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定國不如鄭成功出名,更沒有民族英雄的稱號?


復地千里,兩蹶名王。李定國兵峰之盛,滿清一度想退兵求和。自古名將莫過於此。現在大家不知道他,大概是因為鄭成功收復台灣成了政府宣傳的一個口號,所以著重的宣傳。歷史不會遺忘任何人,無論是張煌言,黃公甫,黃道周,閻應元,史可法。多少年以後,還會有人看到他們的事迹痛哭流涕,嚎啕大哭。


謝邀,手機作答,有的引用回頭補上。

鄭成功出名多是因為收復台灣(說穿了還是宣傳需要),而非抗清舉動。加上李定國病逝後並未有繼承人,而鄭成功祖孫三代雄踞台灣。

另,關於李定國已有定論:民族英雄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

顧誠先生有言:

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讚許之詞,但他們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

章炳麟有言:

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關於鄭成功的近代民族英雄敘事,主要還是基於他將荷蘭殖民者逐出台灣的事迹。抗清事迹本身並非民族英雄敘事的關鍵,而只是塑造鄭的形象的輔助——你看,現在說起鄭成功,肯定第一反應是台灣,而不是江寧之役嘛。

至於為什麼是驅荷,我覺得有兩方面因素,都與近代民族主義敘事密切相關。其一,台灣是一個特殊的地理概念——甲午戰敗、割讓台灣,這是民族危機的「高潮」;台灣這一區域成為了民族主義敘事中承載了民族痛苦記憶的一個符號。鄭成功在此戰勝殖民者的事迹便因此被喚醒,成為民族主義敘事中的英雄。其二,被戰勝的是歐洲殖民勢力,這也與民族主義敘事反擊殖民入侵的主題相應和。(「我們也是打敗過歐洲人的!」)

事實上當時以廣東沿海地區為大本營,與清朝進行軍事對抗的海盜還有好幾支,其中像楊彥迪等人還曾遠征中南半島。當然他們都沒有像鄭成功長江之役那樣對清朝造成那麼大威脅,但民族主義敘事完全不管他們揚威南海的事迹,把他們揚棄了,仔細想想還是頗有原因的。

再說李定國。李定國長期被當成農民戰爭英雄,是農民起義敘事里的重要角色,在一些敘述里還被當成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們的繼承人。可能題主年紀輕,沒有趕上,但至少在我小時候看到的故事書里就有李定國、馮雙禮智勇雙全大戰孔有德,只是這些戰爭都是按照農民戰爭領袖的方式去寫的——類似於賴文光大戰僧格林沁、陳玉成大戰曾國藩等等。在這一方面,恐怕他名氣並不比鄭成功小。追溯學術史也能看到類似的情況,1980年代以前,明清史的寫作中,前沿研究和歷史編纂還分得不是很開。當時的著史者對李定國等人的事迹作了不少工作。例如1960年出版的《李定國紀年》,作者是曾經擔任雲南副省長的郭影秋同志——考慮到郭影秋同志的級別,這無疑是很大的一件事,亦可見李定國在新中國歷史敘事體系中的地位並不低。只是近些年農民戰爭史出版物少了,一些通俗讀物甚至走向了反面,採用鋒利的語言貶斥農民戰爭,題主才會覺得李定國名氣小了。

歸根結底,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歷史都不只有民族主義敘事一個體系,也不該只有一個體系。囿於民族主義的成見去看待歷史,在一些問題上便難免有些不協調。


成功容易,定國太難


比軍事才能的話,李與鄭兩人相當。但鄭成功最大的一個優勢是擊敗荷蘭人收復了台灣,在歷史定位上,符合近代以來的反殖民、民族獨立、反帝國主義的思潮。相比之下,李定國同志這方面由於戰略形勢和內外矛盾的各方面原因,沒有形成階段性的鞏固成果,所以鄭成功名望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單純談軍事的話,也有很多值得計較的地方。以咱家這種趙括2.0的看法來看,有幾個問題:

1、南明在1653-54年期間的戰略規劃失策

從當時的局勢而言,南明北伐戰略重心有問題,確切來說是沒有明確的重心,遠期規劃也不足。任何戰略,都應該有個目標,到底要達成什麼樣的戰略目標?目標太大,扯著蛋。目標太小,沒有意義。

李定國同志可能有一個整體的想法,並且想從廣東入手。他自雲貴出兩廣,目的大概是想全據廣南,以兩廣雲貴為基地,再行進取湘、贛。

就事論事的話,這個想法個人覺得成功的可能不高。從廣東入手的方案可能比較穩妥,但進取性不足。廣南格局太小,要以廣南為進取方向,再圖北伐,時間上會拖長,不利抓住戰略機遇。

全據兩廣的優勢在於可以打通福建,把鄭成功的系統也納入到整個戰局中來,缺點是東西長,南北短,利攻利勝不利於持久。為什麼呢?因為滿清控制區大,迴旋空間大,雖然戰線長度與我相共,但我們威脅不到他的心腹。同時,李定國同志從雲貴出發入廣西,再入廣東,至少要進行兩次作戰交叉,戰役組織上比較複雜,會有很多阻力。

咱家個人認為,這個戰略規劃考慮是不長遠的,沒有考慮戰略上進入相持階段之後的走向。

2、對湘贛川重視不夠

自雲貴而窺中原,必須重視湘、贛、川三地。設若設置一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的話,顯然1654年戰略的基本目標應是入川,其次是入湘。

取川是為了鞏固戰略側翼。從雲貴高原出發,如果不掌握四川地區,那就是把四川地區拱手讓人佔有,然後威脅雲貴的北大門。所以,為了鞏固戰略的側翼,就一定要拿下四川,這樣後方就穩定了。

入湘則是為了打開北伐的主要通道,佔據從棗-隨-武昌-長沙這條荊湖地區的主要路線的南端。只要進入洞庭湖平原地區,那麼就有可能在下一個年度直接兵逼長江。西面鞏固了四川,中間掌握了武昌,則下江不足為慮,廣南福建就不是問題了。

但這不是穩定的形勢,要徹底把局勢穩定下來,下一步就是順江而下據南京,把長江徹底掌握起來,之後再談伺機北伐。

總體來看,川湘的大局,最起碼川中的大局,能在1654年定下來的話,這三步走就有很大的成功可能。如果川湘大局1654年定不下來,那局面發展,恐怕還是要完蛋。

畢竟南明只有一次機會

這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粗略計劃,如果要落實,必須有大量的兵力轉用技巧和相當優秀的軍事才華。正所謂腦洞好開,落地難。咱們在地圖上看半天,具體到落地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四川歷經兵亂,張獻忠以及滿清反覆索了幾回,人力資源非常匱乏,物資基礎也差。大軍怎麼去,去了怎麼打生活問題如何解決,長期對峙如何破解,都是難題。

南明底子薄,地盤小,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都很有限。所以李定國同志的戰略規劃比較保守,是符合常理的。

人的身子虛,只能吃補藥,不能吃泄葯啊!


岳武穆王的墓我先壓好了再來給你講啊,
是這樣的,那是我們漢人的民族英雄。
漢人的民族英雄,不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才是官方欽點的民族英雄。漢人的不是。
要注意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大於天。

我初中的時候對這個問題問過歷史老師,
你看狄青是,岳飛不是,文天祥也不是。
白彥虎是民族英雄,左宗棠是儈子手。
這不符合道理的呀,對了你看尤其是沒有道理不講邏輯的是,你看曾國藩是啊,鎮壓農民起義的儈子手,哎呀我卧槽聶士誠是民族英雄?
一直鬧到校長。同時還有黑人問題。
校長作為一個三十多年的老歷史老師,三十多年的黨齡,有著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給我上了一堂政治課。至今回想起來仍是振聾發聵。

你看現在抗日的還叫民族英雄,萬一當年是凱申狠了狠心跑去日本駐軍了或者是這個我們年輕時全世界青年大抽風,和族成為了第五十七朵花,那這個就不能叫民族英雄了,這個都是人民內部矛盾。


怎麼會沒有民族英雄的稱號呢?須知稱號只是個表象,每每看到異族欺凌中士奮起欲逆天下而為時,儘管不能成功或者被書史遺忘,在我們心中民族英雄又怎麼能跑的了,你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在你心中已經是了,我回答這個問題時,在我心中也已經是了~


總是要我修改,那就只能放圖了。


就當時而言,李定國的兩蹶名王,鄭成功的鎮江大捷(沒記錯吧),都是振奮漢族人心,一度讓清廷灰心的大勝。
但到後來,滿清定鼎中原後,大西軍沒有留下種子,而且本來是張獻忠的賊軍,自然是被士紳所不齒的。
清廷也不願意多提李定國,因為李定國極少敗仗,最後的磨盤山,吳三桂得到漢奸密報,還打得那麼慘烈,清廷沒什麼臉提。
再說,提李定國就繞不開吳三桂,從三藩造反後,吳三桂就被清廷極力抹黑,自然也不願意提他的功勞,所以李定國就隨著吳三桂漸漸消失了。
而鄭成功不一樣,他的延平郡王府在台灣延續下去,在南洋華人世界有一定威望,雖然出生海商,但比起李定國的賊身份,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又是國姓爺,擁護大明正統最後的火種。
後期反清復明基本都是以鄭家馬首是瞻的。
後來清廷平定台灣,鄭家也是妥善安置,為了保持對台灣的統治權,自然要多提鄭成功,而且大明最後的血脈凋零,清廷也樂得做個高姿態,沒有殘忍對待台灣一眾人。
後來天地會的影響,陳近南的影響,以及台灣暫時自治以後,大陸對於台灣統一的需要,連施琅這個漢奸都捧了,不捧鄭成功實在說不過去啊。
而李定國怎麼定義?造反?起義?沒有鄭成功高大上的反清路線陽光啊。
而且為了維持對滿清,民國的正統延續性,共和國真的不太好提李定國,這個阻礙滿漢一起,民族大融合的人是吧。
雖然,我對李定國的評價是,南明抗清之際最偉大的統帥。


黃宗義曾言,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定國誘敵深入殺死清敬謹親王尼堪,桂林一戰大敗孔有德,清軍死傷無數,一潰千里,昆明城外大敗孫可望,威震西南,最終為南明永曆朝盡了最後的忠誠,中華忠烈,不絕如縷,可歌可泣,名垂青史


不談李定國大概是為了給明粉留點面子吧,南明一直在堅持抗清的居然是明政府欽定的各路反賊,李定國就是張獻忠的部下,軍隊也是張獻忠拉起來的部隊,還有李自成的殘留部隊,也是南明抗清主力。

消滅漢人的主力是火器遠超八國聯軍用漢人精血餵養出來的大明遼東鐵騎,思想獨立自主代表中國知識分子骨氣的大明高官(清來降清闖來降闖),以及大明的皇室成員,沒上位的天天為了爭帝位跳動各路抗清人馬自相殘殺,上了位的用各種方式整抗清的農民軍,挑撥官軍和農民軍的矛盾,為了大清的建立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南明的官員也是不愧為漢族的驕傲,滿清入關後在北地燒殺搶掠,南明官員居然給滿清寫感謝信,感謝滿清為了大明報仇,弄死了那些不肯乖乖餓死的刁民。

李定國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南明的皇室和大明的獨立自主知識分子們,他們一直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不斷給李定國拖後題,最妙的一招就是在抗清戰爭的緊要關頭大明知識分子和君主立憲的皇帝集體跑到緬甸死活不回國,照成李定國軍隊士氣的全線崩潰,我大明天子守緬甸,君王死昆明這種事情還拿出來到處說,你這不是滿遺嗎?


連施琅這種人都能炒出來,上CCTV作正劇的《施琅大將軍》

政治風向而已。


定國未定國,成功難成功。

南明風雨飄搖,卻沒有英雄輩出。他們本該是中興之將,肱骨之臣,卻最終成為忘國死結之士,讓人唏噓。南明比東晉更慘,比南宋更悲,後世影響延續至今。


晉王與延平郡王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在最後關頭獨撐華夏的英雄……之所以現在普通人多知道延平郡王,少知晉王,還是因為台灣問題。事實上,TG大概很早意識到台灣孤懸海外會走台獨的風險,雖然軍事上力不能及,但在文化及意識形態上絲毫沒有放鬆,而延平郡王復台正是證明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最佳理由,君不見台獨分子對延平郡王復台極難翻案,頂多給自己起名福摩薩。但如此翻案,則連台獨也成外來人了,真正的台灣人是高山族啊!!!故TG大力宣揚延平郡王復台,令儘可能多的人知道這一事實!古為今用,這也是延平郡王為華夏做出的貢獻。而守滇之晉王、守浙張督師、守鄂文督師等,當然也是民族英雄,無分高低。


台灣問題炒的

順便說下,下西洋的是鄭和吧…樓下妹子是哪兒來的勇氣回答的…


不能動輒歸咎國朝,國朝有國朝的因數,但是這個現象來之已久。先說之前,還在南明時,很多漢族官僚知識分子就喜歡貶李定國。大木以儒生從軍,定國是張獻忠義子反正,可想見士大夫階層會如何選擇敘述?大順余部小老虎等部也是遇到很多類似問題,前明殘軍和義士對這些農民軍力量相當不友好。再說近現代,最初重塑大木的是日本人。對,就是甲午之後據台的日本人,當時在台壓制了很多閩南漢人的傳統神祗,獨鼓勵延平崇拜,因為大木的日本血統,日人甚至有說法大木不是芝龍之後,大木怎麼能是那個軟蛋的種,一定是他媽和某個日本人生的。國朝初年是不願意宣揚大木的,反而是常將軍那邊力圖影射自己和大陸,非常努力使用這個政治符號宣傳。國朝這邊,六十年代還有人因為研究鄭成功被說同情常將軍入文字獄。百度下就可以看到。最後,關於各方對鄭成功這個形象和符號的政治資源的利用和宣揚,2003年台灣有個學者寫了一篇學位論文,算是很全面的研究,以上日據時期基本來自他的論文,具體論文名字要回家查一查。海峽這邊,鄧孔昭先生的研究很有代表性。


我是國姓爺腦殘粉。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國姓爺最出名的事迹還是收復台灣,甚至初中的時候有人以為國姓爺是康熙派去收復台灣的??
所以,國姓爺在課本裡面出名不是因為反清,而是因為收復台灣,驅逐殖民者。
至於江寧之戰,還有廈金海戰,還真沒人提。


因為收復台灣才出名+1

沒見背叛鄭成功的施琅也是「民族英雄」嗎

滿清攻陷明鄭台灣都能吹成「光復」,怪不得鬼子也能吹自己解放東亞

其實有不少穿越小說都有台灣的情節,但是台灣反攻大陸簡直大逆不道,都被和諧了

ps 轉載

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漢王廟,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乃是當地人民為了紀念抗清民族英雄李定國捐資所建,現為雲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新華網報道,2007年11月1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泉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信訪局長洪自強、南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戴景勝,中共英都鎮委員會書記陳文舉為洪承疇紀念館內的洪承疇塑像揭彩。洪承疇紀念館掛出「隆重紀念開清重臣洪承疇誕辰414周年」的橫幅,旁邊還有對聯,上聯為「論武略文韜名傳汗簡」,下聯是「數豐功偉績無愧英雄」。

觀舊聞有感

漢王廟前草凋零,

承疇故里車馬喧。

碧血丹青合糞土,

可憐可嘆忠臣淚。


尚可喜 耿精忠 家的廟也不小


是因為超綱了咩( ̄▽ ̄)


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維護祖國統一的民族大英雄;
李定國,妄圖開歷史倒車,愚忠朽明,阻礙民族大融合的千古罪人。


推薦閱讀:

在中原淪陷後,東晉、南宋都可以享國百年之久,為什麼南明卻短短二十載即告滅亡?
南明為何不能像南宋一樣被承認為一個朝代,而只認為是一系列政權,主要是因為時間太短嗎?

TAG:明朝 | 歷史 | 南明 | 鄭成功 | 李定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