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4 月高鼻羚羊突發大量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來龍去脈是什麼?


【本回答共4073字,預計閱讀時間8-10分鐘,圖片9張,請盡量連接WIFI。略有不友善,敬請見諒】

知乎上關於這個事的討論很少,我先做一個大概的介紹吧。

上圖這種長相奇特的動物就是本次事件的主角高鼻羚羊,又叫做賽加羚羊。從化石證據來看,高鼻羚羊應該在第四紀冰川期的時候就廣泛的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和阿拉斯加地區了,在極寒的冰期,它依靠強大的適應能力堅韌的生存著,它巨大的鼻子就是這種適應力的明證:寒冷的空氣在鼻腔充分加熱後才進入肺部,避免肺部收到冷空氣的傷害。冰期結束後,高鼻羚羊不僅成功的倖存下來,還在中亞的高寒高原地帶繁衍至今。

然而這個驕傲的物種今年差點就走進了歷史。

2015年5月,從哈薩克的別特帕克達拉草原忽然傳來了令人緊張的消息:保護區里的高鼻羚羊突然大規模死亡,起初一天發現死幾十頭羊,後來一天幾千頭,最多的一個周死亡了四萬多頭羊,整個別特帕克達拉草原到處都是羊的屍體。

舉目望去全都是死去的高鼻羚羊

全球各地的動物保護專家都瘋了,100%的致死率和極短的發病速度讓專家們根本來不及搞清病因是什麼,更不用說研製相關藥物了。人們只能假設這是一場瘟疫,為了避免二次傳染,只得抓緊時間清理死羊的屍體。屍體越堆越多,死亡數字持續攀升,5月底有數據顯示已經有120000頭羊死亡,還有統計認為整個事件最終死亡數量應該是211000頭。

這是令人震驚又沮喪的數字,因為高鼻羚羊的現存總數量僅僅只有257000頭,也就是說,占這個物種種群總量82%的高鼻羚羊在一個月之內稀里糊塗的死去了。

等待掩埋的高鼻羚羊屍體

擦乾了眼淚,動物保護專家和環保人士開始回過頭來調查這場浩劫的起因。不少人指出,這片草原曾經遭到各種工業的污染,有人把矛頭直指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基地,認為是他們發射的火箭泄露了劇毒的推進劑污染了草原。但越來越多的驗屍結果不僅否定了這些推論,更是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兩種微小的細菌 —— 敗血性巴斯德氏菌 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

倫敦大學皇家獸醫學院的 Dr. Richard A. Kock認為,哈薩克今年的春天明顯異於往常,不僅多雨而且溫度劇烈波動,這使得高鼻羚羊攝入了更多富含水分的野草,這些含水量高的野草被高鼻羚羊體內的敗血性巴斯德氏菌 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發酵,產生了毒素。氣溫的快速變化影響了高鼻羚羊的免疫系統,使得這些毒素得以趁虛而入,引發了羚羊內出血。或許就是導致高鼻羚羊差點被滅族的元兇。

好啦,這件事情的經過我就描述都這裡,我們不禁要說:好可憐的羚羊,好無情的天災啊!

可是……真的是天災嗎?把高鼻羚羊逼上絕路的,真的只是「2015年的第一場雨,比以往時候來的更多一些」嗎?讓我們假設一下:

  • 如果高鼻羚羊和上個世紀初一樣廣泛分布在整個中亞的各個草原,而不是僅分布在幾個狹小的保護區里,即便哈薩克的高鼻羚羊死絕了,還有其他地方的的高鼻羚羊族群安全無虞
  • 如果高鼻羚羊還有上個世紀初那樣上百萬頭的族群規模,這次死亡十幾二十萬頭也不會對整個族群的未來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如果」終究只是「如果」,這些美好的設想並沒有發生。而現在人們需要面對的「如果」是這樣的:

  • 如果明年哈薩克的春雨又來,我們可能真的只能從教科書里才能見到高鼻羚羊,而知乎的這個問題里,也要添上一個新的答案:有哪些留有影像資料但是已滅絕的動植物? - 生物學

讓我再看這個世界一眼

哈薩克的春雨,只是壓垮高鼻羚羊的最後一棵稻草。高鼻羚羊走到今天這一步,也根本就不是什麼天災!

前邊我們說過,高鼻羚羊,曾經廣泛的分布在中亞各地,包括我們的新疆境內,都曾有過不小的高鼻羚羊種群,全球的種群總數曾經有130萬頭之巨。雖然因為捕獵和棲息地的破壞,全球各地的高鼻羚羊總量一直在下滑,中國境內的高鼻羚羊更是在上世紀60年代之後就近乎野外滅絕。但高鼻羚羊的全球總量還維持在高位上,這讓大家對這個物種的危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也為接下來的一系列悲劇埋下了禍根。

比起它的親戚藏羚羊,高鼻羚羊是幸運的,因為它沒有藏羚羊那樣細密輕柔的羊絨,免去了被獵殺做成奢侈披肩的厄運。比起它的親戚藏羚羊,高鼻羚羊也是不幸的,因為它長了一對兒羚羊角,一對兒被載入了中醫藥典、在中醫方劑中使用了2000多年的羚羊角,《神農本草經》說它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現在的中成藥用它製作退燒、解毒、感冒和清肺葯。而且藥典還說了,就得是這種羚羊的角,別的羚羊角不行。

1991年,為了保護珍稀的犀牛,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開始呼籲中醫藥劑師使用水牛角和羚羊角代替犀牛角,這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推動了羚羊角貿易的火爆。這時候恰逢蘇聯解體初期,原蘇聯成員國的經濟出現了普遍的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倒退,本來已經出現了許多人捕獵高鼻羚羊吃肉的情況,而中國的羚羊角交易熱潮有增無減,羚羊角賣給中國的藥販子可以換成硬通貨美金,獵殺高鼻羚羊就成了一筆有利可圖的買賣。再這樣的利益驅動蝦,在哈薩克、蒙古和土庫曼的草原上,到處都是開著越野車捕獵高鼻羚羊的獵人。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本意是好的,卻無意中釀成苦果

捕食高鼻羚羊用來吃肉這種行為雖然會威脅羚羊種群數量,但是因為公羊母羊都能吃,捕獵不會造成性別失衡,這種損失是可以慢慢恢復的。而為了獲取羚羊角而捕殺羚羊帶來的影響則是格外嚴重:只有雄性高鼻羚羊才長有羚羊角,獵人會專挑成年雄性羚羊下手。在野外環境下,一群高鼻羚羊的雄雌比是1:5—1:15,這個比例可以保證每一頭雌性都可以獲得交配的機會,但隨著對公羚羊的選擇性狩獵,這一雄雌比迅速攀升到驚人的1:30,在個別地區甚至達到了1:106!許多雌性根本就沒有機會參與交配,整個族群的生育率不斷下滑。

我們可能無法想像,是如何猖獗的獵殺,是怎麼扭曲的供需鏈,讓一個物種遭受了如此的浩劫。1994年《Traffic》雜誌對東亞地區的中藥市場進行了一次調研,僅1994年8月一個月,在香港的中藥市場上交易的羚羊角就有30720隻,也就是15360頭雄性高鼻羚羊!1990年的時候高鼻羚羊種群總數還有60萬頭,2000年就僅剩17萬8千頭,2002年更是直線跌落到5萬頭!

入了藥典,誰能善終,這是命……洒家……認命

這下大家可急了眼了,按這個勢頭髮展下去,高鼻羚羊眼看就要走向滅絕啊!於是還有高鼻羚羊分布的5個國家(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和蒙古)簽署了一個協約,開展國家層面的合作保護高鼻羚羊;一些科學家成立了一個聯盟——賽加羚羊保護聯盟(SCA),對保護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哈薩克政府對保護工作最為盡心,划了一個和法國一樣大的保護區,還加大了對盜獵者的懲罰力度;聯合國環境署也呼籲各國修改鐵路設計,避免因為鐵路建設分割高鼻羚羊的棲息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政府也把高鼻羚羊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中成藥中的羚羊角方劑進行限制,一些正規的醫藥廠也開始用山羊角等替代羚羊角。不過,民間對羚羊角的需求還是很旺盛,羚羊角走私還是時有發生,一些藥廠依然違規使用羚羊角原料,2012年澳大利亞海關查處了一批中成藥,裡邊就檢測到了高鼻羚羊的DNA。還有近幾年興起的手串風潮,也給高鼻羚羊帶來了威脅,羚羊角手串在文玩圈子裡也是炙手可熱的玩品。

不管怎麼說,在各方努力之下,高鼻羚羊從2002年的不足5萬頭緩慢恢復到了2014年的257000頭。SCA的一些科學家雄心勃勃,下定決心要把高鼻羚羊的種群規模恢復到五六十萬頭,讓這個種群徹底擺脫滅絕的危險。

就在這個時候,哈薩克的春雨來了,這十幾年的努力全成泡影。

哈薩克草原上的這場災難已經過去半年了,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有許多的科研和環保人士在不知疲倦的忙碌著,希望通過一己之力,把這個已經半隻腳踏進鬼門關的物種拉回來。作為普通人,除了聊表敬意,我們也可以為此做一點事:從今天開始,拒絕含有羚羊角的藥品,拒絕羚羊角手串等工藝品。這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羚羊角可以達到的藥效,布洛芬可以做的更好。而正是這樣微小的改變,或許可以點燃高鼻羚羊存續的星星之火,給這個長相呆萌的物種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最後,我不得不引用野生救援(WildAid)那句振聾發聵的宣傳語: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

PS:

這幾天仔細的看了所有的評論,有些不哭笑不得。

自從上次我寫哪個巫術的回答之後,我的評論區就成了中醫粉和中醫黑的戰場,我就納了悶了,我的回答跟你們有關係嗎?就事論事就這麼難嗎?

甚至幾位完全沒有語言和思維邏輯的,上來就給我扣個帽子,說我無腦黑中醫,少年,你思維方式很奇特啊!哦,我說中醫把瀕危的羚羊角入葯,給這個種群生存帶來威脅,就是無腦黑中醫了? 那我還噴過中國人吃魚翅威脅了鯊魚的種群安全呢,你是不是要說我無腦黑中餐?我還噴過中國人走私象牙做牙雕威脅了非洲象種群安全,你是不是要說我無腦黑中國手工藝?這是病,得專業的葯才能治吧!

大事不好啦,知乎上那個「一個男人在流浪」批評中國人吃魚翅,他這是在吃果果的黑中餐啊!打倒「一個男人在流浪」!捍衛中餐文化!

我個人對中醫的態度是這樣的。我非常肯定中醫的積極作用,也並不排斥中醫診斷和中成藥,但我不理解什麼君臣,陰陽,溫熱。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發展了這麼多年,自然有它成熟的經驗和體系,但這個經驗和體系里,自然也有不再適合現代的糟粕,真正熱愛中醫的話,不更應該藉助現在的科研條件去偽存真,讓中醫更加精準有效,推動中醫繼續發展嗎?

就說羚羊角這個事兒,你既然認為羚羊角有藥效,就和屠呦呦一樣搞明白這個藥效到底是什麼物質在起作用,起到的究竟又是什麼作用,它的作用機理是什麼。這些都弄清楚之後,這種物質該怎麼提取,能不能在其它動物、植物里提取,能不能合成,能不能更廣泛的生產和利用,能不能讓老百姓花更少的錢買到用到,這才是積極的態度啊。

幸運的是,我看到許多中醫工作者正在這個方向上努力開拓,他們才是讓中醫這個古老醫學持續發展下去的功臣,至於那些固步自封,動不動就提什麼古代如何如何,歷史意義如何如何的所謂」中醫粉「,他們其實才是阻礙中醫發展的絆腳石(還不自知)。

另外,我今天就囂張一次:評論區里極個別的好言好語的解釋不聽、上來就扣帽子定性、說話完全沒有邏輯、順著自己情緒就亂噴的噴子,抱歉,老子敬謝不敏!不會好好說話就別跑我這噴,看我不順眼就直接點反對加沒有幫助。我在知乎上寫個答案得個三兩千贊毫無壓力,不差你這幾個。


@一個男人在流浪 的回答對整個事件的經過描述得很詳細,我本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地方,結果查了半天資料發現並沒有。。然而畢竟還是我的專業範疇,我就厚著臉皮強行答一發。可能有點啰嗦,嫌麻煩的話可以只看加粗部分。

不知道大家是否奇怪,為什麼看似不起眼的氣候波動,就使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遭遇了滅頂之災,使它們太脆弱了嗎?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

答案是遺傳多樣性的缺失。

1. 什麼是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是物種遺傳組成中遺傳特性的總數,它是進化的土壤,是環境適應和物種形成的基本素材。健康的種群應該擁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使其有能力應對疾病、寄生蟲、捕食者和環境的變化;多樣性低的種群容易發生近交而降低個體和種群的適合度。

2. 遺傳多樣性的作用是什麼?

1)生物生存的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氣候的波動、捕食者數量的增減、傳染病的爆發和外來物種的入侵等等對生物種群的延續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生物怎樣應對這些影響呢?「遺傳多樣性」就是它們的武器庫。豐富的遺傳多樣性意味著存在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表型,即當一個種群具有更高的遺傳多樣性時,它就更有可能孕育出適應特定環境變化的個體;如果這個變化超出了普通個體承受的閾值,至少具有適應能力的個體可以幸免於難,延續種群。簡而言之,遺傳多樣性提高了種群的適合度,使其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

最著名的例子是很多人都有所耳聞的工業黑化(industrial melanism)事件:樺尺蠖(Biston betularia, peppered moth)是一群不起眼的小傢伙,它們的體色存在淺色斑點和黑色兩種主要的表型。

由於體色主要起到在樹榦和苔蘚上偽裝的作用,我們看一下通常狀況下不同顏色的偽裝效果。

你們能在3秒內找到淺色個體嗎?而黑色個體。。簡直蠢哭了好嗎!對於捕食者來說就是赤裸裸的挑釁啊。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淺色斑點的表型都佔據著絕對的數量優勢。然而工業革命的發生改變了樺尺蠖的生存環境,樹木被濃煙熏黑,原本優勢的偽裝色也失去了作用,我們再看看熏黑的樹榦上兩種體色的表現。

黑色個體:「黑煙~GJ!」


根據記載,1959年在利物浦周邊森林中捕獲的樺尺蠖中,黑色個體的數目已經超過了90%;隨著環境的恢復,在1984年,這一數字又回到了64%。正是因為種群中存在黑色和淺色這兩種表型,才使樺尺蠖具備在不同環境下延續生存的能力;兩種表型個體數目比例的變化,體現了種群對於環境的動態適應。


2)遺傳多樣性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減少不良遺傳性狀的發生。在一個孤立的小型種群中,個體不得不與其近親進行交配(近交,inbreeding)。近交會導致種群發生近交衰退,基因庫越來越小,個體的遺傳缺陷卻變得越來越常見。

佛羅里達山獅(Puma concolor coryi)是一種特別會凹造型的、酷酷的大貓。

雖然我很有型,但是我很害羞。

可悲的是由於捕獵和棲息地的喪失,到上世紀90年代,它們的數量一度銳減到僅有30多頭。這樣小的規模導致種群中的個體之間都存在密切的血緣關係,它們的後代也都是近交的產物,罹患精子活性低、繁殖力低下、隱睾症、扭曲的尾巴和心臟疾病等遺傳缺陷。下面一張圖簡單解釋了近交產生缺陷後代的過程,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大家應該還沒有忘記吧。

近交使得具有缺陷的隱性純合子(aa)產生的概率大大提高

另一個更有說服力的例子發生在澳洲。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 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600年前便已經在澳洲大陸絕跡,只分布於塔斯馬尼亞州,是袋獾屬中唯一沒有滅絕的成員,也是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滅絕後現存最大的有袋食肉動物。

大家吼啊!

胸部的白色斑紋讓它們看起來像是mini版的月熊,約16%的袋獾是沒有斑紋的

雖然袋獾有相對較大的種群數量,但是這個生物在一個關鍵的免疫基因位點上缺乏變異性。這種遺傳多樣性的缺失導致袋獾腫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DFTD)在袋獾種群中的肆虐(因為可能引起不適,就不放照片了)。自1999年起,DFTD估計已經使袋獾的數量下降20%~50%,影響範圍達到了塔斯馬尼亞州的65%。此外,歷史記載在1909年和1950年,袋獾數目均發生了異常下降的記錄,人們相信這都是由瘟疫引起的——這與高鼻羚羊的遭遇何其相似!

3. 什麼因素會影響生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1)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和有效種群大小(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遺傳漂變是種群基因頻率在世代間隨機變化的過程,造成的結果是等位基因在種群中隨機被固定或丟失,導致遺傳多樣性的降低。遺傳漂變的強弱與種群大小密切相關。有效種群大小則是指種群中能夠參與繁殖的個體數目。有效種群越小,受到遺傳漂變的影響越強,其遺傳多樣性就更容易降低。

2)瓶頸效應(bottleneck)

瓶頸效應是指種群由於環境災難或過度捕獵等原因數量急劇下降。瓶頸效應對於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的影響是致命的,若長期得不到恢復,種群會因為種質的近交衰退和環境壓力而絕滅。

3)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4)繁殖(breeding)

簡單說就是有性繁殖相對於無性繁殖,其通過基因重組可以持續產生新的基因型,使其有更大的潛力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但是近交產生的衰退會降低遺傳多樣性。

4. 可憐的高鼻羚羊經歷過什麼?

Campos等人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獻中指出,他們通過研究現代和化石高鼻羚羊的DNA樣本,發現遠古時期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遠高於現代。更新世晚期的高鼻羚羊進化了出兩個主要的分支,其中一支包含了所有的現代高鼻羚羊,而另一支主要分布於北烏拉爾地區,大約在過去10-12000年期間滅絕了。

而高鼻羚羊的遺傳多樣性之所以大幅降低,是因為它經歷了反覆的瓶頸期:

第一次瓶頸期發生在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種群大小可能由於生境的破碎化、遷移屏障的出現、棲息地的減少和人類活動等原因降低了約70%。期間分布在北烏拉爾地區的分支滅絕了。

第二次有記載的瓶頸期發生在1920年代,整個物種接近滅絕了。但是到1950年代,它們的數量又奇蹟般地完全恢復了。

第三次則是1970年代,哈薩克的嚴冬殺死了大約40萬隻高鼻羚羊。

第四次是1980年代,敗血性巴斯德菌(沒錯!就是這次慘劇的罪魁禍首之一)的爆發在哈薩克導致了約17萬隻高鼻羚羊的死亡。

第五次是在蘇聯解體後。1990年代初,由於蘇聯有嚴格的管理措施,所以高鼻羚羊的種群數量還維持在100萬以上,並且比較穩定。但是蘇聯解體後,由於缺乏法律約束,猖獗的偷獵活動不僅使高鼻羚羊的種群數量快速下降,還造成了畸形的性比。據統計,2003年,該物種的數量已經銳減到5萬左右:其中大多數分布在哈薩克及其周邊;蒙古的種群僅有約1500頭個體。

20世紀初還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種群死亡,根據記錄,2010年在哈薩克又發現了大約12000具高鼻羚羊的屍體。

後來就是我們所知的,發生在2015年的慘劇了。


發生在高鼻羚羊身上的慘劇顯然不是一次尋常的氣候波動對生物產生的影響。據報道,染病的高鼻羚羊通常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死亡,整個獸群很快就被徹底摧毀。有的研究者表示,雖然見過很多野生動物的疾病,但是導致整個獸群100%死亡的情況還是第一次遇到,他們也感到非常震驚。最終我們在5月失去了總計約211000頭高鼻羚羊(這只是對屍體的統計,還不包括離開群體走進山區獨自死去,沒有被發現的個體),這對於高鼻羚羊的存續和長久致力於其保護事業的志願者都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回顧高鼻羚羊物種發展的歷史,我們有理由進行推斷,反覆的瓶頸期導致其種群數量銳減,再加上人類活動對其棲息地的侵蝕和分割,使小的種群易受到遺傳漂變的影響,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急劇降低;種群數量的下降使得近交發生的頻率升高,再加上捕獵活動導致種群性比畸形化,繁殖成功率也受到影響。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高鼻羚羊對於環境的變化異常敏感,對於疾病的抵抗力很弱。

由於事件發生的時間距今較短,目前還沒有更深入的研究發表出來。但根據媒體報道,動物保護組織已經有條件對這次災難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徹查災難反覆降臨在高鼻羚羊身上的原因,希望這種命運多舛的生物至少在下次災難來臨之前能恢復元氣。


5. 高鼻羚羊的生存現狀如何?

當前人類活動對高鼻羚羊造成了極其嚴峻的威脅偷獵現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此外,人類的活動導致棲息地被侵佔或是退化,總面積銳減(下圖是當前分布的狀況);新修建的石油運輸管路、公路和鐵路等阻斷了高鼻羚羊的活動,使棲息地呈現破碎化的趨勢。國家之間的邊境線也阻礙了它們的遷徙,使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也被阻礙,遺傳多樣性仍處於不斷降低的趨勢。保護它們,應該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並且耐心地等待遺傳多樣性的恢復,這將是一個漫長又艱辛的過程。

高鼻羚羊棲息地的分布狀況。注意其保護區的破碎化

研究者們都覺得高鼻羚羊是一種奇怪的生物,這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詭異的大鼻子(笑),而是它們對於環境的變化極度敏感,溫度、降水和微生物的變化都會嚴重影響它們的生存;可它們卻又異常的強悍,具有非比尋常的繁殖力,在經歷那麼多次足以毀滅一個物種的大災難之後還能存活下來,並且慢慢恢復自己的種群。

高鼻羚羊母親和幼崽是本次受災最嚴重的群體

這種奇怪的生物,導演了地球上最美麗最壯觀的遷徙之一。我們有理由為自己的過失買單,沒有理由讓一種如此神奇的動物只存在於影像和文字記載中,更遑論高鼻羚羊在當地的生態系統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高鼻羚羊群體

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很多對於高鼻羚羊的描述都停留在2003年前後。也許是對偷獵一定程度的遏制讓人們以為該物種存續的危機已經解除了,事實卻擊碎了我們不切實際的幻想。保護一個物種遠比毀滅一個物種困難的多,需要持續的投入和輿論的關注。但願慘劇能讓我們警醒。


參考資料:

牛翠娟, 婁安如, 孫儒泳, 李慶芬. 《基礎生態學》. 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Wikepedia:

Florida panther

Inbreeding

Peppered moth evolution

Saiga antelope

Tasmanian devil

關於物種多樣性:

An Introduction to Restoration Genetics: Why is Genetic Diversity Important?

The importa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Variation is genetic key to survival

關於樺尺蠖:

The Nature Institute

關於佛羅里達山貓:

http://www.floridapanther.com/articles/FLORIDA%20PANTHER.htm

Genetic variation helps rescue endangered panthers

關於高鼻羚羊:

ADW: Saiga tatarica: INFORMATION

Saiga Bottlenecks

EDGE :: Mammal Species Information

Saiga Antelope

關於高鼻羚羊2015年的大量死亡事件:

134,000 saiga antelope dead in two weeks. What is the probable cause?

Mysterious die-off sparks race to save saiga antelope : Nature News Comment

Photos: A Mass Die-off of Endangered Antelope

60,000 Antelopes Died in 4 Days

Why are saiga antelope dying in record numbers?

http://www.nytimes.com/2015/11/03/science/more-than-half-entire-species-of-saigas-gone-in-mysterious-die-off.html?_r=0

Scientists finally think they know what killed 211,000 of these antelope in May

最後梳理了整個事件相關的新聞報道,如果想要了解更詳細的信息的話,強烈推薦最後一個鏈接

文獻:

Campos PF1, Kristensen T, Orlando L et al.. Ancient DNA sequences point to a large loss of mitochondrial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saiga antelope (Saiga tatarica) since the Pleistocene. Mol. Ecol., 2010, 19(22):4863-4875.


好消息,剛剛查高鼻羚羊現狀的時候看到一篇文,顯示種群數量正在增加

更準確的一些數字

---------------------------------------------正好我在另一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51444760/answer/135460145里有提到高鼻羚羊,我也想談談我對此事的看法

此次大規模死亡的原因多方專家懷疑為高傳染性疾病。但按理來講我們生存的環境里一直有Pathogen(病原體)的存在,但並不總會導致疾病。

這幅圖簡易說明一下:左圖為三者在一個平衡關係,不會產生疾病,右圖則是因為stressor而導致平衡打破,疾病出現。

現階段很多人懷疑此事中飛速增長的疾病率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toxic rocket fuel)

文章中也提到,此病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一樣,本是無害的,而且除了這次的高鼻羚羊,還曾感染過野牛,水牛和家牛等,但從未有過近乎百分百的死亡率。

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明白這次疾病的暴發原因是什麼,但很有可能是各種因素加在一起。比如整個種群有向北遷徙,氣候的不尋常和氣溫下降導致羚羊免疫系統低下,加上母羚羊們正在消耗精力生產而且還剛剛褪去冬季毛皮。而且它們當時還需要消耗比平時更多的能量來消化剛長出的草。這些原因加在一起導致整個種群在疾病面前毫無抵抗力,88%的羚羊因此死亡。有些人懷疑這是一個「Spill-over event",即家畜的疾病被傳播到野外。但下文中的專家認為我們可以排除這個可能:

唯一能確定的是細菌名字: Pasteurella multocida. 高鼻羚羊在感染此細菌之後會很快出現出血性敗血症。近乎是百分之百的死亡率。


但其實類似的事件也曾發生過,2010,1988,甚至1955都有記錄高鼻羚羊大規模死亡的案件。最高的一次死亡數是在1988,434000頭高鼻羚羊因類似事件死亡。時間也是在5月底左右,連癥狀也差不多。很有可能是因全球氣溫變暖加劇導致病原體越發猖狂,疾病爆發事件越來越多。


但其實我個人並不是很擔心這種高傳染疾病造成的大規模死亡事件。只要保護得當,倖存下來的具有抗體的個體還是能慢慢恢複種群數量的。但現在怕的就是本來活下來的就不多,原有棲息地的缺失和盜獵會進一步導致基因多樣性減少,那還是會對這個物種造成一定影響。


如果你只想簡單知道一下此次高鼻羚羊大規模死亡的事件,那看到這就可以了,後面我想舉個例子說明為什麼如果保護得當我就不會很擔心這個物種的問題。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


我的prof在課上有講過她研究的一個課題,我覺得和此次事件有點像,所以也想簡單談談。唯一不同的是,這個課題里的物種是R selected species,而高鼻羚羊是K,所以高鼻羚羊要是想回複數量需要的事件還是很長,但並非不可能。
--------簡單解釋一下,R Selected Species指的是那種繁殖很快,壽命較短,生活在不穩定環境里的生物,比如老鼠。而K則相反,繁殖較慢,生命較長,生活在穩定的環境中,比如人。


課題里的物種是黑鮑魚。因為感染了intercellular bacterium rickettsial-like organism (WS-RLO)而大規模死亡。這種疾病會讓鮑魚無法消化食物,只能消耗自身能量存活,最後變的很小一隻死掉。死亡率也是很高,野外是99.3%,在實驗室是100%。從下圖可以看到,到1999年,基本就沒剩下鮑魚了,空間已經被海藻佔掉。

我的Prof做了個實驗,她想看看倖存下的鮑魚後代是否會對這種疾病產生抗體,結果如下(SNI為倖存者後代):

所以說,僅存下來的後代的確產生了抗體,不僅體內存在的病原體比沒經歷過此病的少,死亡率也低。

更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有一些小病毒寄生在這種高傳染高死亡率的細菌上,而他們的存在會讓細菌的死亡率降低,發病時間也會變長(原本的染病鮑魚只有2、3天可活)。這樣一來,鮑魚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在那段時間繁殖後代,讓種群不至於減少的那麼厲害。

請原諒我是拿手機打的.......數據一張圖截不下.....

主要說這個例子就是想說細菌存在的意義並不是要殺死宿主,相反的,他們其實是一種symbiosis的關係,細菌需要宿主的存在。所以在之後的發展之中,我覺得令高鼻羚羊大規模死亡的細菌也會出現這個鮑魚細菌WS-RLO一樣的變化: 死亡率降低,宿主存活時間變長。加上抗體的存在,只要能好好保護存活下來的那12%的個體,高鼻羚羊種群還是有可能恢復的。


「一個男人在流浪」回答的很文藝,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專業參考價值,很佩服,文筆很好。
作為一個剛畢業的剛進入動物保護領域的小人物而言,對哈薩克今年塞加羚羊大規模死亡事件的看法是——這算是遵循了流行病學規律的一場死亡,沒有82%那麼多,最多60%左右,由於塞加羚羊目前主要在哈薩克,大概240K吧,目前只有不到120K了,對於野生動物感染產氣莢膜梭菌病,死亡率在50%左右是在正常可控範圍內。保護者也是無能為力的,野生動物應激反應很劇烈,你捉住打針也不現實,可能藥物還沒發揮藥效呢,它由於肺氣腫或者其他應激反應就死亡了...
在我看來,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擴大種群有一定幫助,但提高動物免疫力沒有什麼幫助。在一個天敵太少的區域內,它處於食物鏈上游,只會使得種群內淘汰機制過於簡單,沒有達到優化種群,提高種群抵抗力的作用。私心以為,這場傳染病是對塞加羚羊有好處的,使得物種基因更加優化,畢竟,產氣莢膜梭菌病又不是只致死公羊或者母羊,不會造成種群結構發生不可恢復的破壞。
中藥領域的重視,我咋不覺得是多不可饒恕的事情,我覺得這個大家可以積極一點看待,塞加羚羊人工馴化還處於連萌芽都不如的階段,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梅花鹿、熊等也是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因為人為的賦予特殊的藥效,導致它們的種群在一段時間內變成被獵殺的對象,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但現在的時候,梅花鹿、馬鹿、熊的養殖趨於規範化和商業化,鹿茸、熊膽等藥材不再名貴到不能承擔,野生梅花鹿和熊的偷獵不再像以前那麼猖獗。所以,我認為利益是推動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動力,只有在一定的利益推動下,野生動物馴化才能較快發展。


說點廢話牢騷幾句,我只懂得文玩高鼻羚羊角的價值,這種在文玩圈子裡稱作SJ(塞加羚羊)珠子的價格在150-180一克,滿血高拋的品相是好的。亞種原料比俄種要便宜些。
據我所知,塞加羚羊的孕期在羚羊品種里算長的,幼崽算少的,而今年對動物買賣的管制也很有效。我相信不遠的將來,文玩人對於動物製品的慾望會少一些。


補充一下,過度捕殺還有可能加速高鼻羚羊種群基因的多樣性流失,抗病能力大大下降,使得此次疾病大規模擴散如此順風順水。呵呵,這麼大的種群都沒了,而且還是食物鏈的中流砥柱,食草動物一死乾淨,食肉和食腐的也就活不了了,許多昆蟲和嚙齒類失去了競爭對手就要上位,如果食肉類能剋制住還好說,可萬一嚙齒類賴在地底下不見光、大肆繁衍,那草原生態就會大變,沙漠化就會日趨嚴重,再加上海洋魚類的枯竭,萬一生態變化超出人類的承受能力,哈哈,就算遍地噴油也救不了經濟危機了。

註:此衛星圖是氣象部門使用的,拍攝時間不確定是不是和颱風時間一致,也不能確信是冬季

要是人類是因此毀滅就神作了!哦不對,在那些迷信羊角治病的人眼裡,人本來就是「神作」的啊……

還是那些人,
他們還會說,現在科學家都會轉基因了,隨隨便便造出幾百萬羚羊就可以繼續放開殺,動物保護是書獃子才幹的;
他們還會說,現在科學家都上天入地了,隨隨便便造出無土溫室就可以繼續放開吃喝,節約糧食就是在嚇唬小學生;
他們還會說,現在我們的世界多美好啊,隨隨便便電話網路,飛機火車,核聚變折騰這麼久不是浪費我們的稅錢嘛;

要發掘中醫潛在的應用價值時,還要宣傳理性地看待中醫,它不是萬能的
越發覺得基礎素質教育的重要了,千萬不能讓孩子學下去!!!


看到了這個問題。然後網上檢索了一下,通過交叉印證,篩選了下面幾個組織,他們的項目跟高鼻羚羊的保護工作直接相關。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Zoologische Gesellschaft Frankfurt
Saiga Conservation Alliance
http://acbk.kz/en/
http://www.rspb.org.uk
http://www.acbk.kz/en/


偶然的一次搜索,發現百度貼吧的賽加羚羊吧,的確是讓人嘆為觀止。
全都是交流買賣,辨識羚羊角的人,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這種虛無的收藏愛好而感到羞愧和不安。


這個事件啟示我們,養殖的時候要選擇抗病強、繁殖快的品種。


剩下的都是具有免疫功能的,又一次進化的選擇。


很不幸,歷史又重演了


用我僅有的知識來回答:
高鼻羚羊並不是第一個受害者吧。
人類的發展伴隨著無數物種的消失,我認為高鼻羚羊的災難的最大原因是全球變暖和人類的捕殺。其中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是全球性氣候的變化所引起的,短時間內肯定無法解除。人類的捕殺即使被完全禁止,全球變暖仍舊會讓無數的物種滅絕。
所以,人類保護環境以及生物保護的路還很長。


總是這樣,要麼不發現,或是發現了也不走心,只有問題發生,才去解決。


理解不了一些邏輯,哈薩克的春雨導致該物種大規模病毒感染,是因為當年的中醫認為該物種的角可以入葯,因此該物種被大量捕殺,因此中醫原罪,中國人劣根性。再梳理一下,因為中國人劣根性,所以萬惡的中醫居然用動物入葯,所以劣根性的中國人和邪惡的中醫導致了哈薩克草原的春雨並帶來了病毒,導致了該物種的差不多滅絕,所以都是中醫的錯,所以都是醜陋的中國人的錯,呃,sorry?


推薦閱讀:

墨菲定理與吸引力法則哪個更接近真相?
「一旦被毒蛇咬,馬上抓住那蛇吞吃蛇膽就沒事了」有科學依據嗎?
深海生物為什麼可以承受如此大的壓強?
天空可能同时出现两条彩虹吗?
為什麼沒有綠色、紫色或者除了黃紅藍色之外的恆星呢?

TAG:動物保護 | 自然科學 | 動物 | 野生動物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