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鄭成功?他真的算是民族英雄么?民族英雄是什麼標準?
關於鄭成功,有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論台灣或大陸的政權如何變更,對鄭成功的評價往往都是積極的。與鄭氏家族直接交手過的康熙皇帝就稱鄭成功「非亂臣賊子」,而是「南明遺室」,允許鄭氏家人把鄭成功的靈柩遷回大陸;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才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於是正式在台灣設立官廟,祭拜鄭成功。1895年日本人通過《馬關條約》得到台灣,由於鄭成功出生於日本平戶,母親田川氏又是日本人,鄭成功是個不折不扣的中日混血兒,於是日本人對他也極力推崇,並且和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結合,把紀念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改成了「開山神社」。到了1945年,台灣光復,49年國民政府遷台,鄭成功以台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的做法,又和國民黨「反攻大陸」的政策不謀而合,延平郡王祠里又立起了白崇禧親題的對聯和青天白日徽章。至於大陸方面,鄭成功攻取台灣,也和「收復台灣」的政治理想一致。從清國到日治,從國民黨到共產黨,大家似乎都可以從國姓爺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作為自己的「民族英雄」。
借題發揮,分享一些台北往事。
抗戰勝利,台灣重新回到中國的版圖。日據時代的台北一中與台北二中,分別改名為建國中學與成功中學,寓中華民國建國成功之意。猶可堪玩味之處還在於,一中原本只讓日本人入學,台灣的學生縱然再優秀也只能讀二中。以"建國"命名舊時象徵日本人地位的學校,多少有點改朝換代的宣示味道。
至於二中取名"成功",更有紀念鄭成功之意涵。加之種種規劃拼疊在一起,讓人不難察覺其中的隱喻:台灣人總算成功脫離殖民統治了。例如,校歌歌詞便改編自沈葆楨留在延平郡王祠的對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此外,校內還立有一鄭成功碑,銘曰:
玉山蒼蒼,鯤海泱泱;天命英賢,啟宇炎方,率我志士、闢此洪荒;武威既暢,文治亦昌;九州霧塞,五嶽塵揚!孰為封豕?誰拒貪狼?唯茲寶島,正義斯張,三世執節,萬禩傳芳;昔更險易,變歷滄桑,孤忠丕顯,遺澤悠長。肅穆黌舍,美奐宮牆,碑頭峴首,樹愛甘棠,仰懷謨烈,於國有光!莘莘學子,鼓篋升堂,希賢勵志,日就月將。於戲前王,令德不忘!
但在本人就讀成功高中時,碑文早就難以辨識。只是靜靜立在校門邊上,夾在校舍與圍牆之間,鮮少有師生留心。我最早注意到它,還是全班被生物老師帶到附近小池塘抓牛蛙來解剖那會兒。一同上過那堂課的同學,對鄭成功碑根本毫無印象的也大有人在。現在又過了這麼多年,校內建設屢有更迭,與鄭成功有關的蹤緒,想來就更沒有什麼人在意了。
然而,國姓爺畢竟是頗可利用的文化符號,雖說平時用不到,卻在某些關鍵時刻恰與台島民粹意識一拍即合,像是每當棒球比賽對上荷蘭隊的時候(不是河南隊):
WBC場邊球迷/群起反「荷」 球迷請國姓爺怒煎荷包蛋
最後一個大明忠臣
鄭成功登上熱蘭遮城堡傷痕纍纍的東南角樓,用繳獲的荷蘭望遠鏡向台灣島腹地望去。市鎮、從林、原野、丘陵盡入眼底。這個大島「土地平坦肥沃」,除了赤嵌城附近三三兩兩的高山族人刀耕火種開闢出幾小塊耕地之外,大部分土地都處於沉睡之中。
「百廢待興」,鄭成功腦海里蹦出這幾個字。
然而,他卻感受不到多少勝利之後的喜悅和興奮。就在鄭成功指揮軍隊奮勇戰鬥的同時,從大陸上風傳而來的種種消息,都一再令他心驚膽寒。
就在烏特勒支堡的攻防戰進行到最緊要的關頭,從大陸回來的家人趕到他的營帳,告訴他一個不幸的傳聞:「太師老爺」又一次被滿洲人抓了起來,看樣子凶多吉少。
「太師老爺」是指鄭芝龍。
鄭芝龍降清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如意算盤。由於鄭芝龍的表現過於積極熱情,滿洲人對這個詭計多端的老海盜放心不下,把他挾回北京,僅授予他一等精奇尼哈番(清朝爵名)的空頭官銜。
鄭成功起軍反清之後,滿洲人對鄭芝龍懷疑更深,以為他們父子在唱武力要挾的雙簧,因此,鄭芝龍陷入了難言的尷尬。不但榮華富貴不能到手,清人還以他為誘餌,把他放到案板上做舉刀欲殺狀,「借父以脅子」,威逼鄭成功投降。
鄭芝龍當然不遺餘力。他多次寫信並派親人到鄭成功處勸降。清人楊英著《先王實錄》記載了其中一次的情形:鄭成功的弟弟作為特使,來見鄭成功。
「跪下涕淚漣漣稱,父在京許多斡旋,此番不就,全家難保,乞勉強受詔。」過兩天,又來。「涕泣懇告曰:二使此番失意而回,大事難矣!我等復命,必無生理,並太師老爺亦難。」
起兵以來十餘年間,鄭成功無一日不在「忠」與「孝」的夾縫中煎熬。雖然在大義上毅然與父親決裂,然而,父子天性又如何能夠斷絕。鄭成功是鄭芝龍最鍾愛的兒子,對鄭成功的寵愛栽培無以復加,父子感情深過一般情形。
鄭成功深知每一次與清人血戰,都要冒著激怒清人、老父被殺的危險。因此,鄭成功雖早已決定「移孝作忠」,卻不得不在表面上與清人虛與委蛇,邊打邊談,假借與清人和談,以保住老父及家人的生命。
同時,借和談的幌子,私下遣使與老父互通書信,在信中道出自己心事說:「但因一人在北,不得不暫作痴呆耳。」「我豈非人類而忘父耶。」「乃到所以強忍須臾不得輕身一擲者,徒南望吾君,雲天萬里,北望吾父,喘息重圜,恐一朝落機阱,飽虎狼,為婦孺所筆,負君父重恩,靡有極端耳。」其情狀之悲苦慘然,躍然紙上。
雖然在表現上,鄭成功是一個大義滅親的鐵漢,然父子之情常使他不能自已,常於中夜起立北向,私自痛哭失聲。「父子天性,情何以堪,以故居常悒憂。」
由於鄭成功拒不投降,滿洲人對鄭芝龍的迫害一步步加深。先是軟禁在京,後是被捕入獄,最後又舉家被流放到寧古塔。之所以始終不殺者,是因為清人一直對招降鄭成功報有一線希望。
東征台灣,有可能使鄭芝龍最終喪命,對這一點,鄭成功心裡比誰都清楚。因為征台之舉,向整個中華證明了鄭成功不可能回頭。老父也因此沒有了利用價值。所以,發兵的那一天起,鄭成功在心裡其實就在默默等待著不幸消息的到來。
然而,當這個消息最終落實之時,鄭成功還是沒能使自己像期望中那樣平靜下來。就在與荷蘭人談判的過程中,準確的消息終於傳來,1661年十月初三,老父終因自己拒不投降,全家十一人被清人殺戮,報至,「成功先叱為妄,然中夜悲號,不能自已,乃發喪,一軍皆縞素」。
「忠臣孝子」,是那個時代每一個男人的最高自我期許。命運對鄭成功似乎格外吝嗇,只允許他從中選擇一樣。鄭成功用犧牲「孝子」為代價,以期成就「忠臣」,孰料孝即不能,忠最後也成泡影。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月,就在鄭成功初步平復喪父之痛,大舉組織移民,準備把台灣建成復明基地之時,又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吳三桂深入緬甸擒殺,大明皇統至此徹底斷絕。
也就是說,鄭成功這個最後的忠臣,已經沒有了可效忠的對象。他竭盡全力,攻下台灣以圖復明,而大明已經徹底滅亡。
不能不說,命運和鄭成功開了個徹底的玩笑。
收復台灣,在鄭成功看來,完全是因為以此支持反清復明大局才有意義。明既不能復,收復此島,對鄭成功又有何益?回顧一生,鄭成功看到他一生其實一無所成。他戎馬一生,僅保二島,兩次南下勤王,都成虛行,一次問鼎中原,則大敗而回。奮鬥到最後,父母兄弟包括侄子,都不能保住。在還沒有來得及起兵之時,那個賜鄭成功國姓的隆武皇帝即已傾覆。
後來,鄭成功雖然奉永曆正朔,然而永曆遠在雲南,兵微將寡,與鄭成功難通消息,有君實似無君。而至此,連這個象徵性的君主,這個精神支柱也已失去。鄭成功已經不知道自己的堅持到底為了什麼。
孤臣辭世
兩個接踵而來的噩訊,摧毀了三十九歲盛年的鄭成功的心理平衡。就在此時,一件極小的事情成了壓斷鄭成功意志的最後一根稻草。
鄭成功的長子鄭經留守廈門,與奶媽私通,生了一個兒子。這類事情其實在「除了石獅子乾淨,剩下都不幹凈」的舊式豪門大家並不稀見。然而,治家極嚴又心緒極度惡劣的鄭成功勃然大怒,說:「我欲成大事,乃不能治家,遑問天下!」立命使臣持令箭返廈門,斬鄭成功之妻董氏,以明其治家不嚴之罪,同時並斬鄭經、奶媽並其所生子。
在廈門的部下,當然無法執行這個過於峻切、有失人之常情的命令。他們集體抗命不遵。鄭成功憤懣至極,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在病床上說道:
「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
臨終又嘆曰:「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頓足拊膺,「以兩手抓其面而逝」。
享年三十有九。
對於鄭成功功過是非,歷史上已多有評註,在此指摘如下:
唐景崧評價:
由秀才封王,拄掙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
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沈葆楨評價: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劉銘傳評價:
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
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義,享俎豆於舜日堯天。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更多的要從當事人所處的環境,及其人生經歷來加以分析。單純的將人物剝離出歷史來作為一個抽象的符號而隨意指摘,是一種強求古人的行為。
鄭成功能夠在東南諸多抗清勢力中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為沿海最強大的一支抗清力量,跟他本身是鄭芝龍的兒子的身份確有相當強的關係。
鄭芝龍早年起於無賴,跟著舅父黃程前往澳門經營海上生意,憑著自己的能力,逐漸成長為稱霸沿海的一方海盜。遠明朝福建水師多次進剿,不但沒有功效,反而損失慘重。這種結果讓政府失去耐心,因而改用懷柔政策,招安鄭芝龍。鄭芝龍搖身一變,從土匪變成了警察,橫跨黑白兩道,利用自己福建總兵身份,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地盤,剿滅其他海盜勢力,鄭氏成為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支勢力,打著鄭家旗號的艦隊可以沿著從日本朝鮮,直至南下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沿海港口,暢通無阻。
正是父親如此雄厚的資本累積,為之後鄭成功東南長期抗清提供了先天的優勢。如果僅憑金廈兩島,很難想像鄭成功的十餘萬軍隊是如何得以維持的。
從陰謀論的角度上說,鄭成功的長期抗清確實有著私利的一面。鄭氏的董事長鄭芝龍輕易投靠清朝,卻落得個脅迫北上的下場,做兒子的自然要權衡自己一旦投降,會不會也落得個同樣下場。何況母親也在清朝的背信棄義中被殺害,家族累積數十年的財產被劫掠一空,為了家族的利益和親人的報仇,很容易聯想鄭成功實質是為了一己之私,打著民族大義的旗幟去抗擊清朝勢力。而鄭成功在數十年的抗清生涯中,兩次南下勤王均是無果而回,研究南明史的顧誠先生指出鄭成功在與李定國東西對進,會師廣州的戰略進軍中敷衍推諉,表現消極,從而判斷其是為了保存實力,避免外來勢力介入自己的東南地盤。況且鄭成功在抗擊清朝數年無果後,一度為滿清的招降所誘惑,滿清與鄭成功多次書信來往,對歸降等事宜反覆談判,種種史料亦可作為佐證。
前面有人評價說「鄭成功能夠把他的集團的利益與朝廷的利益等同起來。」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鄭成功的私利心態其實是非常低的。因其作為一個紈絝子弟出身,早年在南京國子監讀書,其後長期作戰,憑藉微弱的資本與強大的敵人相抗衡,直至自己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九歲。若非有著超人的意志和強大的世界觀,很難說是私利能夠支撐其堅持到最後。
英雄所以為英雄,在於其一生的傳奇和不朽的功勛,而在其光芒之下的,是展現給後人的各種不同的形象。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愈是遭人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其在當時所面臨的抉擇,亦定是愈發的艱難。
鄭成功在遭遇明末這種亂象時代,君主昏聵傾覆,父親和老師(錢謙益)剃髮易衽的情況下,隻身起兵抗清,著實需要非凡的膽識。他不是武人出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在母親也被清軍姦汙致死後,鄭成功「攜所著衣巾,焚於南安文廟」,至此開始了他長達十幾年的戎馬生涯,在他的身上,難道不是有著「雖千萬人,而吾往矣」的魄力么?他年紀輕輕,卻在屢戰屢敗中脫穎而出,成長為叱吒一方的傑出將領,其難道不失為一代之英雄么?有人說,中國其實兩次忘於外族,一次在崖山,一次在台灣。我個人是反對這個觀點的,但南宋最後的忠臣文天祥,和大明最後的忠臣鄭成功,兩者身上其實是閃爍著類似的光芒的。老子曰:「國家昏亂有忠臣」,天崩地裂之時,人物何去何從,他們的選擇可以很好的詮釋著人物內心的真實心態。
鄭成功南征北戰數十年,一生的心血最終伴隨著其在台灣的逝世而毀於一旦。而其留名後世的典故竟然是自己在北伐受挫,只得東進台灣,藉機再起的權宜之計。國姓泉下有知,又豈非死不瞑目?
以儒生微弱之軀,抗擊東南半壁江山,意欲只手補天,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其死之時,雙手覆面,長嘆曰:「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不禁令人扼腕。
而那首被竊用在康熙王朝的歌詞,或許能夠一定程度上傾訴其臨終的悲憤:
「怨閻禍人間(改後為「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
相關話題:
在中原淪陷後,東晉、南宋都可以享國百年之久,為什麼南明卻短短二十載即告滅亡? - 奔騰子的回答
如何評價顧誠先生的《南明史》? - 奔騰子的回答
滿清是如何滅明的? - 奔騰子的回答
南明史可以概括講解一下嗎? - 奔騰子的回答
把台灣收入我中華版圖,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今天的台灣有98%的人是來自大陸的漢人,比大陸的漢人比例還要高,大陸2014年人口普查,漢族比例不到91%。這都是鄭成功的貢獻。
如果鄭成功晚死一年,不是被他兒子鄭經氣死的話,菲律賓(至少是呂宋島)也成了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因為當年即有攻菲的計劃,已經整軍經武,開始籌備,準備來年出發了。。。沒想到,被兒子給氣死了。
有台灣人喜歡拿自己跟新加坡比,說別人也來自大陸啊,也是移民國家啊云云。可這完全是兩回事,台灣根本就不是移民國家,而一直是中國傳統政權的施政範圍,或者說前朝中央政權的敗退避難所。而這一切,都是鄭成功開創的。
台灣和新加坡的兩點不同:
1,新加坡是由當地華人自發組織,或者說一半依靠英國殖民者幫助,建立的政府,更多的是自治組織,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直和中國政府沒有關係。
而台灣的漢人政權,是由前明政權建立的,鄭成功一直奉的都是明朝正統,中國政府一直在那施政。無論明鄭,清還是中華民國,台灣都在中國政權的統治範圍內(鄭成功抗清,反清復明,牽涉到的也是中國政權間的內戰),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如果按這種理論,只要有人口遷徙,就是移民國家,中國歷史上兩度「湖廣填四川」,難不成四川成移民國家了??
自從台灣被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拿下,就成了中國範圍了,所以鄭成功居功甚偉。之後施琅攻台,也是從兩個爭正統的中國政權,明和清里轉手而已。之後甲午戰敗,也是從中國割讓台灣,是從中國割讓出去的;直到二戰勝利,波茨坦公告讓日本歸還。
2,雖然新加坡和台灣的漢人都來自大陸,但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南洋的華人,大部分是偷渡過去的,直到晚清都是違法的,很多名為「契約華工」,俗稱「賣豬仔」,最早都是為外國人打工。而台灣,都是合法遷徙過去的,中國內部遷徙而已,其實就是跨省,也不需要為外國人打工。。。下南洋和遷徙至台灣,人數最多的時候,都發生在清朝,但所謂的「移民」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最後有副台南的對聯,評價鄭成功,「孤臣孽子一腐儒,確保台灣入版圖」。鄭成功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評價:對鄭成功來說,獻身於明朝的事業更多地出自抵抗異族征服的本性,而不是為了維護一種政治制度。他學會了只在符合他在東南戰場的企圖時服從命令。這樣,他從一個適合於他的個性的象徵中得到力量,而又不受制於皇帝的官僚機構或一個真正的君主。最主要的是,他能夠把他的集團的利益與朝廷的利益等同起來。
解釋:
- 鄭家是大海盜世家,他爹鄭芝龍接受明朝招安成為一方大員,但依然保存可與中央政府對抗的個人實力,實為一方諸侯,後又降清。而鄭成功的國姓爺地位是晚明皇室為依靠鄭家在東南的地位和實力而賜,鄭家也希望能借皇室的名號為自己積聚更多的實力的財富。所以,大家是基於利益的合作關係。
- 鄭成功年紀輕輕就從他叔叔手中接過了家族的統治地位,並在所謂大是大非問題上,與他爹劃清界限。而在與晚明朝廷的合作方面,他並不是那麼聽話,一則晚明朝廷里政治鬥爭不斷,氣脈將近還在玩內耗,那些政令不聽也不算無理(非禮儀論);二則,鄭成功一直堅持練兵,發展個人勢力也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能力去貫徹晚明朝廷的一些所謂戰略意圖。
- 說白了,鄭成功是個明白人。晚明大廈將傾,他既然決定對抗異族入侵,反抗清廷,也就不可能真的那麼天真的依靠晚明君臣的指指點點。但同時,他也懂得名正言順的道理,對晚明朝廷,他一直也算是尊重有加的。走心與否不可知,起碼,在形式上沒有問題。
- 從當時傳統中國的價值觀出發,從鄭成功多次北上伐清,對抗異族統治的實際情況來看,毫無疑問,鄭成功算得上民族英雄。即使戰敗跑路,還僥倖順手趕跑了荷蘭人,收復了台灣島,這,即使從現代中國價值觀出發,也算是民族英雄之舉了。
- 只是,國姓爺入台灣島後身患疾病,精神不太正常,做了些昏事,後英年早逝,也著實可惜,但起碼留給後人,更多的回憶是讚歎和敬仰!!
鄭成功自然不是關羽、岳飛一樣的完人,相反,他的事迹稱作劣跡斑斑也不為過。他並沒有擺脫其家族遺傳的海盜習氣。1657年,他曾經縱兵屠殺了鷗汀寨(雖然是鷗汀寨抗拒其政權統治、甚至劫掠其船隻在先),還波及了許多無辜百姓。在他籌備北伐之前,他也曾經大規模劫掠福建,以取得北伐所需要的錢財物資。他的軍事素養並不是很高,多次錯過了軍事機會。
但是另一方面,鄭成功對中國(不局限於南明政權)的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在荷蘭殖民台灣之前,顏思齊、鄭芝龍、林鳳等人對台灣的經營都極其有限,因此鄭成功在台灣的戰爭並不能稱為「收復」,而應該看作是其政權與荷蘭對殖民地的爭奪。今日台灣能夠稱為中國的固有領土,幾乎是鄭氏一人之功。
就我個人而言,我從情感上是難免傾向於鄭成功的。鄭氏政權代表著一種歷史的可能性,即中國在前工業革命時代作為一個海陸複合型大國主動融入世界史,而明鄭無疑是最接近這一理念的。鄭氏集團在明清易代之前就與西班牙、荷蘭打過不少交道,已經在世界史的遠東一隅有了一席之地。鄭氏政權據有台灣之際,也頻繁與日本等國進行貿易,得到金屬以進行軍事準備。如果鄭成功能夠北伐南京成功建立政權,無疑將會帶來新的統治思維,因為財政來源在世界性的經濟格局下有了發生改變的機會,不再有必要在精耕細作的內卷化耕地上做文章,這樣的政權更加重視工商、建立面向世界的戰略、甚至與西方諸國通使,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東南亞的地緣格局也將會徹底改變。
由於大陸這邊歷史教育的結果,我們在說到鄭成功時,往往在前面還要加上「民族英雄」這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然後還要說到他的豐功偉績,那就是「收復」台灣,對象當然是荷蘭殖民者。
在我們所接受的歷史教育里,很少會提到鄭成功的家世背景,即使在百度百科上也是一筆帶過:
在上述人物關係中,怎麼會出現一個日本名字?而且還是弟弟的身份?
其實,鄭成功的母親就是個日本人,他也是在日本出生的,按照現在的國際慣例,他至少算半個日本人了。
同時他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清初時期有名的海商,明朝禁海,雖然有後期的「隆慶開關」,但也只是局限在福建的一小部分,所以很多海商是沒有合法身份的,因此海商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海盜,俗稱倭寇,他的父親算是一個倭寇頭目。
我們都知道戚繼光是抗倭英雄,那個年代有個非常有名的海盜頭目,叫汪直,人稱汪大善人,由於明朝禁海,很多靠海洋維生的漁民、農夫失去生存的根本,所以就加入了他的隊伍,此外,他的隊伍中還有大量的日本人,這些人也是一些無以為生的日本武士浪人。
在倭寇集團里,往往都是華人當海盜頭目,領導日本人打家劫舍,控制海洋貿易,鄭芝龍有一支武裝力量,割據一方,後被明朝政府招安,開始抗清。
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是鄭芝龍在日本平戶藩娶的第二任老婆,鄭成功也是在這裡出生,並在這裡度過了童年。
明末戰亂,鄭成功的母親被清軍輪姦致死,鄭成功發誓要為母報仇,驅逐韃虜,為了讓母親以純潔之軀下葬,在入土前鄭成功把母親的肚子剖開,洗凈了穢物才入土為安。
後來鄭芝龍抗清失敗投降,被蘇克薩哈矯詔殺害於北京,其在北京的家人也一同被害。
鄭成功從此走向了堅定的反清之路,當時大陸地區幾乎已經全部淪陷於滿清之手,鄭成功只好向海外突破,台灣就是最好的根據地。
之前鄭芝龍就曾在台灣短暫建立過根據地,有過一定的基礎,而此時佔據台灣的主要是荷蘭人,經過一系列艱難的戰役,終於打敗荷蘭殖民者,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實話說,這是台灣第一次正式被納入中國版圖,甚至還不算,直到後面清朝在這裡正式建立行政機構,台灣才真正納入了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
至於三國時期孫仲謀派人來台灣抓人,元朝時設立的澎湖巡檢司,其實都不算把台灣納入版圖,三國時期那是東吳過去搶劫抓人,元朝設立的澎湖巡檢司並沒有管理到台灣本島,但這一次,是真正把台灣納入了祖國的版圖,雖說當時鄭氏家族也只是統治了台灣部分地區,但已經算是確立對台灣的控制了,至於其他地區,「高山族」也不會說什麼反對的意見的,畢竟他們是自願上「高山」的。
鄭成功攻佔台灣,雖然是為了反清事業建立根據地,但客觀上說,他把這塊寶島帶進了祖國的版圖,這是開疆拓土的歷史功業,把民族英雄的頭銜給他,我覺得一點都不為過,看看今天台灣的戰略地位,就知道這個島對於整個中國有多麼重要了。
樓上也有人分析了清朝、民國、日本對鄭成功高度評價的原因,我覺得說的也挺有道理的,這塊招牌誰都能用一下,我朝當然也能用一下,對於我朝來說,鄭成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確立了中國對台灣的合法統治地位,類比於清朝;對於民國來說,鄭成功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天地父母、反清復「民」,當前的台灣小朝廷也能用鄭成功的事迹鼓舞島內人,類比於明鄭;對於日本來說,嗖得斯噶,鄭成功哇日本人得斯呦,在日本人眼裡,鄭成功至少得算半個日本人吧,母親是日本人,童年也是在日本過的,並且一生都在和當時的中國清政府打仗,如果日本甲午後能一直佔據台灣,估計日本現在的宣傳就是這樣了:
「鄭成功是我們日本國民,為天皇陛下開疆拓土,趕走荷蘭紅毛鬼,佔領了台灣,然而其後代不幸被清國打敗,過了二百多年,我們打贏了日清戰爭,終於收回了淪陷二百多年的寶島台灣。」
還好二戰我們是戰勝國,收回了對台灣的主權,要不鄭成功真可能成日本的民族英雄了,畢竟歷史這回事,對誰更有利用價值才值得拿出來宣傳,民族英雄這個頭銜,隨著歷史的變遷,真的是有可能會變的。
好在我們現在至少在法理上擁有台灣的主權,雖然現在還是割據狀態,但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是會被統一的,鄭成功依然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既然說到鄭成功,就不得不說施琅,鄭成功是兩岸的民族英雄,這是大家一致公認的,至於施琅,在台灣那邊應該會是漢奸,但對我們來說,那是統一台灣的英雄,歷史人物嘛,能為我所用才是最好的,估計過不了幾年,施琅就會變成台灣的民族英雄了,我們拭目以待!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帝
一生功績被敵人最好的概括了出來,看罷總有造化弄人之感。
鄭成功不完美,但中華文脈一脈相承的孤忠之義卻在狂風暴雨時從未動搖。
任憑滄海橫流,英雄永遠在那裡,凝視著這片土地。
在文化上,鄭氏集團代表中華文明的一個發展方向:中華與海洋的深度結合!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並不是海洋思維,而閩南鄭氏則不同,他們是徹徹底底的海洋文明。早期以日本為基地,後來提出割據閩粵兩省(包括台灣、海南、部分廣西),以貿易和海外開拓立國,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中,這樣的思路是開創性的。拋去反清復明、收復台灣、以及中日台民族問題在今日的政治意味,單單從文化角度看,鄭氏集團也是值得後人研究且紀念的,稱民族英雄,並不為過
大家都在寫故事。但請再看一下題目,這是一道邏輯題。問的是——
1、是不是英雄 ?
2、判斷標準是什麼?
哪裡有這麼多故事好寫,離題萬里,全部都是0分記的文章段子手。
1、鄭是不是民族英雄。
鄭是漢人的民族英雄,是大明的民族英雄,是中華的民族英雄。
鄭不是滿洲的民族英雄,不是滿清的民族英雄,也不會是妄圖推翻中國重建滿洲的那些人心中的英雄。
2、判斷標準
判斷標準就是你的立場,你的自我認同。
你認為自己是漢人,中國數千年的光輝是你的驕傲,那麼鄭就是你的英雄。在絕境中不妥協,艱苦的支撐中華最後的希望,雖然最終失敗,但復國的火種依舊留在我們的心中,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漢人,那麼毫無疑問,鄭就是我們心中永遠不朽的英雄。
你認為漢人為了整個大東亞以至於全世界,就應該是奴隸,而滿洲是中國土地上最高貴種族,你覺得漢人最高的榮譽就是成為滿清的一條狗,就像每天堅持洗腳的曾國藩,那麼鄭自然不會是你的英雄。
所以,勿需要任何的辯論,想想清楚,你究竟是誰。你究竟是驕傲自信的永不屈服的中國人,還是400年後還繼續跪著每天看清宮戲吃春晚餃的奴隸?
至於問題的回答,這已經不再重要。
魯迅從日本留學歸來後,雖然沒有獲得什麼文憑,但是卻依靠寫文章開始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記得他有說過——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
少有韌性的反抗,
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
少有敢扶哭叛徒的弔客,
見勝兆則紛紛聚集,
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可能留學了日本,就自以為是的忘記了中國也曾經有那麼多不朽的英雄。
事實是鄭成功之後,經歷了滿清大屠殺和文字獄以後,中國就再也沒有能夠承受失敗的英雄,
再也沒有韌性的反抗,
再也沒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
再也沒有敢扶哭叛徒的弔客,
見勝兆則紛紛聚集,
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鄭成功之後,中華徹底淪喪,中國不再,留下的都是為了活命而拋棄尊嚴的奴隸了。
我說個段子,
王二狗有一天出門瞎轉悠,突然看到幾個人在挖坑。於是他就藏起來看這些人在挖什麼。結果這些人挖了一會兒就都跑開了。王二狗連忙湊過去,發現是一個看起來很複雜的儀器,這時候他正好肚子疼,於是突然臨時起念想惡搞一下,就脫掉褲子在儀器上拉了一泡屎。然後王二狗就離開了。過了幾天,領導找到他,說多虧了王二狗那泡屎,否則大壩就會被某國特務給破壞了。避免了幾十萬人受災,於是表彰他為民族英雄。
請問,王二狗算不算是民族英雄呢?
要我說,算!因為歷史就是這麼評判一個人的。甭管你的動機是什麼,甭管你的運氣是好是壞,甭管你的能力怎麼樣。只要在特殊的時刻,做了有益於民族的,關鍵性的事情,就是民族英雄。
當然民族英雄的頭銜也不會是永遠的。比如後來王二狗的國還是被滅了,幾百年後,再也沒有人稱王二狗為民族英雄了。
鄭成功是不是永遠是民族英雄我不知道,就當前形勢,他必然是民族英雄。因為台灣依然是大陸的睾丸,一動就雄起。而鄭成功恰恰是大陸雄起合法性,正當性的一個來源。他不是民族英雄,誰是呢?
至於當時的鄭成功到底是想自立為王,還是效忠明氏;到底是走投無路,還是恢復國土,統統不重要。而鄭成功是否能一直作為民族英雄,或者作為全人類的英雄,那跟鄭成功沒有半毛錢關係,只跟我們有關係。有朝一日,全世界都聲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時候,民族這個前綴大概也要去掉的。拋開各個政治組織站在自己角度上對鄭成功的包裝和評價
假設我們站在鄭成功當年那個時代,也就是不知道後面發生的事情。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
國姓爺為了中國的民族尊嚴和華夏衣冠,在東南沿海抵抗入侵的滿清20年,為此不惜和投降的父親分道揚鑣。
不僅是明廷的忠臣,更是華夏民族的英雄。
先說清一點:只有朱成功,沒有鄭成功。朱成功這個名字中姓與名都是明朝隆武帝同時下賜的,不存在用賜名不用賜姓的道理。而且之後朱成功從未改姓更名,包括後來子孫也是以朱為姓。
至於民族英雄定位,關鍵在於以什麼國家民族立場。從中國和漢族角度肯定是民族英雄,從前後清和「55族」立場很可能就不算民族英雄。
+++++++++++++++++++++++++++++++
有些人三觀扭曲到把異族入侵者及其漢奸走狗當成「民族英雄」,讓冉閔、岳飛、文天祥、李定國、朱成功等真正的民族英雄與這種「民族英雄」為伍才是最大侮辱,你們不認朱成功為民族英雄才是正常的,否則就太噁心了。
有些人存在思想誤區:就是把「民族英雄」當聖人,好象只有達到岳武穆這樣聖人層次的才有資格稱為民族英雄。其實定義「民族英雄」的主要是憑其人的事功,而非強求其為道德完人。只要主觀動機有民族立場,是為中國和漢族自立生存發展和樹立民族精神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哪怕有污點,只要污點掩蓋不了其主要貢獻,仍然有資格稱為民族英雄。
有污點,甚至有黑歷史的民族英雄也仍然是民族英雄。那些借扣道德帽子要剝奪民族英雄稱號的做法,並不是看重道德,而是恐懼於漢族民族精神的復興和高漲。以下達殺胡令,率漢滅胡的武悼天王冉閔為例,他是最飽受異類和軟體動物攻擊的中國民族英雄,其實無非是因為他對異族的報復最血腥殘酷,至今讓懷有異志的異族心有餘悸,讓軟體動物自慚形穢。 所謂冉閔曾為羯胡養孫,曾為異族打仗,就再沒資格當民族英雄,而應該替異族賣命到底的論調,完全是一派胡言。 這些人難道連《說岳全傳》里的陸文龍也沒聽說過?陸文龍被入侵的異族收養,也曾為異族賣力,但只要重新認清自己的民族立場,改弦更張,奮力抗金,就是被讚譽的英雄,冉閔何嘗不是?冉閔之父被羯胡石虎認為義子,他的義孫身份完全不是主觀意願,在道德上何足指責?最終冉閔選擇了站在漢族立場大殺奴役漢族的異族,被殺前以漢族身份為榮,痛罵夷狄禽獸,這都足夠讓他被稱為中國和漢族的民族英雄。
反之,在以」道德「苛責中國和漢族民族英雄的同時,這些人對與中國有血海深仇的異族」英雄「的評判標準則完全不同。
如鐵木真,禍害中國和大半世界的屠夫殺人狂。他未成年就謀殺了異母弟,成年後認蒙古部異姓旁支扎答蘭氏(此氏族是蒙古人祖先搶來的孕婦所生之子的後人形成的氏族,所以與其它蒙古人不是同宗)首領扎木合為義兄弟依附之,再認異族的克烈部王汗為義父,借二人勢力征服了蒙古本部。後又與王汗合作打敗了義兄扎木合,再後來與義父王汗開戰,迫使其流亡喪命,又在消滅乃蠻部落時殺死了被俘的義兄扎木合。後更臣服與蒙古部有血仇的女真人,合作打敗塔塔兒人,並下令殺絕塔塔兒比車輪高的男性。一度要殺掉同母弟合撒人,令其母憂鬱而亡。殺死了自己繼父和恩人蒙力克的兒子,同樣為其掌權立下大功的闊闊出。
如果說冉閔的身世有身不由己之處,鐵木真的認義兄義父和向女真人稱臣則全是自主所為,相比之下,鐵木真才是貨真價實裡通外國(部族)的三姓家奴,一系列頻繁的對前主和親屬的背叛殺害更是遠超道德下限。
如奴兒哈赤,忘恩負義且窮凶極惡的叛逆。十五歲時被其父趕出家門,投靠李成梁當奴僕為生。後來祖、父在給明朝鎮壓建州叛亂時當嚮導和內應,死於兵火之中,如果以異族立場論,奴兒哈赤就是出身滿奸世家。奴兒哈赤時年二十五,被李成梁扶植,得以繼承家業,獲得明朝厚賞,從此以李成梁代理人的身份乘機壯大。澄清一點,奴兒哈赤祖、父之死按明朝早期記錄,都是在為明軍充當攻打建州叛亂的嚮導時死於兵火,所以奴兒哈赤才受到撫恤賞賜,而按滿清所編的奴之祖、父因去探親而被明誤殺,因奴兒哈赤向明問罪而給予賠償則完全是一派胡言。奴兒哈赤當時不過李成梁軍中一奴僕,毫無聲勢,向主子問責,這是嫌命長?何況李成梁何至於扶植一個與自己有殺父祖之仇的異族人?奴兒哈赤三十五年李成梁死後,才在借」七大恨「叛亂的時候扯出明朝殺其祖、父的事。可如果殺祖、父為實,奴兒哈赤聽命於殺其祖、父的直接責任人李成梁幾十年,直至其死也不敢提報仇二字,還與李成梁之子李如柏結親,將侄女給其為妾。這種程度的認賊作父,腆面事仇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在奴兒哈赤征服通古斯人過程中,僅攻滅海西女真烏拉一部所殺男丁就有近兩萬人,整個征服戰爭中所殺僅女真男丁估計不下四五萬人。這是什麼概念?後來滿清兩代千方百計招攬各通古斯種族歸附,最終組成的滿洲八旗男丁也不過十萬左右。 而奴兒哈赤更有殺弟、殺子、殺妻的惡行,下限比鐵木真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鐵木真、奴兒哈赤這些三姓家奴,認賊作父,勾結外敵,殘殺同族的貨色尚且沒被所在民族當成民族敗類打倒痛批,反倒奉為民族英雄。人品功績遠在他們之上,罪惡遠在他們之下的冉閔有什麼理由不是民族英雄?
所以朱成功有私心,對擁護永曆三心二意,包括不與其它抗清力量精誠合作,以致浪費幾次打擊滿清大好機會的污點應該承認,也應該批評指責。但同樣,朱成功堅持抗清到底,至死矢志不渝,驅逐荷蘭人,奪取了台灣,使中國在大陸淪陷後仍然延續了21年才亡國,奠定了台灣以漢族為主導的局面,是中國對台灣法理主權的源頭,這些貢獻都讓其無愧於民族英雄稱號。
「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
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鑒於自身力量不夠強大,在政治影響上也無法同明、清兩個並存的政權爭奪民心(包括官紳),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兩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會說出這樣的話:「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總之,只能「遙奉」,不能「受制於人」。這就是他和後來的鄭經一貫提出的「比於高麗」的思想根源。清廷多次招撫(鄭方稱為「和議」)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只給他高爵厚祿,決不答應給他以相對的獨立性。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只能做一個「明臣」。同樣的道理,他的「始終為明」並不意味著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服從明朝廷的調遣,恪守臣節。
《南明史》,顧城。
其心中最主要的,恐怕還是割據自雄。若明朝允其割據,他就是明朝的延平王;若清朝允其割據,他也可以是清朝的延平王。從他對南明朝廷的遙尊王號、卻不奉王令大概就可看出。清朝方面自然不可能允許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多次和談之後,鄭成功自然明白這一點。
他出身海盜家庭,自然不可能對明朝有什麼深厚的感情,這點自然不必苛求。至於說民族大義云云,當他在東南沿海屢次劫掠糧餉的時候,百姓們恐怕不會對這位國姓爺有什麼好感。
他與孫可望大抵是一類人,對清方固然無好感,但公私而論,恐怕更注重自己集團的勢力,自己的權位。孫可望逐漸失勢便反叛了之,鄭成功身在東南,明朝方面制約不了他。與李定國之合約北伐,也是出工不出力。他對來自魯王政權投奔他的張煌言等的控制防範,恰如孫可望之於永曆、李定國等。同時,逼反施琅,也說明他和孫可望一樣的剛愎自用。至於說鄭成功之經營台灣,與孫可望之經營雲貴,二者相比,也只在伯仲間。至於最終,一為貳臣,一為英雄,時也命也。
至於說幾句振奮人心的豪言壯語,製造了嘉定三屠的李成棟反正之後也不是沒有說過,這實在算不了什麼。
若論公忠體國之心,鄭成功何如李定國?若說鄭成功是明朝最後的忠臣,簡直是笑話。
所以鄭成功的確是嚴格符合標準的民族英雄。但要是以為他是孤直忠臣、一腔熱血、大公無私、為漢民族的民族大義而奮起抗爭,就大可不必了。
國姓爺不是民族英雄那誰是?
洪承疇還是施琅?或者吳三桂、白彥虎?
哦,對了,白彥虎是「名族英雄」
好吧,談談鄭成功,下面的具體事例可能記不得了,但是確定正史記載發生過的,如果需要我可以查實後吧具體時間地點都寫上
鄭成功到底如何定位,是不是民族英雄,我的回答是從大的歷史觀上看,應該是;但是從當時的背景以及他的所作所為看,就是一個割地的軍閥,和李宗仁等沒啥區別
1。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為南明隆武政權重臣,降清後被清軍帶離福建,而鄭成功當時就能意識到如果離開福建則等於失去權勢,他並不是強烈的反對他父親降清,而是反對離開福建這個根據地;反過來說,如果清廷能夠許諾將福建分封給鄭家,他應該也會跟著降清
2。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繼承了鄭家在福建的大部分實力,表面歸順南明永曆政權,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地方軍閥而已。福建並不產糧食,所以鄭軍一直被軍糧困擾。鄭成功不止一次派遣艦隊去廣東搶糧,無論當時廣東屬於南明還是清朝,都不能阻礙鄭軍去搶糧
3。清廷和鄭成功談過幾次,雙方的焦點就在於鄭不會離開福建和軍隊,而清要求鄭不能做類似吳三桂這樣的土皇帝,更何況當時吳三桂也就是一個戰將,還沒有到平西王,請沒有這個先例
4。南明最後的機會,是李定國收復廣西後,約定與鄭成功東西夾擊廣東,然後在北上。李定國在廣東打得不錯,但是鄭成功卻爽約沒有從福建進軍,致使李定國只能再退回廣西,到最後南明內訌,李定國要去昆明解救永曆帝,使得南明最後的生機也蕩然無存
5。困擾鄭成功的始終是福建沒有足夠的軍糧,而且清廷解決南明後肯定會對他用兵,所以眼光只能向台灣看,收復台灣可以寫的很驚心動魄,但事實就是荷蘭人在台灣就兩個據點,一個據點基本沒有什麼兵力把守,另一個鄭軍直接包圍住,糧食吃光裡面的荷蘭人只能投降
所以鄭成功怎麼評價,一個地方割據的軍閥而已,表面上有一個中央,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小算盤,和李宗仁有一拼,但我想如果日本人給李宗仁一個廣西割據的政權李宗仁肯定不會同意,但是清廷如果答應給鄭成功一個割據的福建,鄭成功肯定會同意
當然,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鄭最後被後代各方都可以接納,畢竟人家收復了台灣。。。還好死得早
不然按tg的標準,台灣反攻大陸大逆不道,殺害滿洲太君罪大惡極。沒見背叛鄭成功的施琅也是民族英雄?
證據就是所有以台灣為根據地抗拒民族融合的反清網路小說都被和諧了........
是否是民族英雄,要看其乾的事情,是否符合民族的利益。
但我們民族有14億人,每個人的利益都不一樣,你覺得台灣很重要願意去付出生命和財產去奪回,我覺得還是民生醫療教育重要,台灣無所謂,那可怎麼辦呢?
因此,是否符合民族利益,就要看是否符合領導人的利益!
金正日同志說過:領導人是國家的大腦。是民族的代表。符合領導人利益的,就是符合民族的最高利益。他就是民族英雄!
不符合領導人的利益,他就是民族敗類。最典型的例子是李鴻章,敗類和非敗類之間,反覆了一百次了有沒有?
所以,按照上面邏輯,不僅大人物可能是民族英雄或者敗類,你也可能是民族敗類,明白了嗎?在我的家鄉有一座雕像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灣內政部長葉俊榮被問及沖之鳥礁問題時回答「這個事情已經不流行了」?
※台灣人心裡會對天宮二號有自豪感嘛?
※今年台灣紀念孔子誕辰2564周年,而大陸卻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是誰錯了?
※中國新航母下水,中國需要多少艘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