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東林黨?
功過大體說一下,或者是否也是政權的顛覆的始作俑者?
萬曆年間,一些下野官員,聚在一個叫東林書院的地方講學。當然了,他們並不是單純的在講學,更是時刻關心政治。總而言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隨著時間的發展,以東林書院為大本營的文人、官員,那是越來越多,後來隱然成了帝國的在野黨。他們以批評政府工作為己任,而且批評得越來越肆無忌憚。[注]
[注]:錫爵嘗語憲成曰:當今所最怪事,廟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憲成曰:「吾見天下之是非,廟堂必欲反之耳。」
王錫爵作為政府高級官員,認為東林黨在反對政府工作時,只為了反對而反對。
顧憲成作為東林書院的首席大佬,則認為政府從來沒有干過一件正確的事,所以才會讓他們事事反對。
這兩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以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完全相反。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兩個人顯然都承認,只要是政府幹的事,東林黨就反對。
不管怎麼說,東林書院依靠輿論,漸漸成了帝國最強大的一股政治力量,並且認為自己代表正義。
關鍵是,明帝國滅亡後,那些學界大佬們,大都和東林黨有著很深的淵源,所以後來的歷史書上,難免會變成一個童話故事。總而言之,明末的歷史,有一個代表正義的東林黨,始終和代表邪惡的邪黨、閹黨、閹黨餘孽作鬥爭。[注]
[注]:廷臣漸立門戶,以危言激論相尚,國本之爭,指斥營禁。宰輔大臣為言者所彈擊,輒引疾避去。吏部郎顧憲成講學東林書院,海內士大夫多附之,「東林」之名自是始。既而「梃擊」、「紅丸」、「移宮」三案起,盈廷如聚訟。與東林忤者,眾目之為邪黨。
東林黨作為一種主導社會輿論的力量出現,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的發展的基礎上。總而言之,隨著交通、媒介的發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個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能夠主導社會輿論的政治力量,終於可以出現了。
中國在十六七世紀時,開始具備這種基礎。但是這種基礎,是非常薄弱的,所以這種力量想存在,還必須有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政治基礎,那就是統治者比較開明。
東林黨在萬曆、崇禎年間,一直都翻雲覆雨,在魏忠賢統治時期,馬上就銷聲匿跡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魏忠賢不給這種力量存在的機會,於是整個帝國遂響徹著廠臣公、廠臣廉,廠臣愛國愛民的聲音。
當然了,在康熙、乾隆年間,東林黨這種政治力量,也無法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偉大的康熙、乾隆皇帝,不給這種力量存在的機會。在這麼偉大的時代里,一個人還要大肆非議皇帝、非議政府,你這是想幹什麼?
面對這種事實,許多人總認為,萬曆皇帝太昏庸了,所以人們才會撲天蓋地的非議他;康熙、乾隆太偉大了,所以人們才會沒完沒了的稱頌他們。
我實在奇怪,這得多豐富的社會常識、歷史常識,才能得出這種結論啊!
不過也難怪,在東林黨極盡片面的說詞中,在滿清近三百年政治宣傳下,這段歷史,早已被扭曲了。
就我的觀點,被大家公開非議的政府,未必是罪惡的政府。因為政府被大家公開非議,從另一個側面可以證明,在它的統治下,有所謂的言論自由。
但是被大家齊聲讚美的政府,肯定是一個罪惡的政府。因為能出現這種結果,通常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誰敢亂說話,就會被政府法辦。失去這種原因,實在無法想像,一個政府會被大家齊聲稱讚的。
認為控制社會輿論,就可以佔據政治主動權的人,通常都會信奉戈培爾的一句話,謊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不論他們是否知道這句話)。所以他們都會極盡美化自己、醜化對手之能事。
在這種背景下,明末官場上,遂開始出現兩類官員:一類是憂國憂民的、為國為民,就是不為自己的東林黨;一類是為了升官發財,不管國家興亡百姓死活的邪黨、閹黨、閹黨餘孽。
這本身就讓人覺得,這段歷史有些像童話故事。更神奇的還在於,不論哪類官員得勢,帝國無貪不官,無官不貪的事實也從未改變過。不論哪類官員得勢,帝國軍事、政治、經濟全面惡化的事實,也從未得到過改善。這本身證明,所謂東林黨如何之何,所謂邪黨、閹黨如何如之何,只是政治宣傳的產物。
東林黨之所以會成為正義的化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是因為他們宣傳的東西,與滿清的政治宣傳合拍了。
總而言之,明帝國曾出現眾多代表國家、百姓利益的正義之士,但是因為大明皇帝昏庸、殘暴、邪惡,所以這些正義之士的願望落空了。
問題是,如果大明皇帝真的昏庸、殘暴、邪惡,東林黨靠什麼存在呢?魏忠賢一聲令下,能讓東林黨銷聲匿跡,萬曆皇帝肯定也有這種能力。
更主要的是,無論天啟皇帝,還是崇禎皇帝,都曾重用過東林黨,也讓帝國政府出現所謂眾正盈朝的局面。結果呢?就是草驢換了一個叫驢。
在網路時代,大家可以接觸到更多不同視角的資料。人們自然會發現,只要是政治集團、政治人物,誰也不會是正義的化身,誰也不會是邪惡的化身。因為讓他們自己去說,他們都是代表正義的,與他們作對的人代表邪惡;讓他們的敵人去說,一切就會反過來。
最簡單而言,說起朝鮮戰爭,你讓美帝國主義去說,肯定是他們為了解放全人類,才不惜進行這場戰爭;你讓我方去說,肯定是我們為了解放全人類,才不惜進行這場戰爭。總而言之,在大家的筆下,都是自己代表正義、對方代表邪惡。
再簡單而言,說起解放戰爭,你讓蔣匪幫去說,肯定是他們代表正義,所以他們失敗了,全國人民就開始不幸的生活了;你讓我方去說,肯定是我們代表正義,所以打敗了蔣匪幫,老百姓終於得自由、得民主、得解放了。
東林黨、邪黨(或閹黨)之爭,如果資料足夠豐富,其實也是如此的。
從這層意義上,在分析明末歷史時,我們應該把東林黨、邪黨(閹黨),置於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如果一開始就認為東林黨是正義的,邪黨(閹黨)是邪惡的,那我們永遠也無法看清這段歷史的真相。
所謂東林黨為國為民、憂國憂民,無非是因為他們,一直在肆意非議帝國皇帝、政府。
問題是,如果非議政府、皇帝,並沒有顯而易見的危險,相反還有顯而易見的利益,那一個人、一個利益集團,肆意非議政府、皇帝,有什麼了不起的?
東林黨肆意非議政府、皇帝,結果呢?東林黨的普遍成員,不斷混入官場,並且官職一再上升。
東林黨因此承受的風險,有多大呢?其實是非常小的,至少明帝國政府很少因此打擊他們。
也許有人會說,東林黨為了與閹黨相爭,讓閹黨殺了好多人。
問題是,東林黨在和閹黨的鬥爭中,死於非命的人,說來說去,也就十來個人。而閹黨在黨爭中,死於非命的人,卻有二十多個人。從這層意義上,當閹黨比當東林黨更危險。
也許有人會說,加入閹黨,意味著可以迅速陞官。
問題是,加入東林黨,也意味著可以迅速陞官呀。因為許多東林黨人,也是動則連升三級,一步登天。
東林黨主導了當時的社會輿論,拿到現在來說,就相當於一個利益集團,控制了一家大型媒體,它可能產生的影響力,誰也不能低估。
東林黨主導了當時的社會輿論,自然會有許多官員,想和東林黨合作。
一切是顯然的,某個官員願意滿足東林黨的利益(提攜東林黨成員當官,或是給東林黨造勢),東林黨就會把他包裝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之士。當然了,與此同時,還可以無限醜化他的政治對手。
最初,比較有遠見的官員(鳳陽巡撫、漕運總督李三才),最先發現了東林黨的這種價值,於是就開始和東林黨合作。當然了,東林黨自然開始為李三才大造輿論。總而言之,李三才廉潔、能幹,是帝國的棟樑之材,應該到帝國中央政府主持工作。[注]
[注]:會內閣缺人,建議者謂不當專用詞臣,宜與外僚參用,意在三才。及都御史缺,需次內召。由是忌者日眾,謗議紛然。
如果東林黨說,顧憲成之類的人廉潔云云,他們的政敵也許懶得去反駁。因為顧憲成之類的人,一直待在清水衙門,就算有貪腐行為,肯定也比普遍官員輕微。
問題是,李三才作為一個巡撫,而且還主管漕運那種肥缺,如果說他能保持廉潔,那就好比說母豬也會上樹一樣。
在這種背景下,東林黨的反對者,就揪住這件事不放手。總而言之,大家一塊證明,李三才是一個大貪官。更間接證明,東林黨就是一個妖言惑眾的團體。雖然東林黨賭咒發誓,李三才就是一個大清官。問題是,越來越多的證據都表明,李三才就是一個大貪官。
李三才是不是貪官的爭論,最後驚動了皇帝。於是皇帝就派人介入調查。結論呢?李三才就是個貪官。這一折騰,李三才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關鍵是,史書蓋棺定論,也說李三才不是清官。[注]
[注]:三才才大而好用機權,善籠絡朝士。撫淮十三年,結交遍天下。性不能持廉,以故為眾所毀。
當然了,許多人依然願意相信,李三才不是大貪官,因為魏忠賢一夥拚命攻擊的人,怎麼可能是大貪官嗎?關鍵是老一輩東林大佬,都一致標榜人,怎麼可能是大貪官嗎?
[注]:其後擊三才者,若邵輔忠、徐兆魁輩,咸以附魏忠賢名麗逆案。而推轂三才,若顧憲成、鄒元標、趙南星、劉宗周,皆表表為時名臣。故世以三才為賢。
問題是,李三才並不是在東林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更主要的是,李三才成長於明末腐敗的官場上,還一路爬上鳳陽巡撫、漕運總督的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幹得風生水起,說他兩袖清風,誰信呢?
從李三才的事件,我們大約可以看出來,東林黨運作的基礎是什麼。
總而言之,東林黨控制了社會輿論,許多官員希望利用這種社會輿論,於是就相互勾結、利用。最後呢?與東林黨合作的官員,都被美化了;不與東林黨合作的官員,都被醜化了。最後官場被分為兩類人,一類是和東林黨合作的清官,另一類是不和東林黨合作的貪官。
如果東林黨從未掌握過權力,東林黨那套蠱惑人心的言論,自然可以騙過涉世未深的小皇帝。問題是,東林黨掌握過權力,而且掌握的權力非常大。[注]
[注]:東林勢盛,眾正盈朝。南星益搜舉遺佚,布之庶位。高攀龍、楊漣、左光斗秉憲;李騰芳、陳於廷佐銓;魏大中、袁化中長科道;鄭三俊、李邦華、孫居相、饒伸、王之寀輩悉置卿貳。
結果呢?帝國的局面並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相反因為他們的介入,變得越來越亂。
事實上,天啟重用魏忠賢為代表的太監,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當然了,後來崇禎重用太監,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
這就好像,你開了一家公司。有幾個人,跟你吹得天花亂墜,總而言之,你重用他們,就能如何如之何。問題是,你重用他們之後,公司業績沒有任何好轉,反而越來越差。他們卻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總而言之,怨這、怨那,就是與他們無關。面對這種事,你肯定也想拿板磚拍他們。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東林黨出現後, 黨爭為什麼會加劇
本來呢?帝國的人事調整,雖然一直競爭的非常激烈。但是總的來說,很少演變成勢如水火的相互詆毀。因為在通常情況下,決定官場人事調整的是權力、地位、人脈,而不是靠打輿論戰。所以官場上雖然一直存在拉幫結派,但是總的來說,大家在相互攻擊時,都是有分寸的。
但是東林黨一介入,馬上就變成另一回事了。
因為東林黨在參與這種利益博弈時,主要靠的就是引導輿論、甚至是控制輿論。所以東林黨在參與相關博弈時,就把這種法寶應用到極致。總而言之,與他們的合作的人,就隨心所欲的吹捧美化;不與他們合作的人,就隨心所欲的詆毀醜化。這樣一折騰,官場之間的爭鬥,就變成了正義邪惡大戰。
在這種背景下,官場的內部矛盾,遂演變成了敵我的矛盾。
最後的結果,官場鬥爭就對人不對事了。總而言之,你是我們的人,就是正義的化身,就是一心為國為民的;你不是我們的人,就是邪惡的化身,就是一心禍國殃民的。
在東林黨的宣傳中,他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並且一直在與那些禍國殃民的邪黨、閹黨、閹黨餘孽在作鬥爭。
當然了,在邪黨、閹黨、閹黨餘孽的宣傳中,帝國出現了一股邪惡的勢力,他們架著為國為民的旗號,不折手段的謀求私利。帝國的局勢之所以越來越亂,就是因為有這股力量在瞎搗亂。
官場競爭到了這種境界,你說它能不激烈嗎?
東林黨人奉公廉潔,忠君愛國,一心為國,兩袖清風,身有傲骨,心憂天下,與閹党進行了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的的鬥爭,並在崇禎一朝取得完勝,扳倒魏忠賢一黨,為大明陷入財政困境、加速滅亡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東林黨人為民請命,堅決反對朝廷與民爭利,阻止了大明皇帝徵收商稅和開海的不良企圖,保護了「人(士)民(紳)」的利益,至於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等,連皇帝都不敢提! 國庫無錢?找小民加征田賦就可以了。蟻民死活關我等屁事,士紳才是國家統治基礎! 如果皇帝昏庸,直接用紅丸殺之,接著來個移宮案,以擁立之功脅迫皇帝,真乃有大功於社稷也。
東林黨官員堅決維護士紳利益,全心全意為地主和士紳服務,維護了大明正統,真是令人蕩氣迴腸,天下正義之所在。
由於大明皇帝多數昏庸無道,寵信閹黨,加之陝西一帶亂民紛起,在國家生存之機居然扯旗造反,真是罪大惡極,導致大明滅亡,實非東林之過也!
滿清征服中國時,看到這樣一個為民造福的新興朝廷,為了避免生靈塗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廣州大屠殺等),繼續為民造福(剔發易服、跑馬圈地、鐵杆莊稼、禁海、文字獄),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不顧年老體弱(水太冷)紛紛直接投降了韃子!這種忍辱負重為國家的氣節,是多麼高尚啊!
在我看來就是披著羊皮的狼…
東林黨人看似是與魏忠賢的閹党進行鬥爭,貌似是正與邪的較量,但已經到了為反對閹黨而反對的地步,清朝吸取明朝教訓而定義為「黨爭」,可見並不是簡單的正反面之爭,而是殘酷的政治鬥爭,且已經到了不顧社稷不顧明朝利益的地步,只是閹黨歷來為統治者所厭惡,為歷史學家所詬病,而且閹黨做的也有很多不符合儒家倫理,因此才極力反對閹黨而抬高東林黨。因此這本質上就是政治利益集團的鬥爭!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不代表正史觀點,如果有不認同地方請諒解!
東林黨在現代有個特神似的傳承,民進黨。
民進黨在台灣能鼓搗成啥樣,當年的東林黨基本上在明朝就是鼓搗成啥樣。
簡言之:只會黨爭不會幹實事。在野的時候把持輿論,「台上的沒一個好東西」;讓他們上台,他們就是為了黨爭而黨爭,為了一己私利瞎折騰。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什麼事情都能神奇的攪和成對整體最不利的局面上去。
晚明是先有外患而後有內亂。
嘉靖期間本來軍方在東北還算正常控制,東林黨瞎折騰,把李成梁給弄一邊玩去了,然後努爾哈赤做大;本來按照李成梁的路子是「誰弱扶持誰」,玩的是平衡路線;努爾哈赤還弱的時候就扶努爾哈赤,結果換上台的東林黨人跟努爾哈赤玩的那叫一個熱乎,人家都尾大不掉了還玩,終於成了禍害;
等努爾哈赤做大正式甩掉明朝任命的官銜自立後金,東林黨這幫嘴炮指揮軍隊去打,你想想後來的老蔣怎麼打仗,當年的東林黨就怎麼打仗。自己不敢上前線,但是又怕功勞被武將立了;於是永遠都是「多路圍攻」,效率怎麼低怎麼來,幾個武將各領一對,必須分開;這不叫互相配合,這叫互相掣肘。薩爾滸一戰,精銳死了那麼多,努爾哈赤的冷兵器部隊直接拿到了大量明軍的先進裝備當補給。
後來天啟皇帝任用魏忠賢,好不容易壓下了東林黨的氣焰,各種爛攤子剛收拾起來,偏偏天啟皇帝自己出事了。
繼任的崇禎皇帝又被把持了輿論的東林黨忽悠了好幾年,等到崇禎皇帝也發現不對開始疏遠東林黨的時候,已經不好整了。
關外後金已經徹底成了氣候;
東林黨控制著關寧軍和遼東防線這個晚明最大的無底洞;每年幾百萬兩的銀子軍餉投給關寧軍,全國各路軍隊排名第一,但是從關寧軍成軍到崇禎上吊,百無一用!滿清都看出來了,故意長時間留著關寧軍和寧錦防線這個晚明的爛瘡不滅。
為了填無底洞,明朝財政崩潰;
東林黨控制著東南官僚資本,不許在那邊收稅;
財政窟窿在腐敗的官僚體系之下幾乎全壓到了北方產出更低的農田上。張獻忠就是這麼來的;
為了節約資金,裁撤部分驛站。偏偏有個被裁撤驛站的失業工作人員後世大大有名,叫做李自成;
後來南明小朝廷組織北伐,史可法忠則忠矣,但卻是個軍事廢柴。集中了那麼多的軍力,被人家南下清軍一天報銷,後來的江陰小縣還能堅持80天呢好不好!!!
等史可法這種人在東林黨,軍事廢柴但是好歹還算忠心不二的人物也完蛋了,像錢謙益這種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貨終於趕緊去抱新主子的大腿了。
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那些廿四孝,甚至隨便一搜就能看到的婦女纏足,都特么是那個時代遺留的痕迹阿!!!!
研究這個可以先從東林黨的死對頭------以魏忠賢為首閹黨說起
魏忠賢的稅收政策是恢復了萬曆年間的稅收政策,以商稅、礦稅、海稅為主。在明末,以文官士大夫集團為核心的高層地主階級基本把家族的觸角伸向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許多文官的親戚紛紛經商,或織造、或漕運、或開礦、或參與牙行、或對外貿易,基本上都是依靠了家族當官者的權勢,打開經商方便之門,大致相當於我們八十年代遍布全國的「官倒」「軍倒」,東林黨就是這一保守勢力集團的代表。
這一特權階層的形成,很明顯侵蝕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權力尋租的普遍盛行讓正常的生產生活難以為繼,民亦窮、國亦窮,唯獨富了中間的官僚士大夫階層。
但是萬曆皇帝畢竟是一國之君,還是要講究情懷與道德的,但是魏忠賢可不是這樣的人,你道德敗壞,魏公公比你道德還敗壞,你耍手腕,魏公公手腕比你還狠。通過強大兇狠的政治打壓,將東林黨壓制下去,然後各種針對官商士紳階層的稅收紛紛落實,還捎帶著處理了一下盤踞各地阻礙國家稅收政策的黑惡勢力,嚴格來說,不論魏忠賢的本意如何,在當時的大明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反而所以魏忠賢執政幾年是遼東局勢最好的幾年,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率兵來犯,明朝勝,斃傷數千。
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寧錦之戰,皇太極率兵來犯,明朝勝,斃傷萬餘。
毛文龍抗金:1621年毛文龍以近200人進攻長山島等海島,之後與鎮江中軍陳良策等合作,趁清軍主力去雙山抄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導致城中空虛的機會一舉奪下鎮江,史稱鎮江大捷。
1623年毛文龍屬下張盤率領兵民合編的隊伍,攻打金州,一舉而下,並繳獲後金軍火器「大小炮銃一千零十四位,硝磺連葯五百六十斤,大小鉛炮子七千三百零二個。」隨後,又在袁可立的策應下乘勝收復了遼東半島南端的要塞旅順,以及望海堡和紅嘴堡,使得遼南數百里之土地,重歸於明朝。
1623年9月努爾哈赤打算攻打山海關,毛文龍親統三萬大軍,據史料記載其實其中有不少是飢餓的百姓,他們跟隨著毛文龍一起去希望能搶到滿清的糧食。九月十三日,毛文龍率部攻克董骨寨,激戰至十六日,佔領牛毛寨、閻王寨,將後金守敵全部消滅。十七日,後金軍反攻,想奪回三寨,毛文龍設伏以待,將後金軍包了餃子,大獲全勝;之後再取得了「烏雞關大捷」。兩次勝利斬殺清軍700多人
1623年10月張盤收複復州和永寧,後金不甘心失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反擊,張盤於城中設伏,再次大敗後金軍,「斬獲無數」,後金軍「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
1624年正月初三,後金利用海水結凍,以萬餘騎兵繞襲旅順,想報上次失敗之仇。張盤死守城池,火藥用盡,猶堅守不降。後金軍無計可施,遣使議和,張盤立斬于軍前,復於旅順城外設埋伏,大敗後金軍,後金軍只得撤走。
幾次重要的勝利全部是在魏忠賢執政的那幾年。原因也很簡單,軍餉給的足。
然而當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後,閹黨覆滅。東林黨復辟,商稅、海稅各種相關的稅收全部廢除。就算沒有廢除的稅收,也因為利益集團的阻撓沒法落實到位。東南江浙地區的稅收根本收不上來
於是朝廷的財政立刻吃緊,崇禎元年,寧遠士兵以張正朝、張思順為首,歃血為盟,欲討回欠發的四個月薪餉,他們攻入幕府,捉了巡撫畢自肅、總兵朱梅等,向兩人索錢。畢自肅表示無力支應,事實上在此之前,畢自肅曾經九次向朝廷申報欠餉,朝廷都不理會。其實畢自肅親兄畢自嚴是戶部尚書,主管財政,因為財政吃緊,也只能不聞不問。此時,距魏忠賢身死僅僅七個月,而欠餉已達四個月之久,真可謂是「立竿見影」。
接下來我們來淺談一下東林黨:
首先,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東林黨」之「黨」,是朋黨而不是近代政黨。這句話來自百度百科不存在異議了。
東林黨執政期間,不整肅國家財政,不興修農田水利,不整頓軍屯軍備,不打擊豪強惡霸。他們都幹什麼了,一門心思地搞政治鬥爭,天天舉著理學大棒打人——說這個人不道德,那個人不合格,誰誰誰應該罷免,誰誰誰當堪大任。
反對宦官干政,積極減稅,是東林黨的的主張。比如李應升反對關卡重重、商稅繁多,要求執政者「愛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於途。」同時積極鼓吹藏富於民(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對於當時的大明來說,富裕的東南地區收不到稅收,只能去盤剝西北西南地區的農民,結果壓出來了一個李自成。
當然比起閹黨來說,他們的內鬥也從沒停過,東林黨與對立各派之爭,圍繞著是否擁立朱常洛(神宗長子)為皇太子這條主線,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中激烈爭鬥,這中間,雙方都利用京察制度作為打擊對方的手段。
梃擊案發生於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五月。一天,有個男子手持棗木棍,從東華門直奔內廷,闖入皇太子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打傷了守門的侍從,一直闖到前殿檐下才被抓住。神宗下令審訊。負責審問的浙黨官吏,說這個名叫張差的男子是個瘋顛病人,企圖糊塗結案,而內閣首輔、浙黨首領方從哲也不提出深究。東林黨人、刑部主事王之寀通過單獨提審和與刑部許多官員共同審訊,迫使張差供出:是名叫龐保和劉成的兩個太監,「令我打上宮門,打得小爺(指太子),有吃有穿」。這兩個太監是鄭貴妃宮內的。朝中的東林黨人和不少官員據此推斷,這是出於鄭貴妃及其兄鄭國泰的陰謀,於是堅決要求徹底追究。神宗只得親自出面,在慈寧宮召見群臣,下令立即將張差斬首,又把鄭貴妃宮內參與此事的兩個太監在內廷打死,草草了結了這件大案。而王之寀遭到反東林黨一派官吏的攻擊,神宗將他削職為民。
紅丸案: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病死,皇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得病,宮廷醫生崔文升進了泄葯,光宗服後病勢加重。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方」,光宗服了他進奉的兩顆紅丸後,不出一天,在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日突然駕崩,於是廷臣大嘩[16] 。首輔方從哲還擬旨賞賜李可灼白銀五十兩,更激起了朝臣的責難。東林黨人楊漣、惠世揚、高攀龍等先後上書,指出故意用泄葯的崔文升是鄭貴妃心腹,責問方從哲為什麼加以庇護。還聯繫梃擊案,聲稱張差謀逆,是鄭國泰主謀。由於鄭氏集團和方從哲的阻撓,此案未予追究,直到1624年(天啟四年),朝廷才判處李可灼遣戍,崔文升貶謫到南京。
移宮案:光宗剛剛繼位時,鄭貴妃為了控制他,將自己宮中的李選侍(選侍是沒有封號的宮嬪)送給光宗,很得光宗的寵愛。光宗死後,由十六歲的皇長子朱由校繼位,李選侍也應立即遷出宮內正殿乾清宮。李選侍企圖挾制朱由校以弄權,仍與朱由校住在乾清宮,不肯遷出。她還讓心腹太監盜竊宮中珍寶去賄賂首輔方從哲;又放出空氣說皇長子年幼,宜由李選侍以太后身分垂簾聽政。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人指出,皇長子已經成人,並揭露說,這是「將借撫養之名,行專制之實」。惠世揚更大膽指斥「李選侍原為鄭氏私人,麗色藏劍」,並指責方從哲通過內監得賄,同她勾結。在這場爭議中,鄭貴妃、李選侍、方從哲不僅理虧,而且他們當時還沒有掌握最高權力,所以東林黨人終於佔了上風。李選侍移出了乾清宮,朱由校在東林黨人支持下,擺脫了鄭貴妃、李選侍的挾制,於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初六日即位,是為明熹宗。
種種事件導致不少文官集團最終倒向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
最後東林黨的結局如下:東林黨人的結局大致可以分為:除了瞿式耜、黃道周、劉宗周類型的抵抗殉國派,部分都投靠了後金:
錢謙益,大清禮部侍郎
吳偉業,大清國子監祭酒
龔鼎孽,大清禮部尚書等等
然而投降了大清之後,大家可以去看看南北黨爭,你會發現:內鬥,,,他們根本停不下來。說句實話,比爛的情況下,明末閹黨可能是個比東林黨更好的選擇。
明亡於黨爭,閹黨爛貨,東林黨也不是什麼好鳥,政治體制僵化到一定程度,就只剩下兩派人爭鬥了。現在喜歡吹東林黨,覺得氣節多了不起,都是狗屁,明末全部的讀書人加起來,氣節還不如一個典史閻應員。
上聯:平時袖手談心性,頭皮癢
下聯:臨事一死報君王,水太涼
橫批:眾正盈朝
東林的對聯改一改
風聲雨聲餓殍聲 聲不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先摟錢
這比較合適
閹黨是家犬,東林是野狗東林黨和現在的公知很像啊,提出的問題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少。本質上我覺得明末東林黨就是一夥利益團體為了保護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放棄了長遠的國家利益。
東林黨背後是大地主,閹黨背後是皇權。就團體而言無關對錯,只講利益。大明到了晚期土地兼并導致財政凋零,所以閹黨的斂財政策才會出台,當然大部分都在各過程中的貪污了,然而確實能替皇帝和朝廷增加點銀子,雖然手段和方式下作了點;然而東林黨的產生基礎就是反閹黨,反斂財,最好皇明破產算了,反正朝廷還有我們在,這種對抗直接導致就是朝廷入不敷出,控制能力不斷下降,國力衰弱,最後就玩完了。
說到底,這倆貨總體而言都不是什麼好鳥,但具體到個體閹黨並非都是亂政,東林黨也多得是敗類小人。
它只是個政治團體,正事是辦了不少,該有的毛病也一個不落。
浩然正氣錚錚鐵骨有,自私自利禍國殃民也不少。
明不亡於它,也沒是因為它重新興盛。
別美化別醜化,它只是個朋黨,怎麼看別派就怎麼看它。
所以,沒什麼好評價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楊漣、左光斗、六君子、七君子、五人墓碑記……
錢謙益之流也配稱為東林黨?頂多帶路黨。東林黨的魂魄全埋葬在閹黨的詔獄了……
形右而實左,貌公而多私
號稱最有骨氣的人,最後由黨魁領著全投降了
一群不交稅的玩意,也配談政治,也有臉說愛民報國嗎?
漢以後的中國社會,在權力和責任上是徹底分離的。士農工商,農民承擔大部分財政負擔,商人不依附於權貴就幾乎無生路,但他們卻一點權力都沒有,還有兵役徭役等等等等。
讀書人,或者叫士紳階層,掌握著國家的資源和命脈,卻沒有任何付出。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結黨擴權,也真是臉皮厚得沒邊了。
No taxat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這幫人心裡是真的不明白嗎東林黨繼承了文官集團黨同伐異舍國家為小家的優良傳統,堪稱無恥之尤!
東林黨之前的的士大夫什麼下場,懂點明史自然清楚,深刻反映了什麼叫統治階級分贓不均,不討論明清的專制集權,用民族主義解構明史那是耍流氓
為什麼這麼多人把明亡的責任都推於東林黨人?
是覺得魏閹屠戮的不夠?
難道攻訐東林黨人的「宣昆黨」、以及齊、楚、浙三黨都是君子?
緣何後來之復社尚以東林為楷模?難道黃宗曦、顧炎武等人也都是小人?關於東林黨和「閹黨」的部分,我覺得介於:
1、明亡之前,東林黨一直掌握輿論,
2、東林黨投誠滿清那麼多,
3、滿清立國需要,
4、黨爭文人善於玩弄筆墨,
所以,「閹黨」的危害部分應該是被放大過,而東林黨的危害被縮小了,功績被放大了...
所以我認為,東林黨的危害被低估了
PS:謹防公知混入政府隊伍,現在都已經有不少大學教授、高中老師的公知了
東林黨怎麼了?背著這麼大的黑鍋。也就一派系而已。明末派系多了去了。再說了,崇禎朝17年,有50個內閣大臣,屬於東林黨的也就11人。崇禎朝17個首輔,東林黨也就3個,周道登、韓爌、成基命。這三個老兄,周當了6個月首輔,韓當了1年,成也當了6個月。就這亡國也算在東林黨頭上?笑話!
推薦閱讀:
※故宮裡有哪些根據滿族習俗改造過的地方?
※明朝皇帝和他們的兒子之間有什麼有趣對話,日常交流嗎?
※明清兩朝那個朝代的詩詞成就較高?
※明嘉靖皇帝為什麼沒有避正德帝朱厚照的諱,仍然叫朱厚熜?
※為什麼魏忠賢和客氏能禍亂朝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