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以後,為何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大殺功臣?
光武帝年紀輕,31歲即位,不用殺,靠時間就能熬死功臣(馮異、寇詢、岑彭、來歙等大功臣在天下統一前即離世)。
光武帝性格仁厚,不忍心殺功臣。光武一輩子幾乎就沒殺過幾個人。
光武帝威望高,在南陽與哥哥首舉義旗,在河北白手起家創建軍隊,能夠鎮住功臣。
光武帝很有政治手腕,善於平衡功臣勢力,功臣中沒有威脅較大的。
光武帝軍事素質一流(昆陽之戰以少勝多擊潰王莽主力),能威懾功臣。
光武帝是貨真價實的皇家血脈,又有讖緯之助,當皇帝名正言順。
光武帝與功臣關係融洽,相互間信任度很高。
光武帝的功臣都很謹慎謙遜,幾乎沒有驕橫跋扈的。
光武運氣好,非劉姓稱帝的都不得善終,如王莽、公孫述。反叛的功臣也都死於非命。彭寵被家奴割掉腦袋,真定王劉楊也被輕易殺死。
光武的繼承人,太子劉庄,聰慧穩重,可以放心交權,不擔心他鎮不住功臣。
說光武帝手下部將勢力大,光武不敢殺的,不敢苟同。光武功臣,多數屬於社會中層階級,勢力沒那麼大。如吳漢,歸順光武前是縣令,寇恂是功曹,馮異、岑彭是降將(幾乎是單槍匹馬歸順)。勢力最大的幾個,也只是太守級別,光武是能夠鎮住的。
像真定王劉楊,有部眾十多萬,光武為了聯合他,娶了他外甥女郭聖通。他勢力夠大了吧?但是劉楊有謀反苗頭的時候,劉秀立即派人把他殺了。那會子是建武二年,劉秀根基還沒那麼穩固,也沒見他有所顧忌。
劉秀的兒子,漢明帝,一個二代皇帝,論威望、論權勢,肯定不如他老爸吧?但是他上台後,幾個大案下來,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功臣家族都受到嚴重打擊,有的被罷官,有的失爵。也沒見有什麼事。劉庄能做的事,作為開國君主的劉秀會不敢做?劉秀只是覺得沒有打擊功臣的必要而已。
另外再提一句,說功臣勢力大,皇帝不敢殺,這是絕對不科學的。。。功臣勢力越大,皇帝越要殺。劉邦就是這種情況。他殺的都是那些封王的有兵權的功臣,如彭越、韓信、英布等。對於那些封侯的中小功臣,他基本上沒有動。還有一個最小的王,長沙王吳芮,他相當於一個大號的侯爵,劉邦也懶的動他。劉秀不殺功臣,正說明功臣勢力太小,沒有殺的必要!!
光武也從來沒有怕過豪強勢力。所謂豪強,多數只是地頭蛇而已,最多只能在方圓幾個縣裡有些勢力。光武一路走來,什麼場面沒見過?王莽的50萬大軍,不知道比這些豪強厲害多少倍。光武帶著小夥伴,談笑風生中,上陣衝鋒,幾十萬大軍瞬間灰飛煙滅。劉秀會怕豪強?
劉秀一直對豪強很強硬。曾經有手下給他出主意,讓他用高官厚祿招降各地豪強。但是光武拒絕了,堅持武力打擊。光武統一天下後,在全國範圍內丈量土地、核查人口,目標就是打擊豪強勢力。各地官員紛紛包庇豪強,抵制丈量。劉秀一怒之下,一口氣殺了十幾位太守,罷官的官員不計其數。豪強失去保護傘後,以武力反抗,又全部被光武鎮壓。
至於有人說東漢門閥勢力大,更是有點扯了。東漢初年,士族門閥還沒出現呢。士族門閥到東漢中後期才發展起來。即使在士族勢力非常強大的東漢末三國時期,曹操、孫策、孫權等統治者,殺起士族來也是毫不手軟。光武難道會不如渣權?
歡迎大家關注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史事拾遺。我會經常給大家分享一些歷史故事、人物評論。謝謝!
http://weixin.qq.com/r/zEyju-PEOa5GrbfY9xne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不敢殺。
光武帝得天下太順利了,因為有一群神隊友,就是豪強地主階層。
因為劉秀從稱帝伊始就開始防止功臣權利過大,平定天下後實力不足的功臣自然無法對皇權產生威脅。
一、功臣的定義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當時功臣的定義。功臣,顧名思義,有功之臣。然而有功之臣何其多,劉秀平定天下後封功臣「凡三百六十五人」【1】,前前後後封的功臣還有不少【2】。若以這個標準,劉秀並非沒有殺功臣,如韓歆因譏諷劉秀而被迫自殺。但是在東漢初,功臣有時特指劉秀稱帝前支持他並與其度過最艱難時刻的人。這些人主要是雲台二十八將和李通、王常、鄧晨等人。【3】
從下面兩則史料變可清晰地分析出這個結論:
帝後與功臣諸侯宴語,從容言曰:「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高密侯鄧禹先對曰:「臣少嘗學問,可郡文學博士。」帝曰:「何言之謙乎?卿鄧氏子,志行修整,何為不掾功曹?」余各以次對,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盜賊。」帝笑曰:「且勿為盜賊,自致亭長,斯可矣。」武為人嗜酒,闊達敢言,時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帝故縱之,以為笑樂。帝雖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列侯,而太官無餘。有功,輒增邑賞,不任以吏職,故皆保其福祿,終無誅譴者。《後漢書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建武七年三月)今公卿大夫多舉漁陽太守郭伋可大司空者,而不以時定,道路流言,咸曰「朝廷欲用功臣」,功臣用則人位謬矣。願陛下上師唐、虞,下覽齊、晉,以成屈己從眾之德,以濟群臣讓善之功。《後漢書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建武七年)五月戊戌,前將軍李通為大司空。《後漢書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第一則所說的功臣,指的是鄧禹、馬武等人,且能和劉秀開玩笑,必然是極少數人;第二則說的是李通,而且「匈奴畏憚遠跡,不敢復入塞,民得安業,在職五歲,戶口增倍」的郭伋不在功臣之列。
又如竇融歸國有功,但不在功臣之列【4】;雲台二十八將中的劉隆因度田不實下獄,然為功臣而不死【5】。
二、稱帝前劉秀集團的組成
劉秀跟隨其兄長劉縯,帶領舂陵宗室、南陽豪族起兵。然而劉縯死後,這些人紛紛投向劉玄,劉秀只能「單車臨河北」。而隨劉秀一起去的人,多是劉秀屬官,或因為個人意志,與宗族關係不大,偶有賓客勢力,也在逃亡時背棄劉秀了。這些人如同劉邦的豐沛集團,可以說是完全歸屬劉秀個人。對曰:「竊見明公單車臨河北,非有府臧之蓄,重賞甘餌,可以聚人者也,徒以恩德懷之,是故士眾樂附。《後漢書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及漢兵起,更始立,豪桀多薦舉(鄧)禹,禹不肯從。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後漢書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及世祖討河北,(馬)成即棄官步負,追及於蒲陽,以成為期門,從征伐。
傅俊字子衛,潁川襄城人也。世祖徇襄城,俊以縣亭長迎軍,拜為校尉,襄城收其母弟宗族,皆滅之。...及世祖討河北,俊與賓客十餘人北追,及於邯鄲,上謁,世祖使將潁川兵,常從征伐。
《後漢書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及光武為大司馬,以(王)霸為功曹令史,從度河北。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後漢書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正因為這些人勢力薄弱,所以面對王郎時無力對抗,都想著南逃。【6】值此危急時刻,劉秀得到河北勢力的幫助,藉助其兵力統一河北。然而劉秀本人基本沒有多少兵力,所以劉秀與河北勢力基本是一種合作的關係。劉揚、彭寵、王豐一言不合就起兵造反,又能迫使劉秀改變重大決策【7】,劫掠也不過分深究【8】。因此劉秀並不十分信任他們,比如寇恂:
帝數策書勞問恂,同門生茂陵董崇說恂曰:「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君侯以此時據大郡,內得人心,外破蘇茂,威震鄰敵,功名發聞,此讒人側目怨禍之時也。昔蕭何守關中,悟鮑生之言而高祖悅。今君所將,皆宗族昆弟也,無乃當以前人為鏡戒。」恂然其言,稱疾不視事。帝將攻洛陽,先至河內,恂求從軍。帝曰:「河內未可離也。」數固請,不聽,乃遣兄子寇張、姊子谷崇將突騎願為軍鋒。帝善之,皆以為偏將軍。《後漢書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不僅如此,劉秀還讓最早跟隨他的官吏監督河北眾將。如岑彭「為刺奸大將軍,使督察眾營」,祭遵「為刺奸將軍」。
隨著劉秀收編流民軍,火併更始在河北的部隊,以及當初支持劉縯的勢力稍稍歸附,劉秀集團逐漸趨於平衡。
三、劉秀收權
雖然早期集團對劉秀忠心耿耿,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些人也會違反劉秀的命令,像鄧禹西征便因不聽命令大敗。所以劉秀在爭奪天下的同時,逐漸收回將領的權利。其主要手段有三:
- 用外戚、近臣等持節行使皇帝權力,參與軍事行動
比如監軍
帝乃率諸將西征之,數道上隴,使王遵持節監大司馬吳漢留屯於長安。《後漢書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從幸章陵,拜光祿大夫,使(鄧晨)持節監執金吾賈復等擊平邵陵、新息賊。《後漢書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秋八月,遣中郎將來歙監征西大將軍馮異等五將軍討隗純於天水。《後漢書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又如受降
遣馮愔、宗歆守栒邑。二人爭權相攻,愔遂殺歆,因反擊禹,禹遣使以聞。帝問使人:「愔所親愛為誰?」對曰:「護軍黃防。」帝度愔、防不能久和,勢必相忤,因報禹曰:「縛馮愔者,必黃防也。」乃遣尚書宗廣持節降之。《後漢書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時,張步兄弟各擁強兵,據有齊地,拜(伏)隆為太中大夫,持節使青、徐二州,招降郡國。...青、徐群盜得此惶怖,獲索賊右師郎等六校即時皆降。《後漢書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王遵乃更始降將,鄧晨為外戚,來歙為表親,宗廣為尚書近臣,伏隆為儒臣。這些人都不是功臣,劉秀用他們行使皇權剝奪本屬於將軍的軍事權力。
- 遙控指揮軍事
領兵在外的將軍必須上報詳細的軍事情況給劉秀,然後劉秀藉此做出安排,如上文中的鄧禹,又比如下面這幾位:
帝戒漢曰:「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漢乘利,遂自將步騎二萬餘人進逼成都,去城十餘里,阻江北為營,作浮橋,使副將武威將軍劉尚將萬餘人屯於江南,相去二十餘里。帝聞大驚,讓漢曰:「比來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勃亂!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復相及。賊若出兵綴公,以大眾攻尚,尚破,公即敗矣。幸無它者,急引兵還廣都。」...兵敗...於是引還廣都,留劉尚拒述,具以狀上,而深自譴責。帝報曰:「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也。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里悉步騎赴之,適當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漢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閑,八戰八克,遂軍於其郭中。
憲聞之,自郯圍休,時延及龐萌在楚,請往救之,帝來曰:「可直往搗郯,則蘭陵必自解。」延等以賁休城危,遂先赴之。憲逆戰而陽敗,延等逐退,因拔圍入城。明日,憲大出兵合圍,延等懼,遽出突走,因往攻郯。帝讓之曰:「閑欲先赴郯者,以其不意故耳。今既奔走,賊計已立,圍豈可解乎!」延等至郯,果不能克,而董憲遂拔蘭陵,殺賁休。延等往來要擊憲別將於彭城、郯、邳之閑,戰或日數合,頗有克獲。帝以延輕敵深入,數以書誡之。
《後漢書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秋,帝使游擊將軍鄧隆救薊。隆軍潞南,浮軍雍奴,遣吏奏狀。帝讀檄,怒謂使吏曰:「營相去百里,其勢豈可得相及?比若還,北軍必敗矣。」寵果盛兵臨河以拒隆,又別發輕騎三千襲其後,大破隆軍。浮遠,遂不能救。《後漢書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諸將連立營的位置、地圖都要上報給劉秀,足以知道劉秀剝奪將領權力有多嚴重。
- 不讓功臣在朝中任職
在逐步剝奪功臣的軍事權力以後,劉秀又禁止功臣在朝中任職,以防他們勢力過大。早在建武六年,初步平定關東後,劉秀「遣列侯就國」,邳彤、任光、耿純等地位不高的功臣優先被解除職權。
五年,征(任光)詣京師,奉朝請。
六年,(邳彤)就國。
六年,定封(耿純)為東光侯。(續漢書曰:「六年,上令諸侯就國,純上書自陳,前在東郡案誅涿郡太守朱英親屬,今國屬涿,誠不自安。)純辭就國,帝曰:「文帝謂周勃『丞相吾所重,君為我率諸侯就國』,今亦然也。」純受詔而去。
《後漢書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從史料中看不到功臣有反抗的跡象,甚至耿純害怕被太守報復,功臣此時的權力可想而知。又上引鄭興的上書,表明當時的朝廷已經形成一種反功臣任職的風氣。
十三年,天下平定以後,更大規模的去職拉開了帷幕。
從上表可以看到,基本到建武十五年,這些功臣基本不再任職。只有吳漢、王霸、劉隆、馬成任職,後來再加上重新任職的臧宮和馬武。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領兵在外,平定叛亂,在朝中並無話語。朝廷最重要的三公,除大司馬外,自建武三年以來只有李通和馬成、朱浮短暫擔任過大司空【9】。
實際上,「退功臣」即是保護皇權,也是保護功臣,因為劉秀隨後掀起的「進文吏」活動將讓所有官員膽戰心驚。上文的劉隆即是代表,還有馬武、朱浮。最終劉秀一步一步退功臣、取儒生、進文吏,完成了朝廷中的皇權集中。在地方上,
四、餘論
上文論述了劉秀對功臣的打擊,使得功臣很早就沒有足夠的力量能與皇權對抗。而這只不過是劉秀加強皇權、建立東漢的一部分。劉秀還削弱地方實力,剝奪三公權力,用文吏苛責士族,用宦官和采女建立起內宮制度,打壓外戚和宗室,用圖讖控制思想。就這樣將東漢的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
【1】建武十三年夏四月,大司馬吳漢自蜀還京師,於是大饗將士,班勞策勛。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其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人。《後漢書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2】光武功臣鄧禹等二十八人皆為侯,封餘功臣一百八十九人。《太平御覽卷二百引&<東觀漢記&>》這裡記載的人數可能是建武二年大規模封侯的記載。
【3】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後漢書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4】數月,拜為冀州牧,十餘日,又遷大司空。融自以非舊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會進見,容貌辭氣卑恭已甚,帝以此愈親厚之。《後漢書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既然在功臣之右,必然不屬於功臣之列。上文是明帝時期定的功臣,與光武時應有不同。
【5】明年,隆坐征下獄,其疇輩十餘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為庶人。《後漢書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6】聞邯鄲兵方到,光武將欲南歸,召官屬計議。弇曰:「今兵從南來,不可南行。漁陽太守彭壟,公之邑人;寵,南陽宛人也。上谷太守,即弇父也。發此兩郡,控弦萬騎,邯鄲不足慮也。」光武官屬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柰何北行入囊中?」《後漢書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7】世祖即位,以讖文用平狄將軍孫咸行大司馬,眾咸不悅。詔舉可為大司馬者,群臣所推唯吳漢及丹。...乃以吳漢為大司馬,而拜丹為驃騎大將軍。《後漢書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劉秀的決定引來了眾人的不滿,最後依眾議讓能代表河北勢力的吳漢成為大司馬。不過吳漢是南陽人,算是雙方都能滿意的人選。
【8】世祖會諸將,問所得財物,唯忠獨無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賜李忠,諸卿得無望乎?」即以所乘大驪馬及綉被衣物賜之。《後漢書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這裡的諸將很大可能指的是河北諸將,因為從傳記里看,劉秀早期集團的人員軍紀都不錯。比如岑彭「持軍整齊,秋豪無犯」,銚期「自為將,有所降下,未嘗虜掠」,祭遵「制御士心,不越法度。所在吏人,不知有軍」,朱祐「禁制士卒不得虜掠百姓」。此時的劉秀只敢獎勵軍紀好的,對不好的不敢責罰。不像後來「時將軍蕭廣放縱兵士,暴橫民閑,百姓惶擾,詩來曉不改,遂格殺廣,還以狀聞。世祖召見,賜以棨戟」。
【9】建武七年五月戊戌到建武十二年九月李通為大司空,建武十二年十二月辛卯到十三年三月丙子馬成行大司空,建武二十年六月庚寅到二十二年十月壬子朱浮為大司空。
這裡我們主要談一下高祖和光武帝,朱元璋時期情況又不一樣,比較起來太困難。我們不談個人性格的因素,只談社會結構。
李開元將秦朝到漢武帝之間的這段時期稱為後戰國時代,因為這一階段大一統的官僚帝國並未正式成型,它屬於一個從諸侯時代走向大一統時代的一個過渡時期。這一時期,關東六國的禮樂精神與秦漢式的帝國體制仍然有巨大的矛盾。我們可以從秦朝滅亡的故事中看出端倪,陳勝、吳廣在起義時依然要打上六國貴族的旗號,而他們最終也被證明只是點燃了動亂的火把而已,秦末動亂的領袖依然是以楚懷王為代表的六國貴族以及新生的軍功階層。在秦朝滅亡之後,如何處理六國貴族和軍功階層的關係就成了一個排在項羽面前的問題,項羽選擇了提拔軍功階層而打壓傳統的六國貴族,這在他的分封政策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然而新舊貴族的矛盾不可避免,楚漢稱霸一觸即發。
當高祖擊敗項羽時,六國貴族已經幾乎退出了政治舞台,以韓信、彭越、英布為首的軍功貴族完全取而代之。這裡要說的是韓信們與高祖的關係,絕不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政治盟友的關係,皇帝對諸侯王沒有內政的干涉權,諸侯國在此時依然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這也是酈食其、武臣試圖策反韓信的原因。因此在漢初,地方諸侯國就成為大一統的嚴重干擾,而這種政治干擾的背後,是先秦六國的禮樂精神與秦漢帝制的矛盾,為了加強皇權,軍功貴族不能不殺。高祖一方面通過殺韓信、彭越消滅地方諸侯來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繼續分封同姓王來向舊時代的禮樂秩序妥協。同時,他所實行的黃老之術一方面是出於休養生息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對山東六國風俗的妥協,因此我們說高祖殺功臣是秦漢帝制戰勝六國分封秩序的重要一步,而這這種戰勝之後,還保存著妥協,這種妥協是社會結構決定的,是歷史的進程使然。
而經歷了七國之亂,西漢政府對諸侯王勢力做了一番清洗,這為西漢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帝國體制提供了條件,漢武帝獨尊儒術,儒生文吏並舉作為官僚,實質上是帝國政治形態的正式定型,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各級官僚承擔了聯繫不同地域,管理、整合社會的作用,從而維護了帝國的統一。但是這個體制還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是此時的官僚主要是依靠察舉制的地方推薦,所以官僚人數十分有限(實質上官僚數量少這個問題貫穿了整個帝制時代),無法有效的滲透到基層,所以基層地區的管理職能交給當地的大族來協助。然而這就為大族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在王朝初期他們尚且可以履行職責維護秩序,但是隨著官僚系統自身的腐化,大族們也就隨著開始兼并土地、牟取私利,發展壯大自己的家族了。王莽奉天法古實行新政實際上也是因為地方大族的過分發展已經嚴重干擾了自耕農經濟的生存,然而隨著王莽改革的失敗,整個社會秩序也就解體了。
如果我們跟秦末的大動亂做一個比較的話就會發現,新末動亂的領導層已經大不一樣了,秦末動亂的領導者大多是六國貴族或是地方軍閥,而到了新末,地方大族已經成了主要領導者。這是因為農民的社會動員力有限,很難集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經過適者生存的淘汰,赤眉綠林最終走向失敗,最後的角逐者只剩下劉秀、隗囂、公孫述這樣的地方大族,而光武的核心集團中,同樣是大族佔據主導。也正是因此,新末動亂消滅了中央政府,但是沒有消滅地方大族,甚至於說,如果沒有豪族的勢力支持,任何政權都無法實現統一。劉秀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地方大族的影響卻更加巨大,他們依然是地方社會的組織者,擁有巨大的財力、權力,政府想要維持統治,只能與其妥協。東漢後期的外戚專政,實質上就是大族發展到極致的產物。到了漢末三國,士族已經不滿足於和農民的合作,他們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和政府中的軍閥合作,形成割據形勢,瓜分了帝國的財富。
總而言之,如果將高祖時代與光武時代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前者是大一統政治發展壯大的重要時期,而韓信等軍功貴族成了大一統的重要阻礙,所以高祖一定要殺功臣,而到了光武時期,秦漢帝制在地方上的管理已經受到了挫折,豪族已經成了一股無法忽視的政治力量,而中央不僅沒有力量徹底的消滅豪族,甚至於已經到了不依靠豪族根本無法立國的狀態,因此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大一統的阻礙,而後者則是大一統不得不依靠、妥協的政治勢力。
劉邦和朱元璋的手下就是普通員工和高級打工仔,公司上市了最多給點原始股或者期權,要是違反公司規定說開也就開了
劉秀的大臣都是創業合伙人(南陽老鄉)和天使投資人(河北豪強),就算你是公司創始人,亂搞一樣會被董事會踢出局為劉邦來伸個冤,劉邦真的沒「大」殺功臣
死在劉邦手上的功臣都有誰呢
臧荼,嚴格意義上講臧荼算不上是劉邦的功臣,他是降王,投降後劉邦讓他繼續留在燕地,基本上沒為劉邦干過活的,後來因為造反攻打代地,被劉邦率兵滅了。不過因為劉邦統一後,臧荼名義上也是劉邦的手下,投降也讓劉邦少費了不少兵馬,勉勉強強算個功臣吧,而且造反而死,一點不冤。
韓王信(跟韓信同名,被封韓王)勾結匈奴反漢,最後死在軍中。這人沒什麼本事,最後勾結匈奴引誘陳豨造反,真是死的活該。
韓信,這位是最出名的,軍功甚偉,國士無雙。
但是政治上的黑歷史嘛。。。我們從他滅齊國開始扒
當年韓信滅齊之前,劉邦已派酈食其說服齊國投降,韓信為爭功,在齊國投降的情況下強行滅齊,酈食其被田橫烹了。其實這事在劉邦在那也不叫個事,關鍵是韓信拿下齊國後,派使者到劉邦那裡,讓劉邦給自己封個假齊王,理由是齊國反覆無常,要個王來威懾一下,而劉邦當時在做啥呢,他被項羽圍在滎陽,朝不保夕,你想像一下如果你作為一個老闆,在你最困難的時候,你手下最得力的助手跟你要房子要地要股權,你這時候的心理陰影面積是……%……%¥%#
劉邦還是給了韓信齊王這個位子,垓下之戰前,劉邦約韓信一起圍項羽,等劉邦到地方的時候,發現就自己來了,韓信連個影都沒有,然後被項羽反殺追一路。張良給劉邦獻計,答應滅了項羽,就把傅東之地全給韓信,韓信立刻發兵揍項羽,玩了個十面埋伏。
站在劉邦的角度上再求心理陰影面積,韓信現在明顯是不給好處喊不動啊。
劉邦一統天下後把韓信改封楚王,韓信當楚王期間,私藏項羽亡將鍾離昧,這個鐘離昧是當時還在世的人裡面劉邦最恨的一個,這也是劉邦後來偽游雲夢捉韓信的誘因之一。劉邦來之前,韓信照死不承認鍾離昧在他這,劉邦一來,韓信就砍了鍾離昧的頭獻上去,再次站在劉邦角度上求一下當時心裡陰影面子,你丫騙我啊,不僅騙我,還騙的心這麼虛做啥。
如果到這個時候,劉邦就殺了韓信,韓信還算是冤的,因為韓信雖然政治頭腦太笨,當時應該還是沒有反心,但後面的事就不一樣了。
劉邦捉韓信回長安,沒殺他,貶他一個淮陰侯,依舊好吃好喝供著。韓信呢,常稱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為列(史記原話),意思就是看劉邦不爽 看劉邦下面人也不爽。
有次韓信路過樊噲家,韓信當時已貶淮陰侯,與樊噲同級,但是樊噲很尊重韓信,對韓信行跪拜禮,口稱臣,呼韓信大王,韓信的表現是什麼呢「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噲是什麼人,劉邦從沛縣帶到大的小夥伴,呂后妹妹的老公,劉邦親妹夫,雖是老粗一個,但一直是劉邦集團核心成員。韓信如此不給樊噲面子,更何況別人,求長安朝廷從上到下所有聽聞此事的人心理陰影面積。
以上都是鋪墊,最後直接原因,陳豨在巨鹿造反,韓信在長安做內應,這個明著謀反了啊,事情敗露後被呂后和蕭何殺與宮內,也不是劉邦直接下的令,當時劉邦在外面打陳豨呢,回來才知道這事,不過他老婆殺跟他自己殺,區別也不大了,回來後也只是且喜且憐。
韓信說了這麼多,因為每次一提劉邦殺功臣,基本首提韓信,但是自古以來謀反都是滅族大罪,韓信自己前面作死,後面找死,被殺實在是不冤。
我們接著說後面殺的,彭越跟英布。
雖然彭越死在前,但是先提英布,因為英布實在沒啥好說的,要說韓信或許還有那麼點被人栽贓嫁禍 以謀反罪動私刑動可能,英布丫明著直接反了。劉邦與英布對陣,問英布:何苦而反。英布答:欲為帝爾。你是劉邦,遇到這貨不揍?揍了不抓?抓了不殺?所以殺英布太理所當然。
再說下彭越,彭越是幾個被劉邦宰的異姓王里個人覺得死的最冤的,
但是彭越也不是沒有黑歷史,當年劉邦約諸將圍項羽,不僅約了韓信 還約了彭越,然而韓信沒來,彭越也沒有來,最後是答應滅了項羽後劃睢陽以北給他後才過來。
第二次是劉邦打陳豨,讓彭越一起來,彭越稱病不從,劉邦由此生疑。
但以上並不能說明彭越對劉邦有二心,打陳豨稱病,彭越本來年紀就大,那時候年老有病才是正常,而且也不是沒派兵,只是沒有親自去。後來彭越手下將軍勸彭越謀反,彭越不肯,最後被自己太僕誣告,加上呂后補了一刀,被滅族,砍成肉泥傳閱給諸王。
英布當時也收到了一份「彭越肉」,韓信已被誅殺,彭越死成這樣,求英布當時心裡陰影面積。。。雖然英布有反實,但彭越的死,是個非常重要的誘因。
最後,劉邦還殺了誰呢?
盧綰 劉邦最親密的小夥伴,替代臧荼做的燕王,後來因為謀反逃到匈奴,最後也死在匈奴那裡。
盧綰謀反其實有點爭議,而且劉邦真沒殺他。
趙王張耳善終,兒子張敖因為手下人要殺劉邦,事發後被貶,但最後查證張敖沒有參與這場策劃,劉邦也沒殺他。
長沙王吳芮善終。
還殺了誰呢?確實劉邦後來年紀大了,猜疑心重,甚至一度把蕭何下獄,還想殺了樊噲。但是最後,都沒殺,至於張良 周勃 陳平 曹參 夏侯嬰 灌穎等等這些開國功臣,都活的好好的,劉邦在世時封侯當官掌權一個不缺。
所以說我漢高祖劉邦大殺功臣,其實甚是冤枉,沒殺幾個,更談不上「大」殺,而且大多事出有因,裡面人物我只認為彭越殺的冤。
至於朱元璋,就不提了,雖然我很佩服他,中國歷代從南往北統一全國第一人,而且目前還是唯一一個,復興中華文明功不可沒,但是說他大殺功臣。。。他這地沒發洗。。。。
最後回頭點下題,為什麼劉秀不大殺功臣?為什麼要殺功臣?中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算一下,其實殺功臣的並不多。
嬴政牛逼吧,中原統一第一人,殺誰了?殺呂不韋了
呂不韋這個事純屬政治事件。
還有誰?王翦好好的 蒙恬好好的 李斯 章邯 李信 馮劫等等等等都活的好好的,一個個封侯封官,後面要麼是病死,要麼是胡亥上位後整死的,跟秦始皇沒殺關係。秦始皇確實害老百姓挺慘,但對功臣是相當優待的。
劉邦說過了,算給他洗了一次。
劉秀是千古開掛好皇帝。
司馬炎開國後殺誰了,好像都沒聽說過。
李淵李世民父子殺誰了,也沒聽說過,哦,李世民殺了自己倆兄弟,功臣沒動一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天下聞名
元朝清朝雖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沒聽說忽必烈 皇太極 福臨殺了什麼功臣
別跟我說康熙囚鰲拜。。。那貨換你揍不揍他。
殺功臣的皇帝很多,大殺功臣的皇帝不少
大一統王朝開國大殺功臣的,朱元璋這地咱就不洗了,但其他開國皇帝真沒啥好黑的
不能說一個沒殺,但除了朱元璋 其他幾位說「大殺」真談不上,所以劉秀不殺功臣,很奇怪么?一點都不奇怪。
漢高祖冤啊,真的很冤啊~~~
他殺的主要是異姓王,不是功臣呀!漢王雖然地位最高,諸王大多也是他立的,但是立他國國君是春秋以來很常見的現象,加上彭越本來是魏王的人,英布去九江王,吳芮、臧荼、張耳也都是雄據一方的諸侯。原本也是所以本質上說,楚漢相爭階段,漢王只是諸王的盟主。劉邦稱帝後自然對這幫老同事不放心,客觀上也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至於蕭何張良樊噲周勃陳平這幫人,他是下了些絆子,但可沒殺。他甚至誇周勃是未來能夠安定漢室的人,明太祖可不會把有這種能力的人留給下一代。韓信確實是漢王的人,也是大功臣,但關鍵不是沛縣的人,王位還是脅迫來的,這就明顯是作死,如果韓信不討要齊王,安心於侯爵,我相信是會善終的,畢竟我高祖皇帝駕馭臣下的功力絕對是千古一絕。
好了,洗完了,答正題。
簡單來說,劉秀確實沒殺,第一是他性格本來就比較溫和,不喜歡殺戮。第二,諸將都比較低調,不幹政,沒什麼把柄。第三,諸將都是豪強,大規模的殺會丟天下的,殺一兩個又不頂用。
而且劉秀確實沒殺,但他兒子借楚王案殺了個乾淨啊。
劉邦真是被黑慘了,他疑心功臣但殺的真不多。死的都是當年一起結盟併購來的諸侯啊。那些個白眼狼,既非嫡系野心還很大,看看他們一個個說反就反了,翻臉比翻書還快。盧綰是嫡系,人家好歹是跑路了。韓信是功臣非嫡系,但對謀反並沒有真心打算,不然真的早反了,劉邦到底沒有狠心殺他只是軟禁起來還一起下棋吹逼,蕭何是早期合伙人地位極高人家也沒反,劉邦抓個把柄威懾下也過去了。真正反的都是那幫因不滿項羽而結盟過來的有著自己小班底的諸侯或軍閥,所以他們能夠說翻臉就翻臉。對這種人換你當皇帝你干不幹死他們。劉邦真要感謝項羽,沒有他可能早被章邯等人撲滅了,沒有他劉邦也拉不到那麼多反對項羽的人大家一起組隊刷項羽。扯遠了。
朱元璋,除非史書刻意作假抹黑,不然洗不了了。劉邦時代雖然社會大洗牌,但好歹保留戰國遺風,劉邦自己年輕時也好為遊俠,對義還是講究的。到了朱元璋時期,那真是大換血了。人家對孟子都不鳥了還能鳥你們功臣?朱標在,還能留你們輔佐,兒子死了剩個小孫子,不是信不過你們啊,是怕你們被黃袍加身自己也做不了主啊,與其那樣我先送大家先走吧,省的你們為難。。。。。。
至於劉秀,一方面因為性格使然,一方面也是因為沒必要。河北豪強是投資人,但到後期大權早已握在劉秀手裡了。看看彭寵劉揚這兩個最早的天使投資人怎麼掛的,看看耿弇怎麼急流勇退,看看後期文官系統洗牌底下人參與實權前期投資人慢慢往後靠,馬武想要征匈奴劉秀說了什麼,前期河北派佔大頭後期呢,劉秀對吳漢就像劉邦對韓信又敬又怕,吳漢在益州在南陽系的來翕岑彭相繼死後天高皇帝遠反了嗎,劉秀怎麼撤掉河北系郭后扶上陰麗華的真要是怕豪強可不能輕易換後,為這事可沒少挨罵但想換就換誰真正阻止得了他了……以上等等,到了後期劉秀根本不需要殺功臣了,跟杯酒釋兵權實質一樣,權力都交出來了幹嘛還要殺,非要弄得天下再亂一次?何況對大家都不錯,他們也沒有反的動機。更何況劉秀那時才四十多歲,兒子也大了,怕什麼?所以,不是不敢殺,是不需要沒必要殺,而且也真沒怎麼殺。
都拿劉邦和朱元璋舉例子真的合適么?我們把開國時期都數一遍看看?夏商太遠,周武王分封功臣,嬴政殺了誰?劉邦殺異性王的問題其他幾個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大部分功臣都過得不錯,是開國初期三大集團之一,和你們喜歡的朱元璋一樣?劉秀是題目。嗯,曹操殺了荀攸荀彧。司馬家已經不能算是殺功臣了,什麼都殺,東晉太亂,還在學習,不亂說。楊堅殺了幾個有過之人,你硬要說他們是功臣所以死了都算我也沒辦法。唐太宗有殺么?趙匡胤更是名聲好。元朝少數名族殺光了誰來治理漢人?朱元璋殺光是因為給孫子鋪路,順治殺了多爾袞,康熙殺了鰲拜這個。。
我們來看下,開國皇帝有幾個是嗜殺如命的,可能就是明朝算殺得厲害。這樣一看其實不殺是常態,殺才是有情況的。
但是為什麼殺功臣呢?在我看來有這麼幾種:1造反,這誰不殺,不廢話,不怪皇帝。2威脅統治,不一定造反,但是專權嚴重,對統治根基產生不良影響。3君主年紀較大,功臣對下代皇帝有威脅。4跋扈,君主個人看你不爽,這種一般很少。5功高震主,一起打天下,結果你比我還功勞高,封無可封,沒有辦法,只好殺掉。
我們看下上面幾種情況,可以總結出來殺功臣的原因:功臣的存在嚴重影響到了皇權的延續。
畢竟在皇帝眼中,皇權的延續是最嚴重的,任何有可能的都會除掉。不管是功臣還是什麼別的。而你們只看到了皇帝的暴戾,只看到了殺功臣。
能幹到皇帝,並且創造一個王朝的人,純因運氣割據小塊地方不算,還會因為情緒化的敢不敢來做這種事嗎?殺功臣這種事是動搖國之根基的行為,如果不是萬不得已,我相信沒有人回去幹這種事。他們做出殺功臣的決定,可能會是一時的想法,但是肯定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就連被黑慣了的朱元璋如果朱標不死我相信也不會這樣殺的。
題主你看看劉秀滿足幾個殺的理由?
歷史只是興趣,歡迎討論,謝絕撕逼。
和皇帝的年齡也有關係
劉秀得天下時還不到四十歲,還有幾十年好活,他有足夠的時間培養起兒子,或者說,他完全可以耗死這幫功臣
同理,趙匡胤,朱棣這些人稱帝時也是春秋鼎盛的年紀,打天下時的威望在,能鎮得住場子,活得又足夠久,有的是時間慢慢削弱功臣。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劉秀本人太優秀,而且防範與未然。
第一功臣鄧禹進攻長安的策略被他瞎指揮一下搞的不可收拾,然後鄧禹引咎辭職,基本上不再擔任方面大任。由於鄧禹實在是太年輕了,而且是劉秀在長安太學時小學弟,一直是作為劉秀的智囊和宰相來用的,標準的嫡系。後來受託孤重任,自然不用除掉。
大樹將軍馮異代替鄧禹平定關中,功勛卓著,治關中,出入三歲,上林成都。人有上章言:「異威權至重,百姓歸心,號為咸陽王。」劉秀很聰明的把奏章給馮異看,既表明不信讒言,更是對馮異的一個警告。後來馮異死於軍中,可以說根本沒活到天下承平時。
實力雄厚的河西竇融,所謂為楚為漢者,這是劉秀中央政府團結的對象,而且本人因為不是嫡系還是謹小慎微的。表忠心還來不及,更不會有異心。
最讓劉秀不放心的是大司馬吳漢,吳漢此人是劉秀收河北時歸附的,由鄧禹引薦,戰鬥力爆表,殺人如麻。後來鄧艾征蜀,對蜀國士大夫表示我來這還是好的,如果遇到吳漢那樣的人來討伐蜀國,你們都會沒命的。劉秀每當聽到吳漢積極備戰都感嘆:「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至於來歙、岑彭則在平定公孫述時遇刺,賈復沒有立方面大功,但卻是劉秀最親信的將領。
因此可見雲台二十八將中的優秀者大都是劉秀的親戚朋友,靠不住的很少,而且劉秀本人比他們大部分人都年輕,能力甚至強於他們,如此自信的皇帝,怎麼會殺那些在他看來做不了對手的人呢?
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這樣出身比較高貴的人,其實崛起之前都有一定的班底,基本上都有了所謂的君臣名分,所以不太擔心屬下心有怨望。
另外劉邦除掉韓信、彭越等人跟朱元璋殺功臣還是有區別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嚴格意義上與蕭何、曹參等人不同。他們都是有封國的人,與蕭何等人不能算是同朝為臣。尤其彭越的獨立性是最強的。
我更願意相信漢光武帝人性中善的一面壓過了所謂的「帝王病」,這一點可以從他對陰麗華的不棄糟糠,不盈後宮看出。漢光武帝在是一個帝王之前,首先是一個具有基本被大眾所推崇的人性的人,而歷史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帝王,尤其是那些因豐功偉績而被後世稱頌的大帝是沒有做到的,因為要做一個成功的帝王首先要泯滅人性。而劉秀周全了這看似對立的兩面所以顯得更為難得,也更為鮮活。
其實,不光是漢光武帝沒有大肆殺戮功臣,宋太祖趙匡胤也沒有殺(只是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唐太宗李世民也沒有殺,也就是說,殺功臣並不是解除對子孫威脅的唯一辦法(我還是比較欣賞趙太祖的)。
至於為什麼有些開國皇帝會大肆殺戮功臣,我認為唯一的解釋是:他對於身後事不放心,對於自己的子孫的能力不放心。
劉邦殺戮功臣,主要原因是封建大一統的王朝剛剛開始,很多人還沒有形成穩固的忠君思想,同時,太多的異姓王也都是功勛卓著、能征慣戰的,而他的兒子又沒有他的本事(無法壓制和管轄這些異姓王),為了能夠順利的把皇位傳下去而不至於在他死後被異姓王奪了皇位,只好由他做這個惡人了。
還有一個更加殘暴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也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的兒子朱標早死,他又不想把皇位傳給其他的兒子,一心想傳給他的孫子,但是他也知道,一旦他死了,那些功臣們未必能夠聽從他孫子的話,所以只好先殺了。只是最終結果是,雖然那些異性功臣沒有奪了他孫子的皇位,但是他孫子還是被殺了,估計老朱在天有靈的話,會後悔的。
其實開國者都會滅功臣,史實擺在那裡。你看幾個漢族的大統一王朝。
本朝就不說了,擺在那裡大家都知道(憑文革否定太祖的都是傻逼)。
明朝的,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我依然認為元璋是個好皇帝)
宋朝,杯酒釋兵權。雖然沒殺,但性質一樣。
唐朝,關隴貴族集團確實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由於關隴太過強大,甚至李唐皇室本身就屬於這個集團,所以沒殺成,但是武則天時候這個集團就掛掉了。
隋朝,隋楊皇室也是關隴集團,但是太心急,滅關隴貴族失敗,自身滅了。
東漢,劉秀是沒殺功臣,一個劉秀個性比較溫和,但最重要的是,助他成事的南陽老鄉和河北豪強,他沒朱元璋狠所以南陽老鄉沒殺,河北豪強呢,天下初定,豪強地方實力太強大,所以也沒殺成。但劉秀的兒子,讓班超出使西域那個,漢明帝劉庄,借者楚王案,是把功臣殺的那叫個慘的一比啊。
西漢,不了解,只知道韓信彭越。
開國的陣痛,不管形式如何,但本質都是
一樣的(無論文革還是明初四案還是杯酒釋兵權)。
一點私見,可以交流,可以點贊,但是請不要上來就噴。
你一直有一種錯覺額,覺得開國皇帝都會大殺功臣。事實上,很多開國皇帝都會殺幾個功臣,但是並不是特別多。真正大開殺戒只有朱元璋和本朝太祖吧。
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劉秀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軍事能力的皇帝。並且少時家中早已敗落,雖然有皇族名分,但起點不高。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也是白手起家,有昆陽之戰這樣的高光時刻,也有哥哥被殺吃癟認慫的日子。
簡而言之,劉秀是一個起點比較低的創業者,崛起的過程中經歷過大風大浪。不管是統領大軍還是身先士卒,他都做過。再加上劉秀年齡不大,根本不用像劉邦朱元璋那樣害怕自己手下的將帥在自己去世後造繼任者的反,所以沒有大肆殺害功臣。開國之君分兩種,一種是本來就在自己集團里當老大,君臣分明,這種不會殺功臣,大部分朝代都是這種,劉秀也是。一種是都是苦逼剛開始揭竿而起就幾個人後來不斷的合併組成一個新集團勢力打天下的時候說好大家都是弟兄有福同享有妞同上,這種朝代必殺功臣,這一類比較出名的有三個朝代的開國之君,分別是漢朝劉邦,明朝朱八八。
主要一是君王的性情差別,有的皇帝比較宅心仁厚有的比較殘暴,某答說出身差異真是扯淡;二是功臣是否犯事,你要謀反那再仁慈的皇帝也不能留你。某答說地主階級就不敢殺,農民就敢殺也是扯淡。開國皇帝還會怕地主階級?皇帝想殺無論你是丞相還是大將軍還是大地主,皇帝殺幾個大地主,地主階級就會團結起來造反?
劉秀殺的功臣有鄧奉、龐萌、韓歆、蔣橫、歐陽歙等。
劉秀的部下吳漢軍對鄧奉的家鄉進行劫掠,導致鄧奉反叛,後來鄧奉兵敗投降被殺。
平狄將軍龐萌與蓋延共擊董憲,而詔書卻只下達給蓋延、不給龐萌,龐萌以為蓋延譖己,起疑,反叛,後來龐萌兵敗被殺。
韓歆死的冤,韓歆直諫,卻被劉秀逼死。
蔣橫也是被劉秀冤殺。
(劉秀苛待馬援。馬援病死在南征戰場上,而劉秀聽信讒言,剝奪了馬援新息侯印綬,大怒於馬援,馬援的家人在驚恐中,不敢把馬援的靈柩送歸舊塋,而是在城西買地草草安葬,賓客故人不敢吊會。馬援的家人草索相連詣闕請罪,多次上書訴冤,才得以下葬馬援。在光武帝在位期間,馬援的冤情並未被平反。)
相比之下,劉邦那不算「大殺」吧。
你應該問都有哪些開國皇帝殺大臣了,基本都能數的過來的,還是不殺的占多數
推薦閱讀:
※如果朱元璋不廢丞相,依唐例三省相制,同時依宋太祖例,不屠戮功臣,教化農桑,大明是否有可能超越大唐?
※如何看待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在明清兩代,買個丫鬟要多少錢?
※朱元璋滅元時的騎兵哪裡來的?
※為什麼嚴嵩和徐階同是貪官,評價會差的這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