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的天氣預報都不提供「體感溫度」這個指標?

我查過國外的http://AccuWeather.com和http://weather.com的預報信息,他們都有RealFeel或者Feels like這樣的體感溫度參數。個人感覺這個比真實氣溫要靠譜多了。很簡單的例子,在一個房間里,電風扇前面和電風扇後面的體感是完全不同的。

當然,體感溫度確實涉及到氣溫、風速等各種因素,各人的體感也不同,但我認為這不表明體感溫度沒有意義。實際上,體感溫度可以給普通人更直接的氣象參考。假如http://weather.com告訴你明天的體感溫度比今天低10攝氏度,你馬上就知道明天應該換件厚衣服出門。如果你只看氣溫低了2攝氏度,而沒有注意到風速的變化及其影響,就會錯估所謂的「穿衣指數」。


原因之一:體感溫度跟氣溫、風、濕度等因子有關,這些相關因子本身就是預報結果,存在準確性的問題,再要加上好幾個預報因子,準確性會更加打折扣。
原因之二:即便是報出來一個體感溫度,人的感覺差異與體質強弱、與當時穿衣多少都有關係,這會加大體感溫度的「主觀性」。
因此,體感溫度難報,準確性差、主觀性多。


我覺得沒有必要將著重點放在爭論體感溫度的科學性、合理性上面。
問題中更重要的一個疑問點是國外與國內在處理這件事情上的差異,從這個角度看,就能得到很多有趣的結論。
國內各個領域的產品或服務,在人性化的追求上,從來都不是很注重,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我是IT領域的,就拿網路來說,大多數的網站用戶體驗都很糟糕,就連新浪、搜狐這些巨頭,他們的門戶網站都還是落後web設計潮流8年以上的。
社會方方面面中涉及公共生活的產品或服務,在設計上,做得好的有幾個呢?
這個應該是文化的差異,說深遠點是政治體制的差異,發達國家民主制度都發展幾百年了,社會基層容易參與到公共產品的設計或者發表意見,自然發展出注重人性化的產品文化。


體感溫度要考慮到風、濕度、日照、衣服顏色等等環境因素。這個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考略要素多,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天氣變化感覺的不同用天氣預報中的氣溫來判斷自己的冷暖感知。此外,中央氣象台網站里http://www.nmc.gov.cn/publish/forecast/AHL/wudalianchi.html點擊你在的城市也會看到體感溫度的實況信息的。
昨天 16:06


謝邀
個人覺得提供「體感溫度」容易產生混淆,應該說人們對預報溫度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概念,而且影響「體感溫度」的環境因素很多,提供的話也不一定準確,如地表面性質的不同,周圍的溫度也不同。烈日下站在水泥地、柏油路上與站在草坪上的感覺就不一樣了。此外,人的「體感溫度」也因人而異。膚色深的人由於皮膚含色素深,可以減少太陽紫外線的入侵,因此其耐高溫的能力較強,「體感溫度」較膚色淺的人低;而老年人由於血管漸漸老化,擴張性能變差,抗高溫的能力降低,其「體感溫度」就較年輕人高。
另外國內天氣預報現在都提供舒適度指數,雖然與體感溫度有些不同,但也都表示人體對環境的感受。


這是個老問題了:

所以還是中央氣象台好嘛~
(不過這個體感溫度數據給了你又要說不對了,一切以切身感受為準嘛)


同好奇這個問題……自從體驗過體感溫度這個預報內容之後每次看不到體感溫度就心裡發虛不知道該穿什麼衣服好,於是回國了也依舊更喜歡用the weather channel和weather network。
當然我覺得最奇怪的一點是,體感溫度至少是五年前就存在的東西了,然而一直到現在國內大眾的天氣預報軟體也依舊沒有這個內容。


為了不給P民抱怨的借口啊


樓主提出了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可惜國內氣象台都是吃官飯的,根本沒有服務意識。


在加拿大生活過的人就知道 不看feels like 就出門有多麼慘了 windy cold能把人凍死


因為不同體有不同感啊......比如說胖子跟瘦子的對相同溫度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weather沒有每個城市的天氣預報呢?只有特別的只有什麼機場等重要地方的天氣嗯?為什麼兩者都沒有PM2.5的數據呢?


推薦閱讀:

上午晴空萬里,下午突然下了一個小時大雨,怎樣描述這一天的天氣?
為什麼私自發布天氣預報要罰錢呢?
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中城市順序是如何確定的? ?
央視天氣預報後的其他城市預報的「其他城市」是如何選擇出來的?
為什麼現在有海洋預報?作用是什麼?

TAG:天氣 | 天氣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