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能造出寶船那麼大的木船,為什麼不見大跨度的木結構建築?

寶船的實際尺寸和史料記載大概是有出入的,但個頭也一定不小,能遠洋航行,抗大風大浪,結構想必也十分強大。可為什麼木建築卻不見有大跨度出現呢?


結構強並不等於跨度大。
船的內部是劃分成很多房間的,並沒有必要存在需要大跨度結構的大空間,而更適合比較密集的結構,也更加堅固。因此船的體量雖然大,但並不需要大跨度結構。反而是陸地上的建築,很多時候需要大型的集會場所,比如體育館或者劇院,這才是大跨度結構的用武之地。很可惜中國古代並沒有這樣類似的建築類型,跨度比較大的應該有寺廟類的建築吧,可以到網上搜圖片感受一下,具體的數值我也沒有研究過。


怎麼可能沒有呢。只不過,基本都沒了,木結構很難保存下來啊。

去西安看看大明宮遺址吧,只看看那些柱孔就能想像到屋頂跨度有多大了。

另外,看這個。渭水長虹灞陵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 4米,寬4. 8米。夠不夠大呢?


天津廣東會館戲樓

北京湖廣會館戲樓

北京正乙祠戲樓

心理平衡了沒有


不是建築和歷史專業的,粗淺談下看法。

題主的問題如下:

中國古代能造出寶船那麼大的木船,為什麼不見大跨度的木結構建築?

所謂跨度一般指「建築物中,梁、拱券兩端的承重結構之間的距離,兩支點中心之間的距離。」

由此看來題主問題前後兩部分並沒有邏輯關係。寶船的大是指體量,與跨度無關。所以單純因為寶船大而認為古人應該可以造出大跨度木結構建築是沒有完全根據的。況且寶船的真實大小不可考,而從已知文獻和復原船的結構上來看龍骨構件的密度並不低,因此跨度絕對稱不上大。這點在最高票答案里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我們退一步講,中國古代有沒有大跨度的木結構建築?

有。但要定義什麼算是大跨度。按照最普通的理解就是開間寬度,那麼像最高票答案中提到的太廟享殿,當心間寬達到了9.56m,而圖片中縱向柱間距最大達11.67m,鑒於木材天然結構強度的原因這種跨度已經相當大了,這還是使用了稀世的金絲楠木才得以實現的。從下圖來看這種跨度對空間感的營造也並不差。

那麼沒有大型木材的民間如何實現大跨度?答案就是通過結構實現,這個其他答案也貼了很多了,尤其是古代戲樓通過巧妙的梁枋結構營造出了大面積的無柱空間,非常讓人讚歎。

評論里有希望就戲樓結構展開一下,那就多說兩句。

上圖是北京正乙祠戲樓,可以看到中央無柱空間頂部有粗壯的大梁、隨梁枋額枋,這位減少立柱提供了條件。可能會有人說即便如此可戲樓的立柱也並不粗壯,沒問題嗎?這又要說到古代抬梁式木結構建築的類型了。

像太廟享殿、長陵陵恩殿、故宮太和殿等大殿,採用了相對古典的殿堂式抬梁結構(仿唐式),所有立柱頂端均是斗拱,作為一層簡單的鋪作層,上方再由各種抬樑柱網架起整個屋頂,樑上高度幾近等同於梁下高度,所以結構重量非常大,對樑柱強度的要求也高。而戲樓由於不需要在外觀上營造高大的視覺效果,所以普遍採取廳堂式抬梁結構,樑上結構相對簡單也沒有承重層,一般立柱即可支撐。

---

這裡順帶補充一些關於桁架和梁架優劣的看法。桁架在營造大跨度以及非常規空間方面有很多優勢,這是梁架的天然缺陷,不過二者的設計出發理念是不一樣的。中國梁架是基於純立柱支撐的受力結構而發展出的建築方法;桁架則依賴於外立面受力。二者的不同是東西方建築理念的不同,並無優劣之分。只能說由於西方現代建築學對世界建築發展的巨大影響和東方傳統木構建築的發展停滯,桁架結構使用愈發廣泛並更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

如果題主只是單純想談體量的話,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確實不能同西方相比,這個在其他問題里很多人都解答過原因,拋去客觀結構強度因素,主觀上中國的營造理念也與西方不同。

不過

也有一些歷史中曾存在過的特例。

比如開了掛的唐朝黑科技

洛陽明宮

高二百九十四尺,合86m!方三百尺,合88m

若真實存在則為史上體量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築。

直接看圖

明堂後的天堂高度甚至超150m!!!

但由於年代久遠實在不可考,這裡就不展開了,若是真的當時絕對讓人嚇尿跪拜皇恩天恩。想像一下今天站在150m的樓前的感覺,更何況唐代。

像明堂天堂這種神級古建築比較玄乎,但也有可考可信的。

比如明故宮奉天殿。

此神木巨殿據記載:

「廣三十丈,深十五丈」

相當於寬95m,深47m!按太廟享殿寬66.5m,高29m的比例計算,奉天殿高約有42m

這種體量是什麼概念?

下圖是故宮午門,通高32m左右(無確切數據,根據墩台12m按比例推算)。

也就是說奉天殿僅主體建築就超過了午門10m高!這還沒有算8m多的漢白玉須彌座。

這是何等體量,要知道奉天殿僅面闊九間,當心間則有近15m的跨度,縱向柱間距則能達到17m,在不使用桁架的情況下簡直就是逆天。唐代的建築主要單純依賴於斗拱的受力承托,而明清隨著額枋和隨梁枋的使用讓建築構架整體性得到了加強,才能構建出如此體量和跨度的梁架式木構建築。作為單體木結構建築其體量、氣勢、建築技藝在人類歷史上絕對空前絕後,可惜在沒有避雷技術的當時建成沒3個月就被雷擊燒毀了……

當然逆天的不止奉天殿,還包括前朝三大殿的另外兩個:華蓋殿謹身殿,看平面圖就能了解其體量與規模,當然也只有這種體量才和土型的漢白玉基座成比例:

可惜同樣被奉天殿的雷火波及一併焚毀……

自此中國古代再無體量開掛的單體木結構建築。

所以說,中國木結構古建築在跨度、氣勢和體量上並不遜色西方,我們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科技樹級別等同甚至超越了西方當時在磚石結構建築領域的造詣。

最後祭圖(假象復原圖)


肯定有人會拿這個圖說事,那麼我先說明哥倫布旗艦是克拉克戰艦,排水量120噸,船長23.66米,船寬7.84米,吃水1.98米,後來這個船發展出了卡拉維爾帆船,長20到30米。而這個卡拉維爾明代中國人可是見過的。

於是

"該臣維璉會同巡按福建監察御史路振飛看得,紅毛一番遠去中國四萬里,晨昏晝夜皆相反,後乃侵據咬吧,營窟台灣。其人深目長鼻,赤須朱發,其性賊虐尚讎殺,諸夷畏之。其舟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名曰夾版,內有三層,皆置大銃外向,可以穿裂石城,震數十里,人船當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長技有如此者。 』

這裡說的加板船就是卡拉維爾帆船,說的都比鄭和船大了,實際上也就是哥倫布旗艦的長度左右,放中國古代那些文人官僚對工匠的鄙視,真對尺寸有感覺?

沒有必要去吹噓或者貶低中國古代船隻,按照這些文人官僚的直觀印象,中國大型遠洋船隻和當時到中國的西方遠洋船隻差不多大,雖然由於技術理論發展欠缺,在武器技術上落後(比如說中國戰艦大福船一直無法安裝重炮,只能安裝佛朗機一類輕炮)但是遠洋技術不差,已經秒殺東亞這邊幾乎所有國家了。

比如說1848年,英國人購買了一艘中國福建製造的大福船耆英號,從中國出發直接到達英國倫敦

而這個大福船其實就是鄭和當年下西洋的船,放鄭和那個時代上萬人,幾十艘這樣的遠洋船隻已經秒殺西班牙那些人省吃儉用才湊幾艘遠洋船的屌絲了好不好,為啥還要去吹噓那種堪比後世鋼鐵戰艦的假東西呢?


體量大不等於跨度大。寶船的體量雖大,內部結構完全有可能是小跨。通常大跨度空間的代價(材料技術手段、造價等)較大,除非使用需求或某種精神權力需求, 前者如現代建築如體育館、劇場、航站樓、機庫等,後者如古典的宮殿教堂等,否則大跨的意義不大。


這個技術沒有用途就失傳,現在的都比這個大的多


不是說知乎上提問應該「先問是不是,而不是先問為什麼」嘛。
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如此之大的寶船還是個問題!


中國的大面積建築都大概集中在隋唐。
比如隋煬帝所住的東都洛陽乾陽宮,面闊大概13間進深29架,這個面積就相當可怕了,唐朝麟德殿面闊11間進深大概一倍面積就有5000平了,基本開掛。
但是木結構的問題就是難保存,而且越早年代人們越感想敢做,宋代就越來越制度化了,清朝更直接直接在營造法式里改了幾個字就當原創了,所以你也不能指望一群死摳書本的匠人能搞得多大氣。
到也不是說當時的匠人就不再聰明了,我的感覺是漸漸園林化和精細化,就是有點過度在意細節了。


木建築近年有大跨度的結構完工,如我們研究所設計的世界最大跨度75.7米的蘇州木拱橋,橫跨胥江。


因為中國古代的木構建築是有計算單位的,四木一間,房屋按照間來算,所以我估計古人造房子會嚴格按照標準執行,甚至連木材選擇都要嚴格按要求,而木材選擇好象還不是按照木質硬度算得。所以大概情況可能是木材等級高但不見得最硬,房子夠大但必須有間的單位。


不從材料考慮的話,少年你可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勢」是屬於山的,「行」才是建築。


點了木構的科技樹,就不要跟石構比體量了好嗎?同理,造船不正是我們的優勢嗎?不信,造個石頭船試試。


難道阿房官是假的吧。


據我所知,二里頭4號建築就是大跨度土木建築,東南西三面只有柱子無牆,南北柱間距9.8米

總不能越活越回去了,後世連二里頭都不如吧,怎麼也說不過去


推薦閱讀:

為什麼 9·11 恐怖襲擊中雙子塔在短時間的燃燒後就倒塌了?
為什麼認為不過時(timeless)的設計通常都是建築作品?
為什麼人行天橋樓梯要做成這種折回形的,而不是更減少距離的環形向上?
水彩風格的建築效果圖怎麼做?
有哪些建築看上去讓你覺得很吃驚?

TAG:建築史 | 建築設計 | 中國古代歷史 | 船舶製造 | 木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