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投入汨羅江中的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
謝@藺佳推薦日報^^:http://daily.zhihu.com/story/4791773?utm_campaign=in_app_shareutm_medium=iOSutm_source=copy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颳起了粽子餡心甜咸之爭的風潮,其實「白粽」就站在旁邊笑而不語…
用粽子紀念屈原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一書中:「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以祭之。」,說的就是屈原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百姓為了讓魚兒不食屈原屍身,將米放入竹筒,投入江中以祭屈原。
首先,根據這個說法,當時人們投入江里以祭屈原的是筒粽:
也許有人會說:差評!差評!人題主問的是「最早投入汨羅江中的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你在這扯啥竹筒粽?!
關於「端午」的最早記載最早出現在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其中對粽有注釋:」 俗,先以二節日,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煑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黍,蓋取隂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
這段話大概說的是:根據陰陽之說的解釋,仲夏季節陰陽達到均勻調和的狀態,而農曆五月五日/夏至的時候,人們有用菰葉包裹黍米,再用灰汁將其煮至熟爛食用的習俗,這樣做法的食品叫做「粽」或者「角黍」。
角黍:
「用菰葉裹黍米」中的菰葉就是茭白葉;而黍米現在被稱為「大黃米」, 類似於小米,但是比小米顆粒稍大一些,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以淳濃灰汁煑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中的灰汁又是什麼呢?灰汁指的是將草木灰浸泡並過濾後所得到的汁,主要成分為碳酸鉀,呈鹼性,在煮主食的時候加入一些鹼確實是能讓口感變得更加Q軟的,而且會有淡淡黃色的光澤。
菰葉:
黍米:
就粽的用料來說,起初是用黍米,後來才開始用的糯米
就餡心而言,起初是沒有餡心的,之後才有各種甜鹹的口味,乃至某連鎖咖啡店推出的冰粽
按照「為了紀念屈原而開始吃粽子「的說法,當時投到汨羅江里的粽子應該就是粽子的最初版本,應該是筒狀的,而且沒有餡心!
《風土記》是較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端午」最早就是見於這本書里,而這也是我們目前所知對粽子的最早文字記錄,南朝梁代的宗懍也寫了本記錄了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的漢族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荊楚歲時記》,其中,端午節也在記錄之中,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說粽子的章節里,這兩本書原文里都沒有提到用粽子來紀念屈原的內容……
那麼問題來了,之前明明提到:吳均在《續齊諧記》中寫到百姓為了讓魚兒不食屈原屍身,將米放入竹筒,投入江中以祭屈原的故事,難道是周處和宗懍在自己的書中漏掉了這麼重要的情節?!
從《風土記》、《續齊諧記》和《荊楚歲時記》三本書的作者所處時代來看,《風土記》的作者周處在吳亡國後,仕西晉,是三個作者里所處年代最早的;而《續齊諧記》的作者吳均則是南朝梁時期的人;《荊楚歲時記》的作者宗懍和吳均是同朝代人,而且宗懍比吳均還年輕不少。
怎麼會前人和後人都沒有記錄的情節,唯獨吳均在《續齊諧記》中作了記錄呢?
我們來看看《續齊諧記》所記故事都有哪些,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故事、田真兄弟三人分荊故事、張華識別斑貍精故事、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災故事、七月七日織女渡河會牛郎故事等等……其實這是一部神話志怪小說,更像是「天下奇聞趣事」的文學創作。
《續齊諧記》文辭優美,書中不少故事廣為流傳,但是說到可信度,個人認為不如前人周處的《風土記》和同個朝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民間傳說只把端午節的來源和過程通過紀念屈原的故事而具象化、擬人化了,但也不失為一個傳統節日得以傳承的好方式呢~
最後回到主題:「最早投入汨羅江中的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個人認為即使當時人們投粽以保屈原屍身這件事情真的發生過,那麼投到江里的也是沒有餡心的黍米灰汁白粽,應該是無味的,頂多有灰汁的微微咸和苦。
汨羅人來替你解答此問題,我們當地最早的粽子只放糯米,不放任何調料,吃的話偶爾蘸白糖。
終於碰到一個能回答的問題,作為一個驕傲的三零用戶,求輕噴,就醬。
汨羅市,簡稱羅城,隸屬於岳陽市,處湖南省東北部,緊靠南洞庭湖東畔、汨羅江下游,位於汨羅市東部、東南部分別與長沙市長沙縣、望城區接壤,西鄰湘陰縣和沅江縣,北接岳陽縣,東北與平江縣交界。因境內有汨水、羅水會合,其下游名汨羅江,因以名市,是「中國龍舟名城」。總面積167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近10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屈原投江的地方位於今天的湖南省。那麼湖南的小夥伴都吃什麼口味的粽子呢?讓我們來藉助萬能的貼吧~
雖然屈原在這裡跳江,但是粽子只停留在了給魚吃的水平。
今天期待死了,一個益陽同學帶回來粽子,一個是婁底的。
一個白米粽....我就不說這能叫粽子= =?
一個肉粽.....結果米都結成凍肥肉般......
粽子真心很好吃啊,居然被毀童年了......
阿喂,你們看見沒!這位用戶的同學帶回來的粽子是白米粽和肉粽
那麼也許有的人會問,也許當時的百姓吃的是甜粽呢?關於這點,詩經早已給了我們答案:
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裡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
看到伐?那個年代製糖是需要從甘蔗中提取的,但是:
甘蔗製糖工序包括提汁、清凈、蒸發、結晶、分蜜和乾燥。後 4道工序的工藝技術與甜菜製糖的基本相同。
我們現在用甘蔗製糖工序都這麼複雜,何況是當時的百姓呢?而即使他們辛苦制出來的糖,怎麼可能被用來白白丟進江里浪費呢!
還有: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看到了嗎小夥伴們,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根本就沒提到糖和肉的事啊喂!
綜上所述,我認為:百姓們投進汨羅江的既不是甜粽,也不是肉粽,而是最普通的白米粽。
嗯,另外答主東北人,吃甜粽長大的,不服來撕啊~
(沒回答過這麼長的問題,侵刪求輕噴)
反對@瞿炎長 第一高票的答案。
屈原是秭歸人,作為原楚國所在地,現宜昌人表示,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喝雄黃酒,門上要掛蒿草。
傳統的粽子要麼白粽,要麼有顆紅棗,蘸白糖吃的。其他的都是異端!!!!
什麼肉粽子什麼奇奇怪怪的粽子都是後來創新的結果!!!
古代那種環境沒有冰箱,非王公貴族也不能經常吃肉,更何況是百姓自發的丟粽入江。
————————————————
有人問古代有沒有白糖,答主不是考據黨具體不是很清楚。從那麼多年前的傳下來的傳統必然經過時間的流逝有一些改變,比如茶。
但是湖北作為昔日的楚國所在地,至少端午節傳統還是比別的地方靠譜一些。
如果當時沒有白糖,應該是現代為了配合口味才蘸白糖。
想想也正常,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以前古代糧食很珍貴。沒準什麼都沒有添加的粽子都吃的津津有味,讓現代人吃怎麼吃得下。
順便感嘆一下,我小學時候湖北宜昌一到端午年年都划龍舟,沿長江經過宜昌城區,長江沿岸包括三江大橋上都擠滿了看龍舟比賽的市民。自從三峽蓄水以後,划龍舟變成了上游的「比賽項目」,只在報紙上看過,再也沒在宜昌城區與民同樂了。
再也不復長江沿岸,橋上橋下圍觀龍舟比賽的市民了,其實我很懷念那時候。
屈原是在湖南死的,那些祭奠的都是湖南人,粽子當然是辣的啦
我是秭歸人。明確告訴你是沒味道的。一般我們端午節會拿粽子蘸白糖吃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尚未掌握蔗糖製作技術。
當然不會是甜的。甜味在古代很難獲取,中國傳統只有麥芽糖和蜂蜜兩種甜味劑,現在大家不屑一顧的蔗糖到了唐朝的時候都還是奢侈的進口貨。
據某文獻推斷,屈原當時是坐船逃跑,被追殺,被抓後,捆綁後投水殺害。
民間用隱晦的方法即賽龍舟,扔粽子記錄這件事情。不是怕魚吃屈原的身體,如果餵魚為什麼要用粽葉包裹?
有此得出結論,此為肉粽,即大味道是鹹的。同理,後世人打劫船上客人問「板刀面還是餛飩」也統統是鹹的。
不排除現在有部分粽子是鹹的,但原初祭奠屈子的粽子肯定是甜的。
其實邏輯很簡單,正如很多回答已經提到的,最初紀念屈原的祭儀是民間自發形成的,最早的粽子比較粗糙原始,說白了,就是最簡單的米粽。然而……
米粽就是甜粽的原始形態啊!!!
不說蘸糠仍然是現在白米粽最主要的吃法,對於原初的先人們來說,白米粽本身就是高級食品,無需再蘸料了。而白米主要成份是澱粉等碳水化合物,進入人體後會被迅速分解為糖份。吃白米慢嚼會有絲絲甜味,這是人所公知的事實吧。
所以答案非常明確:最早投入汨羅江中的粽子是甜的!
更新一點圖,流量不多。我們那邊端午有條路會限制車輛通行,其它節日都沒有這待遇。在家鄉端午的在傳統節日里的地位可能僅次於除夕春節,跟元宵七夕清明等處於第二梯隊。
去年回答的題目,今年被挖出來,現在我在江西南昌,好懷念去年在船上的時刻。
家鄉湖南益陽,吃得最多的確實是糯米粽,樓上說沒味,但是實際上還是有味道的。甜的,不只是因為心理上「家鄉的味道」,也因為糯米本來就甜好么…
另外,比較常規的也加綠豆。小時候夏天,綠豆冰跟綠豆粽,一冷一暖,整個夏天幸福的味道。
小時候認為最滅絕人性的就是肉粽,因為煮糊了…而且吃肉吃到想吐。
能參加龍舟賽,那種激動人心的感覺,能持續一生啊…那啥形容一下,就是被元首洗腦的那種狂熱狀態…所謂高峰體驗,你在跟上鼓點和鑼聲的時候,感覺到整齊劃一的槳揮舞著,像振翅高飛的游隼——而你是這隻飛速前行的隼的一片輕盈的羽毛,那種突破所有障礙的快感,那種力量感,會一次又一次激發你的爆發力。你感覺自己是永不停歇的超級馬達,只是渴望在翻滾的槳,飛速後退的水流與岸上的景與人,喧鬧狂熱的歡呼聲,敲鑼打鼓聲,鞭炮禮花聲中,永遠這麼划下去。汗液與清涼的水花混合,背部溫熱的陽光蒸發你的靈魂,你就那麼跟磕葯似地飄飄然了…漸漸地,你感覺自己眼前模糊,你分不清是某個跟你一樣的菜鳥下槳方式不對濺起水花糊了眼還是因為體力極度透支導致大腦供血不足。但是你仍然在越來越遙遠的喝彩聲,越來越快速後退的河岸人群里,不知疲倦地下槳,整個身體扭曲著為雙手提供動力,翻飛,高舉起你的雙翼,再次下槳吧,你已經是一個整體。你跪著的那個膝蓋早已磨破,那個在你被老鳥上船時吼了一句「跪下!」而給你遞過來一隻拖鞋的年輕人,他估計現在也不好受吧?他給我的拖鞋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不見了,也不知道是落到資江,以後會不會游向洞庭湖。洞庭湖的水喲,多少文人墨客在岳陽,在夜雨瀟湘時遙望家鄉。寫下的鄉愁流了幾千年,從洞庭順著長江流到了南昌。
剛過來的時候,我還在想,同為吳楚文化,又是江西老表。看到贛江會想到湘資沅澧,一衣帶水喲,沒有多少愁緒。沒想到只是濃到更難化開罷了…
技術的進步,讓我們跨越時空的能力遠高於古人。但是為國為民啊,我得留守崗位。我們也算是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者了啊,維護資料庫。
屈原的離騷啊,真的好有意思,這麼講話啊,莫名喜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什麼時候電網能真自動化兮,數據搬運工也能回家過節啊…
全民參與的活動可能就剩這個了(哭)穿開襠褲的小屁孩到九十歲的老人。年輕人還能趁這時候遇到終身伴侶。
唉,我的倩倩當年也是挽著我的手一起去看龍舟…突然更心痛了,哭死在南昌。不提這個還好,以前那麼窮,但是充實快樂開心滿足到不羨鴛鴦不羨仙。現在呢?只能跟一條狗一樣 ,一個人躺在公司提供的一萬多一平的湖景房裡,刷知乎。連收拾一下自己或房間的心情都欠奉。
我的日子可以更美好一點的,還是做點改變吧。整理好心情,多學東西,多積累,得一個更好的自己。說不定下次回去,在夏天的微風裡,倩倩依然歪頭微笑,閃著光芒的雙眼看著我。這一次,我一定又會忍不住吻她額頭,但是我會跟她說,「跟我在一起那麼開心,我養你呀!」
一個不再怯懦的自己,真好。
再一次明白,官方鼓勵的節日沾染上個人經歷與情感的時候,文化認同感的力量有多強大…
貼去年上岸後,已經站不穩的一張圖。
高能預警,有人圖謀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高能預警,吃粽子竟然不放香菜審判異端!
———————我是歡樂的分割線——————
請找到組織的香菜黨在評論區宣誓,在這生死存亡之秋,我等願意為捍衛香菜國際的偉大事業而奉獻終身!請宣誓並點贊以表明絕不妥協永不放棄的立場!
五仁的
甜的。
你們難道沒有偷偷吃過魚食嗎?明明是甜的!
甜甜的魚才會吃!
有了甜甜的粽子魚才不會吃鹹鹹的屈原!
端午又到了,大盤也很應景。天台位置已需預定,不如我們都去找屈原聊聊吧!(汨羅江位於今天的湖南省岳陽市,全長253公里,地方應該夠大了吧。。)
為什麼要找屈原聊聊呢?因為屈原也是資深股民呀!2300多年前,屈原看中了一隻叫「楚懷王」的股票。出生於貴族之家的屈原很有錢呀!他瘋狂買進,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了上面!
這隻叫「楚懷王」的股票當時已經在主板上市(公元前328年即王位),而且也確實很給力!公元前320年,楚懷王就把當時還在鄂渚做縣丞的屈原召進京城任左徒。左徒是周朝楚國特有的一個官職,工作職責是「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多麼顯赫的一份美差啊!
當時,由於楚國舊貴族勢力阻礙了國家發展,楚懷王熱炒的概念就兩個字「改革」。屈原也緊跟潮流大勢,忙於變法改革,制訂並出台各種法令,與一切頑固勢力進行鬥爭。一時可謂是權傾朝野,風光無限呀。
可是我們都知道,後來屈原手中的股票退市了,最終屈原來到了江邊。那是什麼原因呢?閱讀全文請關注我的原創微信號煮歷史品金融哈~ 微信號pinjinrong
沒有味道的白粽。
卧槽,看到這種問題,我也是醉了
屈原長老為愛而死,愛情是甜蜜的也是苦澀的,就是沒有鹹的,所以粽子是甜的。
扔的是竹筒飯,散了吧。
從前不懂,隨便猜的,沒依據,有心想改,評論區就沒了憑據。
總之,愛吃咸粽子。
~~~~~~~~~~~~~~~~~~~~~~~~~~~~~~~~~~~~~~~~~~~~~~~~~~~~~~~~~~~~~~~~
鹹的,因為什麼呢。因為屈原的年代沒有製糖工藝啊。想吃甜的就得要天然野蜂蜜的說。
野蜂蜜的產量我覺得不夠做粽子。
鹹的就好多了,大家平時還是要吃鹽的。沒有海鹽有礦鹽,沒礦鹽用手指頭攪合一下唄。
從生產的角度看民間傳統祭祀消費活動,不要嘲笑我機械唯物主義和這種沒有引據的歷史推理方式啊。我就拋個磚,內什麼,你們繼續。
剛才有人和我說,甜粽子只用紅棗和糯米,哈哈哈。那就是紅棗不夠用。反正重點就是粽子是鹹的。2333333
額,重申一下,我要說的是,我吃過的甜粽子真心都是加糖的啊~~~~~~~btw甜粽子,真,太難吃。
楚國首都荊州人,上大學之前從來不知道外地那麼多稀奇古怪的粽子。荊州甚至絕大部分湖北地區都是純糯米的白粽子,蘸糖吃,其他任何吃法都是不正宗的,全國人民應該向屈原老家本地吃法看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