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明朝科技發達,清朝滅明之後科技反而退步」了?

明朝時期,對於火藥火器的使用以及很普遍,尤其是萬年年間的抗倭援朝,使用了大量的新式火器,各種濃縮了當時智慧結晶的武器層出不窮,比如手扶弗朗機(類似迫擊炮)、水雷、甚至船對船發射的「導彈」(火龍出水)等等,到了清代為什麼沒有繼承和發展?


來看看歐洲什麼時候完成的現代科學的基礎奠基:

開普勒定律,1609=明朝萬曆年間
血液循環,1628=明朝崇禎年間
對數計算,1614=明朝萬曆年間
解析幾何,1637=明朝崇禎年間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剛剛開了個頭,基礎數學剛剛完成奠基,但應用層面還是停留在經驗的總結和能工巧匠個人智慧。如果有上帝視角,這時候東西方的差距已經開始了,但是還不是很明顯,自然科學理論的威力尚未傳遞到應用層面。

化學元素理論,1661=清朝順治年間
氣體波爾定律,1661=清康順治年間
微積分,1667-1684=清朝康熙年間
牛頓三大定律,1687=清朝康熙年間
薩佛利蒸汽機,1698=清朝康熙年間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西方已經完成數學物理化學三個領域的基礎研究,從經驗上升理論的階段。這些理論科學的發展,讓應用科學的研究更有目的更高效,特別是理論科學研究中沉澱下來的方法論,在應用科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火炮方面,儘管東西方火炮此時並無重大差異,但是西方炮兵的射表,能夠成倍的提高實戰效果。

萊頓瓶,1745年=清朝康熙年間
發明車床,1771年=清朝乾隆年間
瓦特蒸汽機,1764年=清朝乾隆年間
發現靜電,1769年=清朝乾隆年間
發明鏜床,1774年=清朝乾隆年間
發現氧氣,1778年=清朝乾隆年間
庫侖定律,1785年=清朝乾隆年間
質量守恆定律,1789年=清朝乾隆年間

乾康盛世的這一百年,是西方工業革命的時期,而這種大發展是基於17世紀哪些基礎理論研究結果上的發展。冶金工業基於對化學元素的認識,不再是盲目嘗試增減原料,機械工業藉助數學和物理來設計零件。雖然此時的應用科學尚未脫離個人的想像力,但是缺乏基礎理論的支持,東方的能工巧匠可以模仿但無法超越。比如齒輪,工匠可以模仿一模一樣的齒輪,但無法設計出一個真正的漸開線齒輪。更可怕的是,在這個百年中,西方自然科學完成了對光學電學的開端性工作,一個無法被直觀觀察和個人頓悟的學科開始了。此時,已經是東方在現代科學上保持同步的最後機會,徹底的改變教育體系,引入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基礎學科,可以省掉百年的探索時間。而整個社會對西方的認識局限,其實是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局限,讓我們徹底失去了這個機會,1840年開始的被各種吊打,實際上已經不可避免。

電化學,1800年=清朝嘉慶年間
化學原子論,1805年=清朝嘉慶年間
歐姆定律,1827年=清朝道光年間
合成尿素,1828年=清朝道光年間
電磁感應,1831年=清朝道光年間
合成酶,1833年=清朝道光年間
植物細胞,1838年=清朝道光年間
多普勒效應,1842年=清朝道光年間
熱力學第一定律,1843年=清朝道光年間
電磁學,1873年=清朝道同治年間

再往下我覺得已經完全沒有必要羅列了,電磁學、生物學、化學這些學科已經無法通過天才的觀察和頓悟來發現,東西方科學的落差,決定了東方的落後,完全取決於何時可以在自然科學層面完成追趕。感謝上天,從這個角度看,1872年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走出天國上朝,意味著東方世界在自然科學領域重新起步了。

------------------------------------------------ 2016年4月27日 修改-----------------------------------------------------------
根據評論區建議直面回答「為什麼明朝科技這麼發達,清朝滅明之後科技反而退步了?」,套用知乎名言,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1、明朝科技發達嗎?
答:不是。從上述的科技發展時間表來看,明朝在自然科學理論上沒有什麼貢獻,在理論研究的領域和西方的差距是拉大的。那麼所謂科技發達的印象是怎麼留下的?是被應用科學層面的成果給掩蓋了。比如廣鐵,廣東生產的鐵鑄炮明顯效果特別好,算是當時的高科技產品。為什麼?以今天的科技來看非常簡單,廣東以木炭為原料,較之北方多以煤炭為原料,最後生鐵中硫含量較低。但這樣的應用科技貌似很領先,但是不去了解冶金中各種元素的作用,沒有化學元素的概念,這種領先是沒有發展潛力。

2、清朝科技退步了嗎?
答:清朝科技有沒有進步很難評價,即使進步也是牛車水平,而此時的西方科技已經走上了高速公路,東西方科學技術水平加速拉大是肯定的。明朝和清朝,都沒有建立一個鼓勵自然科學進步的體系,這是兩個朝代的最大失敗。如果從文明的角度去記錄人類作為整體的發展歷史,留下的恐怕只有各種自然科學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的水平。放棄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放棄對工業的發展,所謂回歸自然所謂原生態,就和17世紀的皇帝們沒什麼區別。

------------------------------------------------ 2016年5月3日 修改-----------------------------------------------------------

3、中國的自然科學為什麼會落後?

答: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是中學數學的極坐標理論驚著了,然後再一看發明年份又被驚了一次,明末,不禁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是在中國?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面,隨著年紀和視野的增長,我得出這樣一個觀點,落後的原因是:實用主義。


討論到底是明清誰的鍋毫無意義
1500年以來世界各大國,除了西歐和美國日本,幾乎都在三四百年的時間內被碾碎
除了中國的明清,印度的莫卧兒帝國,西亞的奧斯曼帝國都經歷過類似的過程
奧斯曼土耳其甚至在1453年攻佔了東正教的大本營君士坦丁堡,武功不可一世,照樣在後來的歷次戰爭中被半開化的沙俄蹂躪
即使是1500年以來,世界的強國也從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分割地球的西班牙葡萄牙,轉移到了英、法、美、日,原來的世界級大國淪落成小跟班
是誰給了你們信心,如果明朝統治繼續下去,是有機會變成第二個日本的?


其實明朝科技也不發達,但是清朝相比於明朝來說,科技並沒有多少進步。我曾經看過北京電視台一檔節目,好像叫《這裡是北京》,有一集介紹了明清兩朝水利建設工程方面的技術問題,通過實物比對,幾百年之後的清朝在水利建設方面要比明朝落後。
如果要說如果是明朝繼續存在或者滿清沒入關,中國會不會落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沒有產生西方那種科技的內生動力,如果沒有外力打破的話,中國很難從封建社會的那種循環中走出。但是,落後和挨打是兩回事,至少落後和一直挨打是兩回事。如果不是滿清政府,是漢、唐、明、隋、秦等其他朝代,中國就算是落後,在中西第一次衝擊時處於下風,但是在五十年後的中日戰爭中是否還會一敗塗地?落後不可怕,知恥而後勇的也是一種能力,但是看遍歷史,我沒有看到清政府有這種能力,一敗再敗,甚至不敗而敗,最終一敗到底!不知道甲午戰爭中,我們有沒有擊沉日本一艘軍艦?
在知乎上我看到太多人給滿清政府洗地,對此我只能呵呵已對。說真心話,清朝作為一個大統一王朝,統治中國兩百六十多年,對中國多民族國家和疆域的形成是做出重大貢獻的。但是,對晚晴的腐朽無能、割地賠款,甚至是文字獄和大屠殺、閉關鎖國進行洗地,我就無言以對了,只能豎起大拇指贊一句:好奴才!


反駁那位反駁高票仁兄的答案的仁兄 (這句話好好玩)@小嗷嗷
反駁答主觀點就要反的有理有據點好嗎。
第一,既然引用百度百科為什麼不引用完全?再來看一遍《崇禎曆書》的百度百科:「《崇禎曆書》在1634年編完之後並沒有立即頒行新曆。新曆的優劣之爭一直持續了10年。在《明史·歷志》中記錄了發生過的8次中西天文學的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運動,最後崇禎帝「已深知西法之密」,並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頒布新曆的決心,但頒行《崇禎曆書》的命令還沒有實施,明朝就已滅亡。之後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湯若望刪改《崇禎曆書》至103卷,並由順治帝將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曆書》被收入《四庫全書》,但因避乾隆(弘曆)諱,易名為《西洋新法算書》。」明朝那裡把一本書打死了?明朝任用官員翻譯西方文獻,並且官員引用一些西方觀點於書中,之後把事情拿到桌面上來談,來爭論不正是說明了他們對於科學的尊重和對本民族文明的自信嗎?
第二,你不同意作者關於「士大夫階層普遍接受西學,研究西學」,並舉出「徐光啟要做火器,但是有人反對說:「堂堂天朝,精通火器、能習先臣戚繼光之傳者亦自有人,何必外夷教練然後能揚威武哉?」然後就沒有了下文。」
來,再讓我們完全的還原下真相:徐光啟被崇禎重用後,除了主張除購炮外,還要招募三四百名葡萄牙炮兵,分派邊鎮,做炮兵教習,甚至做僱傭軍上陣打仗。這是前所未有之事,立刻有人上疏反對:「堂堂天朝,精通火器、能習先臣戚繼光之傳者亦自有人,何必外夷教練然後能揚威武哉?」我們可以看到這段話完全就是在反對任用外族來教習官兵,哪有什麼反對人家造火炮的話? 在那個年代聘用外人訓練官兵甚至招來做僱傭軍的想法真的是挺讓當時的人匪夷所思的,所以有反對的聲音很正常吧。還有有人上書反對怎麼就是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反對了? 一個人的話當成是那個時代一個階層的看法,這個有點太形而上學了吧。 還有,你之後拿出了「三君」之一的鄒元標的「古已有之」來說事,進而想要指出東林黨是不屑於西學的,抱歉,當你說鄒元標認為西方科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時候,我感到了我對這個人了解還是比較少,不知道他曾經說過什麼西方科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話,所以,如果有,還請你表明出處,希望不是斷章取義的話,謝謝。
我說一下我所了解的鄒元標對於西學的態度吧,鄒元標在《願學集·答西國利瑪竇》中寫到:「得接郭仰老,已出望外,又得門下手教,真不啻之海島而見異人也。門下二三兄弟,欲以天主學行中國,此其意良厚。仆嘗窺其奧,與吾國聖人語不異。吾國聖人及諸儒發揮更詳盡無餘,門下肯信其無異乎?中微有不同者,則習尚之不同耳。門下取《易經》讀之,乾即曰統天,彼邦人未始不知天。不知門下以為然否。」,他為什麼這麼說那?我們來看一下大環境,在利瑪竇傳教時期,注重順應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習俗,拉攏士大夫階層,聯合儒家反對佛教,得到了儒生的大力響應以及支持,引用下漢學家謝和耐對於東林黨和西學的看法:東林黨,籠統的講是整個東林運動,和傳教士接近是因為尊重同樣的倫理道德。大家讚揚的勇敢精神、在不幸和苦難中的堅強性以及倫理道德嚴格性,這些既是東林黨人所希望的善行,又是優秀基督徒們的行為。但我們還應進一步說,把東林黨人與傳教士聯繫起來的似乎是他們觀點和利益的一致性。他們都與宦官、佛僧及其盟友們為敵。他們對於佛教一直向文人界發展而感到惱火,都反對與事實沒有任何關係的空頭哲學討論,支持與他們有關紳士們的社會責任觀相吻合的實用儒家,關心帝國的防務及其財政狀況等。東林黨人只會感到與傳教士們意氣相投。最後我想說一句,明代後期的士大夫階層崇尚西學是個比較主流的觀點,但是你的意思幾乎就是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反對,排斥西學,希望你能給出比較有力的論據,而不是幾個人的幾段話,以偏概全,謝謝。
第三,你說:「還有假如這麼多人喜歡西學,那麼請問《幾何原本》怎麼一直沒翻譯完?徐光啟怎麼就對此含恨而死了?
徐光啟: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代數百年間耳。廢之緣有二。其一為名理之儒土苴天下實事;其一為妖妄之術謬言數有神理,能知往藏來,靡所不效。」
首先我想說你的這段話根本就是誤導。
1.的確有很多人喜歡西學,原因上面謝和耐的話足夠說明問題了。
2.《幾何原本》的後9卷翻譯完的時候,徐光啟的父親去世了,守孝三年(這個不用多說了,如果你硬要說他是迂腐什麼的我也沒辦法,我只想說那是在古代)三年後,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去世了,12月15日,徐光啟回到了北京。利瑪竇死後龍華民(吐槽一下這個人,這位同學不懂得什麼叫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根據我國國情辦事,所以經常辦些與中國傳統理念相違背的事情,經常與中國人發生衝突)執掌耶穌會,禁止傳教士向中國人傳授西方科技,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西方傳教士與中國人的接觸和交流。另外,與徐光啟比較熟悉的兩位神父龐迪窩和熊三拔並不諳熟《幾何原本》內容,其數學水平與利瑪竇相去甚遠,這兩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是使徐光啟感慨太息,決定停止續譯的根本原因。
——引自百度百科—幾何原本詞條
3.含恨而死,這個......他是不是含恨而死我真不知道,畢竟我不是徐光啟,不過他被排擠肯定是有的,但是這跟西學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那個時代正是閹黨和東林黨黨爭時期,徐光啟不屬於任何一派,結果就是被閹黨嫌棄了再被東林討厭,總之是兩邊不待見,一句話:你不是我們的同志。.
4.徐光啟的那段話加上上下文如下:「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代數百年間耳。廢之緣有二。其一為名理之儒土苴天下實事;其一為妖妄之術謬言數有神理,能知往藏來,靡所不效。卒於神者無一效,而實者亡一存,往昔聖人研以制世利用之大法,曾不能得之士大夫間,而術業政事,盡遜於古初遠矣。」出自「刻《同文算指》序」,這是人家徐光啟寫的序言別讓別人誤解成遺言,這段話本意根本就是在黑佛學好嗎,說佛學空談誤國,不能實幹興邦 ,結果導致了「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代數百年間」。
我們可以看出這幾件事幾乎沒有什麼關聯,可是放在你的嘴裡就成了,一個為國為民宣揚西學不受待見,處處排擠,著作未完,臨終感嘆:「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代數百年間耳......」,最後含恨而亡,好悲傷啊,可這不是真的。至於你認為徐光啟當時不出名,崇禎鬧笑話,估摸著火炮是個笑話什麼的就不反駁了,畢竟一個人一個看法,你開心就好了。
第五,你說湯若望搞火器被一個大儒反對,先說結果:湯若望成功地造出了20尊大炮後崇禎帝「嘉其堅利,詔再鑄五百位」。然後再說百科裡的那段話,我就奇怪了,你既然要引用為什麼總是不引用完整那?
完整的百科:「在關於西洋傳教士湯若望的爭論中,劉宗周的主張更暴露出當時儒學已經缺乏應變能力。崇禎帝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打算用湯若望製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先進技術,解決內憂外患問題。如果崇禎此舉能順利進行,也許中國可以從此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火器時代,並由兵器製造業引發一場工業革命,甚至中國近四百年的歷史都要重寫。但是,劉宗周堅決反對重用湯若望,更堅決反對製造火器。他說:「臣聞用兵之道,太上湯武之仁義,其次桓文之節制,下此非所論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國威所以愈頓也。」「火器終無益於成敗之數。」他把湯若望看成異端之人,請崇禎「放還本國,以永絕異端之根。」他堅持「仁義」說,反對革新兵器,更拒絕接納西洋的天主教。表明儒家傳統已失去了寬宏大量的開放精神,這也許是近四百年來中國落伍、中華文化發生危機的原因之一。
崇禎帝急於求治,劉宗周卻說先治心,崇禎帝要求才望之士,劉宗周卻說操守第一;崇禎帝訪問退敵弭寇之術,劉宗周卻說仁義為本。故崇禎說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將他革了職。這一年劉宗周六十五歲,這是他第三次被革職。他在《與祁世培書》中說:『抱頭南下,便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對於百科中說儒家喪失了開放精神我認為應該更確切點說是從他開始儒家失去了開放精神,他雖然在政治上是一個迂腐的老先生,但是對於儒家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他的保守與迂腐導致了之後數百年儒家開放精神的喪失(僅僅是個人觀點)]
寫到這我想說一句,既然要反駁人家觀點就有理有據,既然要說事,就把事說全了,別誤導別人。
第六,有點累了,粗略的看了看後邊,說了幾本書怎麼著怎麼著,除了《徐霞客遊記》和《天工開物》的一丟丟其他都沒看過,也不是哪一領域的專家,所以就不說了,一個人一個看法,你高興就好。至於你說古代至今人們重視的只是科學中的工科,的確是真的,可是重視工科的不光是中國古代,具有社會價值,能夠創造社會財富的工科放在那都一樣,西方亦是如此,你發明的東西不能創造財富到哪都是玩具,不用非得限定於中國。然後後邊說什麼開花彈,什麼火器,大炮怎麼固定之類的,抱歉,這些都太專業了,我不了解。最後你就開始滿嘴污言,我也不想說什麼了,言論自由,我只是一個普通網民,你滿口髒話,不覺得害羞我也沒辦法,你開心就好。

說明:以上所言只是對於反駁高票答主的一些有失偏頗的例子和觀點的反駁,並不代表我認可高票答主的觀點,謝謝。


看著前面這些答案在那裡照本宣科報菜名真為你們感到捉急啊,求你們別再YY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了行不行?這麼nb怎麼沒見中國古代搞個大學/科學院之類的?某些人天天說湖南大學上承嶽麓書院,還有人說北大上承國子監千年道統,真是令人齒冷,也就欽天監,工部這種地方勉強有點相關職能而已,其他的,用西方的辭彙來講,頂多算個gentlemen scientist,也就是所謂民科(褒義的)。一個國家全是業餘科學家,連個官科都沒有,沒有一個穩定而活躍的科學家社區,沒有一套完整系統的教育體系傳播科學知識,怎麼玩?這點上tc還不如穆斯林,好歹當年阿拉伯帝國在巴格達還搞了一個智慧之家。
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徐光啟,沈括,鄭和,等等等,他們的身份都是一樣:官員,而不是職業科學家,所以他們的工作多半只是工作之餘總結一下自己的見聞,搞搞翻譯,類似於長者發表的那27篇文章以及那兩個著名報告的性質,而同一時期甚至更早,由於已經開設了大學或者科學院之類的場所,西方,包括阿拉伯帝國都已經出現了職業科學家。這個體制上的巨大差距大家經常忽略掉了,而且給國人的一個流毒就是以為自己可以出於興趣小敲小打搞成科學研究,這就是現在民科(貶義的)的來源。


清朝不是退步,是固步自封而停滯不前。

《四庫全書》編纂時,清人禁毀了數以千計的科技書籍、軍事書籍。倖存者得以「存目」,但是書還是被禁了。因為被清朝所禁的書籍太多,以下只列舉一些。

禁書一:《天工開物》

禁書二:《武備志》

禁書三:《神器譜》

(清中葉用的火器和明末的仍然大抵相同,進步不大,許多在明末出現的實驗武器甚至還被清廷冷落了)

禁書三:《兵錄》

禁書四:《武備要略》

禁書五:《城守籌略》

(明朝已開始引進西方城池技術、要塞設計等等,如上圖中的「star fort」)禁書多達2855~3236種,本本可貴。詳見:《四庫禁毀書叢刊》《清代各省禁書匯考》《清代禁書知先錄》《清代禁毀書目》。


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謝邀,簡單答一下吧。

中國在清朝以後逐漸落後世界和清朝關係不大,說實話這黑鍋不能讓清朝背。可以說,正是因為中國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導致了中國在近代以後科技全面落後的必然結果。

古代中國事實上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科技概念的,如果說有,也只是有工程技術的概念,並沒有能夠提煉出抽象的理論科學。古代中國重文輕理導致了知識分子基本只專註於文史哲的研究,即使是社會科學也很少涉獵,更不要說數理化的研究了;而重農抑商的傳統,導致了從事生產活動的中國古人只需要循規蹈矩地種菜即可,對於量產,即大量重複同樣的化學反應、物理定律或生物特性絲毫沒有需求。也正因為重文輕理、重農抑商,古代中國對於科技的研究基本只停留在對於現象的觀察和總結上,簡單說來就是「跟著自然走」,而沒有發展到「總結自然」「改造自然」的高度。

回顧中國科技史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一直以來領先世界的,流傳下來的科學書籍,大部分是工程技術。在數理和化學方面,對於理論的總結概括幾乎為0。而中國的工程技術總結,大體服務於兩個目的:農業生產和政治統治。農業生產自不用說,天文曆法、水利工程、基礎農學等技術的總結都是服務於國民經濟的絕對支柱——農業的;而星相觀測、冶金、軍事工程、土木工程、測繪、航海技術等,都是服務於皇家政治統治的。當然,如果說道教煉丹可以被歸入化學研究的話,那麼服務宗教,也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一個較小的目的,然而中國自古不是一個宗教國家,宗教對於科技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推動工程技術發展的源動力了,更沒有推動理論科學發展的力量。

脫離了理論的技術研究,充其量只能是一種高級的經驗總結;缺乏理論支持,工程技術是很難進取得突破和跨越的。想想《三體》當中,三體人僅僅是使用了智子來封鎖了人類理論物理的發展,在幾百年當中儘管人類的工程技術取得了在我們看來驚人的成就,然而由於理論研究停滯不前,人類的實際能力其實和幾百年前根本沒有任何區別,仍然只能潰敗於科技領先的三體人的腳下。

寫下這樣的情節,劉慈欣並非是開腦洞,而只是將古代中國的情況寫進了小說而已。

另外,工業革命之後的中國,技術並沒有退步,而只是停滯不前;你停下了,別人都在前進,自然必定落後。


哪裡發達了,發達還能被李自成滅……一群學者自己宅在家裡鬧著玩的東西,也沒發表也沒應用,這能算科技嗎
(陳朱理學發明於宋朝,刪除)八股取士,文字獄,哪一個不是明朝發明的

火器雖然有很多發明,但決定戰爭勝利的是人民,是生產力,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


看了下面一些評論,說幾點。我強調的是交流使中國進步,不是穆斯林使中國進步。穆斯林只是交流的佐證而已。某些人把第一句話跳過去直接噴第二句,足可見精神是何其的狹隘。中國開眼看世界快兩百年,還有這麼多讀書識字的人如此狹隘,我們還要苛責古人嗎?

~~~~
明朝初年的科技來源於宋元期間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交流。鄭和的整個船隊大部分軍官,包括鄭和本人,都是穆斯林。這些科技的停滯和衰落,起源於明朝禁海。明朝軍隊的火器有多先進我不怎麼了解。至少袁崇煥和努爾哈赤交戰的大炮是和葡萄牙人買的,所以稱之為紅夷大炮,後來被誤傳為紅衣大炮。

歐亞大陸一共五千萬平方公里。除去中國和周邊的一千多萬,還有至少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些土地上分布著盛極一時的許多大小文明。這些地區因為沒有高山,大洋和大漠的阻擋,數千年來文化交流幾乎從未中斷過。所謂古代中國在和這些地方隔絕起來的情況下,在明顯已經在一些方面落後的前提下,一樣能達成和其他地區一樣的進步,如果不是妄想,那就只能解釋成為種族優越論了。


我既不是明粉,也不是明黑,甚至不是清黑。
但上面很多答案裡面把徐光啟和伽利略相提並論。你們覺得好意思嗎。
1年365.242天都算不清楚的情況下。談科技發達,好像不太對把。《崇禎曆書》就是皇帝為了解決曆法不準確才要求進行修訂而翻譯來的書。

中國步入明清後基本就是一個緊縮,停滯的發展帝國。

另外,光用書本證明中國科技發達,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如果達芬奇的手稿裡面東西也是真的,好像飛碟,坦克,飛機,潛水艇,都是他發明的。
基本歷史是,明代的火器,兵器,都和同時期的日本差不多。冶煉鍛造技術甚至還差一點。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明代科技一點不發達,絕對沒有引領全球。由於中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為立國基礎。加上中國知識分子的自大,輕視數學等原因。中國的科技其實發展其實一直緩慢。如果說在明代中期以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科技樹大家都還半斤八兩,但這之後,就完全落後了,人家加速了。

真要科技很發達,朝鮮半島和日本人只打個平手,
後面居然被清兵和流寇折騰成那樣。 唉。


話說第一的那位能不逗了,整個中國古代就沒有科學一說,完全的實用主義,抽象的科學理論基本為0。單論實用的技術清朝還比明朝好不少,從火槍到大炮再到農作物之類的,至於打不過外國,身為唯一一個穩定控制新疆西藏東北加蒙古的朝代清朝打不過你認為基本一直龜縮在長城裡的明朝能打過,實際上俄羅斯一來這些地全是俄羅斯的。


清,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我不是所謂的皇漢,也不是明粉,但我是堅定的清黑!…………清的罪惡不是在於它的殘暴和屠殺,也不是在於它的異族身份,而是在於它的「蠻」。甚至不光在於它本身的「蠻」,而是在於它對於「蠻」的態度,它僥倖或者有幸獲得天下,,讓它有種自己的文化技術優於漢族或者其它民族的幻覺,後來它發覺到自己在對比下的愚昧和落後,它 (滿清領導層 )深感恐懼與不安,內心高傲的虛榮和扭曲的歧視讓它無法正視現實也不敢不能正視現實,如果正視現實,滿清將比蒙元更加迅速的滅亡,因為在17,18世紀世界發生的科技文化革命那是翻天覆地的,比起蒙元的14世紀那是一個天一個地,所以清的毀滅將更加迅速。何去何從,內心的傲嬌和這麼巨大的既得利益面前,它將使用「蠻」驅逐「文明」,重重的關上歷史的大門,再在內部布上牢籠,將活躍躁動的分子滅殺,剩下安分的再剪去有可能蹦達的羽毛和翅膀(剃髮衣服和文化禁忌),打個不怎麼恰當的比喻就好比今天生豬養殖場里給豬打得耳標:檢疫合格。有清一代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朝代,而是一個幾億人的超級集中營,…更甚至說是一個超級養殖場!!!…………………………有人到處拉個不著邊的史實來對比明清,證明清不比明差,這明顯的毫無實際意義,朝鮮也有很多韓國沒有的優點呢!又有人開啟嘲諷模式,貴明技術如此甚叼,安能敗於我大清乎???古羅馬技術叼吧,何能敗於日耳曼蠻族?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技術如此燦爛何能敗於蠻族突厥人?火器革命以前,技術不是決定勝敗的決定因素。這點都不懂,噓個what?


知乎的套路不是應該先問是不是嗎?
我就想問下,滿清比朱明,哪些技術退步了?


明朝的有些發明還是很有創意的,但創意不代表有用,不代表實戰性。清朝的火器弱是跟同時代的西方比弱,跟明朝比還是略有優勢的。
說明朝的科技第一跟說宋朝經濟第一都全部忽略了科技和生產力是會發展的。


我覺得題主沒弄清一個問題:科學技術是靠著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發展的——明清第三帝國都是內斂的,因為唐宋第二帝國在擴張時反覆遭遇挫折,而中國科學技術的巔峰,恰恰是擴張受挫最劇烈的北宋。
明清在制度上一脈相承,也同樣有特權階級(明為朱姓皇族,清為滿洲八旗),為了維護一個畸形的特權階層,經濟上自上而下的剝削,意識形態上自上而下的愚化,類似於今日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明朝更惡劣的是,官員不僅怠政,而且假公濟私(朱元璋開國大典默認的),留下無比龐大的三公開支,導致了萬曆晚期資本主義萌芽微露;相比較,清帝王勤政,故人口上出現膨脹,擁有更多的勞動力,這卻削弱了科技的進步——歐洲工業革命幾乎是被逼的,因為蒙古人西征帶去的鼠疫把80%的人口kill掉了,剩下的人要活下去只能另找出路。。。
所以,明清比較沒有任何意義,從社會形態看,他們本身是一個整體;而直到鴉片戰爭前,國人都沒有大中華的概念,都盯著自己啊門前的一畝三分地;因此,也不會有所謂的社會分工(要麼做官要麼農民)。直到今天,仍未逃出這個吸引力——國企打著國家的幌子不到海外布局盡想著在國內圈錢,重蹈覆轍僅僅是時間問題~


當武備志,崇禎曆書,天工開物這些軍事,天文,工學著作都成為禁書的時候,當湯若望這樣的傳教士差點被凌遲的時候,我們的科技不可能不退步。


科技進步了怎麼還繞不開馬爾薩斯人口陷阱?!怎麼還打不過「落後」的滿族。怎麼還讓農民起義軍逼的思宗上吊自殺?!
實名反對@陳堯鵬
我想問,幾十萬科技落後的民族湧入人口一個億的科技先進民族,對經濟生產方式能有多大改變?能對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築社會性質能有多大改變?!
如果社會退步了,為什麼清代的環境承載力反倒提高了,明末一億人口怎麼到了清朝能夠達到四億人
所謂殖民,殖民是指強國向它所征服的地區移民,並掠奪原當地人民的利益。是先進民族對落後民族的從社會性質到文化的全面征服,被征服民族的社會性質是會隨著征服而徹底改變的。客觀來講是先進生產力的擴張。所以我們說資本主義工業列強對印第安人印度人的征服是殖民,因為印第安人印度人被征服後,原有的狩獵採集社會,奴隸制農業社會被破壞,印第安人印度人轉而成為資本主義工業體系的一環,或是為之獻出生命節省糧食或是成為種植園或者工廠工人。
由於東北當時的氣候不適宜農業生產,女真人主要採取游牧的生活方式,可供養人口相當少,社會相對於農業文明十分簡陋,因此,女真人在起兵前屬於奴隸社會,在入關前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階段,入關後面對一個成熟的農業社會,迅速掃除奴隸社會殘餘,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逐步縮小直至廢除,全面繼承中原農業社會制度,要論起殖民的話,嘻嘻,你猜,這算誰殖了誰?
上層建築總想著決定經濟基礎,這是病,得治。

相關回答:怎麼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 — 都博洋 的回答 - 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227396/answer/96626859


明朝科技也是西方傳過來的。
徐光啟是跟著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翻譯學習的西方科學技術。
明後期海禁,清延續了閉關鎖國政策,是導致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任何不和其他地區交流的國家地區都是落後的,包括撒哈拉以內非洲、美洲。
所以這個跟儒學什麼的關係不大。
主要是必須開放交流。
蒙古人把宋朝滅亡。靠的不是什麼儒學、西學。而是縱橫四海到處搜羅的先進軍事科技和軍事思想集成了。
========
順便說一句,所以什麼放火長城這玩意是個禍害。
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能繁榮昌盛。
文字獄、思想犯。這種容不得第二種聲音的獨裁專制也是落後的重要原因。


南京是大明國的首都之一,南京衛所火銃軍為了節省經費,每年僅實彈射擊三次,每次火藥不過得五匙,其他省份則明文規定無大事不得實彈射擊調用火器,實際上當時雖然裝備火器的軍隊很多,但真正會用的少得可憐。
而且明代自製火器質量低劣(明代除部分京軍外,並沒有集中生產制式武器的制度),士兵操作火器如同過鬼門關,你說的援朝戰爭就常常發生戰場連環炸膛,作戰效果則像撞大運。
你說的抗倭戰爭中,戚繼光其實就因為這兩點非常反感各種國產火器,只對小口徑弗朗機有點好感,北方戰場也差不多,火器起的作用遠不如多民族聯合騎兵。其實在明代甚至大清,步兵火器,尤其是槍大多數時候,其實際的作戰效率真心不如一隊訓練優良的藤牌兵。至於大炮,太貴了,大明真心是用不起,大清也困難,網上盛傳左宗棠那段說挖出明代火炮接著用的段子真心不是在讚美大明國,而是在亮寒酸討錢。

科技這種東西連西方在17世紀,甚至19世紀以前,其實也不會對社會產生如今天一樣的整體性影響,因為今天讓科技成為倍增器的東西不要說在大明不存在,其實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怎麼存在。所以,姑且無視明粉們挖掘出的那些明代神奇火器其實大多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東西,或者仿製中的西洋貨,連實驗兵器都算不上(大明可沒有什麼裝備開發研究院),就算真的牛逼無比,以大明的制度也無法製造裝備(大明國曾仿製西方火炮,但是每門耗銀甚巨,被反對是很正常的)。
沒有財政支持的先進武器是沒有意義的,要知道,在戰爭全面火器化初期的三十年戰爭中,法國的戰爭國債一度發到了一年摺合九千萬兩白銀,近代貨幣銀行體系的誕生,其中就有大家都需要借錢打仗這個重要原因,普遍火器,再加上大海軍,沒那麼多錢根本打不起這樣的戰爭。


所以,歷史不會單單因為一兩件神奇發明就發生重大變化,古代人也不會蠢到有又好用又合算的戰爭機器不去用的,大清自然也不會放著火器不用,但問題在於,技術真的能適應中國的古代社會嗎。可戰爭科技升級意味著對財政乃至於整個國家制度的壓力都會快速上升,尤其對於中古時代的戰爭而言,一兩次勝仗是不足以改變整個局面的,尤其對於陸地作戰而言,科技兵器真正決定戰爭結局是二十世紀才有的怪事,火炮也好,火槍也好,其實所起作用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戰爭依然是靠人力去支持的,所以想真正建立一支各位想像中的火器軍隊(其實明代理論上裝備火器的軍隊已經近半,清代比例更高,少數幾次戰爭中,火器為核心戰力的軍隊高達60%以上,甚至70%),真心是很貴的,不只是裝備幾種兵器的事情,火器戰爭相比於冷兵器戰爭是一種後勤、訓練、部署成本都高很多的戰爭,如果再加上海軍,那明代戶部尚書的日子已經很好過了。

對這一點,清代的認識是最直接的,大小金川之戰是康乾時代花錢最多的一場戰爭,乾隆靠他老爸的稅賦改革,在三代里算是財政狀況最好的時代了,金川之戰依然幾乎花完了他的國庫,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火器的支出。對於明清兩朝而言,其實真正需要靠火器才能從科技上碾壓取勝的對手真心沒有,皇帝做什麼死呢?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主要不是輸在科技上,而是戰略判斷上,實際上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於大多數當時人而言,並不覺得是一件特別改天換地的事情),中國境內無論對外還是對內的戰爭科技都已經升級到很不錯的地步了,19世紀無論是大清還是大清國內的敵人,太平天國也好,其他也好,距離世界先進軍事科技的距離都不算遙遠,基本上世界上一流的武器到中國來都用不了五六年,即使是仿製也不過就隔著十年,由於當時的國際軍火貿易基本上是自由貿易,甚至像加特林機槍這樣的東西,歐美還沒流行開,淮軍就已經用上了,仿製也沒過幾年,因為當時歐美的現代軍工也僅僅是剛剛起步而已,其實沒有那麼強的技術鴻溝,清末的清軍其實是一支普遍裝配後膛槍,有完整的輕重火炮,而且初步具備簡單軍工生產能力的軍隊,從裝備層面,世界強國該有的東西我們基本也都有。但結果呢,歷史告訴我們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明朝那些事兒》沒有寫但是實際很重要的事情?
中國古代不同朝代氣候與各自服裝有關聯嗎?
是否有過應州之戰,明武宗親征取得應州大捷的記載是否真實?
中國古代曆法是如何推算的?
中國有哪些改變了中國歷史學知識體系的考古發現?

TAG:明朝 | 科技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