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為何受到如此巨大的阻力?

如題,為何清朝時乾隆下江南情況完全不同?


所謂下江南的「阻力」,大概只有正德十四年三月一群小臣伏闕、上疏諫止被打死十一個那次吧。後來親征寧王因為是真正的軍機,並沒有太大阻力,甚至有官員認為就該皇帝親征,否則誰來擔責?


要說原因的話,近憂是江南是明朝財賦所出的根本之地,不容武宗前去騷擾;遠慮是怕武宗直接在路上被人殺了,還沒兒子繼承。首先來看內閣在事件尚未發酵的正德十四年二月初上的奏疏了。

大學士楊廷和等疏言:近日進繳居守勑諭,奉旨:「朕今不時廵狩,其勿繳。」臣等聞命之餘,不勝憂懼。

正德十三年七月武宗第三次去宣府的時候,覺得沒個交代就偷跑也不是事兒,給留京的內閣和司禮監寫了正式讓他們負責居守的敕諭,規定他們如何代理政務。按慣例辦完了差,這種臨時性的敕諭是要交還皇帝的。結果武宗在十四年二月回京的時候,表示我以後還要出去,你們就不用還了,我出去之後直接照舊辦。以前武宗每次回京,大臣都會上疏勸皇帝以後不要再出巡。武宗這次則是公開表示,「我已放棄治療」,自然會引起很大反響。

京師根本重地,朝廷一日萬幾。皇上比歲以來,數出遊幸。宮城之內,居守無人。諸司章奏,動經數月,未見裁處。內外遠近,惶惶不安。

前文不是說讓司禮監和內閣「居守」么,為什麼又說無人居守?按明代慣例,皇帝出巡的時候要有皇族來居守乃至監國,這個人選應該是太子或者親王,必要時刻是可以即位的。而武宗既無兒子也無親弟,無人可以居守,一旦像成祖一樣死在外面,皇位繼承問題將會極其棘手。這個問題一直是正德朝中樞權力結構中最大的隱患,也是文官反對武宗從事軍事活動的一大根源。所以後文楊廷和們會說「伏望皇上深惟至許,端拱穆清,頤養聖體,以延椒寢之祥。」意思是,皇上你在後宮好好地生一個兒子出來罷。那麼問題來了,燒香、下江南真的有那麼危險么……見下文


另外,武宗「移動辦公」的效率也不怎麼樣,所以說是「動經數月,未見裁處」。如果你的領導環球旅遊去了,還要求部門大事必須經ta批准,而ta又不及時回email,能不被吐槽么?

況東南乃國家財賦所出之地,連年大水為災,兼以征徭煩重,百姓不堪困苦。若復軍旅經過,日費不貲,不知何以供應。且里河一帶,路狹水淺。今營建大木及漕運糧船尚未能依期到京,倘又加以皇船數多,擠擁而行,大木必不能前,運船必不能急,誤事匪輕。意外之虞,尤有不可測者。

武宗出行是帶著不少的親信、宦官和軍隊的,無疑會對地方秩序有極大影響。這些手下出去抓花姑娘嚇得百姓趕緊嫁女兒之類都不必說,最大問題是他的行程計劃不會預先公布,或者說可能根本沒有精確的行程計劃;所過之地,供給都是臨時從地方上徵發,必然導致地方政府進行臨時賦役攤派。正德朝的財政狀況是什麼樣呢?劉瑾為了給皇上省錢修豹房,居然想到去與虎謀皮,廢除給邊軍的京運銀兩,最後把自己活活作死。讓武宗去江南根本之地折騰一波,還真是有點兒吃不消。


很快,機智的武宗想出了一個新花樣兒,自稱是要「往南北兩直隸、山東泰安州等處尊奉聖像、供獻香帛、祈福安民」。所謂泰安州,就是去泰山燒香,燕青去和任原打擂的所在。當然這一聽就是扯淡。除了引來文官紛紛聯名上書吐槽外,還有以翰林修撰舒芬為首的若干小臣直接指出,皇上你的腦袋已經要被賣了,他認為,現在朝廷里有一批人「懷馮道之心,以祿位為故物,以朝署為市廛。以陛下為奕棋,以革除年間之事為故事也!」革除年間之事,就是靖難之役,藩王起兵奪取皇位。照舒芬看來,武宗的南巡之旅,很可能就是一次死亡之旅。有人已經和寧王串通好了,要在路上要了皇帝的性命,由寧王取而代之。而另一批官員則像五代的十一朝元老馮道一樣坐觀成敗。


那麼,武宗知不知道寧王密謀的事呢?正德十二年五月,寧王府的幾個宦官跑到北京去告寧王的狀,說他和一夥兒人「時在王所密謀,鑿池造船,以為水嬉,疑有非常」,武宗把他們交到錦衣衛去審。事實上朝廷已經獲得了一個明顯的信號。但是寧王也反告這幾個宦官私逃,而且買通了吏部尚書鹿丸、緹帥錢寧、東廠提督張銳等一批權貴幫他說話。當時武宗剛剛開始發現北京的美,在大興打獵,石景山看景兒,正玩得高興,大概並不想把這事兒鬧大,就把宦官發配到南京孝陵去種菜,又以皇帝名義給寧王寫了封信告誡一番,把案子壓下來了。十四年春天這次南巡計劃,李洵先生認為武宗除了遊玩以外,也有意帶著兵去「震懾」一下寧王。他還讓內閣給他查閱皇帝親祭各王府墳墓的儀節,和對各藩王的口頭稱呼,顯然武宗有準備去會見一下沿途的藩王們,寧王恐怕是也在其中的。因此,舒芬所作的推測,武宗大概也是明白的。


問題是,武宗沒兒子導致藩王覬覦皇位,以及兩次恢復寧王的護衛導致寧王驕縱坐大,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舒芬等人的奏疏又把他周圍的親信形容得如此不堪,想必他們也沒什麼好話。於是找了一個借口「朕感疾未寧,此輩不聞問安、視膳,乃出位妄言,多方訕謗!」把一百四十多個文官又是罰跪又是廷杖,拍死十一個。所謂專制皇權這種東西,就是能夠說著無理取鬧女朋友的語氣,干著「霸道總裁」的事。不過能夠堅持侍奉這種皇權的人,也是蠻奇怪的,只能說他們都是吉祥的一家吧。

不過話說回來, 寧王一黨是不是真的要在路上殺害武宗,倒沒什麼確實證據。因為寧王的Plan A,其實是通過錢寧等人的遊說,以合法渠道把他的世子(按輩分還是武宗的從叔!)送進宮來做皇嗣。十四年五月,寧王還做了一次努力,請江西巡撫、巡按和鎮守太監等人給他向朝廷申報孝順事迹、要當道德模範!這無疑是在給自己走合法渠道增加籌碼。錢寧到武宗面前去給寧王說好話,然而武宗再漫不經心,也知道寧王是什麼意思,於是要問責巡撫等人。 而張銳則在親信勸說下,發現寧王大勢已去,於是把寧王的黑材料交給御史蕭淮,公開彈劾,這事就藏不住了。於是寧王就選了舉兵造反的Plan B。當然Plan B肯定也是平素有所準備的了。


然而巧合的是,武宗真的在南征歸途中落水,回京不久就死了。有人還說這是什麼文官陰謀,簡直搞笑……犯罪嫌疑人不在天天在武宗周圍活動的人里找,找文官有乜用。鑒於有睿宗在成化末年就有被萬妃推為皇位繼承人的傳說,我建議調查一下興王府的人,畢竟他們才是最大受益者,呵呵呵呵。


說起來,其實當時諫止的人里並不只有文臣啊。有個親軍軍官金吾右衛帶俸都指揮僉事張英,是陣亡將領張勝之子。他也帶著刀跪在端門外。衛士詰問他要幹啥,他說:「我按職責應當隨駕出行,自知遇到變故,必然要死。與其死在外面,不如死在這兒呢!」就拔刀刺胸 ,被衛士將刀奪下,沒有死。


於是法司以妄言之罪判了他一個斬刑,武宗開恩,打他八十廷杖,流放貴州充軍。張英便死在了那裡。


至於說和乾隆朝對比的,我覺得也沒必要找那麼遠,就看20年後世宗回老家那次就好了。

  • 武宗孤家寡人 vs 世宗有三個兒子,臨行前冊立太子監國
  • 武宗帶著武人宦官到處逛 vs 世宗帶著半套班子上路,不誤朝政
  • 武宗走到哪算哪 vs 世宗路線明確
  • 武宗去泰山上香 vs 世宗視察母親的陵墓

不過最關鍵的一點是:世宗早就搞過大禮議、大獄,徹底整頓過朝局了。嗯,就是這樣。武宗如果肯花心思在朝中經營幾年,一樣做得到。


很簡單,乾隆是去拉關係,再加上清朝那個大臣敢去找皇帝的岔子這不是找死這是送死。明朝那是因為在平寧王叛亂,不能讓皇帝去折騰,由於弘治皇帝給文官帶來的形象太深刻了,所以大臣的膽子稍微比清朝大一些,正所謂言路大開嘛,真是搞笑就算不是明粉也知道明朝官員除了名的膽子大,敢對著皇帝說滅我十族有何妨,敢當著皇帝的面把其他官員活活打死,敢明目張胆的和皇帝叫板。不說其他朝代就清朝起碼沒有,只有奴才才不會分別好壞。
我不是明粉,我這點底子算不上。現在一粉頂十黑,很討厭這個明粉這個詞按在我身上。我實事求是就三個人,方孝儒頂朱棣,海瑞的《治安疏》,王竑當著皇帝面把其他大臣打死,。只有奴才不會分別好壞,為什麼因為只有奴才願意不要臉不要命!
我想起了一則事,有可能是段子
清末,法國使臣羅傑斯對中國皇帝說:「你們的太監製度將健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沒等皇帝回話,貼身太監姚勛搶嘴道——「這是陛下的恩賜,奴才們心甘情願。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干涉我大清內政!?」

我只來幫題主解惑,哎!殊不知遇到那種為反對而反對的朋友,也是醉了!
若有不對請多多指正
反正我也不會改
多多理解和包涵謝謝


看了所有的回答,沒有人提到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官員們從自身利益考慮,也害怕皇帝出巡,尤其是正德這種喜歡"微服私訪"的皇帝。我們來看楊一清的一段描述:


余自釋綸扉歸京口裡第,杜門掃軌,不與世事。忽道路傳聞聖駕南幸,減侍從,易冠服,潛行野宿,駐蹕無定。臣心怦怦,早夜彷徨,未知扈從何所罪戾奚辭,然亦不敢遠迎,有違聖意。

楊一清這段話就寫自正德南巡期間,他本人當時致仕在家已有數年,"杜門掃軌,不與世事",但是聽說皇帝南巡,並且是以微服的方式,"潛行野宿,駐蹕無定",居然就嚇得"心怦怦,早夜彷徨",原因是害怕皇帝身邊的人會說壞話。這個身邊的人有可能是指近臣,更可能是指皇帝微服途中遇到的人。但是他怕皇帝不高興,又不敢前去迎接。
這段心理描述是不是很像現在地方官遇到中央領導下基層視查時的心理?楊一清作為一個早就退休在家,不問政事的官員,尚且如此害怕,那些在任上的官員,不是更加心驚膽顫嗎?諫南巡最激進的那幾個,舒芬、夏良勝、黃鞏、陸震等,全是南方人,所以拚死也要反對正德南巡。
可能有人要說正德不是那種視查基層的領導,他純粹是為了遊玩而已。這個判斷有些武斷了。正德一路見過的官員不少,雖然史書上記載的都是吃飯、喝酒、漁獵之類的小事,但未必沒有在遊戲應酬中了解官員的目的。正德回京後立即對全國各省的官員做了一個調整,其中當然包括南京六部的官員,也包括陪他喝過酒的伍符,陪他釣過魚的蔣瑤。史書對這次罕見的大範圍人事調任沒有任何評述,只是記載了調令而已。我想這極有可能與此次南巡有關,而史書出於某種目的,不便評述吧。


明朝時文官特別是諫官權力很大,且很有責任心,早期皇帝一般不敢怎麼動他們,後來昏君也就開始殺言官,到了晚期,幾無言官進諫,系統崩塌,清朝奉行的是奴化,漢人權力不大,滿族貴族又喜歡享受,有人反對,立馬解決,這就是差距,前一個有著早期權力制衡機制雛形,另一個則是一如既往的野蠻殺戮和奴役


乾隆下江南,花空了國庫。從晚清的情況來看,南方對清政府從來沒有信任過。你看太平天國後的大軍閥都是南方的。乾隆是去維穩,而且清朝也沒人敢說啥,明朝的文人中前期還是很不錯的。


我要是拿錢出去學習,家裡人會主動遞錢。
我要是拿錢出去上網,家裡人會主動出巴掌。


因為上一次要去江南的老朱家人,發起的活動叫靖難。


明朝文官權利極大,管的很寬,以敢諫聞名,以受罰為榮,整個文官集團對皇權有大的約束,導致明朝的皇帝很少有說一不二,專斷獨行的。
清朝就不一樣了,滿清皇帝從明朝的歷史裡吸取了教訓,文官集團再也難對皇權做出任何制約,只能俯首稱奴,皇帝想幹嘛就幹嘛。


因為一個是去平叛的,一個是去視察的。
皇帝上前線這種事總是會被反對的,因為會被視為「不務正業」。
何況英宗的例子就擺在那裡,才過了70年。


因為文臣要的是一個聽話的皇帝,正德的青春期似乎太長了些


很簡單

當你稍微威脅到他,他大聲咆哮;當你真正威脅到他,他苦苦哀求

清前期江南士人是奴才,不服氣就死了
明朝江南士人是大爺,不服氣就鬧


因為乾隆還算是個職業皇帝,厚照卻是個實打實的職業演員(全能藝人)


推薦閱讀:

建州女真興起時,為什麼選擇向西攻打明朝,而不是向南攻打朝鮮?
曾國藩攻陷天京後為何要屠城?
滿清相對於明朝,是更開明還是更專制了?
怎麼看待洪承疇最後只被封輕車都尉?
乾隆皇帝和現在的北京白領,誰的生活質量更高?

TAG:歷史 | 清朝 | 明朝歷史 | 正德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