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創造新曆法之前,過年是哪天?


我想前面的某個問題造成了一定的誤解。。。
首先說一下,曆法和年曆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年曆是這樣的東西

但是曆法不是,曆法是一定的規則思想,來告訴我們如何制定年曆。比如唐書裡面講曆法那部分,內容超級豐富的,告訴講如何算日月食,如何置閏,如何算五星位置,如何。。。這些是曆法。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也主要是在這方面幫助我國學者的,而不是說出本日曆就算了。。。
======================================================

我國曆法原則是古已有之,至唐大成。
以太陽起落紀日。
以月亮朔望紀月。比如本月20日朔,農曆就是初一。

每個月或是29天,或是30天,看天象,朔就是初一,中間隔多少天是多少天(更早時間是採用單雙間隔大小月方式)
因為太陽運行規律(實際上是地球公轉規律)周期大概為365.25天。如果說12個月,略有不足,13個月,則大大超出。所以採用長周期來調和這個問題,今年12個月,欠下十天左右,明年還是12個月,又欠下十天左右,欠滿一個月則在那一年加一個月。

所以以此方法編製曆法,一般來說,冬至所在月叫做子月,排序後為丑月,寅月。。。寅月為正月(自漢初開始,主要為這樣,但並非都是,比如武周,新莽。還有一點,一些證據表明,似乎殷把秋分作為一個重要的類似於年關的節日來過,古書大部分【殷正】可能都不靠譜),那麼寅月初一日就是正月初一,丑月最後一日就是除夕日。如果以這個概念理解過年的話,那麼正月初一是早就有的,這一點沒有什麼疑義。

關於曆法和天象的契合可以參考我國在使用的農曆這套曆法有多牛逼?有哪些神奇之處? - 李鎮業的回答
此外,天文工作小組編製曆法的時候還負責關於日月食,金木水火土五星運行等的編製。這部分是要標註在曆書上面的。所以這部分其實也是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我國古代曆法的一點典型的特點就是——契合天象

雖然想法是屌屌的,但是實際操作比想法差了一截。
在生活中購買過諸如掛曆,手撕日曆,枱曆等的朋友應該清楚,每年的曆書,是在本年開始之前就買到的。所以事實上,我國古代這樣,要求符合天象的曆書,其編製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預測天體運行和特殊天象。舉例來說,在新年之前,大概就要【預測】並且完成編纂明年的曆書並且發行天下了(古代運輸業不發達,發行天下是個漫長的過程)。


所以呢,必須預測的准才算好曆法。從太初曆開始,封建王朝更改頒布的曆法不下60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預測失准。而明代,不得不說,並不以出色的天文水平見長——這是客氣的說法,不客氣的說法就是,明代根本不重視這個,水平差的髮指。和尚皇帝朱元璋開國十幾年沒有天文機構,之後勉強設立了一個,直接把元大都的天文儀器運到南京去,因為緯度差異,儀器大抵沒法用,皇帝為了彌補這個缺失,把觀象台修得特氣派,儀器也盡量弄的精美。。。

靖難之役後,遷都北京,苦逼天文工作者沒有地方觀測,只能湊合在城牆上看星星。直到大明嘉靖年間,儀器的安放調試才算完成。也就是說,在明國本來就不長的國祚之中,其中一個世紀是官方天文曆法幾乎停滯的。

這個階段,我國還從阿拉伯地區聘請專業人士搞回回天文,補充自己的不足。

至於曆法,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吳元年(1367)十一月冬至,太史院使劉基等向吳王進獻《大統歷》。洪武元年(1368),改太史院為司天監,洪武三年又改司天監為欽天監,由欽天監編算每年使用的《大統歷》。洪武十七年(1384),漏刻博士元統上書,說明《大統歷》其實就是元代《授時歷》,且「年遠數盈,漸差天度,合修改」,「以成一代之制」。但明太祖無意編製新曆,只是擢元統為欽天監監令。元統仍以《授時歷》為基礎,略加修訂,整理成《大統曆法通軌》四卷,並將曆元由元至元十八年(1281)改到洪武十七年。
此後,儘管多人多次上書請求改歷都未獲准,終明一代使用的都是《大統歷》。

明初以來,據《大統歷》推算所作的天象預報,就已多次不準。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1629年6月21日)日食,欽天監的預報又發生顯著錯誤,而禮部侍郎徐光啟依據歐洲天文學方法所作的預報卻符合天象
(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禮部侍郎徐光啟依西法預推,順天府見食二分有奇,瓊州食既,大寧以北不食。《大統》、《回回》所推,順天食分時刻,與光啟異。已而光啟法驗,余皆疏。)
因而崇禎帝對欽天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此後,管轄欽天監的禮部奏請開局改歷,並得到朱由檢的批准,從明初就一直未斷的改歷呼籲總算成為現實。同年七月,禮部決定在北京宣武門內首善書院開設歷局,命徐光啟督修曆法。

=================================================
很抱歉上面都是背景知識,下面其實也是。
前面說,一部我國的曆法,重要的是與天象的契合性,所以如果預測的不準,比如初一時候不是朔,或者說要日食的時候不日食,乃至預測的食分有差,都可以說是不準的,不準的就是不好的,不好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忍著,一是改掉。
但是因為我國的天文學水平有限,預測一直不準。這樣曆法就沒辦法只能老是錯。
這一點,西方近代水平遠遠超過我們,主要體現在物理學的發展,比如第谷、開普勒、伽利略、哥白尼等卓越的科學家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探索。他們大概都是我國明後期時代的人哦。

所以這個時候西方掌握更加超卓的預測技術。徐光啟說,「這些天文學知識技術,只有西方才有,如果我們不吸收西方的技術,那麼我們自己預測天象,終究是不會準確的」(「惟西曆有之。而舍此數法,則交食凌犯,終無密合之理」)
在徐光啟領導下,歷局從翻譯西方天文學資料起步,力圖系統地和全面地引進西方天文學的成就,當時還聘用了義大利龍華民、羅雅各,瑞士鄧玉函,德國湯若望等人,與歷局的中國天文學家一道譯書,編譯或節譯哥白尼、第谷、伽利略、開普勒等歐洲著名天文學家的著作。這是歷局的中心工作。其結果是從崇禎二年到崇禎七年(1629—1634)歷經六年,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曆書》。徐光啟於崇禎六年去世,經他定稿的有105卷,其餘32卷最後審定人為李天經。

《崇禎曆書》是較全面介紹歐洲古典天文學的重要著作。全書共46種,137卷,分節次六目和基本五目。節次六目分別為日躔、恆星、月離、日月交合、五緯星和五星凌犯;基本五目分別為法原、法數、法算、法器和會通。其中以講述天文學基礎理論法原所佔篇幅最大,有40卷之多,法數為天文用表,法算為天文學計算必備的數學知識,如三角學、幾何學等,法器為天文儀器及其使用方法,會通為中西度量單位換算表——這些是曆法的主要部分,請問我國自己的內容有多少?!!



《崇禎曆書》採用的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創立的宇宙體系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
其中引入了明確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經緯度概念,引入了球面天文學,以及視差、蒙氣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應的計算方法。它還採用了西方較精確的天文數據和通行的一些度量單位,如一周天分為360°,度以下用60進位制等。
這部書也有不少錯誤和缺點,如第谷體系是對托勒密地心說和哥白尼日心說的折衷體系,在當時歐洲並不先進,其維護地靜觀,否認天體自轉,以及對歲差現象的解釋等,也都是錯誤的。


1644年,湯若望將《崇禎曆書》改訂為100餘卷,改稱《西洋新法曆書》,睿親王多爾袞賜名《時憲歷》。
乾隆七年重修《時憲歷》,稱為《癸卯元歷》。它放棄了小輪體系,改用地心繫的橢圓運動定律和面積定律,並考慮了視差、蒙氣差的影響

所以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中國有自己的曆法思想,就是契合天象,但是限於技術水平,預測一直不能準確,後來洋和尚來幫我們制定準確了。
前面崇禎曆書有多豐富的內容你也看到了,其中能有多少是我們自己的?

============================================
前面還是沒有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打從有曆法那年,就有正月初一那一天了,至於當時的曆法準不準,正月初一那天是不是朔日,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要說破。

有正月初一那一天,那麼如果你說這一天過年,那麼我們就有過年這個概念了。
至於你說具體哪一年過哪個曆法的新年,
想知道的話,方法很簡單,只需要我們根據當時實行的曆法以及之後所有實行過的曆法序列,就可以從今天逆推回去,知道多少天以前,我國人民又吃了次餃子,過了次年。
所日,曆法序列大概如下圖(以前無聊弄的,錯漏頗多,不可做准),希望我能幫到你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觀點認為天啟是個好皇帝?好在哪裡?
怎麼評價柯山夢的小說《晚明》?
明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吳三桂反清若成功,歷史書如何描述他的經歷為其洗白?
為什麼人們對於像長平之戰,太平天國這樣的族人內部屠戮的憤怒不及清朝蒙元等異族入關的屠戮來的大?

TAG:歷史 | 節日 | 除夕 | 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