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要解析全國範圍空氣污染物來源,這會是一項怎樣的工程?

會涉及到哪些設計和統籌?

環保部也在報告中明確了2014年大氣環境質量的任務。

根據部署,今年環保部將推動第三階段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能力建設,力爭早日完成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新標準監測能力全覆蓋。 via 環保部將啟動全國範圍空氣污染物來源解析


源解析主要是對空氣中污染物化學組分進行分析,大致判斷其來源;

除了源解析,更需要加強的工作是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工作,這個就要具體到每一個企業排放多少污染物。有了污染源排放清單,就可以用空氣質量模型進行模擬,同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減排措施。污染源排放清單不可能100%準確,需要不斷更新。很遺憾,現在國內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地方有合格的污染源排放清單。


我直接擺兩張圖吧。

第一張圖是北京PM1的來源解析結果。北京PM2.5中大多是直徑小於1μm的粒子。從這張圖能看出來北京PM2.5的來源都有哪些。

第二張圖是全國幾個區域的PM10化學組成所佔比例。

簡單來說包括兩個步驟:1、確認空氣中的污染物都有哪些;2、分析產生這些污染物的原因有哪些。

環保部就污染物解析工程的描述是在3月25日新聞發布會上答記者時說的(環境空氣質量不容樂觀 大氣污染治理任重道遠),原文是:三是開展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研究工作。客觀地分析空氣中污染物的來源,將有助於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也是落實「大氣十條」的一項工作內容。2014年,全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要啟動源解析研究工作。其中北京、天津和石家莊要在上半年前提交初步成果;其他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於2014年底前提交源解析階段性研究成果。

這個污染物解析工程並不是一個系統性的全新的工程,只是前幾年在一些城市沒有設點設站,現在開始全國性的做這項工作了。

更多內容請參考這篇論文: 我國霧-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我其實覺得自己的回答並不全面,很概括。希望專業人士來回答吧。


面對好多的採樣膜,表示環保部這項工作好辛苦啊
目前關於源解析也是有一定爭論的,就是有的人認為很有必要,有的人認為必要性一般
還有很多是吧,我就不吐槽了,雖然這些東西
源解析,顧名思義就是來源解析,就是為了搞清顆粒物組分的來源,為治理大氣污染提供針對性措施
源解析這東西,應該分區域來說,有些地方本地源少,可能傳輸就多,那麼做出來的源解析結果並不能代表該地區的真實污染情況,那麼這些地方的源解析的必要性就不是很大
北京已經做過源解析了,所以部里要求較其他地區提前上交結果,為各地提供一個參考和指導
樓主問有哪些設計和統籌
主要就是採樣點的選取,原則上採樣點越多越好,越能反映真實情況,事實上難度很大。
但是現有監測能力很難滿足一個大範圍的源解析的要求,沒那麼多人、沒那麼多時間,所以點位選取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如何用儘可能少的點儘可能準確代表一個區域的環境空氣質量將顯得尤為重要。
還有,目前有些標準還是不夠完善,這也會對結果產生一定影響

我的源成分譜庫可信度到底是多少?90%還是95%?

源解析結果出來,然後呢?
金山銀山還是綠水青山
我們能不能承受關停或者搬遷企業帶來的損失?
每個地方都關停水泥、鋼鐵、化工,我們經濟基礎靠什麼?
我顆粒物的問題解決了,其他污染呢?
我煤改燃了,燃氣成本怎麼承擔?氮氧化物污染怎麼解決?
都是問題

歡迎提問


說到解析的話,一般有三種方法,簡單的來說就是源清單方法,受體模型方法和源模型法。像受體模型用的比較多的有CMB模型啊,PMF模型啊諸如此來。如果想對源解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看環保部發布的源解析指南


此過程難度將極其之大。
首先,近兩年來霧霾頻發的原因並未確定,公認的幾個原因可能是工業污染排放的增加、機動車造成的尾氣污染物排放增加和氣候因素。
但是,氣候上近兩年與之前相比並沒有明顯的變化,難以得出氣候因素是造成近兩年霧霾頻發的主要原因的結論。
再說工業污染,雖然京津冀的鋼鐵、水泥、陶瓷、玻璃等重污染行業的產能再近兩年有一定數量數量的增加,但真實的產量恐怕還不如前兩年,以河北省某重要鋼鐵城市為例,其中小型鋼鐵廠幾乎全部倒閉,過半大型鋼鐵廠產能也嚴重閑置,所以近兩年來工業污染排放應當並未有大幅的增加,當然,並不是說霧霾污染的主要來源不是工業污染,是說霧霾近兩年比原來發作的頻度快速增加的同時並未出現工業污染排放的大幅增大,那麼為什麼這兩年這麼多的霧霾天?
眾所周知的原因,天朝近三年來的經濟增長是非常緩慢的,唯一一個確切快速增加的就是機動車保有量,所以很多人認為機動車是霧霾頻繁發作的根本性原因,於是乎某科學家得出結論霧霾的污染物只有4%是來自於機動車時,就像糞坑裡丟了炸彈。問題是,機動車雖然有增加,可是霧霾天一來就是整個河北省,部分的山東、山西、河南、遼寧等一大片的地區,一高興就會跑到長三角,甚至還會光顧福建,機動車尾氣造成的污染如果有這麼大,那麼帝都的居民這麼多年來是怎麼承受的呢,把霧霾的原因歸結於機動車總是不太合常理。
所以,無數研究大氣的專家至今沒有結論,每次聽說領導召見恐怕都要戰戰兢兢了。

為什麼說這項工程難度大呢,以我對於空氣的檢測和污染的研究來看:
第一:對於空氣中污染物成分的分析本身技術上難度就較大。
第二:空氣污染成分非常複雜,我們只會對幾種標準中特徵的東西有認識,不在標準中的我們認識有限,但卻無法證明他們到底對於這些惡劣天氣的形成是否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第三:空氣的流動性太大,君不見,京滬高鐵通了以後,霧霾會從北京——濟南——南京坐高鐵南下?這種空氣的大範圍流動給污染物的來源分析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第四:能否讓空氣變得好一些?措施很簡單,關停污染企業,限制機動車,可是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的承受能力能接受嗎?會有多少人隨之失業?會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歸根結底一句話,管理者也不容易。


無論怎樣的工程,從環保的角度來說確實很有意義。而且我個人認為,源解析的重要意義不是在於簡單的回答所謂貢獻值(這個值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給出一個範圍更合理些),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對污染物成分、粒徑以及水溶性等特徵的了解。


三聯生活周刊:現在生活在北京的人這麼說——「環保靠風」,好像只有等待大風天氣到來,這樣才能吹散一些污染物。

吳曉青(環保部副部長):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原因中,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燃煤、工業、機動車、建築和道路揚塵是主要的排放源,使得城市的複合型的污染特徵突出。傳統煤煙型的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疊加,部分城市不僅PM2.5和PM10超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有時候區域污染和本地污染還會疊加到一起。這種情況下,一旦有了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污染就顯得更為嚴重。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排污量太大,氣象原因只是外因。


三聯生活周刊:回頭看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倫敦和美國洛杉磯出現過煙霧事件。我們今天的污染程度,和它們相比是個什麼水平?

吳曉青:倫敦和洛杉磯的煙霧事件發生時,它們當時空氣中二氧化硫或者臭氧的濃度值都遠超過我國目前的濃度水平,甚至是數量級上的不同。不過倫敦煙霧事件是比較單一的燃煤型污染,與我國現在的複合型污染還不完全一樣。

「二戰」之後的德國、日本也出現過污染嚴重的情況。縱觀歷史,發達國家出現這些重大的環境事件後,都帶來了重大的社會變革,比如英國《清潔空氣法案》,將環保法制化,也大大提升了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對我國來說,最根本的還是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只要下定了治理污染的決心,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精神,環保這場硬戰是能打贏的。另外,我們還需樹立全社會共同治理污染的理念,這點與國外相比,是我們的短板。有些人開著大排量的車要藍天白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量選擇綠色出行等方式,為環保多出一份力。

三聯生活周刊: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生活,關乎民族未來。霧霾天氣範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中央的決心前所未有,接下來環保領域還會有大動作吧~

吳曉青:是的,「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或將超5萬億元。比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後,預計全社會的投入要超過1.7萬億元。今年還要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是一大筆投資。目前,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環保部正在抓緊編製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行動計劃。這是繼大氣污染行動計劃和正在編製的水污染行動計劃之後,又一個重點污染治理計劃。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行動計劃總思路是以保障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為出發點,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通過加強法制建設,努力遏制土壤污染的擴大趨勢,維護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現在我們環保的思路非常明確,就是要保障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

(在此摘錄一下《三聯生活周刊》2014年第12期《環保既要攻堅,也要打持久戰——專訪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


普通老百姓哪裡會知道這些。。。專業人員來解釋吧。。


我們現在只測PM2.5的組成還沒有到分析來源的步驟,方圓三公里就布了幾百個點,每個點每個小時傳回數據,每周的工作量就是這樣了。如果放到全國範圍內應該是巨大的工程吧。


推薦閱讀:

長江水紅了是什麼原因?
集體焚燒秸稈對PM2.5值的影響有多大?
北京那麼多人的排泄物去哪裡了?
為什麼香港的PM2.5這麼高?
濟南的霧霾為何如此嚴重?

TAG:環境保護 | 空氣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