕對不會相信。因為故事太離譜,明朝皇帝也是人,不是腦子有病!看完之後覺得明朝無好官(我指高官),清官是傻子,朱允炆是傻子,朱元璋是殺人魔等等。看看其他歷史,你會發現政治人物都是很不簡單的,城府深的很,政治手腕令人驚束!為什麼單單明朝276年這麼亂?統治者胡塗透了,魯莽透了?難道他們都這麼不開明?這絕對不可能吧?他們應該跟以往統治者一樣,各種事情都會考慮非常完善,想出的辦法讓人意想不到。除此還有一些其他小故事,你要是認真讀也會發現有點奇怪,為什麼那些牛人關鍵時刻總會犯糊塗!這就說明明史是假的!牛人之所以牛就是關鍵時刻不會犯糊塗!不會有疏漏!哪部歷史人物會像明史里的人物集體喪智!那部歷史故事會有那麼多戲劇性?那部歷史書上會有那麼多令人震驚貪官呢?可憐我們明朝。可憐的我們的漢人啊!一個不侵略不值民的國家卻被侵略者無數次踐踏!殺戮!滿清的陰險算計,蒙古的粗魯野蠻!西方的殖民剝削!日本野心瘋狂!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这段话?
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以後,為何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大殺功臣?
如果朱元璋不廢丞相,依唐例三省相制,同時依宋太祖例,不屠戮功臣,教化農桑,大明是否有可能超越大唐?
如何看待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在明清兩代,買個丫鬟要多少錢?

TAG:明朝 | 歷史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