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唱片公司是如何搜歌的?
香港流行音樂鏈出唱片的錄音前期環節怎麼操作的?搜歌嗎?搜完了怎麼收歌?有簽約寫歌寫詞人嗎?還是邀歌的?恕我路人不了解,我總覺得大陸、香港和台灣華語流行音樂,香港出唱片速度最快,而且感覺有模式可尋,有股工業化了的意味。我想向牛人詢問是否有一條成熟的鏈?
曾經是唱片公司簽約詞曲作者,只能就我了解的說一下。有一定參考價值吧,但可能與現在的情況也會有些出入。因為個人已經解除霸王條款啦~
首先,是沒有搜歌這樣一個過程的。確切的說,只有收歌。
台灣、香港的唱片公司根據他們版權旗下籤約的詞曲作者,只會發布近期那一位歌手要發片的消息。該消息不僅僅是這個歌手要發片,包括發片的時間範圍、宣傳周期、專輯風格和對歌手的一個大致定位。(包括季節屬性、潮流屬性等)
其實這個消息不僅僅是針對自己旗下的簽約詞曲作者,同樣會在兄弟唱片公司、經紀公司、版權公司發布。只要有成型的demo都會被收回去(因為就算是別的公司他們是可以互相購買和交易這些作品的),然後歌手和對專輯有宣傳定位的宣傳組、以及唱片公司和藝人經紀公司會一起來挑選收回來的這些基本已經成型的Demo。這裡說的,基本成型的Demo,至少是有成曲。因為有很多歌曲的demo創作人能提交的都不帶歌詞,就算是帶歌詞,或只有宇宙語(宇宙語是音樂人們自己形容這種demo的一種語言,就是咿咿呀呀的各種哼音的demo),就算是那些創作人自己填詞的歌曲,通常後期都會被改的面目全非,很少有詞曲全收立馬就編曲拿去錄歌的demo。
這就是為什麼,林夕、黃偉文、周耀輝這些著名詞作者有那麼多歌可以寫。其一是他們多被邀請來對定位做更清晰的詞的撰寫,其二就是他們確實能力過硬,質量有保證。因為音樂創作太過隨性,而能有這些質量保證的詞作者,歌曲便有如神助。市場驗證起來就能輕鬆千帆過盡。
所以,各大唱片公司或者經紀公司關於收歌管道的建立是長期而有儲備的。要麼有常合作的音樂人,要麼就是有常合作的有創作人的公司,畢竟作品多而有的挑是他們收歌的條件。這樣唱片公司才能有餘地的為藝人製作一張相對比較可控定位的專輯。
至於,香港、台灣、大陸的區別在於:
香港、台灣對歌曲版權的保護較完備,因此對於他們長期建立的收歌管道上的詞曲創作者收益有一定的保證。也就是說不管後期歌曲賺不賺錢,他們會給詞曲創作者的報酬是有標準的。舉個例子,我以前寫一首歌,申明一下07-09年的價格,現在肯定沒有這個價格了。一首主打歌能分給創作人的報酬在12000左右,詞作各6000,非主打則在6000左右,也就是說,唱片公司對單首歌曲的成本至少有1/2-1/3部分是能分給到原創音樂人的。
因為一首歌除了原創音樂詞作等,還有的成本是編曲、錄製、後期及母帶製作。其實在07-09年時已經是數字音樂錄製的高速發展時期了,所以那個時候母帶的製作也很少有拿出國去製作的過程了。因為早期的母帶製作,必須拿去國外製作。譬如東南亞、歐美等錄音後期製作非常發達的公司,據說後來香港也有自己的母帶製作公司了。
而大陸,在學習香港台灣的專輯和音樂製作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國內互聯網爆發,mp3到處下載的尷尬時期,因此歌曲製作的成本花的再高,可能還不如互聯網一首被網民捧紅的一首僅僅通過數字軟體混錄出來的半成品。所以,漸漸地歌曲的製作成本也被無限制的降低到很低。據說現在一首歌的創作成本可能連1000塊都沒有,當然幸好我已經不在這個行業,現在真的是逼死人。
唱片公司這些年也開始傾向於,簽會詞曲創作的歌者。不然打造一個流行歌手的成本實在過高。
因此,個人感覺,所有這些鏈條和管道都有被徹底摧毀的情形,僅台灣香港還保有一些原來的方式。該發片的大牌歌手還能繼續發片,但唱片業不掙錢的事實已經是無法改變的現狀了,音樂行業的演出市場繁榮,也不知道後期能不能解決創作人收入的問題。
目前,選秀歌手發片。不知道是不是走的這種收歌發歌發唱片的流程,感覺會有一些區別以往的模式。可能是和歌手簽約演出等過程才能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方式繼續出唱片吧。
其實三地都有版權公司存在,版權公司簽約了作者。所以有demo庫。不過越大牌就越喜歡打造這個詞,他們會特別邀歌吧。因此每逢大牌發片,版權公司就會通知它旗下的作者:xxx收歌喇。
香港發片快不是因為收歌快,是因為整個環節他們都快,而且市場小成本低。目前市場下滑,他們也開始慢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香港和內地對於颱風的反應不一樣?
※香港為什麼把氣象台叫做天文台?
※如何評價G2000的西裝?
※香港和澳門同屬島嶼有著同樣的殖民歷史,回歸的時間也基本相同,但為什麼回歸後發生的問題卻天差地別呢?
※香港房價從 97 年到 03 年跌了 70%,對經濟造成了哪些影響?有哪些經驗可資內地當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