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宋朝「濮議」和明朝「大禮議」,作為相似事件卻有不同結果?
濮議之爭和大禮議看似相似,其實前提條件並不一致。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法理上,趙宗實(即宋英宗趙曙)是趙禎(仁宗)的兒子,而朱厚熜卻不是朱祐樘的兒子。
理由何在?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97嘉祐七年八月己卯條:詔曰:「人道親親,王者之所先務也【一七】。蓋二帝之隆治由茲出,朕甚慕之。右衛大將軍、岳州團練使宗實,皇兄濮安懿王之子,猶朕之子也,少鞠於宮中,而聰知仁賢,見於夙成。日者選於宗子近籍,命以治宗正之事,使者數至其第,迺崇執謙退,久不受命,朕默嘉焉。朕蒙先帝遺德,奉承聖業,罔敢失墜。夫立愛之道,自親者始,固可以厚天下之風,而上以嚴宗廟也。其以為皇子。」
這段話的核心就是最後一句表達的意思——「其以為皇子」,就是說在法理上,趙宗實成為了趙禎的兒子。
然而我們看朱厚熜的問題。據《明世宗實錄》卷一正德十六年四月癸巳條記載:先是,三月丙寅,大行皇帝遺詔曰:朕紹承祖宗丕業十有七年,深惟有孤先帝付託,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這篇遺詔是由皇太后、楊廷和和部分內侍合議之後寫出的詔書,沒有一個字說要把朱厚熜變成朱祐樘的兒子,他是以「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的身份入繼大統的。所以法理上,朱厚熜不是朱祐樘的兒子,他還是他爹興獻王的兒子。
擺明了以上前提之後,我們可以基本可以明白為什麼濮議之爭和大禮議最後會是兩個結果了。
趙宗實即位後,在趙禎靈堂前瘋瘋癲癲,還鬧起了濮議之爭,這在講究禮法的宋代是不可能被容忍的,因為作為趙禎的兒子(儘管是過繼,但過繼的就是兒子),你在你爹的靈前大逆不道,還要追封一個不是你爹的傢伙當皇帝,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富弼看不過去就說「尹霍之事臣能為之」。但朱厚熜卻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沒有任何詔書明確他過繼給了朱祐樘,所以他要認他的親爹,在禮法上是完全說得通的,故而才有了張璁、桂萼,甚至還有楊一清等人的支持。
張璁有一段話也說得很在理:問者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復顧其私親,其說如之何?臣答曰:此非聖人之言、漢儒之說也。禮喪服記,止云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至開元、開寶禮,始云為人後者為其所生父齊衰不杖期,為所後父斬衰三年,雖所生所後皆稱父母,然未有改稱伯叔之文也。宋濮議方有稱皇伯之說,而又加以程子之議,故人皆宗之,但朱子猶有未安之論,亦可見也。夫常人之於伯叔也,其愛敬之心固未嘗不在者也,今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復顧其私親,是以父母為伯叔,不復有愛敬之心,如路人矣。故曰非聖人之言、漢儒之言也。況我皇上乃入繼大統,非為人後者也,其說又焉可用哉?(《明世宗實錄》卷八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癸酉條)「況我皇上乃入繼大統,非為人後者也,其說又焉可用哉?」這句話可謂說出了真諦。
正因為朱厚熜並非朱祐樘的兒子,楊廷和、毛澄們才在法理上站不住腳,最後敗下陣去。你總不能說我楊廷和把遺詔寫錯了,我的意思是你來了京城之後你就是朱祐樘的兒子了,可是詔書明白寫在那裡,改也沒法改,所以楊廷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個苦果就得他自己吃了。
於是乎,才有了後面的幾個展開:
一、怎麼理解「兄終弟及」。祖訓所謂「兄終弟及」,可能並沒有考慮子孫後代出現絕嗣的狀況,一般意義上也就是指同一個父親所生的兒子,兄終弟及。然而朱厚照為獨子,楊廷和又沒寫清楚詔書,實際上朱祐樘、朱厚照一脈在禮法上已經絕嗣,這個既成事實擺在這裡,很難在這裡尋找突破口。於是張璁、桂萼等便提出了另一種形式的兄終弟及,即朱祐樘——朱厚照一繫結束,皇權由朱祐樘傳給朱祐杬(興獻王),如此這樣的「兄終弟及」,然後朱祐杬再將皇位傳給朱厚熜。
二、怎麼理解加封興獻王為睿宗。解決了前面這個問題,本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既然朱祐樘將皇位「兄終弟及」傳給了朱祐杬,那麼按照道理,朱祐杬就是皇帝(禮法上),朱祐杬再傳位給朱厚熜,既然如此,禮法上做過皇帝的人當然就該享受皇帝的待遇,所以朱祐杬一個根本沒當過皇帝的人就成了祔享太廟的睿宗。
三、怎麼理解所謂的「繼統不繼嗣」。為了解決前面的問題,張璁、桂萼們在糾結禮法的同時,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繼統不繼嗣」,這可以從嘉靖七年六月癸卯的詔書中得以明確:敕定議禮諸臣之罪曰:朕以宗支眇末,恭膺天命,光紹丕圖,實惟我祖宗列聖積功累仁,延慶垂祉於我後之人,亦惟我皇考、聖母之鞠育誨導,以底於成立。即位六日,輒下群臣議尊崇之禮。不意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謬主宋之濮議指示,禮官尚書毛澄不能執經據禮,卻乃唯唯順從,欲附朕於與為人後之倫,謂宜考孝宗、母昭聖而改稱朕本生父母為叔父母。朕思皇兄遺詔,乃遵我太祖兄終弟及之訓曰: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大義甚明。朕乃繼統,非繼嗣;承武宗之後,非承孝宗之後。若如前議,則悖我太祖遺訓,奪我父子大倫,民彝物則泯滅盡矣。朕心不安,屢命群臣集議。而廷和等力主定陶濮王不倫之典,妄稽曹魏偏安私己之言,鼓聚朋黨,一倡百和,期於必勝。既而執禮之臣先後論列本之聖經、稽之儀禮,闡明正道,辨別是非,於是父父子子、尊尊親親各得其當。凡有人心者,孰不感悟。……
所以,根本問題就在於,楊廷和沒有在詔書中明確朱厚熜來京入繼大統的身份,如果把朱厚熜過繼給朱祐樘,也就不會有後面扯皮多年的事情了。
說白了也就是明朝的大臣吃飽撐的沒事幹,弄這勞什子東西刷存在感。
畢竟某人追封他叔叔為成宗義皇帝的時候,也沒見有什麼人跳出來喊「仗節死義就在今日」。
揀軟柿子捏的從來都不只是老太太。
謝邀
宋史·列傳第四·宗室二:既而內出皇太后手詔曰 :「吾聞群臣議請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見施行。吾載閱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游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後。」
濮議事實上最終是在皇太后妥協下達成的共識。
文字遊戲而已,類似於只有一個zg原則,兩方都必須同意。因為這份詔書裡面的皇,並不指代皇帝,後也不指代皇后。主要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然而由於宋英老弟也是個短的,此事最後還是沒辦好。-1s
而嘉靖帝則由於命長
笑到了最後。
輩分不一樣。英宗是伯伯沒了,世宗是哥哥沒了。
有「父死子及」、「兄終弟及」,世宗及了武宗符合禮法。
兩個事件是名分的差距 嘉靖是以什麼身份繼位?不給老子掙個名分,那自己在正統輿論上怎麼名正言順?
這個不相似吧,宋仁宗自己先找了英宗,然後生了兒子又把他放出宮,兒子早夭又把英宗接回來,這套流程沒什麼爭議呀
在官方身份上的異同,明朝楊廷和沒有把繼位的皇帝的身份明確為先皇之子
推薦閱讀:
※明史上有些話特別霸氣?
※學明史要看些什麼書?
※如果楊漣發布魏忠賢的24大罪之前,能夠和孫承宗,葉向高等充分商量,大明的氣數還有多少年?
※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國賊?
※《南明史》這本書的封面有什麼深刻的象徵意義么?顏色和意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