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對清政府最大的打擊是哪方面的?


《太平天國的摧心掌》
引用自《大科技.百科探索》某一期,具體哪一期不記得了,反正是我高中時候看的

 公元1864 年7 月19 日, 太平天國的天京城內外瀰漫著一片不祥的寂靜。伴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 二十餘丈的城垣被埋在地下的火藥轟塌, 湘軍如潮水般湧向缺口, 城內的太平軍殊死抵抗, 但是他們早已在長期的飢餓困守中筋疲力盡, 終於被敵人擊潰。與大清王朝對峙了整整11 個年頭的太平天國在壯士們的血肉中畫上了句號。

  大清朝的統治者們鬆了一口氣, 江山轉危為安。但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 太平天國這一記重鎚, 仍然在清帝國瓷器般光鮮的肌體上敲出了一絲裂痕, 在以後的50 年裡, 這條裂痕越來越大, 終於無法彌補, 清帝國就此瓦解了。

清朝皇帝的金字塔

  在中國歷史上, 歷朝歷代的皇帝最擔心的就是那些各鎮一方的軍隊將領、地方貴族有可能倚仗控制在他們手中的部隊和財富與中央抗衡。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中晚唐的藩鎮割據都是前車之鑒, 很多顯赫一時的帝王都被攪得焦頭爛額。

  清王朝的先祖們在入關伊始, 謀劃建立一個嶄新帝國的時候, 就特別提醒自己, 萬萬不要重蹈中央受制於地方的覆轍, 於是特別在國家制度建設上下了一番功夫, 為子孫們建立起一座中央集權的權力金字塔。

  這座金字塔是這樣的: 最高的權威當然就是皇帝。皇帝以下,主要有內閣、軍機處、六部、都察院、理藩院以及管理皇族宮廷事務的宗人府和內務府。這些機構雖然各有分工, 但實際上互相牽制, 便於皇帝的直接控制。全部軍事、行政、財政最終幾乎完全集中在軍機處, 而軍機處的一切政令都要聽從皇帝的安排。

  省一級最高軍政和行政長官為總督和巡撫, 他們掌管一省或數省, 但是管理省級財政、民政、司法的藩司、臬司卻不歸他們管,而是直接聽命於中央六部中的吏、戶、刑部, 可以直接向中央彙報,職務也由皇帝任命,總督和巡撫只能監督他們,而沒有直接的管理權。通過這種相互牽制的制度,地方權力為清廷牢牢控制著。

  清王朝的軍隊主要由八旗和綠營組成。八旗兵主要負責宮廷和京師的守衛以及各地重鎮的駐防; 綠營兵是漢人組成的, 負責全國各地的駐防。所有軍隊的調遣和指揮都要完全聽命於皇帝,以用於加強清政府在地方的政治威懾, 防止叛亂髮生。

  這樣一座權力金字塔使清王朝在19 世紀中葉以前一直非常漂亮地實現了中央集權統治, 保證了清王朝的江山穩固。然而隨著太平天國運動愈演愈烈, 這座金字塔卻悄然發生了變化。

太平天國的摧心掌

在武俠小說中, 有一種可怕的武功, 名叫摧心掌。, 一掌拍上去, 人表面上看起來沒事兒,可是五臟六腑都受了重傷, 過不了幾天人就不行了。太平天國運動就是這樣, 雖然表面上被清朝鎮壓了下去, 卻使清王朝的權力金字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太平天國早期, 洪秀全揭竿而起, 一呼百應, 出全州, 入兩湖, 進三江, 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江南。號稱八十萬的清朝八旗、綠營兵居然拿太平軍沒有辦法, 前後擁「 護送」 太平軍到了天京。咸豐皇帝使出了渾身解數, 不斷派遣重臣督師, 但八旗、綠營仍然落入潰不成軍、兵餉兩窮的絕境。

  戰區各省督撫看到正規軍不能保衛轄區的安全, 便紛紛自己組織軍隊, 以解燃眉之急。要是在過去, 這絕對是犯了皇帝的大忌, 然而此時的咸豐皇帝黔驢技窮, 只好對總督、巡撫們的所作所為都表示許可, 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就是借這個機會崛起的, 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八旗、綠營這樣的正規軍被湘軍、淮軍這樣的民兵取代,皇帝對軍隊的指揮權也就順理成章地轉移到了招募民兵、自己訓練的地方大員手裡。

  皇帝的兵權丟了, 財權也保不住。太平天國佔據的是中國最富庶的江浙地區, 源源不斷向北京輸送賦稅的大運河因此中斷,清朝中央根本籌不到足夠的錢來供應這場平叛戰爭, 無奈之下,只好告訴總督和巡撫們自己想辦法。於是大員們各顯神通, 到處搜刮, 將地方上的財富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一手握著兵權, 一手握著財權, 地方督撫們的權勢越來越大,不斷地培植自己的黨羽, 隨心所欲地向朝廷推薦「 人才」, 紫禁城裡太后和皇帝們根本奈何不了他們。清朝先帝們擔心的事情終於出現了, 中央與地方開始分裂,而且地方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


皇帝被拋棄了

  太平天國滅亡後的50 年,幾乎可以被看作是清朝皇帝逐漸被他的臣子們拋棄的50 年。曾國藩無疑是清王朝的忠臣, 他其實已經睿智地看到自己和門生們一手創辦的湘軍、淮軍正在摧毀清帝國的內部結構, 於是竭力剋制湘、淮將領們日益膨脹的權勢,甚至主動裁撤湘軍, 自己也盡量抑制地方與中央的對抗。然而當他死後, 他的舊屬們卻沒有跟朝廷客氣。

  在洋務運動中, 這些地方督撫權力進一步膨脹, 儼然成為集軍事、政治、經濟、外交諸權於一身的軍閥。自19 世紀60-90年代, 他們先後在各地建造了大約20 多個製造槍炮、船艦和彈藥的工廠, 全都作為個人政治資本, 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分別擔任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達數十年之久, 並左右清廷的內政外交, 成為清政府最為持重的地方實力派。

  到了19 世紀的最後兩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王朝中央政府利用義和團向列強宣戰。列強當然也不含糊, 組織起八國聯軍大舉進攻。讓中外人士都意想不到的是, 這些地方督撫們非但沒有跟著中央一齊對外開戰, 反而宣布「 東南互保」, 在朝廷與洋人的戰爭中不偏不倚, 保持中立。孤立無援的老佛爺和光緒皇帝只好坐著小驢車狼狽地逃出北京城。

  就算慈禧太后同時向八個強國宣戰的事情做得不明智, 地方重臣們在外國侵略的時候保持所謂的「 中立」 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慈禧太后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還沒回到北京就宣布「 變法」, 這就是著名的清末新政,其實是打算教訓教訓那些不忠不義的地方大員。變法包括統一全國軍隊的編製番號、領導指揮、裝備, 用意非常明顯, 即收回地方督撫的財政權和軍權, 重新恢復舊日的中央集權。

  但是這個舉措嚴重觸犯了地方督撫們賴以自重的根本, 導致了中央與地方的嚴重對立。1911年, 四川地方政府因「 鐵路國有」 政策與朝廷直接發生對峙,拒絕鎮壓保路運動。朝廷沒辦法,只得自己動手, 從湖北調遣新軍入川。誰知新軍剛走, 革命黨的武昌起義就爆發了, 對中央積怨已久的各省趁機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經過十幾次起義都敗得很慘, 這一次終於借著清朝地方督撫對中央的不滿取得了成功。可惜的是, 這次革命很大程度上不是革命黨自己打下來的, 軍事力量仍然掌握在地方軍閥的手上, 因此勝利果實很快被他們篡奪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太平天國被清王朝鎮壓下去了, 卻也給他的對手留下了致命的內傷。這個內傷擊垮了大清帝國, 也給近代中國留下了後遺症。在後來的歲月里, 這些軍閥根本不服從任何中央權威, 彼此混戰,釀成了中國近代的無數悲劇, 直到1949 年新中國成立。


短期看摧毀了財賦重鎮江浙的經濟,江浙經過太平天國和湘軍的兩輪掠奪,已經淪為白地,需要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意味著清廷的收入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長期看,地方勢力的興起,長期禁錮在漢人豪強頭上的枷鎖已經消失,八旗的戰鬥力如此低下,只能依賴漢族地主了,湘軍淮軍開始成為清廷的心病,不能不用,又不敢重用.
最大的打擊應該還是漢人地方豪強的掌權,切斷了滿洲殖民統治的觸手,中央開始對地方失控,以致後來辛亥革命各省迅速獨立


太平天國之前,漢臣基本在民族歧視的清政府裡面無實權,就算偶有特例,也會被視為動搖滿族根基而迅速悲劇,漢人的功勞沒有其威脅更加讓清政府敏感。

而太平天國終於暴露了滿臣不堪一用的事實,導致清廷失去了地方的實權,不得不依賴湘軍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可以說,太平天國對清廷最大的打擊是動搖了滿人在體制內的主導權,經此一役,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上位,自此把持了地方。

這是後來發生洋務運動和東南互保的重要原因,這種根基上的動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發生。


漢族士大夫的崛起,逐步取代滿族貴族的仕途地位;大規模的團練,其本質就是中國近代軍隊建制的模板。
不同意@Lanz所言,軍閥干政起因不是由太平天國引起的,就算到了最後漢族士大夫的武裝力量也沒有用在革命上。


首先,太平天國證明了滿清八旗子弟其實不僅打不過洋人,有時候連中國人也是打不過的,老百姓就覺得大清滿族皇上不是萬能的。
其次,因為打不過,就只好跟洋人談,放手地方去搞,老百姓就更加感覺大清滿族皇上好像沒什麼用了。
再次,洋人借著太平軍也把自己的勢力擴張了,江浙一帶被破壞的結果是洋人手下上海地位的提升,富庶之地百姓擠破頭要去尋求洋人避難,更不肯給大清出力了。
最後,更重要的是,漢人和地方勢力的聲望起來了,曾剃頭到李合肥還算聽皇上的話,可以後的人或沒有他們在中央那麼高的地位(地方實力派)或有自己的談判籌碼(袁世凱為代表),敢跟大清談條件了,而且大清還管不了了……


1、長期佔領富庶的江浙兩省,使得清朝的負擔大大加重。這裡的加重不僅體現在清朝直接稅收的減少,而且體現在清朝因為失去了納稅大省而導致的需要以在其他省份征以更重的稅收來償還賠款上。
2、與湘軍的多次交戰,大大削弱了江浙兩省及臨近省份的再生能力,對經濟、民眾的打擊過重。湘軍與太平軍之間多次爆發戰爭的蘇州,安慶,雨花台等處每次戰爭都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導致該地區人口減少。同時,因為火器的使用,對耕地也造成了大量破壞。這種破壞在太平天國覆滅後的幾十年內都沒有得到完全恢復。
3、列強在太平天國的戰爭中維持的中立策略,最初的因為太平軍信奉基督教以及洪仁玕的個人魅力與在西方傳教士圈內的影響更偏向於支持太平軍而拒絕了向清朝伸出援手。同時,太平軍在南方的戰爭牽制了清朝的軍隊而使得清朝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北線的防禦致使大沽失守。
4、暴露出清朝在軍隊管理制度上面的弊病同時造就了聲明顯赫的湘軍(淮軍)。使得曾國藩成為了清朝事實上的握有最高權力(兵權)的人。
5、人口減少。據推算死亡人數應該在三千萬人以上。對外貿易的停滯(主要的與英美貿易省份均在太平天國的實際控制下)。


太平天國這個時期對大青果的破壞力是安史之亂級別的,但不理解的是為何沒誕生河北三鎮那樣的強藩?


最大打擊還是在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江南付之一炬。經濟上,《大分流》之類的西方漢學著作會把中國與歐洲相比,英國與東南相比,由此可以看到江南的重要性。
比之經濟,文化上的摧殘可能不是真金白銀,但是對人心靈衝擊則亦不容忽視。艾爾曼等學者曾論述過太平天國對江南地區藏書樓和士大夫群體的破壞。


讓滿人統治的皇室開始審視和使用漢人。


滿清八旗精銳盡滅,滿清統治的軍事力量基礎遭受瓦解。地方漢族官僚地主團練武裝崛起,逐漸掌握地方實權,握有軍事力量。滿洲權貴集團覆滅肇始於此。


財政。從太平天國之後清朝的財政越來越緊張,一直到滅亡。


樓上有些人最好把漢軍和漢人區別開


太平天國本身是一場非常愚昧無知 殘暴而又政教合一的農民造反運動,洪秀全一個舉人都考不起的人其所宣揚的夾雜著基督片段與某些空想主義的不倫不類的邪教一樣的東西只在廣西那種落後的地方才有可能發展起來,而太平天國在南京定下來以後,所做的事情比之任何一個腐朽而殘暴的政權都只多不少,最壞的地方在於,這場運動擾亂了清政府正常的和歐洲的學習的機會,因為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已經開始了學習歐洲隨著時間點漸進會慢慢的改變,而太平天國恰恰阻礙了這一點而且將中國自古最富庶的兩個經濟重省江蘇和浙江幾乎淪為廢墟幾千萬人死於暴亂,和同時期不遠的另一場叛亂 陝甘藏回民大起義 一起給清政府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所有的政權崩潰的原因最終都是經濟崩潰造成的,浙江和江蘇是兩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也較早的進行,個人認為這場暴亂毀掉了中國朝著富強 的經濟發展的軌跡。太平天國這種毀滅人性 抹殺知識分子 暴虐兇殘的運動,這麼輕描淡寫的去掉其罪惡,不是寫歷史應該有的態度。被高 假 偏的 歷史觀點蒙蔽了就太可惜了


滿蒙八旗雖然衰落,可畢竟是正規軍,天下百姓都知道洋人船堅炮利,打不過很正常。

可洪楊之亂一起,八旗軍連廣西一幫泥腿子都打不過,這下全天下可看明白了。僧格林沁的逝世,標誌著滿蒙八旗徹底衰落。曾左李胡等漢人地主武裝開始馳騁天下。

這是軍事方面,經濟方面很顯然,太平軍佔領的地方是清廷主要稅賦來源地,這對清政府的打擊是巨大的。


個人認為最大的影響是造成了地方勢力增強(民團,湘淮楚軍,及厘金稅金)。
軍政稅收的權力下放了就不好回收了。而中央的權威同時下降。

這為清廷的覆亡,及軍閥割據奠定了基礎。

同時,大量人口的死亡緩解了人地矛盾。戰亂之後,民心思治,也成了同治中興的原因之一。


讓漢族大臣有了掌握地方的權利和機會,打破了很多滿族的特權。導致滿清上流官僚階層有了利益不同點。為未來艱難撕開了口子。

所以,儘管太平天國很爛,比腐臭的滿清還爛,這是他們唯一起到的一點點意外的作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鄭和時期寶船體積龐大,後期明朝軍艦再無如此規模的戰船?
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内帑还有很多银子这是事实吗?
萬曆年間的礦稅是如何徵收的,為什麼導致朝野的反對?
假如明朝每個皇帝都有像康熙、雍正那樣的鐵腕手段,明朝能否解決黨爭問題?
明朝有錦衣衛東廠,清朝卻沒有特務機構,但清朝皇帝在駕馭百官,控制輿論方面反而比明朝更為出色,這怎解釋?

TAG:中國歷史 | 辛亥革命 | 太平天國 | 漢族 | 農民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