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錦衣衛東廠,清朝卻沒有特務機構,但清朝皇帝在駕馭百官,控制輿論方面反而比明朝更為出色,這怎解釋?


謝謝邀請啊。握手。

先要說的是,清朝直到滅亡確實沒有設立和明朝一樣的東、西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

但是,類似的機構或者說制度還是有的。

滿清入關之初,天下還未坐穩,李自成,張獻忠,南明政權,都是心腹巨患。外患未除,自然是沒有心情除內亂了。因此,順治帝的時候,還沒有什麼特務機構。

到了康熙年間,天下坐穩了,南明剿滅了,朱由榔被殺了,只有鄭氏一門孤懸海外,但是已成強弩之末,要威脅大清,怕是也難了。日子過好了,外患已除,是時候除內亂了。

於是,康熙搞了個制度,即密折專奏制度。

在這之前要是想上奏皇帝,首先要達到一定品級,不能從九品,從八品這些小官也經常給皇上上奏,那皇帝根本看不過來。

其次,要經過中央各部和內閣,比如你要錢的,就得經過戶部,然後經過內閣,最後交給皇上。要打仗了,邊關告急,美帝打來了,要告訴兵部,然後交到內閣,內閣再給皇上。

這個過程中,很多摺子就石沉大海了。

因為說不定內閣覺得這破事也需要告訴皇上?這破事也敢告訴皇上?這破事也能告訴皇上?

於是,皇上就看不見了。對下面的情況自然不太清楚。

康熙這個辦法,說白了就是越過各部和內閣,直接交給皇上。地方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可以隨時遞密折。密折內容也不限,報災,請安,邀功,請罪,告狀,彈劾,甚至是想皇上了,都可以。

這樣,對地方控制就大大加強了。而且減少了作弊風險,因為一個人再牛,也不可能搞定所有官員。總有人和你不是一條心,一紙密折告你一狀,皇上就知道了。

清朝加強皇權,不太靠特務。因為吸取了明朝太監亂政的教訓。雍正搞了軍機處,軍機大臣類似於皇帝秘書,沒有固定職務,也沒有固定的品級。直接在皇帝領導下,聖旨也不經過內閣了,而是直接由軍機處發給大臣。

軍機大臣跪奏筆錄,那是妥妥的皇上的忠實奴才。

軍機處直到宣統三年才廢除,那時候大清都要完蛋了。

大概就是這些。

至於控制輿論,那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空前絕後。

文字獄就是干這個的,犯了事的人有時還不知道自己咋犯事了呢,就因為某句話,或者某個字,犯了忌諱。

關鍵這個忌諱不忌諱的沒有明示,全看皇帝怎麼想。他說你犯了就是犯了。你說你沒有這意思,滾蛋,你算老幾!

我個人感覺,在清朝寫文章,完全是在玩一個遊戲——掃雷!

舉幾個著名的例子
「一把心腸論濁清」。濁清?你小子敢罵朕!
殺!

「且把壺兒擱半邊」,乾隆說借壺指胡,胡就是滿族,敢把我們滿族擱在半邊?反了你了!治罪!

這種被迫害妄想症的人的人才幹的出來的事情,乾隆皇上樂此不疲。

說句題外話,關鍵他自以為文化水平高,天天寫詩,那些個詩啊,呲呲,不敢恭維。

就這麼多了。

不對之處,歡迎各位指證啊。


大清有八旗軍啊,誰敢亂說亂動就砍他王八蛋的,那麼明末的東林小賤人們在清朝就作不起來,敢廢話就給來一波文字獄,不服再來一波,整到你們服為止。於是在大明朝作威作福的東林小賤人們只好忍著文字獄,忍著士紳一體納糧,還得一口一個皇上聖明。就是一個賤,而且相當賤。


謝邀。多圖。
對於明朝的特務制度,我不是太了解。
對於清朝的奴化洗腦,我最近正在看一本書,叫做《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眾所周知,乾隆帝是一位乾綱獨斷的君主,君主專制在他治下達到兩千年之巔峰,同時他也大興文字獄,打壓知識分子和異見分子。我引用下書中所說的來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點擊查看原圖後放大看。

「加強輿論控制」方面:與其控制輿論,不如消除輿論。
方法:
一、加強維護統治秩序,對於一切危害統治的人或事,不擇手段予以消除。

二:咬文嚼字,打擊異端。宋朝打擊異端是流放,大清打擊異端是千刀萬剮滅九族。沒人敢說話,哪來的輿論?

關於駕馭臣僚:
給大家貼一個故事,看看乾隆是怎麼對待直諫之臣。

由於乾隆帝過於嚴厲的統治措施,導致官場腐敗,留給嘉慶帝、道光帝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和一群尸位素餐的大臣。

前段時間我正在看一套關於正說清帝的書籍,《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那套書現在借人了,我憑我印象說下。

由於乾隆帝統治不當,官場貪腐之風已經無法剎止,至道光帝時,已是王朝將傾。

道光帝有一位宰輔重臣,叫做曹振鏞,這個大臣入了賢良祠,但是他的治國哲學就是「多磕頭、少說話」,道光帝想落個像唐太宗那樣求諫的好名聲,但他又不願意麵對奏疏里的批評,於是權奸曹振鏞給皇帝出了個主意:挑錯別字和語病。此後,對於有錯別字和語病的奏疏,道光帝對上奏之人予以羞辱、罷官,以至言路壅塞。


廠衛的受用是因為土木堡後勛戚武將沒落,文官做大,所以拿太監來干文官,文官要是發難就拿太監當替罪羊。而滿清就沒有文官做大的問題,一群奴才,在他詩里挑個錯就族了,那裡會讓文官議論儲君這樣的大事,九子奪嫡,豈不美哉。這就是東北亞武德輸入,君綱得振,你發現就這幫女真人在廟號敢用聖字,自信心爆棚。


清朝有密折制度。

按定製,有資格上密折的是各地的督撫、提督、學政、駐防將軍,布政使、按察使、總兵有條件的使用密折上奏。除了這些人外,皇帝還會特許某些道員、知府、參將使用密折上奏。這就讓他們相互之間進行監督,再順便報告下地方的事務。

而且清朝開始縣下設置,地方官不存在冗員問題,縣丞、典史、巡檢、學官都有自己的衙屬,這就將一縣劃成了幾塊,皇權也開始向鄉鎮級單位轉移。


首先封建王朝都有監察機構的,不然皇帝怎麼敢睡覺。區別是用什麼樣的名目,什麼樣的方式出現。

第一清朝為何沒有錦衣衛

明朝有錦衣衛,東廠,是因為文臣武將是打工仔,職業經理人,老闆要有監工,不然哪天搞個董事會投票,經理人變身新老闆讓自己灰灰了怎麼辦。

明初錦衣衛也取消過,因為功高震主的都被老朱殺掉了,不擔心老兄弟禍害子孫。但朱老四得位不正,害怕兄弟們有樣學樣,更擔心兒子鎮不住勛貴高官。才復立錦衣衛。

清朝之所以取消了錦衣衛(清朝確實有過錦衣衛,後來取消了),深層次原因是原本的打工仔,經理人跟老闆的關係徹底變成了奴才跟主子爺的關係。對待奴才就不需要那麼多監工了,本身八旗子弟就是最好的監工。民族矛盾,就足以讓大清皇帝安穩睡覺了,滿漢官員鬧了彆扭,總得靠舔皇帝菊花來找靠山吧。

雖然大明雖然有詔獄,有廷杖,但文臣還是很有尊嚴的。雖然不如漢唐,但罵皇帝,罵首輔奏章也比比皆是,言論相當的自由,皇帝宮闈之事也能拿來說說。

煌煌大清二百六十七年,誰罵過自己主子爺?誰敢拿皇帝的宮闈之事調侃?

第二 沒有錦衣衛不等於沒有監察之事

清朝雖然沒有廠衛,但對百官,對社會,對輿論,對思想的壓制和禁錮卻是史無前例的強大。

首先在文化上,靠著漢奸文人的幫助,對史書的無節操修改,不僅是黑明朝,所有前朝都盡其所能的黑化,以顯示滿族統治的合理性。

再就是對思想界無休止的迫害。凡是對清朝統治者不利的統統殺掉。我們看凡是漢族政權都有一個思想界的爆發期,思想界大碰撞,漢朝的獨尊儒家,唐朝的三教碰撞,宋朝的朱程理學,明朝的明陽心學。而到了大清,不許想。只要跪主子爺就行。中華哲學的發展,到了明朝戛然而止。

最後才是對不從者的監視。清朝不是沒有監察,而是沒有以政府組織為名的監察機構,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大清內官勢力不算強大,是因為皇帝不需要那些沒根的奴才,有更可心的有根奴才。李衛,年羹堯為代表的這種包衣奴才是清朝皇權的阿附勢力。自然幫皇帝對社會進行無孔不入的滲透,不然大家以為北京的皇帝是怎麼知道江南某個文人酒後塗鴉的詩詞。然後大興文字獄的。

所以大清不需要錦衣衛,因為有比錦衣衛更隱蔽,更強大的監察之舉。


一個秘密組織,如果你個普通人都知道了,只能說明他們業務能力不行。


明朝錦衣衛做首輔的只有南明弘光帝的馬吉翔,而清朝最著名的宰相就出身於黏桿處侍衛。

明朝的太監只敢陰謀造反,然而清朝的特務卻敢說皇帝「此豎子不足與謀也!」

清朝沒有特務機構,卻是一個特務國家。


滿洲皇帝不需要廠衛,因為他們有八旗,有滿洲親貴。整個政權體系運作前期以滿洲親貴為中心。後期議政會議被架空後,皇帝獨裁。太平天國起事之前,滿洲政權中,文官系統只是起到顧問參謀和執行作用,不是話事人。明朝皇帝在京營崩潰以前,也一樣是強勢君主。土木堡一役後,明朝皇權才逐漸弱勢,原本起顧問參謀作用的內閣逐漸成為皇權治理國家的唯一依靠,一家獨大後成為真正話事人。


朋友你聽說過清初文字獄嗎


我記得有個叫粘竿處的機構一定程度上兼職干這個....


因為明朝尤其是後期文人不作死就不會死,甚至作死都不會死。尤其輿論方面,是皇帝一個人與一個黨甚至所有黨的戰鬥,鬥不過很正常。清朝皇帝一直到八旗普通子弟,都是主子,漢人是奴才。主子有鐵莊稼漢,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啥要求,不會去煽動輿論,奴才知道搞這個完全是找死,不服就刷一波文字獄,不服再刷一波二臣傳,不服再刷一波大屠殺。頭髮都踢了,還在乎這點發生權嗎?所以輿論一片大好


明代維持運轉國家的是內閣,不是皇帝本人,皇帝普遍比較懶


文官集團有了內閣,就會妨礙皇權


於是皇帝要麼培植反對派文官上位,讓掌握實權的文官派系不獨大


要麼乾脆培植太監,干臟活,直接打壓當權文官,某派太監得勢時,皇帝又故伎重演培植另一派太監


所以,一面是特務機關權大,一面是特務機關衙門多,錦衣衛東廠西廠中廠,估計明朝要還有100年國祚,南廠北廠也出來了。

總結一下,明朝皇帝既想別人給自己忙又不想被威脅,乃至說被煩都不想,所以就四齣和稀泥,看人互斗。這些個特務機關,是皇帝對付最大的敵人,文官集團的武器。


清代不一樣,清代皇帝自知是異族,偏偏滿族官員還不靠譜,所以是完全不敢搞成明朝那樣內閣制,讓別人給自己管國家。而且清朝前期,接連有滿族的貴胄坐大擅權。所以清代帝國的核心是軍機處,皇帝直接干預內政運轉,文官集團相對弱勢,明代那些想出名想瘋了天天逼逼的御史們,在清代很少。

皇帝打壓文官集團和控制黨爭壓力很小,所以特務機關規模就小得多。


清朝前期皇帝在學識和個人約束方面明顯強於明朝皇帝,康熙和順治甚至讓從明入清的貳臣儒宗們讚歎其勤學,特別是康熙,在還沒有退休的時候,就通過深入研究儒家經典,成為了好幾個御前講習大儒一致通過的教授,可以自洽闡釋六經用意,比起明朝那幾個半桶水不知高到哪裡去了;文學造詣上,還有乾隆這幾十年包括下江南、在北京所做的有關於風土人情(地方小吃)的詩歌,總共我聽他們講是兩萬多篇。
藉此文化優勢,不僅可以通過學報傳播皇帝批判漢儒的言論,消除中原優越感傳統,更打起昭述三代,六經為官守的名義,將明代士大夫用以對抗皇帝治統的「道統」收歸皇帝;另一方面又通過文字獄等方式大範圍打擊明代道統自居的江南文化圈優勢,使得敢同皇帝爭高下的才子們紛紛轉向訓詁乾嘉之學。
通過有機結合這兩種手段的明顯案例就是呂留良曾靜一案,一方面採取了武裝暴力清洗,同時皇帝還以自身的學識怒斥了曾呂所謂漢夷之辯等言論,並用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出版了一本(讓兒子認為宣傳上出了偏差)的《大義覺迷錄》。


不要忽略有關部門的作用


清朝屠殺殺的只剩下順民和奴才,需要嗎?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低等級的學霸才會讓人看見自己每天在自習室坐了多少個小時。

高等級的學霸無時無刻無地不在學習,花草樹石皆為習題冊。


1,大萌廠衛制度:東西廠以及短暫的內行廠監察目標是百官,直屬皇帝,管理在太監手裡(司禮監)下屬錦衣衛。
以及做臟活的北鎮撫司(獨立於刑部)
。。。。
2,滿清有更完善的八旗制度(軍民一體)別以為這個鐵杆莊稼那麼好拿、拿了就的幹事的。
。。。。。
以上
比較,一個利益集團(八旗)肯定比直屬於皇帝的(廠衛)盡心儘力的多,指哪打哪。


其實大清入關之初,立足未穩的時候,是全面承襲大明的所有衙門的。
所以大清還是短暫擁有過錦衣衛這個機構的。嗯,就歪個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名臣孫承宗?
網上常提到的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 等)是真的有此處出嗎?出自何處?
在你眼裡毛文龍(明朝)是什麼形象?
萬戶在當時評價是怎麼樣的?
小冰河時期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錦衣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