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甘正傳》讓很多人落淚?它觸動了人內心的什麼?


頹廢的Jenny,瘸子Dan。傻子阿甘只是一條線,串起的是身邊一個個被歷史戲弄的人們。

勵志只是一方面,如果只看阿甘,全片都很勵志。Dan Taylor能成富有的公司合伙人兼CEO,也很勵志。但這裡面的Jenny卻不那麼幸運。童年被父親猥褻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她的一生:叛逆,自我摧殘,吸毒,濫交,反戰...Jenny做了當時的嬉皮士喜歡做的一切,不斷的尋找、追求著自由,其實卻在不斷的逃避。拿鞋子丟老房子和跳樓兩處,是她對自己人生的真情流露:ruined。

Jenny這個人物反應出了那個時代的嬉皮士的共有特徵。其他的人物也是一樣,退伍老兵,長跑跑步愛好者,Mr茅。所以與其說哪個人物讓人感動,不如說是為時代而感動。影片將一個個時代的經典映像,串聯在了阿甘的人生背景中,讓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副圖景,讓自己潸然淚下。


許多人都誤把《阿甘正傳》作為勵志片,但阿甘從來不是堅持或者努力的人。他能跑,所以去了橄欖球隊;在越南,他偏偏就是不會被炸到;他打乒乓,就是一學就會了;橫跨美國,他想跑就跑,不想跑就算了。阿甘並不是傻,「stupid is as stupid does」,他只是永遠保持著單純和善良,無論這個世界如何改變。某種意義上,阿甘的各種成功,其實也是來源於他的單純和善良,所謂「好人有好報」。打動觀眾的,也是他的單純和善良。


正好前幾天在Twitter上說到過這個,找出來貼在這裡:

每個男人的內心都是一個自卑,怯懦,迷茫的小孩子。他們一生所做都是在試圖擺脫這個小孩。阿甘就是這個小孩,他是一個寓言,說給男人聽:如果你不偽裝,說不定也可以做得更好。男人們看了都很感動,於是走出影院繼續裝。


你問到一點,就是為什麼會落淚?這證明了你在阿甘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阿甘這個人物,他身上包含了很多人的特點。也就是這種電影與觀眾的共鳴才產生了觀眾內心的感動。

因為電影主要是圍繞阿甘這條主線來寫的,那麼下面我們來主要談一談電影中的阿甘:
電影中的阿甘體現的就是一種人類最珍貴的精神品質。
1、首先是徹頭徹尾的純真。人生來純真,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因此阿甘雖然很傻,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他很正常,他做的事很對。阿甘做的事很多都是別人因為社會的種種因素而不敢做的,但恰恰是因為阿甘的毫不了解,展現了人性最真的一面,就拿阿甘冒著生命危險救戰友,放棄百萬富翁做園丁,沿著馬路長途跋涉的跑步等。

2、再就是深入人心的執著。阿甘很傻,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卻是那樣的不平凡。在中學時,阿甘為了躲避同學的追打而跑進了一所學校的橄欖球場,就這樣跑進了大學。在大學被破格錄取,並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後來,他又迷上了乒乓球,而且技術練得十分精湛。後作為乒乓外交的使者,到中國參加過乒乓球比賽,並為中美建交立了功。再就是對珍妮的愛,雖然珍妮不愛他,但是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愛,最終把墮落的珍妮從困境中拯救出來。阿甘種種的成就正式因為他的執著。

3、最後就是一種自由主義。阿甘是美國文化熔鑄的產物,他體現的就是一種自由主義精神。不在意世俗,不被財富迷惑,敢於追求真愛,敢於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阿甘的勇敢,他所作的那些不正常的事深深打動著觀眾。阿甘的精神使得善良的人們從心底產生了共鳴,所以你會流淚。


《阿甘正傳》只講了一個道理:

世事無常,你的人生總會被外界改變;如果你能早點接受,並認真地活著,生活終究會來回報你。


其實,

我們並不是看到阿甘身上有我們的影子所以哭泣。

而是我們發現自己是人群中的一個個珍妮和丹中尉。從不願承認自己的人生已被改變,還眼巴巴地期盼著理想中的生活。但每一次都在落差中泣不成聲,感覺自己就是被上天遺棄的人。

是的,我就是這樣的人。

每次看到他們哭的時候,我也跟著哭。

覺得心裡好委屈。

結尾時看到他們終於幸福了,我卻哭得更厲害。

因為,

陪我哭的人都笑了,
我卻還執迷不悟。


阿甘正傳 是一部典型的美國主旋律影片
你可以沒有過人天資、缺少遠大理想、沒受過高等教育,但只要熱愛家庭、順從體制、相信上帝,你會得到你應得的,如阿甘
而Jenny這樣的叛逆者,思考、困惑、探索、抗爭,卻不能收穫美滿的結局,要在遺憾中死去
這是冷酷的現代童話


整部電影其實就是對整個歷史的嘲諷,人類自以為聰明絕頂的社會居然是一個腦殘的阿甘在引領,折射出執政者和老百姓的愚昧


《阿甘正傳》的原著是一個辛辣的諷刺小說,按照小說的情節,阿甘最後還和一隻猴子一起登了月。如果全盤按照小說來改編,那麼這部電影很可能不成功。這部電影是一部完全的再創作,其改編過程非常精巧用心,這些重新創作鑄就了這部作品的成功和感人。

【電影的再創作】
《阿甘》的劇本將原著的辛辣諷刺,巧妙改編成了一段近代(美國)歷史的回憶;影片中的演員都是演技派,表演處處用心,每一個演員都將每一個角色塑造成美國六七十年代的一個鮮明的類型形象,因此觀眾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影片的攝影非常考究而又大膽創新,不少鏡頭都成了拍攝這類影片的範例,被一次次模仿或者作為案例講解;影片的化妝、道具和特效不但講究,而且勇於嘗試新技術,使得影片可信度大為增加。這些是打動觀眾的基礎,也是國內以及世界上其他那些不打動人的電影(或產品)所欠缺的基礎要素。

複雜動人的東西都是建立在簡單樸實基礎之上的。

【阿甘為何如此打動人心】
《阿甘》和所有成功藝術作品一樣。你直接看到的是樸實的表現,通過聯想和共鳴產生最終的感動。

很多回答者在談《阿甘》時都提到了成功與愚鈍的關係,我覺得那些不算是普視的動人之處,可能是看到影片中一些「聰明反被聰明誤」事例以後的自我感悟。而《阿甘》打動我最深的有兩點:

1、人性

如果把阿甘符號化、象徵化的話,我認為他就是一個普通人的象徵。雖然設定里把它說成是一個低智商人士,甚至還有點殘疾,但整體上來說阿甘能投射到我們觀眾心裡的,都是那些和常人相似的特徵 —— 有明顯的缺點、對生活充滿熱情、有正義感和公平原則

反觀現實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化的符號身份(別人基於一般原則的評判)和一個內心中的自我(基於自己生長環境和思維方式的精神自我)。比如一個研究生,社會身份是安分守己的學生,而內心中期望的自我可能是一個熱情瘋狂的企業家。阿甘這個角色就是這種雙重角色的化身:一方面被人認為是低智商人士,另一方面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活得很健康、很有原則、很有幸福感。這兩個角色的矛盾與衝突,恰恰就是人性釋放光輝的過程,阿甘的人生經歷處處迸發著這種人性光輝。

阿甘反覆強調的「媽媽的話」,象徵著每個人自己的人生原則、目標或者使命。因此話語本身樸實,觀眾觀後與自己的共鳴帶來了感動。通過這樣的一種人性化的角色處理,阿甘當然贏得了觀眾的共鳴,因為觀眾認為那就是真實的人性。

2、人生滄海

阿甘的歷經可謂十分滄桑,作為普通人的幸福與不幸福;成功與不成功;運氣與不運氣……阿甘的每個經歷都與觀眾自己的人生坎坷都有幾分相似之處,這怎麼可能不打動人。

實際上,每當這種歷經滄海的感覺被還原到幾個小時長度的電影螢幕上,觀眾一定會產生無盡的聯想與各種共鳴。近幾年的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也有類似的處理和震撼點。


簡單即是最幸福。。。。呵呵


《阿甘正傳》可以看作一則寓言,給人啟發:

1.相比聰明外溢的人,才智平平、但用功不輟的人往往成就更大;

2.上帝從不難為頭腦簡單的人。即便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社會中生存的最優法則也並非《厚黑學》、《我不是教你詐》這類破爛,而永遠是那些最古老、最簡單的基本規則,比如勤儉、誠實、寬恕、慷慨、勇敢……

3.天真的心比世故的眼光更值得依憑。


我最欣賞的是他不明所以卻可以依然不顧一切去堅持的單純與執著。就像他對珍妮說的那一句,我不知道愛是什麼,但我知道我愛你。


But I miss you,Jenny.
If you need anything,I won"t be far away.


run


昨天凌晨一點看完影片,全程兩次差點觸發淚點。

一次是阿甘和丹中尉正在珍妮號上用餐,此時他們已經靠shrimp發家。丹中尉接到一個電話找阿甘,丹正要不耐煩的掛掉時,電話那頭說:「His mom is sick.」
在外打拚的遊子,最害怕聽到的一句話,莫過於此吧。
突然想起阿甘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他為他奔波,帶他做腳撐,強硬的回擊路人的詫異(鄙夷)目光;為了讓阿甘上接受好的教育,做了一切她能做的···一位單身母親,不得不披上堅強的外衣,把智商75的兒子拉扯大,談何容易。

然後阿甘長大了,靠打橄欖球拿到了大學文憑,當兵成為英雄,捕蝦發了家,媽媽老了...

「Why are you dying,mama?"
"It"s my time.It"s just my time.Oh,now,don"t you be afraid,sweet heart.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Something we are all destined to do .I didn"t konw it,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ama,i did the best i could."

這大概是一位母親能對兒子說出的最樸實無華的一句話了。
甘說:"You did good."

第二次,是阿甘與珍妮的婚禮上,穿著假肢、拄著拐杖蹣跚而走來的丹中尉,陪他來的是相貌平平、溫文爾雅的未婚妻,相信她一定很賢惠。

丹中尉世代都有軍人的骨血,和許多影視劇刻畫的軍官一樣,丹大大咧咧、滿嘴髒話,無時不刁著大煙,但關照士兵,戰場上不畏死亡,鐵骨錚錚,寧願死亡,也不希望成為一個廢人苟且活著,
所以他一開始對丹充滿了怨恨,生活上開始自暴自棄,酗酒嫖娼。
是阿甘影響了他的一生,不僅挽救了他的性命,又給而他第二個人生的舞台。

再次出現的丹中尉,不再如以往那般暴戾,看到現在的丹剪掉長發,西裝革履,平靜穩重,再次觸發淚點。

一個細節,在婚禮上,所有賓客都坐著,只有丹拄著拐站在最後排。

這是一段生死之交,浪子回頭的故事。說起友情,不要忘了那個滿嘴掛著shrimp、shrimp、shrimp的Bubba。


第一次看是1994年 那時我25歲,最近一次看是2015年 46歲

聯想自己的經歷,好多情景產生共鳴,也有更深了理解

難道只有歲月才能讓人成熟,答案就是這麼殘酷


因為這部電影在我不同年齡階段,我能看到不同的故事!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阿甘正傳是對美國從五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早期三十五年來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那個時代冷戰,越戰,反戰,民運,登月,本身就是一個很悲壯的背景。尤其是那首插曲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也很好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潮。


阿甘正傳其實是一部非常高端的「雞湯」電影。(也有諷刺成分)


我們都知道,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有無數人在努力,但是他們的努力未必有回報。
很多人會去計算,計算自己的付出能否獲得對等的回報。
因為所有人都在害怕,我付出的努力沒有回報怎麼辦?
所以現實中絕大部分人,他們不會像阿甘那樣拚命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而阿甘正傳的雞湯,是建立在「充分努力」這個基礎上的,而這個基礎,我們現實生活中的99.99%的人都做不到,所以沒人能證偽。正因為我們在現實中沒人做到像阿甘那樣努力,所以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如果我也像阿甘那樣拼盡全力了,我能否也收到這樣的回報。可以說【有付出就有回報】是我們每個人的渴望。因此當我們看到片中阿甘通過努力獲得絕大回報時,我們也會為之振奮,因為片中阿甘的成就無形中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答案,他給每一個正在努力的人吃了一個定心丸。

這就是它所觸動的東西。


幾年以前的我根本看不懂《阿甘正傳》,耐著性子看過一遍但劇情全忘了,後來每次看到這部影片都耐心不過20分鐘(忘了自己看過了,因為太出名想看完),非常納悶這樣一部枯燥的影片竟然能夠擊敗《肖申克的救贖》拿奧斯卡?

這段時間的我回憶這些年走過的的路,也因為好朋友佛家思想的感染,想通了一些事,也仍有鬱結。為什麼我這麼笨以至於這些年做了這麼多令我遺憾的事情?為什麼我這麼笨感覺夢想都要離我而去了。苦悶的我晚上走在校園的路上,突然想起了這部電影,想起了甘。

鄭重地觀看這部電影,從頭至尾,多處哭地是稀里嘩啦。「聲無哀樂」,是因為聽音樂的人心中先有情而後在音樂中聽出了情。

電影多次出現的梗是美國總統被槍殺,同樣出現了自由女神像。《阿甘正傳》《海上鋼琴師》《肖申克的救贖》都是探討自由主題的電影。甘只是想跑就跑,想停就停,而很多人都在追問意義,而更多的是功利性的意義。珍妮想當明星,想要成為別人,這也為她後來的坎坷埋下了伏筆,最後卻很快樂充實地做了一位普通的餐廳服務員。中尉心中那個英雄夢的梗和後來的殘廢多年讓他放不下,讓他咆哮嘶吼憤怒,最後沒有腿也可以在大海中游泳。那麼多人跟著甘一起跑是為什麼?就是被這一份不為世俗名利甚或各種羈絆所執著,回歸感性(有時候理性也可以化為一種感情),回歸真我,回歸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溫暖的情感。很多事對於甘想做就做了,說跑就跑,說跳水就跳水,連露屁股都是。甘的心裡永遠都是溫暖的,所以珍妮喜歡抱他,最後一次離開他也是被他所感染,不想寄生於甘而要自己活出自己。

性選擇是殘酷的,對於一個」殘疾」人而言,能夠擁有配偶和子女是對他最大的肯定。甚至連他自己知道自己有孩子都很難接受,首先關心的是他的孩子聰明嗎。當他在越戰雨中望星星的時候,當他在沙漠中奔跑看落日的時候,莫名的感動。相比於浩瀚的宇宙,人的愚笨真的那麼重要嗎?當珍妮說希望她當時也在的時候,他說她在。一個愚笨的人卻說出了多麼美多麼「聰明」的情話。

當他在校車前想要叮囑兒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時候,他沒有說出口,因為他意識到他的兒子和自己不一樣,世界上只有一個阿甘。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唯一的。


電影版最觸動我的是阿甘對珍妮的愛情
說真的 珍妮完全沒有在乎過阿甘 沒有想過接受他 沒有想過跟他一起
阿甘卻如此地努力 最後終於在了一起 但是卻是悲劇收尾

我聯想到了我自己和身邊的人
現在的我們 遇到了一個女孩或者男孩 或許能等一年、兩年
卻不能一輩子只去愛那個一個人
阿甘的愛 大概是最偉大的愛 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叫做 陪伴或許就是最長情的表白
他終究還是跟珍妮在一起了 他沒有計較過珍妮的幾次離開 沒有計較過珍妮年輕時犯下的錯誤
試問 現在誰能做到?

故事最後 也是最心酸的
我曾經跟最好的朋友講過 我覺得最悲情的場景大概就是
我在你墳前哭的一塌糊塗 撕心裂肺地說我想你了 我愛你
可是 埋在地底的你 卻永遠聽不到了
沒有人知道 我愛你有多深 你也不知道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可以花幾十塊錢點一份菜不覺得心疼(甚至吃不了浪費),但是不願意花幾十塊錢買書或者應用呢?
態度真的能決定一切嗎?
為什麼有人會不喜歡別人幫他過生日?
當一個人的知乎答案長期被低點贊率、高反對率、高圍攻率包圍,他會不會自我反省?
為什麼有些人沒做好事情會把失敗歸結到別人頭上、覺得自己有理?

TAG:電影 | 日常心理分析 | 阿甘正傳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