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評價中國的影評人?
說實話有點得罪人:我腳趾頭寫的都比他們強。
無論學院派還是所謂的網路大神,連藝術鑒賞的門都沒摸著,《天註定》《白日焰火》這種一目了然的片子都看不懂,讓他們準確解讀《黃土地》《小武》《鬼子來了》《現代啟示錄》《小亞細亞往事》的質感和象徵,可能嗎?人道嗎?
一、
客觀評價中國影評人?
沒想到,中國影評人一向肆無忌憚地惡評那些中國「爛片」,現在輪到他們被評判了。
如果說中國電影界的水平落後歐美同行很多年,那麼評論界只可能落後更多。評價誰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影評人,總得有標準吧。
和書評、樂評相比較,影評相對來說是門檻最低的。
但門檻再低,也得有個基本素養。淺顯點說,獨立影評人的作用:
1.推薦大眾忽略的「冷門」佳片。從影史和藝術價值角度衡量一部電影,讓市場表現不佳的好電影能獲得更多的關注,讓真正有價值的影片被更多的人了解。
2.做電影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橋樑,觀眾在觀影中的種種疑惑,可以在影評人的優秀影評中找到答案。這裡我就不評價那些主流媒體影評人(紅包影評人)了,沒意思,這裡面的貓膩大家都懂的。
有慧眼做影評人,首先應具有以下能力:
1.經過訓練且獨立的審美能力
2.對電影史上的經典如數家珍,了如指掌。
3.通俗而不低俗的流暢文筆。前兩點最為重要,第三點做好了可以加分。但如果沒有1.2點能力做支撐,那麼影評很可能就淪為了普通觀眾的觀後感。
二、
評價中國影評人的水平,我一時無聊,想出了一個不怎麼科學的辦法(這是一種謙虛你造吧),
做一個取樣,讓一部分影評人進行一項測試。看看平均的得分怎樣。有人說,看電影,評電影,這些能力還能量化嗎?
我從《視與聽影史top250》榜單(代表歐美行業人士視角)、tspdt1000(1000部影史必看影片,取前300部)、《台灣影響雜誌-影史200部佳作》(代表台灣影評人的視角)、《世界最美100部》(代表法國影評人和學者的視角)這4個榜單中,抽取150部電影。
我找這150部電影有這麼幾個特點:
1.在影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在豆瓣關注度較低,看過數均低於2000人。
3.這些電影發行過高質量的dvd或藍光,且絕大部分都有中字,極小部分有英字,不存在絕版看不到的情況。
舉幾個例子吧,有格里菲斯、茂瑙、巴布斯特的默片,有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斯的類型片,有歐洲各位大師的代表作《德意志零年》《灰燼與鑽石》《復仇之日》《泯滅天使》。。。,有紀錄片大作《浩劫》《日月無光》《細細的藍線》。。。,有《大地之歌》《我是古巴》《西鶴一代女》這樣不屬於西方世界的電影傑作。不一一列舉了。
說實話,這些電影應該是一個獨立影評人,或者有志於做獨立影評人的寫手應該著重研究的,至少,應該找來看一看。我的取樣樣本,是從目前很火的某影評網站上隨機抽取的40個影評人。
其實做這個測試之前,我還對這群人的專業素養、影史閱歷抱有一種幻想,畢竟這些人不乏豆瓣重度用戶,標記的觀影量動輒上千,大幾千的也大有人在,這150部影史上如此有名的電影,應該已經反覆觀看並在豆瓣做出點評。
我使用豆瓣馬甲號標記了以上150部電影,並找到我曾經關注過的影評人的豆瓣主頁(有些不用豆瓣,只好作罷),根據「共同愛好」(即他看過並不給出低於2星評價)做出以下統計:XXXXXXXXXXXXXXXX
以下內容因不和諧已被屏蔽。由於有影評人朋友反饋說觀影量是他們的隱私,不適合公開討論,我已經將數據刪除。但從我個人看到的情況來推斷,只看了個位數的佔大多數。(當然不能排除在豆瓣不完全標記的情況。)我認為,就算不做影評人,一個普通的愛電影的影迷,也會渴望儘可能多得看這些電影。有什麼理由不去看呢?
我把「得分」較高的貼出來:
妖靈妖(66)大奇特(67)桃桃林林(49)帷幕(54)歡樂分裂(57)。看過的數目很少,那就該補課了,如果還打算認真對待電影史的話。
說完這些,其實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影評人過分苛責了。現如今,「影評」早就在電影產業里失去位置了,《大白鯊》《創戰紀》這些電影已經宣告了嚴肅電影評論的死亡,也宣告了「迷影」的死亡。所以,在這個年代,再也出現不了巴贊那樣的影評人了。這個年代,好的電影評論不能催生好的電影,導演、製片人、電影公司的高層也不再重視影評的意見。影評人的作用被市場宣發運作人員的工作所取代。
一葉可知天下秋,大概我國平均水平也就這個樣子了。歐美和台灣影評人選出的影史最重要的電影也就區區幾百部,如果我們的影評人連一半都沒有看過,那又能從何處去了解影史呢?如果連最基本的影史的都不了解,更別提更難培養的影像審美了,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區別,又體現到哪呢?如果影評人不具備超乎常人的影史儲備和電影審美,憑什麼讓普通觀眾聽你們的「主觀感受」來決定看不看這部電影?
--------------------------------------------------------------------------
今天這篇看起來頗有些爭議的東西上了知乎日報。
確實這個方法並不周全且略顯苛刻,確實影評人沒有必要把所有看過的電影都標記在豆瓣,確實觀影量是影評人中間一項很隱私很避諱公開談的話題(側面反映了這一指標很重要)。
鑒於可能會對影評人朋友們造成的困擾,我已經將相關數據刪除。
客觀的不叫影評,叫科研報告。
就想問一下:為什麼影評人給電影打分一定要是客觀的?根據個人口味打分怎麼就是有貓膩了?你怎麼能確定影評人給某部電影的打分是客觀還是主觀的?在電影評論方面,比如接受製片方投資方金錢,或因跟片方製作人員友情而不顧事實只說好話,基本上都屬不客觀。影評人作為電影產業鏈中一環,如果沒了【客觀】,也是屬於沒有職業道德的。如果有貓膩,那麼影評人就這一環就不成立,應當歸屬[營銷]一環。按我說,不昧良心,踏踏實實說心中的感受,就是客觀的。
因為影評可能更多的是個人在享受電影之後的感受。有本書電影書《木乃伊防腐指南》封面有句玄乎的話,「what we talk about,when we talk about film」,不明覺歷,似乎大約就是這個意思了。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觀點,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部電影公映後,很多人說它不好,忽然有個人偏說它好,而且分析頭頭是道,你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說他不客觀,那也是不應該的。比如周黎明之於《私人定製》的影評,在沒確鑿證據下,說他收錢那是十分不公道的。仔細看影評,他的觀點是:「舊瓶裝新酒」;「《私人訂製》則是普通人夢一回權力或財富的極致」。這些觀點就是他作為影評人,屬於自己的有感受的影評。
「好多影視評分很不客觀」,大約就是異議不一造成。電影評論是很私人化的東西,不能說跟大多數說法一致是客觀,也不能說大多數相反是客觀的。甚至有的人這麼寫影評,他看完了一部電影,想到了另外自己的親身經歷,於是把它寫出來,這種感受也是影評的一種。大家都覺得徐皓峰的影評集《刀與星辰》寫的非常好,可能就是因為它裡面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私人感受。對我來說,一般看看影評,享受的,一是共鳴,握手;二是又學習到了點知識;三是哇塞,我咋沒想到呢,我咋沒注意到呢;四是驚艷,讀了篇好文章。
目所能及,可能在迷影網上的那一批評分團成員(影評人)做得好些,他們很多算是影評人中的扛把子。《木乃伊防腐指南》就是他們中的人搗騰出來的。magasa先生在技術方面很有專家風度呀,文風踏踏實實的,給人的感受就是它媽的,他的電影知識太雄厚了。去年他也出現在戛納France 4 Visionary Award評審里,他應當是新世紀走向國際的第一位影評人了。
影評人不僅僅對當前正在上演的電影做出新鮮的時效評論,而且對於電影技術、電影歷史等推廣,也是功不可沒的。
再比如,木衛二先生常年孜孜不倦的把自己的影評供給各大媒體,非常勤快。桃桃林林小淘淘跟褻瀆電影等等常年在微博上推薦各類型電影,或介紹新聞媒體沒有報道過的電影資訊。還有我的偶像半輩子先生,他在豆瓣發的影評,我看後,就是爽,就是過癮耶,給人帶來一種快樂。
最後。每個行業都有優秀的人,也有渣滓。我希望隨著電影市場越好越好,我們影評人也能越來越有錢,興旺發達,靠稿費,出出書,坐坐靠電影行業周邊,就可以發家致富。影評,影評而已。
總之我覺得吧,很多影評人還是很靠譜兒的。
你寫作文的時候就知道「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麼要求別人寫影評一定要公平客觀?
那足球解說還都挺客觀沒有個人感情在裡面呢,怎麼黃健翔吼兩句大家都跟著打雞血大呼過癮了?
你把影評當新華社通告那麼看,那影評人還有好么?
真要體現所謂的客觀公正那大家都等各大電影節頒獎就完活了,要影評人幹什麼?
恩,以上為吐槽。
---------------------------------------------------------------
私以為,影評人寫影評,很大程度上是講述自己對影片的解讀,從而讓一部影片更為立體豐滿,引人思考。通俗的說就是讓片子變得更有嚼勁兒,有琢磨的趣味。
另一方面,對於坑害消費者三觀,圈人錢的爛片,義不容辭慷慨激昂有理有據毫無保留地進行剖析和抨擊也沒有什麼錯。
這當中當然有主觀的誤導。影片前期廣告宣傳、預告片什麼的也是誤導。選擇權還是在影迷自己手裡。
當然了,不靠譜的也多。不妨就當吃杏仁兒吃到苦的了。呸出去以後咱小心點。下回咬一點兒試試先。總之看的多了自己也就學會擇優而取了。最近看到魯迅的《看書瑣記》,說,「創作家大抵憎惡批評家的七嘴八舌」。
然後,他為批評家們辯解說:
「我想,作家和批評家的關係,頗有些像廚司和食客。廚司做出一味食品來,食客就要說話,或是好,或是歹。廚司如果覺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經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挾夙嫌,是否想賴賬。或者他是否廣東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還要辣椒。於是提出解說或抗議來——自然,一聲不響也可以。但是,倘若他對著客人大叫道:『那麼,你去做一碗來給我吃吃看!』那卻未免有些可笑了。」
看起來,「你行你上啊」這樣的話流行開來不是一天兩天了。
當年說出這句話的是創作者,有些人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辛苦創作任人褒貶,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今天這句話更多的是從觀眾的口中說出來,尤其是受眾最多的電影,認為影評是嘩眾取寵,影評本身無意義的看法普遍到令人吃驚的程度。
更別說有多少影評人能受到「尊重」了。
藝術評論從根本上說是為受眾服務的,怎麼你們轉身反咬一口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影評人作為一門職業究竟為什麼存在。
對於觀眾來說,影評人最大的作用是指導消費。
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電影只是一種娛樂方式或者社交手段,藝術價值什麼的他們是不會在乎的,只要我和我身邊的人看得爽就好,為什麼爽不是我該操心的事。就好比需要買一台手機,首要的選擇是使用方便有面子,市場上現在有多種選擇,也沒辦法先使用後購買,既然我不懂你懂,那我聽你的建議。
同樣的道理,看電影是要花錢花時間的,是要保證妹子可以開心的,有時候我會有時間聽你叨叨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你只要告訴我哪部好看哪部不好看就可以了,唧唧歪歪別的沒用。
對於黨和政府來說,影評人最大的作用是引導價值觀。
在任何一個國家,價值觀都是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重中之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文藝屬於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江澤民同志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指出:「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當代文藝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這些不是空話、套話,這是需要你做到的基調和準則,有偏差是不可以的。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
「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把文藝作品完全等同於普通商品,信奉』紅包厚度等於評論高度』。文藝批評褒貶甄別功能弱化,缺乏戰鬥力、說服力,不利於文藝健康發展。」
這一點也需要不打折扣地認真貫徹落實。
對於電影生產者來說,影評人最大的作用是市場反饋。
作為工業產品,每一部電影投拍之前都需要市場調研。在上映之後,製作方的市場反饋一部分來自於票房數字,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影評人的口碑——他們需要看到產品的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並以此來綜合判斷IP的總體價值。後期宣傳怎麼做,是否投拍續集,這種類型是否以及如何繼續下去,乃至於市場的風向,不同層次觀眾的口味……這些判斷都需要以此為依託。
對於影評人自己來說,自己的價值就是在藝術成果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將這些經驗和教訓推廣到更多創作者那裡,以供參考,並將精華部分放在歷史的經緯之中,推動學科體系和整個電影產業的前進。
這麼說來影評人的作用應該是非常大的,然並卵,為什麼現在少有受到尊重的影評人呢?
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影評的指導意義都處於失靈的狀態。
一個原因是,中國的電影市場雖然發展迅猛,但是仍然不夠大,同一個檔期上映的影片就那麼幾部。而且在全球經濟形勢下行,文化產業整體不景氣的巨大壓力下,各家出品方都不得不更多地關注於經濟效益,尤其是在部分不怕死的探路者最終死得很難看的情況下,文藝類的作品產量持續下降,其中大眾向的好作品數量自然更少。
對於觀眾來說反正就那麼幾部,並沒有什麼挑選的餘地。我聽你叨叨半天這個不能看,那個不能看,難不成我就不看了?不能讓我跟妹子見了面直奔賓館吧,閨蜜們出了門也根本沒有好玩的啊,天天吃吃吃?聽你的,聽你的我得餓死,一邊去。
而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作死。
再不好過的日子終究也得過,怎麼過呢?誰給飯吃就跟誰走。能認得出名字的影評人有幾個沒做過營銷的?又有多少人打著「影評」旗賣著廣告的肉?
影評是用來干這個的么?
一方面,專業影評人無原則無底線地將自己和行業的信譽透支完畢,又恰好遇到在流行文化中興起了後現代主義「消除權威、消除意義」的思潮,這樣都不死,也真是沒天理了。
另一方面,在大部分觀眾的認知中,影評就是觀後感嘛,看完電影叨叨兩句誰不會啊,而且據說還能來錢呢。不就是「自媒體」嘛,我也會,現在記者都不值錢了,何況你影評人?
這樣的「影評人」絕對不在少數,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出名賺錢,專業博眼球,何止標題黨,什麼話都能說的出口。
人民群眾很失望。
黨和政府很失望。
電影製作方也很失望——當然在宣發階段他們是很高興的,你看,專家們都說好。但是到了總結經驗制定計劃的時候,一看,尼瑪滿世界還都是自己發的東西,影評人的反饋呢?你們吃屎的么?
不吃屎吃不了別的啊大人……
總而言之,想受人尊重,就要先做出受人尊重的事情來。
這個問題首先在「客觀地」,要想「按照本來面目,不受偏見影響」地去評價影評人,涉及到一個標準和評價系統。在我看來(這就很難完全客觀,但不妨分享),客觀不是全面,但是評價系統要有邏輯且自洽。複雜點的做法是,要對該影評人(至少在影評工作方面)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這條方法需要閱讀該作者大量的作品,甚至需要了解其工作方式和理論背景。但是這對於普通讀者是不可能,我們又不是頒發終身成就獎。簡單一點,那就從其影評出發,客觀的評價其影評的好壞,至於動機(是否收受利益)則需要證據支持。
我個人評價影評人的系統,首先是影評寫得好。這樣涉及到什麼樣的影評是好的影評。那種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看法,隨便下結論的文章,充其量是觀後感,如果缺少邏輯的推演和史學與美學的支持根本不能稱為影評。這就要求影評人至少在史論、美學和邏輯三方面過關。但是很遺憾,我看到現在大部分被受熱捧或自詡的「影評人」都是在用聳動的語言煽動群眾而已——「參與這部電影的所有工作人員終身的污點」「除了片頭的齒輪看不出本片工業化在哪裡」。這些評論里,對「終身污點」「工業化」都未有明確的解釋,信口開河只是為了以「比喻」來表示該片「爛」,那這就不是影評,而是散文了。
還有些影評很「扯」,但是能自圓其說,即便是過度解讀,我也認為是好的影評。就是能看出我看不出,且有合理的推理。
至於影評是否必須要了解電影製作呢?我覺得不必。電影製作環節非常龐大,即便你在一個劇組都不能瞰其全貌,每個細節都會影響你的判斷,所以只需要從文本本身去評論就好了。製作環節的評論,留給相關的產業人員去就好了。但是影評人對於製作要有流程上的了解,如果不了解,至少學會不要妄下定論。比如說這部戲的節奏不好是劇本的問題。其實,節奏來自於很多環節,在我看來主要是剪輯,但同樣攝影、音效都會對觀影的心理節奏有影響。
至於閱片量,我覺得當然要有,但是不是數量多,而是類型多,閱片多不是根源,是表現。很多人以為某某電影牛逼,是未來電影的方向,其實可能是對該類型沒有接觸,甚至電影史上早有先例。學院派不是指有學院背景,而是要了解足夠多的類型。而史論是最好串起類型的一根線索。
影評和製作也是分開的,影評人也不要落入「YOU CAN YOU UP」的圈套。很多製作人員中學畢業學歷都沒有,也沒有讀過電影史,但是不妨礙他們創造電影。影評人有其獨立的價值。但是,我們當然知道,很多人是通過寫影評來靠近電影導演的位子,影評人不該以獲得導演垂青或者通過辱罵其作品震動導演為榮,這就和影評本身已經無關,只是權力鬥爭。
在我有限閱讀的影評中,magasa的影評很特別。至少看得出他的史論底子很牢固,但是偶爾邏輯難以自洽。這在我看來是他要比別的影評人能走得遠很重要的一點。有感贊最多的@薛冰心 的答案,答主辛苦,結論也值得思考,只是就答案的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150 部電影的取樣有問題。
原本在回復里,貼上來。
---------分割線--------
回復 薛冰心(作者):問題就出在這。
也許我表述不清,換個說法說一遍: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視角,在調查方法中也說明了,你是在把台灣人的視角、歐美人的視角等等不同區域的視角揉和在一起,作為總的取樣池 - 暫且叫它「全能視角取樣池」吧,然後在此池中選了 150 部電影。
問題就是,為什麼歐美人能有歐美視角,能有「歐美視角取樣池」,台灣人也有「台灣視角取樣池」,但是,中國人卻必須有全能視角,以「全能視角取樣池」中的電影作為標準,而不是一個獨特的中國視角?
一個比方,就好像有些中國有偏愛水墨畫的傳統,有一定的自己的審美,但有人卻非要拿看沒看過世界各國各地的名畫為標準來評判鑒賞者。這個標準本身就是不對的。很有可能,他們和日本、台灣鑒賞者的視角很像,研究過很多類似作品,卻和法國鑒賞者大不相同,研究對象很少重合。
純粹虛構的例子,但是理論上是可能的,只是想說明,藝術形式在不同國家、地區的表現和發展可能是不一樣的。
正確的比較方式,我想大概是建立多個個馬甲,一個專攻歐美視角,一個專攻台灣視角,等等,然後分析數據,看看中國影評人到底和別國比怎樣,或者和哪個國家最相似。科學的方法需要相同的評判標準,而不是雜糅出一個全新的參照物。
當下的結果,假定豆瓣數據無誤,最多只能說明中國人的涉獵度和世界其他區域影評人涉獵度的總和相比,比較低。
我不是電影飯,純粹就事論事。手機碼字有錯請諒。現在好像隨便一個人信手在鍵盤上敲打幾個字,粘貼複製一點鏈接就可以自詡為影評人。門檻之低使牛鬼蛇神們亂入。有些人竟然連基本的電影常識都沒有,也有人除了看電影之外並沒有任何的美學素養,藝術並不是獨立的徹底。更多的人是因為影視圈是灘混水,他們要渾水摸魚,目的只有紅包。憑藉觀眾的信任做著鋪天蓋地的軟廣告。電影產業鏈中的可憐的一角。
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真正熱愛電影的人。
學院派:戴錦華,舒琪,大旗虎皮等,
資源派:桃桃林林,褻瀆電影等等等
放映派:北京有資料館上海有博物館
此外還有雜誌網站派,富二代留學派
還有最牛逼的紅包派:當然,越來越多很早的所謂影評人都進軍了影視行業,有很多人是真喜歡電影,他們也同樣為中國電影做了很多貢獻。儘管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也有很多硬傷。很多電影評論的方式都是從情感出發,並沒有說出什麼實質來,評論了半天都是論他們的愛情是多麼偉大,而有些人拼掌故,總是給你說一些八卦和段子,看了幾千部依舊是在看熱鬧。
前幾天再看柔道龍虎榜的豆瓣影評,幾乎沒有人再提黑澤明的姿三四郎。另外,你要相信也許有很多所謂的影評人在一些方面是不如你的,在歐美電影方面很厲害的或許沒看過幾部日韓,看了很多部奇門八怪的電影的或許連最基本的電影常識都沒有,看黑澤明的不必瞧不起看馮小剛的。不斷的學習,找好自己學習的對象,你要清楚知道每個影評人到底有幾斤幾兩,你才會進步。
我內心所認為的的影評人標杆
@magasa@大旗虎皮 妖靈妖
奇愛博士的電影資料觀實在貢獻太大。
桃桃林林的資源實在貢獻也太大。另外我貌似想起一個臭名昭著的釋凡來。
如何客觀!不在利益鏈條上,自然客觀。瀉藥
參考我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吧:
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評論相互的病症在哪?影評人?以評價電影為生的人嗎?既然以此為生,那多少是有點貓膩的,這不可避免
還不如看那些不以此為業的電影愛好者的評價,雖然主觀情緒更重,但往往沒有太多利益糾葛的問題客觀不客觀很難被標準定義,我只說說個人觀點。
記得幾年以前,一位國內影評人講到一個觀點:其實國內現階段沒有完全意義上「真正的」影評人,電影作為一個產業,國內連電影本身的從業人員還都不能完全養活,更不用說影評人這個邊緣化角色了。
幾年過去了,我對影評的關注也在減少,但現實可能並未多少不一樣。今年10月,馮小剛在談到電影教育與現實脫軌的話題。他說:「我有一個感覺,我們的劇組除了主創,其他剩下的都是民工。」這句飽受爭議的話中,看似有些戲謔和玩笑,但多少也反映了國內電影發展現狀的尷尬和無奈。
電影,作為一個工業體系,從來都不是指作品本身。而影評人就是這個體系中的一部分,強依賴於這個工業體系本身的成熟度。
所以,從產業角度來說,在國內,或許現在是沒有或者及其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影評人。
那你肯定會問,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影評人?國內電影市場的現狀,在誕生了一批爛片的同時,也產生了一批「影評人」。社交媒體、公眾號上經常能看到他們為某部院線爛片極盡溢美之詞,搖旗吶喊,把一部下三濫的作品,吹噓到製作精良、情節精彩、表演精湛、口碑空前的程度,當你真正看完電影后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收紅包,拿宣傳費,約軟文,發營銷文章,甚至幾年傳聞有「影評人」月收入幾萬的,當時在電影評論圈一時埋汰一大批同行。或許幾年後的今天,這個圈子大家早以司空見慣,把電影宣傳和電影評論混為一談。
我認為,嚴格意義上來說,影評人應該是既獨立又跟電影產業相輔相成。影評人看似跟電影息息相關,但是一個合格的影評人一定是脫離電影製作和發行以外的體系。在一定角度影響著電影,但真正的影評人其實又跟電影宣發劃清界限。
是的,一個成熟的電影體制是完全可以讓真正的影評人獲益的,至少是可以「養活」專職的影評人。影評人可以不那麼學術化,可以輕鬆娛樂,但對一部影片的觀點和評論一定是不偏不倚,犀利獨到的,他也許可以是把電影作為學術來探討,也可以是為觀影者做好前瞻和引導。在這個領域的泰斗,法國有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美國有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
(圖為羅傑·艾伯特)
當然,羅傑·艾伯特還不被國內很多影迷所知曉。作為歷史上第一位以影評文章獲得普利策獎的影評人,都已經是1975年的事了。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屬於艾伯特的地磚,2007年他被《福布斯》雜誌評為「美國最有權力的權威人士」。艾伯特一生寫了無數電影評論,從不賣弄術語和取悅觀眾,也不顧及片方的感受和利益,文風極盡諷刺之能事,但又淺顯易懂。他罹患癌症去世後,奧巴馬的評價是:「對一代美國人——尤其是芝加哥人來說,羅傑就是電影的象徵。當他不喜歡一部電影,他會實話實說;而當他喜歡一部電影,讚美之情溢於言表。他總能捕捉到電影的獨特力量,將我們帶進一片神奇的領域。」
其實我要說的是現實中的兩種影評人,當然,那些寄生在電影宣傳體系下的軟文作者不少已經被外界稱呼為「影評人」了。
國內還有一類影評人,往往能看到他們中肯和專業的評價,以及對電影本身的思考。他們有自發的組織和自媒體,也辦影展,開講座,譯介國外電影學術資料。不過,在國內電影研究還比較貧乏的環境下,還只是星星之火。但他們最重要的是一個團體,有學者,有電影博物館的策展人,也有影迷發展成為電影研究者和評論者,在迷影人中,他們中的不少人有不小的影響力。
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我真正關注影評人是在cinephilia創立的時候。cinephilia是一個極其小眾網站,即使是在影迷中間。但卻聚集了一批真正的高水平的影評人和電影研究者。
magasa,知乎現今的大 V,《虹膜》的主編。而彼時還只是一個獨立影評人,說他是民間愛好者一點不為過。他也非常低調,在作為國內唯一一位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評委的之前,一直醉心於電影研究和影評,幾乎很多人連他的真名都不知道。
「在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外圍單元「國際影評人周」中的「France 4 Visionary Award」獎評審名單里,中國影評人magasa入選其中,這是世界大型電影節評審團第一次有中國影評人參與,實現了這個領域華語勢力』零的突破『。」這是當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道。
大旗虎皮-李洋,法國戴高樂大學當代藝術研究中心(CEAC)電影學博士。曾在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曾任文學院院長、教授委員會主任等職,2015年9月起任教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藝術學理論系系主任。
作為一個西部片愛好者,李洋老師翻譯的《萊昂內往事》讓人愛不釋手。還記得那時他微博的頭像還是安德烈·巴贊。
大旗虎皮曾在《安德烈·巴贊的遺產》中對法國電影的先驅巴贊的評價:「……但巴贊與其他迷影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有一種深深埋藏在個人激情背後的「使命感」,我們可以把這種「使命感」看作戰後所有為電影而工作的迷影人的代表性氣質,巴贊帶著紮實的理論儲備和非凡的美學修養,擁抱求知若渴的大眾,他支持民間放映,積極結交影評人和知識分子,用最平實的語言撰寫最深入的文章。」
(圖為安德烈·巴贊)
在國內電影文化如此貧瘠和不成熟、且對意識形態管控的環境下,很難理解想要做一些影片推介放映有多難,就算作為小範圍的學術放映,拷貝也是需要嚴格審核的。北有中國電影資料館,那裡有奇愛博士定期為大家展映國內外經典藝術影片,經常座無虛席,比如近期放映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南有上海電影博物館,本南丹蒂有策劃展映過很難重現熒幕的作品。比如三年前的萊昂內影展,還有費里尼影展。
除了策劃影展,出版相關書籍,這批影評人還嘗試多種渠道和方式為影迷推廣普及電影文化和知識,比如創辦cinepedia中文電影百科,迷影網Cinephilia迷影,比如magasa主編的電子雜誌《虹膜》,衛西諦的後窗電影,還有桃桃林林的微信公眾號。他們有學術研究流,也有娛樂戲謔流,正是他們的活躍,但總歸保留著相對獨立和客觀的視角,引導國內迷影人的口味和眼界,推薦和挖掘了一批容易被忽視的作品。
————————————————————————————————————————
這篇回答的一部分觀點來自我幾年前在知乎的某問題問答,原回答已經刪除。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繫我本人。
影評是這樣的,去掉一個最高 去掉一個最低分 然後把評論揉成一團 在你印象是好的就是好的 是壞的就是不好的電影就是這樣~~~~ 單獨的影評是主觀的,揉虐之後就客觀了~~~~
影評人沒錯的,人家說的都是自己對藝術的見解,不過吹捧的人就...
打個比方吧,我拉個個屎,風乾了,你們非說是恐龍屎化石,那還是我拉錯了?
我感覺這些影評人,可以用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剛開始的女嘉賓來形容,有的女的,是為了否定而否定,有的人是為了錢,有的人是為了名,有的人就是打醬油的,有的人明知道自己不會被選就滅人家的燈,我不認為他們有多少人有職業操守,都是站在高山上往下看人,感覺下面是一些螻蟻,缺不山下的人看他們的時候,也感覺像一些螻蟻,影評人,評論家,專家,教授,媒體,記者,還有就是一些無聊的人,如果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會顯得自己無能,不管對方做的好與壞是來反對贊最多的答案。
影評當然要百花齊放,各顯神通。
但我想,樓主的意思應該是問,影評中有無利益鏈條,如果有,這些貓膩兒在哪。
顧左右而言他。
戳中猴屁股了。不要忘了電影是門藝術。藝術一定是主觀的啊。
全文主觀回答。完畢。
然而藝術又分為純藝術和實用藝術(小馬閱讀包這麼翻譯的啊)。電影也可以分為文藝電影和商業電影?高貴冷艷的影評人比較偏文藝?而普羅大眾比較喜歡商業電影?此乃泛泛之談,但還是有一點參考價值。比如說奧斯卡獎就是由高貴冷艷的中產階級的審美產物啊。
但說的到底從古至今藝術都是個有點高貴冷艷的東西。和藝術相關的人,多少都要有點在基本安全保障和生活需求之上的需求吧?比如說普通觀眾著眼點是這部電影好不好笑,能不能讓女朋友哭的稀里嘩啦依偎在自己懷中,而影評人著眼點是這個這部電影達到國內電影標準,能不能達到成熟電影標準,或是導演有沒有突破之前的作品(因為即使導演拍三部同風格的高水準的電影,人們也會審美會疲勞啊)。所以一個看了那麼多部電影,並且希望電影能夠引領中國大眾的審美(?)的影評人還是值得尊敬的~希望業內的影評人能以高貴冷艷為榮啊。
總體而言,影評人不說保持尊貴身份,至少不要太屈服於利益爭鬥,就無愧於眾了。
當然,大眾也可以批評影評人嘛。我們被代表的還少嘛。
請問,您老看影評嗎?若看,請淺看,若不看,請回家帶小孩。
推薦閱讀:
※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就學是什麼體驗?
※中國北方為什麼一到冬天降水量就少的可憐,而日韓不會?
※如何評價在中國舉辦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可重複使用的往返飛行器已完成發動機地面試驗及部分披露的黑科技?
※中國最美的秋天在哪裡?
※為什麼中國固體火箭發動機要依賴手工雕刻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