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國民營航天企業天儀研究院發射的「陳家鏞一號」衛星?

背景:搭載印度一箭104星的火箭升空,並成功分離。

官方宣傳:衛星上做的是微重力環境下液滴的聚並與分散實驗。是國內首顆微重力化工實驗衛星。

怎樣才能更簡單地理解這個實驗呢?為什麼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力學實驗呢?

「陳家鏞一號」-我國首顆微重力化工實驗衛星 隨印度一箭104星發射成功!


實驗目的明確,希望在軌試驗過程順利,贊一個。

那些看不起微納衛星的,呵呵……


謝邀!感謝這麼多朋友都在關注我們。

陳家鏞一號衛星(英文名DIDO-2)是以色列Spacepharma公司、天儀研究院、中科院過程所、中科院力學所共同參與研製的一顆微重力化工科學實驗微小衛星。關於這顆衛星的更多詳細介紹,請大家移步以下鏈接:
天儀研究院的官方新聞:
「陳家鏞一號」-我國首顆微重力化工實驗衛星 隨印度一箭104星發射成功!
果殼網的關於這次太空科學實驗的科普報道
上天去,做一場化工實驗!

要正兒八經的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就把上面兩個鏈接里的內容複製整理一下就好了。
我想和大家說點和官方新聞里不一樣的吧,就當是聽個航天八卦。

1.2006年,我在央企福利待遇隱形冠軍的**集團(化工行業)工作。
作為一個北航電子工程系畢業生,實在搞不明白這化工是咋回事啊。
當時的領導和我說:小楊,化工行業發展這麼多年,並沒有取得什麼巨大的突破。我就是希望你能夠帶來海歸的視角、航天的視角,也許多學科的跨界能夠帶來跨越的創新!也許下一個院士就是你!
然後遞給我一把銅扳手,咱們先從扳閥門開始學吧。。。
當時心中真是無比驚詫,
哥們我也是見過世面的好嗎?
不就是要讓我去工地幹活嗎?
需要給我帶這麼大一個帽子嗎?
我來到工地,和一堆工人師傅聊天,旁邊有根管子在冒著黃煙。我膽戰心驚的問,這是什麼。。?
這堆大哥們特別鄙夷的看著我,就是點硫化氫,沒事。
當時心中各種怒火,如此忽悠年輕人情懷、草菅人命的行業不能待啊!
晃蕩到了2007年底,堅決不幹了。
從當時央企福利待遇隱形冠軍的**集團辭職了。(補充一下,也許不是冠軍,當年好像是移動)
其實這個單位真心各種高大上牛逼哄哄 只是當時情懷遠方的我不懂
開始自己創業!又回到了航天領域。

2. 兜兜轉轉近十年,航天行業創業的苦就不倒了。
在如此一個封閉的,高技術門檻,國有體制壟斷的行業內創業,這裡面的辛酸苦辣,找機會和大家當段子聊聊。
偶爾還回到**去看看原來的同事,大家都NB的不要不要的。
心裡真的苦,當年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應該從**出來創業?
2015年,春天來了。
國家看到了商業航天在美國開展的如火如荼,也允許我國的民營公司進入衛星研製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天儀研究院完成了註冊。

3. 接下來我們幹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瀟湘一號」研製與發射
我們的長沙辦公室16年2月份開始才開始裝修
長沙這個春天啊。。。
堪稱中國的西雅圖啊,能不能別每天都下雨??
實驗室做個地板,能不能別一個月都幹不了??
還有那些奸商啊!實驗室的信號地線應該是純銅的,結果明目張胆用鐵的!
天使投資人的錢7月份才到賬。
項目經理都恨不得跳在我頭上罵娘了,火箭發射的時間已經定了啊,咱這衛星造不造的出來反正可是不會等咱們了啊。
只能在7月前砸鍋賣鐵,東拼西湊,我和合伙人各自回家把老婆的私房錢偷出來,先提前用著。
9月10月,我們幾乎都沒有睡覺,愣是把衛星造出來了,趕上了長11發射。

這是我們的第一顆衛星,瀟湘一號。
我國首顆商業化科學實驗衛星 「瀟湘一號」成功發射

4. 第二件事
與過程所的楊超老師、力學所的劉秋生老師,以色列的SpacePharma公司一起研製「陳家鏞一號」衛星
楊 超----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長江學者,傑青,還是70後,這麼年輕就差一步當院士了。
不過就算是這麼牛的楊超老師,原來也從來沒有接觸過航天。
因為我國從來沒有在太空上做過化學或者化工的科學實驗,國際上的次數也屈指可數。
坊間傳說當年某著名院士/領導想要做個太空實驗都被拒絕了。
主要的原因是,航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第一要務,而化工實驗存在腐蝕、爆炸、有毒的風險,所以不讓上。
楊超老師從來都沒有想過他有可能有機會做太空實驗。哪怕不是化工行業,能夠利用太空環境做實驗的科學家,在全世界都是鳳毛麟角。

為啥機會這麼少,主要就是因為貴啊。。。。。。
天宮二號花了多少錢,上面一共也就12項實驗啊。。。。。。
不過天儀研究院利用商業化的方式和以色列SpacePharma公司合作,用微小衛星這種成本極低的平台來做太空實驗。過程所和力學所組成科學團隊,負責提出微重力科學實驗需求及方案;天儀研究院和SpacePharma組成工程團隊,負責衛星及載荷研製和發射。
微小衛星能力雖然低,真心做不了什麼大型太空實驗。
但是你擋不住我便宜啊!你擋不住我快啊!
我們的目標就是來做大型太空實驗的早期小型實驗。
因為這是第一次在太空做化工學科的實驗,所以楊超老師和諸多化工界的院士與專家建議,這顆衛星的中文名命名為「陳家鏞一號」衛星,以此向化工界的泰斗--陳家鏞院士致敬!!

5. 現在衛星已經入軌,天地通訊已經建立,正在確認衛星整體狀態。
我們非常期待科學實驗開始後,這種靠商業化的跨界合作,航天加化工能夠取得跨越的創新成果!
突然發現。。。
這不是當年我當年的領導說過的原話嗎??
難道冥冥之中,真的我跟化工如此有緣分??
太有意思了!!!
不過當院士就算了,我肯定沒戲。

6. 其實中間還有一個特別漂亮的故事,我考慮一下這事能說不能說。幾個關鍵詞,大家猜一下。知乎中認識我的朋友們, 比如 @劉博洋 等大牛可以約個小酒,咱飯桌上扯扯,哈。


大家好,最近討論較多,關於這顆衛星是否自己製作的爭議,天儀研究院的官方的回復如下:

1. 這顆衛星的命名,是經過以色列方、中科院方、和陳家鏞院士家屬方多方授權與認同的。
2. 這顆衛星是以色列SpacePharma、天儀研究院、中科院過程所、和中科院力學所一起聯合研製的。當然衛星的製作的確是ISIS完成的,但總體設計屬於多方。

=====================================================

謝邀

首先恭喜天儀研究院的第二顆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民營航天公司取得的一個重大突破!


1. 衛星發射後近況

估計這幾天整個公司的人都在忙著入軌之後的各種導航制導與控制吧,印度的火箭把衛星送入載荷只是完成了最初的一步,衛星能否正常運轉也只是第二步,第三步才是能夠順利完成此次業務的基本需求--完成微重力環境下的化工實驗。

現在就處於第二步,剛剛去看了下本次發射的104顆衛星,目前北美防空司令部已經在穩定跟蹤所有衛星,根據提供的參數顯示它們已經分成了7個集團,但基本上都處於500*500千米(正負10千米)的圓形近地軌道上,軌道是97.5度的標準太陽同步軌道。

這說明所有的衛星都是非常明顯的對地觀測任務,或至少固定時間的對地通訊。太陽同步軌道能保證衛星通過地面某點上空時是固定的當地時間,比如每天下午北京時間16:00準時通過北京。

(衛星在目前環繞地球的所有航天器/殘骸分布中的位置)

可以說火箭的發射任務基本取得成功。

但除此之外,天儀研究院還要確定衛星的姿態是否正常、溫控是否正常、電池和天線展開狀況是否正常、地面指令上傳和數據下載鏈路、各種實驗儀器是否正常。整個公司上下得是各種加班的節奏了,不過這已經是他們第二次任務上天了(第一顆是著名的瀟湘一號),應該只是加班時間問題,隨時恭候任務成功的好消息。


2. 關於陳家鏞一號衛星

陳家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工程、濕法冶金專家,早在1980年就已經評上了中科院院士(彼時叫做學部委員),在我國化學、冶金方面的地位自然可見一斑。如今,陳院士已經是95歲高齡,老爺子知道以自己命名的衛星正在天上飛,一定也非常開心。

從陳老爺子履歷可以明顯感覺出來,這顆衛星一定是為了做化工實驗而發射。

太空的環境對於很多地面試驗有著無與倫比的優點,對於本次實驗而言就是微/無重力。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參與反應的物質不會受到任何重力干擾而純粹表現出它們的化學尤其是物理特性。比如在太空中,不僅水滴、哪怕一滴融化的鐵水都會變成完美的球形,這在地球表面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對於一些非常重要的化學、冶金實驗,在太空中實現就將獲得最真實的實驗結果,便於工藝改進乃至理論創新。

這是德國宇航局在國際空間站上做的實驗。金屬液滴在高溫的無重力環境下自然形成了一個懸浮的球體,外面稍微有點磁/電場便可以控制它做任何實驗。極其昂貴且國際空間站一般嚴格限制此類危險實驗。

但我國因「防止空間技術擴散」為理由而被國際空間站據之合作門外。國際空間站已經有了30多個簽訂協議的國家,別說航天強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法國、英國,連南非、哈薩克、馬來西亞都赫然在列,然而就是不帶你中國,你能咋辦?

咋們好不容易憋出了兩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可背後也是積攢了那麼多年亟需太空環境的實驗啊,目前就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運行,最多倆宇航員在值班忙得飯都吃不上。於是本身就相對危險、不易操作的化學實驗,自然就被無限期排隊了,直到今天陳家鏞一號上天才有機會實現。

這顆衛星(DIDO-2)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產品,相當於以色列/瑞士/中國共同合作的結果,中國這邊則是天儀研究院、中科院過程所和力學所參與,以色列/瑞士合資的民營航天公司是SpacePharma。

這顆重量只有4.2千克,但任務單一也足夠了,進入火箭發射平台時是這個狀態。。。

是不是和大家理解中的動輒展開十來米太陽能電池板的大衛星完全不同?

事實上,這是目前民營航天一個重大的趨勢,衛星開始做的小型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功能就差很多,畢竟大家都見識過曾經諾大的台式機功能都比不過如今一個手掌大的智能手機了。這主要取決於硬體的進步和實際衛星任務的需求,高度集成化使得效率高了非常多,成本也降低不少。

3. 關於天儀研究院

航天自它發展的第一天起就帶有濃厚的軍事背景,核心技術至今還都掌握在政府部門(美國NASA、歐洲ESA、俄羅斯Roscosmos 、中國航天科技/科工、日本JAXA)手裡和重要的准/國有企業(比如美國洛馬、歐洲空客防務)。

只有在技術充分成熟的背景下會將一些服務類的產品競爭放開給民營公司,其他類型的具體產品就甭想了,這就是初步的民營航天。

典型的有,

Space-X、藍色起源提供的火箭,用戶購買的是產品入軌的服務

Space-X、軌道科學公司提供的飛船,用戶購買的是空間貨運的服務

歐洲衛星公司SES提供的通訊衛星,用戶購買的是通訊數據服務


隨著小衛星製造技術的普遍,這不再是民資不可觸碰的禁區,這些機構也逐漸在小衛星產品領域開放給民企。在極其嚴格的政府監管下,目前有些公司開始在產品層面做衛星,比如荷蘭的ISIS,美國的Planet Labs、Spire Global,以色列/瑞士的SpacePharma,中國部分高校開始試水,企業方面天儀研究院也屬於其中之一。

但在中國,一方面監管更加嚴格,另一方面考慮到國際情況(主要是針對中國技術禁令和封鎖),直接交付產品的形式不現實(至少任何含有美國零件的產品都會在國際上沒人敢買,而且也搞不到這些零件-沃爾夫法案)。

在國家級企業層面,航天科技集團採取的應對辦法是「在軌交付」--我們不提供產品,但提供服務。你如果需要一顆通訊衛星,我就從火箭、衛星一條龍服務發上天,所有的數據按照你的標準準備好,全部發給你就是了,不會觸碰這些禁令的條款。但這實在是面對封鎖的無奈之舉。

而對於天儀研究院,除此之外,他們更要面對中國國家級企業的競爭,所以最優的選擇是提供服務的方式做衛星。也就是說,天儀研究院不會賣衛星,但他們會賣衛星上能提供的服務。比如,你若想做化學實驗,我便把衛星改造成相應環境;你若想做生物實驗,我就改造內部結構。

這樣的好處是巨大的:

1. 基本產品能標準化。做好一個衛星平台後,任何一個訂單都在此基礎上改,只要換有效載荷即可。比如可以改成對地遙感功能、對地成像功能(Planet Labs系列)、做化學實驗功能(陳家鏞一號)、高校教學功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營盤是在這裡的,紮好扎牢基本功即可。

2. 量產規模化後帶來的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明顯。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很多磨具、產品做出來一個成本很高,當產量一定後就會便宜很多。這次印度104顆衛星有101顆都是荷蘭ISIS公司提供了很多零件,ISIS搶佔市場的方式(世界市場三分之一)就通過大量標準化零件量產降低成本增加價格優勢。對於天儀研究院的未來亦是如此,他們計劃在2017年再製造20顆左右,這個成本優勢會更加凸顯。

3. 巧妙避開國家隊競爭。國家隊受政策扶植,項目眾多資金充足,成本不是絕對的競爭點,民企是不可能有勝算的。但國家隊也有個缺點,必須按照政策和規划走,在急速轉變的航天市場面前時常反應過慢,從這幾年國外民營航天的快速崛起至壟斷、而我國剛剛意識到放開就看出來了。天儀的這種服務提供方式和國家隊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不存在直接競爭。

4. 增加了自己的靈活性。天儀研究院採取提供服務的方式,能在國家布局的基礎上給國家隊查缺補漏,也方便國家監管。說句不好聽的叫做撿點碎肉吃,但對於中國這個航天大國,這些碎肉足夠企業吃飽了。要知道NASA那點碎肉養活了多少企業?

5. 抓住了時代的機遇。現在衛星製造技術成熟,國內對衛星服務的需求極大,並不是每個實驗、科學項目都能上國家隊的神舟、天宮,在這個檔口可謂準確入場。一方面政府補貼高新企業很多,湖南政府給了天儀研究院大量補貼和優惠。另一方面,目前國內資本市場既在資本寒冬(投資者慎重給錢,很多創業項目拿不到)、又在資產荒(投資者找不到優秀的項目,看到為數不多好的就蜂擁而上,比如摩拜單車),這樣一個企業很容易在做出一些業務後迅速拿到一輪又一輪的融資。

在現代社會,資本的力量不亞於技術進步的力量,看Space-X如何迅速超越藍色起源和軌道科學公司就知道了,就是靠著伊隆馬斯克大筆大筆的融資。目前天儀應該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優秀民營航天企業,會有更多資本助力推動的。

這個公司確實在定位方面非常精準,提供服務是最優的選擇,讓人佩服;還可以感受下公司的文化,他們為這顆小衛星還做了一個任務徽章,哈哈,這很酷!

支持中國航天,今天看到民營航天也在逐漸取得進步,真是開心哇!

瓦擦擦!


這是咋回事啊
印度剛撒的104顆太空土豆里,真有一顆中國土豆嗎?-搜狐

那麼,依據上述信息,綜合分析國內不明真相好大喜功的地方媒體、缺乏科學求真精神的某些互聯網媒體,以及某民營航天企業——湖南天儀研究院的宣傳軟文,真相破壁而出:

(1) 所謂的「陳家鏞一號」就是以色列公司SpacePharma的「DIDO-2」,這是一顆純粹的、由外國研究、設計、製造的衛星,即不存在來料加工,更不是貼牌生產。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聯合研製,與所謂的湖南衛星毫無關係。如果是聯合研製,按照老外的嚴謹,SpacePharma一定會在公開場合聲明。

(2) 所謂的「陳家鏞一號衛星由天儀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和以色列SpacePharma公司基於各自的研究積累和技術優勢聯合研製。這是一顆中以商業合作的微重力化工實驗衛星」的說法,實際上是由以色列SpacePharma提供了一個通用的衛星實驗平台,中科院力學所和過程所購買了這個平台提供的微重力服務,在這顆衛星上開展化工實驗,而湖南天儀研究院配合中科院設計了載荷實驗裝置,僅此而已。

(3) 「陳家鏞一號」這個叫法,只是國內參與機構自己取的,並沒有被衛星製造方和發射方認可。這樣的偷換概念,用從未被官方認可的稱謂欺瞞國內媒體,很容易讓熱愛中國航天的群眾產生重大誤解,產生莫名興奮的虛假榮譽感,引發不可預測的謠言變異。


坐等楊超老師成院士


瀉藥,某院小學生,圈子太小還是匿了。
屬於強答,求指正。

怎麼看待 這個問題太泛了,無法強答,還是解釋一下實驗相關吧。

資料里也提到了,這顆衛星的甲方是過程所和力學所的老師,這是個力學(流體力學)相關的實驗不假,但是這是個化工實驗也不假。

研究院所的學科分化不來念不理解,來念了更不解,有很多交叉學科,這個引起一些誤會是難免的,畢竟以《某某流體力學》為名的教材就能有十幾種。(圖 百度)

「化學」和「化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什麼是化學反應、化學變化,這個我們高中課本里就明確說明了,就是要有新物質生成嘛,但是「化工實驗」這個概念卻很泛,我理解能解決化工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實驗應該就是化工實驗了吧。

液滴問題是化工研究的傳統項目,液滴的凝並效率也確實是石化行業的一個大問題。

可能會問一個液珠有啥好研究的,其實不然,因為在實際生產中存在放大效應,一個液滴上的一點小偏差,在批量生產中放大,而且是複雜的非比例的發放大,會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產生不可控變化,而化工本來就是追求精準控制過程而生產產品的。

為什麼要上天做這個實驗呢?

還記不記得做高中習題的時候,有一個條件:在理想狀態下。那什麼是理想狀態呢?就是不計某些影響因素的干擾。
研究液滴的兩相混合和傳熱傳質過程,有重力和表面張力等的干擾,上天做實驗就是為了減小干擾(太空也只是微重力而不是零重力),儘可能地創造這個理想條件。所以說微重力化工實驗對準確認識複雜化工過程的機理還是有很大價值的。
至於應用,並不是要在地面上也創造微重力環境去做化工生產,條件允許成本也不允許。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我想知道這道菜加多少鹽有多咸這個關係,而我媽總會隨便加一些醬油在裡面,所以我永遠也得不出這個關係。這裡不可控的醬油就相當於本實驗中的雜力影響,我不讓我媽亂加了,我就可以知道鹽和鹹的線性關係了,然後再炒菜的時候我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加鹽的量了。(簡單理解成控制變數?這個實在想不出怎麼去解釋了)

這次發射的突破意義?

對於學界來說可能更多的是創造了一種可能性吧,實際上楊超老師也不是第一個想上天做化工實驗的,只是上天太難了,倒不是說技術難度,主要是機會太少了...「悟空」被壓了三十年才上天這種梗大家都能懂(悟空號衛星也是一顆實驗衛星)太空實驗動輒排隊幾年十幾年, 還不是什麼項目都能上。

至於衛星的難度、是否穩定,這個確實不懂,實驗效果也還要等數據下來才能判斷,但是不得不說這個項目的效率實在可怕,去看看新聞,院所的科研成果動輒就是「幾十年磨一劍」,這可能就是國家要放開商業航天的原因吧。


你不知道的化工又叫三傳一反嘛 ,研究流體就是其中一個啊,學過化工的都會學流體這方面的課的

~~~~
後排補充,化工本身就是70%以上是在玩物理[自己揣測的]可能大部分化工都不涉及化學變化,跟你想像的是兩碼事


天儀發射衛星的一小步,中國商業航天的一大步



http://mt.sohu.com/20170222/n481457561.shtml

@宮一二 盜的你的東西


推薦閱讀:

在NASA工作是一種什麼樣子的體驗?
關於海洋科學有哪些有趣的研究和結論?
諸如暗物質、快子這些僅在概念中存在、且尚未被證實的物質,對科研來說有沒有研究價值?
在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做研究是怎樣一種體驗?
中科院每天在研究什麼?

TAG:科研 | 天然衛星 | 化工 | 航天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