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有沒有可能收購小米?

首先我是米粉,和室友討論華為和小米的時候。我說,miui是目前體驗最好的安卓系統,但硬體和設計以及專利卻是一大軟肋。相比較而言最近華為榮耀6和榮耀plus的硬體、外觀設計、自主晶元和相關專利方面更加出色。室友聽到後說華為可以收購小米,把硬體、專利、系統、軟體融合起來,用來超越蘋果、三星打造世界第一手機品牌。我不認同,辯論了一番後得不到答案。請大家說說自己的觀點。


本人從事通信行業,對華為了解一些,處女答,知識淺陋,輕拍。「1月13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披露,其2014年銷售收入預計為2870億-2890億元,同比增長20%;主營業務利潤約為339億-343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率與上一年持平,均為12%」「思科2014財年營收為471億美元,與上一年的486億美元相比,下滑了3%。」。
華為是中國標杆性的科技型企業,主要耕耘於電信領域(無線、網路),現在也在向雲計算、終端領域發展。在無線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愛立信,不過目前已經超過愛立信,成為世界第一大通信企業。在網路領域主要競爭對手是思科,華為追平乃至超越已經從「正在進行時走 向完成時」。且看這兩大競爭對手的市值:思科的市值約為1,436.66(億);愛立信的市值398.01(億)。小米正處於互聯網企業高速發展的時間,企業估值被高估。互聯網企業就是給資本將故事,現在盈利虧損無所謂,只要有好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前景,資本就會進來。小米現在故事講得很好,講得好不見得未來一定前景就好。傳統通信企業向小米發難專利問題,小米立馬就不能銷售。參看「小米在印度市場被愛立信狀告侵權而暫停銷售」。
華為很強,在通信行業的細分領域,只要華為看上的地方,其他企業壓力都很大。華為技術和研發很強大,小米營銷很厲害。華為會借鑒小米,卻不會收購小米。華為可以把榮耀做成小米,小米卻永遠成不了華為。


沒有。問這個問題的知友顯然不太明白「收購」是在幹什麼,何種情形下才會成功。我結合這個假設簡單談談。
資金側: 我們認為華為的手機部門一直處於0利潤或微利狀態,收購必須全部依賴通信設備業務的利潤。就華為目前的規模,用上所有現金,貸款一部分,應該勉強可獲得收購小米的資金(450億美元)。應該說這樣大膽的收購在全世界鮮有先例,有類似的也是頭腦發熱的行為,最後以失敗告終(AOL收購Time Warner),動搖經營根基。如果採用換股方式,與華為的經營習慣不符,且小米的估值如此之高,都是非上市企業,單價格就很難談攏,換股方式也不合算。最後一種方式是華為上市融資後再收購,可行性上看相對容易,但華為似乎沒有這個計劃。或者再退一步,收購部分股權,這樣會便宜很多,但仍然沒有必要性,原因下述。
價格側: 一年前小米的估值不及現在的四分之一,若以目前的價格收購,除非極其確信其前景,否則顯得太貴。我們認為即便是三星的手機部門,市場給的實質估值也不到300億美元,按16年PE給到7倍。小米之所以估值這麼高,完全是在膨脹頂峰的預支效應,小米已經預支走了3-5年等速增長的估值,那麼何不等幾年?待一切穩定下來後估值才會合理,鑒於金額如此之大,錯過機會也比失敗強。
前景側: 如果真的頭腦發熱了,我們來想想未來,幾千億的商譽多少年才能填平?手機行業變幻莫測,隨便一次意外事件就能讓投資打水漂。所謂的協作效應從金額上看並不顯著,打這個賭未免太大膽,失敗的話超出除蘋果外所有業者的承受能力。
戰略側: 華為的手機部門增勢良好,且不是主要收益來源,沒有必要花費巨額資金收購其他品牌。而且雙方本身處於競爭關係,同類相殘是最大的威脅。
行業側: 手機陷入商品化不可避免,參與廠商越來越多,遠期看大家的目標都是維持規模、確保生存,萬一市場惡化賺一筆走人才是上策,沒有廠家會砸進更多資金,借錢更是大忌。
歷史經驗:從歷史經驗看,絕大多數被併購的對象都是贏家(95%以上,例外是少數趁金融危機時的惡意低價收購),而出資方要想如期回本並不容易(不客氣的說,概率不會超過3成),併購有以下特徵時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估值較同業便宜;
產品互補,重複產品少;
雙方本就有合作關係;
收購對象在未參與的新興市場有較強的存在感。
而此番假設的對象缺乏上述特徵。
手機行業至今尚未有一次成功的大額收購,原因是變化太快,高估值時無人買得起,也無人願意當冤大頭,便宜時早已日薄西山,所以更要謹慎。
類似案例: 與這個假設最像的莫過於去年初FB收購WhatsApp了,是次收購有較強的合理性,且FB可抵禦失敗的風險。手機行業的案例如微軟收購Nokia,索尼接下索愛,聯想收購Motorola,目前來看都不成功,雖然金額不算太大,也給母公司帶來了沉重負擔。我們認為這幾次收購都有一些打賭的成分,賭輸的可能性目前是100%,這對於後來者起到了警示作用。
小米願意賣么: 雖然落得大筆現金是所有企業夢寐以求的,但從雷軍的口氣看小米不太可能出售,在發展頂峰的企業是不會持理性觀點的。
假設發生後的情形:雖然小米的股權結構不公開,但相信雷軍本人持股比例會很高,雷軍是最大的贏家,有望瞬間越為中國首富。華為傾盡老本換來個超大不確定性,絕對的大輸家。
再談合理性:那麼何種情況下華為有必要做出收購同業的選擇呢?首先,必須是主業不振,類比柯達在世紀初的情形,手上握有大筆現金,行業卻陷入結構性下滑,可以說是被迫之舉。


1.能問出這樣的問題真是腦洞大開;
2.上面那個點贊最多的答案,我迷茫了,且不說那位答主自己是否明白收購這個詞的含義,那些點贊的
,你們真的懂…這些么?
3.為那個答案里的評論點贊!
4.我也按照那位答主的分析來簡單說說吧…
戰略側。收購是用來幹啥的?1)取長補短;2)惡性競爭;3)打擊競爭對手。我所見的基本能歸類到以上。無論從哪一點來說,華為也不可能收購小米。你說會不會收購索尼還差不多!好歹華為P系主打之一Camera是索尼的擅長…而且索尼Z系列在高端機市場除了日本本土尤其西歐市場佔有率很好,這與華為終端戰略也一致。而小米能給華為什麼除了比華為好用的MIUI?有答友闡述過軟體不賺錢,這裡不贅述。
資金側。華為終端0利潤或低利潤這結論不知道怎麼來的。就像小米手機毛利率9-11%還有人覺得人很賺錢一樣…我只說一個數據,華為P7在歐洲毛利率25%.目前全球至少已400W台…真實數據不能說太多,請窺豹一斑-_-||
前景側。3年前我就對媒體朋友說,我坐等小米神話被打臉。我舉的就是專利的例子。做過手機的就會明白在國外手機產品准入有多嚴格需要提供多少材料…遠不是中國這樣…收購小米,讓華為幫擦專利爛攤子的屁股么?
行業側。小米的布局看起來是很美好,也有著華為所沒有的魄力和眼光。但這確定是華為現階段需要的么?與戰略不一致的行為,在公司是得不到好的發展空間的…

打這麼多字,累死我了…知乎第一貼貢獻這裡了。最後總結:1.小米在我眼裡從來就不是科技公司,是一家優秀的投資公司;2.只要華為持續做,中國區一定會第一(出貨量)。因為有錢,耗得起→_→


終端是華為的厚棉襖,初衷是天冷穿上禦寒用的。雖然貴為三大BG之一,但真心不覺得是能和運營商管道平起平坐的業務。華為還是聚焦在「如何能讓用戶體驗下載速度達到10Gbps」之類的問題上,終端可做的時候做,不可做則棄之。把華為和小米相提並論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看到某人腦洞大開,居然說出小米收購華為這種話。你跟他講銷售吧,他說華為是互聯網公司,估值不同,你跟他說技術和領域吧,他說他比你了解華為,你跟他說預期吧,他說三到五年一切皆有可能,搬出一堆蛇吞象來,完全不考慮周圍條件。遇到這種大神,我只能跪了。


不可能第一,不需要,我要是有錢把最大的競爭對手買了,那我還在這行業折騰什麼?第二,買不起,小米估值450億了吧(也有水分,小米的飢餓營銷嘛~);第三,划不來,小米就是靠營銷,買個沒技術沒前途的牌子來做甚?


看了這麼多回復,我想說,雖然我不喜歡華為,但是如果華為被小米收購,那我感到才是真的悲哀。想像下intel被聯想收購的感覺。
華為這麼多年的技術積累,現在在大眾眼裡搞得好像比不過一個做營銷和社交的公司似的。你說現在互聯網熱就熱吧,為啥一撥人都覺得自己做做社交就是天下第一了。歸根到底還是資本,萬惡的資本。
我是覺得華為比小米強太多,哪怕他在資本市場一文不值。
資本逐利,可人不能也只逐利。


題主讀一下吳軍著的《浪潮之巔》吧,尤其是講思科的那一章,看完你就知道華為的主業是什麼了。手機產業只是賺點外快而已。


華為主要還是作為一個通訊設備商發展的,跟小米競爭的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事業部,產品中只有手機、家用路由器這些有衝突,剩下絕大部分都是不同方向的產品,所以個人覺得不會。


題主自稱米粉,卻似乎還不知道雷軍想要把小米打造成什麼企業

看到很多答案只從商業角度分析,覺得有缺失一些重要因素

iphone發布會上有一個細節,apple公司更名,私以為那才是發布會的精髓

小米想要做的(當然未必是最初創業就有的想法,但卻是順應潮流的商業決策),是以當前這代年輕人中的一大部分(你懂的)為主要目標消費群體,打造一種生活方式

手機剛好是一把鑰匙,一塊敲門磚

你看小米做電視的時候覺得是跟風,做路由是順便,那麼現在做到空氣凈化器,還看不明白?大約過不多久小米凈水器,小米掃地機器人,小米榨汁機都該出現了

順便再說個,小米搞裝修,你猜真的假的→_→

當然現在小米主要業務是手機,和相關的一些數碼產品,所以一提起小米,彷彿和華為很類似(順便說下華為也不該定義為手機廠商)

如果以後,雷軍覺得智能手機玩到頭了,而盈利重心已經轉到其他領域了,那麼倒有可能把手機業務賣了,就像聯想收購IBM的ThinkPad

不過,考慮到小米的智能家居大計,其核心是路由和手機,如果不是智能手機這個終端有了替代品,那麼小米手機應該是非賣品


小米的價值是在一個美好的夢想。

華為需要去買別人的夢想么?尤其是以溢價10-20倍?


這不可能啊,華為本身技術足夠,收購小米幹什麼,錢多了燒的?


曾經我也想過,現在想起來,當時太幼稚了
華為的目的是為了利益
而我相信
小米是為了理想,為了夢想,是真正為夢想而生
他們所有的產品都是他們所有的嚮往,而不是為賺錢
小米的員工是有夢想,有理想
而華為,除了賺錢就是坑害消費者。
如果小米被華為收購了,未來再也沒有人敢勇敢的拼搏,為了理想而奮鬥
有的,只是賺錢,
這會使得中華名族再此陷入山寨他國產品,製造假貨的深淵
華為一開始不也是山寨思科嗎
而小米再怎麼被稱為「山寨蘋果」,但是米1到米6,有一個和蘋果一樣嗎?
小米的成立正是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如果小米被收購了,那就是我們國家的一個悲哀


華為ui確實一般,但是華為如果看中小米的ui,可以「收購」小米的人,而不是花大價錢收購小米,因為小米有的華為差不多都有。本人不是米粉也不是花粉,關於挖人,不要噴


說句不好聽的話,華為沒必要收購小米,明眼人都看得出小米終會是曇花一現的公司。


雷軍是那種願意寄人籬下的人嗎,他是缺錢才出來創辦小米的嗎?!


不會,從本質上來說,小米和華為是兩個類型公司,華為主要方向和業務還是在無線、網路硬體方面,未來可能會向雲、物聯網擴展,移動終端只是其旁支,根本不會為其做大的收購或投入,華為的主要方向還是很明確的


這個問題有意思,從最近一年的形勢來看,應該很多消費者有意或無意的拿小米和華為做過對比,有「華為收購小米」或者「小米收購華為」這種想法估計也不在少數。也來談談我的觀點:華為不可能收購小米、也沒必要收購小米,兩家公司完全不是一個類別,短時間內(5年甚至10年)也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先看一下官方數據吧:
小米2014年銷售額(含稅)為743億,利潤貌似沒有公布。共銷售手機6112萬台(包括渠道、以及最終賣到消費者手裡的),也有一些其他設備銷售,比如小米盒子、路由器、電視等等。2013年小米營收265億,凈利潤34.6億。這裡對所謂含稅與否等計算方式不做考究。
華為2014年銷售收入約2870~2890(未審計數據),業務利潤339~343億。其中終端公司(就是賣手機的部門)共銷售手機7500萬部,還包括數據卡、秘盒等其他設備,銷售額還未公布詳細數據,預計銷售額為719億左右。2013年華為銷售額2390億,利潤291億。


華為的結構為3個業務BG(Business Group):
運營商BG,客戶為中移動、沃達豐等電信運營商,競爭對手為愛立信、中興
企業業務BG,客戶為廣大企業級客戶,政企機關單位,競爭對手為思科
消費者BG,客戶為廣大普通家庭、團體消費者,競爭對手為三星、蘋果、小米等
所以說消費者BG(也可以叫終端公司)只是華為主營業務的一部分,而且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重視起來的,其中的榮耀子品牌就是衍生出直接對抗小米等互聯網公司的。


從剛才的數據可以看出華為和小米兩家公司體量的差異,銷售額有4倍的差異。小米喊出的口號是2015年銷售1億台手機,那這樣小米有可能在今年衝擊1000億的銷售額。多出來的3千萬手機銷量從哪兒來?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華為、聯想、中興、TCL都不太可能輕鬆讓出那麼多市場份額,就算加上智能手機市場本身的增長,小米要持續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率是很難的,所以必須在其他領域增加投入,比如盒子、智能家電,比如最近投資搞得小米凈化器,這算是小米未來的增長點。而同樣的事情,華為終端也在做,盒子、手環、甚至電視。這一層面,小米略領先一些,但未獲得實質性優勢,更多體現在投資者對小米增長的看好。


至於雷軍自己說的450億美元估值,我就只能呵呵了。華為還沒上市,都不敢估值這麼多,怎麼說都是世界500強,品牌100強,雷軍還真是能「做長線大買賣的」啊。

華為不可能收購小米的理由我認為有下面幾個。


第一,企業文化或發展目標不同,基因完全不一樣。小米是徹底的互聯網公司,華為是傳統的電信設備商,雖然投入了一定互聯網運作,但本質沒有變,只可能局部向互聯網靠攏,企業文化不會有大的變動。互聯網公司決定了其必須重視營銷與市場關注度,這與華為的企業文化本質是矛盾的,華為注重低調的發展,工程師和官僚文化嚴重,缺少必要的靈活性,缺少對消費者的理解和關注,這也和運營商業務是主營業務有關。收購一個文化基因完全不同的公司,勢必在經營和發展上出現嚴重衝突,除非華為領導層腦袋秀逗了。


第二,華為終端的業務和小米高度重合,二者競爭力短期來看相當,但長期發展,小米存在嚴重短板,華為沒必要做這樣一個划不來的買賣。小米的競爭力核心技術上看是MIUI,運營方面看是營銷策略和粉絲群體,人力上看是雷軍的個人眼光、能力以及人脈。短板是缺少核心專利、硬體核心器件供貨風險,而這兩個都是小米擴大經營走向海外的重要風險,和高通、聯發科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擺在這裡,肯定讓雷軍難受,而專利的限制讓小米只要走出國門遇到最直接的門檻,印度被愛立信起訴就是例子。這兩個核心問題在華為基本都不存在,核心器件上,高通、聯發科都有用,而現在的旗艦機都開始用海思(華為晶元設計部門)自己研發的晶元Kirin,而華為手機在國外已經銷售了很多年,基本上還沒有遇到專利方面的門檻,也得益於和其他大公司的交叉專利授權(華為發明專利數是國內No.1,歐洲Top15,美國Top50),而華為的弱點是營銷策略戰五渣,市場響應慢,內部規劃有些混亂。智能手機市場就那麼大,兩家公司在手機領域再往上發展就快會遇到瓶頸了,最後很有可能就定格在小米的體量和華為消費者BG相當,或者略高一些,總體只有華為的三分之一。


華為對主要競爭對手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低成本切入,快速研發新產品,先佔據市場,然後蠶食,最終形成產品質量基本相當、而成本有優勢的局面,最終打敗對手。收購的情況很少見,而且華為主營業務領域,門檻相對手機行業高出不少,合併案有一些,但大型收購在華為身上還不是很常見。有兩個例子需要講一下。當年任正非所倚重的副總李一男離職創辦港灣網路,和華為直接競爭,讓任正非震怒,最終的結果是華為直接強行收購港灣網路,多少有點泄憤的味道。另一件事情是多前年和UT斯達康小靈通競爭,華為內部的一個策略是,直接做低價小靈通手機,強行擠佔市場,用自身小靈通業務的虧損,直接拖垮對手,不給對手做大的機會,有錢就是這麼任性。

所以說,華為終端利用榮耀品牌肯定會繼續和小米死磕下去,和聯想、中興、甚至魅族在國內形成相持的狀態(國外小米估計若干年內都不會有大的進步,學費是必須要交的),而小米能做多大就要看雷軍在其他業務上能做多大了。


最後,利益相關:相關行業從業者


過了這麼長時間了,華為手機子品牌榮耀的銷量都已經超過小米了。所以根本就不可能的。

再說,個人覺得如果華為要收購還不如收購魅族呢,起碼設計驅動,有自己的東西。


希望大家先搞明白華為有沒有可能上市,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姜Gary自創的品牌halyang?
比較便宜大眾的適合年輕人的男裝品牌有哪些?
好的男士襯衫品牌有哪些?
女生帆布鞋有哪些品牌推薦?
男士羽絨服有哪些品牌推薦?

TAG:品牌 | 手機 | 收購(Acquisition) | 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