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坦克主炮紛紛由線膛炮轉向滑膛炮,兩者的優劣分別是什麼?
根本原因是為了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坦克的主要作用的反坦克,而目前最好的反坦克彈藥就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
1).什麼是APFSDS?
穿甲彈(AP)是直接暴力又有效的反坦克彈藥,基本原理非常簡單,用非常堅硬的物質(碳化鎢,貧鈾)做成尖錐狀,依靠發射後產生的動能穿透裝甲。因此,穿甲彈的能力與一下因素有關:材料,彈頭形狀,發射時獲得的動能。首先是形狀,越細長,越能減少與目標的接觸面積,從而通過增大壓強增大破壞力。因此穿甲彈變得非常細長,需要在穿甲彈上加個符合坦克炮口徑的殼才能發射。但穿甲彈射出炮口時殼就會脫掉。這種穿甲彈叫脫殼穿甲彈(APDS)。此外,穿甲彈一般會加上尾翼以控制飛行,調整姿態,這種穿甲彈叫做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也是現在主流。
圖1:日本進口德國的APFSDS,彈芯太短,明顯猴版:(*日本現在還沒有掌握生產現代火炮及炮彈的技術,只能進口或授權生產德國猴版)
圖2:美國APFSDS發展史,可以看出彈芯越來越長:
圖3:APFSDS發射後脫殼瞬間:
2).為什麼APFSDS需要滑膛炮,而非線膛炮?
制約APFSDS威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發射時產生的動能。為了得到較高的動能,需要 i),膛壓越高越好;ii).炮管越長越好;iii).不要把動能浪費到其他地方。對於線膛炮來說,膛線的存在減弱了炮管的強度,導致膛壓明顯低於滑膛炮,這是其一。線膛炮發射導致部分能量用於旋轉,減少了炮彈的動能,這是其二。由於APFSDS彈芯非常細長,線膛炮的旋轉會使APFSDS飛行時失衡,導致命中率非常差,這是其三。因此,發射APFSDS必須用滑膛炮。當然,英國和印度仍然墨守成規,使用線膛炮,並在線膛炮上加滑動帶發射APFSDS。當然,這隻會進一步減弱炮管的強度,降低膛壓,減小APFSDS的威力。
3).二戰時期為什麼不用滑膛炮?
二戰主流的反坦克炮彈仍然是穿甲彈AP和破甲彈HEAT(除了英國人自己用碎甲彈HESH),但二戰時的AP和現代APFSDS不同,二戰時期AP是自身裝葯的,很大一部分動能來自身的爆炸,而且有因為當時的加工工藝和材料,穿甲彈無法做的細又長,火炮的膛壓也不能做的很高,因此與其用滑膛炮提高動能,不如用線膛炮提高準確性及坦克的通用性。
圖4: 二戰時期的被帽穿甲彈:
而二戰後複合裝甲技術的提高,及爆反裝甲的應用,使HESH不再對坦克產生任何威脅。HEAT只用串聯彈頭才可由機會打破坦克的防禦。而原來穿甲彈裝的那點裝葯帶來的動能對坦克幾乎不會有任何威脅,只能使用滑膛炮來發射APFSDS。
從二戰時期開始,穿甲彈的發展歷程是:
穿甲爆破彈(半穿甲彈)
全口徑,硬質彈體+裝葯,需要線膛炮發射
穿甲彈(AP)
全口徑,硬質彈體無裝葯,需要線膛炮發射
(AP還有一個衍生種類APC,被帽穿甲彈,在射擊大傾角裝甲時可有效防止跳飛並有少量轉正效應。本質上仍屬於AP,就不單獨歸類了)
硬芯穿甲彈(APCR)
全口徑,硬質彈體無裝葯,需要線膛炮發射
APCR的彈體中心是一根更硬密度更大的內核,外部包裹一個密度較小的物體,接觸裝甲後,外部包裹的物體在高速衝擊狀態下其實像蠟一樣,留在裝甲外部,內核鑽進去。APCR在中近距離比AP穿甲能力更強,遠距離反而不如AP(風阻降不下來)。
脫殼穿甲彈(APDS)
次口徑彈芯+彈托,硬質彈體無裝葯,需要線膛炮發射
APCR的進一步發展改進,既然APCR外部包裹的物體毫無正面作用,僅僅是為了撐滿口徑,不如把這部分變成彈托,出膛之後就飛開掉地上。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
次口徑彈芯+彈托,硬質彈體無裝葯,最好用滑膛炮發射
APDS打開了動能穿甲彈發展的一扇大門。顯然次口徑彈芯越細長,在同等質量和初速的條件下穿甲能力越強。然而細長彈芯如飛行時仍高速旋轉,彈芯章動效應會嚴重降低彈藥精度甚至使彈丸折斷。讓彈芯不轉,改用一個小型尾翼來保持彈丸穩定,是更為優化的解決方案。而在另一方面(樓上已有回答),甲-彈競爭使得坦克炮和彈藥的設計師們亞歷山大,在化學能發射葯沒有革命性進展的條件下,設計師必須在火炮的所有方面都壓榨最後一點改進潛力,增加初速炮口動能,線膛改滑膛也是可以提高動能的方式之一。長桿彈芯所面臨的問題恰好與滑膛炮契合,因而迅速成了現代坦克炮的主流樣式。
應該是現代坦克對火炮穿甲力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滑膛炮取代了線膛炮,
1、首先是滑膛炮沒有膛線,其生產工藝簡單、價格低廉,同時由於沒有了膛線磨損,使其炮管壽命要長於線膛炮(當然滑膛炮的高膛壓抵消了部分壽命方面的優勢) 2、滑膛炮由於沒有了線膛炮因膛線根部應力集中而容易產生裂紋的問題,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壓,這樣對提高彈丸初速和射程有很大的幫助,而線膛炮要想獲得高炮口初速必須付出更高的膛壓、更長的身管長度、更大的膛線磨損,而這些對於坦克炮來說都是有極限的。 3、為了使線膛炮也能發射APFSDS,有的國家裝備了滑動彈帶,使APFSDS可以不旋轉。但是這種結構密封性不好,加上膛壓上的差距,很難獲得象滑膛炮那樣的高炮口初速。
不過線膛炮的好處也有,多用途,炮彈種類選擇廣,滑膛炮現在主流也就APFSDS和HEAT。但現代坦克主要作用就是反坦克,加之現在坦克裝甲對破甲彈的防護越來越完善,所以尾翼脫殼穿甲彈是主流,滑膛炮也就是主流。至於其他需要火炮的任務交給自行榴彈炮好了
我覺得這裡需要補充一下,且部分觀點和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有出入的地方。
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的設計目的基本和所有次口徑彈藥的設計目的一致,那就是提高彈丸的初速。但是次口徑彈丸的質量肯定相對較小,所以把彈丸做的更長來保證彈丸質量,從而在保證速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動能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而這樣細長的彈丸設計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線膛炮的設計理念帶來的問題。
線膛炮的設計理念就是用膛線是彈丸自旋,從而達到穩定彈道的目的。這個對於錐形的彈丸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對於針形的彈丸效果就很差。(此處應有參考文獻,手機碼字木有見諒)
具體的可以想像如何讓一根細長細長的針旋轉著擊中目標。
因此,後來設計師通過在彈丸尾部加裝尾翼,用尾翼穩定的方式,而不是旋轉穩定的方式來穩定針形的彈丸。加裝尾翼的彈丸是不能自旋的,這個都好理解,因此才使用滑膛炮做發射系統。
這裡與第一名的答案相左的地方在於,選用滑膛炮的目的其實是依照彈丸特性選擇發射系統,也就是先有彈再有炮。且不是旋轉會導致彈丸失衡,而是尾翼穩定的彈藥本身就不需要自旋。這是一個單純的設計思路上的問題。這裡也是對於目前第一的答案需要提出並且糾正的一個地方。
這裡還要說明的一個就是,就目前的常規火炮而言,線膛滑膛的主要區別其實在於所配用的彈種,不同的彈種對應不同的穩定方式,這裡只有合適不合適,沒有優劣,因此,如果問題是「現代反坦克彈藥何種穿甲效果最好」,那麼答案會更加全面。上面解釋很到位了,補充一點。
理想化的穿甲彈,終極追求是炮彈飛行速度大於其材料內部聲速(因為所有經典力學信號在材料內部傳遞速度都不會大於聲音在其內部的傳遞速度),那麼這是穿甲是以速度來體現的。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最優方案,而由於受限於火葯膨脹速度的限制(炮彈的速度就是靠火藥爆炸推動,而這個動力來源於火藥爆炸後的膨脹速度),現實中以化學能為動力的炮彈沒法達到完美理論值。
回到炮彈結構,穿甲效果和彈體長度成正比是能算出的。在這個基礎下線膛會降低動能。
PS: 其實...還有一種結構不用考慮速度太多,可貌似造價昂貴不划算。PPS: 說細了穿甲原理寫N本書都行,化學能火炮的前提下速度不一定是唯一追求。我是外行就不扯太多,反正綜合考慮來說目前滑膛有優勢。 還是期待技術進步弄電磁炮吧,這樣就擺脫了火藥膨脹速度的限制
我國的大口徑穿甲彈
很明顯是七十甚至於80年代以後才幹的事情什麼時候變成二戰之後紛紛了?最早的就老毛子一家T62那門115,那門2A46還是半線膛炮的鬼樣子,那時候土鱉還在搞線、滑並舉的方案(詳情見那一票試驗車)
七十年代以前西方還是線膛,最著名的莫過於L7,甚至於最早那一批M1都是L7後來MBT-70計劃以後漢斯和美國佬分道揚鑣,漢斯搞出喵2和RH120,美國佬搞出M1並且經過及其繞口令的購買德國專利以後又美國自行改進工藝得出M256之後才算是正式開始滑膛炮大規模運用吧。
至於說滑膛炮的裝備其實就是現代火控(激光測距儀,雙穩,數字化彈道計算機應用以後)考慮到坦克交戰距離有限(北約統計過歐洲60%地形瞄準距離在1500米以內)然後就用唄,當然線膛炮要打脫穿就要加個滑彈帶。
前面回答很完善 補充下 主要是為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射 這種炮彈不旋轉靠尾翼來保證飛行過程中的穩定 優點是次口徑穿甲能力強 缺點是有風情況下長射程精度低 另外炮射火箭也不旋轉 採用線膛炮發射還需要前面回答說到的滑動彈帶
另外英國的挑戰者仍然採用線膛炮 優點是可以發射傳統HE彈 遠距離精度不錯 貌似腐國還拿來當自行火炮用
1.在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三個彈種中,穿甲彈的威力最強,尤其在複合裝甲出現後,後兩個彈種的威力被大幅削弱。
2.對於穿甲彈來說,細長結構比短粗結構的威力更強。
3.彈頭要麼是旋轉穩定,要麼是尾翼穩定。長徑比在5以下的,適合旋轉穩定;在5以上的,適合尾翼穩定。
所以,細長的穿甲彈只能尾翼穩定,膛線自然是不需要了。
至於取消膛線後,在加速阻力、身管壽命、易加工性等方面的提升,是附帶的好處。看一下軍武次位面的《彈丸破論》,裡面說的很詳細了
1、坦克炮對比的話,滑膛是炮好造彈難造,線膛相反。
2、二戰期間主要是適合滑膛的炮彈不好造,後來出現了尾翼和脫殼才解決問題。但脫殼技術並非二戰之後才有,實際上早在二戰中英國的17磅就算一種脫殼的鼻祖。螢火蟲也裝過老式的脫穿,但那時候的工藝導致的精度你懂的。
3、滑膛炮無論膛線還是炮尾的磨損都比線膛要強,所以換滑膛大勢所趨,符合戰爭需要。線膛也可以打威力強悍的脫穿彈,但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很多國家看似發達但工業基礎不夠雄厚,或者說試錯的經驗積累不夠紮實,所以無法保證線膛打脫穿彈的時候,滑動彈帶有足夠密封性。另一個就是線膛炮在坦克非常規交戰距離:3000米以上時,彈道弧線才能坦克裝甲構成更大威脅,像滑膛炮那種彈道平直的彈道,在2000米以內交戰,也正是常規交戰距離上,初速帶來的優勢比線膛更高。這就涉及到戰爭成本問題了。畢竟不能指望每次地面交戰雙方都是3000米以上。
4、滑膛炮是否能碾壓線膛:這個要看交戰距離。2500米+距離上,滑膛的脫穿穩尾會受到橫風等多個因素影響,3000米上精度基本就掛了。線膛炮的炮彈自旋所帶來的穩定仍舊是無法超越的,這也就是海灣戰爭,打滑膛炮的M13000米以上戰績較少,但挑戰者系列至少有2個都是4-5000米距離上掀掉對手。
為了發射脫穿
碎甲彈與穿甲彈的區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