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果殼網對「NASA 發現開普勒 - 452b」的態度?

早上醒來,發現朋友圈和微博鋪天蓋地在報告NASA發布發現另外一個地球的新聞。但是,果殼網似乎是一副認為,並沒有任何卵用的官方態度,這應該是個泛科學網站對基礎科學該有的態度?難道他不應該是正確引導民眾了解宇宙學,了解我們地球的可貴嗎?

最後改下這個問題。看完現在的答案和回復,大多數都是嘲諷我,無知,尿性足,不懂果殼網才是真的科普教育的第一推動力量。
我是一個普通的地理教育從事者。我身邊都是些中學生,他們很多上果殼,上知乎。來知乎問這個問題,最多原因是,早上起來我的學生很多在朋友圈說,nasa的發現也是沒有任何卵用。而並不是你們認為的,都特激動,認為自己可以去另外一個星球。這還都是些中學生,比起知乎果殼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從事基礎科學的人都差很多,但是他們也都知道啊,這只是個沒有卵用的報告。

但是呢,以後我要告訴我小孩,人類做了很多沒有卵用的事,所以你不要在乎那些新聞啊報告啊。你不要被官方洗腦。難道這樣,小孩或者普通受眾,就會學習收穫更多?

我只希望,中國的科普,可以惠及更多孩子,學生,不僅僅是知乎和果殼上,都會噴人的有文化的人。


我覺得對突發科學新聞的闡釋有兩種立意角度,一種是滅火式的「恩這個從專業角度看也不是啥大新聞,大家不要太激動」,一種是點火式的「啊我們想一想這個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今天用的是點火的思路,我覺得剛好切合受眾心理。雖然大部分時候對於大眾媒體太聳動的標題應該以滅火姿態解釋,偶爾合適了也可以順著點一點。

我覺得就這個case來說,不妨讓大眾狂歡一次。NASA作勢,我們借勢,滿足一下大眾的好奇心。也不用太打同行臉……也不必讓人覺得NASA就是一不靠譜機構,天天想著弄大新聞。質量的測定準不準、溫度有沒有那麼合適,可以先避而不談,然後再追加文章予以說明。——放火和滅火差不多相當於紅臉黑臉,得配合著才能既實現比較廣的傳播面,又實現傳播信息的準確。

在科學內容鋪墊下有點情懷有點幻想沒啥不好的,天文的社會價值本來就是要給人地球以外幻想的空間。系外行星這種人畜無害的事,又不是太陽活動減弱、小冰期來臨這種能引發社會恐慌的新聞,不妨讓人有一個做少年之夢的機會。

轉自你如何看待媒體報道Kepler-452b? - 劉博洋的回答


告訴你並沒有什麼卵用難道不是正確引導民眾了解宇宙學,了解我們地球的可貴嗎?

如果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卻告訴你這個發現可以實現星際移民,難道不是錯誤的引導民眾了解宇宙學嗎?

如果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卻告訴你我們馬上就可以換個星球住了,難道不是阻止你了解地球的可貴嗎?

為什麼什麼東西都要按照你所設想的來講呢?果殼接受任何投稿,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寫個文章去投哈。

把這種事情上升到態度問題,你是光腚總菊嗎?

===========================================================

沒錯,提問者,你沒有看錯,這個答案就是在無情的嗶——您和光腚總菊這樣的無微不至的關心下一代的人。


我想說的就是一個媒體不因為其受眾而承擔什麼責任,以受眾要求媒體承擔各種子虛烏有的責任正是迫害新聞/言論自由的慣用路數,和某局的文件如出一轍。

不可能因為一個小學生的參觀,知乎就要把所有的答案都從四則混合運算開始分析。也不可能因為一個中二學生的偏聽偏信,果殼就承擔了什麼樣的責任。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把篩選過的正確的信息灌輸給學生,儘管這是目前應試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我看來,教育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甄別信息的真偽。科普的目的也是如此,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了解科學研究過程,學會甄別錯誤信息,而不是把正確的信息甄別出來然後強迫別人接受。


如果您的學生把知乎和果殼作為唯一真理來源,你不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失敗反而拿著放大鏡來這倆網站捉蟲,並大聲疾呼所有不正確的,可能對我的學生可能造成誤導的信息都應當從互聯網上刪除。

我只能像問候總菊一樣的對您說一句,嗶——嗶——嗶——嗶——。


"有沒有做到一個科普網站該有的素養"
最新推薦第一篇《10個問題,釋疑NASA的「另一個地球」》
1、在哪個星座?
2、有多遠?
3、能看到嗎?
4、怎麼發現的?
5、有多大?
6、是岩石星球嗎?
7、有生命嗎?
8、最像地球嗎?
9、還有更多宜居行星嗎?
10、所以,又被NASA忽悠了?
文字通俗易懂,內容循序漸進層次清晰,本著科學嚴謹的精神不誇大不忽悠,回答了大家主要感興趣的問題。如果這不叫一篇靠譜的科普文這不是一個科普網站該有的素養的話請題主告訴我您心中的科普網站該有的素養是什麼樣的。


因為果殼不是心靈雞湯,不支持以欺騙為手段實現「良好」目的的行為。


確實然並卵。
Kepler-452b被發現,對於行星科學而言有3條重大的意義:

1是在發現「地球2.0」(即與地球的各項條件,包括恆星、大小、軌道半徑和周期幾乎一樣的系外行星)的道路上又進了一大步
2是有了一個研究地球的地質和環境演化的很好的範本。Kepler-452b圍繞的恆星年齡為60億年(別問我為什麼,懶得解釋),比太陽稍老,因此這顆行星的演化比地球稍快,觀測這顆星球,對預言地球及太陽系將來的演化有重要的借鑒作用。而且如果在這顆星球上找到生命,那麼研究生命對星球演化的干涉有更大的意義。
3是生命。比地球稍大,局域環境類似地球,比地球老,Kepler-452b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類似於地球的系外行星,根據地球的生命演化歷程,該行星也很有可能具有生命,且有超前於人類的文明。

說了這麼多,好像和日常生活沒有半毛錢關係對不對?而且距離1400光年,按現在的水平花個幾億年才能到,所以然並卵。
行星科學的研究過程你會有興趣?現在民眾知道的除了結論又有什麼東西?既然不是搞研究的,那還有什麼用?不就是看到這個新聞樂一樂嘛?果殼網的態度一點問題都沒有。


難道不應該用「是什麼,就是什麼」的態度才叫科普么?


學界內總有那麼幾個清醒的人。他們知道,公信力是不能隨便透支的。

這根本就不是「有用沒用」的問題;這是「還沒有最終確認就開始搞大新聞」的問題。

你來說說,科學研究領域中的人,什麼時候可以敢於這麼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不嚴謹的大話了?

一幫人「然並卵」、「然並卵」喊得挺歡——不管他們對這事兒是什麼態度,這麼說話,還真是讓人對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感到難過。特別地,題主還是個老師——以這樣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嚴謹程度來帶學生,是要出問題的。

一個尚未被確認的結果(認識搞 Kepler 數據的人,他說,那些人其實連這是不是岩石行星都根本不知道,只是根據某些經驗,認定「它是岩石行星」的幾率可能過半),論文沒發(連預印本都沒有),就拿出來開面向公眾的新聞發布會,還弄得噱頭十足——你覺得這合適么?

況且,從 Kepler 的發現歷史來看,這甚至並不是最好的「地球 2.0」的候選者,卻被熱炒上天——你覺得這合適么?

系外行星探測之中,False Positive(「假陽性」,指最初被認為存在而最後卻被否認的事例)的比例(相較於其他實驗和觀測項目)不是一般的高。哪怕「最終確認」,也不能全信。

弄了大新聞之後發現是 False Positive,這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最近一次出這種這事兒,是 BICEP2(「原初引力波」);又上一次,是「中微子超光速」。這兩次事件,對於當事人、相關的研究人員和科普工作者,甚至對相關的機構(比如 BICEP2 事件一度引起過 Harvard、Caltech 和 Stanford 相互之間的撕[嗶——],「中微子超光速」事件最後導致 OPERA 組被解散),都有過嚴重衝擊。再往遠處看看,曾經被弄得熱火朝天的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最近的進展不能說不大,卻實在離當初向公眾許下的願景距離太遠——而這直接引得許多人奮不顧身地投入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更遠的,還有當年美國搞的「攻克癌症」之類。

這對學界本身、對那些於此有興趣的公眾,特別是對公眾與學界之間的互動過程,都是傷害巨大的。


果殼網的我跑過來和你說,什麼叫態度不對,這條新聞本來就是假新聞,NASA說的是finding,根本就不是found。連是不是固態都不能確定。
果殼是一個科技型網站,主要是有關科技的內容,如果說一則新聞在科學性上就有問題,我們當然是主要針對這個問題,如果你覺得要引導大家保護地球,那我想這可能就是知乎的事情了。


果殼的態度也是大眾的態度,就現有特定時期的社會環境來說,也是符合時代特徵的態度。

目前我們的壽命大約是70-80年(其中只有一半的時間處於壯年),大部分人別說出國,就連出省都是偶然為之。所以大眾的生活與認知範圍是這樣的:

而Kepler-452b這樣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尺度是這樣的:

(以上圖片僅做意象說明,其中所涉紅色點位並無數據支撐)

對於只能活幾十年和日常活動半徑不超過百公里以內的人類來說,那樣的星球的確沒什麼卵用。


當然以上比較只針對於普通人,但在我們的星球上,還有一些人:

1 在院中那顆老榕樹下,她回想起了丈夫生前那不甘的眼神,如同一把穿透20年時光的尖錐刺在她蒼老的心頭。但她依然聽從了兒子的安排賣掉了自家最大的船廠,然後搬到這座偏僻的小鎮上躲避風頭。如今兒子也留學東洋,很可能在有生之年無法再見一次。可是如果不他山求玉另闢天地,祖上的產業又怎能發揚?她所能做到的都已完成,剩下的,就交給孩子吧!

2 喝得酩酊大醉的客人們終於離去,他疲憊的扔下未喝盡的Ricard,遣散了所有的僕人,將身體扔進鬆軟的沙發後長長的舒了一口氣。一抹微笑浮上他的臉頰,他的心中再次開始梳理那個重複了無數遍的改革計劃,他有信心將在任期內將這個宏大的計劃完成,而數百年後的國家將因此而獲得更加豐沛的保障。

3 黑夜稠重,月色稀薄。他苦笑著看了看肋側那根滴血的箭簇,尖銳的疼痛如山峰躍起,讓他的頭腦一陣眩暈。但懷中嬰兒的一聲夢囈卻讓他陡然清醒。他奮力吐出一口血水,感覺似乎輕鬆了一些。眼前模糊不清的枝蔓如族人的手臂拍打在他的腦袋和箭頭,使他回憶起昔日與族人一起狂歡的榮光。雖然他自知將無法看到明天的太陽,但只要把這最後的孩子安全送到山後,我族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續寫輝煌!他如此相信著,腳步堅定未停。

………………
…………
……

對於上面那些人來說,如果將來我們有可能開發外星球,哪怕這種可能性在百年以外,這中可能性的價值就值得考慮了。對於青蛙來說,一口井之外的世界都是沒有意義的。但對於一隻鷹來說,一個小國家的領土對它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對於一位即將餓斃的流浪漢來說,那張餅之外的事情都是沒意義的,對於一位執掌國家的總統來說,千里之外的一場戰爭就可能決定國家未來十年的命運。大眾的態度只是自己的小日子,而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只讓現在的人過好自己的小日子顯然是不夠的。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私自利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只顧著自己的有生之年。我們不能去指責他們不去管子孫的死活、不能指責他們不去管那些素不相識百姓的福祉、不能指責他們不去管國家百年之後的興衰……但如果有人樂於去考慮這些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那麼這樣的行為應當獲得讚許。深空探索雖然利不在當代,卻功在千秋。果殼活不到、也看不到千秋之後沒有錯,但如果他能看到,那麼他就是好樣的。


難道果殼的態度有什麼問題嗎?對民眾不關心但重要的事情多解讀一下,對民眾過分關注而不得其要領的事情潑潑冷水,這難道不是「正確引導民眾了解宇宙學,了解我們地球的可貴」嗎?難不成果殼要像某些媒體那樣唯恐天下不亂地把「第二個地球」描繪成未來的人類殖民地才是正確的態度?
何況,果殼下面的這張配圖已經能說明為何要對「第二個地球」潑冷水了:

你可能還記得,五年前一則流言通過微博和論壇被廣泛傳播: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將在次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則「足以讓全人類震驚的消息」。隨文往往還配發了NASA網站的截圖,其上赫然是該機構的新聞發布會通告。一時間猜測四起,雖然有很多業內人士推測,NASA即將公布的消息與錢德勒X射線望遠鏡有關,可能是一個X射線源,但還是有眾多不明真相的網友認為,當晚NASA將宣布「外星人」的存在。然而當NASA公布的消息,只是一個特殊的黑洞。

所謂的果殼的「沒卵用」的態度,正是對這類過度熱衷、以訛傳訛的擔憂。事實上,果殼對這條在朋友圈瘋傳的新聞,處理的相當謹慎:

NASA新聞發布會的通告頁面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重大消息」或者類似的字眼。那份通告上只是說,將要宣布開普勒空間望遠鏡作出的「一些新發現」。至於說「發現另一個地球」,NASA在通告里確實提到了「another Earth」,但前面用的是「finding」,而不是「found」好嗎?

對沒有最終確定的事情,保持謹慎,這難道不是對待科學的正確態度嗎?
對媒體和圍觀群眾的過度熱情,提供更理性的觀點解讀,這難道不是科普網站的作用嗎?

所以呢,以後我要告訴我的小孩,人要保持好奇心,但這種好奇心不能被朋友圈帶著走。在圍觀群眾陷入瘋狂的時候,多聽聽不同的聲音,不要盲目的熱血沸騰,這才是真正的「不被洗腦」呢。


題主,那些回答沒有偏題,正確引導理解NASA這天新聞的意義,就是果殼應該做的。


果殼網的態度≠你的態度≠科普工作者的態度≠對待這類問題的態度≠「應該的態度」≠同學的態度


「朋友圈」 「門戶」討論一番。
果殼上討論了一番。


你看完還後並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只是得出「有卵用」「沒卵用」的結論。


有什麼用,有什麼用,從小到大早就對這詞聽得厭煩,為甚一件事物一定要有什麼用呢?證明1+1=2有什麼用?做平面幾何有什麼用?我們能做到,我們想做到。

作為學生,對於這位提問的老師我想說,學生也分多種:
對於以後不會進行科學研究,對科學也沒有太大興趣的學生,你確實應該跟他們大說特說這發現如何激動人心(普通新聞很多如此,不說過程,連結果也不說清楚,只是說一個臆想的意義),因為我們需要他們的關注,需要讓他們覺得把錢給科學研究很有意義;

對於不會從事科研,但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那告訴他這次發現的是什麼,推薦一般的天文科普雜誌,科幻之類的讓他們去了解;

對於立志科研的學生,你應該讓他們知道,科學本就是一個驅魅的過程,不要時時刻刻想著搞個大新聞,要知道科研大多數時候是水磨工夫,你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所做的與應用還差著十萬八千里。科研靠的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持久的毅力與理性規劃。科研的本質是認識事物本身,什麼意義不過大多是後人附會。動不動就把現有事實無端擴展,強行說明其意義,這不是科學該有的態度。展望未來是好事,誰都會,但實現未來是難事,希望他們能有個清醒的認識。
很多初高中的學生對科學抱有一種偉大崇高的憧憬,想著要是能實現某種事物那將會怎麼怎麼的,但是當他們接觸到真正的科研的時候,又會覺得科研非常枯燥無聊。

果殼還算是個較為嚴謹的科普網站了,雖然現在有點偏下半身科普的節奏。面向的受眾也是對科學感興趣的讀者,具備一定的科學精神是應該的。在科普的時候我們可以將科學通俗化,但不應該胡亂的附加意義。就像當時納米方面研究出來的時候,MIT的一個教授寫了本相關書籍,把納米機器人說的天花亂墜,可是實際相關研究進展緩慢,這讓大眾就會對科學產生不好的看法,影響非常不好。可控核聚變同理,現在大夥就知道個永遠50年。讓大眾產生過高的期望對科學,對大眾都是一種損害。
所以還希望老師你以後面對學生的時候,能夠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而不是把自己自以為的想法灌輸給學生。


NASA也需要錢,要發好多人的工資,他們也都是工科狗。

但是畢竟,和人類不同,為了那點狗糧,我們狗的競爭是殘酷的。
都是.gov,給NASA多五毛錢,NIH說不定就少五毛錢,NSF說不定就少五毛錢,NASA外的工科狗就要少五斤狗糧。

以上都是我yy的,胡扯的,你千萬別信。

這個發現的確沒什麼卵用,和戰勝癌症心腦血管中風艾滋病相比,以及和解決糧食水源能源危機相比,甚至和製造各種原子彈氫彈大炸彈相比。。。
登月是不是逗你玩的我不知道,而星際穿越什麼的,肯定是逗你玩的。

當然,這是本犬的一點自私的看法。


拉倒吧,我大部分錯誤的知識都是來自於中學老師。


學習了


題主心是挺好的,但我感覺太感性(想太多)。

看了一下文章,以我淺薄的語文水平來看,果殼網只是很客觀中立地解釋這一科學發現。

首先,它沒有科學錯誤。

其次,我並沒有讀出它過分強調「然並卵」的意味。也就是說總體上是保持中立客觀的語氣的,我想一篇科普說明文這點很重要。帶有太多的情感色彩,個人傾向,猜測內容的科普文,都算不上是科普吧。

再次,最後它也表達了「這向我們另一個地球的未來又邁出了一大步」的意思 ,表明了這個發現的意義,並且期待未來真正的「另一個地球」。

綜上,我覺得果殼網的態度沒有問題。

看得出來題主是個好老師。

您應該告訴您的孩子,學生:
科學上很多的發現,當下來看並沒有實際用處,但它的發現為科學研究積累了經驗,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它的用處會顯現出來,這也許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bla bla bla

您可以教給他們正確地對待科學的態度,當然,果殼網也可以,但人家只是個科普網站,您要求讓人家承擔人生導師的角色也有些過了。


個人覺得,發現一個和地球一樣的親星球本身這個事情,比何時能跑到這個星球上去還激動人心。
或許我們也是另一個星球上的物種移民好了地球上呢。這個宇宙就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不太可能所有的地方和星球都一個鳥樣,我們不斷發現不同,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一個地球的大哥哥,這就給未來提供了一切的可能。
我還是支持那些興奮的人,對於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希望就有未來,畢竟未來科技發展成什麼樣,不得而知!


我覺得 果殼網說的 「然並卵」和題主理解的「然並卵」 是不一樣的
果殼網說的「然並卵」是指:這顆行星很小可能會像地球一樣,是有著生命的「第二地球」。只是一顆類地行星。過於期望它現在還有外星生命或者過於期待我們未來能夠宜居到那兒是不對的。

題主說的「然並卵」是指:太空探索這件事情,找到了一顆類地行星這件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這個當然是不對的。具體反駁邏輯可以參考問題:如何反駁「登月無用,不如拿來改善民生」的說法? - 政治


推薦閱讀:

TAG:媒體 | 知乎社區 | 互聯網媒體 | 果殼網 | 天體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