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相比別的朝代沒怎麼出現過大的宦官干政的事情?

像秦朝的趙高,唐代的甘露之變,明朝最為嚴重,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樓主只知道這幾個比較著名的)相比清朝,感覺沒出現什麼大的宦官把持朝政的事情,(李蓮英不算,他只是得寵,並沒有干政)


這是從唐中後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官和文官代表的階層勢力一點點壯大,和很多人認為的相反,中國中央朝廷:皇權是越來越受限制的,為什麼漢朝北卻匈奴武功極盛,因為戰國後期以來皇權剛剛從家臣政治中脫胎出來,他可以調動全國的資源人力物力,而宋明就要收到各方相關利益集團的限制了。現在總說宋朝優待文官,皇帝主觀拉攏文官集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他想控制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元朝呢,他有宗室諸王,有內廷怯薛,有整個蒙古貴族和色目人利益集團,很輕易地可以繞開中國本土的文官階層貫徹自己的意志,所以明朝開國,太祖很多方面就學元朝,你看諸如分封諸王,錦衣衛,開國功臣世襲等等,但明朝畢竟是中國漢人王朝,他沒有一個超乎於漢人文官集團的社會勢力,所以隨著開國武人勛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有一種猜測這土木之變是明朝上層文官集團的陰謀),文官集團又重新獲得了宋朝以來的權利並且權利更大,怎麼辦,皇帝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這一點在元朝是通過怯薛來完成的,可元朝在外部有諸王呼應,明朝在太祖之後藩王勢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皇權失去了一個臂膀),所以明自正統以後,國家大事動輒被文官集團掣肘,國勢日蹙。

而清朝和蒙古人類似,元朝有有宗室諸王,有內廷怯薛,有整個蒙古貴族和色目人利益集團,而清朝由於他的八旗制度,他更厲害,整個旗人集團(包括漢軍、蒙古八旗)都和最高統治集團利益一致,這樣漢族文官集團的勢力和實力自唐代以來,第一次降低到最小,這樣,滿洲皇帝就可以不必像明代漢人皇帝一樣只能倚靠宦官和文官集團抗衡,這也是滿清皇帝不必採取廷杖這種很low的方式發泄自己對於無法控制文官集團的不滿,而是可以輕易折辱漢人士大夫。

之前幾位說的,什麼螺旋上升,吸取經驗教訓,真是只看到最最淺顯的表層,明代皇帝何嘗不知大前代宦官之禍的危害,明代歷代君主真的是朱元璋的「不肖子孫」嗎?真的是因為所謂「昏庸」「無道「所以重用宦官嗎?真是」身不由己「啊。論者應知之。

參見我兩年前的答案明朝有幾個大太監專權,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為什麼清朝就沒有? - 歷史 - 知乎


這跟宋朝靠外戚制衡文官系統一樣,大清自帶滿漢胡撕屬性,皇帝不要太省心。

你看漢臣在大清朝出過頭沒?曾國藩都牛成那個樣子了都不敢咋的。

都是奴才,漢臣還是二等的,大清又離不了漢臣。大夥在爭取成為頭等奴才的路上就把力氣用光了,誰敢跟皇帝搶權力,哪用得著太監出風頭。


首先,清朝有一個皇室家法,太監不得讀書認字。而且,清朝特設一個機構,內務府。這個機構基本將原來明朝宦官機構的大部分職權全部接管。內務府一般由近支親王,或者上三旗的親貴統領,所任官員,基本是包衣,也就是皇室奴才。這其實亦是一種宦官。只不過他們不受宮刑罷了。康熙朝曹寅,李煦;雍正朝田文鏡,皆是如此。太監只剩下了一個功能,為內廷服務的功能。因此,清廷還有一個皇室家法:太監無故不得出京。
另外,清廷宮中什麼旗籍的嬤嬤,姑奶奶們地位,遠高於明代的宮女。她們的存在,也對基本是漢人的太監形成分權制約。


宦官為什麼不能干政,不要歧視殘疾人。


因為有野豬皮這個基本盤,不需要創造太監這個基本盤了!
滿清跟以前朝代其本質上完全不同,更大程度上是一民族壓迫政權!


這個原因有好多,想起來再補。
第一,清朝的秘密建儲制度有利挑選有才幹的繼承人,故而皇帝很少出現沉迷酒色,怠惰亂政的情況,在這樣比較「英明」的皇帝治下,太監們也就很難上下其手。
第二,清政府撤銷了明代內廷的二十四衙門,建立內務府統一管理宦官,總理內務府大臣是士人,也是流官,這樣就把內廷的宦官系統整個納入了國家的正式官僚體制,故而宦官系統也就不可能再與整個官僚系統對抗。


1.清朝皇權集中,專制制度設計到了歷史頂峰。皇帝能搞定外臣,不需要從身邊人中培植抗衡外臣的力量。
2.成年即位的清朝皇帝大部分勤政,忠於職守,權力不假手於人,外人沒機會。
3.清朝吸取前朝教訓,對太監管得嚴,宮中太監的文化素質不高,太監自己也沒有產生那種野心。
4.最後的幾個小皇帝,因為有慈禧這種狠角色存在,小皇帝基本上都沒有產生那種用依仗身邊人行事的效果。


你們啊連滿清的政體明顯跟漢族王朝不同都不清楚嗎?無論滿清還是蒙元統治主體都是滿蒙八旗和蒙古貴族而不是漢族官僚。所以太監這種漢族貧困屁民中閹割而來的奴才哪有資格掌握權力?凡事漢族王朝秦漢隋唐宋明你們數數哪個朝代沒出名的太監?


八旗貴族取代了太監的作用,清帝國的皇帝並不需要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權利是此消彼長的。皇帝不理朝政就會有時將朝政教於臣子或奴僕。漢 唐 明三朝閹人亂症概莫能外。而清朝皇帝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是沒有出過一個昏君,即便不是康乾開疆拓土之勝君,也是善於守成的中庸之君。這便不會給皇帝的朝臣或太監已任何攬權的機會。縱觀清朝歷史,皇權受到權臣或太監的制約少之又少,即便有此例(敖拜、年羹堯等)也被及時剷除。 這歸根結底是清朝的一套優秀的教育皇子和選拔皇儲的制度。


主要比較明清兩朝吧。明朝地方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就是每個省有三個主官,分別是布政使司負責行政;都指揮使司負責軍事;按察使司負責監察;全國13個省就是39個省級主官,還有巡按御史,是中央派下來監督地方的,也就是一個皇帝面對的是40~50個地方官,加上中央的各級官僚,他哪裡管得過來?於是大量啟用太監,幫他盯著這些人。清朝地方實行總督制,一個總督管兩三個省,全權管理軍政業務,全國只有8個總督,還有5個(獨立)巡撫,一共13個人,皇帝只需要盯緊這13個就行了,中央機構和明朝差不多,你想想,兩個班主任,一個管50人的大班,一個管10幾個人的小班,他的管理方法肯定不一樣的。所以,清朝的方法更有效率但是更容易出事,明朝效率低但是地方權力更小。有明300年,地方基本沒有管不動的。清朝呢,清初三藩叛亂,晚期東南互保,清末辛亥革命直接都獨立了。
清朝為了避免明朝太監專權,成立內務府,只管分內事(為皇帝的生活負責),只不過你避免了這個弊端,就會有其他的問題出現。


因為前幾朝皇帝都將宦官視為與相權或群臣平衡的工具,而清朝皇帝認為宦官就是單純的奴才,手中不能掌權。


請看論文《芻議清朝宦官制度》芻議清朝宦官制度


治國是要有把刀的,西漢有列侯,隋唐有關隴親貴,宋有禁軍系統,大明有勛貴,清有八旗。這才是得天下的基本盤,一旦這個基本盤沒了,治國的那把刀沒了,官僚系統自成體系後失去壓制,就是黨爭貪腐亡國。


首先明確一點,宦官干政並不一定就是壞的,宦官能夠專權基本上都是皇帝放任的或者說是有意為之,一般來說,宦官干政的出現必然伴隨著皇權的下降,皇帝需要通過宦官來加強皇權,而清朝皇權空前加強,軍機處的作用實際上就類似於宦官。


宦官是皇帝平衡官僚集團的工具 滿洲皇帝有八旗 八旗和宦官一樣是皇帝的家臣可以用來制約官僚集團 所以滿洲皇帝不用靠宦官


各位說了很多,分析那麼多,倒不如想想清朝當太監可都是漢人啊!答案不是很明朗嗎?


1、清12帝(包括溥儀),都算得上勤勉(能力高低另說)。這就排除了明朝因為皇帝怠政(比如那個萬曆),太監有機會替皇帝處理政務的事情。

2、雍正設立軍機處,比較好的解決了明洪武廢除丞相以後,繁瑣政務處理工作全壓在皇帝身上的問題。皇帝不會因為政務太多讓太監有機會「幫忙」(比如明朝那個天啟)

3、削減太監規模(不到明朝的1成)。將太監嚴格分工,避免從任何方面和皇帝走的太近。嚴格約束太監行為,比如不得私自離京。更不會像明朝那樣讓太監當「監軍」。


其實不光是宦官問題,中國歷史上的沉迷女色,外戚干政,荒廢朝政,後宮亂政,權臣霸朝,不學無術,漠北外患。。。。。等問題清朝都基本沒出現過,清朝200多年,相比大部分漢族王朝也不算短,少數民族真的有它自己的漢族比不了智慧。只不過面對現代文明,當了背鍋俠


跑個題,順治本人佞佛一定程度上有曹化淳影響的因素。(對,就是崇禎朝的曹化淳,並不是吳良輔)。
一個不是很多人注意的小姿勢點。


推薦閱讀:

湯若望創造新曆法之前,過年是哪天?
為什麼有觀點認為天啟是個好皇帝?好在哪裡?
怎麼評價柯山夢的小說《晚明》?
明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吳三桂反清若成功,歷史書如何描述他的經歷為其洗白?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