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經濟落後?

單從地理位置來說,安徽接近沿海,長江橫跨,周邊江蘇的經濟就不用說了,河南和皖北同屬於中原地帶吧,基礎應該差不多。河南的中心城市和安徽的中心城市比起來,經濟上還是要高几個檔次。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安徽那麼好的基礎和資源卻沒有得到最好的發展和利用呢?

相關問題:在中國,怎樣的地理位置才算好? - 生活 - 知乎


作為在安徽讀了好幾年書的湖南人從旁觀者角度來湊個熱鬧。安徽的地理位置看上去不東不西地跨南北是個居中的位子,但實際上安徽是從南到北劃分了三個不同的地理經濟單元,一個是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區,此地以阜陽為中心,是傳統的中原地區,面積很大,一直以來以農業為經濟發展的重心,計劃生育做的不是很好,是勞務輸出的重要地區,但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占安徽省GDP的比重很低。一個是淮河和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此地以合肥為中心,積聚了安徽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但合肥有其先天不足便是它是建國後由一個小縣城發展而來的,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其經濟總量才超過省內的蕪湖,現在雖說是安徽的經濟重心,卻是靠舉全省之力硬拉上來的,安徽大量的資源被用來投資合肥薄弱的基建了,自然其他產業發展就被拉了後腿。一個是長江以南的皖南地區,地形複雜,多山地丘陵而且面積狹小,但自古以來便是富庶之區,在安徽GDP中佔了很重要的比重,此處以蕪湖為中心,但因離南京太近,經濟文化上和南京走的更近,有個說法叫白天看合肥,晚上看南京。三個地區形成了三個完全不同的發展思路,整個安徽的經濟建設就被自然肢解如同散沙。而三個地理單元實際上形成了三種不同地域文化,單從口音上講皖北地區更接近河南,江淮地區則是江淮官話,皖南地區主要是徽語有些地方甚至更接近吳語,這完全就是三個不同的族群,文化上其實沒太多認同感,皖北學生到皖南來剛開始都很不適應。合肥和蕪湖長期以來都在撕逼,互相看不慣,蕪湖一直認為自己省會的位置被合肥搶了,要造反,合肥則是要鎮壓。( 建國以後以曾希聖為書記的安徽省委就沒有考慮過安慶當省會了,但是在蕪湖和合肥當中糾結了好久,比較傾向選蕪湖當省會,並向中央打了報告。1958年太祖到安徽視察,給曾希聖一封信上寫:「 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驕傲,以為如何?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比較適宜,以為如何? 」由此定下了合肥的省會地位。所以說蕪湖人一直認為合肥搶了蕪湖的省會)。 實際上這從側面反映了合肥對皖南等長期以來經濟發達地區的控制力之薄弱。從交通來說自從鐵路發明之後,水運的地位便大大降低,除了極大宗貨物還靠水運外大部分運輸都依靠鐵路完成,由此位置偏西南處於鐵路交通末端的老省會安慶越來越難以成為省會。而安徽鐵路運輸之糟糕是難以想像的,京廣,京九,隴海,滬昆等幹線鐵路要麼繞開了安徽要麼擦著安徽過,並未將省內的幾個重要城市串聯起來,鐵路主要是依靠淮南鐵路,皖贛鐵路,寧蕪鐵路,這幾條鐵路還並未連在一起,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蕪湖長江大橋修通之後安徽南北鐵路才連為一體,只到現在安徽大部分鐵路還未進行電氣化改造,路上跑的是東風機車,運力非常緊張,實質上安徽一個地處南北交界過渡的地區成為了中國鐵路交通的支線末梢地區,這極大的制約了安徽經濟的發展。


皖人治國,無人治皖。

在其他相關問題中看到的…


http://qm.qq.com/cgi-bin/qm/qr?k=kbFuwjLBdoseYRXPu0R2UEcwo2KBRGwV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叫分割線《《《《《《《《《《《《《《《《《《《《

1政府定位錯誤

1.1省會定位錯誤

看份資料

圖中紅框框的是安徽的城市,最大的是長江旁的蕪湖,其次是當時的省會長江旁的安慶,以及皖北重鎮蚌埠。

藍色框框的是安徽隔壁省的江蘇,我們看到江蘇省最大的城市是南京,僅挨著安徽,看地圖已經嵌進去安徽地圖了,江蘇省除了徐州是蘇北的,其他的幾個城市無一例外是蘇南,並且在長江邊。

紅色下劃線的是跟安徽比較近並且跟安徽聯繫比較多的幾個城市,無一例外都在長江邊。

上述城市的上海,江西的南昌,江蘇的南京,武漢的漢口、武昌無一例外延續了清末民國的省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安慶的歷史實力有多少了?

安慶曾經被譽為長江五湖,經濟實力曾經不遜色於長江其他城市。

實話說,安慶在建國初期統領了安徽的經濟,工業,教育,文化等多個方面

安慶誕生了全省最早的高中,最早的大學,最早的自來水廠,最早的郵局,最早的工業。連全國第一台蒸汽機,機動船都誕生於此。而且安慶有桐城派,有黃梅戲,文化也統領全省。教育方面培養了鄧稼先(物理),陳獨秀(政治),鄧石如(醫學),朱光潛(美術),嚴鳳英(戲劇)等各個方面大師。安徽省兩院院士95%產生於皖南,幾乎集中於安慶和蕪湖之間。安慶目前為止總共29人,桐城市70萬人出了8個院士(全部出自桐城中學,如果算上台灣的院士嚴耕望等人,桐城籍貫的院士還不止這麼多),懷寧縣70萬人出了5個院士。而安徽省全省07年統計安徽籍貫只有107人(中科院7分之1)【注】上述安慶29人沒統計全,部分已改掉籍貫,例如汪德昭 汪德熙已經是江蘇人。這個問題下面會講到,大量學者,商人投奔江蘇和上海。

在如此大好形勢之下,捨棄安慶,剝奪安慶資源,去建設合肥,違背了大多數省份的做法,對於安徽來說,會利用安徽的經濟發展么?

問題換個問法,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

問題一:為什麼安徽卻要捨棄安慶、蕪湖,剝奪安慶的資源去建設一個直到建國時才5萬人的合肥了?

只要提到安徽為什麼衰落,差不多80%的皖南人都會告訴你省會搬錯了地方。安徽省會選址合肥,明確的指出是毛澤東指定的。

當初有風聲提出安徽要拆除安慶省會,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對,而毛澤東在1958年,利用視察安徽和為新建立的「安徽大學」題校名的機會,以書信的形式向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勝明確了他不同意把省會遷到蕪湖的態度!(這封信現雕刻於安徽大學校本部南門背面的牆壁上,足見毛澤東的意見之堅定,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安徽官員提出反對意見)。

(1)軍事考量

民間大多傳言,毛澤東憎恨安慶人陳獨秀,而老毛自己是這樣解釋的,蔣介石當時叫囂反攻大陸,頻繁轟炸浙江上海一帶,當時就有推測,蔣有可能通過上海從長江一路西進,由於當時新中國海軍空軍落後,老毛擔心會連續失去上海,南京,武漢三座城市,將會直接摧毀當時的經濟中心,為此,毛澤東提出了將安徽作為軍事泄洪區,軍事緩衝區的想法,將安慶的工業搬至合肥,在合肥建立軍事工業,並從上海南京調配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和工廠來支援合肥建設。

(2)整體局勢平衡考量

從另一個角度,淮河年年災害,淮北的人口又佔據安徽的大部分,安徽的整體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皖北的淮河流域和皖南的長江流域,安慶在安徽的最西南部,不利於安徽省平衡發展,因此選取安徽最中部的合肥作為省會,甚至部分官員提出了,限制安慶,發展合肥,做大皖北的說法,如果安慶依然是省會,安徽的局面將跟江蘇一樣,江蘇北部發展受限,江蘇南部發展迅猛安慶,蕪湖,馬鞍山將和南京連城一片。當事實偏偏不是如此,後任的合肥官員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思想,穩定北方發展中部.(希望蘇北的同學不要誤會,蘇北只是個地理名詞,一堆蘇北人在底下攻擊我也是夠了)

上面問題一回答了為什麼要拆掉安慶的省會,下面總結一下,這個舉動對不對

問題二:換省會結果好不好?

1.2 城市功能分配錯誤

安徽當初選定交通樞紐的時候各個城市入京遊說,最終安徽的鐵路中心維持在了蚌埠。

而有意思的是安徽的政治中心是合肥,交通竟然不在合肥。而經濟方面長期由蕪湖和安慶統領。

再來看看教育方面,安徽當時最高學府是在安慶的安徽大學,被老毛一句話,搬遷至人口不足七萬的合肥。

而安徽財經大學在蚌埠,

安徽師範大學在蕪湖,

安徽工業大學在馬鞍山,

安徽理工大學在淮南,老字號的淮北煤炭師範學院也在淮北。

合肥市擁有的是安徽醫科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由蚌埠搬遷至此),中科大(文革時才從北京搬遷)。

唯獨的中科大(說來搞笑,河南,安徽,江西,人口快兩億了,只有一個985,河南一個211,江西一個211,而中科大一年只招生2000多人,而湖北省的華中科技大學招生7500人,武大7200人,湖北省生源佔大多數)是安徽省唯一的985,還是當時安徽的官員聰明,在文革時救濟了北京的中科大,才搬遷至安徽合肥。中科大在安徽一年只招生100人左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本科招生1950人 安徽計劃101人_安徽新聞_合肥熱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本科招生1950人 安徽計劃101人
對安徽的教育影響十分有限。

也就是說,安徽很長一段時間,交通,教育,經濟都不在省會,沒有辦法像湖北省一樣集全省之力去發展一個特大型城市。

為此,合肥能做的就是不斷從周邊抽取資源,一點一點往省會搬,以合肥當時最好的大學合工大為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合肥工業大學前身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建立

1958年合肥礦業學院(45年到58年合併改名多次)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

1961年蚌埠機械學院、蕪湖電力專科學校、銅官山有色金屬專科學校、淮南化工專科學校、馬鞍山鋼鐵專科學校併入安徽機械學院

1962年安徽建築工程學院(本科部分)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1970年安徽水利電力學院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1970年安徽工學院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綜合問題一和問題二

合肥很長時間,並沒有長足發展,並沒有成為交通,經濟,教育中心,並沒有能力能夠輻射周邊地區,並不能很好的起到省會的作用。換句話說,儘管合肥在不斷抽取皖南皖北的資源,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我可以做出一個結論,拆掉省會安慶,將合肥作為安徽省省會在實際發展中是失敗的,特別是和平發展的改革開放時期,無論對於合肥,還是對於安慶,還是對於全省,都是失敗的,並沒有起到帶頭模範的作用。

1.3資源分配錯誤

教育資源分配上面已經提到,現以交通資源分配為例

安徽長時間交通中心在皖北的蚌埠,作為經濟排頭兵的蕪湖和安慶,安徽省卻並沒有重點發展,最直接的就是交通資源的分配,安慶至今沒有高鐵,建國之後很長時間,鐵路修到安慶就不再修下去,因此安慶也被稱作闌尾城市,96年的安慶經濟水平還和廈門差距不大,並建立了友好城市,開通了航線,不過沒多久就不帶安慶玩了。重要的經濟城市,逐漸的就廢掉了。

》安徽省高鐵發展情況

從圖中看到,安慶,蕪湖,馬鞍山都不在地圖上,起碼不在主幹線上,而長江沿線沒有鐵路,都是從合肥轉的。合肥就是這麼霸道的將安慶到南京的線路扭轉了過去,沿江也沒能像江蘇和湖北那樣形成一條線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長三角到華中地區在安徽這個地方是斷開的。

安慶蚌埠等地長期有大量人員往返於合肥,但安慶的閹割地位一直沒改變,為了斷了安慶建大型鐵路的念頭,安慶劃江而治,安慶如今的宜秀區當年叫羅嶺(嚴鳳英的老家)劃給桐城,導致安慶在人口方面老是不能達標,人口不成規模,高鐵是建不了的,武漢,南京,哪個是劃長江而治的城市,整條長江都沒見幾個城市是劃長江分治的。

而安慶轄內的桐城自古以來被譽為「七省通衢」,安慶交通不行,桐城就更不行了。

新華網安徽頻道-新聞

新華網安徽頻道

新華網對安徽的經濟交通教育等做了深刻的分析

安徽十強縣排名

(1994-2013)有記錄二十年以來安徽GDP十強縣~! - 安徽崛起 徽網

(1994-2013)有記錄二十年以來安徽GDP十強縣~!

從資料可以看出安慶幾個縣逐漸退出前十,合肥的幾個縣已經排至前三。交通對於經濟發展影響巨大

》安慶地圖,長江另一側給了池州和黃山

除了鐵路,你肯定說公路和水路么,很可惜,皖南地區靠近南京的地方公路發展的很不錯,遠離南京和合肥的,就不行了。

安慶

可以說,安徽的交通,既沒有形成縱線連接縱向的城市,也沒有橫向連接省內的大城市。

省內的地方如此,那省外了?

》京九線路圖

長期以來京九線都是最繁忙的,可惜京九線不僅過安徽南部,繞了九段,只在安徽境內經過的一小部分。

》京廣線

京廣線更不帶你玩了,京廣線直接帶活了湖南的經濟。

就在上述說了這麼多的情況下,你覺得安慶的經濟排全省第幾?

說出來笑死你,安慶第三,蕪湖第二,這兩個城市依然是安徽經濟的發動機,排頭兵,並且和合肥模式有點不同,安慶和蕪湖縣市的經濟相當發達。整體水平還是優於合肥下屬的縣市。雖然有些縣市下浮,但依然水平穩健。

2014年安徽各市GDP排名_傅承敏_新浪博客

2014年安徽各市GDP排名

總體來說,安徽的交通並不發達,緊缺的交通資源也主要供給了合肥和皖北地區,並沒有很好的支援經濟發達的皖南地區。

如果安慶和蕪湖的經濟再加上交通資源的補充,將會是多麼大的化學催化作用。安徽的經濟會增長多少?由於交通問題還導致這兩個地方多家民營企業搬至江蘇,這也是為什麼安慶的十強縣中比例會下降的原因。而合肥受益於胡上台,整合了家電資源,搬遷至合肥,並且給合肥投資了大量交通建設,合肥甚至錢多到,從市中心修高架,一直修到郊區,把安慶和蕪湖羨慕死了。就這樣錢還花不完。

2中央決策決定

那你肯定又問了,為什麼軍事威脅消除了,中央也沒對安徽發展了?

上面談了省內的原因,現在談談外在原因。

2.1耕地紅線,糧倉,蔬菜基地

》全國糧食自給率,安徽是華中地區僅次於河南的省份(河南人多),主要給長三角提供糧食蔬菜肉食等資源。

中國一直有一個18億畝耕田的說法,但城市化大躍進,工業化的提速,導致很多沿河城市急需用地,但18億畝的紅線不能斷怎麼辦?只能犧牲中部省份去發展沿河省份。

(而且安徽省是西藏糧食供給對口省份,西藏每次動亂,自然災害,第一時間調配的是安徽的糧食。)

這直接導致安徽的企業拿地難,最直觀的,農村裡面的人圈地蓋房娶老婆,即使是自家的田,想用來蓋房子,手續審核也十分繁瑣,田還必須種,不種得賠錢給國家。

其他企業,別想了。不過近幾年好了很多。

2.2 支援長三角提供廉價勞動力和優質人才

上面提到了耕地紅線的問題,這個問題自然困擾了同病相憐的河南和江西,甚至河南和江西更嚴重一點,河南打工仔全國都是,江西主要對口福建和廣東,安徽主要對口上海,江蘇,這就是為什麼上海人討厭安徽人,南京又叫安徽省會等等段子的由來。

由於耕地紅線,耕地又掙不了很多錢,所以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家裡的老人耕地帶孩子,中間的艱辛凄慘我就不說
了。拿數據說話。

廉價勞動力的外流

我只找到03年的數據

2003年全省外出人員達1193萬人,其中外出時間在半年以上的人員為953萬,外出到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員有720萬人,各項指標較上年均有20%以上增幅。在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務工經商的人員佔79.01%,與上年相比,經濟型的務工經商人員比重不斷上升。在外出省外的人員中,到江蘇的佔24.87%,到浙江的佔24.39%,到上海的佔22.60%,到廣東的佔7.48%,到北京的佔5.62%。到以上5省的人員佔全部外流人口的85%。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外出務工人口比例達到了1/6。

從上面一段話我們找到三個重要線索,

第一、安徽省在03年外出人口佔全省1/6, 多麼可怕的數據。

第二、安徽省外出人口外出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口達720w,占外出人口的60%,不僅出省人數多,而且時間長。

第三、85%去了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前五個省份,安徽廉價的勞動力支援了全國經濟最發達的五個省市,餘下的5/6的老弱病殘,還提供了華中地區最大的糧倉之一。

作為一個安徽人,讀到這,我是很幸酸的。不知道上海人讀到這是什麼感想?

安徽人多苦,我只說我身邊的一個例子。

我父親的表哥,長的十分帥,高考差一分(在北京那一年的分手可以上個不錯的大學)

,隨後出去打工,安慶出去打工大部分是做飲食,最出名的就是羅嶺水餃。我叫他表叔,他去的就是上海,剛去上海,人生地不熟,又沒什麼本錢,就從家裡帶了餛飩挑擔,就扁擔一邊掛一個爐子,一邊掛一個桌子小板凳。表叔特別聰明,他知道城管會抓,白天很多地方不讓他擺攤,而且人家一般不願意露天吃東西。他敏銳的觀察到半夜火車站3點到天亮這段時間,很多人下車,又沒有公交車,又冷又餓,於是他就看準了這個機會,大賺了一筆。後來天亮了,他又想到了一個點子,股票交易所。他做的炒飯超級好吃,鹹菜雞蛋炒飯,飯盒上寫著恭喜發財,配上一個蘋果,在門口賣。記得我上初中時,他跟我說他一年最多掙了40萬。

但人紅,人家就妒忌,砸了他的攤子,並且割掉了他的一個睾丸。他去報警,請警察吃飯,警察也為難,這些外地幫派不好處理。有個警察想讓他知難而退,讓他喝了那瓶白酒,他想都沒想直接喝了,喝完直接胃出血去了醫院,警察攔都攔不住。隨後確實把那個幫派給端了。從那以後,表叔從家裡不斷的帶親戚去上海,也抱團幫助。聽過打群架最慘的是一對夫婦,少了胳膊和一條腿,但時代總是美好的發展,這種事後來再也沒有發生過。

你肯定問,我怎麼知道的?是我過年的時候他自己講的。對你沒聽錯,他自己講的。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有年薪20萬30萬,如今你去安慶周邊村子看看,家家別墅修的富麗堂皇,但是沒人住。即使做飲食這麼掙錢,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自己的孩子做這件事,都讓孩子讀書。所以才會過年的時候跟我們憶苦思甜。桐城人有句古話,「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窮不能不讀書,富不能忘吃苦。這就是桐城縣小地方出了8個院士的訣竅(佔了安徽省快1/10)。

【下次更】

(時間有限日後更,2015/7/8 1:05明天還要加班,真是作死,看在我寫了整整一晚上的份上點個贊吧)

安徽人口減少

》安徽人口負增長(不要問我上海了?)

中部人口空心化:六省份人口負增長 安徽-0.6%_網易新聞中心

10多省份人口流失超過200萬 安徽流失數量最多


人才流失

在上面講安慶出院士的時候,肯定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我看見新聞播報江蘇浙江的院士最多了?比如院士汪德昭 汪德熙(汪德耀、汪德昭、汪德熙、汪德煊,汪氏四兄弟都是學霸),最早統計的是祖籍安慶人,後來改成了江蘇,好多安徽人去了江浙,就算了當地人了。

安徽人才流失嚴重程度排名全國第二,我本科那麼偏的學校,學校在廈門的校區有8個學院,兩個院長是桐城的,我也是驚呆了。搜了好久南京大學教授安徽籍的比例,可惜搜不到,技術菜逼,想爬蟲也不會。以後有證據具體證明我再拿出來。

曾經的安徽經濟還不如一個蘇州市,大部分經濟來源於農業和煙草(我記得有一年是11%,但是我已經查不到數據了),這個省就沒有什麼特色經濟。

從上面看到,一個省曾經1/6的青壯年都不在本省,並且高級人才大量外流,這個省怎麼發展經濟?


3自然災害,安徽成了泄洪區

河南七八五潰壩事件

先來看份回憶錄

http://www.mjlsh.net/Book.aspx?cid=4tid=1698

我所了解的「1975年河南水災」(下)

--對石磊編造對我"採訪"的澄清和辯誣

看看其中幾段話

...................父親到了商丘,首當其衝的問題之一,就是要把方園幾百里的積水泄出去,商丘地區和河南省範圍內的事,他是地委的一把手,又有省委領導的"尚方寶劍",問題還不是很難解決;可是,涉及到河南安徽兩個省的問題,就不是他職權範圍內的事了,兩省邊界安徽一方的阻水堤壩不扒開,水還是流不走。..............................

...................由於毛主席親自過問,決開阻水堤壩排泄積水的糾紛,才終於解決了。劉建勛對紀登奎很滿意,還誇獎他"有點外交家的才能"。.....................

...................次日,亦即15日,舟橋部隊已經星夜趕到,安徽省委也派來負責同志,配合做好群眾的疏導工作。我們指揮小組再次出發,一共用了兩晝夜時間完成了預定的爆破任務。................

以下來自於另一份資料

痛心!被人遺忘的駐馬店特大水庫潰壩事件_中華論壇_中華網社區--網友影響中國--全國最大社區媒體

痛心!被人遺忘的駐馬店特大水庫潰壩事件

..................上午10時,在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孔令德指揮下,對最大的阻水工程班台閘施行爆破。巨響聲中,班台閘所有的閘門、胸牆、橋面和部分閘墩都騰空而起,分洪口門由此打開。全部爆破工作進行了整整兩天。擴大行洪後,為確保下游淮河大堤的安全,紀登奎指示陳惺等人乘船直達蚌埠,入安徽境內察看災情。只見沿途各地都在鳴鑼疏散百姓,由於班台閘被炸,大量河南境內的洪水向下游傾泄,致使淮河中、下游的形勢緊張。...................

事實上了?安徽一個晚上搬了100萬人,涉及三個縣市,僅僅一天時間,全搬走了,很多人東西帶不齊,但為了保命,就這麼搬了,部隊幫助下搬得。就這麼把花了好多金錢精力治理的有成效的淮河流域給淹了。說來也奇怪,後來淮河幾乎年年發大水。河床被徹底抬高了。

而這件事成了恥辱,壓根沒人統計死了多少人,我還是看Discovery的紀錄片,人為事故死亡最多的就是這次潰壩事件,據說後期瘟疫死的人最多,前前後後24w。

2005年5月28日,美國《Discovery》欄目播放一期名為《世界歷史上人為技術錯誤造成的災害TOP10》的專題節目,中國河南省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堤排名第一。該節目稱:1975年8月,河南板橋水庫因暴雨發生垮壩,9縣1鎮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範圍內一片汪洋。現場打撈起屍體10萬多具,後期因缺糧、感染、瘟疫又致14萬人死亡。24萬的死亡人數,包括垮壩當晚熟睡中的直接受難者,也包括幾天後爆破泄洪、分洪的受難者,以及災後瘟疫、飢餓等致死者。

在由水利部組織和委託編寫的《中國水災史》一書中,有一章節是關於1975年淮河洪水的,書中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2.6萬人。但是同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執筆者:南京水文研究所駱承政)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85600人;

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常委喬培新、孫越崎、林華、千家駒、王興讓、雷天覺、徐馳和陸欽侃在文章中披露,死亡人數達23萬人。

07年安徽泄洪事件

2007年7月10日, 為保上遊河南、下游江蘇安全,安徽淮河王家壩開閘泄洪再一次淹沒自己的家園。安徽人民又一次做出「棄小家、保大家」的偉大犧牲壯舉,《安徽再次感動中國》的帖子在全國各大網站轉載,引起全國人民普遍關注和大量回帖。

   回復的帖子除了安徽人民在網上痛斥央視主持人海霞說安徽人民面對開閘泄洪是帶著過年的心情外,更多的安徽人民一直在網上討論著、在反問著:為什麼每一次開閘泄洪犧牲的總是安徽?貧窮、落後的安徽為什麼一直都是負面新聞的報道?安徽的經濟發展為何如此緩慢?到底是誰在拋棄安徽?還是安徽在拋棄誰?  

不僅僅是皖北,98年大水本來準備淹了安慶保江蘇的。所以南京當我們省會真沒什麼。

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 19912003,還有2007——這已經是建國以來我們安徽12年第15次分洪了

【眼角有點濕潤,寫不下去了,查了好多資料,皖北的血淚史我可以寫的更慘,但是我不想寫。就這樣吧,最近培訓,很累,晚上回來寫了四個小時,飯都沒吃。睡了,下次更】

-----------------------------------------------------2015年7月13號更新--------------------------------------------------------

【說明】

針對評論區的幾個常見討論我做幾點說明

(1)你寫的是個人傾向的文章!

:之前的開頭,我現在刪了,之前的開頭就寫了我寫的有個人傾向,我不否認。但我拿出了證據 證明了我的部分觀點。如果你覺得我寫的不對,請你列證據反駁我,開口髒話的一律舉報拉 黑,不浪費時間。我這人很好說話,你說的對我改,比如我小崗村寫到蕪湖了,其實是鳳陽 的。不好意思我錯了,道歉。

另外我想說,安慶這麼倒霉,作為安慶人,我有點情緒不應該么?我連個和大家討論的機會都 不應該給么?就好比案子我認為判錯了,我跟鄰居,報社說也是不應該的?換位思考,如果江 蘇人發現南京不是省會,改到人口只有幾萬人的灌南縣,你們怎麼想?難道你們江蘇人不會寫 個微博罵罵?然後把南京大學搬到灌南縣,把東南大學直接拆了,合併到南京大學,你們答應 不答應?然後只保留一個南京師範學院你們干不幹?而且所有人都反對,只有老毛一個人堅持 你們怎麼想?安慶當年就是這個命運,但是多少歷史反對的聲音被記錄了下來了?如今的安慶 人只是針對題主的題目為什麼安徽落後寫了個針對的答案你就認為我有情緒很小氣,是不是太 苛刻了?大部分安徽人都有這個情緒,你看回答的答案就可以看到。只是很久我們都沒人說出 來而已。而如今我們也在支持合肥發展。

(2)你為什麼說蘇北窮的死?你歧視我們?我們蘇北很富裕!

:先道個歉,我沒寫清楚,一直有蘇北的同學批評我,在此我解釋一下。按百度百科的說法,蘇北指的是揚州、泰州、鹽城、淮安、南通五個地級市,而非徐州、宿遷、連雲港這三個「北方」地區。而大部分人會認為這五個地方窮么?我個人認識有偏差,當年報考江蘇公務員我只能報考州、宿遷、連雲港,這三個地方還有多個省級貧困縣,所以我一直以為這三個地方是蘇北。直到評論里鹽城的指出鹽城很富裕,我才發現我有錯誤,所以改之,再次抱歉。問了問周邊的幾個安徽朋友,貌似都有這個誤解。

我要表達的觀點是,蘇北窮是當年窮,相對於蘇南窮,蘇南富裕帶動蘇北經濟,正好說明 這個模式還是對的,安徽有借鑒意義。


(3)你在責怪合肥 !你在責怪政府!你在責怪偉大的毛主席!

:這個帽子扣的好大,之前寫的都是比較輕鬆的,比如我一直堅持更的【飛地】,都是好玩的東 西。政治帖一般我不寫,怕的就是這種事。但這個話題我真的是忍不住。所以我以後會注意。

》怪合肥?

我怪合肥幹嘛?合肥是什麼?合肥人?我見過的合肥人大部分都是外地去的,素質高不高不做 評論。大部分我認識的都很好。的士要好好管管。合肥政府?他管不了省得政策。

》 怪省政府?

最開始省政府反對拆安慶,隨後發現老毛討厭安慶,有些官員提出下策去蕪湖,你能說政府官 員不顧省得發展?中科大也是政府機靈弄來的,這個價值太大了,表揚。隨後淮河其實當年治 理的相當不錯的。按當時計劃保住皖北發展一開始是有成效的,可惜一場事故死了70萬人,中 央要求剛建設好水利的皖北三個城市,一天搬走100萬人,全淹了。皖南為國家為省犧牲的是 經濟,皖北除了經濟還犧牲過很多人的命,我要寫皖北的苦難史我可以寫的更慘。那場事故後 對皖北經濟影響真的很大。但隨後的日子我對安徽官員的表現非常不滿意。老胡上台就把王懷 忠抓了,用了自己的左右手王金山(2007.11——2007.12,安徽省委書記、省長),郭金龍 (2004-2005年 安徽省委書記,2012-2012年 北京市委書記2012-  中央政治局委 員,北京市委書記)。老胡上台,先是費了農業稅,解脫了安徽民企身上的枷鎖,可以留在安 徽辦企業了,勞動力進一步解放,安徽開始有部分縣市外出人口大幅度減少,第二件事,懲治 貪污,用了王,郭兩位嫡系。第三件事,給政策,老胡很聰明的給了家電政策,要求安徽減稅 給地,80%家電產業搬到了合肥,跟薄當年把IT往重慶搬一個道理。第四件事,給錢建設,交 通,高架,高鐵等等。雖然我對省政府打壓安慶很不滿,但還是做了一點實事。但如今換了一把手,我不大看好安徽建設。

》怪老毛?

對老毛,貌似陳雲有個評價,建黨他有份,建國他有功,治國他無能,文革他有罪。我覺得這 個評價就是最佳評價。

(4)看了你的文章,作為安徽人,我有情緒。

:我寫這篇文章,只是為了回答題主給的問題,為什麼安徽位置好,反而經濟落後,我只是回 答問題,並不是煽動矛盾。僅僅是對安徽現狀的一個解釋而已。木已成舟,我們能做的是做 好當下,怪不了任何人,你要做的是跟胡一樣,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為家鄉做點事。

(5)如何理解面對政府對安徽的政策了?

:我們都知道,一個農業國發展工業需要錢的,而且發展一個完備的工業體系是一個大國必須 要做的事,錢從哪裡來了?

1)殖民地,戰爭。

日本,甲午戰爭,英,法,德,海戰,陸戰,一二次世界大戰,全球的殖民地,禍害了 多少第三世界的國家。

2)農業工業剪刀差

【原文...................................................................................................敏感話題已被刪除】
轉到這裡
知乎答案補充部分_zc163_新浪博客
知乎答案補充部分_zc163_新浪博客
一個超級大國的誕生從來不是簡簡單單,德國為了統一,勵精圖治幾百年,沙皇彼得大帝為了俄國工業化連親兒子都殺了,日本為了買軍艦,天皇老媽賣嫁妝,法國為了工業化,革命了好多次,也死了好多人,很多中國人懶惰,一天到晚羨慕西方人過的好,卻忘了西方人的爺爺為國家做了多少犧牲,如果將某些中國人放到當時的年代,讓他們跟麥哲倫去航行世界,他們肯定不願意吃那個苦。我們的祖先已經錯過了時代,如今和平年代這麼好,你們還只是埋怨政府,自己又跟我們當年的祖先一樣固步自封,貪圖一時享受,那我們哪裡來的工業化?所以政府這個決策對不對,我們決定不了,但起碼結果我們看到了,起碼我們有機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我們後代有希望過上更好的日子。我希望那些一出國,看到希臘羅馬古迹,看到華爾街的富有,就開始鄙視中國人的留學黨,希望你們能看多些曾經,沒有誰能簡簡單單成功,如果你們還是一走了之,一罵了之,中國還會跟當年一樣。 這個國家的發展一定會有人犧牲,像鄧稼先等等一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理性的看待我們的皮膚,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歷史和我們的未來


說安徽的地理位置,先說個事,安徽合肥人,大學時候我被北方的同學當成南方的,被南方的當成北方的看。再說個事,東部沿海改革開放的時候,沒安徽什麼事,西部大開發的時候,也沒安徽什麼事。就這樣,安徽成了不南不北不東不西的絕對中部地區。
安徽的不發達,我覺得主要是兩點原因,慢慢分析。
最主要是交通,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的時候,全國最最主要的四條大動脈,京廣,隴海,京滬,滬昆四條鐵路圍著安徽生生的划了個井字,除了蚌埠那帶了一點,其它全都不沾邊啊。後來吧,好不容易修條京九線,也是華麗的在安徽臉上捏了一把就轉彎了,霸都當時那個慘啊,只有三條線,一條往淮南方向的還能開通北京直特,到蕪湖方向直到蕪湖公鐵大橋建好之前一直沒什麼茶葉蛋用,到九江方向的連接另外一個更窮的省。到08年的時候,從合肥到一百多公里的南京,兩個這麼近的省會城市,居然還要從蚌埠或者蕪湖繞過去,火車得三四個小時,到上海要八九個小時,到兩百多公里外的武漢更離譜,先北上阜陽,再南下武漢,一天一趟綠皮車,八九個小時幾乎每次都是站過去的。
交通好與不好的差別,看看以前那個和合肥一樣只是個小縣城的鄭州就知道了。交通不方便,人員流動不起來,思想就很難活躍起來;基礎設施差,產業怎麼轉移過來?哪來的投資? 合肥的經濟一度還比不上蕪湖,好歹蕪湖到上海南京杭州都方便,還有長江水運。
高速就隨便帶一下吧,合寧高速多少年了,依然還是又窄又破的。
吐槽完了交通,要說政策了。
從建國以來到現在,基本的大動作有幾個,一個個看吧
蘇聯156項目,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又多又好,多是重工業項目,安徽只有一個,淮南洗煤廠,資源型的,我了個去
四三方案,安徽依然只有一個,安慶石化,當然其它省也不多。
改革開放,沿海有政策有交通,安徽身處內陸確實不方便,而且國家對安徽的定位是糧食產地和泄洪區,怎麼辦?只有出省為兄弟省份打工了(先寫到這裡,後面再補)


有人說安徽吃虧了。我覺得其實也不存在虧待。安徽不好嗎?那河南山西呢?新疆西藏呢?東北三省呢?一個地區的發展,主要還是取決於這個地區的基本條件和整體的外部環境,政策的作用是次要的。經濟發展的規律是資源配置合理,生產效率高的地方發展快,也比較富裕。有錢了稅收也比較高,比如江蘇和上海,這些地方的人覺得我們交了這麼多稅補貼別的地方了難道不是吃虧了嗎?

從宏觀上看,大家都有吃虧的理由,但是實際上沒有人很吃虧,有差距但是差距也沒有那麼大,總體上是公平的。
不必拘泥於故土,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能力在家鄉不能得到施展,自然也會去更大的平台更廣闊的天地去發展。

~~~~~~以下原答案~~~~~~
作為一個安徽待過7年的江蘇人,對江蘇蘇南蘇北也比較了解,我來談談對安徽發展的看法。
首先,安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不低,有c9中科大,211原五機部的合肥工大,高校類型齊備,合肥還有中科院的合肥分院,五個研究所都是物理方向的,所以合肥在理工方面的研究水平相當不錯,安徽在歷史上注重文教,人才素質和基礎在華東也是拿的出手的,至少不比江西福建差。
很多人都說了,安徽的位置並不好,也沒有很好的資源,加上江浙滬吸血所以發展不起來。
這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關鍵的原因是安徽的產業沒有發展起來,沒有產業當然留不住人,現在這個時代要趕超資本市場上的領先者幾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要做也只能不太好做的不太賺錢的環節,這就是安徽始終無法趕超江浙的原因。
安徽產業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起步晚了,大家都知道小崗村的故事,但是嚴俊昌下決心回去搞承包,是因為他在浙江看到很多家庭搞副業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了,他在一個打塑料件的中等規模老闆家了解到他們一年的收入60-70萬,這相當於當時鳳陽半年的財政,他徹底驚呆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相關材料)。搞副業在當時可能被殺頭,安徽沒人敢搞,但是浙江人已經走出去很遠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90年代江浙的經濟已經相當雄厚並且形成所謂的江浙財團,以製造業為基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積累,九十年代崛起,2000年之後幾乎不能撼動了,江蘇很多百億以上規模的民企都是從九十年代轉制之後十多年就發展成為行業龍頭,有個老闆說,他們根本沒想到能做這麼大,錯過了那個時代要想再起來幾乎不可能了。產業不斷升級轉型, 已經滲透到經濟的各個方面,這個不是依靠國家政策扶持而是靠民間精英發展起來的,但是這樣的產業力量安徽一直沒有形成。
第二和國家的農業政策有關,安徽的北部是農業區,有不能碰的政策紅線,要承接長三角的產業也不容易,這一點和蘇北一樣,想去建廠也不好拿地,蘇北的一些企業都是去山東建廠而不是在徐州連雲港就是這個原因。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隨手寫的有錯別字見諒。


這個問題我一定要怒答了,雖然已經比較晚了,作為一個安徽人,我實在是忍不住了。
注意,前方非常高能,話題非常敏感!所有玻璃心和利益相關者請慎重,我要大開不止於地圖炮的各類炮了。
我已做好準備任大家回擊,我是有不關評論不拉黑的原則的,所以想放炮就盡情放,但是也請把每段話看完,因為我愛說反話可能會在話到一半的時候就惹怒你了。

--------------2017年6月23日 更新------------------------------------

今年高考的分數出來了,我就再說幾句吧。恭喜太和中學又考了一個高考狀元,阜陽市下轄的幾個縣這幾年高考成績進步相當明顯,尤其是太和縣,讓我對阜陽地區的教育有了不小改觀。希望這些地區的教育、經濟都能不斷進步,發揮自己的人口優勢,讓全國人民都刮目相看。

--------------2016年9月22日 修改------------------------------------
原文用了「蘇北」一詞,當時我是直接以安徽人的習慣用的,經人提醒想到可能會引起誤會,所以改用「江蘇北部」。

--------------2015年7月8日 標記--------------------------------------
能看到這個答案的恐怕已經發現這個答案被踩了多少了,我在評論里補充了一些開始沒敢寫到答案里的東西(主要是一些不可抗因素)。我看到有人說我說的點不夠多,我本來寫這些東西的目的就是為了補充其他人沒說的原因的,我想到的這些是不吐不快的。寫的時候有些激動,語句不連貫之處還望見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想要說,地理位置,這一點很多人都說了,安徽的地理位置不算好,不東不西不南不北。但是,打開地圖看一看,明明很靠東,所謂的地理位置不好還是行政區劃的不合理。就像京津附近的河北貧困縣一樣,就是因為沒有被划到大城市,而周遭的大城市又是吸血式發展所以愈加變得貧窮。想像一下昌平這樣的原不屬於北京的縣如果當初沒有劃入北京,會發展得像今天與它的鄰縣拉開巨大差距這樣嗎?

安徽正是被政策隔離了,解放前經濟還不錯是因為那個時候經濟的地區性很強,大多靠本地自力更生,皖南經濟與江浙一體,經濟就更好了。類似的其實有很多讓人想不到的地區,貴州湖南的很多古鎮在封建社會都是很富裕的地方,但是今天完完全全是貧困地區了,不單有經濟形式變化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交通。所以這又扯出交通這個原因了。有人說安徽的交通還是不錯的,還有京滬線和京九線,放屁!純粹的放屁!你看看京滬線從蚌埠就轉向江蘇了,我承認京滬線不經過的一小片地方可能確實是出於路程的考量。但是請再看看京九線

從阜陽就繞出去了是什麼鬼?你說是大別山主脈不好翻,那你談談為什麼現在滬蓉線(從金寨過)動車都可以跑?好,就算當時(1996年)的技術可能不行,但是京九線為什麼離武漢這麼近,京廣線不是已經經過武漢了嗎?為什麼京九線不能從安慶過,那樣不是壓根就不要翻山了嗎?為了不讓安徽太難堪,阜陽建了一個大站,但是阜陽的配套設施和行政基礎根本hold不住,火車站不但沒有給阜陽的經濟帶來多大的好處,反倒讓這個人口本來就多的地方增加了許多流動人口,給治安帶來了無比惡劣的影響,還增加了許多傳染病(例如當年手足口流行時阜陽地區的感染情況)。

要想富不光要修路,還必須要發展工業。永遠不要以為可以考旅遊業、農業,農業苦於各種天災,旅遊業萬一碰上經濟蕭條、天災人禍,甚至是小小的新聞事件都有可能立馬崩潰。要想發展一定要搞工業,一定要搞工業!可是國家讓我們發展農業。我們這麼多人才,有長江,有巢湖,地理位置這麼靠東,你死命讓我們去種地!?不要跟我說,我們國家需要有地方發展農業,不然我們吃什麼。第一,我只說了要鼓勵發展工業,農業發展不掛在嘴上我們就不會再有農民了嗎?只是你把農業當政策的結果是,我一打報告要發展工業你就給我打回來了。現代農業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而且要靠科技,沒有工業基礎是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的。第二,跟我說過這種話的人基本都是經濟非常發達地區的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說這種話當然不腰疼。

下面要談敏感話題了。安徽發展不好,我認為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安徽產的領導太多了,很多人還把這當優點。首先說正面的,如果你當了大領導,比如中央領導,別人問你是否要著重發展家鄉,你肯定要回答:我對全國各地人們是一視同仁的,不會刻意發展家鄉。事實上你不光不會刻意發展家鄉,甚至你在決策和討論時還會有意迴避家鄉,免得顯得你有結黨營私、樹立幫派之嫌。然而,你不發展家鄉,也沒人會為你的家鄉考慮。家鄉發展得不好,大不了把你的老婆孩子,大小親戚接到大城市,你家鄉的其他人與你何干。再說反面的,安徽的人有個非常普遍的毛病,那就很多人是都想去當官,看身邊誰混到了如何高位自己又如何眼紅,但是很少以鉅賈富賈為榜樣。安徽境內我的感覺是,出商人的地方大都產不了多少大官,而這些地方在政府沒有多少代理人,也經常在政策上吃虧,就像馬來西亞的華人一樣。

為了便於接下來的說明,先貼一張圖

(百度圖片找的,近幾年的實在找不到圖片形式的資料)

鑒於上圖不是太清晰,再來一張行政區劃圖

看到皖西唯一的黃色地區沒有(是上面的人均GDP圖),那就是我家——霍山縣。霍山西北邊的那個就是金寨縣。這兩個縣都是革命老區,但是金寨在第一次授銜時有59位將軍,霍山只有兩個。原因是霍山雖為安徽第一個赤化縣,但是搞革命的人幾乎全跟著許繼慎混,而後隨許繼慎一同喪命於張國燾之手。金寨的革命者則很多跟著高敬亭混,不少自然是將軍。然而,歷史總是喜歡開玩笑。你不信的話,可以查一下,將軍縣裡頭除了新縣和瀏陽縣全部是貧困縣。為什麼?很簡單,因為靠將軍縣的名號就可以拿國家的很多補貼,政府不思進取,所以發展非常遲滯。同時,有的縣區(我可沒指定什麼地區啊)的大首長、大領導太多,已經發展出了一個權貴階層,他們扶持的地方小領導很多無能之輩,怎麼能指望他們發展家鄉經濟。
PS:霍山縣以前經濟也很落後,但是90年代時的縣領導提出要發展工業,提出要打造「西部寧國」,在當時來看這個政策是很盲目的,因為大多數的廠都倒閉了。但是,今天看來這個政策的作用很大,因為一番淘汰後剩下的大廠已經成為地區最大的企業了。金寨的環境、生活習慣都和霍山很類似,但是全部是因為領導的原因,才發展成這樣。所以,一定要發展工業!

下面的言論涉嫌地圖炮
看到淮河以北的一片藍,還有灰了嗎(那零星的黃是市區)?為什麼人均GDP那麼低,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太多,或者說整個安徽人口都太多了。人口那麼多,必然會很亂,安徽人都知道一個順口溜「蚌埠偷,淮南搶,阜陽沒有共產黨」,皖北的治安和衛生狀況是出名的差。看到這有人會不高興,但是這是事實,但凡是皖北打工的人不需到江蘇、上海,只要渡了淮河,都會被當地人小心提防。我有很多同學是說中原官話的皖北人,我感覺他們很坦誠很好相處,就像大多數北方人一樣,但是他們動輒一兩百萬人口的家鄉必然有很大數量的低素質的人。一旦人窮就想多生,一旦多生就更窮。
皖北超生現象的嚴重有一個原因是土地太平、太多、太適合耕種了。我在市區上的學,僅僅是偶有丘陵的六安市區,有的同學就跟我說他在農村就可以分到兩畝多地,而我本縣的同學說他家裡的小孩多的可以分到二分地,像他就壓根分不到地。看到了吧,山區的人少地,多生了小孩只能去打工,平原地區則不一樣,大家都想超生。一旦人太多了,打工的就多了,遇上一家人懶慣了的就成了要飯的。皖北人多也不能完全怪人,歷史上不論是淮河決堤了,還是黃河決堤了,都是皖北人民遭殃,人一窮就容易多生,如此惡性循環了。江蘇北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跟南京、蘇州在一個省,也絕不會比皖北好。
皖北最最欠缺的是對教育的重視,包括皖東(地理位置這麼好,如果教育發達一定都不曉得富到哪裡去了)。安徽算是教育發展的比較均衡的地區了,但是從明清至今朝,優秀的人才,優秀的學生大部分都出在安慶、黃山,而後是宣城、六安、蕪湖和池州。現在論高考,整個皖北也就淮北一中是很好的。兩千五百萬的皖北只有阜陽出了三個院士確實說不過去。
不說這些話了,我來說說安徽人的一盤散沙。
大家都知道安徽是文化不同的地區拼湊成的,互相之間都沒什麼文化認同感。就像我剛到北京上學時,報到時遇見一學長,學長問:「你什麼地方的?」我:「安徽。」「哎呀,老鄉啊!我家在亳州,你家在哪?」「霍山,大別山區。」接下來依舊是普通話,因為我說方言他不可能聽得懂。後遇一淮北人,同上。軍訓時遇一合肥同學,我想,終於可以說方言了,誰知人家來一句:「我不會說方言,但是聽得懂。」我當時就只有一臉呵呵了。你想一下,我跟湖北人可以談民俗,跟江蘇人可以談方言,就是不能跟本省人談這些,這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啊?如此一個省,各自為戰,怎麼能發展好?
現在可以噴合肥市政府和省政府了。安徽,安徽,安慶和徽州。把徽州名改成黃山就算了,現在還拚命要把徽文化搬到合肥。徽州地區人口少,經商多,在政府里話語權本來就低,你們不但不幫人把文化保護好,還到處搞泛徽化,讓不明白的外省人以為徽文化就是安徽的文化。流氓,可恥!要我說,徽州地區是安徽最可憐的了,安徽的文化一大半是徽州文化,可是不但得不到宣傳,連經濟、文化、教育各項政策也很少見扶持黃山市各縣的。再插一句,如果說婺源嵌入江西嵌得太深了,我看南京嵌到安徽嵌得更厲害,中央不把婺源還給安徽,我們就有理由把南京搶過來!
合肥市的發展就是衛生巾式的發展,如同北京一樣,靠吸收資源和擴地來發展,周邊地區是從來沒見到沾過合肥發展的一點光。合肥的文化底蘊也很淺薄,都不如下屬的廬江縣,就憑太祖的喜好就當上了省會。長江都不靠的省會能叫省會嗎?

下面這是純粹個人吐槽:看到有個六安人的答案,說「還是我大六安山好水好」。我聽著這個就不爽,高中三年在六安,一聽這個就作漾泛。你六安可有山罕?六安的山水都在金寨、霍山可好。六安的環境好差可曉得,我到六安喝水都拉肚子。我們工業比市區強,森林覆蓋率也能有75.1%,金寨也有74%,你的綠化做的還不如合肥,不怪當年評國家森林城市沒評上,到現在還有人耿耿於懷池州評上了。日媽,六安的發展方式就是在學合肥,專門吸人家現成的資源。我們縣早就想直歸省管,就市政府壓著,一看歷史霍山竟然跟著六安州混了幾百年,真是臆癩。

好了,就這樣了。


安徽就是地理位置尷尬了。既不沿海,又不屬於西部,一點政策紅利都沒撈到。看起來好像很接近長三角,可改革開放初大家都吃不飽,江浙滬能管好自己發展就不錯了。現在沿海終於發展到一定階段,產業又轉移到政策和人力資源更有優勢的西部。沒發現最近連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也沒安徽的份嗎,這就是地理位置的尷尬。再加上離長三角很近,人才大量流失,安徽可是有名的勞務輸出大省。沒人沒錢沒政策,就只剩看上去很好的地理位置了。
-----------------------------------------補充分割線-----------------------------------
補充重要的一點:要想富,先修路!安徽的交通是整個華東最差的,僅有京滬、漢滬沿線的幾個城市通有動車高鐵,其它絕大部分城市鐵路運輸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一段250多公里的寧安城際鐵路竟然修了七年還沒修好,由此可見國家對安徽可有什麼重視,省政府又對除了合肥之外的城市可有什麼重視??(800多公里的合福高鐵5年搞定,且規格遠高於寧安,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下)。交通的不便直接影響到交流的不暢,安徽各地級市可以說都是各自為戰。安徽人的認同感也非常低,本來文化差異就比較大,再加上交通不便,各城市之間尤其南北之間隔閡非常大。僅憑一城一市的力量安徽整體經濟不可能獲得飛躍,臨近南京的幾個市也只有抱大腿才得以發展。
-----------------------------------------又是補充分割線-----------------------------------
最近此問莫名的火起來了,關注者和回答陡增,那我就再補充一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條件決定了人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而安徽,從北到南地理條件變化明顯,北邊是平原,南方是丘陵和山地,語言飲食等習俗都有很大不同,想交融到一起至少目前看來不可能。安徽、安徽,當初本就取自安慶和徽州的名字,皖也是因安慶境內的古皖國,但現在卻不遺餘力地發展合肥,棄其他城市不顧,這怎麼能讓大家團結在一起呢,其他地區人不抱怨就不錯了。現在看來,其他城市應該相互取暖,或者主動融入周邊省份經濟圈,馬鞍山蕪湖就是很好的示範。總之,大家不能依賴省內,只能自謀出路了。


本人原創作品。

作為安徽人,大家都是愛安徽愛家鄉,我們普通老百姓沒有什麼高深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夠真正自豪的做一個安徽人。安徽有這麼好的條件,有這麼多仁人志士,卻沒能真正崛起,我們心痛和無奈。我們需要發出一個聲音,就是安徽你快點振作起來!
安徽的問題出在哪裡?
1,國家政策的缺失
這是制約安徽發展的關鍵因素。安徽是中央投資和政策最少的省份之一,全國罕見。
安徽至今沒有一個央企總部。安徽至今沒有一個副省級城市。合肥也不是,只是一個普通的省會城市。安徽至今沒有一個國家級新區,沒有一個計劃單列市,沒有一個經濟特區。安徽至今沒有一所中央投資興辦的重點大學。安徽至今沒有一個自貿區。從建國的前三十年到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安徽是中央政策的迴避者和忽略者,是國家政策的受害者。
2,安徽人才流失極其嚴重,對人才重視不夠
安徽省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十幾年的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絕大多數沒能夠留在安徽而是去了京津粵江浙滬等地。前不久有個統計,安徽是全國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省份,好像沒有之一。而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安徽留不住人才。安徽沒有足夠的空間和能力留住人才。這恰恰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安徽人才流失不說,而且還非常不注重吸引人才,非常不注重為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比之下江蘇的大學生村官做的是全國最好,西部的新疆、甘肅、貴州、廣西、四川、重慶等地都是非常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幾乎每年都組團去北京重點高校進行高端人才的引進,給出優厚的待遇招攬人才。看看安徽做了些什麼實際有效的工作?幾乎什麼都沒做。從對待人才的態度方面,不要說去跟沿海地區比,安徽連西部的態度都不如!
3,安徽沒有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重量級城市
這是安徽最大的痛處。即便是作為省會的合肥,放在全國來說也是排名幾十名開外。安徽其他的城市更是不用說,根本拿不上檯面來。外地人對安徽的了解仍然停留在黃山、黃梅戲、打工這些低級層面。很多人對合肥不了解,不知道合肥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安徽欠缺一個在全國有分量的大都市。湖北有武漢、四川有成都、陝西有西安,即便是湖南的長沙、河南的鄭州、江西的南昌這些城市的知名度也遠遠高於合肥。這一點必須承認。安徽東面是南京,北方是淮海中心徐州,再往南是杭州、上海,以前聯繫不多的武漢,現在高鐵也通了,只有兩個小時多的路程。安徽周邊的重量級城市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對人口、資源的集聚力越來越強。一個省沒有一個強大的城市,如何能夠留住人才,吸引投資?安徽每年那麼多畢業的高校學子,安徽有哪個城市能夠給他們提供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即便是城市,你吸引的是大量的農民工,人家留下的是大量的大學生,長此以往惡性循環,你這個城市就完了,註定屌絲終身。有時候我甚至為安徽的城市感到悲哀。合肥若沒有了科大,可以說什麼都不是。蕪湖呢,蚌埠呢,安慶呢?又有什麼資本。
4,安徽的省會一直沒有真正提升
合肥,安徽省省會,被網友戲稱為霸都。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網路中,合肥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焦點。有不少人抱怨當初安徽的省會設在合肥是一個錯誤,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這個既定的事實,去爭論一個毫無意義的命題不是一個理智 的行為。我們所要探討的是當今的合肥。合肥真正的發展應該是在2005年左右,以大拆違、大建設為起點。十年的光陰過去了,合肥有所成績,但沒有實質性的進步。合肥當然需要工業立市,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建設,但不要忘了合肥更需要一個優美、文明的城市居住環境。合肥的城建一直以來都是縣城的規劃和建設水準,雜亂無章,毫無細節可言。合肥市中心最繁華的步行街,檔次低、環境差,一股濃濃的鄉土味撲面而來。淮河路步行街上的李府,門口一塊介紹李鴻章的石碑,名字被人抹黑了將近十年,從未見有管理單位整治過。從這一個小小的細節你就能看出合肥這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合肥的計程車成為合肥這座城市最醜陋的不文明流動站,不僅車況差,打車難、拒載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合肥的綠化,沒有本著對合肥市民子孫後代負責任的態度,胡亂綠化,缺乏管理。我們離長三角江浙滬這麼近,有這麼多優秀的城市可以借鑒,但一直搞不好城市建設。人家都說後來者居上。問題是合肥一直在做著後來的角色,從來沒有居上過。我們不要求合肥你去立馬達到南京、杭州的水準,但是最起碼比人家普通地級市要好點吧?合肥代表著安徽的形象,合肥哪一點給安徽長臉了?舉全省之力都搞不好一個合肥?這種落後是人的落後,精神狀態的落後,思維的落後。都說要把合肥打造成長三角副中心,首先要嚴格要求吧!總是稀里糊塗,湊合,怎麼能夠真正提升?
5,不可忽視長三角對安徽發展的重大阻礙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緊鄰長三角江浙滬發達地區的安徽,長久以來沒能達到他們的發展水準?是安徽不適合發展還是人民不夠勤快?原因其實是江浙滬對安徽巨大的「虹吸效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點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江浙滬對安徽發展巨大的阻礙。人力資源絕大部分去了江浙滬一帶。安徽損失了大量的物流、人流、消費和機遇,而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安徽只是形式意義上的參與長三角,並沒有獲得多少實質利益。我想指出的是,如果沒有國家層面強有力的支持,安徽融入長三角就是一個笑話。
6,安徽行政區劃的不合理和發展方向的混亂
安徽目前有16個地級市,地級市的數量僅次于山東和廣東。長期以來安徽一直存在著小馬拉大車的現象。淮北、銅陵、淮南等地行政區域偏小,帶動力不強。蕪湖是安徽重點打造的雙核之一,按理說蕪湖的發展應該對安徽有所帶動才對。可是恕我直言,蕪湖至今並沒有真正起到帶動作用。蕪湖的缺陷在於自身的體量太弱,如果不是拆分巢湖合併了無為,蕪湖更難有發展。在中國你很難到一個城市人口在百萬左右,而綜合實力卻能排在前列的城市。沒有人口就沒有消費,就沒有工業,規模上不去,永遠只是小打小鬧。蕪湖的實力如果放在江蘇,其實是倒數的。我還發現安徽城市一個奇怪的現象,規模很小的城市能夠有一些資源,而人口大市卻資源稀少,比如連像樣的大學都沒有,典型的如安慶、阜陽。安徽長期以來忽視安慶、阜陽以及皖北的發展,造成了幾乎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
7,安徽的創業興業環境不佳
安徽人其實是非常聰明能幹的。但問題是安徽人似乎在安徽都很難發展,反而到了外地卻都能夠生龍活虎大有作為。拿創業經商為例,安徽省內至今沒有出現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民營大企業、 企業家。你再看看比如早期蘇寧的張近東,還有比亞迪的王傳福,雨潤的祝義才,這些人都是在外省把事業做大做強。前不久福布斯2014中國富豪榜,出生在安徽的中國前200位富豪一共有13人,只有2人現在留在安徽,其他都跑去外省,相比之下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湖南等地留在本土的中國富豪數量也遠遠大於安徽。安徽不僅留不住基本的人才,富豪也留不住。我只能理解為安徽的創業環境實在是太差了。
8,安徽欠缺一種真正的拼搏精神
安徽沒有精神嗎?有的,但是你看看那是什麼精神,黃山松精神、大包干精神。我不知道當初是哪個領導拍腦袋搞出這個所謂安徽的精神。你問問有幾個安徽人知道並且了解這個東西。安徽沒事就喜歡搞一些表面工作,什麼小崗村,什麼好乾部,年年考察年年宣傳,結果小崗村響遍全國,安徽依然倒數,老百姓根本沒富起來。前不久有個全國省份發展質量的排名,你猜猜安徽排名第幾?全國倒數第三!再看看江蘇的口號,很簡單幹練,就是創業創新創優,爭先率先領先。僅僅從口號上你就能感覺到江蘇的那種衝勁、幹勁和豪邁。武漢也有自己的口號,大江大湖大武漢,武漢每天不一樣。多麼形象多麼順口好記。合肥是什麼口號?大湖名城,創新高地。蕪湖是什麼口號?皖江明珠、創新之城。你看看弄的這些口號,空洞乏味,毫無意義。你連個口號都搞不好,談什麼發展?安徽不缺敢為人先的精神,但是安徽欠缺真正持久有效富民強省的精神。
9,皖人能治國,皖人卻不能治皖
這是流傳在安徽民間的一個普遍的共識。具體來說,就是安徽人在安徽省內做事很多方面不行。我舉幾個例子。
安徽大學。省屬211高校,這麼多年成績一直很穩定,全國排名在100位左右。我不知道安徽主管教育的領導、安徽大學的領導是什麼回事,難道你們沒有覺得害臊嗎?集全省之力打造的安徽大學,在211學校裡面安徽大學是倒數的你們不知道嗎?安徽大學至今只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一個院士都沒有你們知道嗎?安徽大學連很多非211學校的發展勢頭都比不上你們知道嗎?
安徽衛視。曾經地方衛視排名僅次於湖南衛視,這些年被踢出第一方針,遠遠落後湖南、江蘇、浙江、天津等衛視。網上有人把原因歸結於領導,我只能說人是活的,人家為什麼能做好,安徽為什麼做不好?城市建設方面,整個安徽拿不出一個能夠在全國叫得響的城建。合肥不行,蕪湖不行,其他更不用說了。安徽那種農村規劃思維、鄉村建設水準的城建方式早就臭大街了。
汽車產業。曾經的奇瑞是多麼的風光,但是你現在再看看奇瑞,早就被對手吉利、比亞迪甩的遠遠的。奇瑞已經沒臉再說是中國自主創新的旗幟了。這跟小崗村現象是多麼驚人的類似。就會做表面文章,實際辦事能力根本不行。合肥的江淮汽車也是如此。還有什麼美菱、榮事達、合力叉車這些企業,都是萎靡不振,難有發展前途。人家江蘇的徐工為什麼能做到中國老大?河南的宇通為什麼那麼爭氣?江蘇衛視、浙江衛視為什麼後來居上?
安徽怎麼搞什麼都是風光一小會然後就悄無聲息甚至滅亡了?
安徽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
我總結的一句話就是中央不重視、領導不作為、人民不給力。
中央不重視:這是硬體,國家不支持,不投資,沒政策,底子差,想要發展非常費勁。
領導不作為:這是軟體,安徽就沒幾個領導真正有作為,安徽成了領導人養老升遷的地方。
人民不給力:這是精神,目光短淺、小富即安,不注重細節,沒有專業精神。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整個安徽省的精神狀態不在發展的軌道上,很難看到那種積極向上、你追我趕、只爭朝夕的幹勁。在這種大環境下,就算是有想做事情的人,也難有施展才華之地,這恰恰是看不見最具有殺傷力的地方。有些人喜歡說什麼後發優勢,問題是你的後發並沒有帶來什麼優勢。什麼是後發優勢?就是雖然我比你起的晚,但是我比你走的遠。安徽哪一方面敢說我做到了?更何況你在發展,別人會停下來等你嗎?
說說對於安徽未來的期望:
安徽要真正洗心革面,必須有釜底抽薪,壯士斷腕,以一當十那種精神,否則安徽永遠只能落後,而且是越來越落後。
我們焦慮的核心就在於安徽似乎總是處在那種慢慢悠悠,半死不活、萎靡不振、自甘墮落,卻又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
沒有誰會比安徽人更愛安徽,更希望安徽能夠發展起來了。看到周邊省份一個個都大有希望的在大步前進,作為安徽人真的心裡著急。我們真的希望安徽你能醒醒,闖出一片天地來,別繼續落後了,別讓安徽人民失望了。


我想說的是樓上一大堆鍵盤俠對安徽的歷史地理並不了解。
非合肥人,不喜歡省里集中力量建設省會,但也十分反感某些地方的無腦黑。

1、安徽地理位置好?
抱歉,我看不到安徽有哪個城市堪比南京、武漢這樣的「節點」城市。南京、武漢分別是長江下游和中游的節點城市,武漢控兩湖和江西,南京控蘇皖。安徽呢?安慶可以比肩嗎?
長三角工業發展起來後,虹吸效應更加明顯。
不同的省份政策差別很大,舉個例子,碭山和蕭縣解放前是徐州地區的,和豐縣、睢寧地理位置相當,文化十分接近,看看現在的經濟差距?2015年GDP:蕭縣220億,睢寧465億。你能說這是當地人不努力造成的?
-
2、安徽富裕過?
不好意思,我查過很多資料,安徽從來都是不行的。
資料一: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提到的明清較大城市根本沒有安徽的份。而清代江蘇超過40萬人口的城市有南京、蘇州、揚州3個,超過20萬的還有淮安等,超過10萬的有鎮江、清江浦、儀征等。
資料二:明代萬曆年間《歙志》:」今之所謂都會者,則大之而為兩京,江、浙、閩、廣諸省(會);次之而蘇、松、淮、揚諸府;臨清、濟寧諸州;儀真(征)、蕪湖諸縣;瓜州、景德諸鎮「。這裡說了,當時安徽最發達的城鎮是蕪湖,只不過和江蘇的儀真一個檔次。
資料三:光緒年間各省歲入歲出總額。江蘇當時包括江寧布政司(江寧府和江北諸府州)、江蘇布政司(蘇南四府一州)和江北漕運總督。看看蘇、皖的差距有多大。

---
資料四:1916年各省工人數量,摘自《中華民國元年第一次農商統計表》。
江蘇144880人,浙江79165人,安徽27284人
----
資料五:清代嘉慶年間各省田賦。
那時候以農業經濟為主。但即使是農業社會,安徽也遠遠落後於江蘇。摘自《嘉慶重修一統志》。
江蘇:363.3萬兩
安徽:162.9萬兩
浙江:295.2萬兩
江西:192.0萬兩
---
資料六:《辛丑條約》各省承擔的賠款
大致反映當時各省財政實力。安徽承擔的部分也不到江蘇一半。

----
資料六:1949年安徽主要直轄市的人口。安慶根本不行。別說是解放後怎麼沒落的,自欺欺人。

資料七:近代安慶的工業化水平十分落後。
以下摘自《近代安慶工業發展狀況初探》一文:}"據1920年安徽省政府統計,當時安慶有工業資本43萬元,工人306人,工業原動力808匹馬力,每年生產的產品約值46萬元;產品中以紡織品、食品為主。」(9)不難看出這一時期安慶的工業,仍以輕工業為主,工廠規模不大,工人人數不多。........電廠是解放前安慶唯一規模較大的工廠。」

--
資料八:近代蕪湖的工業發展水平也一般,城市規模較大程度依賴於米市。

資料九:1930年代城市人口調查(摘自上海《申報》和其他資料)
江蘇超過20萬人口的城市4個(南京蘇州無錫鎮江),浙江3個,江西1個,安徽0個。

資料十:1953年各省直市城市人口。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彙編:1949-1985》
安徽當時最大城市淮南僅僅排江蘇第六
杭州696608
寧波237491
溫州201596
==
南京1091575
無錫 581466
蘇州474011
徐州373190
常州296509
南通260412
鎮江201354
新海連207561
揚州180213
泰州159854
==
合肥183570
淮南286941
蚌埠252993
蕪湖242143
安慶105267
屯溪53734
==
南昌398233
-
資料十一:1952年各省國民生產總值情況,安徽不到江蘇一半。
注意,下表有個地方寫錯了,這裡的數據是GNP而不是GDP。但那個年代二者也差不多。


作為皖北人,前來彙報。我們家後面有個大壩,大壩很長也很高。小時候常跟爺爺聊天,聽爺爺說(我爺爺今年81歲,1934年人 經歷過民國 共和國 也看到過留辮子穿大褂的清人)他記事的時候家裡經常發大水,經常是過不多久沖一次,屋子糧食地全衝倒,人都帶點乾糧挪到大壩上躲洪災。等水下去了,就下去撿魚重新蓋屋子,然後等著下一次再被衝倒。新中國後爺爺要去挖河道掙工分。包括98年抗洪,我那會還在讀小學,記得書記和全村大人組織收尼龍袋裝土加固大壩,挖深河道。雖然現在水災好多了,但我還記得高中時好像是06年左右,溫家寶在我們那邊組織開閘泄洪,某個縣大片的土地麥田被淹蓋。當時完全是為了保住上游經濟發達地區,不得已犧牲經濟價值不高的地區。 從這一點上,看出皖北經濟發展不起來是有它自身獨特的歷史原因。所謂存在就是合理的,不要拿你所認為的合理來評判他,因為你根本不了解他的來龍去脈。傲慢與偏見產生於優越感很強的人。就像美國人日本人看不起曾經的中國一樣,落後愚昧能生10幾億人口,那是他們把自己當做上帝視角來指指點點全球各個國家。按照某些人的觀點,中國把江浙沿海以外的中西部地區砍掉,把8億農民砍掉,立馬躋身發達國家。那些忘本的人啊,想想鄧爺爺的那句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只可惜猜中了開局,卻沒猜中結尾,先富的那部分人很多良心給狗吃了。最後說一句,這世上很多分歧誤解都是源於不了解和想當然的認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他會理解世界的不同,客觀看待那些超出他認知的人和事,而不是輕易下一個想當然的結論。


陋見,見笑:

我感覺安徽人和其他省份一樣優秀,如果集中於檢討安徽人,那其實太「自虐」,個人認為不是主要原因。安徽人的因素有,但也是細枝末節。

知乎上有個關於江西為何比湖南落後的分析 為什麼江西比湖南落後? - 經濟 裡面的高票答案談到了近代京廣線對近代湖南超越江西起到的作用。我覺得似乎對近代安徽為何落後於周邊也有啟迪。不是安徽「地理位置太好」,反而是地理位置不好(相對於周邊省)。交通,特別是交通動脈對經濟影響巨大。安徽沒有成為南北、東西最重要的交通節點。

也正是沒有相對於周邊的地理優勢,所以缺乏地區級的重要的大都會,讓安徽在國家戰略層面和重要投資上說不上話。比如四川,想像下如果沒有副省級的「吸血鬼」成都可以和重慶抗衡,政策資源和重要投資都被作為直轄市的重慶虹吸掉,四川是否會比現在更差?安徽目前就是這麼個角色,成了鄰省幾個大城市瓜分的經濟輻射地,只能吃殘羹剩水。

除此之外,國家對安徽的定位也有關係。13億人要吃飯,總有那麼幾個省,是定位於農業的。還有歷史原因(華北和江南分裂政權拉鋸,長期作為戰場)、水文(淮河曾經的泛濫肆)等原因造成的積弊。


我以我自身感受說一下吧,我覺得發展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思維理念和生活作風上。我出生在安徽,長到12歲後遷居浙江杭州,現在在杭州工作買房。
當時在安徽阜陽市下面的某個鎮生活,阜陽大家都知道的,腐敗。有句話叫阜陽沒有共產黨。小時候記憶很深刻啊,很多地方都需要送禮,不是有求於人要送禮,而是過年過節,領導家有事,大家都送禮,你不送,你就是有問題的,送晚了也是有問題的。當時父母為了擺脫這樣的環境,讀博帶我走了。我爸在浙江安定下來後,先把我調過來,再把我媽調過來的。那時候父母兩地分居,我天天哭,我爸就去找他領導,領導幫忙把我媽媽調過來,我們家按照老家的風俗去送禮,浙江這裡沒一個人收下。後來就拿著我媽媽的調檔函回安徽調檔案,明明所有證明都搞好了,但是那個縣級市的人事處一個負責人就是不動,總是說:你們先回去吧,我們商量商量再說。。。過兩天又說:最近有點忙啊,你們先等著吧。。。後來我爸媽沒辦法,找到一把手,一把手對那個負責人說:我們這個地方出個人才不容易,以後多個朋友多條路,何必為難別人。那個負責人還是不肯放,於是我家人晚上在他家等著,塞了幾個紅包,他一邊說哎呀,你們這樣幹什麼。。。一邊把紅包放好,第二天就放了檔案。
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個,只是想說明在安徽辦事大部分情況下送禮是必須的,因為這個環境就是這樣的。但是不是說所有的官員都是壞的,只能說在那個環境下,敢於跳出來為普通群眾說句話的好官太少。文中那個一把手就挺正義的。
在這種腐敗的環境下,你讀書,你的專業知識是沒有用的,趨炎附勢踩高就低的本事反而能讓你平步青雲。
再說說生活中的小細節,風氣不好,太過於重男輕女。我爸媽比較開放,就生了我一個女孩,對我也算是認真培養。但是在爺爺奶奶姑姑看來,你們家收入那麼高,你爸就一個女兒,幹嘛不出去再包個二奶重新生一個兒子,幹嘛要送她出國讀書。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我爺爺就說我沒有資格繼承我爸媽的財產,財產應該由我爸的侄子繼承,因為他是爺爺家唯一的孫子。我爸有一段時間和我媽感情不好,在我爺爺姑姑的影響下,也有猶豫過很久,經常鬧離婚。幸好這麼多年我還算爭氣,出國讀書,工作也定下來了,工資不比我爸爸低,我爸爸的侄子初中沒讀出來在社會上混生活,我爸想幫忙也幫不了,我爺爺姑姑這才作罷。以前工作沒定下來的時候,壓力最大,父母又吵架,每年過年回老家,都要面對我爺爺說我是個女兒不值得花這麼多錢這些問題,吵吵鬧鬧,後來乾脆不回家。
我也和很多從安徽出來定居浙江的人交流過,雖然安徽這不好那不好,不代表我們不愛,只是每次回家都要面對很多複雜的人際關係,一點小事一點小錢都能引發大的矛盾。實在是怕了。
其實很多的安徽人心地善良,也很勤奮。只是囿於環境,他們習慣於那樣的生活和思考。他們閑下來就是打牌打麻將,可能如果他們發現其他地方閑下來是看書幹活,他們的生活也會慢慢改變。這種理念引導很重要,與安徽交通不便也有關係。
但是區位因素,交通不便並不是安徽發展不好的主要原因。浙江的自然資源也很貧瘠,但是為什麼浙江發展還是這麼好?和他們勤勞的作風有關係,浙江人的確很能吃苦,也願意花大力氣培養孩子。


看了問題下的很多答案,寫寫自己的感想。
作為在淮南出生成長,在合肥接受本科和碩士教育的青年,對於家鄉的感情是十分強烈的。現在在南京,不知道算不算在安徽之外看安徽(你說大藍鯨才是安徽省會?那我也沒辦法了。。。)
首先,明晰一個問題,什麼是安徽省?所謂省,本是元朝行省制度的餘孽,皖南皖北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本來就有很大差別,之所以成為一個完整的省,完全是人為捏合的。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江蘇,蘇北和蘇南之間的差別也非常巨大。如果真的按照經濟文化情況進行劃分,皖北與蘇北應當劃分為淮海省,首府徐州;皖南與蘇南、浙北應當劃分為江南省或揚子江省,首府南京。當然,這都是臆想,目前的省域劃分應該不會改變,那麼這種一省之內差距絕大,甚至南北之間相互攻訐的局面就不會停止。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這樣一個局勢下謀求最大限度的發展,而不是打嘴仗。
既然承認了安徽省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的差距,那麼安徽治府定在合肥也就可以理解。很多知友提到了蕪湖與安慶,我承認,蕪湖與安慶卻是發展的比較好,但是試想,如果安徽首府定在安慶或者蕪湖,這兩個城市是否可以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尤其是對於整個皖北的廣袤的地帶而言,這兩個城市是否具有那麼強的輻射帶動作用?用知友的話來說,安慶蕪湖是親的了,皖北難道是撿來的還是建省的時候買一送一送的?
我認為在整個安徽的中心建立起安徽省會是一件非常正確的選擇,如果合肥發展不好,整個安徽不可能發展起來。(此處一定有人提蕪銅馬,抱歉,蕪銅馬是安徽,皖北也是安徽,皖西也是安徽。如果蕪湖做為省會,那麼蕪湖一定比現在的合肥強,但是安徽一定比現在的安徽弱)。這種模式完全可以參考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巴西為了發展內陸,捨棄了第一大城市裡約,而在內陸高原上建立起了巴西利亞。當然,現在提到巴西,大多數人只能想到Rio,但是巴西利亞的發展確實為整個巴西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安徽本身的地理情況不需要我重複,蕪銅馬,安慶,雖然佔據了長江航道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並不是包治百病的靈藥,最起碼,一個南京長江大橋就已經鎖死了蕪湖港的咽喉。反觀合肥,合肥最近十年發展勢頭強勁(我只看結果,扯吸血論的先去告訴小平同志深圳的紅旗倒了)。
工大,安大,安建工,安農等等一系列院校的畢業生大部分都留在了合肥,科大由於學校性質的問題,也有很大一批同學留在了合肥。

產業方面,合肥的語音識別技術,色選技術,量子通信技術在全國是領先的;集成晶元方面同樣集中了MTK,君正等企業;合肥同樣是全國領先的家電製造基地。2015年合肥GDP總量預計將突破5500億元。
一個強大的合肥,才能夠對外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合淮蚌一體化即是明證。
晚上上課/(ㄒoㄒ)/~~有空再更,沒空拉倒,反正我要說的意思都表達出來了


因為安徽有兩個省會,合肥和南京,不知道該聽誰的
—————————————————我是分割線——————————————
發現回答里大部分都把矛頭指向為什麼把省會分給合肥,我覺得不能怨天尤人,一個省不能因為省會發展不行就自怨自艾。縱觀全國,省會城市比非省會城市發展差的不在少數,比如——江蘇,蘇錫經濟從95年以後一直甩開南京。直到14年南京才追上無錫,坐上本省第二的位置。南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其他地方就不怎麼樣了。同樣情況還有山東,提到濟南可能唯一的存在感就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還有趵突泉。因為濟南的城市建設被青島甩開幾條街,甚至某些方面也不如日照和威海。青島和濟南雖同為二線城市,但從遊客角度說,差距顯而易見,可能青島是旅遊城市吧。我從濟南火車站出來的時候被火車站震驚了,跟縣城火車站差不多。想想山東和徐州關係那麼好,山東省會的火車站這副模樣,真是悲從心中起,哀向膽邊生。
所以,省會不給力,還得靠自己。


請看圖。 2013年全國地級行政區人均GDP示意圖

安徽明顯是中國東部最大的經濟盆地! 安徽的地理位置可以形容為承接南北,溝通東西,換句話就是「尷尬」!

個人認為,安徽經濟落後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地理整體性差。被長江淮河兩大河流橫向截斷成三個差異明顯的地理單元,分別是淮北,江淮,江南。這三個區域語言文化差異甚大,居民之間沒有文化認同感,加之交通不便,經濟自然發展受阻。

2.經濟整合差。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活動大多都是沿海地區對內陸輻射,中心城市向周邊輻射。安徽東面是富庶的江浙,西面是華中核心大武漢,自身沒有強力的經濟中心,實際上全省都屬於周邊省份的經濟圈,難怪南京都成了安徽實際上的經濟省會。安徽省內一直以來沒有明確的經濟發展戰略,換屆班子換個法子,在發展合肥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之間徘徊,到頭來還是給江浙和武漢當小弟。

3.交通落後。
長江中下游的沿江交通長期在皖江中斷,安徽的沿江高速公路和銅九鐵路直到2008年才建成通車,250公里的寧宜城際鐵路一修就是七年還沒通車!期間中國其他地方建成了一萬多公里的高鐵!跨江通道稀少,包括前天通車的合福高鐵銅陵長江大橋,僅有五座座長江大橋,鐵路橋只有兩座,嚴重限制了南北經濟交往,皖南人去南京遠比去合肥方便。大型機場僅有合肥新橋機場一座。

4.人口流失
像我這樣的安徽年輕人,如果能在沿海發達地區混口飯吃,大部分是不願回安徽發展的,不是我們不愛家鄉,是安徽的不錯的就業崗位實在太少,而且反正安徽離滬寧杭又近,回家挺方便的。
以我老家池州為例,人口本來就少,戶籍人口才150萬左右,市區人口才20萬不到,全市三縣一區城鎮人口僅27萬。即使這樣,青壯勞動力大量外流,尤其是男性勞動力,所以現在池州有很多條件錯的女青年都找不到對象。人口流失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消費疲軟,目前池州的房地產極其過剩,住宅小區成片都是空的,大批商業寫字樓和店鋪常年招租,幾家開了很多年的超市都倒閉了。池州市區東邊前幾年開闢了大片經濟開發區,現在大部分還是空的,工廠沒建成,植被都破壞了,產生大量,灰塵導致市區空氣質量大不如前。

5.產業分配
安徽省的定位就是農業大省,淮北和江淮地區大部分都是大平原,皖南沿江也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國家這麼大,人口這麼多,總要吃飯吧,沿海地區主要發展製造業和金融業,就讓安徽種糧食好了。

願安徽明天更美好!


回答裡面很多皖南的孩子們帶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一邊自怨自艾,一邊對合肥和皖北冷嘲熱諷。我真的覺得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難道不應該來一句,誰不說俺家鄉好之類的話嗎?


首先,歷史原因,安徽北部淮河流域在宋代以後長期受黃河奪淮和戰亂影響,社會經濟極差,皖西,皖南山區一直貧窮落後,除去徽商的一點底子
其次,環境原因,不是沿海省份,長江沿岸無大城市,交通長期跟不上,皖北平原廣闊但土地質量,區位不行,皖西,皖南都是山區
再次,人力資源原因,皖北,沿淮地區死命生娃,人口密度極大,超過承載能力,而且全省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失,整體人口素質較低
最後,發展政策原因,省會合肥發展規模有限,帶動不了全省發展,近些年建設省會過多的佔用全省財政資源,蕪湖,馬鞍山,銅陵,兩淮均是資源型城市,且市轄縣區面積小,無法帶動大面積城鄉經濟發展,滁州,馬鞍山等城市積極向南京都市圈融入,缺乏向心力


作為黃山姑娘~在北京就讀的大一學生。

個人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_→

安徽好大學太少。中科大太高。之後第二名就是合工大。再接下來就是安大。。中間又是差了不少。。中間差了好幾十分幾萬名。

從省兩百到省幾萬的這些考生(沒有任何歧視分數的意思)大多數都是將來家鄉發展的動力。然而他們在省內沒有大學讀。安徽的的確確就是沒有適合高分學生讀的好大學。(中科大一年就收幾十個人那個特例……根本無法改變全部)

結果安徽高分考生大多數去了京廣江浙滬……很多都不會回來工作。。

長此以往。你懂得。

隨便以北京為例……適合我這種省千名這個不上不下的名次讀的大學有一長串……即使想留安徽讀大學然而並沒有辦法。


安徽徽州(今黃山)人來作答~蕪湖、馬鞍山一直認為自己應該是江蘇人,徽州一直認為自己應該屬浙江,本來古代確實是浙江西道,一起叫做江南省~後來取「安慶府」的「安」、「徽府」的「徽」命名了「安徽」、卻把省會定在合肥~自然大家都很奇怪,就說隔壁江蘇省、由江寧府、蘇州府命名的江蘇也是定省會在江寧(今南京),然後蕪湖又認為合肥搶了他省會地位,徽州曾在歷史上划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徽菜」、「徽商」、「徽學」、「徽派建築」、「徽雕」···這裡面的「徽」字都是指徽州,並不是「安徽」,如果是指全安徽菜的話,應該叫「皖菜」、顯然這個說法比較少...正是由於這種歷史因素,導致這個後來組建的安徽省,不團結,沒有認同感,都覺得自己的文化出類拔萃,蕪湖、馬鞍山認為自己應該在大江蘇的懷抱中、徽州則是「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覺得自己的文化和皖北不兼容。誰也不服誰,覺得其他地方都是沒什麼文化的「蠻夷之地」,這種情緒應該在安徽很多地區都存在,所以造成了很大的不團結、沒有凝聚力,所以都是各自發展,自我陶醉...反而對其他省省會有認同感,殊不知人家也不想要你呢,一味的自我感覺...所以既然在安徽了,就應該團結、自己經濟起來了,或許別人也會說多少年前我們是一家呢!


題主,你確定只邀請了我一個人?

剛去看了別人寫的安徽區域經濟,滿滿的人文地理,還有私貨和臆想,少有客觀與理性。呵呵一笑,不禁感慨,窮的地方都是窮的千奇百怪啊。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不懂的人,可以多讀幾篇。同時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安徽窮就是最合理的解釋。

========================這是分割線========================

導讀:本篇以區域經濟為切入口,以距離衰減理論、不平衡增長理論為基礎,構想以高效的長江水運為基礎,沿江布置經濟資源,重新設計安徽的經濟結構和財富分配方案,力求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增加安徽經濟發展的財富積累效率和速度。

距離衰減_百度百科

不平衡增長理論

========================這是分割線========================

2015.7.3更新。

題主問的河南、江蘇,這完全就不是一個等級嘛。

所以河南PASS。

直接上江蘇。

1、講安徽的問題,必須先講清楚江蘇是怎麼會事情,講清楚了江蘇,安徽也就講清楚了。

江蘇和安徽有什麼區別呢?江蘇有海港,比如說上海。被中央搶走了,所以江蘇不願意發展連雲港和啟東市的經濟。江蘇有比海港更為發達的內河運輸,這一點和德國的魯爾區很像。我看過很多人寫的中國經濟史,完全就是胡寫,中國經濟史就是中國漕運歷史。關於這個問題不願多著筆墨,直接鏈接看下面這個回答。

讓現在的黃河改道流入黃海,從長遠看是否更有利?比如增加領土面積? - 知乎用戶的回答


2、江蘇有發達的內河航運,所以藐視海港的所謂優勢,全世界僅此一例。

所以說得罪關隴貴族集團的隋煬帝楊廣是江蘇人,不是陝西人。江蘇能有今天一定要感謝楊廣啊。

3、假如說江蘇內河航運特別發達是中國人長期大量投資固定資產的結果,那安徽呢?

江蘇沿長江配置經濟資源,江蘇一省的水運,敢和中國分天下,這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出處。因為經濟總量非常、非常的大。江蘇沿長江配置經濟資源的結果就是蘇南富,蘇北窮,而蘇南也用發達的內河航運優勢和經濟規模優勢,對沖了連雲港、啟東市的港口優勢。

而安徽則恰恰相反,江蘇的南京沿江而建,居於蘇南;安徽的合肥棄江而建,居於江北。這樣的結果就是兩地的社會生產效率差別非常的大,從一月一年很難看出差距,但時間長了安徽和江蘇的社會積累就高低立顯。

4、安徽的發展策略就是複製江蘇的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就是複製南京遷省會。合肥沒有前途。我的建議是在南京和九江之間選擇一個距離相等的城市或地區做省會。比如說銅陵的對岸。那安徽南部的經濟就會被盤活,安徽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就會提升,所有投資都向有價值的地方投資。(目標就是投資有價值的地方-----長江沿岸)

方案1:是建立上海那樣大的城市規劃,側重於賣地。方案2:是建立南京那樣大的城市規劃,土地不夠的時候可以向西擴展,側重於軍事防禦,有山好建城。

長江五虎_百度百科安慶由於河道、水文、地質的原因,不適合建城。

另外一個是地域面積。兩山夾一河,發展空間飽和。

第二個是把北重南輕的經濟格局改變為南重北輕。沿長江布置大量的經濟資源,打亂原有的行政區劃,沿江市縣,全部省直轄,放開競爭,承接江蘇產業轉移。城市修建大量港口和運輸中轉設施,目的就是靠山吃山,靠江吃江。馬鞍山對面的和縣提市;蕪湖對面的姜廟建市;無為縣提市;銅陵縣提市;銅陵對面修建新的省會;大通鎮建大通市;望江縣提市;東流鎮建東流市;樅陽縣提市;彭澤對面的復興鎮建江北市;把九江對面的江心島買過來,裁彎取直建湖口市。(目標就是打破束縛,放開競爭。)

第三個是優先基礎設施建設。所有江面橋樑全部拆除,修成過江隧道,修不成過江隧道的,全部輪渡。每個城市都要有上遊方向和下遊方向兩個河港,利用長江裁彎取直的大量閑置土地,修建大量的巨型河港交通樞紐,分擔江蘇的河道運輸。

總言之,言總之。水運優先,通過基礎設施的改善,希望能把江蘇的航運規模吸引過來。競爭就是這樣,只有你比江蘇的水運更加便捷,人家才願意來,假如你和江蘇一般齊,為什麼要去安徽?

第四個是盤活土地存量資產。如何盤活土地資產,做大安徽經濟總量。安徽最大的問題就是單位土地產出效益差,假如有一條京杭運河,在安徽境內把長江和淮河連接起來,那安徽東部的經濟就會起飛。要想富,先修渠,而隋煬帝不是年年都有,那就只能安徽自己想辦法來修這條運河,至於安徽的其他工作都可以先放一放,包括所謂的經濟發展。

第五個是不均衡發展。複製江蘇的不均衡發展,蘇南沒人怎麼辦?掠奪蘇北的人口。蘇南沒錢怎麼辦?掠奪蘇北的財物。蘇南缺什麼,從蘇北拿就好了。走路必須一隻腳先邁出去,否則必然摔倒。而安徽的南部和運河帶動的東部就是江蘇的蘇南模式。


推薦閱讀:

發達國家是在何種情況下實現「越發展,越乾淨」的?
如果將太陽帶給人類的能量摺合成電費,人類每年要給太陽交多少錢?
2015 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對世界經濟可能有哪些影響?
亞當·斯密的哪些理論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時代?
工廠通過排污節省了500萬元,群眾因為污染治病多付了1000萬元,GDP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TAG:安徽 | 地理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經濟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