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數學花錢多嗎?


與工科相比,幾乎不花錢。數學系日常經費平攤到人頭放到生科不夠養耗子的。國家對這個學科的扶持思路顯然是錯的,數學不是大把砸錢集中資源就能立馬躋身國際一流的,成天搞這樣項目那樣計劃只會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坐立不安。這麼多的研究方向,有的出成果快有的慢,有的甚至需要幾十年坐冷板凳下大棋。好不容易申到一個二十萬的項目三年就要借題,數學花錢少出成果慢,只問這雨露能否流量小點持續時間長點?你給那些江河學者千人萬人幾百萬經費,要他們兩年出篇四大刊試試看。也就是說國家用扶持工科的思路對待數學,加多少油就會產出多少馬力。
這個學科支撐起了人類文明,所需卻極少,幾台能上網的電腦,書都不用買了,印表機紙筆,除去開會差旅費報告勞務費,剩的錢不準吃飯揣兜里怎麼花啊。唯一的科研設備就是人,還不能花點錢保養一下設備嗎?這麼高端高產綠色環保人畜無害的學科,國家從牙縫裡擠點錢就夠了,為什麼不提高一下研究生青椒基本待遇。還有非得把所有國家戰略資源都放在北京上海嗎,把數學中心這種說搬就能搬的機構,建在生活舒適房價低的城市不行嗎,比如長沙成都等。作為基礎科學科研人員非得跟金融從業者IT人士一樣擠在一線城市承受高房價,做冷板凳還要受火烤。
數學學科要發展其實很容易,基礎差先學嘛,鼓勵老師給學生多開一些現代前沿課程,先夯實一代年輕人的基礎,擴大眼界提升品味。另外氛圍寬鬆一點,生活安逸一點。不拼數量,重質量,同行評議,少搞短期攻關項目多養「閑人」。讓人能夠閑庭信步曲徑探幽。好的數學家都是跟自己較勁的人,不需要行政部門拿著鞭子抽,他們每天都在另一個世界裡艱難前行,只求現實世界少拖累。


看到這個問題,自己最高贊的回答,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做基礎研究的,大多並不喜歡發家致富,可是為什麼總是有人擔心他們揮霍經費?同樣做基礎研究的,總是有自我追求,又是為什麼有人擔心他們不寫論文?

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舉個例子,一個北大畢業,博士在美國top10回來的基礎研究的,比如物理,回來在北大之類的學校當正教授。一年是三十多萬。

如果他不做物理,畢業就金融計算機,二三十萬不算多。而且前者難度更大,還要多花好幾年。

然後有人和我說,做基礎研究是為了貪污經費?

先不說收入差距。經費能幹嘛大部分人知道嗎?貪污一兩萬有用?貪污個十幾萬,真以為別人不知道?為了這點錢臉都不要了?貪污上百萬,大部分教授一年也就幾十萬經費,怎麼貪污那麼多?

不是說做科研的人就道德高尚,而是喜歡賺錢就去能賺錢的行業,這種人也很多也很正常。


怎麼說呢,我並不是說不需要監督。大家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自然有權去看看花在哪裡。我的意思是,對於重大項目,對於實驗儀器,審核要認真,採購不能有關係。
而我說的基礎學科是什麼意思呢,一個是那些做沒有直接經濟效應的實驗,二是做沒有直接效應的理論。為什麼我要說沒有直接經濟效應?你要是做藥學的,利用經費和廉價勞動力做出來,申請個專利算自己的。那當然對這種事情更要嚴格監督。
然而回過來,對於數學,或者物理。首先也沒人請我們幹什麼。真的對不起,我的力學還不如工科的學的好。去公司能幹嘛?而且最關鍵的是,明明我們也不用買儀器,申請經費的時候非要寫各種設備。為什麼不能提高經費的勞務費?國內一個理論博後才十二三萬,實驗的卻有十五萬以上。同樣的水平去了香港,國外,就變成幾十萬。就算算上匯率各種,還是國外多不少。大家如果自己選擇,會去哪裡?可見每個學科是非常不同的。非要搞一個監督機制。設備的錢花不掉,勞務費又給不了。這就是大家想要的省錢?


至於學術動力的問題。我並不想去寫什麼悲慘故事打動人心。與其在困境中知初心,為什麼不讓大家開開心心


謝邀。
我在國內的時候看本院承接的科研項目,看到一個PDE和幾何分析的項目給了400萬rmb的經費,這是我當時見過純數領域給經費給的最多的了。。

這個(對我而言的)紀錄直到去年賓大數學系兩個做mirror symmetry的教授(和其他學校的另5個教授一起,包括丘老)拿到了一筆幾百萬美元的經費才被打破。不過這不是政府給的,是私人給的,Simons真是財大氣粗,資助起基礎科研來毫不含糊。。

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主要是會務費,人工費,差旅費之類的,和國內公務員出差其實是差不多的性質,當然數學家們一般都省著花,現在報銷都很嚴格的,坐火車坐飛機必須買最差的艙位,住旅館也是能和人合住就合作。


個人認為研究數學相對而言並不是很費錢。

上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剛剛放榜,我大概只觀察了基礎數學的幾個分支。就這幾個方向來說,青年基金一般是三年18萬或19萬,面上項目一般是四年48萬左右。主要的開支一般用於差旅費、會議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勞務費、專家諮詢費等等……如果手頭經費緊張,可能就不會有太多的費用花在除差旅費之外的其它幾項,但是對於學術研究來講,影響似乎並不是非常大。

就我的方向而言,只要能依託一個電子資源相對豐富的單位,就有機會做出很好的結果。我想張益唐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與一些依賴於實驗的學科大不相同。我看到網上有一些從事實驗學科研究的年輕老師,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沒有經費就不能支撐實驗支出,沒有足夠的實驗就很難做出好的成果,沒有好的成果就更難申請到項目……

數學裡也有一些牽涉到計算機的方向開支會稍微大一些,但是相對的來看也不能算費錢。

最後要說的就是經費的使用是有嚴格的規定的,比如不能用於餐飲,比如住宿是有限額規定的等等。


需要,因為數學家需要生活沒有瑣碎,比如不需要自己洗衣服、不需要自己收拾房間、不需要自己做飯;出門就有公園,小區里有三家便利店,走三百米路就可以吃上鰻魚飯,而且想吃可以天天吃;房子有兩層+帶天窗的閣樓+地下室+花園,花園裡種蘋果樹、毛栗子樹、薔薇花、喇叭花、向日葵,夏天的時候數學家可以在閣樓打開天窗看星星,冬天的時候數學家可以搬出小茶几在花園裡喝茶看星星;房子的窗戶可以看見河,雖然環境安靜但是出門就有地鐵站/火車站/公交站直通市中心;附近應該有郵局,裡面的新郵票和雜誌常年到的最快,並且應該為數學家設計各種有公式和有數學美的圖案的郵票,這樣有助於激發喜歡集郵的數學家的靈感(ps:數學家一般都有強迫症,請務必保證他們可以集齊一套);研究所還需要定期為單身的數學家舉辦舞會,並且要確保女伴的數量和質量,並請不要讓不像數學家一樣人畜無害的人進場,這樣可以避免年輕的數學家因為愛情死於決鬥/自殺;如果數學家有妻子的話請務必讓她的工作也輕鬆,這樣他們可以每天飯後去河邊散步,你要知道四元數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發明的;如果數學家有兒女的話請務必讓他/她就近入學,這樣他們就可以周末一起散步,多普勒效應就是這時候被發現的,etc...


一天50張草稿紙=5元
三天一支筆=2元

一個月只需要170!


得花錢請這些最頂尖的腦袋願意放棄那些高收入的工作,安安心心做數學。機會成本也是成本啊。
而且商品售價和成本根本就沒有關係的。好的想法沒有任何物質成本,但它也值大價錢。


一天兩包哈德門吧


最花錢的感覺是買書。然後就是學術會議的零食咖啡。


數學和理論物理都不怎麼花錢,但是不能指望著所有人都做李小文。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學科,最需要的就是解決各種後顧之憂,簡單地說,就是要解決有足夠的錢體面的生活的問題。

我要是有袁隆平的成就,也像他一樣有錢,我也整天騎一輛破自行車,家徒四壁,說不定還去青城山出家。但時現在,我需要錢。


純粹學術研究不花錢,參考其他幾位答主的帖子即可。
民間的應用數學研究卻是耗資最大的,沒有之一………相比起來學術上理論物理建個LHC花個上百億美刀,生化應用上製藥公司投資藥品研發多少多少億,跟民間應用數學研究所消耗的錢相比只能說毛毛雨了……
什麼?你不相信?……你別忘了你也是研究員之一,別給我說你沒買過證券基金股票彩票什麼的……


有個詞語叫超級計算機,搭建好集群之後,用並行演算法,無論是mac還是gpu,別人跑一個月的程序你跑幾個小時就完成了。
大量數據處理大規模矩陣計算大規模線性規劃還有複雜方程那些處理起來會很輕鬆。


數學一旦和金融聯姻,立即黃金萬兩。


研究過程可能不怎麼花錢,但是它值這個價。


哪能光是紙筆錢,vpn的費用國家總得給解決下


也許要花不少醫藥費╮(╯-╰")╭


你想想民科就知道研究數學花費是多少了


請這個國家能夠讓這個國家真正的最強大腦不需要考慮別的,只從事他們喜歡的東西,對於物理,數學這些基礎科學來說,成果不是那麼容易出的,但是希望國家設置高門檻(就像高考那樣,嚴進寬出),給以高待遇。

莫讓某些可能改變世界的人卻被迫放棄了自己初心,而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如果有條件,請不要談情懷。

來自於一個因為智商限制和家庭限制被迫放棄的數學愛好者。好吧,我承認主要是智商限制!


看到提問,突然想起《美麗心靈》里的一句台詞:是什麼創造了人類文明,是數學家;是什麼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是數學家…………


本科在一個東北211的數學專業,一個數學院老師們基本上沒什麼大的課題研究,老師們重心都在教學,學(gou)生(xin)管(dou)理(jiao)上,老師們做什麼看自己興趣,研究生轉了工科專業,老師們都有研究經費,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不等。發現差距真心大,

所以說,數學跟工科還是沒法比的


推薦閱讀:

作為科研工作者的子女是種什麼體驗?
怎樣區分魟、鰩、蝠鱝、老闆魚?
科學研究中「天賦」和「後天訓練」哪個更重要?
核武器能把地球炸得粉身碎骨嗎?
為什麼做手術會有一萬毫升的大出血?

TAG:歷史 | 經濟 | 自然科學 | 數學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