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内帑还有很多银子这是事实吗?

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争论很多,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财政破产。但是关于崇祯皇帝个人的私房钱却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第一个说崇祯本人吝啬,国难当头还不肯拿出自己的私房钱,"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崇祯早已穷得揭不开锅,包括《明朝那些事儿》里也是这个观点,两边都有史料。

问题是,哪个是对的呢?个人倾向于后者,我觉得崇祯决不至于昏聩至此,面对李自成大军围城还不肯拿出钱来犒赏士卒,不是贪,而是蠢了。

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涉及到明朝灭亡的核心原因,而且两相对比反差太大,每次看到这儿就觉得特别疑惑。


此种说法被广泛传播,源于郭沫若“为‘匪’张目”的《甲申三百年祭》:
“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

可是!郭沫若这是明目张胆的断章取义,删减史料!!我们来看计六奇《明季北略》原文: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谈迁曰:‘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计六奇在引用谈迁的史料后,直接质疑了此种说法:我给大家算算,要真那么多钱,需要用骡马1850万头才可运完,北京城哪有那么多骡子!即使用不了那么多骡子,每天24小时连轴转交替来拉,那所耗费的时间单位就不是用“月”来计算了……另外,答主再来计算一下:3700万锭,每锭500两,那一共是185亿两……开玩笑呢吧!崇祯内帑难道放了全世界从古至今的出产银总量!?谈迁请你说话过过脑子!

看到了吗,常识问题。

另,后李自成进京40多天,拷问大小官员“追赃助饷”,得银甚巨。当然,皇宫他也没落下,毛奇龄《后鉴录》:
“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
彭孙贻《平寇志》:
“(大顺军)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看到没,宫中久已如洗!要是内帑有钱,大顺军能连门环,餐具,装饰金银丝都搜刮了吗?说内帑有钱,那是大顺军觉得绑架官员要钱的名声不好听而自己造谣出来的!
还有,谈迁《国榷》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记载:
“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现在说内帑连十万两都没有,刚才又说内帑金三千七百万锭,到底您哪句是真话?

别急。李自成追赃助饷40天,一共得银多少呢?7000多万两,合明末14年的财政的收入。李自成后来带走了多少呢?3700万两。(以上数据来源于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这个数字眼熟嘛?这不就是刚开头的所谓“内帑银锭数”嘛?可见,谈迁他老人家是错记了,张冠李戴。
关于带走的银两数,彭的《平寇志》也有不太详细的记载:
“自成聚刘宗敏李过于宫中拘银铁诸工各数千,盘敛库金及拷讯所得,并金银诸器熔之,千两为一饼,中凿一窍,贯大铁棒,凡数万饼,(搜)括骡车数千辆,马骡橐驼数千,装载归陕。”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李自成搜括的剩下3000多万两的钱呢?留在北京了。北京的后来人是谁呢?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看到没,满清捡了一个大洋落!当然,满清皇帝也不图样图森破,必然不能声张,所谓“闷声发大财”是也……

于是,关于崇祯内帑的问题,也就语焉不详,甚至被满清统治者有意无意的引向之前就已经出现的谣言,用以说明朱明昏聩,失国活该;满清天命,得国正义。
再加上近代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继续故意坐实,于是谣言终于变成了事实……

————————————————分割线————————————————
本人个人公众号【chencha-xinshu】陈茶煨新书
用历史这碗陈茶,炖出一段段鲜活的文字……
欢迎关注!

http://weixin.qq.com/r/AEiKkrnE8eSOrf3x9x0S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一个这么贪财的皇帝会在兵临城下的时候选择自杀而不是逃跑么


是假的,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内库还有很多银子完全是编造的谎言。

事实是崇祯这个白痴被下面的东林党官僚玩弄惨了,钱都进入了官僚的腰包。所以,当李自成意外的攻进北京城,也会发出“君未甚暗”的感叹,因为他发现,崇祯内库其实已经可以跑老鼠了。

明朝的灭亡本来是根本不会那么容易出现的,可以说有巨大的统治惯性。如果不是崇祯白痴,中国人还真的不会这样惨。崇祯这个白痴是没有政治识别能力,没有政治平衡能力的猪猡级皇帝,自己很节约,但是完全于事无补。 同时,对社会底层老百姓极为残忍冷血,可不无情。
对官僚其实是软弱无力的,(尽管他不断杀戮和撤换官僚)其实对官僚阶层的凶残是推波助澜的。倒霉的是少数做事情的出头鸟。

事实上,当时的李自成根本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甚至都兵临北京城下了, 还在求饶(要求崇祯招安他,然后去打满清。)这个求饶并不是谎言。而是李自成的肺腑之言。因为当时,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可以说,攻打进城已经绝对不成问题了(带路的都自动联系好了)。但是,李自成知道自己降兵降将其实根本控制不了(嫡系太少,都是农民军)。而发出这样的要求招安的呼声,反而降低李自成的威望。都到了这个地步了,崇祯还是不愿意招安。 这个猪猡。
(那怕崇祯拿出缓兵之计都行,政治智商都不能是负数啊。)

同时,崇祯又拿不出解决办法。 自己的内库可以跑耗子了。钱都在下属贪官那里。 他又妄想让皇亲国戚来捐钱(谁捐谁是傻瓜,因为就算捐了钱,也会消耗到官僚的分赃体系中,而不是到士兵手中。类似的例子在明末很多)
而且,之前还坚决不允许太子离开。 (最后李自成没有杀太子等,反而是满清侵略进入北京后,以冒名顶替的名义杀了太子等皇子。)

PS: 郭沫若就是一个人渣, 是个左舔毛。


转载自【醒目】关于三千七百万内帑

库藏止有二千三百余金。外有加纳校尉银六百两、易钱银三百两,贮吴书办处;同年缪君沅云:“此项应存外,为军兴之用。”予如是言。
万历年时,老库满,另置新库。新库复满,库厅及两廊俱贮足。今不及四千金。
--《北归记》

十五日,予以缮部员外郎管节慎库。主事缪沅、工科高翔汉、御史熊世懿同交盘。……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沅为予言,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领状来,即应发去。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甲申纪事》

予谓果有如此多金(即所传三千七百万两),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明季北略》

予里居日,闻闯贼入宫后,搜获累朝内帑,得金银数百万,后京师人贾汝寿为上虞令,过予一同年,因言闯贼入宫时,怅然曰:[贵为天子,所蓄不过二十万,何以不亡?]渠得之耳闻,乃知前言诬也。
--《三垣笔记》

《恸余杂记》:“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廷臣动请内帑,夫内帑惟承运库耳,钱粮解承运库者有,一曰金花,二曰轻赍。金花银所以供后妃金花,宫人宦官赏赍。轻赍银所以为勋戚及武臣俸禄随发,非唐德宗之私库,聚而不散者,安有余资?野史谓城破时尚有大内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甲字等十库存方物也。城破时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基金者?而纷纷谓上好聚敛,内帑不轻发,其不冤哉?!”《崇祯遗录》

《三垣笔记》中记载“上忧国用不足,发万历中所储辽参出外贸易,予时市其中者,上有征也,色坚而味永,与他参迥异。……闻此番贸参,获可数万金” ”。。。。都卖辽参凑军饷了.


你这个肯定不用说听的高晓松的,他说的话听听就行自己得查资料翻书!


不仅崇祯没有千万白银,李自成拷掠所得也没有。
从李自成大顺政权后来情况看,显然没什么钱。他只是在北京拷掠了部分官员,又不是屠城,所得自然有限。当然明朝官员是有钱的,但作为金银放在北京的不会太多,大宗必然是田产,田契也不必都放在北京。


崇祯应该是真没钱
其实吧 当代就有个崇祯一般性格的人,他高大英俊 学历过人 节俭 体贴 喜欢深入基层 一年四季天天在外奔波,结果他的组织完蛋了。


好像有个说法是魏忠贤等人藏的钱,崇祯不知道,李自成等人搜刮出来的。


出处记不清了。


哎,净为皇帝操心了吧?
苏联解体后,不是涌现了一批有钱人吗?
谁知道呢。


推薦閱讀:

假如明朝每個皇帝都有像康熙、雍正那樣的鐵腕手段,明朝能否解決黨爭問題?
明朝有錦衣衛東廠,清朝卻沒有特務機構,但清朝皇帝在駕馭百官,控制輿論方面反而比明朝更為出色,這怎解釋?
如何評價名臣孫承宗?
網上常提到的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 等)是真的有此處出嗎?出自何處?

TAG:明朝 | 中国历史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