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有哪些根據滿族習俗改造過的地方?

除了匾額上的滿文,還有哪些是根據滿族習俗增減改造過的?


最典型的是坤寧宮,外檐裝修用吊搭窗、正門偏東,作為滿洲祭神場所的其中四間,內部作三面連通的萬字炕,設置煮肉鍋灶,殿後砌磚煙囪,都是很明顯的滿洲習俗,與瀋陽故宮的清寧宮近似。

寧壽宮、皇子居住的南三所中殿(下圖,現內部裝修已不存)也大體是這樣的格局。


前面@新水令 桑已經說過了中軸線上的坤寧宮,俺再補充幾個:

1、箭亭
中軸線東側,景運門外南側

順治四年初建,是皇帝和皇室成、滿蒙親貴在宮內比試騎射的地方。雖然名字叫「亭」,實際是闊面五開間,深三間的宮殿,裡面有《訓守冠服騎射碑(下馬即亡碑)》石碑,乾隆御書,內容為重申太宗皇太極戒後世訓守衣冠儀制、不忘滿洲騎射舊俗的聖諭。

2、索倫杆子

坤寧宮前東南有一個石基台,原本是插高木樁,木樁頂部的斗里放上糧食、豬下水等,供烏鴉叼啄食用,屬於薩滿祭祀風俗。
除坤寧宮外,故宮內外還有其他幾處

3、圍房與連房
正式名稱叫「值房」,即在故宮城牆的內側、城牆的內側與筒子河(護城河)之間、午門外等處的建築,都是一長溜房子,供宮監、警衛、上朝人員休息換班,或用作倉庫、柴米庫房。
值房在明朝就有,數量僅有36座;清代,因為八旗內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還有內務府這一機構,導致八旗禁苑護軍和內務府蘇拉等人數大增,因此在故宮宮城牆內外,擴建了不少,值房達到700多間。
這是故宮東北角樓的老照片和今天的照片,在角樓所處城牆拐彎牆基外,屬於城牆與筒子河之間的部分的房子,就是一處供巡邏護軍住宿的值房。兩張照片對比,明顯,保留至今的值房建築規模縮小了,樣式也變了。

4、軍機處值房
故宮裡面有很多值房,其中最有名的一處,就是位於「天街」的把西頭,也是乾清門外西側的軍機處。軍機處是什麼機構,想必就就不必俺再贅述了。

5、內務府
清朝吸收了明朝閹宦亂政的教訓。不過,自己設立了一個叫內務府的機構,負責掌管宮廷事務。
內務府里,都是上三旗包衣,但是因為挨著皇帝近,裡面有不少人,權勢比正身滿人還大。
晚清有民間俗語「房新書矮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話大禮多用錢急,住家必是外八旗。」
正因為這個特點,在故宮裡,到處都能看到內務府的身影。故宮內的西南位置,很大一片區域(下圖紅圈),全屬於內務府;除此之外,故宮內其他地方不少值房也是內務府,比如說軍機處所在的乾清門外,在設立之前,這處房子就是內務府值房。

未完待續啊,後面還有帶你驚悚的內容~~稍後有空再補上


我先不上圖了,其實扣個細節,故宮裡面的房子的內部有一個很滿族的特徵,就是坤寧宮東次間開門,進門三個鍋,薩滿教祭神用的,漢人可不信那玩意


在房梁隱蔽角落放置了藏傳佛教經典,還有薩滿神的牌位。


以前有高爾夫球場的,清兵入關後沒了。


坤寧宮

坤寧宮坐北朝南,面寬九闊,進深三間,明間開門,即中間對稱開門。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額仿上繪彩畫,殿宇項上垂脊獸的數目7個。有東西暖閣,東間作為卧室。明代坤寧宮嚴謹安分地扮演皇后起居室的角色,典雅、莊重,保持著典型的中原漢式宮殿的建築風格。但由於年代久遠和清代統治者對紫禁城的改造,明代坤寧宮的具體樣貌已無從考究,只能從史書記載中得知一二。清軍入關後,依據自身的需求對紫禁城進行改建,沿用明制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新修建坤寧宮,並於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照瀋陽故宮的清寧宮再次重修。清寧宮是一座具有典型的滿族風格特徵的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築。於東次間開門,俗稱「口袋房」。東稍間為暖閣,內分南北二室,均設火炕,為起居之用。西側外間為清寧宮舉辦便宴和薩滿祭祀之所,按滿族風格,清寧宮外間南、西、北三面設炕,俗稱「萬字炕」。改建後的坤寧宮,東一楹到東二楹為東暖閣,在東三楹前檐的位置上設宮門;改菱花格窗為直條格窗,即俗稱的「滿洲窗」。
坤寧宮西側四間,即第三楹到第六楹,按照滿族習俗改為薩滿祭祀的神堂,南、西、北三面設環形大炕,在炕上祭神,在炕沿鼻柱上掛著弓矢。進門對面設廚房,內有大鍋三口,為祭神煮肉之用,由於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和明代坤寧宮的室內裝飾截然不同。東暖閣並無太大的變動,只在北面一面設炕,而清寧宮東暖閣在東、南兩面設炕,炕上設置炕桌,炕櫃等。坤寧宮逐漸發展為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裡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除了婚禮之外,清代歷朝的皇后在元旦、冬至和她的生日(叫作千秋),率領貴妃等去朝見太后和皇帝禮畢後在坤寧宮休息,再到交泰殿升座,受妃嬪們的朝賀。坤寧宮經常的用途是祭神,每日朝夕祭、春秋大祭、求福祭、12月23日(農曆)祭灶等,都在坤寧宮的明間舉行。可以說清代的坤寧宮實際上已成為專供舉行皇家禮儀與薩滿教祭神的場所了。現在的坤寧宮,大致保持了順治十二年重修時的樣貌,成為中軸線上裝修及布局最具有滿族特色的宮殿。

滿族民居有四大怪一說,即口袋房,萬字炕,窗戶紙糊在外,煙囪豎在地面上。傳統滿族民居無論三間或是五間,均在偏東邊開門。開門間為堂屋,多做廚房,西屋設萬字炕,住長輩,東屋為下屋多住晚輩,以火炕為取暖工具。這些都是滿族人為了適應高寒地區氣候的結果。滿族發源於我國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冬季氣候十分寒冷,這種建築形式具有良好的防寒性,同時各屋連通,使室內空間開闊,便於宴飲和進行薩滿祭祀活動。坤寧宮建築形制由左右對稱改為「口袋房」,可以說是受到了滿族傳統住宅風格的影響。


寧壽宮

位於皇極殿後,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為寧壽宮後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
寧壽宮建於單層石台基之上,台與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燈籠矮牆。宮面闊7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頂。檐廊柱枋間為鏤空雲龍套環,枋下雲龍雀替,皆飾渾金,堂皇富麗。內外檐裝修及室內間隔、陳設皆仿坤寧宮。東次間開門,置光面板門兩扇,上為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牆,上安直欞吊搭窗。余各間均為檻牆、直欞吊搭窗。每間上部各安雙交四椀橫披窗3扇。後檐明、次間為門,每道門雙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間砌牆。室內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後檐設一小室,內置煮肉鍋灶。西側3間敞通,安木榻大炕,設有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為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為卧室,後檐設仙樓,東山牆辟門,可通廡房。寧壽宮兩側建廡房及南轉角與東西兩廡相連,兩廡各9間,均於南數第3、6間開門。殿後左右各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上安銅頂,為寧壽宮灶房及室內煙道所用。改建後的寧壽宮成為紫禁城內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
乾隆皇帝《寧壽宮銘》補記稱:「盛京大政殿後曰清寧宮,祖宗時祀神之所,祭畢,召王公大臣進內食祭肉。國初定鼎燕京,則於乾清宮後殿坤寧宮行祀神禮,一如清寧宮之制,至今仍循舊章。余將來歸政時,自當移坤寧宮所奉之神位、神竿於寧壽宮,仍依現在祀神之禮。」說明了寧壽宮改造的原因。


順便再在這個問題下多問一句,故宮建築的外部色彩搭配設計和內部裝潢在滿清之後改動的有哪些呢


欽安殿算不算?


推薦閱讀:

明朝皇帝和他們的兒子之間有什麼有趣對話,日常交流嗎?
明清兩朝那個朝代的詩詞成就較高?
明嘉靖皇帝為什麼沒有避正德帝朱厚照的諱,仍然叫朱厚熜?
為什麼魏忠賢和客氏能禍亂朝綱?
怎樣看待「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TAG:明朝 | 博物館 | 建築 | 清朝 | 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