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大學生喜歡和漢族同學交朋友嗎?

雖然聽起來有些奇怪,但我真的覺得維吾爾族同學很難交往,我自己是班長,來北京以前從沒接觸過維吾爾族,想說話卻總覺得對方跟你保持心理上的距離,他們總是喜歡和自己族的朋友來往,平時在宿舍里也早出晚歸,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先給題主做一些科普:

在各高校學習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其實有幾類,他們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熏陶,但是都來到了大學與各位一起學習。

第一種,民考民,即民族學生使用民族語言參加高考。他們從小接受完全民語的教育,所有的課程,課本,考卷都是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漢語課程,就如大部分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一樣開始學習漢語。高考的科目是語文(少數民族語言),數學,漢語和理科/文科綜合。他們在考取大學之後,一般都要先去預科學校(開設語文,英語,數理化,民族理論,政治等課程)學習兩年,再和大家一樣開始本科教育。這類學生現在較少,主要是因為最近雙語教育的出現,大部分此類學生轉為雙語考生,會在下面做介紹。
這類學生大概就是很多答案當中提到的,存在較大語言障礙的同學。因為他們的漢語水平大概與普通漢族學生的英文水平相平,在漢語的表達上存在不小的困難,也可能經常鬧出笑話。但是他們的維吾爾語水平是所有大學生當中最高的,下面提到的群體可能在漢語上具有較大優勢,但是在母語水平上均是該類學生的手下敗將。這類學生不僅掌握了維吾爾語的語言文學知識,更是熟悉各科的專業術語,這是很多母語是維吾爾語的人無法做到的。

第二種,民考漢,即少數民族學生使用漢語參加高考。這類學生與在新疆的漢族考生差別不大,他們從小接受漢語教育,與漢族學生在一起上學。他們有著少數民族身份,但在學校學習過程中不會有差別對待,只是在參加中考高考時,會有加分照顧。但是考卷與漢族考生一樣。
父母雙方都屬於13個民族範圍內的,子女在參加高考時會享受50分的加分。父母只有一方屬於該13個民族的,有10分的加分。也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子女只能享受10分的加分,例如回族。但是只有當這些學生選擇填報漢語言志願(對,他們能填報兩個志願表)時,加分才有可能與漢族考生產生競爭,否則加分之後的競爭僅限於各少數民族之間。
這類大學生佔了在其他省份上學的維吾爾大學生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他們有著較小的語言障礙,他們可以自由的選擇離開新疆上學。比起其他幾類學生,他們的學習會傾向於更好。因為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等各方面還未能趕上漢語教育的學校。
如果這類學生出現在題主身邊,題主可能就不會有同樣地疑惑了。因為這些學生從小與漢族同學一起學習生活,語言上沒有障礙,交朋友也不會有太強的傾向性。這些人可能只是長得不太一樣,但是卻是普通話說的比大部分有方言地區的同學還要標準的一幫人。
不難想像,這些同學母語一般都很差。他們能夠學習、使用母語的環境只有是家裡。這就要看父母了,如果父母(比如我的)基本不會漢語,那麼在家中就必須使用母語與父母交流,這些學生的母語還能保持的較好,至少在口語和聽力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如果父母漢語很好,在家裡也沒有使用母語的習慣,那麼孩子的母語差,甚至基本不會說,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這部分學生受到本民族的歧視和排擠也就能夠理解。

第三種,雙語考生,他們使用兩種語言學習並且參加高考。高考科目是語文(少數民族語言),漢語,數學和理科/文科綜合,最後還有一門英語的加試。與民考民考生的區別是,這幾門課程中,除了語文考試以外,都是用漢語來考的。也就是說,這些學生在學校上課時,只有母語是用母語來教學的,其餘課程都是用漢語來教。這是一種在最近幾年推廣的教育模式,寄希望於讓學生學好漢語的同時,又不丟掉母語。這類學生現在很多,是維吾爾考生的主要組成部分。現在的維吾爾族父母也更傾向於讓子女接受雙語教育。
這類學生在語言上還是有障礙的,但是沒有第一種的同學大。有障礙是因為,這些學生雖然大部分課程是用漢語授課的,但是同學都是少數民族,沒有使用漢語的氛圍和必要,除非問一些學術問題。其次,這些學生的授課老師有很大一部分是維吾爾族。而且還有一些是以前使用民語教學,因為教育改革,改為使用漢語教學的。有些老師的漢語水平不能達標。
這類學生是否願意結交漢族朋友呢?是願意的,因為少了很多語言上的障礙。但是因為從小接觸的朋友夥伴同學大部分是本民族的,所以由於民族性格上的差異,這些同學還是更加願意和本民族同學抱團的。剛說到,少了很多的語言上的障礙,其實這些同學的語言障礙依舊不小,他們說幾句話你就能聽出來是少數民族,雖然沒有第一種同學那麼不堪,但是離第二種同學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這些同學將來應該是維吾爾族的主流群體,他們的母語優秀,漢語水平很高,能夠完全應付本科的教育(他們也要預科,但是時長縮短為一年)。

還要介紹一個教育模式,或者說是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援助項目:內高班。全稱為內地高中班,是指選拔一批較為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到內地,也就是除新疆外的一些教育水平較高的省份,接受高中教育。三種考生都可以參加該項目的選拔,而且之後會一起上學,參加高考。該項目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貧困,但子女學習成績優秀的家庭,讓他們的子女能夠接受更好地教育。學費很少,生活費全免,而且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蘇等地較好的高中(比如北京潞河中學,上海七寶中學,深圳松崗中學)學習。他們的學習成績很好,而且也會有一部分學生與當地的漢族學生一起聽課。語言障礙也是不小,畢竟沒有從小學習漢語。至於交朋友,應該還是會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混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科普結束啦,在我們身邊的維吾爾學生主要可以分為上面幾類,可以想像到,除了民考漢學生以外,大部分維吾爾學生和漢語學生交流都會存在語言障礙。暫且說語言障礙這關不太重要,還有民族文化的不同,宗教習俗的不同,飲食習慣的不同等等,這些很難讓兩個有很大差異的群體走到一起,所以混自己小圈子是常見的情況。

我是維吾爾和塔塔爾(在那13個民族範圍內,啊哈哈)混血,民考漢,有很多很多的漢族朋友,而且數量應該超過了我的本民族朋友。但是朋友的來源單一,高中同學,大學的玩伴,大學的室友等,而且數量少(比起其他同學)。我一直覺得飲食習慣的不同是交友的一大阻礙,不能經常一起吃飯真的很難愉快的玩到一起(可能因為我是吃貨吧),一起吃飯真的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手段!!!
民族性格不同,維吾爾也算是一個戰鬥種族了,哈哈,性格豪爽,愛開玩笑,愛笑,愛玩,愛聚會跳舞唱歌,愛運動(愛踢球不愛藍球,哈哈哈)。

但是不同歸不同,阻力大歸阻力大,我見過很多很多跨民族的堅定的友情,甚至愛情,結婚十幾年的夫妻,大學期間已經堅持了三年的戀愛等等。但我也見到過因為民族的不同而放棄了的令人痛心的愛情。更常見的應該是因為民族的不同,語言的障礙,習慣的不同而帶來的偏見和歧視。我發現自己寫了半天一直在給自己的民族貼標籤,我們希望的其實是沒有標籤的公平與公正。我們希望的是去真正了解另一個人,基於對方是一個獨立的,沒有被標籤化的個體。


喜歡啊,喜歡和有趣的人交朋友不管是什麼族。我是維族:)
我大概猜一下同胞的感受:
1.確實有些抱團取暖的意味。遠離家鄉,同作為少數,跟同族人聚在一起可以有安全感,也能相互照應。
2.生活習慣,主要就是吃飯了。「一起吃飯」作為大學期間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維族人當然也會跟有同樣飲食習慣的人走的近一點。
3.族群性格就這樣?兩個民族實在不來電也沒辦法,反正不懂得融入的話吃虧的是少數那一方,自顧自地玩就沒人聽你的聲音了。

我是想說,關鍵還是看 「個人」,就算是作為【少數】民族的維吾爾族當中,也是有性格各異的千百種人的。這個【個體】能正常交朋友就好啦,沒必要太把民族當回事,慣壞了害人害己。


因人而異吧

院隊陣容中,有一個後腰,還有守門員都是維吾爾族的,身體確實棒,技術真是好,意識一流。院系杯已經三連冠了,我男神隊長真是太棒了。

他們大家在一起訓練,在一起比賽,一起歡呼,一起奮鬥。在決賽中一球落後然後三比一反殺。這感覺真是high爆了。全場喊冠軍的氣氛真是友誼至上啊。
之後就是一起喝酒啊,維族小夥伴是不喝酒的,狂灌了一大桶可樂我萌萌的守門員真的是萌爆了!你要是聽過他用生硬的普通話「哥們,幫我把球撿過來。」,嘿嘿,你一定會喜歡和他們做朋友的。

可是為什麼他們相對抱團,和其他的人交流比較少呢?
真的是因為語言障礙啊,他們的高考內容是,維語語文,數學和普通話啊,普通話水平就如同我們高考後的英語水平啊。
就像是讓你用高考的英語水平和英國人,還是帶著口音的英國人交流,你應該也會覺得蛋疼和難受吧。

又一次我讓我的維族好基友簽一個單子的時候,他的握筆寫漢字的情況真的很令人著急啊,明顯的是板著手的。
於是,機智如我,「換維語,寫維語就OK,反正有你的簽字就可以嘛!」瞬間筆走龍蛇。

就是這樣,語言是一個難關,沒辦法很好的交流,在QQ還有平時聊天的時候,你會覺得....他用有的漢語的時候真的是詞不達意啊...
沒有交流,哪來友誼?

相反你和他們多接觸的之後,會覺得他們真的好可愛。誠然,他們的經濟條件不太好,可是吐魯番的葡萄真的好甜啊,橫跨中國給一種男狼們帶來的,你還想說什麼?
補助的時候填錯了數額,內部協調的時候給他補上了一部分,「要是你們補給我的,我不要。」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我看過他們在一起打CF,我看過他們在節日里穿著民族服飾在清真食堂快樂的彼此祝福,我看過他們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幫老鄉填各種蛋疼表格(那些表格對他們真的是蛋疼無比),我也看過維族情侶用維語甜蜜調情。
都一樣,沒什麼不同的,沒有傳說的極端和暴戾。


所以感受過這些,我真的很反對,在人人,空間,微信,這些有維族兄弟們存在的地方,刷
「土豪的食品,切糕吊爆了,買買提提刀賣切糕,切多少要多少」
「原王震先生重生於世,還我西疆太平安康。」

人家刷你也刷,記著,住你對床的兄弟在你刷屏一時爽的時候,也會在朋友圈裡羞羞澀澀的秀恩愛。

插播小段子。
軍訓的時候,我後邊的兄弟是維族的,長的超級帥,請自行腦補的央視的小尼。
踢正步的時候有一個喪心病狂超級累的項目,控腿(應該是這兩個字吧,就是把腿抬起懸空,我覺得超級累)
他快樂的機智的對我說「我能把腳放在你的鞋上么?(鞋後沿搭腿,可以省力)」
我說「嗯?(當時真沒懂)行」
。。。兩分鐘後。。。
「哥,疼,別放了。」
然後他歡樂的笑笑,我也歡樂的笑笑,之後,吐魯番的葡萄好甜!

補充一點,
有的時候維穩做的事情真的讓人挺寒心的,
誰也不是傻子,你暗中的窺探自以為很精明,其實大家都知道,
挺寒心

針對題主的疑問再補充下,
他們和本族的朋友交流,因為他們之間交流更加的順暢,不用遣詞造句,只能用本能的母語,而且這種社交圈子足夠讓他們擁有足夠精彩的大學生活,我知道的他們自己的大學同鄉會組織租日租房看世界盃,比窩在寢室的不是高到哪裡去了(無酒精)
早出晚歸,他們的學習壓力真的很大,英語幾乎是從零基礎開始的,我的一個朋友還在英語課上自學新概念。由於語言問題,他們在課業上要付出的努力要更多。

嗯,語言是個大問題


我要說的這些親身經歷可能已經過時了,但我相信,只要坦誠、熱情地和他們相處,無論是維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同學,都是可以建立友誼的。

我是新疆兵團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接觸到的維族同學很少,念大學去了烏市,才忽然「掉」進維族人的圈子。起先我是有點兒好奇的,不過我一向喜歡跟人交朋友。大一時有次去樓下打水,怎麼開始的記不得了,總之就是跟旁邊一位維族女生搭上話了,然後發現我們都是新生,都住六樓(水壓不夠樓上常沒水⊙﹏⊙),而且宿舍離得不遠。此後我成了她們宿舍的常客,她們都是民考民,在讀漢教部學漢語,兩年後可以再參加一次「高考」,然後重新決定一次命運(是去內地讀其它大學,還是留在本校繼續學業)。此前她們都沒學過漢語和英語,所以我經常去陪她們練口語,她們還教我幾句維語。通過她們我還認識了好幾個宿舍的各族女生,有蒙古、哈薩克、塔吉克,也有「二轉子」(就是兩個民族的人通婚生下的孩子)。她們都非常友善,因為我的緣故,我們宿舍的女生也成了她們的朋友,我們經常來往。

此外大學頭兩年,我同桌是位維族男生,很帥氣的小伙兒,我們無話不說(他女友是我們宿舍的漢族女生,我還幫忙搭過線,好吧,是他求我幫忙的。不過畢業後兩家父母都不許,還是分手了)。班裡還有另外一位維族女生,關係很不錯,有事兒沒事兒常來我們宿舍找我。

因為我從小學過美術,很喜歡漂亮的人兒(#^_^#)。而維族同學往往長得很漂亮,所以我特別愛看他們。有次不知怎麼認識了一位長我一屆的政教系的維族學姐(她的漢語講得真好),很漂亮,後來有回我感冒,她還特意來看望我(那時她臨近畢業自己還非常忙)。

整個大學期間,這些維族(和其他民族)的同學都給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可惜畢業(那時工作無定,我又東漂去了上海)時未能留下地址保持聯繫,一直視為憾事。有次在Chinaren校友錄上疑似找回來一位,試圖聯繫卻未有迴音(可能不是)。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哪個民族的同學,又沒有深仇大恨,只要肯跳出自己的小圈子(comfort zone)去主動和他們交往,都是可以交到朋友的。這也延伸到在國外和當地人的相處,我現在交往的圈子華人很少,最要好的都是當地人,只要互相尊重,也願意嘗試,並不是作不成朋友的。


謝邀呀。

謝謝大家關注這個問題吶。
漢族的同學比較少有跨文化交流的經驗,對陌生文化背景的人感到「其心必異」而疏遠或者無視,是很自然也很容易的。但是關注和討論這個問題的大家,至少是有意願了解跟溝通的,這真的很棒,所以謝謝大家。

對這個問題呢,我的核心觀點是:「交往不交往主要是兩個人的事情,不是兩個族群的事情。」

下面我要絮叨一些,會耽誤時間,先抱歉^_^

大家在討論裡面已經指出,「喜歡」是比較個人的事情,即便是同一族群中,個體差異也很大。
我們會發現很多維吾爾族的同學,很少主動跟非維吾爾族的同學來往,但也有不少維吾爾族的同學交遊廣泛,各種朋友都有。

問題裡面,用「喜歡」這個字眼,是一種常見的誤會:似乎不跟非維吾爾族的同學來往,就是「不喜歡」。再從「不喜歡」,還能聯想到更不愉快的感情上面去。
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吶。

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理解,族群與族群之間有「差異」但沒有「優劣」,卻比較容易忽視,族群之間有「不同」但沒有「不合」。
對方不跟你來往,絕大部分時候,是你們兩個人的問題,而不是你們兩個人各自族群的問題。比如 @Hasuran Li 老師提到的,對方可能會有文化鴻溝好深臣妾邁不過去的問題,你可能會有不能吃到一起的人不足以聊詩詞歌賦人生哲學的問題,或者大家只是單純地看不上對方,是吧,也有可能。

不過作為一個親歷者光講道理好像也不行。
我看朋友是不看族群背景的,這個很正常,就像這年頭漢族年輕人交朋友不看地域一樣(你們不看的吧?昂?)
比如我很喜歡顧惜朝老師,跟她是哪兒人沒有關係。
我喜歡的各位能想起來是哪兒人的,不太多,因為確實不太關注這個。

如果只是劈頭蓋臉問我,維吾爾族大學生喜歡和漢族同學交朋友嗎?
我需要反應很長時間,首先我要把自己洗洗乾淨擺放整齊在「維吾爾族大學生」這個巨大的立場上,再望向對面茫茫人海的「漢族同學」,伸伸脖子又揉揉眼睛,無奈地回答說:

隔這麼遠,看不到臉,不確定喜歡不喜歡呀。


不是維吾爾族,不過我想這個問題出國在外之人可能會比較能夠切身體會到他們在內地的一些感受。

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語言和文化習俗的差距有點大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大齡出國留學(即少年時期以後出國留學),可能就會更容易理解維吾爾等少數民族為什麼更喜歡跟同民族的人一起玩——實在是因為不習慣說漢語啊。。。

一般來講「喜歡」——準確說是無障礙跟講漢語的民族交盆友的少數民族,都是漢語說得比較好的民族——比如說我(不跟你說你絕對看不出來是少數民族的)滿族呀,南方苗壯白瑤等少數民族呀,或者漢語說得比較好名聲又略高大上的朝鮮族呀等等。這起碼說起話來無障礙,你拋出一個漢語梗,人家也捧得上哏。從語言到思維方式到流行文化,都能夠跟你實現無縫對接。

你換一個從小到大沒怎麼生活在內地漢語環境的少數民族,你來一句「神馬都素浮雲」,就算漢語學的口音再純正,說不定也要想半天這個馬這個素這個雲……這三件事是怎麼聯繫到一起去的?

這個問題時差黨說起來全是淚不是。本地人跟你聊個當紅辣妹/帥哥/球星/緋聞——我了去,我知道他們誰是誰啊?拋一個歷史梗,咦?聽起來情節很耳熟?對話過後半個月,忽然反應過來原來說的是某某某——真對不起,漢語音譯的人名跟外語他對!不!上!啊!你就說說半年前內Les Miserables吧,被當地人無預警拉去看了仨小時,就覺著這情節這人名聽起來略耳熟,但是看到最後也沒想來內男角扮的是冉阿讓啊……事後他們討論演員很開森啊——我兩眼一抹黑,上哪知道演員現實中都有什麼八卦——總的先知道他們叫啥吧……

這人年紀大了,就懶得探求外部文化中的這些細節了。

對於在維吾爾語語言環境中長大的人(無論維漢——對,你以為以維吾爾語為第一語言的就一定是維吾爾族嗎),他們到了內地,都是一樣的感受。漢語對於他們來講頂天算第二語言,哪怕是從小學習,恐怕也在這些細節上也很難完全跟得上內地人交朋友時候會聊的這些話題。

一般來講,想交朋友的時候都要聊什麼啊……恩,米國的話要從球類、辣妹、流行文化聊起,基本上話題都不熟,整天忙著寫論文啊上課啊學習啊,除非真心愛好上述話題中的某項,難道還要我一一花費精力從頭了解一下背景?

再說說朋友之間會做的事,恐怕不同民族流行的活動也不同。維吾爾族有什麼流行活動不了解(男生的話可能足球玩得多?),就在說說一枚時差黨的感受吧。僅以我美帝而言,美國孩紙們在跟你泛泛之交的時候最常的去出就是——CLUB。他們最常的娛樂活動就是——CLUBBING。他們的人生就在——Final / Clubbing之間來迴轉換……

年紀大了,受不了咚咚咚咚,所以不愛clubbing……就不能愉快的玩耍了!你說歪果仁能跟你一起三國殺嗎!能跟你一起打麻將嗎!一把年紀了還要從頭學中文才能看得懂的遊戲誰要跟你們一起玩!都玩不到一起去還交神馬盆友!

——大概來講,漢語不是第一語言的少數民族面對與說主流語言的民族交朋友的也是同樣的感受。


——你要注意我用詞啦,這不是維吾爾族 和 漢族 之間的問題,這是所有說的語言不一樣、長大的文化環境不一樣的人群都會遇到的問題甚至也包括同民族之間

民大的一些哈薩克族曾經做過一個保護民族語言的視頻,對比了在漢語環境長大的哈薩克族和哈薩克語環境長大的哈薩克族之間的異同,題主不妨看一下:
視頻封面《星星與小哈 》視頻

視頻中傳統的哈薩克族年輕人聚在一起跳黑走馬,題主你要不要來一起跳?不跳?都不能愉快的玩耍還交什麼朋友……


所以交朋友這事情,主要是能夠愉快的一起交流,和愉快的一起玩耍

以時差黨而言,熱愛clubbing的中國孩紙都有很多外國盆友。但是大多數上了年紀的,都不愛clubbing,所以大家喜歡跟中國人一起玩——三!國!殺!有!木!有!

一般來講,上了大學的可能都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起碼不願意只為了跟人交朋友,而從頭學習流行文化、流行話題(沒說別的文化啊)。能夠跟得上時代潮流的,都得是年輕的時候來到內地/國外的,比如初高中。語言是表面的原因,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差異

如果你要問,那為什麼他們就不願意了解一下這些流行話題呢?這就是一個 機會成本 的問題了。

按照正常話來講:犯不上。

不是還有別的(同民族)的選擇嘛,何必浪費雙方的時間。

但如果你們共同的愛好,那就不一樣啦。我猜可能足球會是一個好的切入點(男生的話)——可是如果題主不樂意玩足球也不想強迫自己為了跟人交朋友「增加」這個愛好,那想必就能理解為什麼會多維吾爾族的大學生,更傾向於跟同族交往了。


一言以蔽之:

不能愉快的玩耍,就不能愉快的交盆友。


——我還忘了說,你們還吃不到一起去吶……(我愛大盤雞手抓飯)

一些習俗上吃清真飲食的民族,在吃方面是有很多限制的。你說我們一起去食堂吃午餐吧,人家是跟你去還是不跟你去?我大學時在學校食堂中最喜歡是豬肉排骨湯麵(在外吃飯不算在內),要怎麼在食堂一起愉快的吃飯。。。當然我會推薦學校後身維吾爾族開的一家新疆館子,跟裡面一位胖乎乎的維族大叔有過愉快的神交(語言不太通只能神交)——時隔多年,又發生了這麼多事,也不知道這家館子還在不在?嘆。

跟維吾爾朋友曾去過這家館子,維吾爾朋友說雖然不錯,但放眼北京,做的最好的還是新疆駐京辦事處的新疆菜。。。神往已久,可惜從來沒機會去,嘛時候誰能帶我去吃一次哇!我要吃烤!全!羊!

擦擦口水,吃這個事情,咱就說到這兒吧。

你要是想我一樣熱愛大盤雞啊手抓飯啊烤全羊啊點點點啊,那還好說,你要是不愛可怎麼辦……

吃都吃不到一起去,還能愉快的交盆友嗎


每一個民族都是有活潑又愛交朋友的人的,不過有時候考慮到各種交流的費勁,可能懶一點的、有選擇餘地的,就會只跟自己民族的玩一玩。或者發現你通情達理,能夠理解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有共同的愛好,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成了朋友。

所以題主沒必要過於抬高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不跟講漢語的交朋友,主要原因還是懶啦……


我不太贊同排名第一的答案(咦為什麼每次都是這個開場?)
我生於喀什,在烏魯木齊上大學。
10年學校運動會組織我們跳集體操還是集體舞,其中有一個高個的維吾爾族男生吸引了我的目光,188的身高,黃金比例大長腿(身材參加李民浩),眼神深邃,睫毛長而濃密,眉骨很高,眉毛很濃,嘴唇有點像布拉德皮特,頭髮黑色有點自來卷,側臉簡直是藝術!果斷套近乎!由於他是民考民(我國高考中的一項針對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條件的少數民族考生在高考時使用本民族語言的試卷)的學生,漢語不是很好,但是很喜歡和漢族同學交流。經過幾次交流我知道了他曾經是新疆廣匯青年隊的一員,籃球打得特別好。我們班男生說人家阿里木江打球那就跟開外掛了一樣,扣籃是分分鐘的事情,而且體力也特別好(人種優勢)。
後來每次我們排練,都會交流幾句,由於他漢語不好,我說話又特別快,有時得重複兩三遍他才能聽懂,更別提咱們平時說的梗了。(看到別人說的神馬都是浮雲,想起一個梗,海了麥斯都是求)他們對漢族同學的生活還是嚮往加好奇的。所以後來我們交流的時候我講話都會比較慢。然後由於他英語不好,後來我們在自習室碰到,我會給他教學英語的方法。其實他們是非常願意和漢族同學交流和相處的,只是他們其中的有些漢語不好,有些家境不好,在相處中可能會自卑一點,但是只要你耐心熱情,他們都能感受到。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學校清真餐廳碰到,我們都點了不一樣的菜,然後我說你來嘗嘗我的吧,挺好吃的~他就夾走一塊吃了(要知道我們漢族人不清真,有些維吾爾族朋友到我們家裡做客,只會喝一次性杯子里的水,有些連水都不喝呢~不是歧視,只是信仰不同。)然後他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你也嘗嘗我的吧,說著還特別熱情的把碗推到我的跟前。我說,我不是清真的耶,你不介意嗎?他說沒事啊,我不介意。然後我就愉快的吃了。後來有幾次還是如此。所以飲食問題根本不算是障礙,在大學時,我們反而更喜歡吃清真餐廳的飯。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熱情耐心的去對待對方,無論這個人是什麼民族,他一定願意和你交朋友。如果你用一種偏見的眼神和態度去對待他,那誰也不願意和你交流。
這個男生是學法律的,我們學院的都知道他,很帥又高,長得特別像歐洲人,臉輪廓分明很漂亮。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我在複印店看到他穿著黑色西裝白色襯衣,太!帥!了!鼻子都要流血了好嗎!我說,嗨,就要畢業了,等下我們倆合個影吧!他說好啊,等下我打完東西來找你。可是緣分就是這麼奇怪,我被叫走答辯了,永遠的失去了和他合影的機會。不過他的臉和打籃球的風姿我永遠都忘不了。
我們大學宿舍也有維吾爾族,她人很好,雖然只和我們相處半個學期,可是走的時候給我們寫了感謝信什麼的。我們都很默契的尊重她的習慣,比如非清真的東西不帶回宿舍吃,或者實在要帶回宿舍,絕不在她面前吃。我們和她相處的時候,知道她漢語不好,會教她,會耐心的幫她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宿舍相處得非常融洽,還被評為民族團結宿舍。
其實這個問題就不太好,交朋友這件事不是用民族當基礎的,而且基於大家的溝通與交流。只要你願意去接受他,願意去了解他,任何民族都能成為你的好朋友。


好久沒有更新,偶爾翻看了一下評論覺得有些話還是不得不說一下,然後說完就不管了。

1.如果把身份證上的民族抹掉,還有很大一部分維族人和漢族同學的長相上是沒有明顯區別的。歷史上都是混過多種血緣的民族。但是文化和語言的差別是在的。宗教也是繞不過去的一部分。但是每個人的界限不一樣。交朋友的時候還要刻意區分民族累不累?! 朋友之間都是互相尊重的。處不來就不交朋友不就好了。

真的想娶古麗的,真的想交一大幫維族朋友的,我就問一句,你為啥不學維語呢?改革開放以後去新疆打工的內的人又有多少人學了維語呢? 為啥非要區分少數民族和多數民族呢? 不如像胡鞍鋼提的,把身份證上的民族抹掉,可能一了百了。維族人自己的文化和語言想保存自然會自己保存下來。沒必要非要分出三流九等,多數少數。刻意區分不同人群的下場就跟 胡圖族和圖西族的悲劇一樣。

--------------------------------------------------------------------------------------------------------------------------------------------
本人維吾爾族,內地上學,漢族朋友超多,知乎首個正式答案。希望大家鼓勵下。

先聲明下,不喜勿噴,歡迎理性探討。關於民考民, 民考漢和漢考漢的定義請參照前面知友的回答。恩,我只是個想好好交流的巴郎。
--------------------------------------------------------------------------------------------------------------------------------------------
我來回答一下,我自己的故事。看了之前的答案太籠統的沒有什麼切身體會,我也不想對各種群體做區分,也沒有能力。我就說說自己的事

本人烏魯木齊人,維吾爾族,從小都在漢語學校里上學,12年高考,分數還比較有競爭力,選擇大學的時候我們民考漢一般有兩種選擇,一種叫漢考漢,是加50分投檔,然後各校分專業的時候只會加10-50分不等的分數,很少有50分都加的。這樣的好處是不用讀預科,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選專業的限制。第二種是民考漢,就是加了50分,然後在民考漢群體單獨中錄取,如果這樣的話,我當時的分數可以保證去牛校但是要讀一年預科,選專業的範圍很小。我走了第一種路線,找了一個加分比較多的985就去了。(我是我校第一批唯二的兩個漢考漢考來的維族同學)

大一
大一軍訓的時候每天晚上都會有教官叫同學起來表演節目,這是我每次最心驚膽戰的時刻,因為我還沒有點亮能歌善舞的民族屬性,而且我的名字和姓加起來7個字,實在太顯眼。哈哈。
但終究有一天是被教官點起來了,我就大方的唱了一段老男孩(注意:是一段,意思是我把第二段的歌詞忘了),也就過去了。

軍訓結束以後是我們學校維族同學的迎新老鄉會,類似的活動再各個高校都有。但那天剛好是軍訓結束的一天,班裡要選班委,我一直想著要去選班長來著。但是兩邊都不能缺席,畢竟也都是拋頭露面的時刻(捂臉)。策略是先去老鄉會,再去班會。
老鄉會的第一環節是新生自我介紹,(於是我就迎來了大學的第一段黑歷史),無非就是介紹名字,家鄉和學院。最囧的是,我是土木學院,(我們學院每年級0-2個維族同學),土木這個詞在維語里找不到對應的專有名詞,然後把土和木拆開說又怕被笑話,糾結了很久我就這樣說了:
(帶下劃線的是用維語說的)
我叫XXXX家鄉XXXX,我來自 土木 學院
。。。
一陣爆笑!!!
尼瑪台下各個學長學姐根本停不下來啊,雖然他們大多數是民考民,但是我保證他們也找不到合適的詞。。。
尼瑪,留我一個呆萌小學弟在笑聲中蕭瑟~~~~~~
。。。。。。。。
一萬點傷害,本來是想拋投露臉,裝個B, 說說自己多牛逼的。沒想到!!!禍從口出!!!就這樣被鄙視了!!!
不管了,時間緊迫,我就回去班會選班委了,順利當上了班長。
班會結束以後,各種 假裝我很輕鬆我沒事我可以跟班導學督一直閑聊的閑聊之後,我就火速奔回老鄉會了。因為沒吃晚飯啊!!!只有老鄉會上有啊!

結果回去的時候大家已然是收尾階段,桌子上也是杯盤狼藉。剩下一點時間,我就抓緊認識了下同年級的同胞兄弟姐妹。老鄉會結束以後,傳統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各個年級的同學會聚在一起,然後我發現,來自烏魯木齊的就只有4個。。。 而和田和喀什之類的地方的同鄉們至少是10幾個圍城一堆一堆的。其他小圈子都聊得特別火熱,我們這兒就比較冷淡。現在我大四了,老鄉會上烏魯木齊的同學還是只有4個。最慘的時候是大三,只有三個,而且比較熟,沒啥可以聊太久的。

(貌似偏題了,現在拉回來)
大一開始,我也跟其他同學一樣積极參加各種社團,我們學院領導特別鼓勵大家去社團。我面了幾個校級的和院級的,最終被院里的科技協會收了。

然後,就是社團的迎新聚餐,年終聚餐,還有班級聚餐。最棘手的問題有兩個:吃飯和喝酒。
吃飯很好解決,雖然我知道很少有人這麼拼,維族同學一般都不會去班裡的聚餐。可是,我是班長啊!我是要跟大家混的啊,所以聚餐必須得去。
從那以後所有的聚餐,都是我自己從旁邊拉麵館買一份帶去,然後在飯桌上我吃我的,大家吃大家的,然後聊得很開心。
(後來在社團里做到副部,部長的時候,特別感動的是,每次聚餐我就不用自己買飯了,主席或者我的副部或者幹事或者誰誰誰會幫我買好帶去。。好感動,大家依舊吃的很開心,聊得很開心)


喝酒的事情也是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從小跟媽媽長大,所以特聽話。在各種聚餐來臨之前,老媽打了一個電話說:不許喝酒。
(這兒得交代下,伊斯蘭教教義是不準喝酒的。但我從小接觸的各位同胞叔叔,大多數在事業單位上班,為了融入群體他們都喝的,不分是漢族跟維族喝,還是維族和維族喝。而我在大學裡混了三年多,大家的態度就是一般一群維族好朋友們坐在一起,誰喝誰不喝都沒事,不會勸從來不喝的人喝)
但是我高三畢業謝師宴的時候(我中學六年也是班長),我也喝了啊。最大的顧慮是,剛開始當班長或者在社團里,不喝的話怕混不好,但是我大一的時候也不知道我喝了,其他比較保守的維族同學會怎麼看我,於是折衷辦法: 喝雪碧。

當時也是純啊,我去,覺得對社團那點感情就得用喝來表現。(我當幹事的時候,副部和部長很開明,他們很尊重我,我喝不喝都行,至今都是這樣)然後就是我拎著1.5-2L的雪碧進去,別的部門的幹事看了一臉壞笑說:你小子可以啊。然後大家想像下,1.5L的雪碧把胃撐得,最後把我帶去吃的炸醬麵一併全吐掉了。。。。哈哈,雖然沒喝酒,但我也吐了,痛苦也是一樣的,我只想證明,我沒什麼特殊的,我想和大家感同身受。
。。。。。。
。。。
怎麼可能感同身受啊!!!喝雪碧喝完腦袋疼的要裂啊,比喝酒難受多了。。。。。。
這樣下去實在不行,我就改換策略了:
大一寒假回家就一直在和媽媽討論這些事情,包括大二。整個大一和大二都是這樣的,其實我也知道,我這樣做挺婊的,為啥上大學前在家鄉的時候跟好朋友都喝(無論民族),為啥來了大學和新同學一起就差別對待呢。(其實大學前喝的很少,對喝酒這種事智商太低),再加上來到大學和同學們聚餐的時候,你會更明顯的體會到信仰的那條界限,雖然遠不是這麼膚淺,但是表現在飯桌上的時候就是你跟一幫好朋友一起吃飯,你只吃你自己帶的。雖然大學前也聚餐,但是大家都去清真的館子,而且烏魯木齊根本不愁,清真的館子里各種風味的都有,無論火鍋,點菜還是西餐之類的。但是來到大學的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在這裡生活的不易。

在大三之前,在學校的所有場合,跟所有朋友無論熟的,鐵的還是一般的,從來不喝。但是我實在受不了這種分裂的感覺,然後我大三剛開學的時候,給所有我自以為虧欠的好友們發了一條簡訊(大概有二三十個人吧,包括社團里,年級里的學生幹部同事,(全都是漢族同學))

具體想不起來了,大意就是:我很珍惜我們之間的友誼,以後在要喝酒的時候我都隨意,但是我覺得友誼和酒精沒有關係。


發完這條簡訊,為了平復一下心情,我就出去打球了。
打完球回來,看到手機里所有人回復的簡訊,當時最感動的是我原來的部長發的:
無論你怎麼樣,你都是我們的那個XX
(XX是我的名字中的兩個字,熟的朋友都這麼叫我,我也不在意。)
當時就有一種暖流從心底里流過,到現在都很感動。
---------------------------------------------------------可以叫酒精分割線嗎,哈哈--------------------------------------------
後來我跟好朋友一起也會喝一點,我也發現,友誼這種東西是跨越很多差異的。包括現在受到恐怖主義威脅的時候,我和我的漢族朋友們的友誼也經歷過考驗,也有故事,大家想聽再寫吧,先寫這麼多 。

(抱歉隔了這麼久才想起來更新,快畢業了,再不寫恐怕都忘記了。)

有一次去吃飯,舍友救了我
事情就發生在幾個月前,一次和兩個舍友(我舍友都是漢族同學)去某校游泳館游泳,游完出來打算吃個飯。因為我們一起,就只能去拉麵館。當時那個學校大門口的街上有兩家拉麵館,一家是新開的,一家開了幾年了。我看到新開的那家有米粉等平常吃不到的清真飯菜供應,於是就進去了。我們三個人都要的米粉,不一會兒就端上來了。裡面的米粉和菜上還飄著幾片紅肉。我正要開吃,我舍友吃的都特快,已經吃上肉了。他們剛吃過肉,就拿異樣的眼光看我說:這肉你不能吃。。。。!!!

我當時心裡還是有點懵逼的,畢竟頭一回碰到這種事,我們就把廚師叫出來,我一看是兩個小夥子,也沒有帶白帽子,問他們這是啥肉,他們跟我說是:蝦腸。。。。除了這個奇怪的答案以外,這家店還是有些可疑之處的:門外有掛著清真的牌子,但是店裡並沒有當地伊斯蘭教協會頒發的清真牌照(ps:普及一下,每個地方的清真餐館都會在伊斯蘭教協會登記在冊,有統一管理的。雖然比較鬆散。比如,答主在的城市有800家拉麵館) 而僅僅只有某個清真企業發的牌照。

我看兩個廚師小夥子不靠譜,沒有吃一口飯,我就走了。後來在街上另外一家靠譜的拉麵館(他們有牌照)和舍友匯合的時候,我問老闆的話可信不,小夥伴們都說:我吃了這麼多年,能不知道豬肉啥味么,他絕對坑你的。

真的是舍友把我救了啊!我回去以後發了朋友圈,提醒了周圍的小夥伴們不要去吃那家拉麵館。

有一次,副部匆忙之下給了我豬肉脯
話說那年我大一,在部門裡當幹事,有一回我們男神副部要搬宿舍了,在忙著收拾東西。路上碰到我和另一個部門裡的小夥伴就一起叫去他宿舍說有些東西不能扔,乾脆就給我們了。我們都挺高興的,屁顛屁顛就上去了。一進他們宿舍,完全沒有往日的整潔,一片狼藉,然後見他收拾的也是淋漓大汗,匆忙之中就給我們塞了好多東西。我忘記當時還有什麼東西了,但印象深刻的是,他當時手裡有四盒包裝好的特產,匆忙之中也塞給我們了。我們本來還推辭,但還是硬塞給我們了。我當時拿到手裡一看赫然寫著:豬肉脯。。。
我很無奈的像副部看去,他先他忙著收拾東西根本沒有看我。我估計當時他把這茬兒也忘了。況且剛好那時候大中午,下午還有課,他就讓我們先回去了。
我回宿舍以後,就直接甩給我舍友們了,他們紛紛表示很高興。但從來沒問我,從哪拿的。哈哈

生活中這種細節很多,可能是跟大家混的太好了吧。好多時候一起去聚餐,大家都會把我這茬兒忘了,然後走到半路或者到了地方才想起來。我還是會採取老辦法,到附近拉麵館打包一份過來一起吃。

我在社團里一共幹了三年,平日里的大部分聚餐我都是去拉麵館打包的,但是我在部門裡的三年也有了一個固定的習慣,每學年末尾的時候,我會帶大家進城去吃一頓新疆飯館。(ps:不是拉麵館,不是拉麵館,不是拉麵館,我在新疆從來不吃拉麵館,出來上學沒辦法才吃拉麵,只要有替代方案,我才不吃拉麵的。真心和新疆菜的口味差異太大)在這個城市,那家是最有名也比較貴的一家新疆菜,不過大家都表示很好吃,吃的很開心。

還有關於新疆人是不是恐怖分子的種種
剛開始來上大學的時候還好,什麼切糕事件之類的還沒起來。不過好景也不長,記得大一下學期,三月某日,早上陽光還挺不錯的,是個周末。早上起來,洗漱完,舒舒服服打開電腦,點開鳳凰網看新聞,然後赫然寫著:昆明昨晚爆發火車站砍人事件

當時我還沒多想,但再往下看的時候,看到有說戴頭巾的女的,還有偷渡未成之類的,我八成心裡就清楚了,估計又是一些民族敗類搞出來的事情。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不安,心想以後不不知道會被內地人誤解成什麼樣。最尷尬的是,我有個比較萌的舍友就是雲南的,雖然不是昆明的,但是對家鄉的感情還是很深。我記得當時他看著電腦屏幕上的新聞眼淚都快掉下來了,他問我,那幾個維族人為啥要砍人,我說:不知道。

真的是不知道啊,恐怖分子的想法正常人能懂嗎?為啥出了恐怖分子就說新疆人都是恐怖分子呢。
正經說,我覺得恐怖分子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性別。去看看IS的人員組成就知道了。

但是實際生活中,給在內地學習生活的我們造成的困惑非常多,有些時候根本不尊重我們基本的權利。事實也證明了,基本上是從昆明事件以後,很多地方的旅館不讓新疆人住,注意是新疆人,不光是維族人。有些旅館直接看身份證號碼65打頭就直接說沒房。我有漢族高中同學就遇到過這種情況。現在稍好一些,但依然是進房間不到5分鐘,民警火速趕到查身份證,各種盤問,有時還登記學校宿舍,甚至門牌號。。。。這還算好,答主有一回半夜11點半被5個民警敲開門查身份證,同行的小夥伴都嚇壞了。

前面說到,近些年發生的一些恐怖襲擊事件,給我造成了很多困惑,同時也是挑戰。因為得時刻準備好回答別人各種關於宗教,民族的問題,說實話,有些事情真的是我自己都不知道,別人問了才去學習的。雖然網路上鍵盤俠很多,噴子很多,但是我現實生活里,真的有理性探討的小夥伴讓我很感動也很暖心。如下:

有個比我大兩屆的小夥伴,去年去了歐洲留學。可能是在外邊接觸的比較多,看到的報道比較多,很多時候有困惑的地方會和我探討。主要是關於伊斯蘭教和恐怖主義。映像最深的一次是在巴黎事件以後,有一天北京時間凌晨三點多,估計他那邊是中午或者下午吧,給我發了一個文章截圖讓我看,要和我討論。我大早上六點半關掉手機鬧鐘,就看到了他發來的微信,大早上躺在被窩裡硬是和他討論了半個小時。後來搞得我那一天腦袋裡想的都是這些事情。哈哈。不過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理性討論的同學。下面我就把那次討論的大意放出來給大家看看,作為結尾吧,謝謝大家的支持。

話說,他凌晨三點半給我發來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說,根據文章作者在法國的對阿拉伯裔穆斯林觀察和判斷,因為當地阿拉伯裔穆斯林不融入社會,不認同法國這個國家概念,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溫和派穆斯林的。

我朋友不同意這一觀點,但是他想跟我探討的是,關於IS這種恐怖組織,全世界得合力一起打擊,但是不是穆斯林中的溫和派和改革派出來發生才更有幫助?
我完全同意。任何一種極端的方式都不可能解決問題,任何一種極端的思想也不可能長久。不自大的說,我覺得至少在09年之前,廣大的維吾爾人算是非常溫和派和世俗派的穆斯林了。在文化和宗教,生活與宗教方面平衡的很好。有人每天5次禮拜,有人一日一拜,有人一周一拜,有人喝酒,有人不喝。但這些群體之間貌似並沒有互相指責,沒有保守的人跳出來說喝酒的穆斯林壞了規矩,失敗類之類的。但是這幾年這種人越來越多了,09年烏魯木齊的事件是一個轉折點,那件事爆發的原因我認為是以民族問題為表,實際上是就業與教育問題為里。原因很複雜。但最終卻反映在了民族關係上,有一些學習優秀的維族同學,當年高考結束家長不讓報考內地高校。而且,09年以後我們受到泛伊斯蘭化和保守主義的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了。

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穆斯林的退縮,相反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內的的學習和生活伴隨著很多小困惑與大迷茫,有些是個人問題,有些是時代的問題,我自己覺得現在的環境對於像我這樣的巴郎要求越來越高了,既要深入了解自己的信仰與文化,更重要的是把更真實的維吾爾人的狀態展現在普通的你我中間。有些時候或許真的是去一趟新疆太遠太慢,於是交流和理解就有了隔閡。其實我們很熱愛生活,喜歡交朋友,喜歡做生意,也喜歡接收新事物。

謝謝大家的鼓勵,可能故事寫的很一般,沒有達到預期。我要是能想起來再補充吧,估計就這麼多了,謝謝!


上個月去寧夏,在一趟北京首發的T字頭車上,旁邊坐著一個北郵的維吾爾美女,有機化學專業的。
她漢語講得很好,但是維語說的更快。從一路上的交談中,我覺得她不僅不排斥漢族人,而且其實對漢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也會說一些咱們上網說的一些梗,比如說一本正經的對別人說他們高考是考騎馬射箭的……
也會吐槽啊,吐槽些北京的天氣啊,學校的操蛋啊,不是說吐槽怎麼樣,我是覺得她肯對我一個漢族人吐吐槽,說明心中不會對我有抵觸。
期間我問了些敏感問題,比如75,比如他們認為自己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她的回答讓我覺得挺溫馨的,他們也痛恨那些作亂的人,而且關鍵的是,她說他們從來都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表情真的很真摯,讓我覺得我不應該問出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維族人也不是那麼高冷什麼的,只能說每個人脾氣不同。大部分少數民族也都是和我們一樣的。


我的大學室友就是維吾爾族,通過他我也認識了很多維族朋友,可以和他們很坦然地以恰當的方式談論新疆問題和宗教禁忌問題。
在我看來,在交朋友這個問題上,維族同胞還是十分熱情和講義氣的。 維漢之間的確有一些文化上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不過只要互相尊重民族習慣,平時多注意了解一些他們的禁忌,這些差異不會成為友誼的障礙的。友情是不分民族,不分國界的。
樓主作為班長,更要多了解班上維族同學的民族習俗和宗教禁忌,不要有心理上的漢維隔閡,不要有先入為主的一些想法,要主動地與維族同胞做朋友,友情就是你走近一步,他再走近一步。比如維族同學跟我們漢族同學的飲食習慣不同,在班級聚餐時他們也不能參加,但是可以給他們私下準備一些清真食品等等。
本人認為,現在社會上出現的許多民族問題,民間個體的交流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很多漢族人對新疆人存在著誤解,甚至在公交車上也是躲著維新疆人,我的新疆朋友告訴我說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他們都會十分難受。當切糕事件發生時,我的一位維族同學曾在課堂上說「每個民族都有壞人,但沒有一個民族是壞的」,這給我的印象很深,一生都不會忘記。
不了解就會產生誤解,這是必然的,而這需要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努力。


我不是維族,但我想這樣理解他們的報團對不對:因為維族相對來說是人口比較眾多,居住比較集中,社交圈比較完善的一個民族。
一個維族同學,不管他在哪裡上學,將來很可能還是回到新疆本土生活。這樣說來,未來幾年後,他要回到新疆,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如果他在內地,把大量的社交精力投入到漢族朋友中,那麼等他回到故鄉,這些在內地建立的社交圈是無用的。
如果他在內地就注意結交本民族朋友,那麼他回到故鄉之後,就已經有了進入本民族社交圈的鑰匙。
對於他們來講,顯然後者更有力。
反過來,題主也可以問自己。為什麼不是自己去融入維族人的社交圈,而覺得維族同學應該融入漢族社交圈?逆向思維一下,如果你主動花費大量精力去融入維族同學社交圈,你怎麼融入?會有什麼樣的得失。
換位思考一下,可能會有更多思路。


喜歡啊,你要經常在喝酒時出去付款就更好了。


兩個族群基本是處於族群隔離狀態


手機刷到,不請自來。
我在南京某學校,少數民族的同學還是很多的,我之前有個舍友也是維吾爾族,相處了三年,對題主所說的現象也有很多想法。
首先,我很反感很多人一上來就給少數民族的同學扣帽子,一開始就把他們歸類為不好相處的。大部分人對維族同胞的印象大多來自網路和道聽途說,很少有切身體會的。
維族的同學都很熱情,他們愛憎分明,我開學第一天報到,就和維族舍友在學校清真食堂撮了一頓,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很想和你建立良好的關係。不過,時間久了,維族同學的確會自發形成自己的圈子,漢族的我們的確很難融入進去。
第一,飲食不同。維族都是穆斯林,我們普通食堂他們進都不會進。我曾經問過維族同學,在我們的食堂吃素菜吃雞肉行不行,他說只要是煮過豬肉的鍋,再煮其他東西他們也覺得難以吃下去。所以,維族同學只在清真食堂用餐。少了吃飯這一重要的社交活動,難免有隔閡。
第二,語言障礙。雖然很多維族同學高中時上過內高班,有一定的漢語基礎,但是和說了二十年中國話的我們交流,還是有一點障礙的。日常交流沒什麼問題,但是一些笑話啊什麼的他們會聽不懂,這也是文化上的差異吧。而且他們漢語的口語水平普遍不高,發音成問題,很多同學喜歡模仿維族同學彆扭的說話方式,其實維族同學特別反感這樣。
第三,信仰不同。伊斯蘭教和馬克思主義?穆斯林在某些方面還是很虔誠的,相同信仰的人聚在一起很正常不是嗎?


說心裡話,無論你和他們玩的多好,他們還是只認他們自己的人。不會把你當朋友的,在他們心中,你永遠比不上他們本民族的朋友。不是我搞民族分裂,事實就是這樣,我從小到大和他們一起長大,打架打的數不勝數,維語也會說,但是真正當朋友的屈指可數。不建議交往太深,君子之交就好。


可能他們習慣性的認為在座的各位給他們貼了「暴徒」的標籤,也可能他們覺得在做的各位都是合泰。我反正經常和UG一起玩兒,我覺得看人吧。


個人接觸下來,當維族孩子單獨出現時,往往都很熱情大方,尤其是女孩子,長得漂亮,好多也都能歌善舞。可是當他們一群人一塊兒出現時,就有點相對不太願意加入別的圈子,外人也很難融入他們中間,彷彿有堵無形的牆將他們與外界隔絕。第一次切實感覺到這種體驗是在高中。那年我代表學校去上海七寶中學參加市裡面的演講比賽,熟悉上海的朋友可能知道,那個中學有個新疆班。在午休時我認識了其中的一個維族女孩,眼睛大大的很漂亮,也很活潑聰明,聊天過程歡樂愉快,讓我以為終於交到了人生第一個維族好朋友。下午,當再次偶遇她和她的同班同學們時,我熱情地向她打招呼,而她卻突然裝出一副不太認識我的樣子。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她的男同學們都用一種冷漠到有些不友好的眼神盯著我。那種眼神令當時尚且年少的我覺得十分莫名與無奈,於是就灰溜溜地尷尬離開了。後來年歲漸長,也遇見了些別的維族朋友,他們中的大多都是踢球時認識的勇猛漢子。漢子們大概和我解釋了下宗教文化思維下維族對女孩子與異族交往的敏感和保守態度,使我解開了高中時腦中的疑惑。對於這種敏感和保守,我報以尊重和理解,也相信這種價值觀既有其背後的宗教,文化,歷史,政治支撐,又因人而異不可一概而論。但無論如何,我以為,只要我們不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待任何一個民族,他們也會逐漸接納我們,屆時,像本題這樣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少。


我們院有一個維族孩子,我曾也這麼認為過,他是不是不會交朋友。有時候還覺得人家挺不容易會不會很孤立。
直到某次舞會,我被某姑娘拉去冒充男朋友(長得無害的萬年男閨蜜你們懂)。鑒於本人實在喪心病狂,妹子就跑去和別的男生跳舞了。然後去我發現,這個不怎麼愛說話的維族孩子舞跳的很好,全場的女孩(包括我的舞伴)都會找他跳舞。
此時的我正在站在場邊干看。
於是我發現我想多了。
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以主觀臆斷來判斷別人的生活了呢。


題主這問題相當於外國人願不願意跟中國人交朋友,試想想題主出國去了外國,你說你願不願意跟外國人交朋友嘛!
何況大家都是中國人……
我是來自新疆的漢族人,在新疆大家都說漢語呀~ 只是原住民和支疆移民的區別而已,還挺其!樂!融!融的~
維吾爾族都很熱情好客,性格也很大方,真的是很包容的民族~ 只是他們在新的環境,也許有不適應,也許有不習慣,題主將心比心呀,你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怎麼樣呢?更何況新疆離北京那麼遠 ,維吾爾族又是少數群體,他們還要背負社會輿論的壓力。不要因為你心中的一些想法去判斷一個人,會產生誤會和隔閡的。
既然你是班長就更要用包容的態度去理解和關心他們,並且和他們嘗試去溝通,去打破隔閡和阻礙。
看到點贊第一的回答是我大新疆的子民好激動啊~
希望題主做個好班長,順利跟你的新疆同學成為朋友!


複習期末考試時認識了一個維吾爾漢子和一個哈薩克族漢子,帥是極帥的。漢語沒問題,言談直接爽朗,遊戲打的極好(LOL王者 實況足球老司機),西班牙球迷。認識第二天就一起在宿舍樓下打遊戲。談生活談學習都毫無隔閡。
就是說話時喜歡拍我肩膀,不得不說,有點疼……


推薦閱讀:

人究竟能傻到什麼程度?
怎麼對待老是抱怨不停的人?
熱戀男友送了三小條巧克力當聖誕禮物,很生氣很失落正常嗎?
一個人為什麼讓你討厭到極致?
「第一印象」有多重要?其原理是什麼?有哪些與「第一印象」相似的現象?

TAG:大學生 | 民族 | 維吾爾 | 人際交往 | 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