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上有些話特別霸氣?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遺言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遺言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萬曆二十七年(1599)四月,宣告征倭戰爭勝利結束的大明詔書。

「陣亂,綎中流矢,傷左臂,又戰, 復傷右臂、猶鏖戰不已, 內外斷絕,面中一刀,截去半頰,猶左右衝突, 手殲數十人而死。」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劉綎在抗擊後金軍隊時於薩爾滸之戰中殉國。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付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楊漣《告岳武穆疏》

「嗟夫!大閹之亂,以縉紳之身而不改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五人墓碑記》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崇煥遺言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李自成完成由豫進陝擊敗孫傳庭後,在西安遙望著千里之外的京師,集結全部兵力於崇禎十六年發出了這句感慨。
(這一條的原答案是 崇禎的最後一道檄文, 感謝評論區知友指正)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息,違令者斬 盧象升


自有天地以來,中國未嘗一日而無統也。雖五胡亂華,而晉祚猶存;遼金僭號,而宋系不斷。未有中國之統盡絕,而皆夷狄之歸,如元之世者也。三綱既淪,九法亦斁,天地於是乎易位,日月於是乎晦冥,陰濁用事,遲遲至於九十三年之久!中國之人,漸染其俗,日與之化,身其氏名,口其言語,家其倫類,忘其身之為華,十室而八九矣。不有聖君者出,乘天心之所厭,驅其類而蕩滌之,中國尚得為中國乎哉?
——(明)丘濬《世史正綱》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其來朝貢,則以恩禮待之。其朝鮮、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羅、滿剌加諸國,烏思藏、童卜韓、胡奴兒於諸司,朵顏,赤斤、阿端、卜剌罕諸衛,奉法尤謹,朝廷待之,恩禮亦有加焉。嗚呼,盛哉!
——東谷贅言 敖英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
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鳩兄,至於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
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粵,湖、湘、漢、丐,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萬曆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以平倭詔告天下。

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凶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凈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鑒戒,大泄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天下事豈有不從實幹而能有濟者乎!——張居正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張居正


「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于謙: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
張先生:我非相 乃攝也
朱元璋: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袁崇煥: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
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最牛逼的~
海瑞: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


朕本淮右布衣。


厚照:朕也殺了一個。


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張居正倒台後,被人抄家,其子張敬修死前對張四維說的:

「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張鳳盤,今張家事已完結,願他輔佐聖明天子於億萬年也!」

雖然被人算計,但死前那股委屈聽起來卻霸氣十足!死也沒服輸,不愧是張居正之子!


在下錦衣衛從七品經歷沈鏈,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當言之!
掃惡鋤奸,天理!——沈鏈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
刀砍東風,大笑大笑還大笑——楊漣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息,違令者斬——盧象升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閻應元


吾非相,乃攝也。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

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一條名垂青史的軍令: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


推薦閱讀:

學明史要看些什麼書?
如果楊漣發布魏忠賢的24大罪之前,能夠和孫承宗,葉向高等充分商量,大明的氣數還有多少年?
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國賊?
《南明史》這本書的封面有什麼深刻的象徵意義么?顏色和意象是什麼?
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黃錦?

TAG:明朝 | 明朝那些事兒書籍 | 明朝歷史 | 明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