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你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刻是什麼時候?
不知道知乎上會不會有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大家可以來吐槽一下,覺得自己離諾獎最近的是什麼時候?
比如,自己的導師是曾經的諾獎獲得者,或者同門有諾獎獲得者,等等。
-----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2017 諾貝爾獎巡禮 和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從出生到現在,離諾貝爾獎都是無限遠,不做科研永遠沒有靠近的可能。
但這個回答並不是這句毫無意義的話。。。。。。
============================================
我妻子,曾經有一次靠近過。。。。
她出身國內一流大學,化學博士,畢業後謝絕母校留任,直接去了日本某大學做博士後,後來轉了助理教授,主做超導材料。當時最前沿的方向之一。
2008年,一個新的合成出來材料實現了當時最高溫度的超導(具體的材料方向和溫度我並不了解),半夜3點鐘,打電話到北京向我報喜,哭得語無倫次。(你可以想像那種心情。)
當時整個大學也很轟動,超導現象得到確認和證實,無數人來看超導實驗。目測一篇極好的文章即將出爐,甚至有那麼一點點諾貝爾獎的可能性。
然而,合成材料重複不出來,一次又一次失敗,當時的合成操作很可能有未知的偏差(混入雜質、溫度失控等),維持超導現象的設備在一個月之後也拆掉了。
她沒有放棄,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嘗試混入其他可能的物質,嘗試合成溫度的調整,整整一年,每天工作16小時,然而,辛苦的工作並沒有得到回報,2009年8月,我去日本看望她,一年多沒見的她皮膚暗淡,眼圈發黑,僅僅35歲的她頭上至少有上千根白髮,看著憔悴的她,我問:「可以考慮放棄嗎?已經出來七年了,要不回家吧···」
於是放棄了,回國,回母校做了一份非科研一線的工作。。。。。。。
快10年了,她還時常翻看一下當時的實驗記錄,我知道,她永遠也不可能在合成出那份材料了。
==================================================
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科研成果的背後,有無數的不成功的過程作為墊腳石。每一個諾獎背後,也有無數擦肩而過的人群,然而,幸運者總是那麼少。
祝福那些還在科研一線拚命的人,致敬。。。。。。。。。
===================================================
沒想到短短兩天竟然我三千多贊,我也成了萬贊達人(我的夢想之一),謝謝大家的鼓勵。我的妻子也謝謝大家的鼓勵和支持。
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我也來回復一下:
1、她當時確實是是做鐵基超導,但不在那個著名的團隊,當時日本有不下10個團隊在做這個東西,如果她的樣品能重複出來,可能這個領域真的可以向前走一小步。超導現象驗證的實驗維持了一個月,無數相關專家測試過,這個不會出錯,唯一的問題就是樣品重複不出來。
2、我所有的知乎回答都是親身經歷,絕對不編故事。看看我的其他答案,應該都是可以互相印證的,一句謊言有時候需要一百句謊言掩蓋。
3、請不要把我妻子和韓春雨的經歷等同起來。這是我們兩個人非常介意的。我妻子是嚴謹的科學工作者,發現了實驗的問題沒有解決之前,絕對不發表任何不負責任的東西。韓春雨的事情和這個完全沒有可比性。我個人認為很有可能是編造數據申請經費,結果不小心玩大了收不了場,甚至連實驗失誤的可能性都不大。如果韓春雨的事情處理的不好,對中國科研的打擊將是巨大的,損失是無可估量的。
4、我妻子雖然不做科研一線,但並沒有離開科研。她現在在主持一個「電子顯微鏡」測試實驗室,有五台最先進的場掃描和透射電鏡(蔡司和日本電子兩個品牌)和其他相關設備,能做超低溫、高溫、甚至反應過程中的電鏡測試。我認為她現在是全北京最好的電鏡測試工程師,解決了很多疑難測試問題。如果你有很有意義的樣品,在別的電鏡測試實驗室得不到滿意的測試結果,可以考慮讓她試試。
5、評論中有個叫「zyw」的朋友觀點很新穎,他說我妻子在國內接受教育,去國外做科研是不愛國。他說「兩彈一星」元勛是在國外接受教育回國做科研才是最棒的。他說我妻子在國外混不下去了回國養老,說接收她的學校很傻。說她回國時(35歲)已經不是黃金年齡了。好吧,我實在無話可說了。
總之,謝謝大家對她的理解和支持。深深感謝。
I』ve been predicting this for years, and was thrilled to see his work recognized. He was one of my advisors in graduate school, and his influence has been constant and strong throughout my career.
He has shifted thinking in economics to recognize that people don』t make perfect calculations like a computer, that we』re all fundamentally human. But that does not mean we are unpredictable.
We just need to expand our toolkit a bit in thinking through the right models to use to predict behavior in specific situations. And we have witnessed a Behavioral Economics 2.0 blossom in the past decade, very much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Richard Thaler and the ideas he put forward (along with Cass Sunstein) in their book Nudge. In the world of poverty research, that』s meant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nti-poverty strategies that incorporate human psychology. For example, we know that people who want to save, but have trouble doing so, can when the circumstances are right. Sometimes that means designing a way of savings that incorporates human psychology.
As one example, we』ve used commitment savings to get around the problems of everyday temptation. People who choose to can commit to a savings goal and as they go along lock their savings away out of reach until they reach a certain goal or date. If they fail to reach it they agree to lose what they』ve saved.
Even though we』re not giving them anything material, just designing an economic tool – a savings account – in a way that uses human psychology and motivations, can help boost people』s economic outcomes.
Such commitment issues affect many facets of our lives, from saving to exercise to smoking to weight loss to studying. I started a website stickK.com (Richard Thaler discussed this website in his book Nudge, and I discuss it as well in my principles textbook with Jonathan Morduch).
On this website people are able to write commitment contracts to help themselves reach personal goals. This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a tool that embraces an expanded set of ideas from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o then help individuals make better decisions for themselves.
中文翻譯:
多年來,我一直預測這將會發生,很高興他的工作能夠被認可。他是我在研究生院時的一位導師,他的影響持續且強烈地貫穿於我的整個職業生涯。
他把經濟學思維轉變為認識到人們不會像計算機那樣做出完美的計算,即我們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人,都會出現錯誤。然而,那並不意味著我們是不可預測的。
我們只需要稍微擴展一下工具箱,就可以想出用來預測特定情境下的行為的正確模型。在過去十年間,我們已經目睹了行為經濟 2.0 的繁榮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於理查德·泰勒和他在《助推》一書中提出的思想(與凱斯·桑斯坦一起著作)。在貧困研究中,那意味著包含人類心理的反貧困策略大幅增加。例如,我們知道那些想存錢但是很難做到的人在什麼時候能夠成功實現這一目標。有時,那意味著設計一種包含人類心理的存儲方式。
舉個例子,我們一直使用承諾存儲來擺脫日常中具有誘惑性的問題。選擇這種方式的人,會承諾一個存儲目標,然後把積蓄鎖起來,直到達到一個特定的目標或日期為止。如果最終沒有實現那個目標,他們同意將會失去所儲存的錢財。
即使我們沒有給他們任何物質的東西,只是設計了一個經濟工具——一個存儲賬戶,通過運用人類心理和動機的方式,便能夠幫助人們增加經濟成果。
這樣的承諾問題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存錢、運動、吸煙、減肥、學習研究等等。我創建了一個網站:http://www.stickk.com/(理查德·泰勒在《助推》一書中談論過這個網站,我也和喬納森·默多克在原理教材中對其有所探討)。
在這個網站上,人們能夠書寫承諾合同,用來幫助自己實現個人目標。這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一種吸收了從經濟學原理中擴展出的一系列想法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為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
謝謝知友 @Ernest (https://www.zhihu.com/people/yao-65-10/activities)的翻譯。
我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刻是在斯德哥爾摩現場看我的博士導師在Nobel Lecture上展示我的研究工作 (他因對分子機器的研究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同年我在該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畢業)
youtube視頻第58分40秒開始後面的大概9分鐘都是我博士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1小時6分50秒的ppt左上角是我:p https://youtu.be/yvhTr5Rj2yM?t=58m41s
牆內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報告—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原答案流水賬============
這個問題下理論上能裝的最大的逼是「自己拿了諾貝爾獎」,然後就是直系親屬比如父母或者兒孫拿了諾獎(後者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眾籌...)
我只能裝個小逼了,我博士導師拿了今年2016年的化學獎,他邀請我和我妹子下周去斯德哥爾摩圍觀他拿獎。老爺子前天去白宮見了奧巴馬,昨天早上回芝加哥,下午就出發了,在他兩個女兒的陪同下先去下英國然後再去瑞典。(這幾天老頭對去領獎需要走的繁瑣複雜的程序已經吐了不少嘈了。。。
我和我妹子上個月專門飛去DC申請瑞典簽證,不得不吐槽下,破旅遊簽證還得專門飛過去提交材料,而且並不是直接去瑞典大使館面簽,只是去一個中介提交材料收集指紋和照相。我昨天才收到寄回來的護照,妹子的還在pending,因為她這個月畢業OPT要二月份才開始, 瑞典大使館還在考慮要不要給她簽證 = = 所以最壞的情況是我下周一個人去。
我博士論文是做的分子機器,是目前組裡和今年諾獎topic最match的人,所以老爺子12月8號要給的Nobel Lecture的ppt一多半都是我幫忙做的,其中有10頁左右是直接拿我的答辯ppt改的,有一張上面還有我的照片:P 幫他做ppt的時候他還跟我說等下次你再需要做nobel lecture的時候就是老司機了2333
這次老頭一共邀請了三十來人,大家都拖家帶口的,最後老頭的親友團超過60人。除了他的家人外大多數是他以前的學生。一個獲獎者只有最多15個special guest能去現場觀看,所以老爺子給我們後援親友團在酒店租了個會議室準備讓我們一伙人在裡面一邊吃喝一邊現場直播看他領(zhuang)諾(da)獎(bi)。
==========20161205 update==============
老爺子說給我弄了張8號上午nobel lecture的票,到時候可以全程圍觀物理獎和化學獎得主的獲獎報告哦。
妹子的簽證最後還是下來了,不但可以曬老闆還能撒一把狗糧了。
老爺子開了個推特賬號,自己在不停地update,哈哈哈,有推的可以自己戳:https://twitter.com/sirfrasersays
我這裡盜幾張圖先
(今年三個化學獎在斯德哥爾摩初碰面,碰巧都穿了紅衣服,photo credit: ?@stuartcantrill)
(老頭在試穿white tie, photo credit: Alexander Mahmoud ? Nobel Media AB 2016.)
=======20161206 update=======
(老頭和他的孫子以及學生的孩子們在一起,Photo: Alexander Mahmoud ? Nobel Media AB 2016.)
這裡有一個Facebook上採訪今年3位化學獎的視頻:
https://www.facebook.com/IFeakingLoveScience/videos/1570490776305261/
=======20161207update ======
老頭收到了很多很棒的禮物,其中最酷的一個是他三十年前的學生送的手工燒制的三十年前在老頭實驗室合成的一個大環分子玻璃模型。
=========20161208 update===========
這是昨晚上老頭穿著蘇格蘭傳統服飾和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們談笑風生之後和我照的合影。。。
============20161208=========
集齊了和今年三位化學獎的合影? ?(?ˉ???ˉ???)?」
今天聽了物理獎和化學獎的nobel lecture,聽物理獎的報告從第一頁就完全懵逼,基本全是#$%%!-,然後一到化學滿屏幕都是1+1=2 ╮(╯▽╰)╭
終於可以點下題了,我離諾貝爾獎最近的時候就是老闆花了小十分鐘在他的nobel lecture上展示我博士期間的工作,雖然老頭並不是因為我的工作拿的獎,但這是近兩年來這個方向上一個很出彩的工作!下面ppt左上角是我O(∩_∩)O
youtube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hTr5Rj2yM
彩蛋,隨手一個自拍就和Haldane同框了hhh
=======20161209 update======
今天沒什麼事,帶著妹子在斯德哥爾摩逛博物館。
這裡的日照時間太短了,下午兩點是這樣的
然後我找了個地方吃東西,四點不到出來的時候已經這樣了
=????(???*) =????(???*) =????(???*) 這就是為啥這兒的人這麼性冷淡嗎
晚上照例老頭找了個地方給我們party,有趣的事中途他的推特關注突破了一千人,激動壞了ˉ\_(ツ)_/ˉ 我就跟他說social media會上癮吧
========20161210 update========
頒獎典禮全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ZmrygK3F0
頒獎之後的諾貝爾獎晚宴大概是我目前為止吃過的最正式最複雜最貴的一頓
最後還送一巧克力牌子
聽諾獎弟子聊分子機器——知乎專欄
啥也別說了讓我先吸一波粉——知乎專欄
高二的時候,學校里組織了一次科學論文的比賽。那時候剛學完熱學和電磁學,發現好多公式形式上都十分相似:傅立葉定律,粘性定律,菲克定律,電感電路方程等等。而且冥冥中還有一絲靈感,感覺互感係數相等這個規律與這些定律都有所關係。
然後我提前一個月開始準備,直到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天才寫完我的論文。那篇論文說起來還算是我的第一篇論文。(連abstract都不會寫(╯3╰)),在那篇文章中,我證明了線性非平衡熱力學中所謂的「廣義傅立葉定律」,必然滿足各項「廣義互感係數」相同。大致證法就是用熱漲落流。
一周之後,我的論文獲獎了。我興奮的去找我的物理老師,非常狂的問道,我的論文能不能發出去。
我的老師撇了我一眼,說:「你這個論文評獎的時候就是我評的,當時其他老師都不想給你獎,因為你這個論文沒有原創性,但是我看在你整個證明過程寫的還不錯的份上,還是給你獎了。」
???exm?
沒有原創性什麼鬼?
老師看看我:「你去找一本熱統的書看看,你的所謂『廣義傅立葉定律』其實就是『線性唯象定律』,你的『廣義互感係數』,其實就是『昂薩格倒易係數』,你證明的定理,其實就是『昂薩格倒易關係』。」
!!!微笑中透露著mmp.jpg
我回家百度一下:昂薩格,1931年證明昂薩格倒易關係,1968年因為「對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理論中倒易關係的建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這就是我人生中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次——距離諾獎82年。
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一個經驗——如果你覺得自己有所創新,那一定是你paper讀的不夠多。。。
P.S.為啥那麼多人糾結是大二還是高二。。。我真的沒寫錯啊,這是我高二時候的事。評論區的各位猜的沒錯,我是物競黨,我的老師也是我的競賽教練員,他是北航的博士,這點東西不成問題。我說的那些公式都是普物裡面的知識,是我在高二讀普物的時候看到的,而且他們幾個都是並列給出的,才會讓我有了這種猜想。。。我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次當然就是我手拿諾貝爾獎牌的那一刻。
來給大家看一下圖:
。。。。。。
。。。。。。
。。。。。。
。。。。。。
。。。。。。
。。。。。。
嗯,僅僅就是手拿了一下而已。。。
(因為壓縮的緣故,在有些電腦上圖片顯示的是扁的,請點擊圖片查看大圖,是原版清晰的)
諾貝爾獎牌就是這麼大,還挺沉的。這獎牌號稱可以賣350萬美元(約2000萬人民幣),純金打造,當時拿到手裡,我就有模仿奧運會冠軍咬一下獎牌的衝動。。。
DNA結構發現者之一、美國科學家沃森將拍賣諾貝爾獎牌 估價2000多萬元
攜帶黃金獎牌出境 諾貝爾獎得主過安檢被攔
獎牌反面是這樣的:
(這隻手就不是我的手了,別人照的)
(如果你看這張圖片也是扁的,那請點擊圖片查看大圖,是原版清晰的)
好了,玩笑結束,言歸正傳。事情是這樣的,今年6月德國阿登納基金會組織我們到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Deutsches Museum)開研討會(Seminar)。我們在博物館住了一個星期,也參觀了一個星期的博物館。德意志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館,也是世界最早的科技博物館之一,開放於1903年,位於德國慕尼黑市區的博物館島上。內部十分巨大,夠逛好幾天的,展品數不勝數,包括各個時期的科技產品、交通工具等等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科學科技產品這裡都有,而且還能追溯到該產品幾百年前的樣式。我在這裡就不多介紹這座博物館了,下面有一些鏈接可以看看,強烈推薦如果去慕尼黑,一定要去這裡看看,特別是科技愛好者。
德意志博物館_百度百科
【理工科的浪漫】德意志博物館,最牛逼的科技博物館
(上面這個鏈接里有博物館的圖片)
官方網站:
Deutsches Museum: Deutsches Museum
我們在這一個星期的時間裡聽了各種報告,其中有一個是該博物館檔案館館長給我們講的關於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德意志博物館因為名氣很大,在德國科學界地位很高,所以他們一直以來都與諾貝爾獎得主們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他們會說服諾貝爾獎得主把自己的獎牌或者真跡貢獻出來給博物館。上面那個獎牌就是其中之一,得獎者是德國物理學家Philipp Lenard,下面是他當年的獲獎證書:
菲利普·萊納德(Philipp Lenard)是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因為在研究陰極射線時取得的卓越成果而獲獎。
簡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F%B2%E5%88%A9%E6%99%AE%C2%B7%E8%8E%B1%E7%BA%B3%E5%BE%B7
最後再來一張:
這是大名鼎鼎的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的筆記。如果仔細看,可以在結尾署名處看到「A. Einstein」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字樣。
其他的照片我已經忘記到底是哪位科學家的手稿了,所以這裡就不貼出來了。
===================2015年10月11日更新=================
有人問諾貝爾獎牌上的圖案代表什麼意思,這是個好問題。
每個獎項的獎牌圖案是不一樣的,主要是獎牌背面不同。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獎牌相同。上面那個獎牌是物理學獎的:
獎牌正面是諾貝爾獎創始人、化學家諾貝爾的頭像,頭像右邊是他的生卒年月,用羅馬數字寫的,「MDCCCXXXIII」代表1833年。「MDCCCXCVI」代表1896年。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F%BA%E8%B4%9D%E5%B0%94%E5%A5%96)
獎牌反面:
(來源:The Nobel Medal for Physics and Chemistry)
有兩個女人,左邊那個是女神,手捧鮮花,頭戴面紗。右邊的是Genius of Science,這個似乎沒有具體的形象代指,我猜測大概就是負責科學的一個女神。這個科學女神掀開了左邊女神頭上的面紗。
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呢?意思都寫在圖案左邊了,上面寫道:Inventas vitam juvat excoluisse per artes
拉丁文,出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ergil)的著名史詩《埃涅阿斯紀》(Aeneid)。如果你看過但丁的《神曲》,那你就會發現維吉爾出現在其中,在該作品中但丁在困難的時候是維吉爾出現了,並帶領但丁走出了地獄和煉獄。
這句話直譯的意思是「inventions enhance life which is beautified through art」,用現代英語解釋就是:「And they who bettered life on earth by their newly found mastery」
大概意思就是「新發明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所以我猜測上面圖案的意思是,本來人類是蒙昧的、缺乏知識的,但新的科學和新發明的出現,讓人類從蒙昧中解脫了出來,即掀開了蒙在頭上的面紗。這也符合西方對人類和知識的一貫認知,可以從後來的「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名字看出來。
背面下面正中間是獲獎科學家的名字,兩邊是「REG. ACAD. SCIENT. SUEC」,意思是瑞典皇家科學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我奶奶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天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屠呦呦是她的直系師姐。她們曾經一起研究和工作。小的時候奶奶曾經和我提起過有關青蒿素的研究,還不讓我告訴別人。我初二那會,奶奶去世,屠奶奶出席了她的葬禮。嗯,奶奶這一生都在思考如何拯救他人的生命,最後自己卻沒能戰勝病魔。我想,那諾貝爾獎足以告慰她的在天之靈。這應該是我離諾貝爾獎最近的時候。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是不怕苦和累的,甚至把命搭上也在所不惜。———————————————————————————
編輯答案的時候落淚了。向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致敬。向為人類科學默默奉獻的人致敬。———————————————————————————
這是我第一個破千贊的回答,很開心。有好多知友表達了對奶奶的敬意,謝謝大家,也希望大家一切安好。愛你們。————————————————————————————
謝謝大家,真的謝謝大家。這是我去年夏天回答的問題,沒想到到今天已經8千多贊了。奶奶確實沒有一直在中央的科研單位工作。一方面是因為身體,另一方面也是她老人家性子太直太真性情。文革時期她在軍研單位,紅衛兵仍然想衝擊,奶奶看門口的哨兵就要招架不住,衝到門口,命令哨兵把手槍給她(軍研單位嘛,奶奶有軍籍),她朝天放了幾槍,用槍指著紅衛兵們並且警告,誰敢闖她就命令哨兵開槍。不一會,聽到槍聲,有支援的部隊趕到。紅衛兵們也不太想玩命就撤了。一直到文革結束,她的單位始終平安。後來有次因為行政領導拖延科研經費,以及看不慣領導們的腐敗,她老人家在會上公然和領導爭吵起來,領導們啞口無言但記恨在心。於是幾年後奶奶被調出北京,到中央某部的療養院當藥劑師,後來升到副院長。但奶奶心胸很寬廣,仍然心系科研,時常給中央科研單位寫信,告訴他們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她對某些科研課題的看法。因為當年爺爺奶奶忙於科研,叔叔爸爸都在家鄉長大而不是在北京。之前沒有匿名,但因滋擾頗多便匿了。答主國內某一本非985211大學大三在讀,明年畢業準備出國。只是個普通人。奶奶一直是我的榜樣,她的風骨讓我敬佩。我愛大家,也願大家平安順遂,幸福快樂。就這樣。
在TAMU選修了David Morris Lee(9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超導課,選課的大概只有10個人,貌似就我一個本科生?很慚愧,半年下來感覺沒有聽懂。雖然學生們感覺不太認真,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欽佩。年紀大了,腿不是太靈活,他總是總是走得很慢,但是每次都是提前到了教室;也一直堅持手寫板書,哪怕只有兩三個聽眾。有一天甚至給只給我一個人上課(其他人都來的很晚)。很親切的老爺爺,還給我們講他的羅曼史,從來都是笑呵呵的。有一次實驗失敗很低落,在地下實驗室遇到了他,鼓勵我說fight…… 順帶還揮舞著他的拳頭。
回國前他送了我們每人一件定製的T恤,還非常仔細地親自詢問了我們衣服的尺碼。
上圖,
BCS理論以及像一個笑臉,他好像說是自己設計的。雖然我get不到這個審美……但是那以後夏天經常會穿(暴露了我不修邊幅的日常……)。第二年夏天蹭MIT biophysics retreat也沒有刻意,正好穿了這件衣服。一個MIT教授走過來和我握手說 Oh, you are the real physicist,然後坐下來和我一桌吃了早餐。 把我一個本科生嚇得一臉懵逼,才發現他是在說我的衣服……
總之看起來也像是個有不少故事的本科生了哈哈, 最後上一張課程結束時的合影~ 致敬大師。
我媽得過諾貝爾和平獎。
2007年IPCC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作為組織的一員(大霧),我媽咪領到了諾貝爾和平獎二級獎狀。
當天對話如下:
我媽:「我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了!」
我和我爸:「什麼!!!」
我媽:「IPCC得的,參與人員是二級獎(大概這個詞,忘記了)」
我和我爸一臉期待狀:「有錢么!!!!」
我媽:「沒有,不過有獎狀呢!」
我和我爸:「哦。」
然後轉過頭繼續看電視了。
現在你們知道我為什麼不願意學環境了吧…
以上。嗯…
我曾經改過百度詞條
把我跟我室友的名字插在了華人諾貝爾獲得者里?_??
然後詞條被通過了但是我沒有發現…
過了很久大概有一年多吧
我登了那個百度賬號發現詞條被通過了但是又被改回去了
但是!!!
360詞條還依然保留著…
這可能是我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次吧(°ー°〃)
?分割線?
小朋友們千萬別學我當初為什麼去改也忘記了…
不過對於某公司答主一向是持鄙視態度的
這兩天也很慌
鍋我先背好
所幸沒有真的被拍到節目里
嗯…沒有連累我親愛的室友真是太好了
雖然這個問題不幸被推送到了室友的首頁…
但是她還是愛我的~
要罵我的請隨意
畢竟事情已經發生了
我也不想去分辯這件事到底是對是錯
但是我並沒有很驕傲…
寫出來也不是為了贊啊什麼的
畢竟我也沒想到這個答案會突然這麼火…
火的我賊害怕
也謝謝替我說話的人
最後
再強調一遍
小朋友們千萬別學我…
這個問題我必須回答
之前在我們學校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凱維里理論物理研究所)打工的時候
從事一系列修電腦 印表機
記錄會議保存錄像之類的雜活兒
有一天在走廊上有個老先生攔住了我
能幫我修個印表機嗎 好像卡紙還沒墨了
我當時在忙著set up一個會議
就很著急的說我現在手頭有活 您能等下嗎
您把您last name給我留一下
老先生愣了一下 看著天真的我說
我姓Gross
我說 好的好的 Gross教授 我等會去幫你修嗷
然後我就去set up會議了 過了半個小時
我去了這個老先生的辦公室
真大啊!外面就是海景!
而且印表機肥腸先進和別人的都不一樣
但是當時我還沒發現事情的不對
我說 您能幫我打開一下印表機嗎 我把墨盒取出來看看啥型號的 還有把你卡碎了的紙拽出來
他說我也不知道咋打開 這新的
於是我倆 去youtube 搜了
如何打開hp xxxx型號印表機
一步一步照視頻打開了印表機
因為印表機是新的 所里沒有備的墨盒
我情急之下拽出了他的墨盒搖晃了好幾下
插進去 說您再試試 估計能撐一會兒
老先生試了一下 果然列印了出來!
他十分興奮的說:
unbelievable!怎麼還有這種操作!你咋搖的!
再給我搖一遍兒唄!
我說我就瞎搖的……
後來老先生每次見我都滿面笑容給我打招呼
(他聽講座還喜歡吃手
知道我離開了所兒 才偶然知道他是誰
2004年物理諾獎獲得者
David Gross
這個問題我終於能回答了!
今天我還在宿舍和我的Paper作鬥爭的時候,突然接到一個老師電話,說諾獎得主要見我……然後我就一(pi)路(dian)狂(pi)奔(dian)地跑去了。然後發現……我居然是被喊去和Tom Sargent大佬討論Python……然後就瞬間開心了,這我擅長啊!然後我就拿出來我寫的代碼,和Sargent教授討論了我寫的代碼,然後討論了一下我用這些代碼幹啥,然後討論了如何把計算機中的Object和經濟學中的Economic actor統一起來,等等,啟發很大,受益良多。
和諾獎得主Tom Sargent談笑風生:
和諾獎得主Tom Sargent合影:
------
2017-2-21更新
後續:
------
2017-2-21更新一些感想:
1. 一定要養成良好的Coding習慣,你不知道哪天諾獎得主就要扒著你的代碼一行一行看……
2. Python大法好。好好學編程,好好學Python。
3. 諾獎得主之所以為諾獎得主,即使他們沒有諾獎光環,也是非常非常有吸引力的存在。70歲的Sargent像20歲的我一樣,像一個小孩子和人分享棒棒糖一樣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4. 而因此,他們往往是孤獨的。在實驗室裡面,他介紹了一篇論文,在場的老師們集體懵逼,場面有點尷尬,想想Sargent教授也會有點難受吧。大概因此,他才會不願意跟著老師們走流程,而是一直拽著我要和我討論代碼吧。
5. 他和我們傳教代碼之外的經濟學知識的時候,我會接下一些內容,他好像棒棒糖被搶了一樣不高興,彷彿一個被炫耀的機會被我搶了……表情超可愛的說……
6. 短短的一小時的交流,我很認同他的觀念,也很認同他希望可以把Python的領土在經濟學領域擴張的心愿,因為這也是我一直的心愿。我更為認同的是,把經濟學的「對象」和計算機的「對象」聯繫起來,站在一個更好的角度思考問題。
7. 學識淵博,善於科普,平等待人,沒有半點大牛的傲氣,反而帶著很多孩子氣的可愛。無論他有沒有那些光環,我都很願意做他的RA,跟著他學習,跟著他一起實現把計算真正地和經濟學融合的理想。
8. 我想去更頂尖的環境的動力又多了很深一層。
剛剛看到這個問題,出來嘚瑟一下。
去老教授Bill Bardeen家裡開派對的時候得以手持
唯一兩獲物理諾貝爾獎的John Bardeen
(他的老爸)的獎牌。
(更新:另外一位兩獲同一領域諾貝爾獎的是Frederick Sanger,分別於1958年和198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多謝成楚暘 的指正。)
以及獲獎證書
分別為
1956年物理獎半導體和晶體管
1972年物理獎BCS超導理論
另附趣聞幾則和感想一點:
(一)1956年John Bardeen去領獎的時候,以為不能帶小朋友去儀式呢,就把孩子Bill Bardeen和James Bardeen放在賓館裡面。頒獎的時候頒獎人(瑞典國王還是什麼的)問他怎麼不帶孩子來見證這個時刻?John說我不知道能帶孩子來啊,然後頒獎人就說,沒關係,下次帶他們來。結果預言成真。真!的!有!下!次!
(更新:剛看到維基百科對此也有記載,說是第一次John只帶了一個孩子去。國王跟他說下次都帶來。我有機會找Bill Bardeen確認一下,也有可能是我從他那聽完故事以後記錯了一點細節啦。)
(二)一門物理學家,John Bardeen老爺子的兩個兒子都獲得不少重量級獎項,對物理貢獻頗多。
(三)Bill Bardeen貢獻良多,在美國要建立超級對撞機SSC的時候被聘為理論組組長。於是他辭去了另一個大型國家實驗室(費米國家實驗室)的理論組組長職務,舉家搬到了SSC在建的德克薩斯州。在大家都把袖子挽起要大幹一場的時候,他也賣掉了自己在費米實驗室附近的房子。在他賣掉房子手續完成的第二天,SSC項目取消了……從此逐漸地,世界高能物理的中心就開始轉移到了歐洲核子中心於日內瓦修建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標準模型裡面最令人驚訝的標量粒子Higgs粒子,培養了無數高能物理相關領域的人才。
(四)美國電信巨頭ATT當年從晶體管中獲益很多,此後每到晶體管的發明周年都會製造紀念版的初代晶體管模型送給John Bardeen家。私營公司也這麼重視人才可見一斑。
(五)John Bardeen去世後,學校整理了他的辦公桌並把遺物送回。少數辦公桌(還是抽屜裡面)的物件里就有一個保存非常完好的「熊貓牌收音機」。我也沒有細細研究,但是我美好地想像他老人家是對大洋彼岸的中國也有了自己的晶體管和收音機而感到欣慰。
原來讀碩士的威斯康星-麥迪遜分校(其實也是John Bardeen大神的本科學校)物理系一樓就是另一位物理學獎John H. van Vleck所捐獻的獎牌、證書、手稿等等。每次走正門進入物理系的時候都會看到他們。但是手裡拿到諾貝爾獎章感覺還是不一樣,想想就有點小激動呢,但其實也沒什麼好激動的。對於熱愛物理的人來說,有與沒有獎章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也難怪在他家裡和一幫物理同人聚會的時候會從精美的盒子裡面拿出來任朋友以及小孩子們把玩。
科學的諾貝爾獎很多是用來獎勵基礎科研的。只要我們國家開始、增加對基礎科研這一在長遠時間上有利於國家甚至人類社會的方向的與國家的國際地位相符的投入,我們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頂尖科學家。希望大家尊重科學,這樣我們才能在第一生產力的推動下持續前進。
我高中就立志要拿諾貝爾文學獎的。
那時候中國還沒有諾獎獲得者,頂多有個華人作家高行健獲得;
所以我覺得有有這個使命,
一定要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
別笑,我真的很認真在行動。
我的第一個計劃是把歷年來所有諾獎作家都熟悉一遍,
這樣我就知道諾獎需要什麼樣的作品了;
但問題來了,我身處鄉村中學,那時候又沒有網路;
我壓根就沒有辦法獲知這些人;
然後有一天,有個同學帶來了一本書,叫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介紹以及作品選這麼一本書,很好,800多頁吧。
我發瘋似的軟磨硬泡,要他借給我看,
然後看完了之後,我還做了一個特別傻逼的行為,決定根據書中的介紹,我自己做一份筆記,也就是說要做一個壓縮版的簡介。從1901年法國詩人蘇利·普呂多姆開始,到2000年高行健的簡介,每一個簡介幾千字,我壓縮到一千字左右,那這依然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差不多花了我兩個月的業餘時間。
下面給大家感受下那個筆記本:
整個高中,一直沉浸在給國家爭光,多年以後,我在一家雜誌社工作,那天大家都在加班,好像是七點左右吧,新世相的張偉那時候還是我們雜誌社的執行主編,他說莫言得獎了。然後整個辦公室的沸騰了。
我那時候是五味雜陳啊,雖然自己越來越遠離文學,但想起當年的諾獎夢,我覺得我的心情跟村上春樹老師有的一比。哈哈哈哈
那是我大一剛入學的時候,化學實驗課,實驗內容已記不清,只記得大概是將反應後的試劑在坩堝內加熱提取沉澱物。
最終我驚訝的在沉澱物中發現了一種銀白色的液態金屬物質,稍有化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常溫下呈液態的金屬只有一種,那就是汞。可經過我反覆檢查和思考後都沒發現反應物中有汞元素。這時候我得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我提煉出了一種除汞外常溫下呈液態的金屬元素,我激動的不能自已,直覺告訴我這個發現絕對會震驚化學界,絕對夠資格提名並獲取諾貝爾化學獎,那時候中國還未得到過任何一次諾貝爾獎,我感覺到自己要為國爭光了。
事不宜遲,我馬上告知了實驗室負責老師這件事情,老師似乎一點也不激動慢悠悠的走向實驗台,第一時間就拿起了我做實驗用的玻璃棒,問我是不是用這個攪拌的?我疑惑著答應了,老師淡淡的說:跟我來辦公室填個物品賠償表,然後準備25塊錢現金。我更加蒙蔽了,問這是咋回事。
老師說,你再仔細看看這個玻璃棒,我仔細一看,這tm不是個溫度計嗎!
上課的時候講X-ray diffraction講到Bragg父子先後拿了諾獎,教授閑扯說,如果你們爹媽嫌棄你們成績不夠好,你們就和他們講講Bragg父子。然後突然心血來潮半開玩笑的說,你們有沒有家長拿了諾獎的,然後班上一。個。女。生。真。的。舉。起。手。來。了。。。
07年左右,朱光亞老先生80大壽,在人民大會堂祝壽。當時溫總理和李政道一左一右摻著老先生進會場,溫總理講了一會話後就先走了,我正好出門,去後門上衛生間,看見李政道出來送溫總理,我當時距離他們幾個人大約兩米。想了一會,又不知道說啥,就默默去了衛生間,過了一會,李政道也進來了,就跟我隔了一個小便池。在迄今為止我這人生最有意義的一泡尿的過程中,我竟什麼話也沒有說。這是我跟諾獎最近的距離了。
2016年初去德國哥廷根朝聖的時候。。。。。
哥廷根的公墓安葬了8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普朗克,波恩,哈恩,能斯特等等,還有大數學家希爾伯特
清晨的公墓
公墓門口的地圖,上面有很多諾貝爾得主以及數學家墓碑的位置
諾貝爾圓環,八位諾貝爾獎得主都在這裡
普朗克和玻恩的介紹
諾貝爾得主哈恩的墓碑,1939年發現鈾的核裂變,194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墓碑上刻著鈾的裂變
普朗克,量子力學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墓碑上刻著普朗克常數
玻恩,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量子力學兩種表述之一的矩陣力學的創始人之一。墓碑上是矩陣力學的非對易關係
還有20世紀最後一位全能數學家,希爾伯特。他的墓碑上是那句經典的「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將知道」
哥廷根街道上還有很多科學家曾經住過的地方,除了上述以外,還有高斯,韋伯,黎曼,閔可夫斯基,海森堡等等。
以及一些其他的人物,比如俾斯麥和朱老總
你們都別跟我比,一早上睡起來發現前老闆拿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怎樣的體驗。。。。。
話說我還真有造福老闆的能力,以前在法國上學的時候,跟一個老教授做了幾個星期實驗,後來他就成了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後來去某金融公司實習,走了以後聽說老闆拿了個promotion成了什麼global head;現在又有了這位諾獎老闆。。。我準備明天跟我現在的老闆說,expect something good to happen after my graduation.
哼你們這些壞人,開除我是沒用的!我所有的老闆都是被我炒了的。。。當我有一天在宿舍突發奇想,發明了永動充電寶的時候。
我和曼昆:
曼昆是本系優秀畢業生。
---------------------------------------------------------------------
我和曼昆的導師(2010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
本系教師。約過。
---------------------------------------------------------------------------------------------
曼昆的導師的導師(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當代經濟學之父」):
本系元老之一。
----------------------------------------------------------------
我以前的老師(夸克發現人。諾貝爾獎物理學獎):
約過。他家裡太黑,沒照相。
-----------------------------------------------------------------
物理課老師(單電子晶體管發現人):
手抖了
-----------------------------------------------------
第一門專業課的老師(她發現了一種浮游生物,這種生物產生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氧氣)
她給了我A+
----------------------------------------------------------
圖靈獎得主(她發明了兩個東西:1. 面向對象編程;2. 並行計算)
和她聊了如何學好計算機專業
----------------------------------------------------------
Marketing Science(市場營銷學)之父
和他聊了工業工程和市場營銷學。
--------------------------------------------------
Modern Linguistics(當代語言學)之父
去他那裡聊了下語言學。
--------------------------------------------------
計算酶化學之父,諾貝爾化學獎(照片是我拍的)。他家離我家15分鐘。
他在講現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很多化學論文都是bullshit
------------------------------------------------------------
逆轉錄發現人,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37歲拿的。他是我好友的博士生導師。好友已經在他的實驗室工作了5年了。
和他聊了分子生物學。
-----------------------------------------------------------------
丘成桐(菲爾茲獎)
他家好大,另外,我送了他一套我的書,很開心。
--------------------------------------------------------------
下面是雖然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對全球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幾位:
里德(花旗集團前董事長、總裁、CEO,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
發明了ATM機
信用卡的先驅
在他那裡聊了整整兩天,主要聊目前的商科教育,收穫很大。
---------------------------------------------------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部長(照片里有中國某高層官員)
他叫Larry Summers曾單槍匹馬搞垮了俄國經濟(Can We Blame Larry Summers for the Collapse of Russia?)
------------------------------------------------------------
中國財政部前領導,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我的前老闆
中國國債之父。一手建立了幾萬億的市場和產品。經濟學學者+實踐者。
-------------------------------------------------
太多了,我不發了。所以,答主是幹什麼的?
答主是。。。首先,要感謝領導們的支持與幫助。沒有領導們的支持與幫助,這個工作是不可能開展的。另外要感謝參與該項目的小夥伴,人數太多我就不一一點名了。你們自己知道啊!!
------------------------------------------------
在過去的8年里,我陸續找到了300多位這樣的中外學者、行業人士。
我和他們約,很直接,就做一件事。
什麼事呢?
----------------------------------------------------------
事情是這樣的。
我大學的時候換過幾次專業。上的課也大概也是其他同學的兩倍。理、工、商、社科我都接觸過。
於是很多不明真相的學弟學妹就跑來問我,問這個專業是做什麼的?那個專業是做什麼的?這個專業好還是那個專業好?這個專業適不適合我?那個專業適不適合我?
於是,我經常從吃晚飯開始,就和他們講。每個專業裡面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每個領域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經常從吃晚飯開始,會和他們一直討論到凌晨一兩點。
後來我發現,我自己對各個學科專業的了解並不一定深入,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於是我想,我為什麼不去找各個學科的「元老」,看看這些「學科掌門人」,對自己學科的優勢與劣勢,未來的發展,適合的人群,都有什麼樣的深入見解?我認為這才是高中生和大學生選擇自己的學業方向時,去了解各個專業時,最靠譜的信息源。
後來,在幾位主要領導的幫助和安排下(再次感謝領導),我陸續對數十個主流學科的數百位「學科掌門人」(包括60多個中外院士和30多個高校領導)進行了面談和諮詢,並以此為原料開發了一套「學科認知與專業選擇」的課程。目前北大附中等多所高中已經採用該課程,幫助學生進行高中學業規劃以及大學專業選擇。對選專業的最基本指導,可以參考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這篇文章(專業和就業的三個「不等於」)。
推薦閱讀:
※發現引力波後,那預言引力波有沒有資格得諾貝爾獎?
※為什麼愛因斯坦只獲得一次諾貝爾獎?
※怎麼看待日本和中國科學發展差距?
※科學家是用怎樣的實驗方法分辨出在蛋白質胞內轉運起效應的膜蛋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