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是否非常成功?

校長頂著壓力做超常教育,媒體有很多抵制超常教育的。看到侯曉迪老師才提問的,牛人肯定不止侯一個,希望親歷者現身說法!


百贊留念。

主坑已經填完了,剩下的等有信息就來填吧~

非常感謝 @Shanmy 、@王競先 、@SS9-0129 、 @nzk 、Y同學等同學對本文的幫助和支持!


前言

關於早培是否非常成功,我覺得現在來回答還為時尚早。畢竟所謂成功,並非一時的成果成就,而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後才能評判的是非成敗。對於這個問題,我自然無法回答,但作為第一屆早培畢業生,我接下來會介紹一些早培教育的模式和目前所達成的一些小成果,供諸君參考。

第一屆早培拿到的成果

先說一些目前取得的小成果吧。雖然我並不覺得這些成果就能說明早培班的成功與否,但也許諸君會感興趣。(隱私考慮,不具體寫同學們的名字了)

先說高考北京前十名中,萱不自意,獲在第三(700),另有兩位同學分別獲在第五第七。人大附中北京前十有五位,早培有三個。早培學生中參加高考的總共???位,其中裸分上北清線的有???。獲得博雅領軍降分的總共???,其中??人次獲得降分至一本線,??人次獲得60分降分,共??人次獲得30分以上降分。(待填完)

再說競賽。五大競賽(人數都是總共,比如進省隊的也算在省一裡面了):

數學競賽1人在美國參加獲得IMO金牌,4人獲得國家一等獎且其中2人進入國家集訓隊,1人女奧全國前三,5人進入省隊,9人獲得省一等獎

物理競賽1人獲得APhO金牌,3人進入國家集訓隊(共4人次),4人進入省隊(共7人次),6人獲得省一等獎(共9人次)。

化學競賽1人獲得國賽一等獎並進入國家集訓隊,另有1人獲得省一等獎。,

生物競賽,1人先後獲得國賽一等獎並進入國家集訓隊,2人獲得國賽二等獎,3人進入省隊,5人獲得省一等獎

信息學競賽,

除此之外,天文競賽1人獲得IAO低年組金牌語言學競賽1人進入國家隊

再談一談出國。本屆早培中有約4成(?)學生選擇了出國,其中幾位同學在高三之前就轉到了美國分校就讀。今年申請季中,1人錄取哈佛大學,1人錄取普林斯頓大學,,1人(後來去的美國分校)錄取麻省理工大學,2人錄取芝加哥大學,4人錄取杜克大學,1人錄取牛津大學,1人錄取劍橋大學,1人錄取康奈爾大學,2人錄取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還有若干同學錄取頂尖文理學院和top30的大學。

也不能忘了科研成績。(待填)

也許看到這裡,您會覺得早培和往年的第一實驗班好像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都是有些優秀的成績罷了。也許您會認為,這只是因為早培的選拔挑走了最聰明的孩子,他們搞出一些成績也沒什麼意外的。如果您有這樣的想法,那請看我接下來為諸君介紹早培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獨特之處,以及它們對我們不可或缺的幫助。

何為早培?

早培全稱人大附中超常兒童養試驗項目,英文EDP(Early Development Program)。早培聽起來很炫酷,彷彿是人大附中里一片神秘的組成,但必須首先意識到的是,早培是一個實驗項目,所以在這七年里,教學模式方式都有不斷地改變,不同屆之間的早培有很大的區別。因為了解有限,我將以我們第一屆早培班為例,為大家介紹早培的概況。其中也會提到一些我了解到的學弟學妹們的情況。

早培的選拔機制

這個故事發生在2010年的暑假。當年的早培選拔候選人基本都來自於仁華學校,大約有200餘人???受到了邀請,參加一個在人大附中校園舉辦的「夏令營」。這就是早培最關鍵的一次選拔。夏令營大概有3、4天,所有學生被分成了8個營在老逸夫樓的8間教室里進行活動。整個營中進行了多次各科考試,包括多次數學考試,語文作文,科學常識(?記不清了),生物,好像還有手工(類似設計?)。其中有一些考試之前會上課,然後考試內容會和上課內容關係密切,應該是考察快速學習理解能力,比如記得黃森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經典遺傳學的課,然後接下來就考。其他考試就是考察一般的能力了吧。同時也有類似英語短劇表演、辯論賽之類的綜合環節,不過這些項目的表現在選拔中具體比重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據說之後的幾屆早培選拔時還經歷了類似IQ測試之類的項目,並且選拔形式環節也都有升級。

不管怎樣,各位應該能看出來,早培在進行選拔時,選拔目標就是智力最高、學習能力最強,富有創造力和領導力的兒童。

早培的課程體系

初中早培課程(早六-早八)

初中階段的早培可以說是充分發揚了早培最初的教學目標——打通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知識。整體來看,早培初中教學比較脫離做題和考試,平時年級的統練也不會參加,習題作業壓力很小,也不會糾結於一些很偏門的題和做題技巧。直到早九(初三),這種自由的教學方式才變得貼近中考複習。

語文我們班於樹泉老師的教導下,課程以閱讀名著學習古詩文為主。一周7節語文課,其中2節連堂在圖書館自由閱讀,剩下的課時平均來看,3-4節課會進行讀書筆記的分享討論,1-2節課講初中課本上的古詩詞、文言文,課程完全不涉及初中課本上的其他內容和練習題、考試題等。同時我們還每人印了一本《300》,收錄了總共300篇古詩詞、經典對聯等,早讀的時候會進行背誦積累。讀書筆記類似每周的周記,要針對一周的閱讀發表自己的感想,長度一般在600-1500字不等。閱讀的書目很多很廣,也都是老師推薦之後同學們自己選的簡單的。列一下印象比較深的:《平凡的世界》《紅岩》《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林海雪原》《長征》《悲慘世界》等等。隔壁班情況?

數學數學實際上以初中競賽為主進行講課,講課內容和講義都是老師自己準備的,難度和內容上都完全超越了初中教材和中考考綱。這塊沒太多可說的,畢竟就是競賽嘛,反正初中數學書基本沒用過。

英語:我們使用的教材是《悅讀聯播》,初中教材《Go for It》基本上也沒用過。除了經典的講課文、講單詞短語句型這些基本的授課形式,我們每周還有1節喜聞樂見的電影課和1節English Speech,前者給大家播放英文電影,後者則是學生自己製作英文PPT,在全班面前進行英文演講,演講話題前期好像是介紹國家,後期話題自選。而且後期因為課時緊張電影課和Speech一周只剩一次輪著來。此外,我們也經常會有英文歌曲的聽力練習,就是聽歌填歌詞。英語作業除了日常做完型閱讀,也經常會留造句練習和風格格式都很隨意的英文隨筆

物理:物理直接使用高中必修和選修教材,從早六開始就學習必修的運動學力學,到了早七就已經開熱學了(???)。大概是早八(??),我們額外開設了大學先修-力學課程,每周放學後兩課時供大家選修。

化學:化學比較特殊,我們一開始兩年使用的是自己彙編的初中化學教材,雖然是自己彙編的但內容上與初中化學類似,只是學習順序和一些細節上有所調整。在早八,我們開始學習化學必修一。似乎由於每周課時較少我們學了近乎一年必修一(有可能也學完了必修二,記不清了),也可能相對而言課上演示實驗的頻率相對較高,老師經常會上課做實驗的。

生物:我們並沒有系統學習初中生物,早六生物課以看紀錄片為主,能想起來的有「子宮日記」和關於超級細菌的一部片子,並且偶爾會去實驗室做一些類似解剖雞心的簡單實驗。早八一上來先簡單複習了一下初中生物知識點以應對會考,之後就開始系統學習必修一,由於好像每周只有1課時還是2課時,所以必修一講了兩年。這塊必須一提生物學作業,雖然偶有練習題,但更經常的是更綜合的作業,比如閱讀中文文獻回答問題,像是寒暑假作業還有「自製一段視頻介紹近期某一項生物學進展」「選擇某一生物學話題查找文獻並寫綜述性文章」。

研修課:相比於上面課時少的可憐的生化,研修課一周有整整6課時(還是說一開始是4課時,記不清了),每周一周三下午都是研修課時間。研修課內容非常廣泛,基本每個學科都有相應的研修課,包括數學競賽課英語經典閱讀欣賞物理化學生物對應的實驗課程自主課題研究的課程以及高級研修課等等,後來我們也逐漸開設了公益實踐,比如去頤和園進行志願講解活動。我個人因為初中時就很喜歡生物,所以基本參加的都是生物學的實驗研修,一開始只是高中選修一的各類實驗,後來也有果蠅遺傳/行為學實驗生物自主課題探究的研修。尤其是生物自主課題探究做的相當的有模有樣,感覺比普通高二研學都精緻吧。當然像高級研修--同學在研究所、大學實驗室做課題,就更不用說了吧,專業程度可以說高於高二研學平均水準。

科學交流課:在早八一年我們開設了科學交流課,每周二下午兩節連堂課。課前需要提前閱讀下發的英文文獻材料,文獻的量的話大概每周平均期望是10頁,不過也有偶爾暴擊到幾十頁的情形。文獻內容從物理到生物到社科都有,難度相對比較親民。上課時會進行簡單的有關文獻的試題考查同學們閱讀情況,也會進行有關文獻內容的討論。然而由於這個課對同學們要求的作業量太大,引起了大家的反抗,所以很快就被取消了。

跑班教學:早七一年我們嘗試與當時初二的第一二實驗班進行4個班的分層教學,包括數學英語等科目,分班以考試成績個人意願為主要參考。由於牽扯到初二正常的實驗班,教學內容多少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試行一年後也暫時被廢棄。

考試:作為課程體系相對特殊的早培,除語文外我們在初中參加自己獨立的考試,也不參加年級的統練。期中期末考試由我們自己的老師自行命題考題範圍即我們所學內容

總結:相比後來的不斷發展變化,前期早六-早八的早培可以說是最尊重學生自由的時期。

1. 極小的課業壓力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這點自然是一個雙刃劍,好的角度講,同學們的發展空間不受限制,就好比技能點可以隨便點。比如我的很多同學都利用這段時間就開始學習初中乃至高中的競賽,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搞競賽的同學早九參賽就能拿獎,之後也最終能取得一個頂尖成績。但同時,這種自由也滋生了一定的怠惰,一些學生在老師管的少的情況下就放任自流,沉迷遊戲之類,在兩個班都導致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就算經歷了後來高中相對更嚴格的學習,這種兩極分化現象直到最後也依舊很明顯地存在著。

2. 打通初、高中的教學模式給了學生更深刻的學科思維。以理科,相比於記憶規律,記住「是什麼」,我們的課程還更注重解答「為什麼」,從基礎的定理、規則出發,一步一步推導出最終的結論。在理解「為什麼」的邏輯線中,同學們就加深了對學科的理解,提高了學科思維和科學素養。

3. 豐富的實踐機會給了學生寬廣的視野。無論是研修課還是科教課,亦或是課內課程的實踐,在「大劑量」「零距離」接觸社會接觸科研的過程中,相比局限在中學校園裡的同學們,我認為我們同學獲得了更寬廣全面的視野,對社會上、科研上很多東西也有了並非道聽途說而是自己感悟到的理解。

早九早培

早九早培是相對特殊的一年,其課程特殊性也離不開政策的反覆搖擺。中考雖然不影響我們再度踏入人大附中的大門,但卻聲稱要作為「分流」的依據,只留下一半的學生繼續在早培學習,其餘學生混編入其他實驗班和普通班。在臨考前幾個月,校方反覆研究決定,最終表示不會強制將學生分流出早培,但不反對自願離開。儘管有了最終的保底票,但早九一年中,早培的教學還是很大程度地向中考上遷移。

然而對於第二屆2011屆早培班,強制分流的確實施了。雖然中考的比重據說不如分班考試。

多個學科均重新開設跑班教學模式,以中考難度的考試成績和個人意願為標準,高層課程會繼續進行早培風格的教學,而低層則以備戰中考為準備。同時,研修課也額外開設了針對中考補弱的課程供選擇。

語文:為了適應中考,我們班在早九換了語文老師,進行分班教學。A層大概只有20人不到,據說學習了很多高端的寫作技能。B層人數較多,也以寫作訓練為主,不過更加基礎,比如練習寫出「畫面感」之類的。C層則更加基礎,具體可能是學習文言文知識嗎?因為我一直在B層所以也不是很了解。

數學:第一學期(或者更早)開始講高中必修一/必修四,第二學期後半學期開始主要複習中考內容。

英語:進行分層教學,A層大約3/5~3/4,上課似乎發了一些課外材料講奇怪的東西,總之和中考沒關係,(其實也沒什麼用)。B層剩下的人進行中考複習。

物理:物理沒記錯的話也是分為了三層,A層大約10餘人,利用課內課時學習大學先修-電磁學,大概花一年時間學完了,然後當年9月就去參加了北大的大學先修課程考試,其中有些同學成績不是很理想,但再參加之後的考試後也大多拿到了A-以上的成績認定。B層和C層則以中考準備為主,側重點大概有所不同,由於我在A層所以不是很了解。

化學:分為A、B兩層,A層用上學期繼續在推進必修二,下學期回歸中考。

生物:由於不是中考科目,生物在有限的課時下繼續推進著高中必修課程。最後所有的課時也都捐獻出去了。

研修課:研修課在第一學期正常進行,第二學期減為每周一次3課時,同時開設了針對中考的複習課,建議一些成績較弱的同學學習,並允許所有同學選修。在第一學期我選修的是生物自主課題探究,研究果蠅行為學的相關課題,第二學期由於我們組裡有些同學選了中考研修課,所以我和另一位同學去了清華大學的實驗室開始了另一個課題。

高中早培(高一-高二)

僅就中考而言,早培取得的成績其實並不令人滿意,80人中只有20餘人過了人大附中錄取線,其餘人都用名額撈了回來。大概正是因此,高中的早培相對保守了很多,針對做題的訓練也有所增加。

高中早培在繼承前期許多特點的基礎上,應一些家長們的要求,做出了貼近年級其他班級的諸多改變。包括參加一些年級日常的統練,參加年級統一的期中期末考試,參加年級的統一學生活動等。

除此之外,隨著大家開始有了目標上的分化,高中早培更加註重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無論是競賽生,高考生,出國生,還是打算專註課內衝擊自主招生的學生,跑班教學以及研修課的組合都能令其滿意。

語文、史地政、研修課在高一高二無明顯變化,故在這裡先介紹了。

語文:初中早培的語文雖然注重名著、詩詞的積累,但卻忽視了一些與考試相關的基礎語文能力,因此高一高二的語文課程均與年級其他班級語文課程類似,上課以文言文學習為主,並經常布置隨筆、古文積累的作業。

史地政:與年級其他班級完全一樣的課程和考試。

研修課:仍然是一周三節課時的規模,開設了公益研修課程,其他課程與之前簡單地做實驗相比,也提供了更多自主課題研究的機會,也有更多的人參與了高級研修課。與高二時年級統一開設的研學課同時開設,部分選擇高級研修課的學生會同時利用這兩個時段進行自己的課題研究,其他同學則分別進行著彼此獨立的實踐學習。

高一

英語:原來的英語老師喜得貴子休產假,結果換來了一個英語和教學水平都令人咋舌的老師,然後就開始了(愚蠢的)與年級一樣的教學。教學內容大概是讀(適齡10歲)的英語讀物和講(早就學過的)英語必修一、二。後來雖然幾次換了老師,但一直都生活在英語備課組的恐怖之下。

(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不是也在開倒車呢)

生物:繼續進行著高中必修內容的教學,印象中最後是學習到了選修一,並且做了選修一的很多實驗。必須一提的是生物的作業依舊保持著開放性很高、鍛煉綜合能力的風格,雖然偶爾也會做一些練習冊。

跑班教學數學、物理、化學均分為2層,其中B層為平行班,課程、作業與年級其他班級完全一致,為基礎薄弱的同學開設,與年級其他班級一樣從零開始地學習高中課程A層則繼續進行著高中課程的學習,由於分層的原因,涉及的深度與廣度都有所提升,比如學習化學介紹了很多化學實驗研究相關的基礎原理概念什麼的,而物理也涉及了一些競賽知識。一些競賽同學則在相應學科的上課時間在競賽教室自習準備競賽。在上高二前,基本上這幾課都已結束了高中課綱的教學,或者至少是大部分。

期中期末考試:所有人必須參加年級所有科目的統考和自主命題的生物考試、英語加試,其中跑班教學在A層的同學還要參加自主命題的加試,所以出現了部分同學(包括我在內)3、4天要考13場(語數外史地政物化+生+外加+數A+物A+化A)的苦逼局面。然後會分別提供年級統考科目以及A層加試等排名參考信息。雖說如此,但因為A層學生上課學習內容和年級內容不一樣,也不會設置考前複習課,課下也很多都不複習年級統考,所以並不在意年級統考排名

高二

跑班教學1-競賽/課內數學物理化學三科在先前跑班教學的基礎上,逐漸加強了A層教學難度,甚至將競賽作為上課教學目標。所以課程中大量涉及較為困難的競賽內容競賽題,導致很多A層同學漸漸被勸退到了B層。最終分層人數,數學大概15左右,物理A在20-30,化學A接近40。

跑班教學2-出國/高考生物(從第一學期)與英語(從第二學期)也加入了跑班教學的陣營,只不過分層依據是出國/高考。在生物出國班,一開始我們是以Presentation的形式針對一些專題進行學生彙報、學生講課,要求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製作PPT,給其他同學進行上一節20-40min的課。後來每周我們都會印一些經典的生物研究的英文文獻,課下閱讀,課上研討,關注研究方法,實驗設計思想,以及針對結果的討論,比如用噬菌體驗證DNA是遺傳物質的一系列實驗等。在生物高考班我們開始複習高中教材,主要形式以同學回答問題、老師補充為主。在英語出國班,我們主要以英文單人Presentation為上課主要形式,包括針對感興趣的美國大學進行介紹,模仿TED演講等。實際上因為出國班的各位英語水平都不成問題,所以上課內容比較划水。

高三

進入高三後,早培約一半人去了出國班或因保送而提前進入大學學習和自主學習,剩餘的一半同學全面進入高考複習,課程內容、考試內容等均與年級其他班級無異。

正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閱讀。

篇尾的廢話:

從一開始開放而自由的初中早培模式,到最後緊貼年級組的高中早培模式,作為第一屆早培的我們的確走過一些彎路,但也不乏收穫。早培本來就是一種嘗試,一種厭倦了被課本、考題束縛後,自然而然要去突破這些條條框框、去追求自由的嘗試。社會上質疑、諷刺我們的不在少數,校園中「早培」原本也臭名昭著讓人退避三舍,就連我們自己也曾經因為早培的種種地方而發表過不滿。還記得初三的時候,有同學生氣的在這個問題下怒斥過早培不重視中考,只能全靠自己複習,每天努力到凌晨兩三點。高一早培決定全面貼近年級的時候,本人也曾寫過一首小詩,諷刺早培開倒車。當然有些科目明明會考都過了還要從高一重學的時候,我們很多人甚至想乾脆起義讓校方給換老師。但自從踏進人大附中已是7年,花朵綻放又飄落,積雪堆起又融化,終於畢業之時,大家的臉上已經見不到一絲的怨念和失望,只剩下畢業的驕傲和離別的不舍。我不知道,早培目前所取得的這些成就是否能贏得社會的認同,我不知道如今日漸成熟的我們有沒有讓同學老師刮目,我也不知道在最後的最後大家心底留下的是對早培創新的感激還是失望,我更不知道,如開頭所說,我們有沒有成功,早培有沒有成功。但我卻願意去固執地相信,如果沒有早培這片打破傳統的凈土,也就沒有如今的我們,而我們都願意把這七年珍貴的回憶珍藏在心底,都願意自豪地稱自己為「早培人」。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那些在幕後各種地方為我們發聲、支持著我們的校長、領導、老師門,那些講台前毫無保留地細心教導我們的恩師們,那些與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玩耍的同學們,這七年有你們,真好。

THE END

於是這個三年的坑就算是填完了吧~以上一些挖掉的地方等有信息之後會慢慢填上,一些細節也可能會再修正。

最後再次對所有幫助了本文的同學表示感謝!


謝學弟邀 其實這種問題一向是懶得答的:「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是否非常成功」 首先「非常」這種程度詞很難界定,其次每個人對於「成功」標準不同。
據我所了解人大附中校內主要的超常教育項目就是樓上幾位提到的早陪:

人大附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試驗項目(簡稱「人大附中早培班」)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由上級主管部門批准的「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試驗項目基地」,本項目旨在熔鑄中外精華、堅持綜合創新,對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的方法、機制及模式進行科學探索與研究。
一、招生對象
  1.面向全市小學五年級在校學生。
  2.身體健康、人格健全、品德優良、智力超常,在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有突出特長或潛能。

——摘自《人大附中早陪班招生簡章》


第一屆早陪班是始於2010年,也就是說還都在求學路上,沒有進入社會,在我看來是無法現在就斷定「成功與否」的,不過我認識的幾個早陪學弟可以說都是「身體健康、人格健全、品德優良、智力超常」的:)


以下是一點補充:


至於早陪班篩選標準:

一試採用了中科院心理所的神經系統測試,包含圖形題、邏輯推理題、找規律、英語題、語文題、空間思維等等,可以說是針對認知能力的測試。事實上,八中少年班的招生考試也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合作的,而且兩者的形式十分相近。


而一試成績優異的學生會進入下一輪,也就是「夏令營」環節,這個環節為期*三天(不確定),主要是通過一些即學即考的形式對學生各項能力進行評估。對應八中少年班「試讀」環節,在我那屆(2006)是在八中進行為期兩周的住宿學習。


夏令營之後會有校長面試,面試過後就可以耐心等候結果了。


然後關於人大附中普通高中里實行的以高中理科學術水平為主要標準劃分的實驗班體系也時常被稱作超常教育,不過事實上這個的評判標準多為競賽水平或者特定科目的(數理化)學術能力,並非以智力水平作為主要標準劃分,我認為還不足以稱作超常教育。

利益相關:

人大附中2015畢業生

曾參加八中少年班招生考試併入選,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放棄

------------------------------------

後面是沒營養的娛樂環節:

我一向認為不了解就不應該隨意發表觀點

前一秒還不知道啥是早陪呢,厲害。

超常教育明顯不能與早陪劃等號,早陪只是「超常教育」的一種具體形式。

第二句也蠻醉,不知從何而起的邏輯, 我是沒看到@肖元安有任何抱怨。

嗯,前一秒還沒聽說過早陪,然後現在什麼實質啊 是不是噱頭啊都能看出來了,心疼中科院心理所。(再提一句,八少是四年上完七八年學,十三四高考)

至於科創班奧賽班,要是八少 人大附中早陪 科大少年班之類的都是個人交錢就能報名,就算。

先不說再次崩壞的邏輯,關於是不是家長孩子需求請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的的「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試驗項目基地」。

這條不錯 與「智商無關」,超出常規教育方式就是超常教育,總結下,您認為這裡的超常教育中軍校技校都算唄。

我是看不慣叔叔和一群十三四歲祖國花朵較真,關鍵還是錯的,提醒了一句,結果還被偷換了個概念我天。

@陳葳 叔叔邏輯真好。


不請自來…
@xmcp@Rainmaker已經說得很完善了…我就再補充一點點…

先說結論:
在現階段算是比較成功,不能算是非常成功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匹配當前政策和國情的教育方式。

(默認該回答中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早培班)
答主是2012屆的早培,現在已經是早培九年級(今年中考…(已經考完w

介紹一下早培
人大附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試驗項目簡稱人大附中早培班或早培班

"本項目旨在熔鑄中外精華、堅持綜合創新,對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的方法、機制及模式進行科學探索與研究"

在這裡答主有一種被當作小白鼠的感覺......畢竟是對培養方法等進行的探索,就好像你成功了是我們團隊培養的好,不成功不是我們團隊的鍋一樣

但不可否認的是早培里大牛很多,各個方面。在我們這一屆里出過物化兩科競賽的一等獎和化競國決的一個金牌,其他方面比如橋牌,機器人,單片機等各領域都有人才。嗯那個兒童大使也是我們這屆的…


只看這些成就的話早培似乎是挺厲害的了,那為什麼別的學校甚至本部的學生到了高一高二才會有所建樹?

我覺得第一點是時間的問題
一般的初三學生都要忙於中考,而早培(我們這屆)的中考複習是從4月月考之後才正式開始的,之前還處於比較浪的階段(包括有各種活動,以及一些項目可以供學有餘力的同學們參加)


第二點是早培學生的優勢
早培的選拔分為三步
1、智商測試
2、學習能力測試(我就這麼叫的。。
3、面試


智商測的准不准我不敢說(據說是和中科院心理所配合的)我記得是90道題60分鐘做完,每道題單獨計時;題型類似門薩的題吧(目前被篩剩下的人1000-3000/15000)
學習能力測試是一個夏令營,三天時間,會有老師教授中學的知識,大多數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觸物理化學,所以是對於學習能力的考驗;因為午休也是在學校,所以老師們應該會無時無刻觀察學生的個人素質;還有就是辯論/團隊合作能力測試(目前剩餘人數300-500/15000)
面試就很普通了,家長和孩子一起來,幾位校長一起問點問題(剩餘人數160-180/15000)


三輪下來,1:100的入選率吧

那麼這個項目哪裡創新了呢?
教學方面,可以很確定的說,比普通初三講得快、講得深、講得多
這裡的"深"和"多"分別指的是知識面的縱向和橫向擴展,從第一學期開始,老師們就開始在基礎的知識里穿插更高層次的東西,尤其體現在數學方面。因為化學什麼的(沒錯我們剛進初中就開始)初中的知識體系和高中的大學的甚至完全不一樣,經常是為了學生理解而通過簡化事實降低難度。

其他的,嗯,體育課多,討論多,課外活動多,作業少,自由度大等等吧。這個不重要簡單對比一下就好了。。。

可以看出來,在課上加深難度的同時增大學生的自由度,似乎有點偏西方的教育體系了吧(如有不對請指正)

------賣萌的分界線owo------

去睡覺啦qaq明天畢業典禮完了再更~


(簡直了 被舉報了一次 然後通過了審批 完全沒改的東西 又被舉報了……這不是一個很費人力的重複性工作么?知乎可以考慮改進一下)

我來破個隊形。
聲明:本人與該問題毫無利益瓜葛,純客觀評判後的得到的觀察。甚至本人最開始的時候是支持早陪的。
本人言論完全基於事實,沒有捏造,如果不信可以自己調查。反正早陪中高年級沒有幾個班。

(很惋惜很心痛,我也沒有激烈言論就被點了舉報。僅僅是因為我說了早陪的不好么?早陪的同學們心虛了么?如果我有說錯什麼,自然會有人來打我的臉,也用不著你們心虛來舉報。看來樓上原來關於「早陪不好」的回答也是這樣沒的吧。)

鑒於樓上幾乎都是早陪班的同學回答的,利益相關者自然覺得自己是最好的。作為一個本來對早陪同學沒有偏見,卻慢慢一點點失去喜愛的本部同學,我想說:

他們的情商在下降。

劉校曾經說過,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但很不幸,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與同學相處沒情商:

我之前聽說參加比賽的本部icc同學找隊友時都會避免找早陪的人,本來還不信,直到自己接觸了很多早陪的「隊友」才明白,他們很自大,根本不會與別人合作。而且可能因為潛意識裡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會經常強勢的打斷別人說話,想都不想地否定別人。動不動就脾氣暴躁,隊員相處地很不融洽

2. 自掛「學霸」標籤太重:

有兩種人在早陪很普遍。

一種是特別「虛偽的」,本來就很學霸,謙虛低調一點就可以了,他們每次還裝的自己「考的可差可差啦!!10道題才做了8道哎呀!」或者在別人做出一點成績的時候暴力膜蛤,大家也都知道,這實際上和嘲諷沒什麼區別。

另外一種是特別愛裝的,這個其實不用太說,大家都能想像。一堆人一起裝的時候,只有旁觀者才能真正發現吧,局中人只是樂在其中。

最令我納悶的是竟然一個對同一個班裡的同學都遮遮掩掩自己刷題上課外班,別人漫不經心的一問都緊張半天,生怕別人超過自己,一點沒有同學間信任,互幫互助。都是自己學自己的。

3. 對師長一點也不尊重

曾經不止一個早陪班的同學在pyq里公開罵老師的,有男生也有女生。要不然是因為老師過程摳的比較嚴,而他們覺得這無所謂,然後就罵。又或者覺得這個老師怎樣怎樣不好。人大附的老師都是特別敬業而且特別專業的,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整個考試,所有人都同樣的標準,本部沒有誰說老師怎樣怎樣,都是在誇敬業的老師們,只有他們那裡會出現不和諧的聲音。

4. 個別早陪班的老師??也有問題

秉著對老師的尊敬,不說太多,而且請不要對號入座。。

班主任在全班同學面前表示對年級組長的不滿??exm??然後整個班的人都有怨言並且肆意討論了??exm??年級組織統一的大型活動,班主任和大家說沒什麼可去的,讓在家刷題??exm??

綜上,不要把孩子送來早陪。的確,他們機會很多,師資很好,智商也都很高。
但情商低真的不是短時間內就能修復的,在這7年最美好的時間裡,把你的孩子送到一個溫暖的集體里去吧。


是。


你要知道他們被招進來的時候就已經比別的同齡孩子厲害甚至完虐學長學姐了,人大附中提供的是一個平台,不誇張的說是提供了全中國最好的資源,所以他們的潛力被更多地挖掘了。

還有你沒看到的是,在大部分初高中忙著刷題擠獨木橋的時候他們有很多富餘時間去鍛煉自己的能力,一些大部分人在大學才逐漸接觸到、得到鍛煉,甚至不會接觸到的,比如動手實驗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實驗研究的成熟的思考方法…

我不知道這是否對他們今後的事業有所幫助,但我認為他們至少在25歲前對於同齡人都是有一些優勢的。


EDP正在逐漸墮落...
14屆,而今早八沒講到高中內容
5班算是招得太失敗了……


據我了解,我的學弟一屆比一屆厲害,某些人不要輕易下結論。


以某十一學校的同學的角度來回答。早培至少在競賽上非常成功。

就拿今年這張複賽省隊獲獎圖來看,人大附簡直完虐我們了有沒有...n個高二的2個高一的進省一,其中高二的可能有不是早培的但是應該大部分都是,要知道正常的參賽時間應該是高三。在看我們只有一個高二的進省一
數競就更不必說了


首先,怎麼定義成功?如果說升入優秀大學算成功,那麼已經比較成功了,畢竟我們有很多人去了國內國際的名校。若說長遠發展,那還要等等才能回答。


主要是同行襯托的好。

另外人家是看到侯曉迪學長提問的,怎麼現在大家都在說早培?讓我等仁華系統的情何以堪啊。


非常成功的標緻是什麼?


這不是教育,這是渠道


問:X餐廳的官府菜好不好?
甲:從那餐廳開業沒多久我就去過,十幾年了,沒聽說那有官府菜啊。不過那家做得還不錯。
餐廳員工A:我們新出了一道官府全席,你吃過嗎?
甲:哦?什麼時候出的?沒吃過。
餐廳員工A:沒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給你看看我們的新菜單!!
餐廳員工B:你不了解就隨意發表觀點!
晚上,甲:我吃了,那不是官府菜啊!不是做了東坡肉、香椿蝦仁、白斬雞、黃燜魚翅就是官府菜了。
餐廳員工A:我們這個是響應國家號召專門請人搞了,你敢說我們的不是官府菜?
餐廳前員工C:你別以為你歲數大吃得地方多就可以評價了。你不是一秒前還不知道我們的官府全席嗎??怎麼現在又知道了??你不是我們餐廳的,你有我們對我們的菜好不好了解的清楚嗎?和別的孩子我會和他說你大點就明白了,你…………
餐廳員工D:甲就是SB

甲:……

非常詭異,前兩天看到的好幾個質疑的回答都不見了,Gabe Wang的回答也被刪了好多。僅存的一個中性的回答還被摺疊了。只留下了一些孩子們對母校歌功頌德,對一個可能比我還年長者的網路暴力攻擊的回答和評論。由此可見,先別說人大附的超常教育是否成功,還是先討論人大附的教是否失敗吧!
另外我一點也不同情陳先生

我想問一下,您現在還覺得人大附的教育方式很好嗎???由於此處詭異的氣氛,還是匿了吧


推薦閱讀:

有哪些很 low 的校園文化(風氣)?
做的事一直失敗是一種什麼體驗?從悲痛中崛起卻依然未曾成功,還會不停堅持嗎?
在大學開辦動漫社會碰到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TAG:教育 | 高中 | 學校 |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 超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