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我個人覺得嘉靖是最難評價的,希望能通過提問看到高質量的回答。


第十一問里,我們最後留了一個結論:嘉靖是以道家思想治國的。

此言一出,評論區就很不安靜,無論是一直跟我進行的,還是半路插進來的,都一反前例得暢所欲言,讓我覺得很高興,但也很苦惱。高興就是確實還是有人看的,苦惱嘛,等這一問末尾我們再說。

《大明王朝1566》系列的前十問,加上第十問的前半部分,基本都是根據劇情推理而來,我做的事情就是把千頭萬緒的劇情理出一個脈絡,讓大家能更系統明白的看清楚劇情發展,並且排除掉部分對劇情理解偏差的言論,可以說前十問還是很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的。

但在十一問末尾,我把我的言論介入到了下一個境界,就是從劇情延伸出來的思想境界,第一步,就是歸於先秦諸子百家學說。到了這一步,說實在的,我本身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雖然我對我的言論很確信,但是由於我本身不擅長論辯,所以在沒有實實在在擺在那裡的劇情做輔翼的情況下,我很難說服我的觀眾。

所以我只能懇請諸位,在發表言論之前,一定先把我的話看明白。如果你批評我的地方我還沒講呢,那你就先不要著急。「御前會議,要讓人說話。」

《大明王朝1566》系列回答如下:
第一個是《大明王朝1566》,難看懂嗎?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二個是《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三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嚴嵩?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四個是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這段話?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五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呂芳和楊金水?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六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趙貞吉?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七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裡面的所謂清流一黨以及他們與裕王之間的關係?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八個是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沒有表現張居正?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九個是《大明王朝1566》里朱厚熜到底有沒有看海瑞第二次審理鄭何二人的口供?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個是最近在刷《大明王朝1566》,上面嘉靖經常不停地敲磬是什麼意思?特別是楊金水被押送到宮裡那集。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一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二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三是《紙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哪個權謀更深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四是如何評價電視劇《大明王朝 1566》?

現在我就來慢慢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說嘉靖是道家治國。我本文中引用的所有關於道家學派的觀點,都來自於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由於古往今來,對諸子百家的定義從來都不一樣,所以我這裡只用易中天一家之言。所以如果你對易中天的看法本身就有很大意見,那可能我們在嘉靖這件事上就永遠都不能統一了。我不是說易中天一定對,但目前我覺得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易中天先生理解得還是很到位的,他的解釋也是符合主流的。

正文開始。

————————————————————————————————
嘉靖的政治態度,套用他的一句台詞,叫「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我在第一問里開宗明義就說了的東西。「雲在青天水在瓶」作何解呢?還可以用嘉靖自己的話來解釋,那就是「擊鼓買糖,各干各行」。這些話都是嘉靖說得,一個意思,那就是他的兒子、太監、大臣們應該待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而他們的位置和他們該做的事,則由嘉靖決定。

這是政治態度,這個態度決定了嘉靖的施政,這沒有什麼爭議。不過,政治態度和治國思想是兩碼事,必須分開。不是因為「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句詩前面是求道,就說嘉靖是道家思想治國,我沒這麼說。

但嘉靖的治國思想確確實實是道家治國,我們來慢慢解釋。在解釋嘉靖為什麼是道家思想治國的過程之中,我們也就明白了劇中嘉靖皇帝在總標題「雲在青天水在瓶」之下具體的治國之道。

第一、道家的治國態度: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一下就是:不追求就是追求、不動作就是動作、沒有成就就是成就。

嘉靖在治國上有追求么?他身為帝王,他有身為帝王要麼對內建設、要麼對外擴張的意圖么?他有追求於國內的經濟、文化建設振興么?有追求於安定倭寇、土蠻、韃靼么?

嘉靖在治國上有動作么?他做的所有國事從來不是他起頭的。你仔細想想,嘉靖有什麼時候是在朝廷風平浪靜的時候自己動作么?沒有。甚至有的時候事情來了,他都什麼都不做,他在那打坐,他等著。

嘉靖有治國上的成就感么?他的成就感都來源於他又從大臣手裡搶了多少錢,來源於他又修了幾座宮,吃了幾顆藥丸子,給自己又加了多少道號以及大臣們獻得青詞祥瑞之上了,他有什麼成就感來源於治國么?

統統沒有。沒有追求、沒有作為、沒有成就。嘉靖在治國上都不僅僅是「無為」,他連「為」之前的追求都沒有,也就遑論「為」之後的成就了。

就拿我舉例子吧,我在知乎寫回答為了什麼?劉和平沒花錢雇我寫,你們天天誇我寫得好我也沒看誰給我微信發紅包,我沒有利;我寫完回答以後,我還是鄭大一普通學生,《大明》重播了我也沒火啊,我沒有名;但我喜歡的東西我能分析、我分析的東西有人看、看完了還能誇誇我,我有成就感啊。成就感促使人做事比名利的作用力大多了我給你講,但是嘉靖在治國上他連成就感都沒有。從這點講,他的「道家」都到骨頭裡了。

第二、道家的生活態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德經》第十二章

而且,道家還說了,你統治者更應該這樣做: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這個就不翻譯了,就是字面的意思。

那我們看看嘉靖每天強調的都什麼?他那個聖旨裡頭都咋寫的?

朕御極四十有五年矣。敬天修身,卧不過一榻、食不過五味、服不愈八套。紫禁城廣廈千間避而不居。

這個聖旨里其實也未必都是假的,劇中的嘉靖確實沒有筆墨寫他對於居所、吃食的奢侈,他也確實就是那麼幾身道袍。有人說嘉靖不住紫禁城是要修道;說嘉靖說不在乎吃食,他還拿茅台洗腳,這確實也是事實。

但諸位你們想想,黃錦宣旨的時候就哭,念完了以後徐階領著高拱、李春芳、趙貞吉跪在大殿前面就開始嚎,你們見過誰家滿朝文武跟著司禮監太監一起哭得聲嘶力竭的啊,他們是因為覺得心裡愧對嘉靖么?他們不是,他們是讓嘉靖那句「舉止無措踟躕而誤國」給嚇的。

我還是那句話,「說話聽聲鑼鼓聽音」,官方宣傳「是什麼」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表達什麼」,是嘉靖作為統治者,他希望他的臣民們想他是什麼。在嘉靖的嘴裡,他就是一個平常特別苛責自己,實際上可向著老百姓了,做出一個特別好的表率,對所有五色、五音、五味他都不喜歡,都不追求。這是嘉靖希望臣民百姓看見的,希望臣民百姓相信的,是嚴嵩也好徐階也罷必須幫忙承認的。

第三、道家的「愚君」政策: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這句話面熟吧,嘉靖在劇里就說過。什麼意思呢?一個稀里糊塗的統治者,他的百姓民風淳樸;反而一個明察秋毫的統治者,他的百姓人人自危,社會就亂了。

為什麼呢?因為你越精明,底下人為了對付你,就越精明;反過來你傻傻的,他們看見你傻傻的,他們也傻傻的。

嘉靖是這麼做的么?是。哪裡看出來的?他太善於裝糊塗。

舉一個例子:每次嚴黨做了讓嘉靖特別生氣的事,嘉靖在呂芳面前痛罵嚴嵩以後,再見嚴嵩,態度都特別好。鄢懋卿貪了嘉靖二百萬,嘉靖氣得滿口大喊:朕分一百萬!!!!!!!!!都氣成那個樣子了,過了一會嚴嵩和徐階進玉熙宮,嘉靖竟然迎出去了,一手牽著一個邁門檻,還囑咐慢點,還給帶紫檀木火盆的座椅。先誇鄢懋卿、又責備為海瑞開脫的朱七,然後又罵趙貞吉沒能耐。

越生氣的時候越不生氣,越明白的時候越裝糊塗,越知道的時候越裝不知道。竟然還有人說陳寶國在這裡演得像漢武帝,你可快算了吧,這要是劉徹早拔劍殺鄢懋卿好幾個來回了。

我為什麼要在「愚君」上打引號?因為愚君不是真愚,而是通過「愚君」的手段來愚臣、愚民。嘉靖什麼不知道?這部劇里嘉靖好像在每個人肩膀上都按了個攝像頭,誰說啥他都知道。可是你看他從來不說自己知道,齊大柱通倭那個事,海瑞的奏疏里說得明明白白,嘉靖不也一樣裝糊塗任由嚴世蕃抓齊大柱,還要殺齊大柱來安他們的心么?一個道理。

第四、道家的治國權謀:

敲黑板了啊!解讀嘉靖最重要的部分來了。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剛才我們說了,嘉靖會裝糊塗,其實本身就是權謀的一部分。但是這裡,說得更細化。上面那段話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想要讓之滅亡,必先使其膨脹,然後讓他瘋狂」。

嘉靖在沒有要倒嚴的時候,因為財政困難、改稻為桑失敗和織造局買田一事,都曾痛罵嚴嵩、嚴世蕃。可是等嘉靖對嚴黨真正不滿以後,你再看嘉靖的表現:同意嚴嵩,抓捕齊大柱;同意嚴嵩,讓鄢懋卿清理鹽稅;嘉靖勒令朱七必須查明白通倭一事,哪怕誰都不牽連也要殺了齊大柱,還問嚴嵩「嚴世蕃滿意否」;還要讓呂芳告訴裕王「這是嚴閣老給他面子,讓他以後不要胡亂向吏部舉薦人」。除了嚴嵩以外,嚴黨上下在嘉靖四十一年的春節里哪個不是喜氣洋洋志得意滿?嚴世蕃意氣風發的去抓高翰文、對壘張居正,看見朱七來了二話不說就喊朱七跟他一起抓高翰文。他嚴世蕃都膨脹成什麼樣了?沒有之前那麼多的鋪墊,他能這麼輕鬆愉快的束手就擒么?

這還不叫道家的權謀?如果你覺得這還不算,那再看下面: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為什麼天下不能與他爭?因為他不爭。怎麼不爭?不參與。嘉靖在織造局買田一事的末尾,將裕王、嚴黨、清流、司禮監都招來開了個會。在會上既批了嚴嵩、嚴世蕃,也批了裕王,還批了呂芳,但嘉靖在那個會上總強調一句話」朕今天不是跟你們議朝局「。那麼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按照嘉靖的說法,浙江的官員不是嚴嵩派去的就是裕王派去的,剩下的是司禮監的公公,哪有嘉靖派的人啊,沒有嘉靖派的人,嘉靖怎麼談朝局啊,朝局都交給他們了。

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他就是在議朝局。他明明不派人,派的所有人卻都是他的人;他明明不掌權,所有人的權力卻都是他給的;他明明不議朝局,所有朝局大事卻都是他說了算;他明明不參與,大明朝所有事情卻都得他來拍板。這叫什麼?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結合剛才談到的嘉靖說過得話: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寬亦誤、嚴亦誤。豈百姓迷哉?朕亦迷也。汝等不迷乎?

翻譯一下嘉靖這段話:都說為君的應該其政悶悶,不應該為政過嚴,我把權力都給你們了,放寬了君權了,結果為政過寬也不行啊。寬也不對,嚴也不對,豈止老百姓被你們搞得迷糊了,朕也讓你們弄得迷糊了。你們自己不迷糊么?
嚴嵩和呂芳聽了這話能不下跪么?嚴嵩能不說罪都在他身上么?嘉靖名為玄修,暗操獨治的根本就在於此。無論底下人做什麼,名義上都是他們做的,不是嘉靖做的,所以嘉靖無論做什麼,都是在他們之後,是為後發制人。嚴黨、清流、司禮監都是嘉靖推在前面的擋箭牌,這還罷了,嘉靖還能憑藉躲在幕後,反而獲得遠勝其他人的政治優勢。

嘉靖是將道家權謀發揮到極致的人,無與倫比。

五、道家的治民原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道德經》第三章

第一句話不是說統治者對待百姓像草芥一樣說殺就殺。意思應該是:天地看待萬物的觀點,就跟看祭祀用的草狗一樣,不好不壞,放任自流,遵從自然。而作為統治者,也應該這樣看待百姓。

具體怎麼做呢?第二句話。讓百姓能活著,能吃飽,別想太多。

說到這裡有人要提反對意見了:那你說的不對啊。嘉靖治理之下,」家家皆凈而無財也「也就罷了,按照我們看見的,前有毀堤淹田、後有饑寒餓殍,這也不符合這句話啊。

挨個說說。

毀堤淹田是嘉靖要乾的么?不是。毀堤淹田嘉靖同意嗎?不同意。嘉靖只是不追究,但不是同意。不追究是因為沒法追究,如果追究這個已經發生了的事,而不是及時剎車,大明朝立刻就亂了,那就不是一個縣兩個縣的事了。而且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那乾脆就這麼弄吧,把改稻為桑弄成了,也算沒白死人。

饑寒餓殍是嘉靖造成的么?是。但不是嘉靖一個人的原因,而且,嘉靖也不全知道。

我這樣說有依據么?有。我的依據就是嘉靖不是一個昏君,反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他一旦把百姓餓急了、逼反了,他的大明王朝頃刻之間就會倒塌,他朱厚熜就是大明的千古罪人,他就是權術再厲害,他也不敢。

所以,嘉靖心裡,一定是希望並且是堅定的希望大多數百姓都能吃飽飯。但是,他對百姓,也就僅僅如此了。百姓是如何掙扎著存活的、是如此苟延殘喘著討生活的,他是不管的。只要百姓沒慘到非造反不可的地步就行。甚至以惡意猜度,他都可能刻意讓大多數百姓維持在半死不活的狀態下,因為這樣他的江山反而固若金湯:反還反不起來,爭還爭不出去。

生活在他治下的百姓,不就跟芻狗一樣嗎?

自生自滅。

但是,請注意。我說得是「嘉靖以道家思想治國」,我沒說「嘉靖只以道家思想治國」,我更沒說「嘉靖是道家」。

嘉靖確乎是以道家思想治國,但是他的治國裡面不僅僅有道家,道家佔主體,但是不全部,而且嘉靖本人也不可能是道家學派的繼承者,原因只有一點。

嘉靖是皇帝,是大明朝第十一任皇帝,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大明王朝實際的、也是唯一的統治者。「雲在青天水在瓶」的本質,就是「支配」,就是朱厚熜至高無上的皇權。

而他以道家思想治國雖是主體,可是也不是不用其他思想,所有學說里對帝王統治有用的,嘉靖也沒有拒絕。比如嘉靖總講「君臣父子」,這不就是儒家非常有代表性的等級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么?我們剛才的講解之中,援引內容全部來自於《道德經》,可是《道德經》同時也被韓非推崇,《韓非子》里不就是有專門的《解老》《喻老》篇么?甚至我們可以說,法家的很多權謀就繼承於《道德經》,所以我們看嘉靖的治國,就似乎還有法家的身影。

但是,嘉靖的所作所為和他個人階級所限,他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符合諸子百家學說的君主,他不光不被儒家認可、不被法家認可、不被墨家認可,就連道家,也絕不會認可他。因為,包括儒道法墨在內的百家爭鳴,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只不過他們對「好」的定義不同,所以他們走得路也不同,但無論再怎麼不同,諸子百家都講一個字:

活。

中華民族沒有任何一個學派是為了讓人死而存在的。所有的學說里的「變得更好」,都是「活得更好」,絕非「死得更早」!我們信的是良心、是道德、是現世報。不相信什麼生死輪迴、天堂地獄,說是那麼說,所有人心裡都知道「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都想更好地活,沒人想更好地死。

但是,在嘉靖統治下的大明王朝1566年呢?

皇上二十餘年不上朝,
名為玄修,暗操獨治,
視國為家,予取予奪,
一意搜刮天下民財。
可憐我大明百姓,多少死於饑寒苛政。
置內閣如僕人,
設百官同仇寇,
授權柄於宦官,
以家奴治天下。
自以為效文景之舉,
不上朝美其名曰無為而治,
修道設醮行,其實大興土木。
以一人奪萬民,無一舉與民休養生息。
上奢下耗,耗盡民財,天下不治,民生困苦。
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
朝廷揮霍無度,官場貪墨橫行。
天子腳下,百姓倒滿大雪之中。
近在咫尺地方官也不聞不問。
皇城之下,猶然如此!
普天之下還有多少塗炭之生靈?
這個時候如此結果,可見立國不正。
我大明朝再不整治,亡國有日……
——非橋段《天下第一疏·門神崛起》

在嘉靖的「無為而治」之下,真相卻是血淋淋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百姓都活不起了,還談什麼君父啊?還談什麼權謀啊?還談什麼修道啊?一個人,自私自利到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都不讓別人活,他還不邪、不惡么?他怎麼能不失敗呢?

第一問的時候,我就說了,《大明王朝1566》探究的是人性與制度。

制度的探究,猶有長短,無論什麼制度、什麼思想都一定有利有弊,

但人性的探究,沒有長短。

討論制度,嘉靖與海瑞各有千秋。

討論人性,嘉靖必敗,海瑞必勝。

因為正就是正,邪就是邪。

既然如此,在嘉靖身上,我們就要繼續問問題了。

他知不知道自己錯了?

知道。跟徐階對話的時候,就已經充分認識到了。

那為什麼他在最後一集,還要當庭駁斥海瑞?

因為他認錯認得是人性的錯,認得不是制度的錯。

他認得是自己自私自利、不顧百姓、枉為君父的錯。卻不認為一君獨治是錯。他讓裕王君臣共治的原因是因為他眼中裕王太弱,不能一君獨治,絕非他認為一君獨治是錯。

那麼,我們作為觀眾,就要討論一個問題了,一君獨治是錯么?換句話說,君臣共治和一君獨治,到底哪個是對的?

我的回答是,都有可能是對的,也都有可能是錯的。就像我之前說得那樣:制度的探究,猶有長短,無論什麼制度、什麼思想都一定有利有弊。

若說君臣共治,肯定得用賢臣吧,那什麼叫賢臣?清廉的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不一定出來做官、出來做官的不一定都能升上來、升上來的不一定清廉。又出來做官、又清廉、又有能力、還能升上來的,鳳毛麟角啊,可是鳳毛麟角還有爹娘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呢?他還有恩師鄉誼上司下屬呢?我這麼一說大家是不是明白我說的是誰了,胡宗憲啊!胡宗憲是賢臣不假,賢臣就一定能治好國么?他這個賢臣肩上勾著千絲萬縷,他治下的浙江還是貪得一塌糊塗!什麼叫賢?什麼叫不賢?賢與不賢,有時候也由不得他們。

再說一句,如何甄別賢與不賢,是不是要君王慧眼識珠?君王也是人吧,是人就一定有刻板偏見吧,海瑞是賢臣么?是,可他一天到晚重重道德枷鎖,自己累不說,壓得別人也喘不上氣,你要是皇上你讓他天天在你眼前晃么?你現在拍著胸脯說,為了天下為了蒼生我都行,真讓你穿越回去當皇上你能控制得住自己么?皇帝在封建王朝可是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在如此大的誘惑面前,誰敢說自己就能真得「我自巋然不動」,就真是道德完人么?如果真有道德完人,他符合人性嗎?

很多人看完了這部劇,最後的結論是劉和平通過這部劇就是要告訴我們「要君臣共治」。那通過我上面問得瑣碎問題,請大家想想,能這麼簡單么?看官們就因為「織造局買田到底是誰的主意」都能長篇大論互不妥協,結果到了最後整部劇就扣在「君臣共治」上就完事了?《大明王朝1566》所涉及到的千絲萬縷的、十二個回答還遠遠說不透的那些問題,是「君臣共治」這四個字能解決的么?我告訴你別說「君臣共治」四個字,你就是說出來「封建王朝的腐朽性」八個字都解決不了。

因為無論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個制度,都一定有利有弊,不會十全十美。

唯一永恆的,是人性。

看《大明王朝1566》,最後還是要落到人性上。

嘉靖與海瑞之爭,就說到這裡結束了。

第十一問里,大家對我談到諸子百家意見很多。我沒有回復,一方面是因為我本身就不愛辯論,也不會辯論。另外一方面是有的評論者說得東西,在我看來對錯都有,我就沒辦法解釋的那麼細。

比如 @李濤 說的觀點:

嘉靖真的是以道家思想治國嗎?依我看,他是只得了道家思想的皮,而沒得到道家思想的里,甚至可以說借的是以道家治國之名,行的卻是昏庸獨裁之實。
乍一看,嘉靖帝幾十年不上朝卻對朝政一清二楚,對朝中各派的平衡掌控得心應手,同時也沒有什麼親近百姓之舉,看起來頗有些「陰陽平衡」、「無為而無不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然而事實上,嘉靖的「無為」更多地體現在端正風氣、理順朝綱、發展生產、造福百姓上的「無為」,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地挑動空耗國力的黨爭(從而削弱各派力量穩固自己地位)、大興土木搜刮民財的奢靡上可是「無不為」。他那不顧實情民情一意孤行的「改稻為桑」完全不符合「以百姓為芻狗」的「讓百姓自由生產生活」的本意,而是徹徹底底地視百姓為隨意驅使宰割的芻狗,完全不顧百姓真正死活,即使是毀堤淹田這樣喪盡天良的罪行也照樣能一筆帶過。更根本的地方在於,他以陰陽兩分法自居,卻容不得海瑞君為山、民為水的比喻;他聲稱長江與黃河是清濁並用的平衡,但一句發自內心的「賢與不賢也由不得他們」卻真正暴露了他的根本想法:一切由君、由我說了算。
這些,難道是文景之治時休養生息的方略嗎?難道是真正的以道家思想治國嗎?我想,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

他說的觀點我都同意,但他得出的結論跟我卻不一樣。原因之一就在於下面 @徐乃昊的評論:

之前我提到嘉靖是用法家的「術」治國,其實不確切,應該說是以韓非的(而不是法家的)理論中的「術」治國,關於這個的話,答主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韓非子》的《解老》《喻老》兩篇。
答主的第七層境界,可以說十分精要,海瑞殺心太重,以律法代替儒家教化,手段接近酷吏。嘉靖私心太重,不能無欲,所以也不能真正踐行道家,用儒家倫常統御兩京一十三省,所以也不是法家的「道」。
所以各位評論諸子百家的知友,用純粹的「百家」如何如何,駁斥答主筆下不純粹的人,是不妥當的。

原因之二還在於,嘉靖的權術確乎都是道家權術。他的治國思想也受道家影響最大。可他到底是個皇帝,還有比思想更厲害的人性逼著他往深淵裡走。

但是這些,我沒辦法在評論里說得清楚。所以在第十二問做一個回復。

我在《大明王朝1566》下的系列回答,預計是十四問結束全系列,到現在已經寫完了十二問。在第十二問的最後,我們終於談到了最終話題:人性。知乎里一直有一個習慣,總喜歡將一個作品與看似同類型的其他作品相比較,得出不同。大家關注較多的提問里跟《大明王朝1566》相比較的就是《紙牌屋》和《琅琊榜》。所以我們在下一個回答里,就要通過對《大明王朝1566》和其他電視劇的比較,來說一說《大明王朝1566》中的人性。

謝謝諸位,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眾所周知,《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歷史架空劇,歷史上並沒有這樣一回事,人物年齡,職位,關係也改動很大。

因此要看這部劇,評價劇中的人物,應當是聯繫整體背景,不拘泥歷史細節,從「借古諷今」「以史為鑒」的角度入手。

對嘉靖這位「道君皇帝」的評價,簡要說,就是「封建帝王的終結之人」。

之前在@凌羽中的回答下,我提出嘉靖皇帝用的並非傳統法家,而是被稱為「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術」來治國,即韓非繼承自道家,進一步發揚的「無為而治」。因此也會有人認為嘉靖是披著道家的皮,用法家手段做帝王里子的皇帝。

但其實不論是對嘉靖的,還是對韓非的簡單定義,都是很不恰當的,因為這兩個實用主義者,是不可能「純粹」的。在我看來,這兩位,都是「終結者」。

我們先看懂韓非,就能明白嘉靖。

韓非師從荀子,理念繼承慎到,申不害等法家改革者,智慧啟迪源自老子,深明兵家厲害,欲行縱橫家之事(可惜口齒不清,只能憑藉文章遊說),將這樣一個人,簡單看作法家代表,是要出問題的。

韓非的理論,之所以能做到終結百家爭鳴,終結戰國亂世,就在於他找到了一條和其餘百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路。

除去偏重專業人才培養的兵家和縱橫家,儒,墨,道,法(這裡不包括韓非),基本都有描述一個理想的美好世界,並將其視為一個終極目標,看他們各自對聖人的定義,就可得知,他們都是求活,求變的。

韓非不同,我始終覺得,這個寫出《孤憤》《說難》的口吃天才,是求死,止變的。

在韓非筆下的,應用了他的理念的國家裡,君主是難測的,神秘的,無喜無欲的終極決策者。臣子是心懷叵測,卻因生死恩威都操於人主之手而只能小心翼翼,時刻會被帝國吃干抹凈的零件。百姓是麻木的,愚惡但在嚴刑峻法下只能忠實耕作生產,參軍討爵的土木磚石。

至於商人,儒生,遊俠,縱橫家,高門士人,在韓非的利維坦帝國里,通通是國家的蛀蟲,原因無他,這群人求的是「變」,想做活人,可是利維坦的目標只有穩定,體內只有按需求工作的器官和細胞而已。

所以這世上無人願意真正踐行韓非的理論,即使踐行了,也必定暴亡——這理論中所有人都必須被剝離人性,鎖死在機器中發揮功能,即使有人願意踐行,其他人也必定不滿作為祭品而群起攻之。

更何況沒有了變化,就不會有進步。

但它真的強大,強大到足以助秦掃平天下。

放在嘉靖這裡,也是同樣。

如韓非所言,君主不顯示喜好,群臣就找不到迷惑君主的途徑,不輕易表態,群臣就不敢有所保留,操持賞罰二柄,大權就永遠不會旁落,不炫耀自己的長處,就永遠能保有權威和殺著

以上幾點,作為一個人,嘉靖基本做到了歷朝皇帝的極致。

那為什麼這樣一位手段高超,城府難測的皇帝,反而成為了我口中皇帝的「終結者」?

因為他除了為自己的「天威」保留迴轉餘地,對自己的臣民百姓,可說是毫無轉圜之餘地。

這也就是@凌羽中之前所言,六必居之含義——「天下一心」。

他本人既然除了長生毫無追求,大明的事業,便不會有任何進取的空間和可能,至於江山社稷如何,只要不至於傾覆,他更毫不在意。

歷朝皇帝的權術,不論儒,法,道,甚至兵(當然也是用在政治上),嘉靖都已經集大成了,哪怕是引經據典,士人引以為傲的辯論,對嘉靖而言,除了海瑞,都不是對手。

當這樣一個人,將集權發揮到了極致的時候,便不僅僅是他個人在位時可以發揮影響,而是徹底對天下被他在心上插過刀子的人,都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

嘉靖御極四十五年,封建王朝主觀上的進取之心,幾乎誅盡。用惡劣手段攻擊嚴黨的「清流」得位後同樣腐敗,同樣不顧惜百姓。攻擊嘉靖的海瑞,也從君子之風變得近似酷吏。

充滿瘴氣的土壤,容不下高潔的花朵。

這就是有些知友談到的,制度性影響。

雖然自古以來得國之正,莫過於明太祖,但若持國不正,有如本劇中嘉靖,其惡果便不是一兩任皇帝的改革能解決的——持國不正者愈高明,愈無解。

韓非終結了「變」的爭鳴,為自己和戰國,以及自己的理念打造出的秦朝共同寫下了墓志銘。

嘉靖終結了「天下之心」的進取,為自己的「修道」和明王朝,以及即將迎來的最後一個集權王朝奏響了哀樂。

得國正否,看的是立國之理念,制度之初創。


持國正否,看的是治國之精神,執政之手段。


這裡邊沒有一樣可以輕忽,沒有一種不是同樣重要。

因為做惡行的人,即使有著高潔的理念,自己也會為當初的惡行綁架,反噬,並為後世之人,留下錯誤的先例和榜樣。

而抱著自私的理念,因為情況需要作出善行的人,更是只要有機會就要不擇手段的牟利,贈與其資源地位,只是助長他的貪婪。

空有治國高尚情操,卻無執政手段,最終只能讓人認為仁者無能,而不願效仿,甚至會走入偏執,以高尚口號綁架民眾,陷入混沌。

至於只有手段,沒有理念的極致,就是劇中的嘉靖帝了。

《大明王朝1566》以人性為核心,制度思考為拓展,可以說是中國電視劇的一座豐碑,即使是《走向共和》,在我心中的地位,也不及之。

借古諷今的劇,我們要視昔如視今,才能看出味道,品評劇中的人物,也是如此。

大明不僅僅是劇中幾年的大明,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縮影,嘉靖不僅僅是嘉靖,是歷朝歷代皇帝的總論,嚴黨和清流如此,海瑞也是如此。

最後用太祖的《賀新郎·讀史》收尾吧。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嘉靖極其智慧,二十多年不上朝卻對朝中大小事務一一知悉,且所有局勢均由他掌控,誰忠誰貪誰為他好其實心裡十分通透。身為帝王,他深知如何為民,但他是一位自私的帝王,清流與濁流並存是為了相互制衡,也能鞏固自己的操控。他是充滿智慧的,只是在為民與自私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看透一切的極端利己主義者。看似無為而治,實則牢牢掌控權力。他熱衷權力,但又不想承擔責任,所以他扶持嚴嵩,讓嚴嵩替他攬財,替他背罵名,等到他覺得嚴嵩貪得太多了,就又借清流罷黜了嚴嵩。但為了平衡清流的勢利,又重用陳洪,讓他變成他的一把刀。他是一個將帝王之術運用得出神入化的人,也很得意於自己所謂的「無為而治「,自覺可比漢文帝。直到海瑞當眾戳破了他的把戲,他才惱羞成怒。嘉靖極聰明,可惜太自私,只在乎自己的錢,在乎自己修道的事。百姓的疾苦,他是不管的。至於官員,於他而言,同宮裡的奴僕沒有什麼區別。記得有一場戲,是陳洪命人杖責官員,大雪紛飛中,嘉靖就在城樓上看著,對著身邊的人【好像是黃錦】說,三十多年前,他一個人對著滿朝的官員都沒怕過,何況如今【大致是這個意思吧】。這裡應該就是嘉靖初年的大禮儀之爭了。也許自這件事後,嘉靖就再也不信這些官員了。但他從大禮儀之爭中明白了,一個人對付所有的官員太辛苦了,於是他開始退居幕後,讓那些官員們自己去斗,自己暗中掌控就好了。總之,嘉靖看得太透,所以最後他誰也不信。他作為天下人的君父,只想讓天下人供養自己,卻不願承擔自己對天下人的責任。
記得陳寶國老師曾說過,這是他演過的最特別,也是最過癮的一個皇帝【大意】。陳老師也演過漢武帝,演的也好,但終不如嘉靖鮮活。


嘉靖給海瑞的八個字,其實最適合他自己—— 無父無君,棄國棄家


在這部劇中嘉靖真的讓人討厭不起來 他的明局勢 呂芳走後他呼喚呂芳要黃錦應他 一個對一切都知曉卻好似什麼都不管的帝王 雖然這話說可能會招噴子可是他聽到徐階只撥一百來萬給他修宮殿時的不甘心借口讓呂芳換毛巾不給批紅真的讓我莫名覺得好萌啊 總之我覺得他很惹人心疼阿 作為一個帝王 他可以信的人只有自己 原本呂芳是個例外 可是呂芳走了 這世上 就真的只剩他一個人了 我寶國叔演技真的 獻上雙膝


第一集嘉靖出場念得詩的最後一句「雲在青天水在瓶」,以及電視劇結尾處的黃河長江論,兩者相互呼應。開頭那句詩太隱晦,觀眾一上來估計看不明白,結尾看到黃河長江論的大白話也該明白了。在嘉靖皇帝眼裡,百姓是羊、臣子是狗、皇帝自己是狼,狼的本性是吃肉,所以臣子分兩類:一派是牧羊犬幫他養羊,一派是獵犬,幫他殺羊吃肉還擔著殺羊的惡名。為了維持大明王朝的生態平衡,保證自己以及後代子孫能持續的吃肉,牧羊犬、獵犬都得用,還要在兩者之間搞好平衡。

這就是帝王的藝術。嘉靖皇帝把這套玩的爐火純青。

多說一句:嚴嵩是最好的獵犬,海瑞則是最佳的牧羊犬,海瑞並不是替羊說話,他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狼可持續吃肉」服務。


我覺得嘉靖身上有道,有儒,有法。道是他的生活方式,法是他的治國理政的策略,儒只是他做給臣下和百姓看的一個幌子。
說他有道,毋庸置疑,久居西苑,修玄練道。
說他根本上是法。是因為他的權謀手段確實出神入化。他的平衡術太熟練了。當年用夏言,暗地裡提拔培養嚴嵩,防止夏言坐大,以嚴嵩制衡夏言。等到時機一道,扳倒夏言。後來又利用夏言的學生徐階制衡嚴嵩。但不同的是嚴嵩算是陰柔術至極的權謀家。他權傾天下之時 ,並沒有忘乎所以,而是畏畏縮縮,夾著尾巴做人,處處逢迎嘉靖,甚至對下屬,對政敵徐階也是恭恭敬敬。因為這個,嘉靖也沒動他。還有一個隱形的原因是嘉靖靠嚴嵩斂財。(錢原來是在百姓手裡,嘉靖不好意思問百姓要,就用嚴黨去搜刮。然後時機一到,倒嚴,讓他們把錢吐出來。歷代帝王其實都是如此。)嚴嵩一倒,徐階上台後,還有個高拱是伏筆,當然後來是隆慶朝的事了。
這是內閣,司禮監也是如此,呂芳在,有陳洪。陳洪上台,預留馮寶。這個套路,不看不明白,一看嚇一跳。以一個人主政,一個人為制衡力量。後面的人,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幽靈站在前面的人身後,讓他誠惶誠恐。一旦他不聽話或失去價值,就取而代之。
儒家是一個幌子,這其實是歷代帝皇的一個習慣。為了籠絡人心,為了爭取知識分子的效力,幾乎大有為的帝王都是冠冕堂皇地推行王道政治。其實儒家思想怎麼可能實現。看看《傳統十論》這本書,就知道什麼叫「儒表法里」。
嘉靖算是一個帝王中的怪胎。明君知道治國,知道權謀。昏君不知治國,不知權謀。而嘉靖是不知治國,但知權謀。(相反的很難存在,那樣的皇帝做不穩。)這樣的皇帝其實是對國家對人民極具危害的。這樣的帝王存在往往代表著專制到達頂峰。劇名又叫《嘉靖與海瑞》。其實海瑞正是與嘉靖相反的人,知治國,不知權謀。(準確的說是不屑於權謀。)一個至陰,一個至陽 ,君臣相對。
專制社會為什麼落後,為什麼可怕?有人性,有道德層面的問題。有制度,有社會層面的問題。更有規則,有人情世故,有思想文化層面的問題。上層建築,專制制度的存在讓百姓,官僚,天下人之間不得不產生潛規則,不得不有人情世故。同樣,潛規則不斷地讓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完善。到明清 ,兩者到達頂峰。最後社會崩潰,國家重造。現代,這些東西仍然存在。現代中國,要想遠離古代王朝周而復始的規律,一定要改變這些,一定要推行真正的民主。只要潛規則這套東西還在,只要專制的思想還在,中國仍然很危險。
希望從嘉靖身上,後人知之,鑒之。


嘉靖我覺得就是精明過了頭,首先作為一個皇帝你鞏固權力的目的是什麼?所謂不謀身何以謀國,是為了能夠安穩地治國所以才要鞏固權力請各位看官要知道這一點,可是在劇中我看到的是嘉靖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只是為了斂財,為了給自己修殿宇等等。百姓的死活他管過?反正只要不造反就行,況且如果沒有胡宗憲海瑞王用汲等人給他擦屁股,你敢說浙江不會造反?再到後來的趙貞吉半價收絲更是扯淡,真要照他這麼個搞法,過了冬天,那些改稻為桑的桑農拿什麼來還糧?海瑞走後,你敢說那些大戶不會藉機哄抬糧價?雖說種桑三年免稅但百姓又要還糧以後又要買糧,還半價收絲,過了一年百姓不反傻子都不信。撇開這些不談吧,五十萬匹絲綢也是毛都沒有,結果呢?趙貞吉還得了嘉靖個「老成謀國」的評價。對於嘉靖玩權力玩到這種程度也是沒誰了。

再來說說嘉靖的「長江黃河論」,我覺得這個長江黃河的格局不應局限於朝堂,而更應該包涵天下,即長江為朝堂,百姓為黃河,這就說得通了,反之亦然。什麼「賢則用之,不賢黜之」都是嘉靖為了斂財找的借口罷了,他政治平衡把握得好,結果底下災民都不知死了多少,又有多少災民被迫造反,整個大明朝都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這可不是「長江黃河論」能洗得掉的。


嘉靖沒有擔負起他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後來者只能靠張居正這樣的宰輔為王朝續命,說他智慧是別用心粉飾太平,明明是中央政府被基層官僚架空了,政令出不了乾清宮……所以啊,這個問題不是一任兩任問題,是歷史問題,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你不擔負起時代責任非要搞烏龜政策,活該被後世唾罵。對了中國資本主義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繁榮起來的。

嗯,我說的是歷史


蝙蝠俠裡面的謎語人


誤國者


以智治國者,國之賊也。


劇中的嘉靖就是一個精明和藹護犢子的老人好嘛


他是個明白人


推薦閱讀:

大明王朝里嘉靖讓內閣把貞字補上,徐階問是不是趙貞吉,嘉靖為什麼說徐階真是聰明,如果是嚴嵩就不會這麼問?

TAG:明朝 | 政治 | 中國劇集 | 官場 | 大明王朝1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