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相對於明朝,是更開明還是更專制了?


這兩個朝代:
一個臣子在皇帝前自稱「奴才"並引以為榮,一個臣子在皇帝面前前赴後繼的騙廷杖;
一個皇帝把繼承人隨意換來換去大臣噤口不言(九王奪嫡),一個皇帝為了爭爹與朝臣兩軍對壘(大禮議);
一個皇帝n下江南隨心所欲,一個皇帝想出京玩玩就被大臣阻止;
一個每年文字獄不斷,一個每年罵皇帝的不斷;
一個「明君聖主」層出不窮,一個皇帝不理朝政二十年國家正常運行(萬曆)
。。。
你說哪個朝代更專制?


樓上一幫子明粉的回答真是……廢相之舉明明是本國皇權集中史上的一大飛躍,在朱元璋的設計中,丞相沒了,皇帝代行丞相之職,就不會跑出壞丞相來亂政了。

可惜沒有壞丞相還有壞皇帝啊。他的後代可沒他那麼勤政。缺了丞相國家機構實在運轉不下去,又不敢改洪武大帝的法,才權且設置內閣。

內閣是個很尷尬的東西。一方面做的是統攝六部、上傳下達的事,另一方面卻屬於內廷而非外朝,是「文學侍從之臣」。他們的公職權界定非正式且極模糊,名不正則言不順,本身官階又不高,導致任何一個外朝官員都可以很方便地起而攻訐之。既然無法獲得外朝勢力,為自保只能依附皇權,服從於皇帝的任性,並隨時充當皇帝的替罪羊。

「這個位置即使對於最柔順謙和的在職者都是一座烤爐」。錢穆稱宋代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之天下」,明以後則成「獨夫之黑暗」矣。

至於清朝改立軍機處,行政效率遠超內閣,不過也確實帶來了進一步的集權。


錢穆先生的觀點。
近代國學、歷史學家、教育家錢穆在其作品《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提出清代政治最大的弊病為部族政治。錢穆這樣寫道:

尤其是清代,可說全沒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據著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們許多的私心。這種私心,可說是一種「部族政權」的私心。一切有滿洲部族的私心處罰,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總之清代在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


根本不是量化的更開明、更專制,而是把傳統民本乃至雛形民權,打成了空前奴役的質變。所謂清承明制,只是讓人先入為主,尤其那種人云亦云的姿勢分子,以訛傳訛罷了。

參考舊篇:東方政治野蠻始於清代而非華夏文明

2008年別鶴撰,今有修改,補入《辛亥誓》之《華夏行誓》

(轉載時請各位註明並完整引用)

華夏民族、黃帝子孫、中華中國,終因漢唐兩次完整復興,而以漢人、唐人之名垂世。 在唐朝扭轉漢朝之後的七代衰亡、以輝煌文治武功完成第二次復興後,貞觀律為本的唐律疏議,「道先、儒次、佛客」,發揚了黃帝四經「」道生法」、權力以權利為歸依的精神,吸納了漢朝第一次復興華夏的文景之治九章律,沉澱為公認的世界五法系之一——中華法系代表,其科條簡約,幾廢酷刑,死刑三五復奏,三省制衡,疑罪從輕,明辨華夷,為後世及整個東方亞洲政治文明所循(見《華夏行誓》之民族文明部,《「千載可稱,一人而已」:民族英雄李世民評傳》);此後,宋因契丹輸入凌遲,但歸入法典是元;明皇權仍受內閣封駁許可權制,早期酷刑多因元律,但輕罪從輕,大誥扶民懲官,後期民社非君,大有現代立法程序之勢,盡毀於甲申。

國父中山先生曾說:「吾國人民之艱苦,皆不良之政治為之。」一語中的。唐法成熟了中華法系,中國政權日趨開放,中國社會日漸平等,到宋明兩代,文明還達到了古代的頂峰。那麼,我們百弊叢生的問題,這兩三個世紀的落後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浩劫,又是怎麼產生的呢?顯然,是由於我們在兩三百年前曾經受到過不良政治的長期影響,這種影響積澱下來,阻礙了社會活力,扭曲了精英階層對權利與權力的共識,破壞了歷史進程。

這個不良政治,就是滿清帶來的。

錢穆先生有段演講很精闢:「在中國整部歷史中,除士人政權外,常有一種特殊的政權,我此刻稱之為部族政權。所謂部族政權者,便是把政權掌握在某一個部族的手裡,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的異族政權了。」

滿清就是部族政權的典型,從清法裡面,就可看出部族政權的危害有多大,以及部族政權和唐代以下的中國全民政權有哪些本質的不同。

1
部族政治——維護旗人特權和滿洲部族統治。 滿洲、旗人,並非指1949年後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身份的滿族,更不是錯誤指稱華夏漢唐明固有疆域、二戰戰勝國法定疆域東北的地理名稱,而是中國明朝時期的西伯利亞軍事入侵者包括滿洲八旗和滿化八旗(蒙古八旗、漢奸八旗),是以通古斯奴隸製為主體、以燒殺擄掠起家的一個漁獵游牧部族集團,而非自由締結形成的民族。這個部族集團在一系列空前屠殺之後,在強行改變炎黃子孫的頭髮服飾之後,在最終以殖民者的嘴臉掌握了中國政權之後,便用盡一切手段維護八旗部族的一己之私。這當然與人民的公義背道而馳,當然也就會拖垮整個社會。

第一,確保滿人在政權中的優越地位:

清政權標榜漢滿一體,實則以滿制漢,使漢官「相隨畫諾,不復可否」(趙翼)。創立分族官缺制度,不同官缺只能由不同族人出任或補授。比如,中央宗人府、錢糧府、軍火庫等職官全是滿人,各省駐防將軍(這個職位很有意思)、地方督撫也多用滿官。乾隆實錄記載,「漢人十無二三」「總督大都是滿人」。這是典型的民族歧視、群體分化政策。

第二,保護旗人司法特權:

清律名例規定:「凡旗人犯罪,充軍流徙,免發遣,分別枷號。」

乾隆定例:「凡旗人毆死有服卑幼,罪應杖流折枷者,除依律定擬外,仍酌量情罪,請旨定奪,不得概入匯題。」斬立決,旗人可改為斬監侯(死緩);當刺字,旗人只刺臂不刺面(等於文身)。

旗人案件,由特定機關審理,監獄也是五星級,如道光五年奏章所說:「自恃地方官不能辦理,固而驕縱,地方官難以約束,是亦滋事常見。」

第三,保護旗人地產,禁止旗民交產:

清廷把旗、民區別對待,區分征服者、被征服者。入關時,清兵跑馬圈地,華人顛沛流離,清兵的戰利品便成為了清廷的統治基礎。清廷多次申令禁止漢人典買旗地,僅乾隆就三次定例禁止,嘉慶十九年定例:「旗地旗房概不準民人典買。」

第四,文字獄:

如康熙年間,庄氏刻明史,實事求是地稱野豬皮為建州都督,朝廷下令開棺戮屍,並將其兄弟、子侄、印書者、讀書者、存書者甚至「疏忽不覺」者,凡70餘人,一併屠殺。此後,文字獄迭興不斷,康雍乾三朝多達130餘起,株連數萬,將歷史上僅用於政治鬥爭的伎倆,擴散到整個社會,只為鞏固部族壓迫、八旗奴役。

第五,禁地與地方政府:

一方面,黑龍江、吉林、遼寧、台灣、蒙古、新疆,都不許漢人前往;另一方面,不許地方官有真正的權柄,巡撫總督都不是常設,辦完事就撤,而駐防軍隊則是常設,八旗兵、綠營兵遍布全國,防止漢人的反抗。

第六,科舉考試的花招:

這裡摘一段鄒容《革命軍》的論述,足可證明:「至於科舉清要之選,雖漢人居十之七八,然主事則多額外,翰林則益清貧,補缺難於登天,開坊類於超海。不過設法虛縻之,戩其異心……漢人必由翰林出身,始堪一拜,而滿人則無論出身如何,均能資兼文武,位裁將相,其中蓋有深意存焉。」把民眾立場的士人政權,用科舉的方式,變成部族立場的八旗小集團。

第七,禁書改書:

有名的四庫全書,被某些無恥的三流文人,吹捧為滿清的文化貢獻,實際咋樣呢?「四庫出而國學亡」,滿清盡一切所能,將中國古籍里含有民族意識、民族氣節的詞句、章節、版本,統統毀滅。這真是「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2

蠻族政治——重法遏制經濟發展:

即便用太不科學的斯大林模式來說,中國明朝末年也是有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封建社會。但滿清靠原始、奴隸的游牧漁獵制度起家,比起中華擁有獨立地權、社區、勞力和貿易,並由此發展工商的織耕制度,是一種落後和反動。滿清入主後,把人身依附性的奴隸制生產方式,強加於士、農、工、商,無疑讓整個中國變成了一個小部族的陪葬品。

第一,阻撓沿海對外貿易:

唐代以其空前的對外戰功,輸出「木蘭舟」興起海外唐人開始,及至宋明,至鄭和下西洋、鄭成功台灣抗清、羅芳伯開闢南洋建蘭芳共和國,中國的海權一天天增強,貿易繁榮,工商發達,隨之而來的各種進步思想,如花開遍地,斗妍爭芳。但清初為了鎮壓沿海抗清力量,朝廷頒布禁海令「寸板不得下海」,又頒布遷海令,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50里,越界者殺,並在康熙56年再申禁海之令,從而完全阻斷了海外貿易。正如方苞所說:「今概絕之,則土貨積滯,而濱海之民半失作業。」

第二,限制採礦業發展:

清廷出於「人聚甚多,為害甚巨」的考慮,嚴加禁止。如康熙定例:「如有別州縣民人結夥採礦,聚至三十人以上,發邊充軍。」乾隆定例:「只許雇覓本地人夫,毋得招集外來人民。」甚至不許私自采銅,一經查獲,銅沒收,人治罪。

第三,重征商稅:

廣設關卡,「關稅短缺令現任官賠繳」,增受牙稅、落地稅、鹽稅、礦稅、茶稅、酒稅等,「不納課程者,笞五十,物貨一半入官。」至於康熙的「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看起來是一項仁政,實際相當於趁人不備把別人的鍋砸爛,再當著別人的面一點一點地修補,把差役攤在田租里而已。

第四,嚴行官營制度:

清律戶例規定:百姓私自買賣鹽者,杖一百,徒三年,茶者與鹽同罪。也規定民間不得私自擁有手工作坊,只能官營。這些無疑將宋明積累下來的商業萌芽活生生地扼殺。

3
皇族政治——空前嚴刑峻法,維護高壓專制:

前文已說,唐律形成中華法系後,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門閥社會逐漸趨向解體,平民社會逐漸趨向成型,因此民族國家形成無障礙的共同體,到晚明出現了「君主,天下之大害」,從「帝力於我有何哉」走向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權在民的共和國思潮瓦解著一家一姓世襲罔替的君主制。但滿清卻如皇太極所說:「某一宗我國行得,某一宗我國行不得,參漢酌金,漸就中國之制。」什麼意思?就是要把「中國之制」,變成它滿清的棍棒,用來鞏固它對中國的殖民。換句話說,就是要把中國制度的光明面儘可能縮小,把中國制度被幾次胡人奴隸制強加的陰暗面儘可能擴大,來實現它的奴役。

第一,中央集權的極端化:

滿清設立軍機處、南書房、秘折制度、秘旨制度,在政府之外另搞一個行政系統,直接隸屬於皇帝,這和漢、唐、宋、明歷代的皇相分開、幾權分立制衡的做法完全相反。

第二,民權的封閉化:

唐律疏議形成中華法系後,平民權利大大增加,趨向多元化。宋明的言論自由、結攝自由、出版自由,其活躍程度,均領世界之先風。但清廷卻在明倫堂放置卧碑,規定「生員不得生事,不得立盟結攝,不得刊印文字」,將這三大自由洗刷刷。如魯迅所說,中國古代一直讓人講話的,惟獨滿清不許人們表達,殺光了漢人的骨氣廉恥。這也是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

第三,加重謀反、謀大逆的懲罰:

只要參與共謀,不分首從,凌遲處死,父子、祖孫、兄弟、同居者(不管同性異性)、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戶籍之同異),只要在十六歲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十五歲以下者及犯人之母女妻妾、姐妹及子之妻妾,「皆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即便子孫不知情,年十一歲以上也要閹割,並發配邊疆集中營(如尚陽堡、寧古塔這些「東方奧斯維辛、亞洲古拉格」,據考證就有150萬人作為流民發配奴役),或給官兵為奴。

第四,擴大謀反、謀大逆的範圍:

上書奏事不當或犯諱者,殺。

異姓人但有歃血訂盟,焚表結拜兄弟者,殺。

聚眾二十人以上,殺。

罷考、罷市至四五十人,殺。

哄鬧公堂、擁塞官府者,殺。

可以想見,以上種種倒行逆施,會給生產、政治、社會、歷史、國民性帶來怎樣的禍害,會造就怎樣的人群?毫無疑問,滿清的統治動力就是恐懼,統治基礎就是奴才,這和中國的民本傳統比起來,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質變。

我們從法治角度,看滿清的本質,完全可以看出它是一個自外於中國社會、對立於中國民眾,一切都為八旗部族利益作打算的寄生集團。滿清和中國的區別,不僅僅是通古斯外來和華夏民族在中國主權上的區別,更重要的是,滿清是私立場、私政權,與中國的民本立場、全民政權,有著根本的不同。

部族政治、蠻族政治、皇族政治,這三個政治形態的任何一個,都會給國家帶來滅頂之災,何況三位一體的滿清。我們以史為鑒,是為了洗清那些動輒倒在華夏文明頭上的髒水,也洗清所謂清承明制的謠言,還原整個東方政治的野蠻,正始於清代,始於華夏文明被深度摧毀的原因。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外力的征服壓迫,華夏政治文明是足以順利轉型,提前完成辛亥之後的壯舉,並像甲申以前那樣繼續領先世界的。

正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權初步》序言里深刻指出的:「中國四萬萬之眾等於一盤散沙,此豈天生而然耶?實異族之專制有以致之也。在滿清之世,集會有禁,文字成獄,偶語棄市,是人民之集會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已削奪凈盡,至二百六十餘年之久。種族不至滅絕亦云幸矣,豈復能期其人心固結、群力發揚耶!」

——請問所有的偽啟蒙姿勢分子,東方政治文明野蠻倒退的起點,是華夏文明,還是華夏文明被腰斬征服?政治文明的良性循環,是大搞歷史虛無主義,潑污華夏文明,全盤西化引入資本主義和蘇聯那套來置換,還是延續被幾次胡虜鐵蹄打斷的華夏文明,及其轉型飛躍?歷史已給出答案,未來還將給出答案。


有清一代,承襲、借鑒明制頗多,因此兩個朝代很多方面是相似的。大一統君主專制集權國家裡談民主,總覺得怪怪的。

政治上:
中國古代政治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皇權與相權的消長關係。
總體來說,皇權呈現螺旋上升的態勢。
明清兩朝,明代廢宰相立內閣,後期司禮監太監藉助皇權上位,總體的趨勢仍然是皇權的集中。
所謂內閣,一開始只擁有建議權,且內閣大臣品級不高,後期內閣首輔也只不過多了票擬和實際上的文官領袖的權力。
觀察一下明朝的政治鬥爭,明代的首輔或是宦官,權力根基仍然在皇帝。
而清朝,基本承襲了明代的制度。
較為不同的地方在於,清朝入關前制度建設並不發達,導致入主中原後一段時期內仍存有原始部落民主的痕迹——議政王大臣會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康熙設南書房大學士,雍正設軍機處,皇權可謂達到了古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頂峰。

文化生活上:
清代有文字獄這等事情,總體來看文化上禁錮更多,不及明代。
表現在學派上,清代學人多行考據、註疏,少於著書立說,應當說也與文化專制有關。
明代來說,雖然泰州學派和李贄有一些開創性思想,中後期江南也出現過繁榮的市民文化與商品經濟(可見張岱文集),但是這更多是一種病態的繁榮,過於奢華精緻的社會風俗建立在過剩的勞動力之上(明代江南賦稅壓力極大,很多自耕農選擇逃亡而從事手工業等),最終也毀於明末的戰火之中。

總體來看,兩個朝代半斤八兩,並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結過多。
重複下前文觀點,
大一統君主專制集權國家裡談民主,總覺得怪怪的。


圍觀知乎史上最大的烏鴉笑豬黑


倆傻萌妹子互相比較誰的前列腺功能更強大的既視感...


這個問題真是……如果一個專政王朝竟然被評價為民主 那隻能說明那開國皇帝是個廢物 連集權都集不好


單從相權這一個方面看,清朝應該是更專制了...明朝去掉丞相設立內閣,在很大程度上分化了皇權(具體來說就是票擬和批紅的權力歸內閣和皇帝分別掌握),而雍正廢除內閣改設軍機處,正好是相反的,權力空前集中...


清明兩朝,根本沒有誰更民主之說,民主的意義在於由民眾決議政治生活,所謂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這兩個朝代要比也是誰算是更加開明的專制,從政治結構上來說,清朝的滿漢共治體制更加牢固,而朱明王朝由朱元璋起廢除宰相設大學士,可以算是文官體制下的倒退,
據說宋朝的經濟文化程度都高於明清,可見君權的擴張沒有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甚至抵消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可能的原因是越是專制,管控的成本越高,機構越臃腫


九章算術和幾何原本,哪部著作在抽象代數方面更強?


清朝基本是一個還出於奴隸制的部族的統治,盛行奴才文化,就不要和明朝比誰更專制了。
明朝顯然不是一個君主專製為主要特徵的朝代。


中國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年代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所謂的民不民主,比較的只是體制內權力的集中程度。從這方面來說,清朝的集中程度比明朝更高。
自宋朝後,各朝大多都大力發展中央集權,收歸中央權力(北洋軍閥時期除外),最高統治權在複雜的鬥爭過程中一次次地被加強,因為有唐朝因藩鎮滅亡這個血淋淋的教訓在面前擺著。


滿清有啥好事那自然是我滿洲太君之英明神武

滿清有啥慫事那自然是換你漢族奴才只會更慫


滿清

旗人的身份和希臘羅馬時代的公民有些相似之處


兩個封建專制政權之間只能比誰更專制,而不能比誰更民主
清的專制甚於明,因為軍機處的產生近似於確立了絕對的君權
當然這還不是封建專制的頂峰,中國封建專制的頂峰應該是文化大革命時期

把兩個封建專制政權放在一起比誰更民主是不合理的事情,
唯一能說的是宋朝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最不專制的一個朝代(包括紅朝)
換句話說就是,民國前後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擁有民主的時期

清末新政,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國民黨統治時期,
建國初期的合作式政府(雖然這個時期只是專制復辟的過渡,還是放進來)
哪個更民主倒是可以討論討論的問題


就封建王朝談民主……
葯不能停啊,樓主~

你要講權力集中的話,是清比較集中啦。
不過清朝皇帝考勤制度變態啊,皇帝基本都按時打卡上班了。這種狀態不是所謂效率專制么?233333333~


明朝和清朝不可使用民主的概念,民主是一系列政策,經濟,文化,教育,系統化之後的概念或者說有自己的一套運作系統。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用文化自由,人們生活幸福程度來近似回答你的疑問。
我的觀點是,明代會比清代更自由一些,原因是,明代非異族統治,明代國家規模更小,明代對外態度更較開放。
由此你可能會覺得明代比清代更好,其實不是這樣的,封建背景下,其公民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現在的眼光評價優劣沒有用,也沒有結果。


大哥,「開明」和「專制」不對立的……

朱元璋廢相這麼專制的事,你能說朱元璋就不開明嗎……

康熙對西方傳教士的接納和重用,你能說康熙不專制嗎……


都是專制,就算程度不同跟民主也沒一毛錢的關係。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洪承疇最後只被封輕車都尉?
乾隆皇帝和現在的北京白領,誰的生活質量更高?
乾隆是一個好皇帝嗎?
慈禧太后的(每)一頓飯要吃 100 道菜嗎?
皇太極的原名就是「皇太極」嗎?

TAG:明朝 | 政治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