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陽不可以把大於氦原子的原子核聚變?


實際上是可以的。


研究推測,在大約50億年之後,太陽將從一顆主序星演變為白矮星,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多次「氦閃」,在這個過程中,就是氦原子核發生聚變。在逐步演化至白矮星的過程中,甚至可能有其他元素的聚變,最終大約能有20來種元素被產生出來,最後被拋射到星際空間之中。


其根本原因是,我們的太陽實際上太小了。

越來越大的恆星可以最終支持到鐵元素的聚變。


以後有時間再慢慢把恆星的內部結構,各個殼層進行的核反應貼出來細細說。。


燒啊燒啊燒,40億年後,氫原子用完,來燒氦原子,太陽總體核聚變能量一下子大了n倍,氫聚變層被推了出去,地球所在地被無情地強佔了,光榮的進入了8環以內。

燒啊燒啊燒,又過去10億年,氦原子用完,那麼來燒碳原子,結果太陽一夜兩次不行了,燒不著,
(因為破壞電磁力而釋放核力需要足夠大的引力,引力直接和質量相關,質量大小則變現為恆星的體積大小,意思是大恆星才能提供大的引力環境。)
太陽孤獨終老最終變成白矮星。體積和地球差不多的,但是重量沒多大變化,所以太陽系還是它當老大。

太陽最後就是一坨巨大的白碳,然後冷卻了變成一坨黑碳。

如果太陽在大一點,可能終結在硅元素那裡,就成了一大坨硅膠。
再大點,可能成了一坨鐵、一坨水銀或者一坨巨大的黃金甚至是一坨鑽石(天文學家剛發現這樣一顆行星,估計是恆星的碎片)。

如果比太陽大8倍體積以上(體積大3倍,壽命短750倍)
一聚變起來根本不能停,外面這層還沒搞清白呢,裡面有開始新的聚變了,瘋了瘋了,一層一層就像洋蔥,永遠是調味品。這個洋蔥比太陽系都大。正high呢,聚變到鐵元素那裡,鐵元素不愧是鐵元素,一毛不拔他娘的居然不放出能量。場面都撐起來了突然舞台垮了,一層層的核反應稀里嘩啦得倒塌在一起,粉碎性骨折般的爆炸將所有可能的聚變都嘗了個遍,理論上所有元素都製造出來並且像被狙擊槍爆頭一樣噴的哪兒都是。以上簡稱「超新星爆炸」。

「腦漿」是噴出去了。剩下那坨鐵怎麼辦呢?
它被引力給壓扭曲了。電子都壓到質子裡面去了,變成了中子,原子都破壞掉了,整顆星球只剩下了中子,那是相當高密度的玩意兒,也就是你聽說過的「中指星」。
它們的磁場也是相當高密度的,於是南北兩極成天豎起「中指」把附著的電子噴射出去,真是所超級核電站了。宇宙中星球定位全靠它。

喪心病狂的中子星如果還要添加到壓縮文件,就壓出問題了。
你把地球壓縮成一個乒乓球,就誕生了一個刁刁的東西:黑洞逮斯!!!

當然還有一個刁刁的東西叫做「白洞」。和黑洞相對應,黑洞連光都跑不出來,而白洞連光都照不進去。自己去腦補吧。打不起字了。

掰掰!


關鍵問題在於,不存在相對穩定的質量數為8的核素。鈹8的半衰期為6.7	imes10^{-17}
m s
這一點很重要,兩個氦4核即使短暫聚變成了鈹8——而且還要吸收能量,又會馬上分裂成兩個氦4核。因此需要恆星核心的溫度和壓力足夠高,鈹8才能在分裂之前再和一個氦4核聚變成碳12核。


可以,只是目前反應率比較低,可以忽略不計


溫度/壓力不夠。。
目前的太陽其實是出於一種平衡態上的。。。

引力造成坍縮,聚變的光壓造成膨脹。。這兩者互相抵消。一旦壓力增大。聚變反應速率增高。光壓就會增強。。這是個負反饋平衡態。

這個狀態下只有少量的氦可以聚變


可以的,恆星末期的氦閃、超新星爆發,就可以產生很多重元素。


恆星的行為是完全由質量決定的。當聚變(無論是什麼元素)的輻射和恆星物質的引力相平衡時,恆星就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對於小於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而言,當氫元素聚變結束氦元素開始聚變的那一瞬間(幾秒之內),恆星就會因為質量太小引力不足以抗衡聚變輻射而解體,稱為「氦閃」,剩餘的內核將不再發生聚變。

從理論上說,只要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可以進行聚變反應直到產生鐵,因為鐵元素之前原子核的聚變都是放能的,而鐵元素聚變需要吸收能量。所有鐵之後的元素都是在其他一些有大量能量釋放的天體活動中產生的。


一樓說的差不多了。太陽屬於恆星中中偏小的隊伍,其核心的溫度與壓強最大——而這樣高的溫度與壓強目前也只能使氫核聚變。等再過幾十億年,太陽到了生命晚期時,會最終產生一部分鐵,然後其溫度與壓強將不再能支撐起鐵元素的核聚變,然後就不再發出光和熱,也就是燃料用完了。恆星的質量越大,其聚變的強度會增加的更多,因此越大恆星壽命越短


作為正常的燃燒反應太陽是不能支持到氦燃燒的下一步碳燃燒的,碳燃燒需要是7-8倍太陽質量以上才能啟動(根據一些資料總結的,說法很多),因為太陽的核心質量低,所以溫度和壓強不夠大,所以不能進行進一步的燃燒。但是太陽裡面是有比氦重的元素的,而且未來還會有比鐵重的元素,但是不屬於聚變產物,而是慢中子捕獲過程的產物,這將在太陽依次燃盡核心氫,殼層氫,核心氦,開始氫和氦的殼層燃燒,也就是巨星階段的最後一部分進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C%B8%E8%BF%91%E5%B7%A8%E6%98%9F%E5%88%86%E6%94%AF


太陽的核聚變根據反應物的不同應該有早期,中期,末期,終了期,早期的狀態是超大星雲團,氘,氦三等碰撞就可以反應 ,搞得整個太陽很大很熱,如同人工聚變,太陽能有十億度以上的高溫,中期就是現在了,末期是紅巨星溫暖度繼續下降,終了期由於聚變產能少,溫度很低,只能輻射低溫射線,類似超新星爆炸,炸出來的都是物質而能量少,沒有光壓的支持,反應很快,釋放的能量是簡併能,引力勢能,磁能,三種能量說法不同,都差不多,是一種能量,聚變並不產能。


如果把"吃中子"算上的話,其實是可以的.
氫核吃個中子變成重氫,再吃變成超重氫,再衰變成氦3,再吃變氦4,然後就吃不動了,然後是3個氦4聚變成c12,這之後的元素都可以吃中子再衰變,越吃越胖,到金銀銅鐵都沒問題.


對於一顆恆星,是可以把比氦更重的元素進行聚變的。只是太陽還沒到那個時刻,目前主要進行的是氫聚變為氦的反應。


當然可以,太陽把氫壓成氦,然後氦壓成碳……到了鐵,就結束了。鐵以後的元素,是更大質量的恆星變成超新星爆發的結果。
所以說:地球上的元素,並不都來源於太陽,我們都是星星的孩子。


推薦閱讀:

TAG:物理學 | 量子物理 | 核聚變 | 物理科普 | 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