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 前 20 的電影為何幾乎都是男性視角為主?
目前前20的電影中,除了低俗小說,搏擊俱樂部中女性戲份多一點,其它基本是以男性主導,有些甚至沒有女主角,例如黃金三鏢客,十二怒漢,辛德勒名單……
是那些知名導演的偏愛嗎,還是有其他原因,或者僅僅是巧合?
這……基本是個很好解釋又很難解決的問題。
對於問題本身,被闡述、被拆解、被分析都不鮮見。但如果真要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妨看看瑞典的思路。
瑞典電影新分類A:性別平等嗎?--蕭蕭落木--鳳凰網博客
據英美媒體報道,瑞典電影工業開始介紹一種新的電影分類的方式:除了通常的分類諸如少兒不宜、暴力、色情等之外,另外一個分類也將成為電影發行的標誌:電影是否有性別歧視。
「沒有性別歧視」,被稱之為「蓓奇黛爾測驗」,測驗的標準是電影里至少有兩位女性面對面地談話,她們談論的問題不是男人,而是其他問題。這個新分類的標誌是A,採用的是美國漫畫家阿麗森?蓓奇黛爾(Alison Bechdel) 1985年在她的漫畫里提出的標準。A標誌著「通過」(approved)和阿麗森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用這個幾乎非常簡單的標準衡量,很多電影都大有問題,像《指環王》、《星球大戰》、《社交網路》、《低俗小說》等電影都不合格,就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除了一部之外,其他的也都不合格。
瑞典電影院已有四家上個月採用了這個標準,瑞典國家資助的瑞典電影研究院也支持這個分類。瑞典電影研究院院長認為這個標準是「電影政策的工具。」該研究院資助瑞典電影的製作,瑞典電影五分之四是該研究院資助的。2012年該研究院資助的電影中32%是女性製作的電影,院長的話表明該院資助的方向。
電影,應該說大多數商業電影,作為一種成本極高的集體創作,必然要考慮市場,必然會接近主流,必然是一種對現實情況的投射。雖說電影是「造夢機」,那也得看到底是造的誰的夢。電影產業和電影市場上的性別問題是多層次的,或者說電影業實現性別平等的途徑是多樣化的,最主要的三個方面是拍什麼、誰來拍、怎麼拍。而瑞典按照性別角度對電影分類也並非是萬全的機制。
這裡有個根本性的問題,大眾傳媒的媚俗性決定了它最終傳遞的是一種既定和舊有的權力關係和性別秩序,而這種長期存在的現實是什麼呢?永遠記住,歷史可是history(his+story)。而這種不平等的兩性之間的權力關係是怎樣固化和延續的呢?
回想一下,當我們剝離所有日常交往的具體的人以後,當「女性」、「女人」僅僅是作為一種群體性的抽象的概念時,我們是怎樣perceive這個概念的,也就是說,當我們想到「女人」時我們會想到什麼。而為什麼中文裡有」你真像個娘們「,英文里也有」you are like a pussy"這樣的罵人話?而我也曾經親眼見到親耳聽到一位母親經常大聲呵斥自己兒子「別他媽像個女人一樣!」……我在一種冷冰冰的怪異與不適里開始反思社會中這種頑固的「厭女症」。彷彿「女人」不僅僅是「女人」,當然「男人」也不僅僅是「男人」,不然也不會有影視劇里成年已久的男性經常拍拍胸脯起誓說自己「要做一個男人」(這句話大概還經常出現在各位男性的日記本里?),Bob Dylan也不會動情演繹「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n call him a man?」……「男人」「女人」這個簡單的定性的辭彙背後是一整個文化概念。而如果這樣的說法有一種顯而易見的理所當然的話,那麼我仍然會驚奇於為什麼可以那麼輕易地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為什麼男女的差異不是一種橫向的平面的「你喜歡蘿蔔我喜歡白菜」的差異,而是一種縱向的你高我低、你好我壞的差異?(並且我對男女本身是否存在真如概念中所言的差異保持高度存疑。)
「女人」就是這樣一個強加了許多壞價值的文化意象,以至於稍覺得自己有點個性、不大一樣的女性們都想逃離這樣一個女性身份,這也是「女漢子」這類詞大行其道的原因。所以再來看為什麼女性視角的電影少、女性編導少、某些女性編導也只拍攝以男性主體的電影,就是因為不論男性女性對待性別本身都有可能受困於這個社會建構出來的非常偏狹的性別角色。而社會建構出來的女性形象大部分是單薄的、扁平的、讓人失掉描寫胃口甚至是讓人不快的。但有可能一開始,我們就以偏見看待對方,還以偏見塑造自我。
所以所謂的男性視角不必然是暴力,女性視角也不必然是柔情。而女性視角的電影也不必然一定要女性才能拍攝,《時時刻刻》的原著小說是男性寫的,電影的編劇和導演也是男性。而男性視角的電影也不必然一定要男性才能拍攝,畢格羅獲得的認可不用多言了吧。IMDB前20的電影幾乎是男性視角從來都不是「問題」,而是「現實」,如果要回歸到「問題」,那還是讓我們想想解決辦法吧。
這個問題實在太簡單了好嘛,
因為好的女導演少啊,
你讓一個大老爺拍出優秀的女性視角電影嗎?
臣妾根本做不到啊!
導演工作是個對體力和精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很多女人真得干不來,能常年扛下去的更少。以後科技進步或許拍片條件有所改觀,但願吧。
那些女權癌在這件事情上就省省吧,要爭取權益,可以去礦工中爭取啊,這裡都是男性實在太不公平了,誰敢說女人挖煤比男人差?這是赤裸裸的歧視!
不過未來也不好說,畢竟女人的錢好賺,看電影的時候女人的選片權利還是很大的,
如果郭敬明夠努力,
還是有可能的。
分幾個個層面看.
首先在社會生活方面,男性參與頻率會遠遠高於女性, 畢竟成年女性還是因為照顧家庭和小孩的原因犧牲了參與社交活動的機會,也就意味著圍繞女性進行創作的空間相對狹小.
其次大部分的影片都是以男性為主角. 女主角,男配角的電影也是寥寥無幾, 男女角色產生愛情更是商業電影的賣點, 對於好電影來說, 如果愛情的要素無助於電影的主題, 那就不必為了討好觀眾而橫生節支,畢竟沒有大量的戲份就說不上女主.
最重要的因素是 大部分導演是男人 導演個人的價值觀和體驗往往會決定電影的風格, 女性題材對於男性導演絕對是塊燙手的山芋, 稍有不慎就會出現漢子性格的軟妹子, 或者是不接地氣的女性形象.
還有就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觀於創作者和觀眾都是默認的, 搞基的風靡程度遠遠不是蕾絲所能企及的
男性主角男性戲份多就叫「男性視角電影」?所謂「女權運動」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過於強調女性的特殊而忽視人性的普世。拋開一些類型片(黑幫、西部,但仍然有例外),絕大多數電影在我看來是不分什麼「男性視角」、「女性視角」的。尤其是IMDb前二十的這種被觀眾廣為接受的電影,更不會是只有單一「性別視角」。硬要是按照男女戲份多少來界定所謂的「性別視角」是非常荒謬的。IMDb前20的電影里也就是兩部教父、好壞丑、好傢夥、七武士可以完全算作「男性視角」的電影,黑暗騎士算半部。剩下的,諸如肖申克、辛德勒、十二怒漢、魔戒、星戰、黑客帝國,這些故事都是人類共同的而絕非只是針對男性或者女性。至於你要是一定要說科幻冒險類題材更受男性歡迎,那就又陷入了stereotype的怪圈了。
(此題未完成,目前還沒給出IMDB任何數據,正在修改中)
點開頁面看到各樓票數,我就知道此題必須回答。之前糾結於at還是不at,最後還是想,觀點之爭,應該亮亮堂堂,希望各位有耐心看這篇數據為主的回答。
反對@yolfilm 的回答,因為從常理和數據上看,男性並沒有在美國電影市場消費中佔有絕對優勢。紐約電影學院最近做了一個電影中性別不平等的五年統計,其中表明在美國女性購買了一半電影票。
此數據很可能引自美國電影協會(MPAA),見下圖,女性無論是總人口還是觀影人數都略多於男性,購票則持平,看電影這事上,男女破費程度相差無幾。
另外,同期美國女性的僱傭率為 62% -69%。
所以認為「看電影的男性消費佔主導,因此男性視角多」是絕對不成立的。
=========================正題分割線=================================
1.這個事實的確存在,而且非常久遠,直追到原始社會,從父系社會確立以來,就是男性視角為主。論藝術領域,比電影更早的攝影,比攝影更早的美術,比美術更早的文學,還有建築和音樂作品如果排Top 20,也「幾乎都是男性視角為主」。
2.與觀眾構成不同,好萊塢依然是男人天下。幾十年的陽盛陰衰傳統積累加之視覺上強調色情,使得影片總呈現男性視角。
替題主補充好萊塢工業中男女不平等的示例,圖片都為英文,只做關鍵部分的簡單翻譯,見諒。- 2013 年,朱莉作為好萊塢收入最高的女星,年收入只能和丹澤爾華盛頓(好萊塢頂級男星收入最末流)持平,還不到最高的小羅伯特唐尼的一半。而從投資回報角度講,2012 性價比最高演員則是娜塔莉登榜首
- 好萊塢整個行業男女比例 5:1
- 說話角色里,女性佔到 30.8%
- 導演、編劇、製片、剪輯、攝影等幕後核心工作男性占絕對主導地位,超過 3/4
- 歷屆奧斯卡,男性提名總數 140,女性總數 35
3. 「娜拉出走」後怎麼辦?
其實,「女性視角」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至今沒搞明白。我總覺得不是只有愛情和婚姻是女性視角,如果說把女性視角放到這樣狹隘的角落裡,作品活該受眾面不廣。在專欄《電影中的蓓奇黛爾測驗和性別展示 》中我提到「回憶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她們給我留下印象更多的是劇照,是各類具象的美感,但少有睿智的台詞。偉大的台詞和對話往往發生在兩個男人之間或者一男一女之間,留給女性自己以及女性之間的,又有幾個?好容易展開一場對話,還真的往往跟男人相關,我能想像話癆片里出現倆男的從政治扯到風俗,卻不大記得起來倆女的也這麼干,如果這麼幹了,八成這電影可以貼「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標籤。」
既然現在大家都懂得女人可以走出家門,那麼「女性視角」應該大為擴展,但是可惜的是創作者沒跟上時代腳步,說來說去還是圍繞著灶台(職場戲最多換成辦公室教室法庭)進行,好萊塢一水兒的花瓶和性感芭比,中國還掙扎在皇帝後宮爭寵無法自拔,最多攙和點親情友情,便是一台戲了。
4.近百年來,是各種文藝作品先於時代發聲,《第二性》《陰道獨白》的影響遍布全球,但是電影還沒有如此有力的作品。縱然《亂世佳人》《時時刻刻》《相助》紛紛摘落奧斯卡影后桂冠,《暮光之城》《飢餓遊戲》系列票房一路走高,捧紅了 90 後女主,但是把女人當人而不是道具和花瓶的電影依然不夠多。書、話劇等等不需要高度協同合作的作品都誕生了眾多傑出的女性作者,電影的勢力版圖也在慢慢改變。女演員隊伍壯大是最為明顯的,而投資方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女性身影,如鄧文迪、田朴珺、梅根?埃里森,錢到位了,意識到位了,就能創作啟發更多非典型男性視角的電影,時代之幸啊。
再不濟,其實沃卓斯基變性這種極端例子多點,也有助於打破男性視角XD。
參考資料:
Gender Inequality in Film
Employment rate of women
http://www.mpaa.org/resources/3037b7a4-58a2-4109-8012-58fca3abdf1b.pdf
The naked truth: Hollywood still treats its women as second class citizens
電影、書籍的現狀就是男性視角多於女性吧。原因恐怕不少但就電影來說,男導演肯定遠多於女導演的。
-
誰叫排隊買票的,都是男人?
----------------------------------------
一堆人在評論中留言惡評,真是夠了,簡單一句話能說清楚的事,非要長篇大論才開心。
等真的長篇大論了,又來罵「裝逼」,我日。
寫短了,說是有人捧臭腳,說是心靈雞湯,寫長了,又要雞雞歪歪,有完沒完?
電影這物件,從十九世紀末發明迄今百餘年,不到二十世紀六零年代後,前面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男性決斷的時代,女性主義的省思,女性主義的社會運動,即便是二次大戰,把女人逼上了軍火生產線,都沒有大的改變,非得等到六、七零年代嬰兒潮世代,加上反越戰,嬉皮運動,黑人平權……。這個男性宰制的世界,才逐漸有女人的身影,市場上,也才開始有完全針對女性市場的作品,比較大批量的出現。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只要你看過多幾部電影,讀過起碼的影史,七八零年代,影史上才會明確寫下,「女性主義電影是新興起的潮流」云云。
所以,電影史一百多年,一半以上時間,都是男性題材主導,男性觀點為重的世界(且不說其中還有兩次世界大戰),這造成了影史作品偏重男性,正是無可厚非。(也就是我說的,排隊買票的是男人)。
這不僅是歷史的現實,即使到了今天,電影市場還是偏重男性,根本核心的理由,就是男性是主要的消費者,想看女人的玩意,可以呀,打開家裡的電視,家中電視的主控權,在女人手上。八點檔的連續劇,啥時候照顧過男性觀眾了?八點黃金檔時段,上的都是啥廣告?衛生棉、花生油、化妝品,洗潔劑……。那個局面,能改變否?不可能改變吧?
市場,是不可能被個人意志給扭曲的,電影,就是男性主導的消費市場,這是一個明擺了的事實。
哪需要長篇大論來的?
頁面答案中,有人說道,因為電影圈是重勞動的世界,沒有女導演,所以沒有女性題材,我的媽,女性電影工作者,進到電影圈裡,就會拍女人看的,純女性角度,女性觀點的電影嗎?
真是太傻瓜的說法。太是「自以為」其所以然。
蕾芬斯坦、珍康蘋、畢格羅、索菲亞·柯波拉、這些鼎鼎大名的女性工作者,哪一個不是比男導演更「父權主義」?她們作品的激烈深沉,只會讓人忘記,她們的女性作者身份。
不看別處,就看中國,中國近代史,權力最大的女性電影工作者是誰?
江青。
有本事,你叫江青給咱溫情婉約,婆婆媽媽,女性視角一下?
ps:
成謝蛋塔的補充:
@talich :
看過一個說法,是片場發現,拍男性中心的電影,男孩女孩都去看。拍女性中心的電影,就只有女孩去看。到爆米花電影時代,更是如此。女性中心電影的巔峰是在 30 年代,當時成年女性觀眾數量巨大,能撐起市場。二戰和電視後,就絕了這條路。
再作補充(2013、12、15)
對@windfuture 文字的反對意見:
從來不覺得女性主義者「收集」的偏頗資料,有任何意義。
你的文字,正足以為證。
一、
你拿2010年代的數字出來,就是可信,也反駁不了我說的,影史百年以上的歷程。
知道你文字的錯誤在哪兒了嗎?
你用「這五年的數字」,要來否定我說的十九世紀未迄今?
二、
觀影人數,和購票性別,不代表「決定看哪一場電影」的決定人。
我所謂的「買票的是男性」,也是影視行業的常識,在看電影的行為上,作決定的,通常是男性觀眾,跟買票,跟看電影的性別,不能劃作等號。
(就跟「買車」一樣,女人拿出來了信用卡付錢,女人買的車,不一定是女人的決定吧?更有可能的是,在家裡,男性已經決定了車型。同理,男人去買一輛女性用車送小三,難道就代表男人開女性用車的潮流興起了?)
正經社會學的數字,不是你這種呈現方法。
而且,你引用他人數字,反駁我的方式,也是斷章取義。
其實大部分電影都是男性視角,所以跟IMDB什麼的無關,更應該關注為什麼大部分電影都是男性視角。
當然,簡單粗暴的答案就是,這是個男權社會。
女人負責挑,男人負責評論。在發表觀點上,男性的積極性永遠比女性高。
同意匿名用戶的回答。
不僅僅是排名前二十,在影史上,能拿出來好好討論一番的女性電影都屈指可數。
而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典型女性形象,是《本能》里的莎朗斯通,或是《雛菊》里的波姬小絲。她們在燈光下風姿綽約,楚楚動人, 她們或性感,或清純,她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她們都是按男性的欣賞眼光塑造的。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是用男性的審美來看電影。對,幾乎所有。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你是否已經習慣看到電影中男性對美女左擁右抱,而一旦有女人朝三暮四,你就會感到些許不舒服?這大概是與千年來的男權社會形成是分不開的。
電影製造者也是這個男權社會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的電影大多也是以男性視角為主。這並不難理解。
~
手機答,一句話:
在美國有過一個大範圍觀眾調查,結果是:成年觀眾可以接受更年輕觀眾喜愛的電影,反之,概率嚴重降低。女性觀眾可以接受男性觀眾喜愛的電影,反之,同樣概率嚴重降低。因此一部電影,要儘可能做到讓年輕的男性觀眾喜愛。這個區間的市場規模最大,產量最多,自然經典電影的規模也最大。
電影這類異質性特徵的商品,往往是基數決定成果。
至於觀眾行為背後的原因,涉及到的範圍太廣,暫時不在這裡做分析。
~不討論IMDB用戶的性別比例的影響,都是耍流氓。
首先,完全同意匿名用戶的答案,即大部分電影都是男性視點,與IMDB無關。
然後,這就又回到Feminism上面去了,勞拉·穆爾維1975年的那篇關於女性主義、經典好萊塢和窺探欲的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性電影》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在其他答案之外,粗略的補充一下。
穆爾維認為,在電影所能製造的諸多快感中,其中一種為窺淫慾(scopophilia)。在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和社會體制中,看的快感在男性和女性之間發生分裂,男性象徵著投射慾望目光的主體,是主動的,而女性則是慾望投射下的客體,是被動的。
具體而言,在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中,主要有兩種影像敘事機制。第一種為敘事性影像序列,即那些為敘事服務,推動劇情的部分,其中男性主人公是最重要的表現對象。第二種則是奇觀性的單元和影像,即通過物化、美化女性身體,賦予女性身體以神奇的力量和慾望的聯想。其不僅不推動敘事,反而往往打斷敘事,造成故事的破碎和斷裂。
如今四十年過去,性別秩序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主流商業電影依舊在敘事模式和視聽語言上偏重男性,因此電影大多為男性視角。
這個話題可以衍生出去為什麼Top 20 世界名廚很少有女性身影、為什麼Top 20 世界著名醫生很少有女性身影、為什麼Top 20 服裝設計師很少有女性身影....
聽說過女性主義電影,因為剩下的全是男性主義電影,這就是為什麼
對 @yolfilm 的回答點了反對和沒有幫助。
不僅IMDB 250,包括豆瓣 250,甚至全世界電影,不管好片爛片,不管中外,男性視角都佔了大多數。
這個跟電影觀眾的男女比例關係還真不大,雖然電影觀眾也存在男多女少,但是也沒有這麼懸殊。
對比文學作品就非常明顯,文學中優秀女作家很多,以女性為第一主角展開的也很多。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電影工業中的每個分工都是體力活,女性承擔不來,尤其以導演為重。為什麼優秀的女導演很少?你知道哪些不錯的女導演?
近百年奧斯卡就出了一個女的最佳導演,結果拿獎的卻是純粹的男性電影《拆彈部隊》。
女人看完電影只想著評論餐廳了,只有男人在啪啪啪後點上一根寂寞的煙,在網上一吐心中空虛
同意排名第二的匿名用戶和 @楊怡的回答,補充一點,即使是《大紅燈籠高高掛》這種女性角色佔大半,男主人公從頭至尾都是剪影的片子,講述的也是男權社會中女性的悲劇。
同意@straybird的部分觀點,確實文學作品中有不少女性視角的,但女性視角的經典影片少,我不認為是男女導演比例是最主要原因。
大多數好的影片都有衝突,肢體衝突或價值觀衝突。以男性為主,這種衝突明顯且有畫面感(如斯巴達勇士),而女性視角偏細膩,大多數的衝突是在內心的(如傲慢與偏見)。相比較而言,文學作品在展現心理活動上,比影視作品更勝一籌。
題外話,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文學作品的區別,看金庸和瓊瑤就知道了題主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走詩犯】,裡面有一篇文章叫做《所有女人的胸間,都開著半夜的點心店》,主題講的是 脫離永遠的」男性視角「(男權規則或某種社會規範),才能讓女性的美麗狂歡起來。
個人認為一個較簡單明了的回答是:男人在社會上承擔了更多責任。
推薦閱讀:
※《星際穿越》中設置男主角兒子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綉春刀》中出現的兵器是否都有出處,若符合史實煩請詳述?
※影視作品中,怎樣的台詞算是巧妙?怎樣又是畫蛇添足?
※一條狗的使命中 伊森一家對於他父親的行為該如何理解?
※為什麼電影里的外星人總要毀滅地球?為什麼鮮有人拍外星人和地球人和平共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