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是如何滅明的?
說到滿清滅明,都只說一個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還有闖王等幾支起義武裝。可是明畢竟不是南宋那般偏居江南只剩半壁江山的政權,不可能丟了長城和幾個關隘,就無法抵擋了吧。縱使北京城破,可明朝應該還有大量的官員和將領、軍隊,為什麼沒有出現一個力挽狂潮的人物?
謝謝邀請.
首先確定這個問題的核心,滿清滅明.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假命題,
滿清根本就沒有滅亡明朝.攻下北京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隊,
最後勒死永曆帝的是吳三桂,
再來看問題的細節,
我們分解開來討論這些細節.
當時的局勢是大順政權李自成佔據中原大部分和北京,在盛京已經稱帝建國的清朝滿族勢力,在長江以南的明朝殘留實力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其中李自成的勢力最強,滿清次之,南明再次之.
而勢力最強的李自成與勢力第二的滿清之間隔著個吳三桂,根本無法成為一方勢力的吳三桂,就成為平衡天枰的關鍵砝碼.
吳三桂得知崇禎上吊後的,第一時間因為不是悲傷難過,而是思考自己的生存問題,如何避免與南方如日中天的李自成大軍對抗,為了避免部隊佔線過長,吳三桂命令部隊收縮集中,裹挾著官民大致10萬人左右,北撤山海關.扼守遼東走廊,控制關內與東北的交通要道.
而更北方的滿清,迅速佔領了吳三桂走後的地盤,當時多爾袞的如意算盤應該是趁著關內大亂,舉兵伐明趁火打劫.趁明朝自顧不暇,能撈多少好處就撈多少好處.滿清沒有想到的是明朝居然被李自成攻陷了北京,真是幸福來得太快沒有準備.多爾袞同志本著趁你要你命的原則,馬上決定擴大趁火打劫的規模.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在大順軍站穩腳跟之前,迅速出兵.多爾袞同志之所有沒有更大的野心,比如佔領華北地區或者乾脆取代明朝,是因為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立國不久的清朝具有如此實力,與土地千里,人口千萬的明朝相比,滿清偏居遼東,人口不滿百萬,它與明朝的戰爭就想老鼠與大象的戰爭.老鼠能吞掉大象嗎?多爾袞同志不相信.多爾袞同志迅速發動群眾,國內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全部參軍,短短几天就統領滿清全部家底,傾國而來.時間就是勝利啊,趕緊趁關內的漢人新王朝建立之前多去攻城略地,搶佔人口.
至於後來人說,當時清朝就是立志要滅亡明朝,一統天下.我覺得,這種計劃肯定會嚇多爾袞好幾跳.
而多爾袞同志率領的趁火打劫大軍的前進道路上橫著正在緊張思考如何保全自己的吳三桂同志.
多爾袞同志明白如果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糾纏,自己趁火打劫的計劃就是泡湯,所以多爾袞同志聽從了降臣原明朝大學士洪承疇的建議,避開山海關,計劃在薊州,密雲之間挖開長城,攻入關內搶劫.於是清軍朝著山海關以西進軍.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歷史送給了多爾袞同志一個巨大的機遇:山海關的大門敞開了.
居然是吳三桂同志之間敞開的.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了什麼?吳三桂腦子秀逗了么?
根據後來有關於吳三桂獻關投降的最權威記載是&<明史&>:「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
這段記載有兩點值得我們去關注.第一點,吳三桂起初答應投降大順政權,並且已經帶兵走上歸降之路了.看到大勢已去,實力又遠遜於李自成農民軍的吳三桂投降了新朝大順,是很自然的選擇.
第二點,它將吳三桂降而復叛的原因歸結在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搶去了,舉著白旗走到灤州的吳三桂,見到了一位從北京逃脫的家人,知道愛妾被搶後,奪妻之恨讓吳三桂勃然大怒,率軍掉頭反攻三海關,全軍為崇禎帝戴孝,以明朝殘餘自居,走上了與李自成決一死戰的道路.
雖然吳三桂同志老婆被搶後非常憤怒,但是也沒有變成莽夫,他知道光依靠自己那點人馬是打不過李自成的,所以他主動與多爾袞聯繫,他的如意算盤是藉助滿清的力量來抵抗農民軍,在求援信中吳三桂坦言要復興大明,請清朝出兵相助.更為了得到滿清的相助誇下海口,事成之後報答滿清財富,更不惜割讓土地.
李自成同志在北京登基稱帝後,酒池肉林,縱容士兵打出燒殺搶掠,生活作風腐化的一塌糊塗.但是獲悉吳三桂叛變,意識到情況嚴重,一面以吳三桂老爹吳襄的名義寫信規勸吳三桂,麻痹敵方.一面做好武力解決的準備,出兵平叛.他很快親率50萬大軍,直奔三海關.李自成的舉動直接促使吳三桂向滿清由借兵變成了投降.
吳三桂同志沒有料到李自成同志當上皇帝後還如此艱苦樸素,如此重視自己,帶著明朝太子朱慈烺等來親征自己,在封建倫理上,依然以明臣自居的吳三桂是很難抵抗這樣的陣勢.在大順軍猛烈的進攻下吳部大敗完全被壓制在長城一條線上,局勢危在旦夕.
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只能奮力抓住滿清這根唯一的救命稻草.,清朝同意出兵但是需要吳三桂先接受滿清平西王的封號,也就是說滿清不打算把吳三桂看著平起平坐的合作夥伴,而是要收編他成為滿清的奴才.
吳三桂在這個過程中肯定經過了一盤掙扎,但是歷史留給他選擇的餘地很小,時間還非常有限,手中沒有砝碼的吳三桂慌忙向多爾袞稱臣,生存的渴望壓倒了一切.明朝最後的名將成為了滿清平西王.
再說正面戰場,吳軍與農民軍激戰正酣,清軍騎兵的突然加入,打的農民軍措手不及,大順農民軍一潰千里,殘部逃回北京,北京人心惶惶,李自成匆忙稱帝,全軍退回陝西,就此結束了自己短暫的命運.
後人分析起義軍禁不起都市豪華生活的腐蝕,日趨驕奢淫逸,導致軍心渙散,而且華北長期戰亂,而起義軍遊盪成性,缺乏根據地和物質儲備,支撐不起一個新王朝.這些原因大大的消耗了大順軍的實力,逼走了李自成,這個結果在客觀上又大大的幫助了清朝.多爾袞幾乎是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北京,李自成沒有使用上的明朝降官,幫助滿清在關內迅速站穩了腳跟建立起了統治.
上面主要分析了清朝為何迅速崛起佔領北京統治華北,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題主的第二個問題點,江南.
其實明朝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在政治設施的完備性上做的很好,留都南京.如果崇禎帝處理得當,南明的結局不至於如此凄慘.
題主也提到了,明朝不是南宋,不是偏安政權.按理說南明的實力應該更加強勁.可是事實卻不是如此.
首先南宋雖然是偏安政權,但是並不存在皇位歸屬問題.而這一點確實南明的死結.我的看法是這一點所帶來的危害幾乎比清軍還要大.
由於崇禎上吊後太子當時並未按照祖制在南京監國,導致了崇禎一死,太子和崇禎親子全部被俘,皇位只能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制來傳承.當時包過第一人選福王,史可法等人支持的桂王,以及東林黨支持的潞王.三王和他們的支持者爭相鬥爭,好不熱鬧,全然不顧北方的形式.給了清朝巨大的時間在華北站穩腳跟掃蕩大順農民軍.
最終福王爭取到了南京政權主要武裝力量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劉澤清的支持,成為最終的勝利者,登基稱帝,史稱弘光帝.朱由崧求助於三鎮軍閥擁立,對以後的局勢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使他自己得償心愿,順利地登上了至尊的寶座。而間接影響,則是江北諸鎮以「天子恩人」,「從龍元勛」自居,南京從皇帝到重臣再沒有人可以控制這支飛揚跋扈的軍隊。從此開了南明軍閥勛鎮勢力尾大不掉的濫觴。其實,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等都是出自行伍的悍勇匹夫,其部下各懷心事,卻不乏良將猛士。倘若朱由崧稍有他祖上太祖,成祖的權謀閱歷,只要駕馭得當,完全可以在仰仗三鎮擁立之時,施加手段影響,使三鎮為己所用。可惜,朱由崧繼承了乃父的心寬體胖,卻沒有繼承乃祖的雄才武略。求助於三鎮而得帝位,已算得上是他的超常發揮,想做皇帝心切,一開始就高開了價錢,自貶了身價。三鎮也看清了這位「承天啟運」之人乃是阿斗。從此對他的權威再也不屑一顧。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天下大勢,
大順已被清朝擊潰,李自成先後丟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1645年(弘光元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暴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
此時淮河以南的地區也已經淪陷,自古守江必守淮,淮河流域的丟失,對於南方政權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長江是天然的運輸線。如果戰線就在長江邊上,那麼北方和南方都可以靠長江運兵運物資,長江天險為雙方共有,南方可沒什麼優勢。而一旦南方能守住淮河,那麼長江就是南方政權獨佔的運輸線,在運輸靠腳力畜力的年代,可以利用船運,那麼在後勤方面就是天大的優勢了。
還有一點,在江淮地區沒有建立鞏固統治的情況下,北方軍一旦過長江深入,就是陷入背靠長江,無路可退的絕地。打贏還好說,打不贏的話江北也有敵人,前有強敵後無退路,那就只能跳江了。而一旦江淮被北方佔領,則千里長江防線,北方可從任意一點突破,即使一次失敗也可及時退回江北,無所損失。反過來南方軍則會非常頭大,因為戰線太長,完全不可能守住整條防線。一個疏忽,一個失敗,或者某個關鍵地方的守軍叛變投降,北方軍立刻就是百萬雄師下江南的態勢了。
四月二十五,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率老百姓抗擊清兵。後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揚州百姓死難八十萬,史稱「揚州十日」,是明末第一慘案。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擄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帝在位僅一年,即覆滅.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監國政權先後建立,不過是曇花,數天就告結束。
後面的事情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了.南明各路諸侯相互不團結搞內部鬥爭,沒有將本來就有限的力量全部投入到抗清的戰爭中,清軍南下過程中遇到的抵抗一般都是老百姓自發抵抗,嘉定三屠,江陰舉成戰亡,等等,真是悲慟天下.
南明陸續丟失了,浙江,安徽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大部,南明只剩下廣西,貴州,雲南,福建,廣東.後面雖然憑藉農民軍的加入收復了湖南湖北的一部分,但是又陷入新的內鬥.不久又從新丟失.
1661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
永曆帝死.王朝諸王全滅.再也無法使用明朝朱家的名號來發動大規模的反清復明活動,永曆帝被害後,全國較大規模抗清活動就只有夔東十三家與鄭成功在台澎金廈。
1683年,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極大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髮降清,[39]監國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全國最後一支明朝殘餘抗清勢力覆滅。
至此,滿清的趁火打劫之旅結束,取得了比預計戰果大無數倍的成果.
現在可以回答題主最後一個問題.官員和將領、軍隊,為什麼沒有出現一個力挽狂潮的人物?
明亡在北京的官員有幾萬人,殉節的只有30人.可見當時人心並不向明,都準備投降大順,而大順大殺明臣,導致官員幾乎全部降清.而江南士族領袖錢謙益,清順治二年乙酉,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兵近逼南京。柳如是勸錢謙益殉國,錢謙益謝以不能。「乙酉五月之變,君勸宗伯死,宗伯謝不能。君奮身欲沉池水中,持之不得入……」五月十五日,錢謙益不僅腆顏迎降而且連發也剃了。須臾,剛髡辮而入矣。」 而其時與錢謙益交好的河南巡撫越其傑和河南參政兵備道袁樞俱誓不仕清相繼鬱郁絕食而卒。作為士族領袖無恥到如何程度.其氣節自然是沒有的.
軍隊.李定國,孫可望等不錯的將軍,都在內部鬥爭中失勢.而且以當時南明的軍事實力本來就根本不是清朝的對手.
而這所有一切的原因,我認為最大的責任在崇禎.正是由於他自己性格中軟弱的一面,木有在李自成圍攻北京之前率先遷都南京,也沒有按照祖制安排太子在南京監國.這直接導致了崇禎死後,太子被俘,皇位空缺,各地軍閥諸侯爭奪.無法保證團結一致.
歷史無法假設,如果崇禎帝能遷都南京或者留下太子在南京監國,放棄淮河以北,讓大順與滿清去爭奪華北控制權,消耗雙方的力量,在偏安江南,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待機行事.最差的結果也是無論大順與滿清誰勝都可與之劃江而治,最好的結果當然是大順與滿清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利.
可惜崇禎沒有做到.後人無不扼腕嘆息.
順帶說一句,其實崇禎即位時面臨的情況與世宗嘉靖皇帝,神宗萬曆皇帝面臨的情況差不多.可是與兩位祖先比起來,崇禎就查的太遠太遠.
寫了一下午,還希望對你有幫助.謝邀,
這題太大,真不好答。一般認為,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北京占皇宮、朱由檢殉國即可被視作明國覆滅;而後來的南明,未必能被認為是明朝的苟延,或者說存在爭議。我個人認為,清只不過是【取代】了明而成為中國的新王朝,而直接【滅亡】明朝的是誰,還真不太好說。
明亡的原因很複雜,有說明亡於萬曆的,有說明亡於啟、崇二朝,還有說明亡於正德;有說亡於稅多,有說亡於天災,有說亡於東林……總而言之,明朝傾頹的趨勢早已不可逆轉,女真人的起兵不過是在將傾的大廈上加蠹了一個孔洞而已;而借著農民軍的契機,滿洲人正好得以進入中原,成為下一代的王朝統治者。
女真人起事對明亡最大的推進之一,就是加速了明朝的內耗。一是加大了邊防軍費,二是促進了文官內鬥;顯而易見,在經過了萬曆末期及天啟兩朝的混亂之後,國帑的空虛和官員的相互傾軋對於這個尾大不掉的王朝是致命的。除此之外,天災和流民四起,整個明朝的從內部已經撐不住了;因此當滿清從外叩關,防線一觸即潰,清軍得以數次入塞,長驅無阻。可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便在天啟之後出現一個如仁宣二宗的英明君主或武宗、世宗這樣的鐵腕人物,在皇權被相權極度壓縮的明晚期,可能也沒有辦法掉轉明朝這艘駛向冰山的船頭。要知道,最終直接逼死皇帝、滅亡了明朝的是農民軍——也是內部因素。
如果沒有女真人,我想,應該還會有蒙古人,或是日本人,西洋人來入主中原;又或者,農民軍會成立又一個新王朝——大順,就像當年朱元璋做過的那樣。而碰巧,歷史選擇了女真人,選擇了由女真人成立的滿清帝國;而我們則只好在今天來討論「滿清是如何滅亡明朝」這個話題。
以上個人拙見,請諸位批評。
======
另,有朋友提到如果朱由檢能夠南遷,或許可以再撐一段時間,讓農民軍和滿清互相消耗,以待機會再起;又或者,如朱由檢是如世宗那般的鐵腕,明朝未必這麼快衰亡。
關於這兩點,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關於南遷一事,朱由檢並非未考慮過南遷。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辦登基儀式,建國大順,年號永昌。此時李自成已經控制了華北、西北大部分地區,而滿清也已叩兵山海關。
正月初三,左中允李明睿向朱由檢提出南遷,重返南京。對此,朱由檢說:
「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堂堂一個皇帝,竟奈何不了朝臣的異見。可見,此時朱由檢已經對整個政治體系完全失去控制了。
二月初八,李自成陷太原,整個山西落入大順軍手裡。李明睿再次向朱由檢提出南遷動議,朱由檢表示同意,並向朝臣表明心跡。然而,以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為首的群臣卻指李明睿南遷之說為「邪說」,並說:
「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在皇帝已明確表示同意李明睿南遷建議的情況下,竟有人敢指李明睿的建議為「邪說」,並提出要殺李明睿,誰給了光時亨這麼大的膽子?
是內閣首輔陳演。
很顯然,在崇禎時期,內閣已經可以公開頂撞皇帝了,甚至可以表露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由檢哪怕自己想走,又怎麼可能走成?
但是,李明睿真的是出於對國家社稷的考量,才提出南遷的嗎?
未必。
正如同光時亨的背後是內閣首輔陳演,李明睿的背後也有人: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
南遷這件事,是李邦華和李明睿商議的。南遷意味著放棄整個中國北方,將其讓給農民軍和滿清;好處是可以讓千瘡百孔的明王朝得以喘息,等農民軍和滿清互相角力、耗盡元氣之後,再反撲回去。很顯然,和陳演相比,李邦華的考量更加符合國家的利益;只可惜李邦華也僅僅將南遷動議作為一張牌打了出去,在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扛不過陳演之後,李邦華也不再提南遷一事;而朱由檢自己,大概也是礙於內閣的力量,只好說:
「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心已定,毋復多言!」
話雖這麼說,朱由檢自己想走嗎?
肯定想走。
他之前都偷偷和李明睿說了,南遷這件事他也想了很久。甲申年二月的時候李自成已經攻陷了整個山西,進逼直隸。一旦農民軍打進直隸,自己和整個明朝離死期也就不遠了。而南遷的好處在於,可以讓國祚延長,自己也能夠多活幾年;朱由檢時年三十四歲,去南京偏安幾年,或者十幾年、幾十年,等國力復甦了,自己還是有氣力再反攻回去的。況且,南遷之事宋已有之,趙構也是打著暫時喘息、爾後反攻的主意離開汴梁前往開封的。——雖然直到最後,南宋王師也未能完成北定中原的豪願。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來,朱由檢南遷的動議也是無比正確的,因為至少江南富庶,人口、資金相對充裕;且政局相較北方更為穩定,有利於暫且喘息一段時間。
但是,南遷對於朱由檢來說,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一個動議。
「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所以,「國君死社稷」這句話,朱由檢嘴上說著,心裡也是在滴血的。
如果能活,誰願意去死呢?
哪怕是皇帝,也不希望自己最終散發被面,舌長三尺地在樹上弔死以後,整整懸屍三日。
畢竟皇帝是國家的面子,死也想死得體面些。
整個崇禎朝,有「崇禎五十相」之說,也就是說朱由檢十七年來換了五十個內閣首輔,簡直堪比戰後的日本換相。如此頻繁地更換首輔,一方面是朱由檢用人不信、寡斷優柔,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明末黨爭甚烈,文官間相互傾軋,互相排擠,此起彼伏。如此頻繁的更換班子,導致各種政策無法延續,也使得上下官員惶惶不可終日,忙著給自己找後路,誰還會去想國家大事?
前面已經說了,朱由檢對於整個明朝的政治體系已經完全失控。崇禎朝的政治把柄一直掌握在內閣的手中,從最初的韓爌開始到最後的陳演,無一不是這樣。朱由檢對於國家的完全控制,至多也就是最初的幾年,到了後來,權力便被牢牢地掌握在了內閣手裡。
這與朱由檢優柔寡斷的性格固然有關,但即便是換了武宗、世宗那樣的牛人,在朱由檢的內外環境下,也未必能夠斗得過這幫大臣。
朱由檢十七歲繼位,其時正當其皇兄朱由校陡薨。朱由檢為淑女所出,在皇子當中地位並不算高。天啟二年十二歲時被冊信王,如果不是朱由校突然去世,也將會赴外就藩。換句話說,朱由檢從小未受重視,成長環境也是萬曆和天啟兩朝,其時內廷、外廷混亂不堪,漫說是讀書了,可能連生活條件也是一般。加之從未被視作是皇位繼承人,因此,如果說內廷荒怠了對朱由檢的培養導致其後來在位庸碌,也是說得通的。
或許有人會說,世宗朱厚熜也未被當做太子培養,照樣能夠十三歲發動大禮議,幹掉了里外一把抓的楊廷和。但不可否認的是,朱厚熜是興王府世子,雖然出生時並非皇子,但對於王府世子的教養也不可小覷。加之朱厚熜成長在正德年間,可算是一個太平盛世,這樣的環境比朱由檢的環境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朱由檢突然繼位,雖然已是可以當事的十七歲年紀,但奈何他身邊的朝臣,無論是從天啟朝帶下來的老臣,還是後來提拔上來的新臣,年紀都要比他大得多。他們對於朝政的掌控力度以及在朝所擁有的能量,是朱由檢本人難以想像的。哪怕換做朱厚熜,在經歷了朱由檢兒時那樣的環境之後,恐怕也未必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斗過那一群五六十歲的老人精;更不要說朱由檢了。況且,在正、嘉年時,皇權在整個政治體系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但是,在經歷了萬曆的荒怠和天啟的宦官專權之後,皇權的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如果說嘉靖年的時候朱厚熜大禮議的成功是有張璁等人協助皇權行使權威的話,那麼到了崇禎年,根本不會有人協助皇權——因為在那個時候,閹黨專權已被剷除,閹黨與東林黨人以及清流之間角力的平衡已被打破,沒有了閹黨這一支力量,整個政局就變成了東林黨和清流之間的博弈。
皇權?誰還他媽的管皇權?
一句話概括就是,沒有張璁等朝臣相助的朱厚熜,面對楊廷和的時候,就是個屁。
而整個崇禎朝,沒有一個朝臣幫助朱由檢;而直到最後,朱由檢也不得不屈從於朝臣的意志。
這皇帝當得,實在是太憋屈了。
因此,當我們翻開《明季北略》,翻到崇禎十七年甲申這一節的時候,滿眼皆是
……
「初四 帝星落」
「初七賊陷大同」
「初八宣府陷」
「初九陽和陷」
「十一頒罪己詔」
「十二昌平陷」
「十三城門設炮」
「十四孝陵夜哭」
「十五居庸關陷」
「十六報賊焚十二陵」
「十七賊圍京」
「十八日申刻外城陷」
「十八夜周皇后縊坤寧宮」
「三月十九日帝崩煤山」
「李自成入北京內城」
「內臣獻太子」
……
也怪不得南明野哭了。
順帶一提,李自成入北京之後,陳演向劉宗敏獻銀四萬兩;後其家僕告發曰其家窖藏白銀仍有數萬。農民軍掘之果然,對陳演施以大刑。後又獻黃金數百兩、珍珠數斛方得解脫。四月十二日,吳三桂引多爾袞軍入關,農民軍敗退,李自成撤離北京前將陳演等人斬首。李邦華在李自成攻入內城後自縊。
李明睿在明亡後南奔,事吳三桂,家中蓄妓多人,康熙十年去世。
陳演、李邦華和李明睿三個人,恰巧也代表了明亡前後的三種典型形象:
多面玲瓏的政客、忠烈殉節的士人和流離彷徨的文人。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如果有機會,下次再答。
其實,明朝不是滿清滅的,是李自成滅的,但是,滿清牽制甚至消滅了明朝的主力,使得李自成儘管與二三流部隊作戰,還是攻破了南京,讓滿清撿了個便宜
明朝晚期與近代中國非常相似,都面臨著著兩大衝突
- 第一,內部:農業文明與商業文明的衝突,明朝晚期已經有了工商業的萌芽,尤其是東南沿海一代,工商業十分發達,這與現在的中國有點相似,處於農業社會向商業社會的過渡階段
- 第二,外部:農業文明與漁獵文明的衝突,這也與近代中國相似,區別在於,近代中國是農業文明與發達的工業文明商業文明發生衝突,最典型的是鴉片戰爭,抗日戰爭;而晚明是先進的農業文明與野蠻的游牧民族的衝突
這兩個衝突引發矛盾,積累起來形成共振,最終顛覆了明朝;
明朝的外部矛盾有點類似於晚清;區別在於
- 晚明面對的是落後而又野蠻的游牧民族,
- 晚清面對的是先進而又發達的商業文明
晚清的內憂外患歸根結底是因為外患導致內憂,如果晚清能處理好外患(比如學日本的明治維新),就可以多活幾十年
而晚明恰恰相反,是內憂招致外患,沒有處理好內部的商業與農業的關係,招致外患(具體的大家可以看看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面對逐漸發展的工商業,崇禎其實有兩個途徑;
- 重農抑商,堅決打擊工商業,這就是滿清奪取天下後的策略;就如朱元璋對待沈萬三,處死幾個大富豪,實行海禁,打壓商貿,雖然會讓中國民族越來越落後,但是也不至於落後到滿清統治的程度
- 發展工商業,擴大地方自治權,最終中央與地方分權
- 日本明治維新的道路
- 或者乾脆向鄧小平學習,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搞改革開放,先開發沿海,後開發西部,
麻煩的是,崇禎帝兩者都沒做,崇禎受制於官僚不敢搞重農抑商----明朝的結局其實是朱元璋種下的禍(祖訓),老朱乞丐出身,輕視商人,經濟單一,毫無富國理念,以至於其收入遠不及南宋,也沒智慧搞改革開放,結果就是放任官僚漁利,激起民變
明朝的滅亡跟滿清關係有關係,而且關係很大,因為明朝的主力被滿清牽制甚至殲滅,薩爾滸,遼陽,松山,三大戰役徹底打斷了明朝脊樑!
但明亡與滿清沒有直接關係,直接殲滅明朝的是李自成,儘管對付李自成的只是二,三流地方雜牌軍;這就相當於項羽消滅了秦朝的主力,但是直接滅亡秦朝的卻是劉邦一樣;
本質上,明朝亡於內政,崇禎不就是直接死於李自成攻打北京嗎?!!所以,滿清得天下,在某種程度上是撿漏
生物老化,不單是某個器官失效而是系統崩潰或者衰竭;崇禎的上吊就意味著明朝氣數已盡,在中國已經失去了合法性;
大家比較一下南宋與金國這對矛盾就明白了,南明與南宋都是漢人,而金國與滿清,很可能是同一血脈(未經證實)
『南宋』南宋建立的時候,非常類似於土木堡之變的明朝,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穩定,只有外患,沒有內憂,所以,南宋偏安一隅還能苟延一個多世紀
- 內部:南宋本身的內聚力相當強,縱觀整個宋朝,農民起義就只有方臘;能招安宋江說明宋朝的包容力很強;所以,趙構建立南宋時,宋朝的政治政治經濟都很平穩,北邊甚至有很多民間組織的敵後游擊隊、義勇軍與抗聯在反抗;
- 外部:金國根本就沒打算統一中國,只想建立傀儡政權(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北宋之所以沒有亡於金,很大原因是金國只希望建立一個附屬國,而非是直接統治
『南明』南明建立時候,前面說過,非常類似於晚清,內憂外患
- 外部:滿清吸取了其「祖先」金國的教訓,加上北方是災荒之地,努爾哈赤一開始就野心勃勃地打算佔領中原,所以,讓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耿精忠等人領兵打仗
- 內部:
- 統治基礎的喪失:大敵當前都不願意立下檀淵之盟(不承認李自成為王),其實是自取滅亡;崇禎不承認李自成自立為王直接導致了明朝內聚力的消失,明朝失去了合法性(因為李自成代表最底層的老百姓),雍正自己就說,清兵進入北方的時候,百姓簞食壺漿應「王師」,
- 統治集團的內鬥:南明不同於南宋的是,南宋的宗室幾乎全部被滅,而且南宋沒有農民起義軍的作梗,所以趙構在內部幾乎沒有政敵,內部就很團結;而南明不是,因為宗室多,所立的皇帝就多,加上李自成 張獻忠的殘餘部隊,內鬥不可避免(如果崇禎南遷,或許能苟活幾十年)
所以,南明不可能統一天下,最關鍵的原因是凝聚力的喪失(這裡的凝聚力不僅僅是民心,還有官僚的內鬥);這點很多人沒想到,只是歸結於南明內鬥;
至於李自成,根本不可能統一中國,很簡單,李自成不識時務;李自成連吳三桂都籠絡不了,又怎麼去籠絡其他政治勢力??
李自成喊的口號是均田免賦,就是我黨的鬥地主,劉宗敏擄陳圓圓,不就是遵循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指示:在土豪劣紳的小姐 少奶奶的牙床上滾一滾嗎?!
鬥地主在沒有外患的情況下基本可行,比如說抗日戰爭之後的解放戰爭時期,但是面對著強大的外患---滿清---的時候根本不可行,為什麼?
你鬥地主必然導致有產階級投靠敵人,所以,共產黨在抗戰的時候都是減租減息(而非是打土豪分田地),大敵當前你卻去鬥地主,怎麼可能得天下?!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同類話題:為什麼李自成張獻忠能與明軍長期周旋,卻在清軍入關後迅速被殺? - 沈雅涵的回答
吳三桂真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 沈雅涵的回答
第一階段:
崇禎: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朕其實想南遷啊!!諸臣誤朕啊!!你們這幫死腦筋怎麼就不讓朕跑呢??!!)
李自成:丫怎麼還不跑?
陷北京後
崇禎於煤山:任賊分裂朕屍 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呵呵陛下你的屍棺前「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第二階段:
多爾袞:稻子熟了 進關收稻子去~
李自成:你丫想收就收啊
到了一片石後
吳三桂:是的他想收就收(QQ笑臉)
李自成(哭著):CNM你們欺負人
第三階段:
八旗諸將:北京真豪華這地兒真nice~
多爾袞:一幫沒出息的敗家玩意 稻子那麼多收完了么!兩白旗給我滾去收江南稻子!兩黃旗滾去收四川的!紅衣大炮也給老子運快點去潼關收西安的稻子!
多鐸/阿濟格:嗻(oh yeah~)
豪格:渣(CNM)
李自成(哭著):CNM
南明福王/桂王/潞王/唐王/益王/楚王/淮王/魯王/靖江王:皇上沒了 老子要當新皇上!
史可法/錢謙益/馬士英/江北四傑/左良玉:這tmd支持誰啊?要不先干一架吧~
八旗諸將/吳三桂:稻子收的好輕鬆
揚州/嘉定:really?
多鐸/李成棟/徐元吉:really(QQ笑臉)
張獻忠:really?
豪格(哭著):CNM
錢謙益:水太涼
第四階段:
弘光:嗚嗚嗚這皇上就當了一年現在命都要沒了
清軍下剃髮令
民間:剃NMB剃啊 不服
清軍:丫來啊(卧槽後方有點不穩形勢不太妙啊)
剩下其他王:福王沒了機會來了!老子還要當皇上!
過了一陣後
剩下其他王:怎麼這麼多皇上?不服來戰!
清軍:。。。。。(優哉游哉平定後方繼續收稻子去了)
第五階段:
大順軍余部:不行啊 還得看我的啊
金聲桓/李成棟/耿獻忠/姜襄/王永強:我們幫你~
永曆政權內部各勢力:你斗我呀我斗你
前線:。。。一幫豬隊友
清軍:。。。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鄭成功:艹 還得看老子的
清軍:卧槽 好怕怕 稻子要丟
吳三桂:劉文秀有啥可怕的?
李定國:孫可望欺負我!大不了走人
聯合鄭成功後:艹鄭軍竟然遲到 豬隊友
清軍:。。。。。。。。。。。。。。。。。。。。。。。。。(該是我的稻子原來還是我的)
李定國:皇上別聽孫可望的 槍在手跟我走
永曆:好
孫可望:。。。CNM那老子降清了
吳三桂:hhhhh西南軍情盡在我手了 槍在手跟我走
永曆(哭著)去緬甸了
吳三桂:小樣你以為出國就沒事了?
永曆遂卒
第六階段:
鄭經:哎呀只剩我們了
施琅:呵呵
鄭克塽:別打我我投降!!
康熙:江山一統!(老子NB!)
不詳不準確之處還請體諒 歡迎討論
利益相關:正白旗滿洲
歷代改朝換代,大體都是這樣一個流程:
1:舊朝統治一段時間後,階級固化,土地兼并嚴重,人口稠密,再逢上橫徵暴斂,天災人禍等,普羅大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才會社稷動蕩。歸根到底就是,土地與人口的問題。
2:這個時候,往往會有貧民走投無路揭竿而起,掀起衝擊舊體制的動亂。諸如秦時陳勝吳廣,東漢黃巾起義,宋朝方臘宋江,明末闖王,都是這種。
但是,這些農民起義,往往由於自身原有階級的局限性,導致根基淺薄,縱然一時有星火燎原之勢,最後往往被雨打風吹去,徒為真主開路。
3:當農民起義最後被鎮壓,舊朝的統治基礎也會被嚴重動搖,有民不知當朝天子。這時各地藩鎮割據一方,勢力趁機大大增強。往往會舉清君側之類的大義,群雄逐鹿。
在這一個階段,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聯姻。
軍閥們,甚至是起義軍(如朱元璋)往往會和世家門閥一流聯姻,一方面可以藉助其強大的隱性勢力名望,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的出身正名。
4:最後,就是群雄逐鹿,真龍定鼎河山了。
一般改朝換代這個過程,舊有的階級被推翻,新生的階級又佔據高位。更重要的是,亂世十室九空,沒有那麼多人口,土地資源充足,糧食可以大豐,自然能延續百年國運。
天下田畝有限,畝產有定,而人口無限。這才是天下混亂之根源。
故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請去看顧誠先生的《南明史》。這是一個沒有真正英雄的時代。
大體可以表現為:
清軍還沒打過來,南明軍自己先內訌;
清軍試探性進攻,南明軍投降了.......
咦?怎麼打下了一個地方,好,凱旋了!清軍班師回朝,南明軍繼續內訌;
清軍再次試探性進攻,南明軍又投降了,,,,,,,
如此周而復始.....所謂得國不正,如是而已。
看完你會發現,所謂南明史就是一部比爛的歷史。滿清是爛,愚昧,野蠻。可是,南明居然比滿清還爛,從崇禎北京被攻破看到夔東十三家覆滅那裡,我就驚嘆,南明居然還能支撐二十年,真是一個奇蹟!
趙構是太宗一脈唯一的倖存者,沒人和他競爭。
南明與南宋相比最大的劣勢就在於,崇禎的兒子們沒有跑出來。幾個藩王的競選資格差不多,明朝剩餘的實力分散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朱三太子的名頭兒能折騰滿清幾十年,因為這個招牌有核心競爭力。
上面不少人回答的都不錯,我補充一點。實際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那一刻,我大明的政治體制已經徹底崩潰,已經無力再與滿清相抗衡。所以遷至南京後即無北伐之力,也無守土之能,和南宋以及東晉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這主要體現在政權的控制力上。如果說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是決定政治文明的先進與否,那麼甲申年,飽讀詩書文采斐然的南明官宦們所擁立的那個朝廷已經不能還稱得上一個健全的政權。那短暫的一刻,滿清在政權上比南明要「先進」。滿清更像一個成熟國家政權,在討伐一個混亂原始的政體,要命的是滿清政體先進,武力還強大。如果不是之後諸如第二次剃頭令等昏招,滿清統一天下的進程其實可以更快。
比如清廷剛進北京城,北方官民基本無糧可食,餓殍千里。清廷從滿洲緊急調糧,多爾袞甚至放下身段寫信從朝鮮借糧(別忘了滿清剛剛強X了兩次朝鮮),這一下順利的籠絡了北方民心官心,清軍軍紀也相對良好,很快接收了中原地區,並開始執行作為一個新政權所應盡的管理義務。唯一的失誤是第一次頒發剃頭令,造成民間反彈,很快多爾袞廢除了剃頭令,北方基本穩定(當然,老百姓沒想到沒多久之後第二次剃髮令就「留髮不留頭」,並且民間無論是愛國義士,前明將官還是山匪流氓,開始不斷起義,以至於到了康熙年間才逐漸平息。當時出了北京城無論官民都提心弔膽,治安實在太亂)。
跑到南京的南明政權,整個政治體制已經完全崩壞,政令別說江南,連南京城都出不了。經濟上,朝廷缺乏資金,去周圍地區徵收稅賦大多無功而返,甚至被當地大戶給打回去,財政幾乎枯竭。當然這不影響朝廷大員的奢侈腐敗,比如東林朱國弼可以在南京城花數萬兩白銀迎娶秦淮八艷之一的寇白門,卻拿不出一兩支援朝廷反清。軍事上,只能依靠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以及左良玉五鎮,結果除了黃得功其餘皆各懷鬼胎,心術不正,朝廷對其基本沒有控制力。政治上,互相攻訐,黨爭不斷,這樣的朝廷又怎麼和當時的滿清相比。
滿清此時政治上擁有一套高效清廉的政府(還真是清廉,尤其是滿官,可能是他們太淳樸了,經常鄙視甚至控告漢官行賄XD);擁有亞洲最強大的騎兵、亞洲最強大的炮兵(孔有德部隊,朝鮮部隊,以及紅毛)、裝備最為精良的步軍(弓箭火器鋼刀),並且軍紀嚴明,士氣高昂,作戰經驗豐富;而南明軍裝備差(少量的棉甲、紙甲,並缺少火槍火炮,甚至刀劍),大部分都是農民軍、流民、軍戶組成,吃不飽,睡不暖,軍紀敗壞。
滿清這些優點僅僅維持了兩年不到,可是在這兩年內,他懷柔的控制了北方,嚴酷的控制了南方,政權已經完全穩定。面對西南反清諸勢力,無非是以全國對一隅。兩三年之後,滿清官員就開始貪污腐敗,滿漢軍官畏縮怯戰,軍隊暴虐橫行,但這又是後話。
明朝的進士舉人鄉紳,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個人利益追求到極致。如同在一艘木船上,挖木頭取暖,結果船沉了。
明朝打仗缺軍費,最後李自成把德藝雙馨的狀元們拷打出幾千萬兩白銀。逆向淘汰的官僚體制把讀聖賢書的才俊們調教成巨型船蛆蛀蟲。
以福王為典型的皇族,囤積巨量金銀糧食,流寇快攻破城了還不肯放糧發餉,統治階級如此心智混亂,政治上已經自殺。我們問拳王為什麼被貓吃了,因為他瘋了,把自己拷起來,還把鑰匙吞下去。統治階級退化的智力與國家的龐大體量不匹配。
地主階級把農民階級凌遲到極致,社會經濟道德已經崩潰,只剩下一個殭屍的外殼不倒而已。不需要滿清,倭寇、安南、紅夷、蒙古、西域、土匪,只要膽子大,都能把它推倒。
滿清此前多次隨心所欲的闖入盡情搶劫,而最後一次,看清形勢,及時消化佔領區,委任統治。與漢族地主武裝分贓合作,這是極明智的。漢族知識分子馬照跑,舞照跳,失去的只是服色髮型,得到是更有利於享樂的新世界。
我們從感情上總是直覺地認為是滿清滅明。其實明朝秩序的徹底崩潰,使得流寇逐個攻陷大城市成為必然。原有的統治階級被消滅後,群雄逐鹿,最後獲得政權的是流寇、是滿清、還是蒙古、倭寇,都是隨機的。如果倭人選擇崇禎末年侵朝,無疑事半功百倍。面對三排火槍陣,滿人就要感嘆倭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了。歷史中國大王朝多數亡於小冰期,以上結論可推演自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侯變遷的初步研究》。結論包括:漢末、唐末、元末和明末。同樣還有另一個反推結論:歷史上中原王朝的盛世都與當時較高的均溫有關,農產品產量高,養得活更多的人。
明末碰上的這個小冰期厲害,十數年的天災加瘟疫。中原潰爛,北方苦寒,北方游牧民族唯有南遷,一路作戰下來,漢化的也比較好,加上明末及南明政治上黨爭不斷,內部互相攻訐,就這樣。
說到力挽狂瀾,楊嗣昌,孫傳庭都算是安內功虧一簣;攘外方面,前期的都是爛賬,不好理,袁督師擅殺毛文龍,搞出後面三藩中的兩藩,袁本人又被崇禎幹掉,祖大壽也灰了心。後期南明名將李定國,號稱兩蹶名王,陣斬清親王尼堪,至少可以劃江而治的,後期也敗於內鬥。
遼鎮中西東三部分軍隊全軍覆沒,明軍倉皇退守關寧一線,不加稅就沒錢編練新軍,練完還是打不過,兵力不足你調不調兵?加不加稅?調兵其他地方就不用守了?加稅老百姓怎麼能不反?這是無解的問題
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的思路大體一致,避免和滿清主力野外作戰,困死滿清,但是這樣就能贏了么?因為種種原因,只有袁崇煥能夠在位子上堅決貫徹這一思路,結果怎麼樣了呢?是,後金的確是打不透寧錦防線了,可人家學會繞後了,繞過寧錦直接打北京,寧錦守得住,其他地方可守不住,滿清自打學會繞後以後,就接連入關劫掠五、六次,這一思路就這麼徹底破產了。於是還是只能回到野外決戰,徹底殲滅滿清有生力量的思路上去,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於是就有個咄咄逼人的大凌河堡之戰,就是想給滿清壓力,然後主力決戰嘛,結果又是慘敗,孫承宗因此被撤職,然後明廷想了又想,再慘也得給壓力,寧錦慘好過京師慘,於是又有了第二次前出維修大凌河堡,給滿清施壓,滿清也乾脆,你想打,那就打,二話不說這次又圍住了錦州,明廷心中一喜,就差脫口而出:乃義務,蠻夷就是蠻夷中計了吧,這叫中心開花之計,讓你們見識見識。。。於是大明軍中號稱王牌督師的洪承疇率軍十萬,挺近松山。。。然後糧草被斷,大軍被堵在松山。。。導演,這個橋段好眼熟啊,你是不是複印了?
洪承疇打農民軍的確隨意,對上滿清就沒轍了,關寧軍的表現和傳言中的逃跑軍隊完全不同啊,拚死作戰也沒法黑吧,最後突圍是斷糧後洪承疇和所有將官的集體決議,最早逃跑還是京官,髒水怎麼都潑給關寧軍呢,無非國人想找個出氣筒嘛
至於大明到底是亡於誰手?
xx:呔,臭韃子,你只是得到了大明的身子,並沒有得到大明的心!
滿清:?
xx:是李自成滅了大明,不是你!
滿清:?
xx:你們就是一群撿錢包的
滿清:?
xx:我大明,不服!
滿清:那麼,是誰滅了李自成呢?
「昔者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東漢末年荀彧的精闢見解竟為後人所不能道。李自成,張獻忠,南明這些和滿清共爭天下的人,前兩個史稱「流寇」,你說你連個根據地都沒,就算是游擊戰沒根據地也是瞎白活,這點老毛同志搞得好啊,說不定就是從這取得經。好吧,就算你佔山為王,那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叫根據地,高祖的關中,光武的河內那都是苦心經營,進可攻退可守,分分鐘就是個國中之國啊。那看看仁兄李自成,從佔領京畿(陝西)當上順王,到攻佔北京,只用了3個月,屁股沒做熱,就忙的清算前明官吏,追贓助餉,沒多久三桂就領個清兵進關了。沒有大本營和根據地,一敗塗地,連翻身都沒機會了。張獻忠更絕,佔了四川開始搞大屠殺,弄得"整個四川沒幾個活人,我就納悶了這些哥們素質怎麼連漢朝都不如,越活越倒退了。對了他們還不如農民,驛卒和流氓,「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劉邦好歹當個廳長,劉秀是個土豪,孫曹劉官二orN代,沒文化真可怕。南明啊南明,你說亂世什麼最重要,當然是兵權啊,內鬥內鬥,若兵權在一人之手,絕不會有大的內鬥,黨派就算了,站著說話不腰疼。趙構南渡可沒少收拾武將,差點沒被武將給做了。南明先有四鎮,後來左良玉,鄭芝龍,孫可望都是大脾氣軍閥,要不是李定國,南明得少撐10年。
滿清入關和鬼子進村本質上沒太大區別,只不過前者成功了,「夷狄入於中國則中國之」。滿清的成功和鬼子的失敗恰恰從正反兩面說明了中國人只要團結,那絕對是巨大無比的力量!
關鍵是明末朝廷沒有像漢末設置州牧,或者如同唐末設置藩鎮。一個朝代到了末年,如果能放權,那就是地方實力派剿滅內外亂然後守宮。如果不能放權,那就是農民軍跟外族逐鹿天下。宋不能放權而亡於外,明不能放權而亡於內,都是理數當然。宋明都不缺乏軍事實力,而是因為政治因素的羈絆葬送了政權。當然放不放權都要死,但是放權把資源轉移到地方一級,好過給破壞性更強的外族和農民軍。明朝末年如果藩鎮割據或者州牧橫行,那麼以關寧軍的強勁,至少滿清不會入主中原。明朝死就死在集權太徹底,明末,內地的政府軍幾萬甚至十幾萬地被農民軍和滿清玩弄,完全是廢物。漢末拉一個二流諸侯或者唐末拉一個藩鎮過來就是吳三桂的水平。像是叫你過來喝酒然後綁票首領兼并軍隊這種事情明軍將領居然會中招,這種招數在劉皇叔那只有他拿來陰別人的份…明朝就是集權把自己的軍隊弄廢集死的
滿清是下山摘桃子呀
滿清不是明滅的根本原因,明末的腐朽的知識分子(他們同時還是地主商人或官員)才是明滅的根本原因。那時的公知不僅操縱社會輿論,影響朝堂政治,而且瘋狂的進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流民。他們黨同伐異,尸位素餐。他們聚斂大量財富卻不願納稅,滿清入關後又毫無骨氣。這樣的明朝已經不是洪武永樂的大明了。就算是沒有李自成,這些公知依舊會逼出劉自成,王自成。就算是沒有滿清,碰到別的外患也一樣沒骨氣。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幾百年來封建地主階級一直沒變,寧與外賊不與家奴。農民分土地憑什麼?還不如給外賊
天作孽由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明朝是被自己作死的,自己爛,當然打不過別人,
先軍事打敗你的軍隊,包括大明朝的內鬥和農民起義,後政治重建一套體制,當然清朝主要也是繼承靠的主要也是一批漢臣,再後興利除弊與民生息同時繼續進剿殘明實力,再後統一意識形態,文字獄修四庫一類都是手段,徹底取代前朝,不獨清,每個取代前朝的新朝代基本都是這套路,都搞好了就是有一個大一統帝國,中間有一步沒擺平基本就短命歷二世而亡之類了!
@錦衣衛大爺 上天給予你眼睛,是讓你多讀書,別瞎想,我不是皇漢,我也不是民族主義者,我身份證上寫著的甚至不是漢族,我也不反滿,也並非要煽動民族仇恨,在後金建立之前,漢人是壓迫者,確實是對女真實行分化瓦解的羈縻政策,但是後金建立之後,滿洲對漢人的屠殺從遼東漢人就開始了,北方基本穩定這句話更是不知從何說起,清軍軍紀也相對良好,很快接收了中原地區這句話也是睜眼說瞎話,哪怕你讀一讀閻崇年等滿學專家的書,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逃人法等等都是明政府都沒有實行的惡法,我不明白,對於你們這些國家主義者,大一統就具有天然合法性?如果把滿清換成日本,古代換成近代,一點錯都沒有,日本此時政治上擁有一套高效清廉的政府(還真是清廉,尤其是日本官,可能是他們太淳樸了,經常鄙視甚至控告漢官行賄XD);擁有亞洲最強大的騎兵、亞洲最強大的炮兵()、裝備最為精良的海軍(赤誠加賀蒼龍飛龍翔鶴瑞鶴),並且軍紀嚴明,士氣高昂,作戰經驗豐富;而中國軍裝備差(,並缺少火槍火炮,甚至刀劍),大部分都是農民軍、流民、軍戶組成,吃不飽,睡不暖,軍紀敗壞。我們為什麼不投降日本呢,共產黨為什麼要改編紅軍呢,改變政策呢,從後金建立政權起,就奉行民族征服的政策,直到他滅亡的那一天,都沒有改變,這並非打著大一統旗號或者其他神聖的旗號就能抹殺的,並非我眼睛有毛病。
身為契丹人後裔達斡爾族,看著各個高票回答 心裡暗爽- - 畢竟咱祖上牛逼過 雖然現在沒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李定國不如鄭成功出名,更沒有民族英雄的稱號?
※在中原淪陷後,東晉、南宋都可以享國百年之久,為什麼南明卻短短二十載即告滅亡?
※南明為何不能像南宋一樣被承認為一個朝代,而只認為是一系列政權,主要是因為時間太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