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和肉類的腥味是哪些化學物質導致的?料酒、醋、生薑之類的是如何去腥的?
魚腥來自於魚皮粘液而不是血。
主要由三甲胺,氨基戊醛和六氫吡啶類化合物共同組成。
氧化三甲胺廣泛存在於魚的體內,在魚活著的時候用於調節浸透平衡。而死魚體內的酶會降解氧化三甲胺,產生大量三甲胺和二甲胺。
三甲胺溶於水、乙醇和乙醚, 料酒能夠溶解這一物質並在加熱烹調過程中揮發掉。
腥味的主要成分是三甲胺,這個是毫無疑問的。
料酒去除腥味的原理在於,料酒中含有豐富的物質,其中包括有機酸能與三甲胺反應,降低濃度;此外料酒中的其他芳香物質能抑制剩下的腥味。
醋的作用原理就是利用其中的醋酸發生反應。
姜的作用原理就是用姜的味道壓住腥味,和牛肉配香菜一個原理。
上述幾個比較,醋是純化學反應,加入的量需要剛好,而生成的胺總量和腐化程度有關,並不確定。姜壓制卻並沒有消除腥味,不過人的鼻子是很特別的,很多臭味在極度稀釋的情況下是香的,壓制往往有不錯的效果。料酒多加了也無所謂,反正多餘的酒精揮發了,發出各種香味也不錯,這應該就是料酒的優點吧,適用性廣。
======================================================
說三甲胺被醇類溶解然後加熱一起揮發的,一定是中學物理沒學好……
食用鹽溶於水後,加熱讓水揮發,食用鹽會減少嗎?一點也不會!
白酒的乙醇含量更高,但是效果去不如料酒好(因為只有醇類啊)
三甲胺屬於低級胺,本身就極易揮發,所以才有臭味。而且低級胺易溶於水,可溶於有機溶劑。用酒精溶解不如用水溶解,但是泡過的水也是臭的(極易揮發),浸泡難以去除腥味。值得一提的是低級胺有個性質,易與酸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鹽,所以去除腥味應該是這個原因。
魚身上的腥味物質特徵成分是存在於魚皮粘液中的三甲胺,「德爾塔」-氨基戊醛(酸),和六氫吡啶類化合物共同形成的。
形成過程:
「德爾塔」-氨基戊醛(酸)是由鹼性氨基酸賴氨酸(Lys)經過三個酶系-脫氨酶,脫羧酶,氧化酶的作用產生的。
按照脫氨酶-脫羧酶-氧化酶的順序進行生成「德爾塔」-氨基戊酸;
按照脫氨酶-脫羧酶的順序進行生成「德爾塔」-氨基戊醛;
按照脫羧酶-脫氨酶的順序進行則經過中間體-屍胺-過渡到六氫吡啶。
三甲胺是由於魚的體內有大量的氧化三甲胺,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這個高度不飽和的化合物充當還原劑。這種物質被氧化的產物羧酸類等本身也參與腥味的貢獻!!
三甲胺在很新鮮的魚身上並不存在!而新鮮度更低的臭魚的成分主要是硫化氫,氨氣,甲硫醇,腐肉胺,屍胺,吲哚,四氫吡咯,六氫吡啶等。
【順便說明】:魚的脂肪能夠降血壓的原因,就是它的脂肪的不飽和程度比較高(還有花生油也是這樣的),其中魚的身體含有大量「DHA」,學名叫二十二碳六烯酸,這種物質天性活潑,特別容易被氧化,從而產生強烈腥臭味的胺類物質魚腥味。DHA也存在於大腦皮層,視網膜等組織,是大腦功能(包括智力)及視覺發育的重要結構物質,所以人們說吃魚比較聰明。此外,「月經血」等也有魚腥味,主要腥味物質有二甲胺,三甲胺;矽藻類也會產生魚腥味物質,這一類的物質應該是醛類、酮類或脂肪酸類。
推薦閱讀:
※兔子吃肉嗎?
※深海有什麼恐怖的生物?
※海水那麼咸,為什麼海里的魚沒被腌成鹹魚?
※《異星覺醒》卡爾文這樣的生物是可能存在的嗎?
※人眼是如何對焦和防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