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朝每個皇帝都有像康熙、雍正那樣的鐵腕手段,明朝能否解決黨爭問題?
只是假設,如果明朝皇帝有那樣的鐵腕手段,對文官集團能否有效管理?如果能,具體措施是什麼樣?明朝最後的命運因此又會有什麼不同?另外,雖然明清兩朝皆有黨爭,為何外人覺得明朝的黨爭現象是最嚴重的?
先問是不是,再問怎麼辦。
題主的清史水平可能還不如晉江女,因為晉江女都知道「康熙後期發生了嚴重的黨爭」。所謂九龍奪嫡,實際上就是以不同皇子為中心的大規模黨爭,涉及範圍超過了文官,波及宗室、八旗軍事貴族等清國的整個統治階級上層。康熙採用了鐵腕手段,也未能解決這個問題。最後,雍正在黨爭中獲勝繼位,利用皇帝手中專制君主的權力,才剷除了反對派。然而,他不久就死去,所以新的黨爭才沒有發展起來。
可是,到了雍正的兒子乾隆帝時期,又發生了鄂爾泰和張廷玉之間的黨爭,同樣是牽連甚廣曠日持久。乾隆對此也只能採取平衡之術,使他們互相牽制。此後,清朝歷代皇帝也大率如此。到了清末,黨爭已經無法控制:翁同龢與李鴻章的清流、北洋黨爭便讓清國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
可見,清朝皇帝也沒有能夠消滅黨爭。
然而這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明清黨爭的實質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不同派系(而且往往不是文官對宦官這樣不同集團之間橫向的鬥爭,而是不同集團內部均分化為兩派縱向組合展開的全統治階級範圍內的鬥爭——比如東林和閹黨的黨爭中雙方彼此都動員了宗室、文官、宦官、武將的力量)之間的鬥爭,而鬥爭的基本內容都是設法奪取專制君主的權力,也就是皇權。無論是設法影響皇帝,還是直接謀取帝位,最終都是要讓皇權支持自己這方。這種黨爭,是不可能用鐵腕來消除的,即便是專制君主的鐵腕也不可能——皇權的明確支持的確可以決定一場黨爭的勝負,但往往不過是另一場新黨爭的開始。
在這其中,皇帝所能做的,只能是儘可能地控制局勢,將黨爭導向對其本人有利的局面。實際上,許多皇帝刻意推動「異論相攪」的權術,維持一個可控的黨局,以便有利於自身的獨裁統治。自從宋代以來,這樣的皇帝屢見不鮮,宋徽宗、嘉靖帝、萬曆帝、乾隆帝,都是此中的高手。當然,這些自作聰明之人最終也往往操盤失敗,把局面搞得無法收拾。然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全都是自以為可以控制朝局的,而且的確也是一度控制得不錯,不存在明朝皇帝就無法控制「文官集團」一說。
無論如何,題主的問題自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謝邀
帝制背景下的黨爭無論誰也解決不了。帝制時代無外乎爭擁立之功、爭皇帝面前的話語權以及皇帝借黨爭來平衡勢力。
入關之初的多爾袞與豪格之爭,背景就是擁立的問題,只不過被愛新覺羅家族的內裝掩蓋。鰲拜、蘇克薩哈之間的政爭,為的是皇帝面前的話語權,這個被八旗貴族政治所掩蓋。康熙時代的明索之爭、九龍奪嫡的大背景就是諸方勢力爭取擁立之功,只不過政爭的勢力都屬於一個利益共同體。整個康熙朝,清政府一直面對來自西北的危脅,所以在准嘎爾的問題上,諸勢力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這才沒鬧出大副放火燒船長的鬧劇。
晚明政爭之所以鬧的不可收拾,原因也是各個勢力之間,沒有共同的利益。士大夫與貴族不同,明朝的文憑清朝也承認,比如于成龍,他就是晚明的貢生,清朝時被安排的官職;清朝第一位狀元傅以漸為明朝時的秀才,即便是官員,投降的話,也就是降級留任,很少會被革職回籍。皇帝不論換了誰,文憑在手,就不怕沒好日子。貴族不同,他們權力的根來源自皇權,所以貴族容易達成利益共同體。但貴族政爭的本質也是黨爭。
雍正時代,初期有年、隆之爭,中後期有張廷玉、鄂爾泰之爭,只不過這次政爭又被兩人的民族所掩蓋。看似漢臣與滿臣之爭,本質上也是不同勢利的黨爭。
所以說強人也改變不了黨爭,最多會引導不同勢力趨向一個利益。
沒用·····我大清皇帝有自己的基本盤
明朝皇帝····信誰啊?依靠誰啊?
和依靠軍閥打軍閥的蘿莉控炮哥沒啥區別···
落水吧····
雍正帝因為在位時間短,臣子忍了他 13 年,看起來沒有黨爭。
官僚和資本家階級的不滿已經積攢了十三年,因為還處於適當的程度故而隱忍未發,若是超過這個限度一直持續下去的話,就會以某種形式爆發出來。
乾隆帝即位後,清朝的政策立刻發生巨大轉變,回歸到康熙時代的寬大政治。在雍正朝備受倚重的鄂爾泰與張廷玉並列佔據朝廷官僚的首班,代表滿族人與漢人兩大勢力。兩派鬥爭馬上顯現出來。但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利益,所以兩派的鬥爭沒有到達明朝那種你死我活的地步。
二人對於改變原來的施政方針並無異議,大概因為他們二人一致認同若不是雍正帝就無法施行雍正帝式的政治這一觀點。但也許二人最終在目的上多少有些不同。鄂爾泰因為是滿族人,總是站在滿族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若像雍正帝一般無視社會上有權勢者的意向,則滿洲民族的前途、與之唇齒相依的清朝的前途令人擔憂。
君主掌握著政治上最終的決定權,因此無論多麼有權勢的官僚,上面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他沉默,甚至能夠將他消滅。但是,這是一個個單獨的官僚,而不是官僚階級。雍正帝的努力終於改變了官僚組織中極小的一部分,但官僚制度依舊存在。不受擁有這種不死之術的官僚階級的歡迎,就不是為清朝著想。在某種程度上承認官僚的私慾,允許他們與資本家勾結,讓清朝與他們利益相關、休戚與共,這才是讓清朝永存、保持滿族人的既得利益的最為安全的方式。
與之相對,漢人張廷玉的想法又有些許不同。漢人的文化是不滅的,無論在政治上被何等異民族王朝控制都毫不動搖,這一點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已經被證明。異民族王朝的漢化是歷史的必然,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無論是什麼樣的王朝,只要是漢文化的保護者,漢人的上策是支持這個政權。漢人希望清政府不要多管閑事,讓漢人自治,只在武力上提供保護,使之不受外敵侵害便好。但是,漢文化換句話說就是儒家文化,而雍正帝的做法怎麼看都傾向於法家。委任大臣做大臣的工作,委任地方官做地方官的工作,既然委任便不再橫加干涉是儒家的政治。這也是最為自然且永久的方法。像雍正帝一般法家化的、連地方官的工作都想帶到宮中親力親為的做法讓人不敢恭維。清朝適當地尊重漢文化,作為漢文化的保護者就可以了。換言之,優遇學者,讓官僚生活富足。因為他最終也是為了清朝,所以如此引導清朝也成為他作為臣子盡忠的理由。
無論如何,在乾隆以後,清朝與知識階級、官僚階級最終融為一體。從一方面而言,這意味著清朝的存在依存於官僚階級。可以說清朝選擇了一條最為容易的路,但也可以說是命運使然,清朝終有一天不得不走上這條道路。
以上皆引用自:充滿善意的惡意政治 | 麥讀贈書
解決黨爭,康熙鐵腕。。康熙解決黨爭了嗎?
學康熙也不好使啊,全看皇帝本人,如果有本事,像明太祖對付黨爭那就是都殺了吧。藍黨胡黨一殺好幾萬,就是康熙也做不到用結黨的罪名處置好幾萬人。
所以別說學康熙了,最鐵的是明太祖。在專政腐敗獨裁,國富民窮,連基本的自由都沒有的封建舊社會
高層有黨爭未必是壞事。
天下一言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我橫行無忌,誰能奈我何,才是最可怕的時候。理論上,不可能消除黨權。
權力是精英主義的結果,而精英主義又是人際鬥爭的結果,說白了就是「比你強」的結果。
權力與鬥爭,是精英主義這個「母親」的雙胞胎兒子:權力導致鬥爭,鬥爭指向權力。
另外理論可知,大清黨爭的程度過於大明的黨爭。
因為大清的精英主義集權程度,比大明過之。沒用
如果是從朱棣開始一直這樣還可能(最少保證了獨攬大權)、如果是從嘉靖萬曆這些開始只能說尾大不掉。再來幾個大佬也扶不起來這是從根子上的積重難返。(滿清不也就也只維繫了康雍乾三代,集權王朝弊病從來都是積重難返的、而不是靠幾個君主英明領導)
除了共產主義和其中華原型——大同信仰,
沒有任何主義能擋住精英集團暴走。
好了還想更好,自己好了還想子女後代坐在上面不下來。
於是,
周期律!
被下邊的殺光再來。
有可能。這裡要得罪一下明粉們,不得不承認清朝的皇帝從皇太極到乾隆,各個都比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有本事有手段。當然,明朝皇帝們也不是不想改革,但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們的權力越來越大,從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之爭和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們面對文官集團一種無奈和不信任。清朝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歸功於八旗制度,清朝皇帝們牢牢地掌握著軍隊,絲毫不讓那些文官們染指。正因為軍隊在自己完全被自己掌控,所以康雍乾三代皇帝可以對內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對外開疆拓土,而文官們卻不敢說個不字。所以,黨指揮槍,這是非常英明的決定。個人觀點,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康熙後期的九子奪嫡是不是黨爭?熱鬧不熱鬧,慘烈不慘烈?單看晉江網上寫不完的清穿文嫖不完的老四老八,就該知道康熙後期的黨爭早已「名滿天下」,沒比明朝好到哪裡去,請問鐵腕的康熙用他的鐵血手腕解決皇子黨爭了嗎?
雍正朝開始,鐵腕不留情面的老四確是用鐵血手腕剷除了和他爭皇位的一眾兄弟們。可皇子之間的黨爭的餘波還沒落地,老四強勢殘酷的政治方針又隱隱醞釀出了鄂爾泰和張廷玉的滿漢黨爭以及文官士紳階級的怨念不滿。
不過是老四命不長,上位十三年就著急的掛了,滿漢黨爭和士紳階級的不滿才沒在雍正朝徹底爆發而已。一到小四那兒,問題就漸漸的蓋不住了,乾隆初期的政治策略只能轉回康熙朝的寬大以安撫雍正朝時埋下的政治裂痕。
在乾隆朝,小四也沒能徹底解決鄂爾泰和張廷玉的滿漢黨爭。曠日持久的黨爭越演越烈,小四也只能居中玩平衡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誰都沒能真正解決過黨爭問題,讓他們穿越回大萌當皇帝,結果也未必能好到哪裡去。
其實黨爭的問題是絕大部分皇帝都避免不了,只看誰能將帝王平衡權術玩的轉罷了。皇帝還能怎麼鐵腕,不服的殺一輪?只要還有人只要還有利益衝突,就還會有黨爭。能控制住局勢為我所用,就算是厲害了。
教育部的政治書里已經講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
就算是我黨,對於國家治理也存在思想分歧。小粉紅愛國,鼓吹西方至上也可以是愛國的。
你真的以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么
黨爭這個問題歷朝歷代都存在,但私以外不在皇帝如何鐵腕,而在怎麼去控制範圍,以免波及其他事情,清代九王奪嫡就是康熙帝沒處理好黨爭的例子。既然都叫了黨爭,就說明這是兩派甚至更多人形成了一個黨派,這種事情除非說對皇帝的權益人身造成了侵害,否則皇帝一般不會以強硬手段來解決:對這個帝國的統治維穩很大程度是要靠他底下的官員,如果貿然處理是不是會牽扯到誰誰誰,再者除開了表面見到的大黨爭,兩派之間正常情況也會有小黨派存在,萬一皇帝處理了為首的官員,下面的人再自己鬧起來也不是好事
黨爭四起,想解決就要徹底洗牌,這需要絕對權利和精準的控制力。
這種極權在明朝是不可能的,犬吠言官沽名賣直,各種搞事情求名,各種亂噴求罵求打以全清名。
這群囂張賣直的臣子和清朝那些恭順奴才臣子相差何止天地。
種性決定思維。
明朝是漢人。明朝朱元璋更殘暴。問題還不是沒解決。
為何?
黨爭,是為了江山社稷。
奈他何?
清朝是滿人。康熙、雍正用鐵腕手段,漢人自然怕了。
為何?
黨爭,漢人怕扣謀反覆明的大帽子。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權利,意識是黨爭思維。
只要有黨爭思維,將看到的事情往黨爭一放,就會有相應的對策和套路,除非罷官。
有皇帝的地方就有官員,有官員就有衝突,官員就是黨爭,你怎麼滅絕?
再鐵腕也沒啥用處,黨爭不管哪個朝代,哪個主義都會有的(共產主義可能除外),只能是平衡的相對穩定些,形式也會多種
推薦閱讀:
※明朝有錦衣衛東廠,清朝卻沒有特務機構,但清朝皇帝在駕馭百官,控制輿論方面反而比明朝更為出色,這怎解釋?
※如何評價名臣孫承宗?
※網上常提到的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 等)是真的有此處出嗎?出自何處?
※在你眼裡毛文龍(明朝)是什麼形象?
※萬戶在當時評價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