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倫敦的亞文化是怎樣的?

有人說歷史上它是倫敦犯罪率最高的區域,也有人講它是倫敦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統一回復:看到知乎日報上有很多留言認為我這就是在自己意淫,把自己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沒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某種程度上,我確實是抱著懷念的心態,而不是科普的心態來寫的。這篇文章能被大家喜歡,也恰恰證明了它的大眾性(沒什麼深度)。
謝謝大家的建議與指正,我也學到了許多。
--------

本人居英將近八年,在一個挨在倫敦東邊,叫做埃塞克斯(Essex)的郡住了六年。我在這裡深深的感受到了東倫敦的魅力。

我先解釋下為什麼東倫敦的魅力沒有辦法在東倫敦找到,反而要在近似倫敦郊區的埃塞克斯郡里體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做7 UP(不是七喜,人生七年 (豆瓣))。裡面找了十一個七歲小孩,每七年做一次訪談,直到他們都年過花甲......
片子是1964年拍的,所以這些孩子都是1957年生的,現在就是大爺大媽了。不過這些大爺大媽倒是承載了很多英國正在逐漸消逝的文化的記憶。
這部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小孩叫Tony,最開始他的夢想是做騎馬師,後來成了一名計程車司機。Tony就是一名典型的東倫敦人。我之所以找這麼老的參考是因為題主說的所謂的東倫敦亞文化,要從新老東倫敦人兩個方面談起。
如果你看完了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土生土長在East End of London的Tony,對東倫敦有著那麼多美好記憶的他,竟然捨得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舉家搬到埃塞克斯郡。表面上看起來是搬到了大房子,生活質量變好了,但其實那是被大環境壓迫下必須做的選擇,當時很多東倫敦人都是不想放棄的。包括Tony在紀錄片里也表達了他對曾經的生活方式的不舍與無奈。
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移民帶來的人口增長和工作緊張。一個是倫敦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經濟發展太過迅速,不得不開始把貧窮的東倫敦加入發展。大家想想倫敦奧運會的主會場為什麼修在了Stratford---一個東倫敦著名地標,就是為了帶動當地經濟。這也造成了問題,當高樓大廈和購物中心拔地而起,東倫敦人開始失去了他們曾經喝酒看球的生活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沒地兒住了。於是他們就全搬到了還是荒郊僻壤沒人住的埃塞克斯。據我了解,35-55歲左右的埃塞克斯人,百分之七八十他們小時候或者他們的父母都是來自於Shoreditch之類的典型東倫敦地區。所以埃塞克斯這個地方的中老年人的消遣和生活狀態基本上還原了當時東倫敦人的樣貌。

東倫敦地圖。這片統稱Hackney。

東倫敦黑幫鬥毆挺嚴重的,不過現在基本上都是有色人種,以前都是白人。

東倫敦還是挺窮的,隨處可見的都是這樣的政府救濟房(council house)。

現在的東倫敦。

口音
口音是感受一個地區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點。
很多人認為Cockney是倫敦音,其實倫敦沒有什麼統一的口音,很雜的,Cockney一般就是指東倫敦工人階層的口音。除了《兩桿大煙槍》,想了解東倫敦口音還可以看BBC長壽肥皂劇《Eastender》,看名字就知道是講東倫敦人的故事了。雖然此劇劇情拖沓狗血,不過在細節和氛圍方面非常貼切的體現了東倫敦人的生活狀態。
這五年間,本人每天耳熏目染的就是這樣的口音。因為所謂的Essex口音,不過就是更土更糙一點兒的Cockney口音。
我來簡單教幾個Cockney口音比較顯著的特徵,首先就是吞音,t和h吞的最多。比如Water就是"waer",Holiday基本上就是"oliday"。有人疑惑了,如果是th連用怎麼辦?Th在一起的發音基本發F的音,比如Think就會發成『fink』的音。夠土吧?
還有就是a的音一般都發成o,比如剛剛教的Water,正宗的cockney讀法是"woer"。再比如暴躁的東倫敦小青年們最喜歡在挑釁的時候說的『What?!』 發音也是"whot"。

英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Cheers,雖然有乾杯的意思,在英國常做謝謝的口語說法。其實這個最早是東倫敦人在用,不過現在很多英國人都這麼說了。
Mate = 朋友, 哥們,夥伴。基本上就像是美國人說的dude用法。(大家如果按照我說的把t的發音吞下,mae,更正宗。)
關於這個單詞,我和我們老師討論過,我們老師說我的口音已經算是外國人里很本土的了,但是有一點最能暴露我不是土生土長在英國的就是這個單詞的用法。注意,不是發音,而是用法。我承認,我就是瞎用。除了類似「Cheers mate」之類的短句,我的用法基本上就是美式用法,不過是把dude換成了mate。雖然乍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是東倫敦人聽起來是啼笑皆非的。這證明mate和dude還是不一樣的。而我暫時還沒有研究出來到底要怎麼用。
Safe = 靠譜。老東倫敦人是不會說的,年輕東倫敦小混混喜歡說。
Sorted = 靠譜。老東倫敦人也喜歡說。
Well = 非常。把well當very用這是個非常典型新式東倫敦的用法。「She"s well fit.」 = 她真正點。
Have it = 真的好難翻譯,類似enjoy it,但是帶了很多東倫敦人比較aggressive的特性。正宗的發音是"av it",我見過一個東倫敦中年男人把這四個字母印在T恤上穿,真的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話。
Fag = 香煙。雖然在美國是句罵人話。我有一次去西倫敦,非常posh的Richmond地區(街道乾淨,街上的餐館都倡導健康飲食,和東倫敦完全是兩回事),在地鐵站門口一英國女人和我借火機的時候,我用了fag這詞。那女的操著Surrey口音問我你剛剛說什麼?我立馬使用了cigarette。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很多罵人話,不過大部分已經是全英都在用了,沒什麼東倫敦特色。

PS
1. 推薦大家看《The Only Way Is Essex》,雖然此劇已經是英國真人秀歷史上最狗血最X蛋沒有之一的劇了,但是口音絕對正宗,因為真的太土了(在此,我勸告盲目崇拜Cockney口音的各位,還是就講講Estuary English吧)。《Made In Chelsea》和TOWIE是一樣的狗血真人秀,不過講的是西倫敦,可以對比來看。
2. 還有一則生活觀察,就是我發現基本上英國百分之八十的博彩類廣告都是東倫敦口音配音。因為東倫敦人確實相對來說更熱衷於賭馬賭球。


足球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詞叫hooligan吧,足球流氓。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的hooligan很出名,那是因為他們的球隊出名。
真真正正流氓到骨子裡,打架不要命的hooligan們都混跡於Millwall FC的球迷里。儘管這是一支來自於南倫敦的球隊,他們代表的流氓精神和東倫敦所擁有的很像,這個精神基本上就是所謂的東倫敦亞文化的精髓所在。

是的,真正的hooligan沒有人喜歡他們,除了他們自己。(請注意上圖hooligan們的穿著和打扮,帽衫,顏色鮮艷的Polo衫,Harrington外套, 平頭。)

當然,大部分東倫敦人民支持的球隊當之無愧的是西漢姆!因為這個球隊是東倫敦人民的文化和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西漢姆的流氓球迷們雖然沒有米爾沃的那麼狠,但也算是很能打的。
作為一個車迷我表示一般都不敢跟同學說我支持什麼球隊,因為同學們會亮出他們閃亮的印著WHU (West Ham United) 的金戒指,隨時要砸我。我說他們流氓,不是說他們是無業游民之類的混子,就真的是會為了「愛國(英格蘭)」和「捍衛球隊」之類的原因隨意打人的流氓。
我其實對西漢姆的歷史了解不多,但我知道西漢姆這支球隊在老牌東倫敦人心裡是信仰一樣的東西。而且算是老東倫敦亞文化很有代表性的元素。

西漢姆球迷。有意思的是,這張照片是在西漢姆和我上面提到的米爾沃對踢的時候拍的。真想現場感受下這兩支球隊球迷間的較量啊。

PS一下,現在西漢姆的贊助商是馬丁靴(Dr Martens),哈哈。兩個光頭黨朋克文化元素的代表性結合。

Skinhead Mods (曾經的東倫敦)
維基鏈接在此:光頭黨 摩斯族
大家看完以上兩個維基鏈接,我基本上就不用多說什麼了。不過中文維基很多地方其實我都並不認同,建議有英文能力的各位看英文版。

討論史實我比較弱,我就叨叨些文藝的東西吧。
這就是英格蘭 (豆瓣) 這部電影,活靈活現的再現了光頭黨的魅力。也非常寫實的還原了當時光頭黨們面對的社會問題(撒切爾的右傾政權移民)。除了口音有點不夠給力以外,簡直是完美。

值得一提的是,裡面有個角色叫Smells(上圖右一),她的打扮大家可能看不懂,因為和光頭黨和朋克基本上就是兩碼事兒。但是確實是屬於那個時代和那個音樂圈子的(就是所謂的後性手槍時代吧)。就算在英國,哥特朋克也是很小眾的,代表樂隊有Bauhaus和Siouxsie and Banshees 音樂人有Boy George和Peter Murphy。這類音樂直接導致了後朋克和新浪潮音樂的產生。

我曾經一度以為光頭黨滅絕了,直到我去看了一次Cockney Reject(老牌東倫敦朋克樂隊)的現場,我看到了和這部電影里打扮幾乎一模一樣的各個年齡層的光頭黨們和彩色雞冠頭朋克們。我必須承認,樂隊還沒出來我就哭了。
You Gotta Have It-Cockney Rejects 獻歌一首,如果大家還記得我上面提到的have it是什麼意思的話。
Millwall Mark-Hard Skin 這首歌是寫給米爾沃球迷的,是我聽過的光頭黨朋克里很正宗的一個樂隊寫的。歌詞很簡單,基本上就是髒話。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光頭黨朋克的魅力。

細心人的或許會意識到站在中間的光頭青年身上的衣服是納粹標誌。其實光頭黨的文化並不局限於東倫敦這個地方,在柏林牆倒塌前,走在柏林的街上,你若遇見光頭黨朋克,注意要繞道。(我發現光頭黨們要麼是種族偏激,要麼是政治偏激。一幫來自工人階層的社會上最左翼的年輕人,卻有著極右的思想。挺有意思。)

這就是英格蘭86 第一季 (豆瓣) 這是上面那部電影的電視劇續集,裡面人物的打扮偏Mods。第二季就是完全Mods了。
Mods還是不少的,尤其是The Who還有Oasis的樂迷們,非常正宗的Mods。我同學的父親至今家裡還收藏著Mods們最愛的摩托車(scooter)。真的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記憶啊!

或許大家有沒有好奇,為什麼明明是講光頭黨的故事,卻能被冠上「This is England」這麼大的帽子?如果大家對英國的印象只是紳士,保守,擅長諷刺,有下午茶強迫癥狀之類的話,那就太狹隘了。
在我心裡,東倫敦,就是最英格蘭的地方。不是因為他們身上象徵著英格蘭人特點,而是他們最愛英格蘭,他們能在英格蘭這個符號里找到民族歸屬感。

大家看到旗子上的鐵鎚應該能猜出來是西漢姆球迷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縮寫,WASP,是用來形容典型白人的。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追溯起來,盎格魯撒克遜人最早就是在埃塞克斯這個地方著陸的,生息繁衍至今。我有一個同學的姓氏是Godsafe,這個是我見過最最最典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姓氏了,因為這個姓氏來源是古英語。盎格魯撒克遜人說的就是古英語。而這種典型古英語姓氏,在埃塞克斯,肯特,大倫敦這些區域,相較於別的地方來說還是更多一點(當然了,我指的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現在的英國人和英語其實算是諾曼,日耳曼,凱爾特,維京,各種民族的大混血。盎格魯撒克遜人才算是最正宗的英國人。所以可能因為血統的原因,本能的對英格蘭這個『民族』比較有文化歸屬感,而且比較排外吧。

光頭黨們除了玩朋克,還玩Ska。Ska又是另外一個有著可以寫一本書的文化傳統的音樂流派。我實在是不想贅述了。大家只要知道他們也很東倫敦就行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去聽:The Specials, Bad Manners, The Selecter等樂隊。

如果說Ben Sherman和Fred Perry是光頭黨朋克小青年們的最愛,那麼Lonsdale就是東倫敦Ska小青年們的最愛。

Chav Hipster (現在的東倫敦)
維基鏈接:Chav 沒有中文版,我實在是沒有辦法翻譯或者解釋,這是非常微妙獨特的一種東倫敦亞文化。我能做的就是盡量放很多真實的圖,讓大家感受一下那個氣氛。(我能預測到很多人會對我說,你說的不是亞文化就是stereotype。我只想說,讓我帶你去東倫敦最窮的地方逛一圈吧。)

Hoodie也就是帽衫,是East London Chav最最最有代表性的服飾。

看到這張圖已經笑瘋了。Innit和proper跟我之前提到的safe都是東倫敦流氓最愛說的口語。到了這個地步,我已經翻譯無能了。Innit基本上就是黑人嘻哈風的那種yeah? ok? alright? ain"t it?之類感覺的。Proper的意思是適當的,好的。

倫敦朋克樂隊性手槍的主唱Johnny Rotten非常舊東倫敦,他的新樂隊Public Image Ltd.里有一首歌,開頭他是這樣操著一口正宗的cockney口音說的「My name is John, I was born in London. This is my culture, I"m no vulture.」,這句話讓我感動很久,這就是文化歸屬感。還有首歌里,他的歌詞重複性的用了proper這個詞。所以我覺得proper這個詞是舊東倫敦人在新東倫敦人身上的一個為數不多的延續。

挑釁的手勢。

女Chav---Chavette

這首祈禱文雖然是來搞笑的,但卻是Chav文化的精髓,也是現在東倫敦亞文化一些標誌性的象徵吧。

看到這張圖的時候,我哭了。雖然只是個夜店為DJ們搞得的噱頭。但是,還是不免把曾經的東倫敦和現在的東倫敦放在一起比較啊。

什麼是Hipster,讓我用兩張圖為你解釋:

Hipster就是潮人。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東倫敦(尤其是Shoreditch,Hoxton和Dalston)這個地方有那麼多的Hipster。可能是因為東倫敦這個地方很年輕,沒有定型,所以年輕人喜歡在這邊。
我去Shoreditch就是為了吃。我喜歡吃印度菜也喜歡吃Kebab (我說的不是路邊快餐,是正宗的地中海土耳其Kebab)Shoreditch, White Chaple附近特別多這樣的餐館,Hoxton還有很多不錯的越南餐館,也挺地道。可是每次去這些地方,我總是能碰見Hipster,他們就愛扎堆東倫敦。我是看這幫藝術生就煩,不知道為什麼。

給大家介紹一下Brick Lane。除了成堆成堆的印巴餐館,就是成堆成堆的復古集市和各種潮人,還有各種炫目的塗鴉,藝術性極高。非常集中體現了東倫敦亞文化里的「新」這個概念,新新人類和移民。

東倫敦Hipster,我不多說了,繼續用圖感受吧:

最後,題主對東倫敦的治安表示了疑慮。我得切題,把這事兒回答一下。題主可以去看看一個叫《街區大作戰》的電影,雖然電影內容和移民沒任何關係,但是裡面體現的文化,可能就是題主好奇的。
很多黑色,棕色人種都生活在我在最開始說的政府福利房(council house)裡面。或許貧窮就意味著動亂吧,意味著不好的治安。但是在我眼裡他們就是kids,我不覺得他們是威脅性的存在,只是社會的產物罷了。無知,喜歡以暴力解決問題,家庭關係破裂。其實也挺可憐的。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幾年前的倫敦暴亂,就是這群人搞起來的。百分之三十是因為失學又失業,對社會充滿仇恨,才上街砸搶。百分之七十就是瞎湊熱鬧。

了解不多,到此打住。(而且他們不是東倫敦的亞文化,而是倫敦貧窮地區的亞文化。)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來懷念一下真正的Skinhead吧。

順便,也對比一下,現在的hipster是如何拙劣的模仿當時的情懷的。瞅著挺鬧心的。

-----
花了五個小時寫完這篇,屁股都坐麻了。我的動機主要就是想說一聲:旅遊景點不是亞文化,謝謝。所以才如此費心費力把我心目中逝去的和如今的東倫敦展現給大家。


這題目我想談一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倫敦光頭黨,等下,這可不是現在的俄羅斯納粹基佬光頭黨,以前的光頭黨酷多了好不!

光頭黨(skinhead)文化產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倫敦,最初風行於工人階級子弟中,隨後該文化席捲英國和世界。光頭黨產生之後受到牙買加粗魯男孩文化(Rude boy)很大影響。Rude boy,粗魯的小子,沒錯,確實是一幫壞小子,單寧牛仔、高腰、布標、小牌兒和馬丁靴是這幫壞小子們的標配,姑娘們都愛這些壞小子,爭著搶著跟他們上床。後來這群牙買加的壞小子們移民到了英國,把英國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的紳士們也帶「壞」了。1968年,英國開始出現光頭黨的稱呼,不過光頭是英國人民自己的創造,不是牙買加壞小子們教的,他們只帶著英國小子們穿穿與他們之前不同的時髦衣服、混混歌廳咖啡館順便搞點街頭破壞。

英國光頭黨們執著於短髮或者光頭可能是由於實際需要,因為長頭髮並不利於日常工作;還有可能是對當時嬉皮文化的一種挑釁和反叛。那些留著長頭髮的嬉皮士們已經夠反叛了,結果這群禿頭敢出來挑釁他們,你說他們牛逼不牛逼。不過早期的光頭黨其實並不真的是光頭,他們只是頭髮很短,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男性才開始真正剃光頭,也有少數人留精心修剪的大鬢角。開始的他們與政治無關,只是一群愛聽斯卡(ska)和早期雷鬼(在節奏減慢和加入更多拉斯塔法里以及非裔民族主義內容的歌詞之前的雷鬼樂)、穿馬丁靴飛行夾克以及要過不同生活的年輕人而已。真羨慕那個時代的他們,不僅有很高的反叛精神,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屬於他們的產物,甚至促進了一種文化。

英國攝影師Derek Ridgers在他超過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以拍攝音樂、電影、街頭文化相關的照片而聞名,他曾經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是《黃金三鏢客》裡面那個穿條破牛仔就讓人高潮的硬漢牛仔)以及約翰尼·德普等人拍攝過照片。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他拍攝的那些滿臉紋身的光頭黨們。Derek本人也曾是早期光頭黨的一員,後來由於光頭黨們打架傷人而退出。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Derek以攝影師的身份重新回到光頭黨中間,他漸漸發現這些光頭們好像並沒有那麼壞。在Derek拍攝的四五年間他都沒有遇到過一個明顯的種族主義光頭黨,這些邊緣化的光頭黨們不過是那個混亂年代內心充滿困惑、毫無希望的叛逆年輕人而已。

最初的光頭黨們用一樣的造型成群的亮相在街頭,每天和自己的朋友在街上亂竄著消磨時光。開心了就大家一起放聲大笑著跑過街道,不爽了就三五成群搞點小破壞,不委屈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玩夠了鬧夠了就一起躺在陽光里看天空。雖然大家都是窮小子,但是每個人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與激情,每個人都很酷,他們嘲笑一切的時候很酷,他們的光頭在陽光下閃亮的時候也很酷。

最初的光頭黨們用一樣的造型成群的亮相在街頭,每天和自己的朋友在街上亂竄著消磨時光。開心了就大家一起放聲大笑著跑過街道,不爽了就三五成群搞點小破壞,不委屈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玩夠了鬧夠了就一起躺在陽光里看天空。雖然大家都是窮小子,但是每個人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與激情,每個人都很酷,他們嘲笑一切的時候很酷,他們的光頭在陽光下閃亮的時候也很酷。

我想大概就是他們太酷了,所以這些人當年穿的馬丁靴、MA1(飛行夾克)、單寧牛仔、高腰短裙等單品到了現在也依然被追捧吧,甚至連他們的光頭style在時尚界都佔有一席之地。

我想大概就是他們太酷了,所以這些人當年穿的馬丁靴、MA1(飛行夾克)、單寧牛仔、高腰短裙等單品到了現在也依然被追捧吧,甚至連他們的光頭style在時尚界都佔有一席之地。

作為亞文化的一種,光頭黨令人印象深刻卻存在時間極短,這些光頭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徹底玩兒脫了,他們不再滿足於喝酒泡妞做愛,他們開始沾染政治、開始跟種族主義掛鉤。九十年代初期光頭黨內部分裂成SHARP(反種族歧視的光頭黨)和了RASH (反政府的社會主義光頭黨),單純美好的工人階級友誼不復存在,他們施暴吸毒,成員也魚龍混雜甚至包括中產階級家庭的青少年以及來自上流社會的對未來喪失信心的孩子們。光頭黨文化也由於這一次的巨大作死迅速衰落。

作為亞文化的一種,光頭黨令人印象深刻卻存在時間極短,這些光頭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徹底玩兒脫了,他們不再滿足於喝酒泡妞做愛,他們開始沾染政治、開始跟種族主義掛鉤。九十年代初期光頭黨內部分裂成SHARP(反種族歧視的光頭黨)和了RASH (反政府的社會主義光頭黨),單純美好的工人階級友誼不復存在,他們施暴吸毒,成員也魚龍混雜甚至包括中產階級家庭的青少年以及來自上流社會的對未來喪失信心的孩子們。光頭黨文化也由於這一次的巨大作死迅速衰落。

我欣賞最初單純專註在音樂、時尚以及尋求不同生活方式的光頭黨們,他們用自己高昂的反叛精神在歷史上留下了屬於他們的符號。後來沾染了種族主義和政治的光頭黨越走越偏激,他們變成了崇尚極端民族主義、納粹主義,極端排外,專門通過暴力襲擊有色人種的激進組織,這樣的光頭黨已經與我心中欣賞的酷小伙兒們相去甚遠了。相比之下,我還是想像最初的光頭黨們一樣,穿著最緊最露最好看的衣衫和朋友們一起做一點酷酷的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留下些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印記。

我欣賞最初單純專註在音樂、時尚以及尋求不同生活方式的光頭黨們,他們用自己高昂的反叛精神在歷史上留下了屬於他們的符號。後來沾染了種族主義和政治的光頭黨越走越偏激,他們變成了崇尚極端民族主義、納粹主義,極端排外,專門通過暴力襲擊有色人種的激進組織,這樣的光頭黨已經與我心中欣賞的酷小伙兒們相去甚遠了。相比之下,我還是想像最初的光頭黨們一樣,穿著最緊最露最好看的衣衫和朋友們一起做一點酷酷的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留下些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印記。

這裡有個公眾號

小編會直播吃屎的那種

聽說最近還準備眾籌去變性

千萬別在微信搜

萬萬不要關注

529D實驗室


咦沒人回答?那我拋磚引玉一下。

我住在algate east附近兩年了,別人問我住哪裡,我一般都說east london。這裡也就是傳說中開膛手傑克作案的區域,想想就夠亂。不過開膛手傑克的影子,你只能在旅遊的噱頭中看到了,這邊有一家小店提供walking tour哈哈。

比起倫敦中心區的鬧市和西區的高大上,東區顯然就不上檔次了。西區有hyde park,green park,白金漢宮,利茲酒店,希爾頓酒店,harrods百貨,fortnum mason,自然歷史博物館,VA美術館和各種富麗堂皇的arcade,一看就是富人住的地方。再看看我住的地方......滿街都是窮人,地鐵站四個出口三個有要飯的,大片的綠地是沒有的,有個小小的altab ali park。看到沒,綠的那個,就這麼小。不過它就是white chapel原址,原本的教堂在二戰中被炸毀。

豪華酒店和高檔百貨是沒有的,皇家建築好像也是沒有的,只有菜市場沒有arcade,還有一個小小的white chapel gallery就在algate east站的出口。去看過一次,有個燈管和鏡子構成的無盡的梯子的展品深得我心,其他看不懂啊媽媽。主要展現代藝術為主,免費,有餐廳,不好吃。

但我不是說這裡差,我很愛這裡的市井氣息。

東倫敦現在以穆斯林聞名。地圖右上角的east london mosque就在我家旁邊 (再說就暴露具體坐標了orz),隔個十天半月的就會有一次集會還是啥的,整個個區域都能聽到他們低沉的吟唱(很巧的是現在就在唱11月5號周三中午12:46),街上都是帶白帽子的男人,和黑袍子的女人。有一家北方餐館羊肉串和醋溜白菜我很喜歡,叫老地方,往那邊走的話可以穿越一片阿三市集,買布料啊衣服啊鞋子什麼的。白天走過去都是關著的,只有幾家開著,街上的攤子也沒人,還有看起來像買街邊小食的。說實話我不知道他們都是什麼時間活動,也許是夜市吧。曾經在vernon sq附近看到過一片穆斯林的住宅區,白天都閉店,不造他們都什麼時候營業啊。

地圖上地鐵站以北那條commercial st一直走你就到了brick lane。太著名的地方了。有很多的古著店和market,唱片店,鮮花市場,還有bansky的塗鴉。具體的古著店請網上搜一搜攻略,在此推薦sunday-up market,每周日開的,薈萃了各種亞洲食物攤子,有大阪燒,烤雞串,pulled beef,咖喱,肉包子,土耳其烤肉,鮮榨果汁,crepes,cupcake,還有好多叫不出名字的都好吃哭了,跟個大食堂一樣,一定要提前取好現金,20鎊我和男朋友吃到飽。在brick lane你才真正見識倫敦的活力,接地氣,充滿創造力,包容萬象,來自世界不同的文化和諧的雜糅在一起。

再往西邊走一點就是倫敦著名金融地標小黃瓜,東區有一片地方是作為金融城來開發的,如果你從blackfriars坐火車(這是我覺得最美的火車站),望出去就可以看到那些由玻璃幕牆組成的高樓群,最顯眼當然是shard。這是東區才有的風景,市中心和西區都是看不到這麼新又這麼高的都市建築的。圖片是google找的,圖一是shard,圖二是小黃瓜,圖三片下方銀白色一條那個是車站,上方就是金融城了。

algate站附近你可以感受到更多的金融城的氣息。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可以看到無數白領從地鐵魚貫而出,拿著咖啡或報紙,目之所及都是黑麻麻的西裝。晚上,尤其是friday night,白領們會成群結隊的去喝一杯(其實不光白領所有人都會),所以9點過後的街上滿是拿著酒瓶勾肩搭背亂穿馬路的人。晚上很多醉鬼的地方哪裡都是很亂的,不光東倫敦,即便是covent garden我也會快步低頭走開。有次在家附近被醉鬼搭訕,還看到在辦公樓門口隨地尿尿的白領,才8點就喝成這樣了orzzz

這裡和高大上有點聯繫的應該就是whitechapel bell foundry了。這是一個鑄鐘廠,聽說女王來過,盛況空前,大本鐘就是這裡造的。嘛~反正都是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我經歷過的就是每天經過它灰濛濛的玻璃去上學。想哪天去參觀看看,結果tour的排期少之又少,一點都不能說走就走,哼!全程90分鐘,說明裡面還是相當大的。官網這邊:THE WHITECHAPEL BELL FOUNDRY LTD.

英國的第一家貓貓咖啡廳也開在東倫敦,叫lady dinah"s cat emporium。都是收容的流浪貓,沒有什麼名貴品種。不過貓貓的舒適和福利甚至高於顧客需求,這點我很喜歡。去過一次北京的貓貓咖啡館,被裡麵店員和顧客都嚇到,貓貓在午睡並且明顯生氣了還要強抱。Lady Dinah"s Cat Emporium | 地址這邊,預約名額很有限又很火爆,導致有貓病如我至今也沒約上......約上了我給你們po照片。這家有instagram可以fo。圖是在宣傳視頻截的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
我在樓下買菜的時候,一個阿三搭訕我,說覺得我很cute,想認識我。我覺得他看起來挺decent,再加上我手裡有一把2p1p的硬幣在一點點塞進自助買單機(?)我就跟他聊了一下。他說他是king『s college的大學生,我就想咦正好是我要報考的學校可以聊一下嘛。我們交換電話的時候他突然說我お名前はなんですか(你叫什麼名字)我說私、実は中國人です。日本人じゃないから。。。(我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啊)他後來表示他一直以為我是日本人orzzzz 總之後來我和他出來了一次,他帶著我explore了我沒見過的東倫敦。是我住的地方往東南方向,成片的穆斯林住宅區,安靜又祥和,每個窗戶里都是純白的蕾絲窗帘,聽他講他小時候在這邊玩耍的事,和後來念大學交女朋友的事。最後我們來到一個方方正正的船塢一樣的地方,其實沒有船的,有很多人在這邊慢跑。我覺得很美,我以後也要來這裡慢跑。google搜了一張圖。

後來回家查了這裡叫newlands quay,他說不久這裡要和泰晤士河打通,成為港口。想想這裡要流進大西洋的海水了,駛進世界的貨船了呢。
這個男生是孟加拉人,二代移民,舉家來到倫敦生活,土生土長的東區人。他的英語里完全沒有口音,地道的倫敦腔。讓我想起the buddha of surburbia。
其實我覺得我的經歷不是很有參考價值,因為我是一個死宅,每天學校超市家裡三點一線,超市還就在我家樓下,得閑和朋友出去玩也都是去市中心吃吃買買,每天9點之前非回家不可(女孩子一個人住嘛)。所以說沒有好好的explore過東倫敦呢,兩年了也就知道這點兒東西。


關於Mods亞文化整理用了兩周時間整理第一篇,
把Mods歷史發展整個歷程梳理清楚.
具體詳見
流行來自反抗-Mods溯源(上)


犯罪率最高的不應該是南邊嗎
說東倫敦的瑟瑟發抖(? ̄? ??  ̄??)


混亂和活力總是tangle在一起的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英國不裝空調?
英國崛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英國在歷史上的地位是否被高估了?
你感覺英國最讓人不解的是什麼?
英國王子妃產子,為什麼媒體和民眾的反響那麼大?

TAG:文化 | 英國 | 倫敦GreaterLondon | 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