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用「圍城打援」的戰術屢試不爽,明朝該怎麼應對?
在大凌河只圍不攻,等待明援軍到來後,野戰殲滅。一直到松錦之戰,都用這個戰術消耗明的有生力量,而後金軍野戰簡直不敗,明軍被迫從烏龜殼出來野戰,屢戰屢敗。有什麼辦法破解這種圍城打援戰術嗎?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請先引入一個概念——戰線長度,這裡指的是宏觀意義上的戰線長度,而非一場具體戰鬥中的戰場寬度,即雙方發動一場戰役時,能夠投送力量的點形成的線。
在明確了這個概念後,我單純從軍事上分析一下皇太極在遼東採用「圍城打援」戰術為什麼那麼難以破解和該如何應對
一、從軍事角度,廣寧失守後遼西的軍事價值有限
首先在遼陽、瀋陽兵敗後,狹義上的遼東已經被後金佔領,但局勢並沒有到特別絕望的原因就在於——以廣寧為中堅據點,廣寧右、後衛為支撐(圖中三個紅圈),輔以西平堡,不僅在地理上切割開了後金和蒙古方面的聯繫,而且戰線長度大致是兩百里左右(圖中紅線),一旦朝廷積蓄起了足夠的反擊力量,完全可以效仿北宋分路進攻,彼此支援,則在戰場主動權的把握上,明清彼此是對等的。
衛星圖上看的更為清楚紅圈北鎮處即為大致的明代「廣寧城」,可見背山夾海,確是軍事重鎮。還擁有廣寧及附近據點的情況下堅守遼西,無疑是非常正確和具有極大軍事價值的行為
然而天啟二年廣寧大敗後,熊廷弼因為客觀原因退守山海關後,除非重新收復廣寧,把防線推到寧遠也好,推到錦州也罷,這條防線的軍事價值都及其有限。其一,即使推到錦州,再進一步,能在大凌河立住腳,也無法根除滿清在地理上對蒙古諸部施加影響;其二,整條戰線被壓縮得過於狹窄,戰線長度只有五六十里,別說分路進擊了,清軍派出少數游騎,就能掌握遼西明軍的一舉一動,遼西軍隊的任何進攻行為信息上無法保密,戰術上迴旋空間極小。
圖中兩條紅線是明軍先後設置的兩條防線,從圖中可以看到,不收復廣寧,防線前推到寧遠和錦州其實沒有本質性區別。
二、為什麼明朝效仿北宋的堡壘戰術是東施效顰
在野戰接連戰敗後,明朝效仿北宋對西夏,力圖靠修堡壘修到滿清腹地去,然而這個行為耗資巨大,成效甚微。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彼此的地理和實力差距,照貓畫虎。不倫不類。
宋夏戰爭的戰場寬度根本就不是遼東戰場可以比擬的,下圖中從西安州到綏德,直線距離就接近八百里,再往北偏的話戰線長度已經是上千里了,這還沒把熙河開邊後的蘭州分戰場算進去,這麼廣闊的戰場上,就算崇山峻岭可供宋軍行軍的地點不多,西夏也辦法掌握整條戰線上的宋軍動向,而宋軍成功的築堡活動總是選擇幾路出動,彼此掩護支援,總有一路能成功。就是築城時被西夏主力抓住了,只要能堅持下去,外線宋軍可斷後路,可直接支援,西夏甚至都找不到機會和宋軍主力決戰,最後師老兵疲,悻悻而回。
宋夏之間光是紅線處就接近千里,這還沒把西邊的蘭州和更北邊的保德算進去。
元豐五路伐夏是北宋分進合擊戰略的大規模體現,但即使在小規模的防守反擊行動中,北宋也多採用這個思想,多路進發,牽制西夏主力,掩護真正的戰術意圖。
反觀天啟三年後的遼東戰場,戰場距離極為狹窄,而西面群山雖然保護了自己的側翼,但也同樣使明軍無法完成大規模機動,築城部隊和後續援軍一定是順著遼西走廊過來,清軍可以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
只要皇太極不是傻子,用腳趾頭都知道包圍大凌河和錦州後明軍會採取什麼行動(紅色箭頭),無非主力決戰而已,斷糧道,切後路這些宋夏戰爭中北宋方面的常用手段我萌想都別想。
以及最重要的區別是,北宋的野戰軍面對西夏依然能打,能夠給守城軍隊充分的信心,對圍城部隊足夠的壓力。而我萌軍隊的正面戰鬥能力嘛...嗯,都懂的。
總結下來就是在遼東戰場,戰線長度不足是地理上的先天缺陷,這種地理缺陷導致戰爭手法單一(攻守城、正面決戰),而戰爭手法的單一導致正面作戰能力不足的明軍無法實現北宋的堡壘戰術。所以說孫大人雖然人品不錯,但對明清戰爭軍事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
三、皇太極為拓展戰場寬度的積極行動
當然地理上的困難是雙向的,明難清也難,如果皇太極就在遼東坐著不動,日常任務就是拆城和驅趕關寧軍滾回寧遠老家,那麼鑒於人口、經濟滿清和大萌終究不是一個量級,那確實如秋原所說,是在被動應對戰爭的新形勢,以滿洲低下的核心人口,總有被耗到臨界點的時候。
但問題是皇太極並沒有坐困遼東,反而採取了一系列行動拓展己方的戰線長度,並最終將明清戰爭拖向了一個極不對等的局面。
首先在政治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滿漢矛盾,同時積極打擊和招撫對朝廷心懷不滿的東江軍事集團,相關內容見明末遼東為何會出現無將可用的局面?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 墨舞的回答。並最終贏得了半島戰場的勝利,徹底消除了明廷一個可能的力量投送點。
其次,開始三征蒙古,最終控制了察哈爾和漠南蒙古,由於林丹汗病死和當時的大萌根本沒有餘力出塞爭奪蒙古主導權,這樣一來將明清戰場單向拓展了近千里。
以下則是滿清入關前歷次破口的時間、地點:
1、崇禎2年,1629年,皇太極領後金軍從喜峰口入塞。
2、崇禎7年,1634年,皇太極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帶為主攻方向,分別破關口而入。
3、崇禎9年,1636年,大軍分三路奔向冀北,入獨石口,八天後,會於北京延慶縣
4、崇禎11年,1638年,清軍兵分兩翼,分別從牆子嶺和青山關毀邊牆而入。
5、崇禎15年,1642年,清軍從界嶺口毀邊牆而入,進抵薊縣。
從上述行為可以看到清軍把戰場從錦州向西擴展到了最西大同附近,戰場長度拉伸了接近1000里,相當於整個北方都暴露在清軍的打擊範圍之下,而我萌只能被動防守。即使去掉政治意義濃重的第二次入關(宣示自己對蒙古的控制),從錦州到遵化附近也拉伸了差不多500里。
To 大萌:我大清在這千里之上想打哪打哪,而你,卻對我無可奈何!
對於清方的這一行動,我萌的應對極為。。。事實上圓嘟嘟拉攏蒙古的想法沒錯,但實際操作上卻變得不可控,這同樣反映在明朝官方對林丹汗的態度上,林丹汗西遷請求互市本來是拉近雙方關係的機會,操作的好至少能保證大同和宣化方向能多出一個盟友,但中二青年崇禎卻覺得:媽的,老子遼東前線都沒錢,哪還有餘糧打發矇古叫花子,滾!然後林丹汗憤而攻打大同,最後還是破財消災,乖乖互市,那當初幹嘛拒絕人家,這不深井冰嗎。我萌對蒙古的外交行動大抵就是這麼個調調。而且清方擴展己方戰線的行為,還帶來了一個額外收穫,那就是遼西山脈對明軍已不再安全,對於清軍來說由於沒有後顧之憂,精銳部隊經遼西山脈襲擊明軍後路這一作戰手法成為可能,遼西走廊已成為軍事上宜攻難受的突出部,這也最終為松錦大戰明軍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To洪承疇:你以為自己後路是安全的,畢竟還是too young。
總結一下就是,皇太極積極拓展己方戰線長度的行為,爭取到了戰略主導權,極大地打擊了明朝的戰爭潛力,同時遼西走廊西側的群山不再成為可靠的屏障,關寧軍實際上據守的已是一個易攻難守的突出部。
四、該怎麼應對清軍的圍點打援
單從軍事角度,最直接的手法就是加強野戰部隊的戰鬥力,你知道我的戰略意圖,但在戰術上你無法阻止我解圍。最典型的就是以「竊明」「晚明」為代表的一系列明穿小說,主人公在戰略上其意圖往往早就被皇太極猜到,也不玩抄後路、分進合擊的把戲,就是肛正面,和滿清打主力決戰,戰而勝之,來個一兩次以滿人稀薄的人口就受不了了。
具體到我萌,就是再度重建一支強大的中央野戰軍,戰略上原樣不動,但在戰術上能完成消滅和逐走圍城清軍的任務,只要能重新奪回廣寧,那即是北宋對西夏的局面,消滅滿清就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上一條做不到,那麼就要全力拓展己方的戰線長度,分散、牽制清軍在遼東的主力,迫使對方將軍隊投入多個戰場,在戰略上迫使其疲於奔命,最終找到制勝的機會。
對我萌來說,由於不控制大漠,最多能做到將林丹汗變成暫時的盟友,而不可能將戰線延展到滿清西側,那麼可能的突破口就只有一處,那就是憑藉對遼東的制海權,以半島和島鏈為依託,將戰線拓展到滿清南部和東部。
即使只算有效投送點,依託遼南島鏈也比靠錦州一地效率的多,有效戰線寬度東西加起來也有近兩百里,而清方受威脅的地段則將長達六百里。另外一點就是滿清的核心地段離遼南島鏈比到錦州要遠,這是在後勤輸送上的優勢。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一直秉持的一個觀點是,哪怕毛文龍的東江鎮真的是連滿族婦女都打不過的弱雞,遼南島鏈作為我萌力量投射的重要基點,也是需要好好經營和絕不能輕易放棄的存在。而毛文龍死後朝廷的應對絕對是舉措失當的。
事實上,毛文龍陸戰弱雞如此,但滿清依然無法徹底拔掉東江,反而讓其成為了遼東逃亡人士的基地,而皇太極上台後對東江舊將在待遇上始終壓遼西降將一頭(吳三桂屬於立了大功的特殊情況),我覺得本身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東江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朝廷始終沒拿他們當自己人看,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東江成為最先被放棄的棄子,自然也無法發揮出力量投射點的作用。
最後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麼最遲崇禎七年,滿清展示了自己有實力將戰線延展到山西北部後,就應該果斷放棄遼西走廊,收縮兵力加強薊縣和遵化附近的防禦,這樣也許還能給我萌多續幾年。
@溫體仁 ,不知閣老這次又什麼意見,我自薦來大萌兵部職方司任職
相關內容見明末遼東為何會出現無將可用的局面?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 墨舞的回答
明軍修築大凌河城堡,還可以達到一個戰略目的,就是斷絕監視後金與漠南蒙古中察哈爾、喀喇沁與內喀爾喀五部之間的聯絡。從廣寧、遼陽所處的遼東地區通向遼西地區的官道,從位於遼西的大凌河開始,分成兩條,一條向西南,經遼西走廊、山海關通向關內,可前往京師;另一條向西,出邊牆大定堡一線,進入漠南蒙古喀喇沁與內喀爾卡五部中烏齊葉特游牧地。後一路對於後金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在1626年皇太極繼位後,對漠南蒙古的征服、拉攏行動都加快了。這條路是後金軍前往喀喇沁、察哈爾與更西的歸化城土默特等部,或征戰或宣威的一條最直短、最便捷的大道。
天聰元年(1627)正月初八,後金以阿敏為主將,趁鴨綠江冰封,以2萬兵力東征(丁卯之役,朝鮮方面稱之「丁卯胡亂」)。身在遼西的袁崇煥得知後,則開始搶建錦州城、大凌河堡等位於遼西走廊北端的防禦工事。如果坐視明軍就這麼修下去,那後金聯絡漠南蒙古這條要道就要被明軍的堡壘截斷,金蒙雙方的兵力調動與信使來往,都要在明軍堡壘的眼皮底下。
對與明軍修城的舉動,後金的態度肯定是零容忍。
當年三月初八,皇太極得知袁崇煥正在搶建錦州後,儘管此時阿敏在朝鮮的戰事還沒結束,皇太極還是帶著代善、莽古爾泰和4萬後金主力離開瀋陽向西,駐蹕遼河,預防蒙古察哈爾和明軍袁崇煥在聞知後金東攻朝鮮後有可能趁機對瀋陽發動的軍事行動。
大約五天後,袁崇煥也得知瀋陽城中後金主力向西集結的消息,他擔心後金是來進攻正在修建的錦州,隨即也下令明軍北上,陳兵遼河三岔河口。
此後一個多月,雙方隔著三岔河(遼河、渾河等在入海口的下游合流入海河段),處在緊張地對峙狀態。皇太極不希望陷入一東一西兩線作戰,沒有主動過河發動對袁崇煥的進攻;袁崇煥則希望趕緊搶時間修錦州等城,也沒有過河進攻的打算。
四月初八,征朝的阿敏返回瀋陽。三岔河兩岸的冷戰式對抗結束。
又過了快一個月,五月初六,後金全軍出動向西,圍攻錦州/寧遠圍攻十日,不利。明軍隨後取得寧錦之勝。
明朝在過去三個月里搶修的錦州城得以成功防守,使明軍在遼西走廊的防線向東北推進了100里,從上年的寧遠擴展到錦州,明顯提升了自己的戰略縱深。這點是袁崇煥的一大功績。
但是,比錦州更向東北方向的大凌河堡沒有守住,被後金軍毀掉。
反過來說,毛文龍這位事前被許多人看好的「名將」,以及他的「精銳」東江軍,在阿敏東征中幾乎不堪一擊。說的再準確點,根本就沒敢打:在朝鮮鐵山一帶的毛文龍甚至都沒有見到後金軍的人影,聽聞警報就迅速逃島了,轉進速度之快,讓朝鮮人都驚嘆不已。
明朝朝廷本來還想促使位於遼西的袁崇煥,和與位於朝鮮的毛文龍一東一西,互相配合。毛在東邊盡量多抵抗,拖延住後金軍,位於遼西的袁崇煥就能有更充分的時間施展。但是萬沒想到,已經報過多次「大功」的毛文龍這次見到後金正規軍,連打都沒打就跑了。
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後金前後只用了三個月,就在朝鮮取得重大戰果和外交勝利。而遼西袁崇煥在這三個月里,搶修出了錦州,大凌河堡沒有完工。
在整個丁卯之役,後金用於朝鮮方面的兵力,有阿敏/濟爾哈朗的全部鑲藍旗,杜度部分鑲黃旗,阿濟格部分鑲白旗,岳托部分鑲紅旗,其中主力為阿敏的鑲藍旗。全軍2萬人,大致為八旗總軍力的3/8,出征的將領當中,除阿敏是入八分大貝勒外,其他人都是小貝勒。
皇太極和他的兩黃旗、他兒子豪格代領的整白旗、代善的整紅旗、莽古爾泰的整藍旗等近4萬兵力全部留守瀋陽,隨後在遼河邊與袁崇煥對峙。
也就是說,在丁卯之役中,毛文龍被後金2萬人偏師趕的屁滾尿流,而袁崇煥到直接承受後金4萬主力的軍事威懾,並搶修出一座堅城。
明軍在遼西走廊的寧錦防線,從此就止步於錦州、大凌河。明軍沒有機會從錦州繼續向北,就導致以堡壘封堵遼西大道的計劃沒有實現,之後後金軍的已巳之變、敖木倫之戰、乃至西征察哈爾、近據歸化城等重大行動,都是取道於此。此後明清雙方在這裡的一系列大戰,都是源於明朝方面試圖繼續搶修大小凌河,打算一步一步往北碼炮樓;而後金以圍點打援的方式拆炮樓。
===============================================
補充一點:
從皇太極開始,後金軍與明軍在遼西的一系列戰鬥都是圍繞城堡的攻與守。後金採取圍點打援方式,不見得是高明,更準確的說是無奈,是對明軍新戰法的適應。
在1626年寧遠大捷前,在明軍迅速喪失的瀋陽、遼陽、開原、廣寧等重鎮的戰鬥中,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經略袁應泰出文官出身,守御無方+城內細作等因素。一旦明朝守城主將能正確應對,後金就會知難而退。
比如說1618年夏天的清河之戰。清河只是一個「」周圍四里零百百十步「的小堡城,守將鄒儲賢守備有方,以1萬人的劣勢兵力對抗後金主力,雖然最後還是失敗,但打的相當悲壯。守城明軍沒有漏洞,給後金造成的傷亡極重,「賊屍環城而僵者以數千具,……虜中言守成之善,莫如清河。」
後金早期在遼東攻勢凌冽,摧枯拉朽一般,很大程度上是源於長期未經過戰爭考驗的明朝軍政官員不斷出現的重大戰術戰略安排失誤。一旦等明朝吸取了前期這些慘痛教訓,能反應過來,守城主將不再犯錯,努爾哈赤這種速戰速決式的攻城戰也就不行了。
===============================================
8月4號的補充內容:
皇太極對明朝遼西走廊北端的堡城體系採取圍點打援,就清朝方面來說,還體現的其他的變化
其一,是清朝有了相對穩定的戰略內外局面和比較穩妥的後方。很多毛粉都說,
在努爾哈赤時代,毛文龍是後金後方的一大威脅。其實不然,努爾哈赤時代,面臨的最大後方威脅是蒙古。
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早已經與蒙古各部展開聯姻、結盟等外交籠絡活動,但此時主要針對的是他西北方向的嫩江科爾沁,而位於遼西邊牆外的內喀爾喀五部,以及察哈爾,依然還對後金採取敵對姿態。1621年三月十八日,佔領瀋陽的後金正南下去進攻遼陽,他們前腳剛走,內喀爾喀五部的蒙古兵就在第二天也來進攻瀋陽,被留守瀋陽的後金軍擊退。
在努爾哈赤晚年,後金還沒解決對喀爾喀五部的征討或籠絡,後者一直是後金的大患。努爾哈赤死前最後一戰,也是在1626年四月征討囊努克(內喀爾喀巴林部小王子)。
這一時期,後金基本上處在眾敵環繞的狀態下——周邊一圈,朝鮮、內喀爾喀、察哈爾、毛文龍……全都是敵人,內部又面臨遼東漢人的反抗,因此他不能長期把軍隊主力集結到某一個方向的前線戰場上,與敵人展開持久對峙。
到了皇太極時期,情況大為改善,天聰元年正月對毛文龍、朝鮮的東征,迅速解決了後金東部的憂患,儘管隨後毛的東江軍還依然發動小規模的襲擾,但聲勢更弱,對後金完全步構成戰略威脅。在西方,後金只用了幾年時間就迅速打擊、分化了內喀爾喀五部,拉攏了喀喇沁,又教訓了林丹汗,對漠南蒙古的統治取得極大成果。
這樣一來,東西北三個大方向基本安定,他唯一的強敵就是西南方向遼西走廊的明軍,可以集中兵力作用於一點。
謝邀。明軍冒險修築大凌河城堡的目的,是要以此為起點,用進築城寨的辦法恢復遼西廣寧、義州、廣寧右屯衛諸城,而非死守此地。短期來看,因為兵部和遼東巡撫的意見不統一(晚萌的謎之萌點,總是能把計劃搞砸),大凌河城內糧儲不足,所以急需援軍。但既然要進取,今天不打,明天也要打,後金不可能總是讓你有「時間差」安穩修完城。如果野戰打不贏,相當於籃球隊五個人都不會投籃,光會防守,能有什麼對策……
要麼提高戰鬥力,要麼等死咯。
另外察哈爾諸部從天啟六年開始離散,或東投後金、或遠走、或歸附明朝,林丹汗天啟七年在後金壓迫下帶著本部跑到宣府、大同邊外去了,想跟明朝互市、領賞(形式上是明朝的買馬錢和僱傭蒙古兵的傭金),結果崇禎元年因使者被殺,入掠大同。後來又和明朝通貢,但他已是驚弓之鳥,早就指望不上了。
至於東江軍,難道不是每次被後金地方守軍擊退么……皇太極用「圍城打援」的戰術屢試不爽,明朝該怎麼應對?
據我所知,至少有兩個應對辦法:
一、毛文龍毛大帥的法術:
海嘯術:
《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一:
【有遼人王世傑出應募,質其妻子而來,言鹿島有積粟數千,其守將與相善,願往約為內應襲之。將軍信其言,率親丁三百餘人,乘潮而往,命驍將王輔挾世傑先登,遣偵卒前導。俄報有草中伏卒,望見世傑奔回,將軍曰:「吾墮其術中矣。」急麾兵反走,而潮已退去十餘里,舟不可動。將軍再拜祝天,須臾潮湧風生,鼓枻出洋。奴兵蟻集島麓,阻潮不得進。舟甫及皮島登岸,為風浪所擊,倏成齏粉。此二年十二月初一日辰時事也,繼而汎潮復至,故知前一潮為神助耳。王輔亦探知賊寨有備,喧言「毛耗今來送死」,遽手縛世傑馳歸皮島斬之。奴中呼將軍為毛耗。】
神行術:
《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二
【於本月二十日,千總王承祿回稱:奴酋帶領王子都在東江,聞得梆聲;便把兵馬撤回,晝夜不停,連忙跑至遼陽,見我兵撤回,又趕至沙場。聞我兵已遠,追趕不上。馬因連跑數日,前後倒死者三萬有餘,賊因踐踏炮打併跌死者二萬餘。奴酋因恨毛總兵詭計哄誘,倒死兵馬,呼名大罵,咬牙痛恨,要將沙場住民王子登等千餘家盡行剿滅等情。】
黑龍術:
《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七:
【奴引數十萬眾猝襲鐵山,直薄雲從灘口,距臣營帳止隔里許。乘是堅冰,何難徑度?乃十五日,忽有黑龍約長十餘丈,自西南洋,自首奔犁而東,直至雲從,響若山頹,海冰遍裂,化而流澌。方是時,龍方在蟄,不從天來地出,實有所司,默令我師得以分路出奇,屢挫狂鋒耳。】
毛大帥的法術,威力強大,戰果輝煌,「賊因踐踏炮打併跌死者二萬餘」,甚至「奴引數十萬眾」也被「屢挫狂鋒」。
二、袁崇煥袁蠻子的「精兵壯馬、堅甲利兵」:
袁蠻子這廝,崇禎元年剛上任就吵吵要買馬?你不知道大萌國庫空虛嗎?
還說什麼「……遼東,戰沖也,騎地也,故設騎兵……」,你不知道大萌每年要開支八百多萬石祿米給各處王府高貴的王爺們嗎?
甚至殺害毛帥霸佔東江以後也提出「擬設馬兵十營,步兵五營」,還要給東江加銀子「十八萬五千餘兩」,袁蠻子這麼浪費到底是要鬧哪樣?
居然還誹謗大萌所造的盔甲、器械「絕不堪用」。大萌天朝上國,盡善盡美,造的盔甲、器械怎麼可能「絕不堪用」?這袁蠻子竟敢如此胡說八道,大肆污衊大萌,用心何其毒也。
關於遼東的馬匹,根據袁蠻子本人崇禎元年十一月的上疏,當時只有「馬騾二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匹」。
另據畢自嚴《石隱園藏稿》卷六《清查遼左軍餉疏》,時間大概在崇禎元年年底,有「馬騾二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匹頭」(感謝 @衛督駱思恭 提供此則資料),此兩處記載馬騾的數字吻合。
【……總計關內外官兵一十三萬三千五百八十五員名,馬騾二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匹頭……】
而到了崇禎二年八月的時候,根據袁蠻子的上疏,遼軍有馬「八萬一千六百零三匹」:
【……實用之於遼者,合四鎮官兵共計一十五萬三千一百八十二員名,馬八萬一千六百零三匹……】
一年左右的時間,馬匹增加了那麼多。袁蠻子在崇禎元年上任後竟如此瘋狂虧空大萌國庫,滿足他愛吃馬肉的私慾。這事有袁蠻子本人的幾次上疏為證,有戶部尚書畢自嚴的上疏為旁證,形成了完美的證據鏈,證據確鑿,不容抵賴。
戰果么……據《國榷》的記載:
朝鮮人的記載:
看來戰鬥力也就是勉強擊退後金的程度,「殺傷千計」。
總之,和毛大帥的法術隨便就能搞死幾萬建奴相比,袁蠻子的騎兵還是弱暴了。毛大帥的法術,比袁蠻子的騎兵強一千倍,不,一萬倍。而且還是純天然、無毒無污染、經濟實惠又環保。所以當然是應該力挺毛大帥的法術!
可恨昏君崇禎,縱容袁蠻子殺害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毛大帥,自毀長城,還喪心病狂地污衊毛大帥「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歷年糜餉,牽制無功」。大萌為什麼會被皇太極「圍城打援」?大萌為什麼會滅亡?就是因為失去了毛大帥,再也沒有誰能使用那些神奇的法術禦敵了!
【明清史料:……奉聖旨: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貧礙。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處置事宜,遵照勒諭行,仍聽相機行。】
【崇禎朝野記:……崇煥既誅,有東江舊弁周文煌,具疏為毛文龍訴冤,奉旨云:逆督擅殺島帥,罪案已定,文龍歷年糜餉,牽制無功,豈得乘機借端,希叨忠義。周文煌瀆奏不倫,本當重處,念系愚弁,姑饒他。觀此旨,始知殺袁為毛報仇,非聖意也……】
簡單啊,放棄關外讓皇太極沒城可打就好了,這樣做繼續下去就按照明粉的邏輯:
放棄關外可保山海關;
放棄山海關可保黃河;
放棄黃河可保江淮;
放棄黃淮可保兩廣;
放棄兩廣可撤崖山;
撤崖山可轉進台灣;
台灣再被清朝佔領了.....那就轉進澳宋吧
對出關晉商,看見一個就殺一家
除非明軍能夠提高野戰能力,一味的守城根本解決不了圍點打援。
在廣寧戰敗,全遼崩壞的大前提下,王在晉提出的固守山海,修八里鋪是最具有可行性,也是成功率最高的戰略。一方面沿襲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一方面又有效地實行了堅壁清野。想想大萌朝怎麼在土木堡後耗死比實力後金更強大的蒙古人的。
在野戰無法戰勝後金的情況下,在關外修堡壘基本就是送人頭。而朝野上下卻不願意擔負失地的責任,另外修堡壘也確實大有油水可撈,於是在守山海還是守寧錦的拉鋸中,關寧錦勝出,最終也帶走了大萌朝的命。
用王在晉的話結尾:必有復全遼之力量,而後可復廣寧,必有滅奴之力量,而後可復全遼。不然啟無巳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不可不慮。
明朝之亡並不是軍事失敗導致的,所以此問題就必須在假設明朝其他方面的危機稍作減少的情況。
對付滿清這種漁獵民族,最好的辦法就是「碉堡戰術」。大修堡壘,「五里一碉,十里一堡」,互相馳援,堅壁清野。遷徙當地民眾進入堡壘,餓死滿清。堡壘層層推進、逼迫滿清打攻城戰、陣地戰。
通過全國部隊輪流參戰疲憊八旗,配合屯墾以戰養戰,以堅壁清野斷絕滿清之賦稅。前面有人說圍魏救趙,可以破解皇太極的圍城打援。
這個是對明軍戰鬥力過高估計。
圍魏救趙,是批亢搗虛。
但是清軍這個虛,明軍也打不過,怎麼搞啊?
明軍戰略是袁崇煥留下來的,憑堅城用大炮。
他看的很清楚,明軍一旦離開堅城,那就是送死了。
對於皇太極來說,他最苦惱的就是堅固的關寧錦防線。
他只能慢慢地一個城池一個城池地磨。
你想出來救城池,他簡直求之不得啊!
洪承疇集中十萬精銳,找皇太極決戰,雖然聲勢浩大,但是皇太極更喜歡,畢其功於一役啊!
當時的狀況來看,明軍不出擊,死的慢。出擊,死得快。
謝邀
皇太極的圍點打援很好破解
當年龐涓圍邯鄲,孫臏揮師直搗大梁,獲取了戰略的主動性。
皇太極進攻遼西,可從漠北或遼東出奇兵進攻滿洲核心瀋陽,這樣遼西之圍必解。
歷史上明朝也是這樣,毛文龍的東江軍,林丹汗都是通過這種戰略聯動使滿清不得不龜縮在遼中,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毛文龍,林丹汗相繼死了,滿清再無後顧之憂。野戰打不過,那麼敵人的圍城打援確實非常頭痛。但是你們忽略了一點:真實歷史中的圍城,可不是像你玩遊戲,點滑鼠把部隊部署下去站那裡就可以的了!
有句話叫師老兵疲,圍城時間久了,自身士氣會低落,圍困的效率會下降,野戰軍長期不戰,緊繃的神經難免鬆懈,完全可能被敵人找到破綻。這不是圍城方想解決就能解決的,沒那麼簡單輕鬆。松錦戰役多爾袞指揮圍錦部隊就因為部隊懈怠讓明軍趁機送給養入城而被皇太極處罰。
另外,圍城需要大量部隊,而這麼多軍隊需要大量錢糧,堅持一場長時間的圍城,需要非常紮實的後勤保障,否則根本不成。
所以明軍雖然野戰不如清軍,但並不是完全沒有辦法。首先支援的時候要堅決使用堡壘戰術緩慢推進,不輕易決戰,伺機突襲。
但是這樣做要消耗大量成本,明朝自己財政狀況也差,不見得消耗得過清朝,這時候東江就很重要了,雖然毛文龍死了,但三順王還在,如果朝廷充分信任他們,並積極支付給養,給付援兵,那麼這些人在清軍大舉前出的時候可以往後偷襲清軍後方,對清軍的後勤效率造成嚴重影響,時間長了清軍也頂不住,只能退兵,這樣正面也不見得要使用數量很多的部隊。打仗,不見得就一定要正面死拼。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退守山海關,收縮防線,山海關的地形,清軍是無法圍困的。先說結論,以當時明朝的尿性沒戲。
太宗皇帝何以能長期圍攻某幾座城堡,原因無非三點:
1、滿洲勇士陸戰無敵,這才敢引誘明軍來決戰;
2、無後顧之憂,蒙古、朝鮮、東江皆已掃除;
3、禁得起消耗,後方有遼河平原膏腴之地供給,實在缺錢還可以到中原去拿或者讓朝鮮進貢一些。
大凌河堡被圍的時候,明朝尚有聯合蒙古與支援朝鮮兩條路可走。而到了松錦會戰時,對於明朝來說當時只有一個選項:劃地議和。
而聯合蒙古、支援朝鮮、劃地議和三條中任何一條明朝都無法實施。
明清戰爭清朝能最終取勝,首在戰略!薩爾滸會戰時,女真諸部都未統一;明朝和流寇打得不可開交時,太宗皇帝正面臨內部漢民偷襲,外部蒙古、朝鮮、東江的三面包圍。
要說多線作戰,大清比明只多不少!當時的明朝,根本一點大局觀都沒有,所以到松錦會戰時,除非能在決戰中打敗大清,否則沒戲。唯一的辦法就是放下天朝上國的包袱,組織一支到幾支以破壞生產為任務的部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至於已經被圍起來的,就只能祝好運了,反正我們的口號是,你打錦州城,我到遼陽去,你進我退,你回我跑,堅決不與滿清主力硬碰,以幫助滿清減丁和燒糧為唯一目的。
這個問題好弱智哦!
提問之前不看看歷史嗎?
詳情自己去看寧錦大捷,皇太極用的圍城打援。
結果被袁崇煥打的屁股尿流。
所以,很簡單。
讓袁崇煥上就可以啦。
可惜,崇禎傻缺把袁崇煥殺了。
薊州人家明明是派兵去防禦的,是薊鎮巡撫把袁崇煥的人馬趕走了。
他又提了幾個防守建議。崇禎都不採納,最後出事被一群噴子胡亂一噴。崇禎竟然信了
呵呵,也活該大萌藥丸養馬
我來反對下對 @秋原 的答案。
這答案仔細分析下,就能有不少邏輯漏洞。
他說黃台吉僅僅派出一隻偏師就把毛文龍嚇得遠遠的,把朝鮮打的生活不能自理,好像非常輕鬆就能搞定一樣。那我就想問問,如果後金軍果然如他所說的遠強於東江鎮的話,為什麼老奴時期沒有把毛文龍跟朝鮮搞定。
然後,他又說後金嚇跑毛文龍的僅僅是一隻小小的偏師,一會又說黃台吉的後金主力不敢跟袁崇煥正面交戰。若果真痛毆毛文龍的就是一隻小小偏師,那黃台吉也無需有什麼保留的,為什麼不敢調動剩餘的主力去跟袁干仗?還有,明明是袁崇煥不敢去解救朝鮮,只想趁機多修一些烏龜殼,結果到他口裡成了黃台吉畏懼袁崇煥,這意淫水平我給滿分。黃台吉畏懼袁崇煥,結果崇禎二年破口而入,繼而潛越薊州,看來黃台吉真是太怕袁崇煥了。
另外,他還口口聲聲「一炮糜爛數十里」為真,按他的洗地邏輯,射程等於殺傷範圍,實心彈效果等於霰彈。怕是一戰、二戰的野戰炮也不能一炮就乾死數十里的敵人。這麼看來袁崇煥一定是個穿越者,而且還是帶著天頂星科技穿越的。這個人口口聲聲這些數據是引用了孫元化的寫的東西,孫要是知道了他寫的東西被這麼毫無邏輯的引用怕是要氣活過來。
最後,我們只需要知道一條事實就夠了:大明一年賦稅幾百萬兩基本全餵給了關寧軍,為了填飽關寧軍,不惜徵收遼餉引發國內動亂,結果關寧軍只能幹一些趁後金討伐東江時偷偷修幾個堡壘的事情。而另一方向上,東江鎮救活遼民無數,軍民數十萬自力更生,大明每年給的糧餉不足關寧軍的十分之一,結果敢於數次深入後金腹地干硬仗。後來袁崇煥這個混蛋居然對東江鎮搞經濟封鎖。都不用去管關寧軍、東江鎮在與後金正面干仗時誰表現更好、誰表現更差,僅僅比較下雙方的糧餉,結論也是不難得出的。這些東西只要是對歷史稍明白一些的,智商沒問題的都能想明白。結果就是有那麼一幫園粉,揣著明白裝糊塗,胡攪蠻纏。
PS,我不是毛粉,只是看不慣袁粉的歪曲事實、胡攪蠻纏和底下的洗地水平,氣不過所以怒答此題。割地認爹等叛亂
遷都,退守關內,與皇太極和談。除此別無他法。
經濟政治改革。明亡亡於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與後金交戰基本守不住堡壘?
※如果人類現在與科技程度略高於我們的地外文明開戰,會發生什麼?
※戰爭有多殘酷?
※為什麼日本沒像德國那樣對發動二戰做出正式懺悔?
※無人機空中加油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