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老人都不喜歡使用家用電器?
我敢說絕對不是因為不會用,都是很簡單的一鍵式操作。
我敢說不是因為怕費電,因為用空調冰箱什麼更費電的電器,他們沒有手軟過。
他們就是覺得不好用,不喜歡用
覺得洗衣機洗不幹凈衣服,情願手洗
覺得微波爐熱不好飯菜,情願用鍋蒸
覺得吸塵器搞不幹凈衛生,情願掃地拖地拖不到的用衛生紙包住抓
但其實我用的時候覺得很好很方便啊~~
更別說加濕器、除濕器、空氣清新機之類的,買回家從來不見他們用過,就是不!喜!歡!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有備無患的老年人生,更多「老年心理學」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新中國成立之後經歷了三次嬰兒潮,第一次是解放後不久,和全球嬰兒潮同步,但因為之後內戰加上人口基數小,這一批嬰兒潮的絕對數量不大,他們今年65+。第二次是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以後,高峰在1965,他們今年50+。第三次是第二批主力嬰兒潮成家立業後的產物,大概就是現在知乎上最活躍的用戶群,是產品設計開發的大腦,是市場營銷的策劃,是購買力的象徵。
產品設計出來當然是為了好賣,想要賣給的對象是誰,決定了市場營銷的側重,也影響了設計師的理念;所以當「老人不喜歡使用家電」成為了家電設計銷售端的想法,「老人不喜歡使用家電」就更加被強化了。
當然,我十萬分同意老人的身體狀況、固有觀念、文化基礎、時代問題等等,都會影響他們的消費選擇。可是這些因素我們能改動得不多,所以,我們還是聊聊有可能能改善的因素唄。
1. 市場營銷
@張昕 老師在上面的回復里總結得特別好,老年人關注的重點和年輕人不同,他們更注重情感、家庭,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我想當我們年紀漸長,慢慢地朋友圈不再拓寬,而一些以前親近的人開始離開這個世界,你會想多些時間去培育現在已經有的關係,和老伴的、老友的、子女的、孫輩的。
所以當廣告都是關於夢想、未來、投資的時候,有些年紀的人真的沒那麼容易被吸引了。
補充一點,關於廣告的渠道和其他一些細節。現在廣告渠道的主力已經不是報紙,甚至不是電視,而是網路平台(我不是做市場的,這是我的個人主觀感受,每次作為一個非XX用戶打開視頻網站的時候感觸極深)。而我們的祖輩,還是喜歡聽廣播,看報紙(可以一再重複翻閱的媒體);我們的父母輩,對「潮」「范兒」「直播」這些新名詞都是一知半解。跟老年人相關的廣告大多是營養品,還是放給子女看的,讓他們記得回家帶禮物有這個選擇。天知道有多少這類營養品就一手轉一手,最終在家裡的儲藏室積灰。
還有一個小細節,當人年紀大之後,聽覺視覺都會變化。我很喜歡谷阿莫,有回我爸好奇跟我看了一集,說聽完頭疼。當然語速、用詞是一個原因,還有個原因是老人家本身對於高音頻的信息,開始慢慢接受不到了;而且男士更明顯 (年紀大 聽力壞)。
所以,當一個產品的廣告,它的理念是關於明天,它的用詞是今日最潮,它的配音是高頻疊現,老人家肯買那那位銷售一定要高薪留住!
2. 產品設計
上面有回答提到了喬布斯蓋茨,但即便是蘋果,設計也是以年輕人的需求為主導的。比如iphone按鍵的平均反應時間是0.7秒(按超過一秒沒反應你該忍不住一直按按按了吧?),而65歲以上老人的平均反應時間超過1秒,更別說有些手抖的老人。這樣的時間反應導致老人用智能電話,在單按鍵上時間過長,直接從「打開」變成「刪除」,或者是一些手勢的指令難以控制。這種情況多了,老人自己也會很沮喪的。
如果說家電的例子,我能想到的是我媽不愛用新微波爐,喜歡以前那種只是時間旋轉按鈕的。問她,她說新機器上面太多功能選擇了,不知道選哪個,而且那字太小了,她要戴眼鏡去按按鈕,麻煩。
我相信,第二批嬰兒潮的那些尚算年輕的老人(你我父母?),已經對比他們的父輩有所不同,加之他們的真實購買力相當雄厚。面對這樣的grey/sliver market,其實家電設計大有可為。老年人對新技術的抗拒是從來都有的,比方說相機,剛開始有照相技術的時候,大多是年輕人去吧,老年人還會說拍照會把人的魂給勾走,對吧?主要還是老年人對於新技術的不了解,以及他們也沒有更多意願去了解新技術導致的。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國內很多生產商對於產品的宣傳已經自動將老年人排除在外了(可以關注一下電器廣告中,有多少是針對兒童、年輕人、中年人,而又有多少是針對老年人的)。
這一點國外就做得比較成熟了,主要還是因為國外老年人有錢(大家都想著掙他們的錢啊!),中國老年人就目前狀況來看,沒錢,自然就沒有針對性的宣傳了。。。
不過,老年人對家用電器/新技術的抗拒其實也是可以改變的,這方面心理學家也是有所貢獻的。比方說電腦,最開始都是一些年輕人在用,老年人也是不願意用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學習使用電腦,為什麼?通過有效的勸說。舉一篇論文為例,是200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1],討論的是如何提高老年人對數碼相機(以及其他產品)廣告的記憶以及對產品的評價。
同樣的廣告圖片,只是標題不同(如數碼相機是:capture the unexplored world vs. capture the specific moment; 煙霧報警器是:Protect your bright future vs. Protect those you cherish)。結果都發現相比於第一個廣告語,老年人對第二個廣告語記憶得更好,也有更高的評價,表現出更多的喜歡。根據老年學中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來說,老年人更加看重的與情感相關的目標(例如人際關係),而年輕人則更看重未來相關的目標(如探索未知世界,學習知識等)。因此在勸說老年人的時候,你僅僅羅列事實是沒有用的,需要的是更多告訴老年人產品的好處,尤其是與其情感目標相關的好處。
我自己也做過相關的研究,勸說老年人多進行健康飲食[2],結果也同樣發現,你僅僅告訴老年人多吃穀物,蔬菜,水果可以幫助他們控制血糖,保持健康是沒有特別大的效果的,更有效的辦法是告訴他們多吃穀物,蔬菜,水果可以幫助他們保持健康,從而能夠有更多美好的時光陪著自己愛的人。相同的道理,用加濕器、除濕器、空氣清新機可以看作是保持健康,有更多時間與愛的人享受生活;洗衣機、吸塵器可以說成節約時間、少費力氣,而節省的時間可以多陪陪家人,或者出去見見朋友等等(當然,如果家人都不陪她就另當別論了...)。
Reference
[1] Fung, H. H., Carstensen, L. L.
(2003). Sending memorable messages to the old: age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and memory for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163 - 178.
[2] Zhang, X.,
Fung, H. H., Ching, B. H. (2009). Age differences in goal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13, 336 – 348.
機器可以取代人干很多事情,同時也讓人無事可做,失去存在感。
除了老年人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低之外,我想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通過為家裡做些事情證明自己的價值、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這些電器所做的都是家常的事情,合理使用可以讓你的一天非常清閑,但是對於一個本就沒有太多事情的老人來說,無疑剝奪了他們為家裡做些事情的權力,忙碌了一生,在退休之後也不是說閑著就能閑著的,不能讓老人太過操勞,但是否認他們的價值會讓他們更加失望,如果有機會還是建議題主能讓老人為家裡做些事情。
關心父母是應該的,同時也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包括孤獨感和自我價值的缺失,或許這些電器可以做的更好,但是請體諒父母的心。
因為電費。
家裡添置一個電器之後,奶奶在意的不是這個電器是怎麼用的,而是這電器用多久就會消耗一度電。
電視機太耗電了自己就不看,晚上做些家務活就是了,雖然長夜之中總是一個人;
洗衣機用起來耗電,還是自己用手洗好一些,雖然總是洗不幹凈;
冰箱耗電量大還是調到5檔,然後任由裡面的食物變得很難吃,一個人吃下去;
...
伴隨年齡增大,老年人就像小孩子了,不管脾氣還是性格還是對於他們來講的新知識新產品,作為年輕人就要想到我們小時候,父母親教我們一樣耐心,細緻,會有效地,而且不要教全功能,通過我們過濾後教一些必要功能,反正我教我媽媽老年手機操作,存入他經常聯繫的人,不多就幾個人,然後設置到幾步內完成就好,千萬倍複雜了,還有其它電器,我都會根據她的需求篩選選擇性的教步驟!
耐心,耐心,耐心+篩選,篩選,篩選;做完了家務,老年人也喜歡出去公園溜達的,並不想成天關在家裡忙這忙那!
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技三定律:1.任何在我出生前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法自然規律要遭天譴
他們就是覺得不好用,不喜歡用
覺得洗衣機洗不幹凈衣服,情願手洗
覺得微波爐熱不好飯菜,情願用鍋蒸
覺得吸塵器搞不幹凈衛生,情願掃地拖地拖不到的用衛生紙包住抓
這些難道不對么?洗衣機對襯衣的領口就完全沒辦法。還不說洗衣機對某些材質的衣服的傷害。手洗確實有優勢。
微波爐熱的菜,如果是米飯饅頭之類的,會發乾,蒸鍋雖然費事,但是適用範圍比微波爐大。
吸塵器也不是萬能的,邊角的地方還是需要伸手進去才行。
說老年人年輕人,本來就是對生活方式以年齡的方式粗暴的割裂。
如果一個年輕人這樣生活,我們可以說這個人懂生活,慢生活,有生活情調。到了老年人那裡就是頑固不化?
生活方式不同而已。
再有,老年人退休在家,整天沒有事情可做,如果所有事情依靠機器都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那剩下的時間做些什麼?
不是老人不願意用 是年輕人沒耐心教
學習新知識成本太大
基本都是廢答案。
主要原因是:
老人的知識系統脫節後,不願意喪失存在感,就只能用經驗或是權威來蒙蔽自己或是別人,達到安定狀態。
如果不能蒙蔽或是自我欺騙,那麼最簡單的就是---拒絕。
父母很難會在子女面前表現出自己的「無能」,老人不願意用新的東西,說白了,還是我們做子女的問題。
不跟你們多說了,我要給老媽手機裝親情關懷了。1老人其實是有很豐富的生活閱歷,懂得使用機器依然不使用往往是懂生活品質的體現。 如洗衣機微波爐,機器有時候是達不到我們要求的,也跟選擇的機器和我們個人標準有關。
2,是1的延伸,老人家有他們的生活方式。如,大多已經在家休息,時間比較充裕,不像我們年輕人那麼忙碌,也不像我們有那麼多愛好,也許家務就是他們的一種愛好。所以從時間節能來說,對他們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3,也是延伸,老人對事物的認識可能還是跟我們有差距,這點主要是針對空氣清新機器使用體現。也許他們不覺得空氣是什麼問題,那些太懸乎。
4,另外,說明題主家老人身體都很健朗,老人適當的勞動也是不錯的,也不必糾結。
因為中國過去太落後了。
喬布斯蓋茨那一代geek活到現在也已經六十多,成為老年人的一部分了。對於他們來說,別說洗衣機這類東西,就連電腦,網路啥的都是他們年輕時候玩剩下的。
狗屁,是很多老人就是不用,有的是心痛錢,有的是對新生事物心生本能的抵觸。
比如我婆婆,我嫁來之前家裡除了電視什麼都沒有,後來我們買了冰箱空調什麼的,你知道她怎麼說嗎?
說空調浪費電,於是我們家一年用不到五次,每次不能超過半小時,不然就會有各種嘮叨,什麼年輕人就是受不了苦啦,什麼電費很貴啊,即使每個月電費都是我交的也不例外,反正是一直要嘮叨到你受不了主動關掉為止,不管那個時候天氣有多熱。
冰箱也是,剛一買回來她就說,浪費電,不然不要插電,直接當成儲藏櫃好了,我說冰箱費不了多少電的,她又說吃的東西放冰箱里不好,吃了會拉肚子,堅決不用,最後還是 我老公看不過去把她說了一頓才勉強用上,直到現在我家冰箱里除了飯菜之外,什麼其他的都沒有,像是水果,飲料,啤酒之類,堅決不能放冰箱,否則就會吃了拉肚子,不管天氣多熱也是一樣。這是她說的話。
至於洗衣機,那也是VIP,一年用上一兩回吧,就是過年前大清洗的那幾天,東西太多了洗不完才「委屈」的用上,平時一律手洗,有時候我不耐煩了,沒時間了用洗衣機洗了,就會遭到她的嘮叨,年輕人就是嬌氣之類,連衣服都不洗。
還有什麼消毒櫃啦微波爐啦,通通不用,在家裡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理由同上。
家裡的電腦我買回來後她大概嘮叨了兩三年吧,原因也差不多,費電,浪費錢,玩物喪志之類,我只能一律當成耳邊風,不然都能煩死,直到這兩年看到我在網上弄了點兼職賺錢了才沒有再說話。
這樣的 老人你能怎麼說?
省電!
有一部分爸媽對新生事物的不敢嘗試罷了……部分爸媽都對新生事物有本能的抵觸,沒有這些個電器,我不也過了這麼多年,為啥現在要用。
以我媽為例,一直沒用過智能手機,後來我給她買了個ipad,兩個月後要求購買蘋果手機。來我家的時候對烤箱產生了興趣,我又雙手奉上。至於掃地機器人,自己加入淘寶購物車,讓我去買單……還買了跑步機,我都沒買!!!例子不勝枚舉,這個還是和爸媽的性格有關係。因為現有的家用電器沒有提供比他們自己動手更完美的解決方案
就像我覺得現在唱歌的大多沒有我們那個年代出道的會唱歌,但小我八歲的表弟卻沉醉其中一樣
我看到數學題目就是會不喜歡,想一下我就可能做的出來,但我就是覺得煩透了,不想做數學題目。我想,老人不喜歡用家電的原因大抵如此。
我家老人都挺喜歡家用電器的,但是我發現他們不用的原因是老是忘記使用方法。比如只要有段時間沒用就會忘記烤箱的發酵檔在哪,語音聊天一多打字就完全丟掉了,洗衣機功能稍微多一點就算我說十遍也跟不說區別不大,用音樂軟體找歌基本是每次見面的必修課,各種遙控器上面的字實在費眼神,烘乾機的開關老是記不住定時和常開的方向,洗碗機消毒櫃的各種不常用功能因為記不住設置變為完全不用功能。
我考慮到三個方面。
第一,可以通過本能獲取的效用,為什麼要花錢?比如洗衣機,我能手洗我就不需要花錢買洗衣機,也不需要耗費電力。為什麼會用冰箱和空調,因為這是不能通過本能獲取的效果。
第二,相對於年輕人喜歡快節奏高效率的辦事風格,老人家或許更偏好耗用更大的時間去做一件事。如果打掃衛生等等都被現代機器取代了,那多出來的時間該怎麼度過?老人自身認為的價值如何體現?這種被需要感是很多老人的一種幸福來源吧。
第三,產品效果。為什麼不使用微波爐?因為微波爐熱的飯菜可能確實不如主婦們的手熱出來的香。洗衣機確實沒有手洗的乾淨。吸塵器確實不如跪在地上抹的乾淨。年輕一代忙於社交工作於是選擇了機器取代,老一代有更多閑暇時間選擇能達到更好效果的手工。
推薦閱讀:
※諸位認為蛇年從哪天開始?
※把太平洋泡成紅茶海需要多少茶葉?
※自然界有哪些很美好的現象?
※怎樣判斷蜂蜜是否上好?
※大四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