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國航天待遇如此之差,未來會不會出現缺少人才被迫提高待遇的情況?

真的是讓人寒心啊...
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黃石的義民理論

謝謝各位的精彩回答。我簡單的說一下個人的一些看法。
不錯,航天工業是一個需要奉獻精神的事業,比如可能很難回家見到父母,等等。但是,需要奉獻精神的事業,絕不代表他可以在待遇方面壓低。而奉獻精神,也絕不能被當作工資消費。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竊明,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義民理論:因為襄助國家的人是義民,所以我們絕不能讓義民因為義受損失。
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活該比沒有的人生活的更差嗎?


大多數人離職是因為乾的不爽。
比如一個項目,三個人力單位可以完成,然後派來十個人,每個人干倆人的活兒,然後浪費掉十七個人力單位,完成這個項目。
然後論功行賞的時候,三個人力單位算在一個人頭上,對其他人說,你們一個人幹了倆人的活兒,他一個人幹了仨人的活兒呢。
這樣,十個人裡頭有一個破格提拔是國家之棟樑;還有倆人雖然乾的比較累至少有點成就感有點情懷在裡面還是很滿足的;剩下的七個人乾的很累,但是累的毫無價值,加班,受氣,待遇低,然後離開了。離開的時候還很羞愧的自責:是因為我一個人幹不了仨人的活兒,不配在航天領域干。
我曾經花過四個小時橫穿了北京,到航天城裡,因為產品上面蓋著一塊布,我去把這塊布掀開;第二天再花四個小時去,拿著四個螺絲比划了一下是否能固定,結論是能固定,但是還得考慮其他因素,回頭再看吧,然後我再回去。這樣的勞動效率完全是在浪費生命,這樣的勞動過程很難讓人感覺自己在建設什麼。
大多數的單位都存在人力資源浪費的情況,但是就我了解的情況而言,航天部門對人力資源的浪費比別的單位嚴重很多。

說結論吧:如果航天部門真的缺少人才,提高待遇並不是第一位的,首先應該改變的是低下的管理水平,去除項目指導中的官僚思想。
提高待遇倒在其次,畢竟,樂意在航天部門裡乾的年輕人還是很多的。


對比一下艦艇設備和陸軍裝備等研究所的待遇,航天的待遇已經最好了。

而在其中待遇最差的又是海軍裝備的研究所。目之所及,進來的大多數是混日子的,感覺自己能力不夠來鍛煉一下準備外跳的。

可是進來了卻又發現並不那麼容易的可以出去了,官僚氣息嚴重,不尊重新入職員工,加班無償,工資不高,實習期一年等等弊端不一而足。

然而,它還是好好的存在於那裡,巋然不動,莫說待遇最好的航天,待遇最差的聲納在領導們眼中尚且不以為然,基層員工的大部分意見也是得過且過。

誠然離職率奇高,我那一批百分之八十的離職率,但實際上所里真正幹活的人也不是那麼多,有的人喜歡混日子,這種情況下還能維持運轉。所以在短期內我不期待會發生提升待遇的情況,而我也不會在這呆多久。

有感而發,胡言亂語。邏輯混亂,見笑。


你要是經歷過90年代,才知道什麼叫待遇差。
現在航天系統的待遇已經讓很多老一輩工程師驚呼國將不國了。

航天系統之前人才湧入成果頻出源自大量投資,但是這個大量只是相對於90年代準備裁撤航天工業來說的,中國航天在這十幾年依靠引進消化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後,下一步技術難度更高,社會平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因此要求更大規模的投資,現在就是卡在這一步了。有點像冷戰結束後美國航天業的生存狀態。

其實在航天業人力成本占的比例不算太大,但是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這個邏輯至少在我國的國企認知度還不太高,國防關係企業更是重災區。大多數領導的想法是能騙一個是一個,少數頭腦清醒的領導也改變不了大局。


現在是2016年9月。同屆的碩士生校招,聽說航天企業對口院所(11所,31所)碩士生入職後年薪得有個十來萬出頭,待遇極好的五院總體聽說碩士生到手年薪開到了20W以上。

前幾天打聽了一下608(株洲)的待遇,基本上是碩士10W+,博士剛入職高不了太多但有20W安家費。

本科室友一個軍隊委培生,碩士畢業去了綿陽某基地,年薪十來萬;剩下一個是確實難找對口專業,投了大疆,也同時考慮出國轉計算機(……)。

博士一個室友畢業去了中科院工熱所,不算雜七雜八待遇,入職年薪20W略少一點。

身邊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總的來說,如果想要在北京活下去,航空航天軍工企業的工資開的雖然不能說少,但也明顯不夠,不過也許像商發、31所這種名為一線城市,實為郊縣企業而言,尚能支撐。在當地來說,航空航天企業穩定的工作、良好的待遇、相對排靠前的收入,很受歡迎。去綿陽那哥們兒說本地土豪非常傾向於在他們基地找女婿。從上述統計情況來看,付出的勞動跟得到的報酬基本上差不了太多,至少我是這樣,也許是因為我行業能人志士太多,我是個墊底的水平,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幻覺吧。

不過我還挺有信心的,基本上想著就是實在不行離京去瀋陽606,拿個安家費攢兩年錢付個房子首付在瀋陽買個地位好、房型好的不大不小的房子,過安生日子也挺好,反正也不打算結婚了,也不愛車,也不愛表,沒事兒折騰折騰裝修,燒燒電子產品,也基本上夠(反正現在工資也基本上都祭給電子產品了,想想日後按同樣比例,一個月就能買一金圈鏡頭,爽上天,人生不過如此)。

而且說實話,不論什麼航空航天企業,有成熟的產品,就意味著發財致富,死工資什麼的不再是問題。前幾年31所香餑餑一塊,員工獎金髮到手軟,就是因為某批產品,現在國家投入增加什麼的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投入後萬一有成熟產品呢?萬一我一個月就可以買兩個金圈鏡頭了呢?

反正我還算滿意,「年幼無知的愛國傻叉畢業生」這個帽子我不接,畢竟,轉計算機我不喜歡,金融行業看著前女友應聘、考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情我也知道自己幹不了,我只是做自己能做和喜歡做的事情,然後給我的報酬剛好讓我還算體面快活地活著而已。

當然,風口上豬都能飛,最近別的不了解,航發乘著東風來了一撥大擴招,雖然解決了不少就業,但這未必是什麼好事兒。而且東風能不能把行業水平刮上去,這個以後再看吧,我也說不準。


故事一:
教研室學姐
01年本科畢業面試一院一部,HR直接跟她說你先接著找,找不到更合適的就來我們這吧
然後學姐讀碩士去了,後來又轉了博
09年再去面一院一部,簡歷人家都不收了....

故事二:
11年我們這屆本科畢業,對口航空某研究所來我們這,HR直接跟我們說,考研的都簽我們這,考上了不用交違約金,大家嘻嘻哈哈扯扯淡就簽了
14年碩士畢業,對口研究所不招本科生了,想去的碩士也只招了一半,很多當年考研時簽過一次只能去下面的廠了

故事三:
在就業形勢如此之差的情況下,我們學院還從五個班擴招到七個班,理由之一是兄弟院校都八九個班了,我們不擴招系統內地位不保啊

所以題主完全不用擔心人才不夠的問題啦~~~~
系統內越來越來難進,即便那些曾經只能從沈航昌航招人的研究所現在北航的碩士想進也是挑挑揀揀的

隨之而來的心理落差和高離職率,不過沒關係,明年再招

最後留下來的多是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都習慣按部就班的老實孩子,他們性格其實也和研究所挺契合的,當中也不乏能人,忍受著低待遇和體制內的種種問題,默默奉獻,才創造出了TG可以拿得出手宣傳的成果


2016.9.28 補充

答主是核工程專業研究生。現在正是校招時期,核工程專業的學生面臨的現狀是:

  • 就業選擇少。對口單位大多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漢等幾個城市。
  • 社會需求小。非核工業的單位不會招收核工程專業的學生。
  • 工資較低。第 1 年月薪稅後 6K 以下,在成都、武漢可以生存,在京滬深則捉襟見肘。
  • 競爭壓力大。全國有幾十所高校開設了核工程專業。

當就業形勢不明朗時,學生傾向於讀博而非轉行。博士畢業後將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
2016.7.31 原回答

1.待遇差嗎?和社會平均水平比,待遇一般,算不上差。和金融、互聯網比,就顯得低了不少。如果想靠工資買房,那沒有幾個專業待遇好。

2.我國不缺航天、航空專業的畢業生。除了哈工大、北航、西工大、南航等高校,還有不少985院校開設了這類專業。

3.國企有不少領導根本不在乎基層員工的收入問題;不少領導管理水平低下,只會空談(國防報國、奉獻、艱苦奮鬥之類的);不少領導雖然有心提高基層員工的薪酬,但受限於體制,有心無力。

4.許多研究所可以提供北京戶口,能吸引不少學生。

5.個人認為,我國有許多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對找工作這個問題思考的太少。主要體現在:

  • 認為學某個專業就必須找與該專業對口的工作,在校期間對其他行業了解較少。
  • 對在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缺乏調研(這和高校住宿費便宜有一定的關係),工作之後才知道買房的艱難。
  • 對本專業對口單位的基本情況,包括收入、管理水平、晉陞機制等不夠了解。
  • 思維單純,認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如何如何。觀察知乎上的各個回答可以發現,對行業充滿希望的多是在校生,對行業(或自身)持悲觀態度的多是已畢業工作的人。

簡而言之,在信息極度不對稱的情況下,諸多在校生沒有用心去搜索對自己有用的情報,導致找工作時、工作後非常被動。

回答題主的問題:國防類專業(天、空、海、核、兵器等)的學生,就業面本來就不寬,在校期間又不去主動學習其他技能,再加上對本專業/本行業持樂觀態度,導致畢業生供過於求,各單位不愁招不到人,未來至少10年內不會出現缺少人才而被迫提高待遇的情況。


謝謝邀請

這得看怎麼比

比起幾十年前搞兩彈一星的基層科研工作者,甚至比起台海危機前的航天單位,待遇簡直高上天。那個時候,吃肉都是個問題,還得加班加點為了祖國,真心不容易。

比起世界排名70位左右的人均GDP,這個工資確實不低了,高於普通的科研單位。

比起金融行業,這點錢還不夠買兩件衣服吧?

比起中國這麼點錢搞出的世界第二或者第三的航天,看看NASA的待遇,哪怕看看歐空局ESA的員工福利,中國這個待遇簡直太差了,壓榨航天汪們的血汗。

也看在哪兒工作

在北京的航天院,政府福利房取消,房價飆漲,孩子教育成本飛上天,這個工資遠遠不夠!但人家給你戶口了啊。

在西安的航天院,干兩年拿個萬把塊錢工資,內部房房價120平買起來無壓力,你說爽不爽?

去了總體部,所有的項目過一遍手,所有的錢從這裡走,自然工資和各種福利多一些。

去了不重要的分所,每年都靠撥錢維持生計,弄不出個商業化和轉民用項目,拿啥發工資?

在人才數量上,總體上現在中國航天熱正在興頭上,君不見多少個航天院校每年培養出多少航天勞動力,這個增長率遠遠高於中國航天投入的增長率。因此,在這個行業里,如果國家不大幅度增加投資,總會是個勞動力過剩的買方市場,那麼航天單位憑啥給你增長待遇。

萬一未來勞動力缺乏了,也不會缺乏航天的。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在越來越高,航天人才這種高層次高教育程度的人會只增不減。

當然,不是人才數量的問題,是國家能力和國家投資的問題,而且基本上目前的待遇也屬於科研單位里中等偏上了(上海北京童鞋們請輕噴)。等中國人均GDP進入世界前20了,或者美國開始拉著中國玩星球大戰了,中國的航天人才待遇就會變得大幅度提高,目前來看完全沒有動力提高。

個人見解,輕拍啊。


其實待遇在整個社會中也不算太差了,但是能夠進北航哈工大相關航天類專業的學生,其實分數都夠不錯的金融和CS的。
之所以說差是有些對不上這些人高考時的分數吧。
如果真是原航空工業部,兵器工業部下屬,系統內的二三流高校,能混到這些單位,反倒是不錯的選擇。
高考分數在那裡,心態不一樣。
沈航畢業去沈飛可能是不錯選擇。
北航畢業去那,心理肯定就不平衡了。


謝邀,前幾年缺人擴張了一陣,現在已經基本飽和。畢竟相關專業畢業生過剩,待遇很難提高。


說句實話,航天待遇不錯了,航空系統的待遇才叫差呢。
而且,航天好幾個院都在北京,航空的都在哪呢?


作為曾經的航天一份子,對這個問題很是抱不平。
1待遇並不差,不要什麼都跟互聯網和做金融的比。很多東西要用長遠眼光看問題。就北京某丰台研究所為例,給你北京戶口,午飯免費,加班餐免費。員工相當於免費住三年兩人帶衛生間的宿舍,相當於大開間。也有的是四個人住兩室一廳的。忙的時候天天加班,發現基本沒有什麼開銷。據說我們還是在院里排三線的待遇。至於發東西,國家嚴控後,少了很多,以前聽說確實有發的卡用不完的情況,因為沒時間。更別說戶口問題多少人擠破頭。配套的航天幼兒園、小學這種事情有多方便和聲音因為沒有孩子所以沒有感受沒有體驗。
(野史,當年某個銀行搞理財,8%,大院人當天從附近的工商銀行提現2億,工商銀行直接找上級叫停了那個銀行的行為,哈哈,就一樂。沒錢么,知道什麼叫待遇好吧)

說一個行業賺錢多少或者待遇好壞,即要看開源,又要算節流。也就是說既要看賺多少,又要看剩多少。即要看現在賺多少,又要看以後賺多少。這樣才會客觀和有遠見的看待職業發展。
有的做金融的賺的看似不少,開銷也大。一問剩下的沒多少(起初我不能理解在國貿上班的人一頓工作餐為什要50多,周圍就沒有便宜如15元左右的飯館?為什麼金融業的朋友買衣服要花那麼多錢,為什麼這幫人的朋友圈總是出入高大上場合。後來明白了,圈子就這樣。這是行業特點。當然我相信不是所有金融圈的都這樣)。it互聯網賺錢多,上升空間沒有航天大。航天里的技術人員做技術可以做到退休,做it的35歲後聽說大部分會轉管理崗,因為編程迭代很快,公司不太願意要35歲以上的程序員。(it朋友說的,這個不知道是不是代表大部分人,希望不是這樣。)。
我跟過兩位分系統總師,真的學了很多東西,總師這種境界,不做工程技術的人恐怕體會不到有多令人羨慕。他們年紀都不小了。
(不是黑其他行業,就是想把天平往回搬一下,我也曾經羨慕過這兩個行業,特別是金融從業者。和相關的人交流後發現各有各的難處)

據說在非北京上海的城市的研究所和我們沒太大差別,比如西安的,對比房價就知道待遇有多高了吧。

以上說的都是工程技術人員待遇,你非要對比純it的我也沒辦法,(來自獵頭的數據,工作兩三年的it碩士年薪20w到40w,不羨慕那是假的。更別說證券業動輒年薪百萬。下輩子想試一試做證券感受按比例抽成的快感。因為這輩子確實喜歡做工程技術創造實體改變生活)。不過it行業更新快,但願能遇到編程能做到50歲的技術人員,據說阿里的cto就是這樣鑽研技術代碼的人。另外,技術轉管理真心不是那麼容易的。什麼事不能只盯著成功的人,要看自己適合什麼。

2年輕人不要總想著待遇,學好本事,在大平台上學習提高最重要。一個月拿12000和18000有多大差別呢,不同工資有不同慾望。開始想買個一室一廳。有錢了就想要兩室一廳,在多就想給保姆得留一間房吧,至少三室一廳吧,哈哈,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什麼時候都缺錢。現在網紅很賺錢,但是這麼賺十年能賺多少呢,十年後那些網紅能幹什麼呢?況且人的慾望上去就下不來了。所以在大平台上發展最重要。(致敬下我碩士導師劉sir,他一直教導我們不要在意哪個所待遇好能多開幾萬工資,對於年輕人沒多大差別,平台最重要。剛畢業確實都想找個賺錢多的待遇好的。現在想想發展潛力和上升空間最重要,如果看工資和待遇,01年是應該去諾基亞還是去百度呢,)

3人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航天在零一年左右聽說成批的跳槽到諾基亞等外企,當時航天工資一千,外企一萬。現在呢,當年沒走的都成領導骨幹了。(我們有時開玩笑:為什麼領導傻逼,因為牛逼的當年都去外企了,當然這是玩笑,我們大領導是工作後我最敬佩的人,水平高又踏實肯干)。就像95年公務員下海,沒下海的現在都趕上公務員加工資加到全民都考公務員的時代了。權力從來都能帶來錢的。做採購的兄弟們應該最能體會吧。當然我不是說航天所有人都靠採購賺外快。當你能給國家給型號帶來價值時,回報自然有的。工程技術人員三年就是個入行,五年干好了才能勉強成為型號骨幹,畢業沒兩年就比待遇好壞,我覺得還是去互聯網比較來錢快。(團購火的時候,望京地區的經理月薪50k)。但是航天和外企私企最大不同是航天不會裁員。(現在看還不會哈)。我遇到好多40歲的程序員或者從諾基亞等裁員的,那種中年危機我在航天人上沒看到過。年輕時總想拼搏,貌似四五十歲的人就想要穩定了,這和荷爾蒙分泌絕對有關。(這點從航天跳出來前我一直在糾結,畢竟創業是小概率事件,等有了孩子後穩定可能最重要)

4我離職不是因為待遇差,是因為我需要以家庭機器人為載體的服務體系照顧父母。正是在航天很忙,才發現遠程照顧父母是個很大的問題。不是接到北京或者請個保姆就能解決的,父母是需要關懷的,不是生理上沒問題就行的。要不是我父母等著用我的產品,我還打算多干四五年。加入航天時我的目標是當(分系統)總師的,所以留心整個航天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一個產品從設計,工藝,生產,組裝,測試等等是怎麼個流程,真的學了很多。那些說待遇差的,想跳槽的,問問自己真的把自己崗位的知識掌握了么,了解整個系統運作了么。就算是為跳槽做積累吧。

6什麼是航天精神?奉獻精神?
組織需要你上時,不要計較個人得失。做到了,組織不會虧待你的。
這和創業沒什麼區別,真的,想創業的人如果拿出那種精神放到給人打工的工作中,工資也低不了。
只是我觀察到,大部分人一旦沒有得到及時的回報,就容易放棄,殊不知,創業要堅持十年才有回報,在航天也是干也是一樣的。(當然不是只顧低頭拉車,時不時也要抬頭看路,簡單重複的崗位以後會被機器人代替,體力和腦力勞動都會被替)
我最不贊成自己的公司才會好好乾,給人打工沒意思所以不上心這種說法。這種浪費生命的邏輯懶得反駁了。另外成就一番事業不一定要自己單幹呀。

7技術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只在總師那感受過,祝所有技術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

8我一直想像愛迪生一樣用自己的技術,改造生活。對空手套白狼的金融遊戲不感冒,不過內心真的很羨慕他們出入那種高大上場合,我覺得還是做金融最賺錢。不過我接觸的部分人覺得這種掮客生意沒有多少人生價值。我不知對錯,但我認為上帝是公平的。凡是看起來特別賺錢的,未必適合大部分人。

9是國企就有人混日子的,有時我們會憤恨的說一線人才那麼累就是給這幫滾蛋背績效呢。創業之後,看待這個問題更客觀了。外企沒有混日子的?互聯網企業沒有扯皮的?系統大了就是用效率換規模的。那些混日子的有他們的人生追求。比如做微商的,照顧家庭的,享受生活的。我選擇為父母做機器人,就意味著辛苦但幸福。

10什麼是待遇好?什麼是工資高?如果細分析,航天屬於,工資不高,待遇不錯。吃喝不愁,不能大富大貴那種,所有院所都遠離繁華世界,(當然不全是主觀原因),就是讓大家好好為國效力,不要講究物質,國家給研究人員生活保障,但不算富貴又能安心工作,所以航天人很踏實封閉,很少受互聯網那種浮躁影響。這種封閉很多人都覺得不好,我也一直想抗爭,成為朋友的同事都說研究所不適合我。創業之後我覺得,國家用這種方式篩出真正能就在航天的,踏實幹活的。
這種能留下價值觀一致的方法,值得每個公司創始人深思。

11大院人真的很踏實,也很老實。所謂不能和同事交朋友之類的職場政治,在技術一線很少感受到。(辦公室管理崗位貌似多一些)。年輕人每天工作8.30到加班晚上9點,大部分的同事比和愛人見面都多,為什麼不能交朋友呢。至少我和一些同事交了朋友。
大家沒時間談戀愛,所以更多的是相親,據說這裡的航天男很受外面歡迎,因為踏實。

12我一直說航天很忙,是因為我想多學習,領導可能比較器重我。事實上,國企很少開人,所以如果想混,也是可以的。努不努力全看個人追求。混,其實浪費的是個人生命

13航天有沒有問題呢?有,很多。不過任何龐大的組織都有,百度也有,阿里也有,騰訊也有,華為也有。所以,要麼適應,要麼改進它,要麼離開他。大院內部經常有人抱怨各種問題,揚言要走。依我的觀察,喊最多的人也就說說。哪裡都有喜歡抱怨的人。而且發牢騷是人性,正常,但不能認為航天就是待遇差。
聽說華為只有高工資,沒有什麼補助。我覺得他們叫工資高,待遇差。

14金融概念很大,每種工種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就不是賺的特別多,有些很忙開銷也不大。我接觸的金融圈的朋友,他們向我訴苦,看起來賺的多,開銷也很大,每個月未必剩下多錢。僅僅表達這部分人的狀態

15不是黑it和金融,恰恰是這兩個行業給人感覺待遇非常好。從社會流動來說,人才會向待遇高的地方流動,這不是靠道德或理想或國家政策決定的。很多做機械的最後都轉行了,我遇到的工業產品設計師告訴我,他們同學很多轉成ui了。有經驗的實體產品設計師出現斷檔。這是一種無奈。但每個行業都有優缺點,當大家都追捧的時候,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更好。在基本生存解決後,並不是賺的越多越幸福。找到適合自己的或者感興趣的事業,再努力,回報收益最高

16國家嚴控國企福利,很多待遇都下降了,本來工資不是很高,待遇就很重要了。以前還有年會,嚴控期間兩年都取消了。以前出差的聽說待遇還可以,現在比較少了,而且有的一出出兩三個月。有老同事反應還是差很多的。這樣看待遇是下降了。
除了航天,公務員,石油等行業朋友也有同感。對此我覺得吧,國家用這種方式可以篩出一部分人。就想當年公務員熱,嚴控後好像大家都不說要考公務員了。以後會怎樣呢,不知道,也許沒有奉獻精神的走了,留下來的再提高待遇,悶聲發財?不知道,我只知道很多光鮮亮麗的事情實際是外表光鮮,背後並不舒服。
在南方一些小老闆,很有錢也開一般的車,不像一些東北人,沒錢也要充場面(自黑,我已經也有這個毛病)。我跟過一個牛人分系統總師,我們叫她張老師,買房子兩三百萬,全款,錢對於她雖然不能算多,但連貸款都不用的思維方式,令人震撼。看她平時吃的用的,根本不像有錢人。在大院,不會因為你穿什麼名牌,用什麼手機,開什麼車,賺多少錢而另眼看你。樸實,踏實的交流工作,還賺錢,又不會被鄙視。(這點和it很像哈。)
悶聲才能發大財,深圳人用一個一個產品改變了人的生活,北京這邊用一個個概念超熱了市場,到底賺了多少錢呢。希望自己能融合兩者的思維,所謂北人南相,背後是不是思維融合這個意思。

所以結論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行業,然後去賺錢,而不是看哪個行業賺錢。人生無常,去一個賺錢的行業發展,沒問題,但要看是否合適自己,年輕人方向加努力才是王道。

17補充,有人的留言讓我想起來,在系統內,新的項目意味著機會,老的項目榮譽和職位大部分都被拿完了,機會少了。這和01年去bat還是11年去bat一個道理。我跟過一個姐姐,比我大六歲,因為當時跟著一個新的項目,現在是全國三八紅旗手,勞模。榮譽滿滿的。
選擇比努力重要,我覺得是因為在同一層次的人努力程度差不多,所以努力從來不是問題,但怎麼努力或者努力做什麼事是個問題。在大學迷茫過的人應該深有同感吧。
新的項目就是新的機會。

18長五二號失利造成的影響,可能會得出1航天待遇差,人才流失嚴重(對比北京互聯網的工資)2國家投入不足,導致安全係數不敢放太大。所以國家要增加投入3一線人員責任大壓力大待遇差,不如轉管理。最後也是要增加一線員工的待遇。比如國家允許租房政策傾斜。(因為加工資這種事牽一髮動全身)

如果羨慕其他行業,我覺得每個行業都有不為人知的問題。不能所有行業都跟金融和互聯網比。只有轉行後才發現不足。(比如互聯網迭代快,作為年輕人賺的多上升快,但是誰都有老的時候)
如果身在航天覺得待遇差但不想離職的,可能真的會迎來待遇增加的那一天。

我之前用覺得看待問題要全面客觀,這樣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這樣做出的選擇才沒有偏頗。

如果已經做完選擇了,比如如果我還是航天人我一定要求提高待遇,畢竟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了。大家太辛苦了。


待遇沒有那些匿名用戶說的那麼差

待遇和一般的國企沒有太大區別

說起來這些人還真是壞 不知道在這件事情上造謠收了多少好處

我反正已經報警了//是真的報警


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利益相關:航天科工旗下某所新員工,前帝都仰望星空大學小碩。
首先談談待遇問題。
新員工的工資低嗎?
低……低到令人髮指!低到工作一年以內,完全恥於在朋友圈談論收入!低到質疑當年報志願為何大腦如此進水!
但是……很欣慰的一點是,航天在中國確實是一個相對公平的行業。許多技術專家,他們沒有任何官職,沒有任何頭銜,但是,他們依然憑藉過硬的成績獲得了不錯的待遇。航天研究所中,收入最高的肯定不是領導班子里的人,而是這些真正敢於攻堅克難的專家們。

有點扯遠了,回歸正題。
前一段時間結合所里的老檔案,仔細研讀了一些介紹兩彈一星工程的書。
一個感覺,先人們當年的努力拚搏,真的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他們通過數不清的試驗和計算,完成了從0到1的積累,並制定了一系列的科研流程。這些流程將火箭、衛星、飛船的研製工作不斷細分,細分到每個智力正常的大學生都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初步掌握設計流程,從而成為一枚真正的螺絲釘。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勤懇懇的話,都會成為專家,但是,他們很可能對其他部門怎麼工作並不了解。比如,動力分系統的人,很可能終其一生都接觸不到導航系統、控制系統的事情。
說個故事吧!本人從事一個部件的設計研究,需要參考一些碳纖維的資料,並了解相關結構的計算流程。但是,對應部門的領導十分警惕,非要我解釋清楚緣由,才發了我一點皮毛資料,具體的設計流程、參數選取完全沒有。細想之後,我也明白了他這麼做的原因。航天技術看似高深繁雜,但細分到每一個技術細節,有基礎的話跟著前輩們學,一個月就能學個大概並開始正常工作設計了。但要自己摸索,一年半載都未必能夠前進一步。許多設計過程中的參數選取,都是前輩們花了極大人力、材力、物力總結歸納出來的。智力正常的人跟著學一個月就可以上手,因為前人們已經做了太多的鋪墊。那位領導也有他的苦衷,如果他傾囊相授,我很可能就獲得了他們安身立命的東西。這些東西或許簡單,但是卻是他們數十年辛勤工作的結晶。
許多繁雜的物理過程已經通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了經驗公式,工程師需要做的只是輸入合適的參數計算,以保證可靠性,或者等待更先進的材料來解決問題。每天的日常工作無非設計,模擬,跟產,寫報告,處理各種細枝末節的技術問題。讀研期間那種連篇累牘推算公式,晝夜不息調試程序的日子似乎絕少再有了。工作以後比讀研期間輕鬆了不知多少…當然,待遇嘛……大家也懂的。


航天缺人才嗎?
缺也不缺!
不缺的是應屆畢業生!因為不管你高考多少分,上了什麼大學,來到這裡跟著學,你都會掌握一份傳承了近六十年的經驗,智商影響的只是你學的速度,大家差別很小。按這條路走,你不會出錯,有朝一日會獨擋一面。你的待遇也會逐漸達到這個社會的中位數,甚至高一些。
再說個故事,我們的一項產品,具體名稱不能說,但大家可以在閱兵式上看到。這項產品的一個部件由我所在的部門負責,在設計過程中,當年的專家們採用了一種十分落後的技術。但是當時我們已經開發出來了新一代的產品,並且獲得了成功的應用。我打聽了好久,才最終知曉原因。之所以採用這項落後技術的原因是,美國同一代的產品也用的這項技術,更高層的技術指揮沒有膽魄革故鼎新。是不是令人很無語……
中國航天追趕太久了,說得不客氣點,自己原創的重大發明,少之又少。(追趕也是需要能力的,我十分欽佩的一位長輩,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攻關,才最終摸清了一種前蘇聯的技術,雖然現在的新員工只需要半年就可以掌握這項技術的設計方法,但我依然覺得能夠復現一種技術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我說,中國航天真正缺少的是那種敢於打破陳規,破舊立新,總攬大局,最後開拓一個新天地的人才。也就是缺少那種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他們把外國的資料只當成參考,並不奉為圭臬。以自己的思想去創造改變這個行業。
今天看到了一個答案,很喜歡。
你見識過哪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物? - 故事
沒錯,中國航天缺于敏這樣的人。

轉載一個故事,大家可以略嘆一二,感慨一下為何我國航天缺這樣的人:

  他就像一本大書,讓我用一生去讀他。
  他畢業於西南聯大,留學英國,1950年攜妻回到新中國,在中科院的指派下,領導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後,即為建立中國強大國防,帶著周恩來總理的任命書,一頭扎進內蒙戈壁,率領一支年輕的科研隊伍,拉開了中國現代固體導彈事業的大幕。20多年艱苦卓絕,中國現代固體導彈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第一顆東方紅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潛地導彈,直到中國第二代戰略導彈揚威世界,所有這一切的成功,楊南生和他的團隊都以固體火箭無可替代的地位與價值,在其中寫下讓中國笑傲世界的篇章。他一直記得,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前夕,他與錢學森等4位專家從發射基地乘專機赴北京向周恩來總理當面彙報的情景,總理要求他們負責衛星各部分的技術負責人都要簽下萬無一失的報告,他一夜未眠寫完報告,鄭重簽下「楊南生」三個字時,已是東方破曉。20多年人生歲月,他與家人聚少離多,妻子兒女一直不知道他在幹什麼,他的信封上永遠是一個郵箱編號。1986年他成為被世界宇航科學大會第一次接納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的中國航天專家。
  他的傑出絕不僅僅是這些,他有更令人敬重的品質。
他是一個純粹、透明、充滿理想、沒有媚骨的科學家,從來不會因為畏懼權勢而放棄對科學真理的堅持,面對不符合科學精神的長官意志,總是「一士諤諤」,並在中國航天多年的固液之爭中,憑藉對世界航天領域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對加快發展中國固體火箭事業堅持不懈的呼籲和力爭,直言某些反對固體發展的權威為「液體腦袋」。
  一位老航天人說,歷史已經證明楊先生是正確的。
  然而,他由此卻遭遇種種不露痕迹的「回報」。隨著航天神秘大門漸向國人打開,這個領域贏得無數鮮花、掌聲、聚光燈時,作為中國航天固液兩大臂膀的固體火箭技術的奠基者、開創者、領軍者,楊南生消失在一切聚光燈之外,就連對他來說理應當選的中國兩院院士,也被擋在了參評大門之外……
  面對這一切,他一笑而過:「我絕不後悔!我沒做錯!」

  那一年,電視播放兩彈一星功勛授獎大會新聞,家裡的電話那晚被打爆。電話那邊說些什麼我不知道,這邊楊南生的話讓我刻骨銘心。他微笑著:「沒關係,我這一輩子乾的這些事又不是為得到這些東西而乾的。想想天上飛的有我親手摸過的,再想想我們乾的東西讓國力強大,外人不敢欺負,這就夠了。其餘的,隨它去!」
  他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高潔、人格高貴的人。他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熱愛和痴情,從來沒有因為自己遭受種種不公正的對待而有絲毫減少,直到晚年,他依然傾盡自己全部智慧為中國固體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把自己一輩子撰寫、搜集的有關固體火箭發動機領域的文稿和書籍資料全部送給了那些還在工作的同志們。直到他重病在床,對得知的航天領域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和成功的消息,都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共和國60年大慶,我在天安門觀禮台採訪,當第二炮兵方陣載著中國最新戰略導彈出場時,天安門沸騰如海。我不禁想起為了共和國這一刻的輝煌奉獻了一生、只因為敢於講真話而遭不公、此時正蝸居在沒有電梯下雨漏水的三層老樓上那個簡陋家中、已近耄耋之年體弱多病、卻對中國航天痴心不悔的老先生,心慟如割,淚流滿面。
歷史有時是殘酷的,多少真相被埋於滾滾紅塵之下;歷史常常又充滿奇蹟,被人不經意間掀開一角,便有奪目的光亮。2012年夏,中國航天固體動力50年大慶,評選十大感動人物,楊南生以第一高票榮登榜首。愛戴他的同志們捎來話:「楊先生不是兩院院士,他是我們心中的院士;楊先生未獲功勛,他是我們心中品德高尚功績卓越的科學大師。」
  他去世後,敬重和愛戴他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他送行。他的老戰友們為他掛起風骨錚錚的輓聯:滿腔熱血奉人民天問無悔,一世功名任春風碑樹人心。


中國不缺廉價低質勞動力。
有些相關的科研,項目立項是抄別人十幾年前的項目報告,立項依據是別人的公開成果報道,實際做法是看著科技情報一路仿造。
這種活需要非常高級人才嗎?普通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多容易招,個人要求還少。

評論里canny zeng說了很多,也是眼下的一種典型觀點。

總結起來就是航天人是為國家做奉獻的,應當少提待遇多作犧牲,這樣努力肯吃苦埋頭幹活的人方是優秀了不起的。而按照市場配置來要求一份工作一份待遇是看重個人利益,性價比低的表現,不是我國航天現在階段所要求的人才。而不僅需求待遇還需求成就的人才資源,壓根不作考慮。

我不認同這一觀點,但必須承認這是眼下常見的觀點之一,尤其在航天行業的老一輩航天人口中,航天口的事迹宣傳里,和招聘時的宣傳上非常流行。一件事物存在必有其合理之處,也必然有因此受益的一方,所以不作進一步的評論了。

然而對於題主未來航天人待遇是否會提高的具體問題,我想在這一觀點普遍的地方,待遇的提高顯然是不太可能的。談待遇本身就是你不夠優秀的表現。

很多眼下的困難,其實都源於投入不夠。錢不夠就要用其他的東西來彌補,航天人無私奉獻用自己的額外努力克服這些困難,沒有去JPL挖人,用比他們低得多的待遇也做出了嫦娥和玉兔。這是現在這一批航天人的光榮,但絕不意味著這是航天體系的光榮。我個人希望國家給航天人的待遇,能夠對得起他們做出的努力和犧牲。

最後說實話啊,覺得跟進別人技術就很難很不容易的,那基本是從沒想過做獨創的.....
要體驗這種感受不需要實際做工作,隨便找一行沒接觸過的基礎工具,比如木工的斧鑿刨鋸,電工的烙鐵電筆,不看教程不看工具自帶的說明書直接上手的話,都不說實際操作了,姿勢能拿對的有幾人.....


待遇真差嗎?軍工企業、研究所放在北京、上海可以說待遇一般,在二、三、四線城市可個個都是香餑餑,擠破頭要進去的好吧。比如綿陽的高能物理研究院,西安的西飛,合肥的電子集團38所,基本都是當地最好的選擇。原先在大同的兵器發動機所要不是搬到天津,我說不定就開開心心回老家了。

真要在北京、上海招不到人,大可去其他城市開分院嘛,生產研發搬過去,總部就留著做些市場工作。尖端人才可能稀缺(軍工系統的技術專家待遇可不低,比同級別管理者高一截,那些去了企業被kpi考核的中高層可以問下他們後悔不),待業求職的碩士、博士還不是一抓一大把。


新來上海航天某院,待遇真心不高,第一年工資不到五千,包括實習期,我是碩士,大家可以感受下;我那些留在北京航天院的同學工資也不高。
總體來說目前的航天系統還是挺不推薦進入的,除非你有情懷。
謝不邀,醬紫,唉


今天周日,早上5點起床趕灰機回北京,現在正飛馳在去機場的路上。回家換些衣服了,下午再出差。不知道其他單位咋樣。在航天內算不錯的單位。這樣的工作情況算是常態。加班程度跟互聯網也差不了多少。工資基本只有互聯網一半。以前沒人辭職的單位,現在在排隊交辭職信。單位永遠不會跟你講加薪,只會和你聊聊未來,聊聊祖國。前幾天因辭職的事領導發火,有個同事說,工資不夠養家你給補么,領導啞火。
補充兩個故事,工作二十年的老員工,孩子讀著北京最差的學校,據說第一名勉強上個中等一本,老員工當年清華畢業,因為買不起學區房。
90年代航天最差的時候,摩托羅拉的班車起點設在單位門口。原因你懂的。


為什麼不對比民企、外資呢?
項目延期或失敗,公司不賺錢,整個部門都開掉…
同樣是碩士博士啊!!!


強答一波,有點跑題。
由於本人今年正好找工作,因此把自己得到的一些科研院所的待遇情況擺出來,畢竟都是道聽途說,有不對的儘管指出。我個人認為比較有參考意義,因為利益相關,大多數都是導師師兄師姐同學的消息來源。

___簡單分割___


西安瀋陽成都的主機所已經不是想進就能進的了,且待遇放在當地也並不一定好。
先說西安,一飛院新人據說只能進非編製的研發中心,薪水完全與單位效益掛鉤而非國家負擔,具體點就是比照曾經的正式編製人員打八折。正式編製人員,試飛院核心部門某13年西工大碩士目前到手五千出頭,一飛院略高,同比某14年西工大碩西安中興軟開到手七千出頭。至於618 504這等神所,無關係已經不收碩士了。今年的就業形勢,有戲的一流的西安院所是兵器203中電20這種層次的,年收入到手我敢保證不超過8w。差一點的還有航天771船舶705等,待遇就更往下一個台階了,尤其771,那管理,我真懷疑掙得那點錢夠不夠扣的。
洛陽有三個好所,中航612 613以及船重725,待遇對照洛陽房價真是好,唯一缺點是可能坑了下一代。
成都的中航611還有中電29去年畢業那波各去了一個師兄,29那個今年跳南京28了,611那個拿了一年試用薪水2000+今年終於接近5000了。29是要好於611的,中航確實相比較而言差一些,不過611是主機所啊。中電10所略強於29。
瀋陽601主機所,情況和611之於成都近似,很有趣的題外話,他們有高溫假!瀋陽!高溫假!
南京就是中電14和中電28,14好於28,並非是待遇好,而是加班少。去28的師兄們基本都是一周6天每天十點。28工錢比較給力,奇葩的是薪資與具體學校掛鉤,西工大碩士一年到手十二三萬是有的,不過太累。
上海有航天8院,這個不太了解,比較了解的是中航工業615所,今年他們招聘的承諾待遇是一年15睡前,據一位剛剛從615跳出來的師姐說,至少她那年,實際到手與615的承諾是相符的。
最後說說我熟悉的北京航天,各院公認待遇最好的幾個所,一院一部 戰武 12,二院二部 23 25 206,三院整體與上面兩院以及後面的五院差了一截,拿得出手的三部 301 302,科工四院只剩四部了,但待遇可以並列來說,科技四院據說只有幾個廠子在京可以忽略掉,五院501 502 505。上面擇出來的,最高最低差不了太多,上限十五六,下限十一二,都是稅前。需要說明的是,具體型號不同,部門不同,差別也會有,不過基本體現在不包含在上述數字內的福利中體現。

上面搞了這麼多,不局限在航天,中航中電中船都有一點消息,不誇張的說,被我提到的研究所,在當地都是好所了,具體待遇就是這樣,好不好,仁仁智智吧。


不會的,傳統工科院校學生有如下特點

家庭不富裕,多來自高考錄取率低的省份,因此戶口,編製很重要。

除了所學的專業,對其他專業,就業市場毫無了解

信奉干一行愛一行,大學期間極少思考畢業轉行

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專業重要性,對個人能力要求超過金融互聯網那些虛頭八腦的東西

信奉努力就可以成功,努力就可以升職,努力就可以買房,努力就可以娶到老婆。專業以外一切都不像正經人乾的。

只要各大工科院校繼續培養航天人才,就不會缺人,壓低薪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我國火箭在世界商業航天市場的競爭力。

==============================

  • 粘貼一個對質疑努力的回復。

努力挖煤就可以當煤老闆,努力掃大街就可以當環衛大隊隊長,努力搬磚就可以當工頭,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待遇這麼差呢?因為你就是一科研農民工啊,待遇的事情得問煤老闆,問工頭,問你們領導,你問紙糊有啥用。
航天待遇真不差了,對於某東,某南,某西,某北這四個思想保守,高考錄取率低,盛產工科苦孩子的四個大省而言,能在大城市裡設計院研究所混個有編製的工作,有戶口,能有福利房,已經是鯉魚跳龍門光宗耀祖了好么。好好培養下一代,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再多說一句,對於很多「堅守」在這個崗位的,讓他放棄有編製的工作去私企民企外企,你看他們爹媽同意么?在某東南西北四個省,國字頭單位的招牌比BAT四大響多了,人才支撐起中國土產理工科研究和全面工業化的建設。要是還不理解請看 @tensorspace 的回答,黑某蔥省很有水平。

  • 粘貼一個對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的回復

不是大勢好,是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多。任何行業,哪怕生物,你做到進前10%收入待遇都不差。但對於大多數90%的人而言,你需要選擇的是一個能容納大量就業的專業,而不是去給那10%的做炮灰。
打個比方,我們現在假如擴大理論物理專業的招生規模並且招滿,必然會競爭更激烈,有更優秀的物理學家產生,然而就業市場上需要一大堆學理論物理的本科生幹啥(姑且不考慮轉行),你的存在只會使得行業頂尖人更優秀,但不會使你更有錢。

  • 粘貼一個希望國家加大投入(每每看到任何媽死不回家行業的新聞,評論區都有一大堆網民捶胸頓足希望國家要加大投入)的回復

富士康郭台銘決定加大投入,購買了大量自動化機器人,富士康民工紛紛失業。
國內科研機構決定加大投入,重金誠聘海外優秀人才,國產工科屌絲紛紛表示工作難找待遇低。

  • 粘貼一個關於待遇的回復,實際上其他答案里很多人也分析了,航天等工程行業,其實待遇並不低。

本來待遇就不低,晉陞空間也大,戶口+福利房+編製,對於苦讀書的孩子來說已經是很好的待遇。非得在網上湊熱鬧跟金融互聯網這些行業比,然後把自己意淫成一個為祖國星辰大海事業奉獻一無所有所有人都欠我五百塊錢的貧苦科學家。

事實上科研工程行業哪怕小有成就,收入待遇地位,放在社會上絕對可以秒殺大部分行業同齡人。

再多說一句,科研崗位能放在北京上海已經很幸運,就算在NASA工作奧巴馬會給你解決紐約芝加哥洛杉磯戶口嗎?

===========================
最後,看一下排名第一的回答和評論區,很簡潔地說明了問題。

幾年缺人擴張了一陣,現在已經基本飽和。畢竟相關專業畢業生過剩,待遇很難提高。
登月能不能立項至今沒有定論,而且本身就有用來維持團隊不失業的成分

對於別的「技術含量高工作強度大待遇低甘於奉獻」的專業一樣。當你們抱怨待遇低的時候,請考慮國家為了給你們解決就業操了多少心。你們要是離職流失了,央視下次報道火箭發射的時候可以把團隊平均年齡從27歲降到26歲。


推薦閱讀:

美國ULA擁有AtlasV和Delta4 Medium兩個運力差不多的運載火箭系列,究竟各自有何優勢?
天宮二號有哪些任務?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代號中的「遙」指的是什麼?
中國的航天技術比美俄落後至少 50 年以上嗎?
如何看我國火箭回收取得突破,群傘空投實驗成功?

TAG:大學生 | 就業 | 航天 | 中國航天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