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會產生愧疚這種情緒?


謝邀 @劉柯 。


前幾天,和朋友談到了情緒。朋友問我,優勢度(dominance)怎麼解釋。

說優勢度就是,如果存在了傷害性的環境,是試圖能動的改變環境,還是被動的接受環境的改變。前一種的代表是憤怒,向外的,正優勢度;後一種的代表是羞恥和內疚,向內的,負優勢度。

朋友又問,很有道理,為什麼不像效價(valence)和喚醒度(arousal)那麼常見?

說其他兩個都聲稱自己是Affect,因為在認知神經科學能給出證據;但是優勢度只能是Emotion,因為只能通過心理辭彙學範式獲得優勢度,也就是說完全依賴社會文化的線索。


這可能說明,對於高低優勢度的區分,並不來源於進化。或者說確實是人類,生成了有明確分化的羞恥和內疚。包括Izard也認為羞恥和內疚是複合情緒,可能包含了多種基本情緒,內疚可能包含了不同程度的痛苦以及害怕、害羞。


話講到這裡,甚至可以不負責任的撂下來一句話:不管是愧疚、內疚、羞恥、羞怯、羞愧,還是其他什麼類似的情緒,都是因為有社會的需要。因為社會需要個體以壓抑原始的負性高喚醒情緒,比如恐懼和憤怒,來獲得生命、社會地位和價值的延續,於是這些情緒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現了。

最近20年,對於羞恥(shame)和內疚(guilt)的研究越來越多。然而對於羞恥和內疚的定義和差異還完全不能統一。可以達成共識的是,不論是哪種情緒,都出現在「自己的行為導致了傷害性的結果」的情況下,而且和(可能的)責備有著密切的聯繫。隨著年齡的推移,羞恥和內疚的變化是截然不同的(Orth,Robins Soto,2010),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年晚期之後,羞恥和內疚的水平都處於明顯的上升中。同樣注意看驕傲和傲慢的曲線。

同樣不同的是,羞恥可能和抑鬱癥狀相聯繫,但是內疚不會(不過也有研究反對這個觀點,認為高的內疚水平同樣會導致抑鬱),這也顯示這種社會性的複合情緒很有可能是某些心理疾病出現的中介因素。同樣注意驕傲和傲慢與羞恥和內疚的相關。

我不準備擺出太多的研究結論,因為很難從這麼繁複的結論中得到什麼有意義的信息。和恐懼這種基本情緒不同,不管是羞恥還是內疚,由於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的內容,使得我們即使水平相似,也不能確定是由相同的模式產生的。有些實驗證實,在我們引入局外人的時候,才會出現明確的羞恥或者內疚,這也使得發生學的研究更難重複。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要回到粗暴的那句話:我們的羞恥、我們的內疚都是社會決定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文化的消亡而消亡。

很抱歉沒有回答愧疚的問題,因為心理學中很難找到愧疚對應的情緒詞語,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羞恥和內疚的結合吧;或者可能是漢文化特有的、歧化的社會性情緒。至於我們當下為什麼感覺到愧疚,可能同樣是對局外人責備的抵觸(預期),和環境刺激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看到題主的背景,我們大概可以這麼舉例。在走婚制的文化中,感情破裂之後男方是不會存在愧疚感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局外人對於感情雙方的束縛增加,所以在破裂之後,男方就會出現越來越明顯的愧疚感;然而近代來的一系列解放運動的影響,這種束縛的力量減弱,愧疚感也相應的會減少。然而對於某些公眾人物,還是存在著所謂的「道德綁架」,這時候我們就能明顯的發現,當事人的愧疚感很大程度上是公眾激發的,越是好男人形象越需要更多的愧疚感作為補償。


最近實驗室群里一直在討論暗黑三合一人格(參考http://www.guokr.com/article/59639/),具有這樣特徵的人可能就很難出現愧疚了。


愧疚也是心理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吧,做錯事後,可以幫助自己在心中重新確定情理和道德等約束性規則的邊界。當人越來越少愧疚時,必然越來越失去人性。


同@馮慎行推薦,補充文章里的各個年齡層的數據。
(評論無法貼圖,只好另開回答了。)


就像別人給你一顆糖,你給別人一巴掌的感覺,然後你看到別人流淚了……


為了順理成章的心安理得。我雖然對不起你,但是我有愧疚,扯平了。


百科名詞:愧疚,指感覺對不起他人,很歉疚;很慚愧。

但是從更理性的角度去講,愧疚源自於彌補不足所致

個人觀點: 人為什麼會有愧疚情緒,應該會有、知錯—想彌補—彌補不足—愧疚情緒

愧疚情緒會深藏內心潛意識深處,被喚醒後會產生一種功能,讓人缺乏理性。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套道德準則,當一個人的行為違背了他自己的道德準則,他就會感到愧疚。


本人覺得越是自卑、缺乏自信心的人越是容易產生歉疚感。因為這種人總覺得不如人,都是自身原因會給周圍人帶來不便;而自視很高、自信心爆棚的人總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在幫助別人,別人應該感謝他。


內疚,是和諧關係的調節者,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內疚的產生,源自付出與接受的失衡。內疚的產生,其實是在提醒你,你該補償對方了。我們要懂得這一點,懂得覺察自己的內疚,然後及時作出補償。同樣,當對方產生內疚時,我們也要給對方機會,讓對方完成他的補償。 在關係中扮演一個單純的付出者,其實是拒絕對方的補償,從而破壞了對方化解自己內疚的努力。結果,內疚不斷在對方心中鬱積,最終這內疚成為一種憤怒,讓他產生了想逃離這個關係的衝動。 作為一種最基本的情感,內疚是大自然的饋贈,它在提醒我們,你的一個關係需要調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納自己的內疚,並幫助對方接納他的內疚,那麼關係就會自然地流動,自然地走向和諧。


一切人類的行為方式來源於生存形態。

如果人不是群居動物,是不會產生愧疚心理的。因為要協同作戰,太自私不利於生存。生存動機形成心理本源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我傾向於這是一種進化上的適應。
首先,社會性是一種生存模式。生物的種群生存方式和種內的互動模式是相當多樣性的。而對有一些種群來說,社會性的協作會使得種群生存能力提高(如獅子集體狩獵,蜂群的分工,吸血蝙蝠分享食物,以及人類)。這個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沒有利他模式的存在。
那麼,為什麼似乎其他動物沒有很強的內疚感?這是因為,實現種群內協作不只有一種方式。蜂群通過外激素實現生理上的控制。吸血蝙蝠通過相互識別和簡單記憶講拒絕分享者排除出種群。而高級哺乳動物維持社會性則是靠社群的道德導向的行為模式或者說社會契約以及其衍生的內疚的心理反應模式。
內疚感使得個體在理性衡量之外,多了一種模式在潛意識層面加強了社群內的協作,這對於一個由信息不對稱且行為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的個體組成的社群來說,增加了一種穩定性


愧疚是一種自我提升的必經過程 愧疚得深了才會記得改


我覺得是從小生活的環境和道德枷鎖,給予人的一個心理活動的定義


我覺得是因為同理心,愧疚的原因一般是做錯事,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痛苦,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而造成不快樂的原因是自己,就會後悔,我覺得愧疚基本是後悔的同義詞


當自己的某種行為觸動了內心的價值標尺,兩種力量的抗爭。
標尺不可變,就會愧疚吧。


如果從基督教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當年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面愉快生活時,上帝對他們說園子裡面有生命樹和善惡樹,園中各樣樹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唯獨善惡樹上的果實你不能吃。

結果夏娃被蛇誘惑,吃了善惡樹的果子,還慫恿她傻老公亞當也吃了。吃了之後,他們眼睛明亮了,發現自己赤身露體,靈光一閃發明了衣服,卻還是被上帝發現,趕出了伊甸園,來到人間受苦受難,人類歷史也就浩浩蕩蕩的開始了。

這個是聖經裡面創世紀2到3章記載的故事。這善惡樹的果子也被稱為人類的禁果和原罪。

為什麼會這樣呢?上帝的脾氣還真是琢磨不透,吃個小蘋果至於這麼嚴重么?我也一直為此深感不解。最近聽了孫柯南傳道的佈道,貌似明白了一點。 首先為什麼上帝不讓我們吃善惡樹的果子?難道上帝是個希望我們一直傻傻乎乎呆萌下去不要長大的控制狂?

答案是NO, 善惡樹的果子能讓人看到善惡,卻不能讓人解決善與惡帶來的問題。 人能夠分辨善惡,往往在自己心裡就會有個善惡的標杆,會去用自己的標杆去評論別人和自己的善惡,這就會帶來羞愧,愧疚,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比如說亞當和夏娃吃了善惡果之後就躲起來不見上帝,因為覺得自己赤身露體,愧於見到上帝,但在他吃善惡果之前,與上帝的關係是親密無間的。

我們也是一樣,因為自己內心的善惡標準,哪怕再希望自己做個好人也會有時力不從心的時候發現自己:行善無力,拒惡無能。而這時,我們就往往感到愧疚。

那麼善,惡,傻傻分不清楚,人類就會得到救贖么?

答案應該也是NO. 上帝希望我們通過生命樹的果子明辨善惡,並從善惡中得到智慧而不是愧疚和隔閡。如何做到呢? 用王陽明的四句話概括就是: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所以愧疚處於人的良知階段,但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到了良知狀態就圓通了的。

如何去格物?活出人生的價值?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基督教,佛教,共產馬克思主義都有所回答。

最後希望關注這個問題的人都最後得智慧,而不是被愧疚束縛。


因為他怕失去愛,弗洛伊德在他的理論里提過。


做完一件事感到愧疚,說白了還是害怕,害怕自己做這件事所產生的一切後果,就算可能完全沒有後果,但也會對產生不好後果的可能性表示害怕


我覺得產生愧疚也許是我們原本有更好更高的標準,但是我們卻做到的最低最差的表現。使自己與別人都不痛快。尤其別人的不痛快會使自己的愧疚感更深…


愧疚感不是短時間的一陣情感,多少年午夜夢回這種羞恥心和內心深深的痛處還會翻出來,只不過平時把它放在心中一個不知名的角落。


推薦閱讀:

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最大的失敗嗎?
為什麼近千年來人類都沒有發生顯著的進化?
人站立行走的進化優勢是什麼?

TAG:心理學 | 進化 | 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