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互聯網時代落後了嗎,原因是什麼?


本文所討論的是各個地區的互聯網應用的影響力,不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水準、技術水準等。
所以題目「歐洲在互聯網時代為什麼落後了」,本文的解讀是:「歐洲在互聯網時代為什麼沒有什麼知名應用」
=========================正文==============================
你覺得互聯網的作用應當是什麼呢?
在我的理解當中,互聯網的直接作用就是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傳播成本。這種情況下,降低信息傳播成本對誰有利——有利的更大,互聯網發展越快;有利的更小,互聯網發展就慢些。

以這個假設作為前提,我們來分析下四個地區、六個對比的互聯網發展狀況:
1、美國和歐洲
互聯網起源於美國是沒有錯的,但是到今天我們看,世界上著名的互聯網公司還是美國多,歐洲少。甚至我們有個感覺,似乎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不必歐洲差到哪裡去(對不對後面再說)。
在我看來,互聯網在美國發展的快,其原因是所有國家裡面非常特殊的:因為就信息傳播的成本來說,美國和歐洲社會發展水平差不多,成本降低帶來的機遇也差不多。但是,美國的文化是統一的,這點很重要。
在歐洲,一個網路應用面對的必須是全歐洲的消費者。這樣這個應用的成本才能攤薄到每個消費者頭上,這樣成本、收益的比率才能比較的低。咳咳,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妹,這小國家這麼多,語言那麼多,我成本怎麼也下不去啊……
而美國,基本上都是英文,恩,同樣的應用,成本就低多了……
如果某個應用在歐洲、美國有相同的收益,那麼這個應用在美國一定能賺大錢,為公司帶來現金。公司有了現金,就可以繼續擴張,擴張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在歐洲的話,盈利與否都兩說了。
2、美國和日本
日本和美國具有相似的人口規模,相似的文化統一度(日本的文化統一度應當比美國高)。但是日本的互聯網發展仍然沒有美國好。其實原因很簡單:日本的其他產業太強了,而日本的文化擴張能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
你看,當互聯網萌芽的時候,日本正處於黃金時代的燦爛餘輝中(70、80年代,日本在經濟上的強勢直逼美國):有一個很賺錢的生意在手,你對於新的東西投入總是不那麼大嘛~
當互聯網在90年代爆發的時候,因為美國的先期投入,所以這個時候似乎網路世界是以美國為主角的。日本當然沒有戲份(全世界都沒有戲份)。
到了00年代呢?泡沫、泡沫,不斷的泡沫讓日本趕不上互聯網的新班次——而且,這個時期美國轉向了金融(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美聯儲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次級貸,就是08年金融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的那個次級貸)。以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那我也去做金融才是比較好的出路(其實到了這個時期,日本人由於其他產業的強勢導致的對IT的漠視這樣的理由已經不是很有說服力了。所以,對於00年代的這一段大家批判理解。)(關於孫正義與軟銀,後面談)。
關於日本的文化擴張能力:你會發現日本的文化出口都是消費級別的,至少遠遠沒有美國大片那種「普世價值」宣傳的影響力。中國人或許會嚮往美國那樣的「普世價值」(中性,請不要過度解讀),但是中國人會因為各種各樣複雜的原因不會信奉日本的文化吧(當然了,總是有那麼一小撮人……我就不說了)。而且,美國的互聯網公司發展起來以後,海外市場可以開拓歐洲,至少英國是沒有問題的。日本開拓哪裡呢??東亞都是有歷史恩怨的,東南亞,互聯網沒有那麼發達……
從成本角度來說,雖然確實互聯網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但是這個成本:在日本人強盛的時候,對日本人不算什麼重大利好(對被日本人經濟上逼到死角的美國人來說倒是個利好),在日本人衰落的時候,又成本略高。
3、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
這真的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如火如荼,大有和美歐比拼的架勢。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成本利好對中國來說是很有價值的,這個價值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中國的信息傳播設施沒有美歐日發展那麼成熟,而互聯網是一個相對低成本的高起點——這是中國發展互聯網的原始動力。這個動力可以舉例來說:我國的金融體系不完善,各種金融卡使用沒有美歐日那麼方便;我國的信用體系不完善,沒有美歐日那種在大街上撒泡尿都能影響健康保險的程度(誇張了,批判理解哈~);我國的支付體系不完善,恩,你知道中國的PKI(public key instrument)基本上到了02年才大體算是完成了么?
但是僅僅有動力是不夠的,印度也有動力,但是印度以和中國相似的人口也沒聽說發展出來啥。哦,對了,印度還是軟體外包產業的大國呢。這個時候我們要看到中國和其他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重大不同:中國不僅有動力,也有一點實力,還有一點因為實力產生的動力。
中國的工業化底子,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比起來都是好的,這個好可以從人才儲備(文盲率等)、重工業發展程度等等看出來。恩,上網怎麼也得認字吧?上網的電腦怎麼也得自己能組裝吧(很多國家就是連組裝都不行……)。
這種實力還產生了一點動力:互聯網的真正發展僅僅靠做一些消費級別的東西是不行的,特別是在中國這個用戶沒有為互聯網產品付費習慣的國家。那麼,中國的互聯網必須有一些工業級別的東西:互聯網必須在中國的工業化中間起到作用。
所以馬雲做個「黃頁」居然還成功了,因為這是中國企業接觸互聯網的一個門路。所以馬雲做淘寶成功了,因為這是中國工廠擺脫渠道商的一個門路。所以馬雲做支付寶成功了,因為這是用戶擺脫麻煩的跟不上時代的網銀的一個門路。
這些人觸網嘗到甜頭,所以他們會支持互聯網的發展,這也是馬雲的帝國產生的一個原因。
在擴張能力方面,中國比美日歐的人口規模都大了一個數量級:恩,我辦個奧運會奧運場館都可以通過參觀的方式來小小的做一下資金支撐。這個人口規模就已經能夠製成大量的網站(比如知乎)運行了。或者說,這個人口規模,在互聯網泡沫時期,能為中國公司拉到比較多的風投做擔保。
換句話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國外擴張的意願並沒有很多——光國內擴展就很有癮頭了嘛~這就導致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國外擴張上的穩重。
舉例來說:親,還記得大明湖畔的ebay么?擴張太早,目標市場沒有調查清楚,直接在中國輸給了淘寶,也沒聽說在別的國家創出什麼道道來。至於中國企業,攢夠了錢就可以先東南亞、東亞,然後歐美的擴張了嘛~
可以小小總結一下:中國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原因真是全球最特殊的,也許也是最健康、有力的原因。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下面繼續分析。
4、美國和中國
美國和中國三個不同:人口規模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技術水平不同。
前兩者前面都有表述。技術水平美國當然是高的~但是問題在於,美國全方位的高技術並沒有很順暢的轉化為賬目上的收益。
在互聯網的相關領域內,什麼是高技術呢?人工智慧什麼的這兩年剛剛做出來,但是還沒有在市場上獲得大的反響。均衡負載什麼的就美國那點人,人家又不差錢,投入的動力不夠啊(恩,你看連大眾點評網這樣的三線甚至四線互聯網應用都搞均衡負載了,美國的三線互聯網應用?好吧,咱也沒聽說過……這點批判下)。
所以你看,美國對中國的優勢主要在於:技術儲備雄厚(人家都出來那麼牛的人工智慧了啊親!!!中國的在哪裡啊)就差轉化為金錢了,技術成本低,很多中國必須做的技術研發人家不用做(均衡負載滿滿的都是淚)。
5、日本和中國
很多不同在這裡就不表述了,這裡只說幾個個不同:日本的物流體系,因為太健全的緣故,所以日本人網購的動力不如中國那麼強。強到什麼地步呢?門牌號清清楚楚,不會出現中國這種連自己的門牌號都不知道的情況。各種小店深入基層,當美國人在大mall裡面買東西的時候,日本人多逛幾個小店就置辦全一套傢伙了。
不過異軍突起的日本的軟銀為代表的投資集團——應當說是學美國金融學到了一些真東西,在中國投了大量的互聯網企業。投的多了,當然,命中目標的也就多了。這大概是日本在互聯網時代最精彩的舉措。不過也別忘記,至少還有個美國和他爭著搶著要投資呢……
6、歐洲和中國
這應當是本文的重頭戲。
當互聯網剛剛起來的時候,歐洲可以算是世界領先,和美國不相伯仲的。逗比之處在於,從那個時候開始,歐洲的各種小國寡民癥狀就極大的阻礙了歐洲互聯網行業發展:能想像歐洲各個國家各個大學自己都開發一個網路協議的窘迫嗎?更逗比的是要不是有tcp/ip一系列協議兜著,歐洲現在仍然是這種協議一堆的情況。
一個內部不聯合的歐洲,從一開始就在互聯網時代輸掉了。
如果只是內部不聯合也就罷了。問題在於,歐洲的產業空心化,雖然沒有美國那麼嚴重,但是歐洲的工業也是只剩下賺大錢的工業了:要麼精密儀器,要麼高端化工,要麼賣個奢侈品,要麼賣個東歐妹子與白粉(pia飛)。你看,這些產業有上網的動力么?
在中國,如果你在00年代有個鞋廠,至少你會把本廠的次品拿出來上淘寶清倉嘛~估計清倉效果也還會不錯(我就有一雙這樣的鞋子,只是一個針腳沒訂好而已嘛~基本看不出來)。
但是歐洲??上述的幾個產業的訂單模式、生產模式都不支持這樣的網路消費方式。換句話說,歐美的產業空心化,直接導致的就是消費者消費量最大的產品他們自己不造了……全都是中國製造。這種情況導致的就是中國的淘寶會火起來,但是歐美沒有這樣的模式。對了,日本也沒有。
當然,人家歐洲很冤枉的嘛~就算我小國寡民,就算我沒有低端工業,那我諾基亞要是能和小米一樣搞個營銷,我在互聯網時代也算有拿得出的東西了~
咳咳,小國寡民就註定歐洲搞小米的營銷也搞不出來……人小米粉絲千千萬都能在歐洲組個國家了(性別比例堪憂,估計還得靠東歐妹子)。
==========================總結==================================
歐洲的衰落是有先天性的不足的:小國寡民。這種不足直接導致了歐洲各種網路營銷手段、網路社交產品的拿不出手。
歐洲的產業空心化是後天不努力:國民寧肯失業領救濟也不幹活,那麼連互聯網都饒不了你。

對了,其實歐洲的 網路產品還有幾個能拿出手的:什麼憤怒的小鳥1啊,憤怒的小鳥2啊,憤怒的小鳥3啊……
至於諾基亞:人家才不是互聯網產品呢哼╭(╯^╰)╮

大總結:你看,互聯網降低的那點信息傳播成本被歐洲人用來甩妹子抽白粉不工作了吧……


1. 歐洲沒有絕對統治性的語言,市場環境不一,英法德三個主導國家都覺得自己語言文化最吊,你開個公司做個產品,如果想覆蓋歐洲本土市場,語言、文化適應、市場進入成本就很高,就算歐洲全算上也就美國的兩倍、中國一半人口,而美國中國本土公司做一個語言版本、市場策略就能覆蓋潛在的4、14億本土用戶,平均的研發、管理、推廣成本低太多了。中國就不說了,對比同為英語國家的美國和英國,美國主基地是個4億級的,英國是個1億不到的,美國不僅能方便的幹掉英國,也可以方便的把其他英語國家都吃掉。德國法國主基跟英國一樣不算特別大,德語國家除了德國主要還有奧地利、瑞士,法語國家基本都是欠發達國家或者魁北克這種,人口和影響力不大。其實西班牙、葡萄牙在殖民地方面的條件比法德要好(南美的語言基本就葡語、西語,人口量大,也不是特別窮),但自己國家已經不行了,就知道踢球。
2. 不知道為什麼歐洲人對IT技術應用的熱衷程度不算高,可能是日子過的不錯,現充吧。有不少人不用手機,智能手機滲透率整體不高,哪像美帝引領希望,日韓狂飆網速,我們怒搞移動互聯、光纖入戶、「互聯網思維顛覆xx」,人家的銅纜和Nokia 1100還想再戰100年呢。


歐洲在互聯網領域和互聯網營銷確實落後,很多品牌網站,設計簡單的像狗屎,真是不敢恭維。本人從事進口,上歐洲人的品牌網站採購,是一大痛苦。很多網站設計簡單的像狗屎,操作極為不方便,有些弄一個WORDPRESS,但是起碼你弄個漂亮點的主題也不費錢吧。
當然,歐洲互聯網時代,尤其是電商落後的一個原因是高稅收。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和一個法國品牌談好合作,結果他們最後開出的invoice 嚇死我了,加收了50%的稅收。尼瑪,出口不免稅?我從英國進口,英國方面是免稅的,在法國又要收稅,我完全糊塗了。我想,大概是各國政策也不同,法律基礎也不同,這造成了市場過小,大家喪失了興趣和規模化擴張的興趣。歐洲大的B2C(除了亞馬遜)之外,也有幾個,整體知名度都比較小,估值也比較弱,沒有像國內阿里融資10億美元,京東融資20億美元這樣的價值企業。因為10億到20億足夠收購幾個國家的頂級B2C網站了。


歐洲文化和語言體系很分散,
風投少,沒有矽谷式的氛圍來培養企業,更不願意冒險的文化,更碎片的市場和外語門檻,這使得美國企業可以輕易併購歐洲競爭者。
企業家紛紛建立投資公司,如SKype和http://Lastminute.com的創始人,它們提供了早期資金。還有一些投資機構買入了互聯網公司股份,比如俄羅斯DST,它們允許創始人和員工售出部分股份獲得現金。
「在中國和美國,我們有統一的語言,開放的想法並盡量遠離政府,這是公司能夠做大的主要原因。」
在矽谷,軟體工程師的僱傭和解僱都相對自由,這在歐洲是難以想像的,因為歐洲的僱工制度總是為公司帶來很大阻力。
足夠大的統一市場對互聯網企業發展極為重要。


大家都回答那麼好了,我多說一點:在歐洲,年輕人創業的氣氛很差,我認識的德國年輕人,只有一個混血兒在創業的,而且他打定主意不找團隊,全部自己弄,自己上貨,自己做網站,自己找渠道。

這哪叫創業嘛!


深夜睡不著,起身說兩句。
首先,粗暴地將歐洲互聯網產業不如美國歸結於語言是草率的。因為這肯定不是阻礙互聯網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歐陸,大多數的網站都有多種語言備選,就像這樣:

第二,將歐洲互聯網發展歸結於基礎設施不紮實也是輕率的。

北美81%,西歐78%,伯仲之間嘛。
就算加上中東歐,平均下來,普及率也很高。

而對於為什麼互聯網產業在歐洲發展的不慍不火,歐洲的朋友認為自己的問題主要出在三個部分:
a 缺乏投入
Inadequate access to inputs of sufficient quantity and quality;

b 阻礙創新
Obstacles to innovation

c 市場缺乏效率
Barriers to effectiv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
對於互聯網產業來說,投入主要是資金和程序員。而在歐洲現在逐漸走向衰落的大趨勢下,精打細算過小日子平安度過經濟危機才是正事,誰有閑錢閑心搞風投。而歐洲缺乏程序員也是大家公認的,其原因有二:
一是歐洲大學的cs專業真心比不過美國。(Top Computer Science Schools in 2014)
二是歐洲各國繁瑣的移民條件使得互聯網產業吸收新鮮血液十分困難。

b
歐洲各國現有的情況也不利於互聯網創新。
1 RD的投入大把不足,各種削減支出。
2 正如大家都在嘲諷的一樣,小國林立,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創業者。(例如歐陸就沒有類似中關村、矽谷的地方)
3 互聯網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合作,困難重重。例如UBER(Uber Drivers in Europe Are Being Threatened and Attacked)
4 知識產權的問題 這個部分不怎麼懂,推測應該是各個國家在保護知識產權上缺乏共識

c
關於市場,不得不說歐洲現有的條件真的對創業家們不友好。
經濟方面:有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現有市場力量的阻撓,不同地方的消費者需求不同等諸多原因。
文化方面:保守的傳統,語言的多樣性。
法律方面:各種市場准入制度,隱私保護制度,版權制度。

總的來說,歐洲互聯網產業不如美國,是至少五年前歐洲朋友自己就意識到的問題。但是現在,歐洲的互聯網發展之快,絕對不容小視。
在西歐,2013年的報告顯示,每一個網購者花在網購的平均費用是1867歐,而網購者數量佔到了居民數量的60%。
在東歐,2013年的網路交易額上漲了近五成,其中俄羅斯和波蘭的表現尤為搶眼。

參考文獻:
《Towards a competitive European Internet industry》 P 97-100 S Hoorens - ?2012
《Western Europe B2C E-commerce Report 2014》 Welcome to Ecommerce Europe
《未來知識圖譜》第25期 P6


其實現在全球互聯網行業的主力就是美中兩國,在移動互聯網市場上,中國甚至小幅領先美國。

而歐洲割裂的市場、不同的語言、進取心的不足的企業和社會文化,都是問題的根源。將來每個問題都慢慢展開再說。例如:歐洲的移動產品,想要覆蓋歐洲主力人群,至少需要英文、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各種適配,還不提瑞典語、荷蘭語、葡萄牙語等各種小語種,想想開發都時間很麻煩的事情。

想多嘴提一句印度,印度雖然有很多困難,但仍然有發展成為一個互聯網大國的潛力。印度的互聯網行業由於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階段,互聯網公司發展落後中美一些,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一批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雖然印度互聯網公司也會和中美的同行一樣,經歷高峰和低谷,但是在不遠的未來印度公司應該就會出現在世界前20的版圖內。印度目前成功互聯網公司有,包括但不限於:Flipkart、Snapdeal、Paytm、Ola。印度公司的成功恰恰說明了,統一語言(雖然語言的統一度還比較低)、龐大人口基數的決定性作用。區域性互聯網市場,例如:台灣地區幾乎沒有機會。

再聊聊日本互聯網市場的一點看法,日本全社會最大的問題在於老齡化,互聯網行業發展也是如此。日本人口基數夠大、互聯網基礎設施夠好、經濟發展水平夠高,但是年輕人口比例實在小了點,老年人接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但即使這樣,日本還是出現了像:Yahoo!Japan、Rakutan這樣巨無霸級的互聯網公司,以及Line這樣由韓國公司Nhn推出,但是在日本紅火起來的現象級移動端產品。和印度一樣,這也再次說明了統一語言、龐大人口基數的作用。

最後附上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互聯網企業(2015年數據)


全球訪問最多的20個網站或互聯網產品(看不清楚可以點擊看大圖)


歐洲很多高水平的人才都跑美國去了,感覺很像國內搞互聯網的去北上廣


德國這邊能玩的互聯網應用沒幾個,說句不好聽的連中國都比不上,遑論比美國。各類網盤一堆廣告限制還多,我大百度清爽乾淨資源多。寬頻基本被DTK壟斷,50M ADSL月費30歐,上傳限制得死死的,要是同一棟樓有超過20戶,對不起,晚上你就別想暢快上網了,你妹這個是ADSL?我還要親自打電話去TK投訴,客服換個埠了事。其他什麼Cable Deu, Vodafon也是一泡烏。截止到目前,沒有光纖到戶這種寬頻。手機資費,基本和國內持平,我用著最便宜的資費,實在不想給德國鬼子貢獻太多,坑貨。


歐洲不少傳統行業的效率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準了,沒有那麼多互聯網改造以提升效率的空間


前一陣去歐洲,剛看趕上德國當紅的互聯網公司Rocket internet上市,這算是歐洲近幾年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典範了,但是仔細去查了一些數據,可以說歐洲在過去10年的互聯網發展上已經遠遠落後於美國和中國。

  Rocket internet的官網上赫然寫著「做美國和中國之外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看來,歐洲的一線互聯網公司已經從內心裡沒有把自己放在和中國互聯網公司一個量級了。Rocket internet今年10月份上市的時候估值大約為67億歐元,而同期上市的中國公司阿里巴巴達到2000多億美元。

  在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聯網公司中,美國佔了11家,亞洲國家佔了9家,而歐洲一家都沒有。

  在全球經濟中如此發達的歐洲,為什麼在互聯網產業上一直難有作為呢?今天我想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1)語言割裂,市場狹小

  由於歷史的原因,歐洲是幾十個小國家組成的一個富裕的大洲,但是過於分裂的文化市場使得歐洲的互聯網發展起來比較困難。

  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也不過只有8000多萬人口,許多國家的人口只有幾百萬,但是每個國家都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丹麥的人口只有500萬,荷蘭人口1100萬,但是這樣的一個市場,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

  互聯網不同於製造業,德國產的賓士和寶馬可以無阻礙地暢銷世界,但是德語的網站連歐洲國家都打不進去,互聯網是高度強調速度和運營的,因此歐洲多語言的阻礙使得發展互聯網的成本很高,而德國、法國這樣國家的互聯網公司又只能在自己本國這樣一個小池塘裡面發展,這樣的小池塘很難能長出大魚。

  相比之下,美國有3億人口,且英語世界通用,中國有13億人口,外國互聯網公司又很難進來,這註定使得中美的互聯網全球領先。

  在移動互聯網上,歐洲就更加落後了,我們在法國看到許多人還在用藍屏的功能手機,歐洲人換手機的頻率比亞洲人低得多,在地鐵上,玩手機的人比例很低,而在中國和日本的地鐵上,一眼望過去幾乎所有人都拿著手機在玩。

  於是,當亞洲已經出現了Line、小米這樣市值過百億的移動互聯網公司的時候,歐洲的移動互聯網發展,還鮮有亮點。

  當然,歐洲的手機遊戲行業發展的是不錯的,歐洲有King、Supercell、Rovio、Gameloft等一批優秀的手機遊戲廠商,這和歐洲人深厚的藝術、創意傳統是分不開的。但是遊戲本質上還是內容行業,和電影、圖書本質區別不大,在市值規模上這些公司和中美主流移動互聯網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

  2)高稅收高福利,抑制創新

  歐洲普遍推行高稅收高福利政策,抑制了創新和創業,這也是歐洲互聯網發展不佳的重要原因。

  歐洲的政黨要當選,通常會許諾一大堆高福利政策給民眾,這種政策在使得社會更加公平的時候,也容易把人民養懶,使得許多人不願意出來創業,同時對互聯網創新有一定抑制作用。

  我們以目前在德國拜仁慕尼黑俱樂部效力的球星里貝里為例,里貝里一年的稅前年薪是1000萬歐元(德國第一高薪),但是他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是45%,也就是說最後到手只有550萬歐元。除此之外,歐洲國家還要繳納各種社保費用等其它負擔,這些支出加起來,使得許多人不願意當老闆。許多歐洲企業的老闆不同於中國老闆,往往還需要求著員工去幹活。

  在德國,西德地區的民眾每年還需要繳納一筆「團結稅」,去供養相對落後的東德地區,這筆稅收每年總額高達1000多億歐元,東德許多城市每年因此錢多的花不完。以至於蘇格蘭這次搞獨立公投後,德國相對富裕的巴伐利亞州也有不少人要叫著獨立。

  這種「吃大鍋飯」的稅收福利政策所導致的負面影響在一些南歐國家中達到頂峰,希臘、西班牙、義大利的政府財政出現問題,直接引發歐債危機,一直到現在歐洲都還沒有完全緩過勁來。除此之外,這些國家的老百姓被養的很懶,沒有人願意工作,更是很少有人願意冒險去創業,使得歐洲大部分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競爭力缺乏。

  3)成本高,小富即安

  在歐洲辦企業的總體成本非常高。首先是稅收很高,然後人員工資支出也很高。德國的人均年收入大概是3萬多歐元,這使得許多公司沒有辦法僱傭大批量的人員,這使得歐洲互聯網在和亞洲國家競爭時競爭力不足。

  歐洲一些國家比較崇尚工匠文化,因此歐洲盛行小而美的企業,因此歐洲互聯網有許多小而美的公司,但是這些公司很難做大走向世界。

  此外,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企業比較喜歡通過銀行信貸融資,不擅長資本運作,例如通過VC、PE股權融資,或者運作公司上市。歐洲股市的總體PE很低,例如賓士寶馬這樣優秀的汽車企業,PE大多數時候只有不到10倍,由於一些歐洲國家的法律不允許VIE架構,許多歐洲互聯網公司也難以像中國公司一樣去更加健康的美國股市融資。

  4)對比歐洲,中國互聯網應該為自己慶幸

  如果和歐洲國家對比,中國互聯網的從業者應該為自己感到慶幸。

  首先中國是一個全球少有的統一市場,這個市場格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就註定了。中國歷史就是大一統的歷史,中國缺少地方割據的土壤,中國歷史上任何軍閥割據時代,都很少有超過100年時間的。大一統的歷史使得中國內部在經濟、文化上形成了一個統一大市場,這是今天中國互聯網快速崛起的根本。在這片土地上,只要30年不打仗,經濟文化必然欣欣向榮,50年不打仗,中國經濟必然成為世界第一。

  在互聯網的市場規模上,中國電子商務的市場已經追上美國,中國遊戲市場的規模已經追上美國,隨著中國經濟GDP規模將在未來一二十年內趕超美國,中國互聯網的總體規模與美國比肩只是時間問題。

  而相比之下歐洲漫長的中世紀以及近代的多次戰爭,使得歐洲形成了地區分裂的現狀,一直到現在歐盟成立了這個問題都沒有徹底解決,就連強大的英國內部,都差一點鬧出蘇格蘭獨立的情況。而貨幣統一財政不統一的歐盟內部,還遠遠談不上穩定。這些歷史背景嚴重拖累了歐洲互聯網的發展。

  其次,中國互聯網由於存在政策限制,使得Google、facebook這樣的海外互聯網巨頭很難輕易進入中國,正是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缺位,使得百度和騰訊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或者可以說,中國互聯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張巨大的區域網,這個區域網的規模已經足夠大,即使不與世界相連,也足夠欣欣向榮。

  而歐洲那些本來很弱小的互聯網公司,時刻面臨著美國互聯網巨頭的入侵,互聯網的本質是贏者通吃,當人們可以在擁有13億用戶的facebook上找到各國的朋友時候,誰會再去使用本國那個用戶有限的社交網路呢?

  最後,在國際化道路上,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有了足夠的實力。中國一個IT工程師的價格只是矽谷的五分之一,所以在具有全球化特徵的移動互聯網起來後,中國的騰訊、獵豹、3G門戶、名片全能王等產品迅速在世界上站住腳,在強調需要快速迭代的移動互聯網,中國的人海戰術優勢明顯,尤其是在版本割裂市場割裂的安卓市場上,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優勢更加明顯。

  21世紀,是中國互聯網的世紀。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未來在世界市值排名前20的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將有可能長期佔據10家的位置。而歐洲互聯網,則有可能繼續在泥潭中掙扎。


這裡面的答案都不怎麼好。首先,我不覺得是歐洲落後了,而是美國走的靠前,而互聯網行業很開放,而且由於歐洲年輕人都懂英語,美國可以迅速佔領全球除中國以外市場,原因就是語言和中國防火牆。試想,如果中國情況跟歐洲一樣,還能有除阿里巴巴以外的國產QQ,微博,美團,百度搜索等等甚至是知乎的生存空間么?
這時候,民族主義情緒好的就要叫好了,覺得防火牆幫助了我們,成就了大批本土互聯網公司。其實事物都有兩面性,互聯網局部地方的閉關鎖國導致了我們的技術和服務體驗普遍落後,用戶普遍要求低。試想,如果google能跟百度競爭,百度還敢還能黑心搜索么?網易的郵箱服務會不會像gmail一樣效率高呢?知乎類型重體驗的會不會越來越多呢?
答案是肯定的。歐洲雖然起步玩於美國,但是近年來作出的產品體驗很好,比如團購鼻祖groupon,D2C平台Esty,P2P信貸平台,普遍設計,效率,體驗強於中國很多。世界上賺錢效率最高的遊戲部落戰爭也是歐洲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今最有潛力的互聯網公司airbnb也是歐洲的吧。所以樓主問的是個偽命題。我不覺得歐洲落後了,只是你不知道,他們也沒進來。而且歐美互聯網人也沒有中國這麼強的民族主義,本來就是互聯網提倡的就是開放,誰好用誰服務好我就用誰,公平競爭,沒必要跟自己過不去。


別以為歐洲技術生態系統規模很小,事實上,歐洲高科技產業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規模更大!http://info.3g.qq.com/g/s?iarea=210aid=tech_ssid=tech_20160412009220f_l=1110topic=106000000pageNo=1totalIndex=12sourceType=infoarticleType=109


泛泛而談下自己的感覺,和互聯網沒有關係,但個人覺得有是個大背景大前提。個人接觸的美國人以及歐洲人雖然不多,但感覺和美國人打交道,不論年輕還是老年的也好,比和歐洲人打交道更自在,基本沒有對方高高在上的感覺。具體原因我就沒特意調查了。另外,作為半個碼農的我喜歡自由自在和平等的感覺。如果歐洲美國讓我選,我肯定選後者。


我覺得瑞典的互聯網企業都挺牛逼的 Skype 啥的。。


跟我天朝上國比,全世界在互聯網時代都落後^_^


不是歐洲落後,是相比起來我們的發展大躍進了又。


推薦閱讀:

土耳其為何難以加入歐盟?
傲慢與偏見里的那個時代的女式服飾叫什麼?
歐洲人是否羨慕中國的大一統?
普魯士崛起的經濟基礎是什麼?
歐洲中世紀的飲食,平民飲食狀況是怎樣的?

TAG:互聯網 | 科技 | 科技趨勢 | 歐洲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