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朱元璋殺小夥伴?
現實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當然不是殺人, 而是你知道某人的一些事情之後 某人從此就不再理你了。
本來我昨天凌晨在看到這個題目之前已經準備睡覺了,睡前一臉睏倦的用手機答了會兒,但有同學轉到微博上把這東西當小說看再說什麼語文不好看不下去之類的話……哼,叫你們沒羞沒臊的白轉,所以我開出了在知乎上的第一次禁止轉載,寡人今日登基之前還要改回答我容易么我,你們看差不多就得了,還提這要求提那要求要了手錶還要啥自行車呢……
——————————————————
我的前前……好吧,由於我呆過的奇葩地方太多,我已經不太算得清楚是前幾任的一個直屬領導,就姑且稱他「B總」吧,他是一個我很不喜歡,但我又非常佩服的人。這話聽起來很矛盾,但實際上又完全不矛盾。或者換而言之,我很欣賞他。但欣賞這個詞用在下屬對上級不太恰當。
B總是一個有魄力的人,在他一度落難,被從分行部門副總的位置上扔到支行去當副行長的時候,一臉凝重……同樣被扔下去的還有另外一個副總兩個總助經理助理,這是那個部門的一次換血——部門的老總換了,原先底下的換手B總在內的親信自然不容易太落好。其餘被「下放」三人,或是安於現狀,或是動了點往其他地方跳的念頭,唯有B總不同。
如何不同?他去的支行可謂邊疆,倒不是地理位置不好,而是業績著實太差,這也算是新上任的老總對他的一點報復——兩人原有罅隙。B總去的時候是春節,前一年該支行的各季度的零售業績始終居於分行倒三,全年的業績更是穩穩的倒一。要知道銀行不是福利院,是一個憑業績說話的企業,而自從B總下放支行之後,這個業績老末的支行業績居然有了改觀。
我見過的領導許多,服侍過的直屬領導同樣不少,一來我去過的支行部門多,二來這前前東家換血十分頻繁。見過的領導中,為卒者眾,事必躬親;為將者亦眾,出可為卒,入亦可指點河山,但總歸仍少不得各種衝鋒陷陣;然為帥者,唯此一人。
在我的了解中,在我的印象里,B總自入我前前東家之門後,十年來不管是一線還是二線從未親自接待過客戶,哪怕是接觸似乎也未曾聽說過,至於業務更是如此,股票基金理財期貨,不管是K線指標還是漲跌之道他都一概不知,每日不過坐在辦公室里泡茶閑飲,腦子裡誰也不知道在思索什麼東西。
然後實際情況是,他在一年之後就把這個業績倒一的支行變成了正數第一,他沒有帶來任何客戶,沒有新增任何人員,在他因為這般戰績回到分行當了我的直屬領導之後我才聽說過這件神跡。這事在我聽來就像一家原本瀕臨倒閉的小破飯店在沒有增加人手沒有增加資金投入的情況下一年之內突然被米其林美食雜誌登出來一般。
何解?我費了近半年的功夫打聽了許多他以前的下屬,慢慢才摸清楚他的門道。
原來B總雖然技術上完全不通,但研究考核機制上卻是一等一的人才中的人才。零售的指標多而繁雜,但他能夠把每一項指標完全細化,歸類出最容易完成的,最容易出業績的,性價比最高的,上峰領導最看中的指標;完全捨棄一部分不重要的,收益率小的,投入大產出小的,做了上峰也不知道的;編排處理之後,開始分配到所有手下的身上。
你以為每個領導都是這樣做的?很多領導對於手下的成果不滿意,索性自己也擼胳膊上了,領導也營銷,領導也接客。倒不是說領導不該干這些,而是領導過多的參與了員工的工作,培養了員工的惰性,大家身邊很容易就能夠看到很多,不多列舉案例了。
而分配之後,效果不會有想像中的那麼理想——畢竟前任肯定也不蠢,分配的活他也能想的到,只是未必有這麼精細。接下來這位領導要怎麼做呢?他認真的找每個員工談話,認真的分析每一個細節。這裡的談話不是鼓勵式的懇談也不是謾罵式的叫囂,而是一種能夠讓你感到「老大哥無處不在」(《1984》)的恐怖感。
舉幾個例子吧,他會用極重的任務強壓下去。這時候員工會怎麼辦?哭,死哭,說完成不了?他會明確的告訴手下,哭沒用,先去做!怎麼做,他早已經想好了,先從資料庫搜定期存款客戶,然後設計話術打電話。讓他們先做,做了再報告,每天對於自己的成果做出彙報。
手下說很忙沒空打電話?OK,他會問你們在忙什麼。接下來手下告訴他,忙接待這客戶那客戶啦。他會問得更細,這個客戶有多大的貢獻度?配了多少產品?如果回答的是一些賺積分的對支行沒太大貢獻度的產品會明確要求他不要做,把這些「食物鏈下游」的事情留給小弟小妹助理們來做。這其實是變相強調了分工的細化,而無窮的細化之後,對於手下產生的恐懼感促進的力量其實是非常恐怖的,而事實上,他除了問的細之外,通過各種系統甚至監控,認真觀察員工的一切,知道明朝間諜系統為什麼可怕么,你吃的拉麵里放了幾段香蔥都給你數出來你怕不怕?
而更可怕的在於,一切人在他手上都是他的棋子。他管的不過十來號人,三勾兩畫就讓他摸出了小幫派,接下來盡量不讓團體有抱團的可能性,在一切自己呆的地方培養出自己的親信,培養出攪屎棍,前者用來收風后者用來把水攪混——力量分散之後他便是最大的了。什麼連橫破合縱,二桃殺三士的技法簡直是輕車熟路。同樣,激勵的政策也不會手軟,他微妙的保持著一切的平衡,需要的時候便壓一壓,再有需要就再放一放。
如此這般,一年後,原來被寄與厚望的新任老總換下了B總等一干四人後在分行表現平平,而B總則因為業績突出被重新啟用。兩個原有矛盾的人曾有過一次接洽,原先得罪人的一方畢竟身居高位,主動提出希望握手言和,讓過去的事情就這樣翻過去吧,這位領導倒也是直衝沖的頂了回去「這一頁在你那裡是翻篇了,在我這裡永遠也翻不過去」。數月後,已經是分行紅人的B總窮極手段令該老總被下放至支行,後來更被B總屢次落井下石,不得升遷……
B總已經離異多年,與現任女朋友也就是同樣被放下分行的總經理助理交往多年,但至今未婚,兩人之事,許多人面上雖然知道,但都不敢明說。在我看來,我絲毫不懷疑如果有需要,他可以立刻犧牲掉她的女朋友以達到某些目的。
而原先他在支行培養的親信先是被當作進入新部門的一柄利劍大肆吹捧,很快再做反面教材快速打壓以示權威。部門原先就有另外兩個副總,正是以前同患難的兩個總助,其中一個也就是他的女朋友。結果B總一面合二人之力壓住那位副總,免得副總在部門內配植出自己的勢力,一面又刺激副總的潛力用於業務,一面打一面撫令人難過不堪。
當時的部門於我的前前東家,屬於零售等級最高等的殿堂,團隊之內皆是有著一定專業化水平且有著一定基層營銷經驗的人。結果這樣一個對於業務產品半毛不明的領導,依舊是一招仙吃遍天,硬是認真剖析了總分行對於這個部門過百項的考核指標,分出工來,更故伎重演,我等皆盡受其苦。
說到底,他的這套管理之道,全無人情可言。棋局之中,棄卒保車決不猶豫,更不會想卒是否是自己的心腹,會考慮的只有這一部是否合算和下一步是否合理。
如此奇人,生活中自己的直屬領導只碰到過一個,算是我的幸運。這幸運一表明了他讓我開了眼界,二來,也就還好只有一個,否則,我必然要被蹂躪致死方休。
中國人大多對明太祖朱元璋殺功臣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卻很少有人了解朱元璋稱帝前對老同事的屠戮,以及這種屠戮背後的派系邏輯。——
明太祖是怎樣升起的|大象公會
文|陶禹廷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素以「屠戮功臣」著稱。
但是,後人常常誤以為,明太祖只有在君臨天下後才拿老同志開刀,起家之初則是一副知恩圖報、寬厚仁慈的形象。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明史專家商傳所著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書,就如此描述朱元璋和郭子興(他的上司兼岳父)的關係:
郭子興趁機說:「不如我去換朱元璋駐守泗州,以鞏固後防,保衛濠州。」
趙均用聞言也不疑慮,竟放郭子興帶本部人馬去滁州換防。
朱元璋在滁州聞訊大喜,馬上集合人馬,迎接郭子興及家眷入城,合家團聚,大擺宴席,互敘離情別緒,人人興高采烈,個個歡天喜地。
次日,朱元璋召集眾將,請郭子興首席坐了,然後拱手交出兵權,說:「元璋及手下三萬兵將願聽命於郭元帥指揮。」
郭子興大喜,也不推辭,總理滁州軍務。
著名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里,也有類似的段子。
如此有情有義的青年朱元璋形象,與暴戾的晚年朱元璋全然不同。不過,歷史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是稱帝前還是稱帝後,朱元璋的風格一向就是內部傾軋。
讓老領導斷子絕孫
公元 1352 年,朱元璋時年 25 歲,因戰亂頻繁、生計艱難,隻身投奔濠州的紅巾軍元帥郭子興。郭對他頗為器重,不僅視為親信,還將養女馬氏嫁與他為妻。
▍郭子興(1302-1355)
次年,朱元璋受命離開濠州,南下攻打定遠,途中收服兵民二萬三千餘人,趁勢開闢了根據地滁州,部眾擴大到三萬人,甚至超過了郭子興在濠州的班底(一萬左右)。
不久,郭子興因為在濠州遭到排擠,率軍轉移到滁州,接管了朱元璋的兵權。
不過,郭子興也並非完全自成山頭,而是從始至終都隸屬於劉福通、韓山童創立的紅巾軍系統。朱元璋在稱帝前,也一直奉紅巾軍的「龍鳳政權」為正闕,接受「龍鳳政權」冊封的官職。
因此,朱元璋的幾萬兵力歸順的並非他個人,而是沖著「紅巾軍」這桿大旗而來。郭子興作為紅巾軍的「元帥」,收回朱元璋的兵權也屬順理成章,很難說是朱元璋「知恩圖報」。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朱元璋的部眾都隸屬於紅巾軍系統
獨立開闢根據地後,朱元璋在「龍鳳政權」眼中的輩分也低於郭子興,甚至低於郭子興的長子和舊將。
公元 1355 年初,郭子興病逝,「龍鳳政權」發下詔旨,封郭子興的長子郭天敘(封號「滁陽王子」)為都元帥,其舊將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則僅為左副元帥,相當於三號人物。
▍《紀事錄》,原名《皇明紀事錄》,元末明初俞本撰,後由張大同刪定。《紀事錄》的作者系明初一位粗通文墨的武人,曾追隨朱元璋起事,記敘了諸多明朝建國前的軼聞。
不過,早在郭子興死前,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已經晉陞為總管,官職僅次於郭子興,「龍鳳政權」的冊封顯然不足以令朱元璋滿意。
於是,一場「意外事故」發生了。
公元 1355 年冬,郭天敘、張天祐二人攜兵進攻集慶(南京),朱元璋命陳野先助陣。
陳野先本來是元朝降將,曾因謀劃叛變而被人告發,朱元璋明知他心向元廷,卻故意派他率舊部協助。陳野先果然發難,「邀郭元帥飲,殺之;擒張元帥獻於福壽,亦殺之(《紀事錄》)」。
後來,陳野先被鄉兵誤殺,其子陳兆先率余部再次歸順朱元璋。對這支曾經降而復叛的部隊,朱不但未予懲治,反而表現出優待和信任,「擇(陳兆先部)驍健者五百人入衛,解甲酣寢達旦(《明史·太祖紀一》)」。
郭天敘和張天祐死後,朱元璋終於如願坐上第一把交椅。
美中不足的是,郭子興的三兒子郭天爵尚在,且被「龍鳳政權」封為中書右丞。公元 1358 年,朱元璋終於以「謀叛」為罪名殺死郭天爵,消滅了郭子興的最後一位男性後代。
讓老同事駕鶴西遊
朱元璋成功清理老上司的後代後,還是沒有成為真正的獨立君主。
一方面,江南紅巾軍派系林立,許多「歸順」的部隊仍保留著原有的從屬編製;另一方面,朱元璋還要向亳州的「龍鳳政權」宣誓效忠,全員接受「小明王」冊封的官職。因此,朱元璋和下屬的關係更像是「同僚」,而非官史鼓吹的「君臣」。
如此混亂的局面下,朱元璋的內部清洗當然不能終止。而且,他的「同僚」也確實不能讓他放心。
濠州出身的紅巾軍將領邵榮,就仍具備挑戰朱元璋的實力和意圖。
由於明代官史的刻意淡化,相比郭子興,邵榮的身份極少受到關注,但他的地位異常重要。
在朱元璋端掉郭子興家族後,邵榮一度位及行省平章,僅次於朱元璋的行省丞相。
同時,邵榮的輩分也不同於常遇春、馮勝等後來投效的將領。他是德高望重的老首長,早在郭子興剛剛起事時就已追隨左右,很可能對朱元璋誅滅郭氏早有怨言。
公元 1362 年 7 月,在外征戰的邵榮回到南京。八月,他和參政趙繼祖(另一名郭氏舊部)密謀兵變,企圖在三山門外劫殺朱元璋。計劃被朱元璋提前察覺,「(朱元璋)易服從他道還(《明實錄》)」,躲過了伏兵。
▍《明實錄》雖然是一部價值極高的官史,但通過對比俞本的《紀事錄》,也能發現不少替朱元璋漂白的曲筆。
事後,元帥宋國興告發了邵榮和趙繼祖的企圖,朱元璋命壯士生擒二人,用鎖扣住,置酒相待,問他們為何謀逆。邵榮避重就輕地回答道:「我等同年出外,取討城池,多受勞苦,不能在家與妻子相守同樂,所以舉此謀。」說罷追悔哭泣。反倒是趙繼祖大呼:「若早為之,不見今日獵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紀事錄》)?」只顧痛飲。
此時,朱元璋還不具備稱帝後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處置邵榮等重要人物時,尚不敢妄下殺手。為避免異議,朱提出將邵、趙二人「禁錮終身,聽其自死(《紀事錄》)」。
直接提出誅殺邵榮的是部將常遇春,他激烈地反駁道:「邵榮等反得成,豈肯留我等性命?妻子亦沒為奴婢。上位有天命,其事敗露,乃天誅之也。 今反留之,是違天也。勿教後人仿效。遇春心實不甘(《紀事錄》)。」
▍常遇春(1330-1369)
常遇春的支持讓朱元璋痛下殺手,縊死邵榮、趙繼祖,籍其家。至此,朱元璋基本肅清了郭氏的影響。
重用嫡系,打壓旁系
接下來,就輪到其他派系遭到打壓了。
如前文所述,朱元璋在十餘年間(到朱元璋稱「吳王」為止)長期和麾下將領維持著一種「同僚」關係。這種「同僚」關係不僅威脅著朱元璋的核心地位,也不利於他鞏固個人權威。
不過,這些派系的影響力遠不及郭氏舊部,而且北元尚未滅亡,政權更替戰爭還需要他們出力。所以,朱元璋沒有立刻舉起屠刀,暫時採取了「扶植嫡系,壓制旁系」的態度。
朱元璋的這種策略,尤其以明軍針對元朝的第二次北伐最為露骨。
公元 1372 年,李文忠、徐達、馮勝分別從東中西三路出擊,各自率五萬人遠征北元。其中,朱元璋的嫡系徐達和李文忠半途遇挫,合計折兵數萬人,唯有旁系將領馮勝在西北所向無敵,掠得大量土地物資。但朱元璋不僅不懲罰徐達、李文忠,反而以貪污為罪名忽略了馮勝的戰績。
▍左起:李文忠(1339-1384)、徐達(1332-1385)、馮勝(約1330-1395)
他們和朱元璋的個人關係,顯然是朱元璋重要的決策依據。徐達是朱元璋的摯友,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兼養子,二人都是朱元璋如假包換的嫡系。
而馮勝率部加入江南紅巾軍時,軍中的最高領袖還是郭子興,朱元璋只能算馮勝的「上級」,馮並非一開始就「臣屬」朱元璋,難免招至後者的猜忌和排擠。
而且,朱元璋自己的核心圈子很小,大約包括了摯友(如徐達)、親屬(如李文忠)、警衛(如郭英)、養子(如沐英)等少數幾類人。
餘下的開國功臣,包括馮勝、鄧俞等在內,因為和朱的私人關係較淺,都屬於政治上不夠可靠的「旁系」。
屠殺功臣是派系鬥爭的延續
朱元璋於 1368 年稱帝,直到公元 1380 年,「胡惟庸案」事發,朱元璋終於開始有計劃地剷除開國功臣。他以胡惟庸謀反為名頭,捕殺了上萬名大臣,不過其中大多是後歸降的「偽軍」將領,1355 年之前投效的功臣則幾乎沒有受到波及。
可以推想,胡惟庸案並不是朱元璋個人的獨斷,而是經過「江南紅巾軍」核心層一致同意的。
當然,朱元璋最後也沒有饒過那些「江南紅巾軍」中的「旁系」。
▍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老同事和新同事的待遇本質上並無區別
公元 1392 年,朱元璋長子朱標病死,本就不穩的明初政局暗流涌動。由於朱元璋和上層勛貴多有姻親,太子的死亡勢必引發「外戚功臣」對新儲君的擁立之爭。
這既不利於皇太孫朱允文繼位,也不利於朱氏江山的穩定。為此,在朱標去世的第二年,朱元璋又以「藍玉謀反」為名發動了新一輪大清洗,一口氣剿殺了李善長、馮勝、藍玉等大部分高層勛貴,把「旁系」功臣屠戮得乾乾淨淨。
經過「胡藍黨案」的內部清洗,除了朱元璋的鐵杆嫡系外,只有就藩各地的朱氏皇子能夠倖免。結果,這些藩王填補了「旁系」功臣原有的軍事地位,成為了大明朝新的「派系」。
公元 1402 年,憑藉北平、大寧的精兵悍將,燕王朱棣攻克南京,一舉從朱允文手中奪取了帝位。
朱元璋生前辛辛苦苦替皇太孫布置的局面,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被「派系」砸爛的下場。
朱元璋的出身不太好。
封建到帝制的轉變,標誌著開國分贓一事上,君主和功勛之間成果的分配,嚴重傾向了君主。
君主作為造反集團的頭腦,建號開國稱帝立朝,拿到了整個造反功業的絕大部分利益,相比之下,功勛的付出與回報則是嚴重失衡。
自劉邦以降,開國之君誅殺功臣的原因大體有兩個方面:
一、開國功勛往往頗有威望,但是在分贓體系中,即便得到了高官厚祿乃至世襲爵位,與皇帝所得之家天下相比,個人功勞和分贓回報還是相當不對等,難免自恃功高命苦,如是心懷怨恨,不夠感恩戴德,缺少畏威敬服。
二、開國之君往往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因此,本質來說開國之君更像是兩朝天子,而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後嗣之君。
這就意味著功勛們不光在定天下後的分贓中吃虧,而且分完贓後還要和君主不斷提拔新出的其他官員,競爭治理體系下的權力與利益,由此往往牽涉乃至主導了黨爭。
其中,出身越低微的開國之君和開國功勛的矛盾,表現得越激烈。比如漢之劉邦,明之朱元璋。
原因在於,出身越低微的君主,他的王朝大業是和一幫兄弟一起徒手從無到有搞出來的,開國之君和開國功勛之間屬於集體創業,功勛往往並不盲目迷信開國君主的威德與功勞,或者至少不似立國以後被提拔的新貴面對君主容易自輕自賤媚上迎合,他們更能看到自身的功勞和價值,也就更有向皇帝主動要分配的底氣和願望。
總結來說,若是能夠獨佔的利益越大,越是可以共患難而難以共富貴。
因此,開國君主和大部分勛貴之間的矛盾,可以概括為一個贏家通吃、卸磨殺驢的通俗故事。看完描述後,我理解問題要點不是朱元璋,而是當你知道了一些信息就會被疏遠的現象。
我先講個故事,我小時候老媽給我講了一個同事的故事。她的同事跟他很要好,平時脾氣也好,可是就是對他老公脾氣大。有一天早上,她正急著上班,很多活需要干,結果她老公出去蹲廁所。那個時代人們都住平房,屋裡沒有廁所,只能去公共的。其實早上需要方便時很正常的,結果據她自己當時講,心中頓時無名火起,怎麼也控制不住。於是他接了一盆涼水,問了一個剛從廁所出來的小男孩老公的大概位置,她就一盆涼水潑進去,把老公淋成落湯雞。然後也沒有然後,她老公對她百依百順,什麼事也沒發生。
這個事真的讓我困惑了好久,據這個同事自己說,她也覺得自己很過分,但就是壓不住火。可是這個同事平時明明是個脾氣很好的人,為什麼對特定的人就會這樣呢?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其實人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會在心裡像過劇本一樣,把可能的情況在潛意識裡預演一遍。如果知道自己不會有好結果,就不會繼續干這件事。
那個同事之所以在平時脾氣很好,因為他知道只要自己發脾氣,可能會招致別人的反擊,這樣他就會傾向於不發脾氣接受現實。而長期的生活讓他知道,她老公不會對他怎麼樣,肯定會你來順受,正是因為她獲得了關於她老公的這個特殊信息,所以脾氣也就壓不住了。說白了壓住脾氣的,不是什麼好性格,而是人對未來場景的預期。
這樣我們得到兩個重要原理:
1,人們會按照心中劇本的運演結果來行動。
2,人們獲得的信息直接影響劇本的走向。
而且,我們的潛意識裡都知道這些原理,也知道別人會知道這些原理。那麼,接下來的事就有意思了。
朱元璋出身寒微,那些和他打天下的人非常明白他的成功並不是一些人想像的那麼厲害,至少自己一點也不比他差。那些沒和他同吃同睡的大臣,則缺失這部分信息,他們更認為,朱元璋的成功沒有運氣成分,完全是他個人能力的結果,尤其是當朱元璋掌權後,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資源,後者的觀點就顯得更可信。所以,這些人心中即使有造反的劇本,多半結果都會是失敗的。可是,那些打天下的兄弟們就不一定了,他們通過大量的經歷知道皇上可能比一般人厲害,但終究是普通人,自己造反成功率沒那麼低。所以這些人會對皇權更有威脅,即使是對自己沒威脅,對下一任皇帝也有威脅,畢竟他們都有從零開始成功造反的經驗。他們的劇本里,造反成功率比別人要高很多(儘管事實上可能沒那麼高)。
當然普通人也是同理,一個信息你一旦知道了,就會忍不住做出不好的事,比如前面那個同事,她一旦知道自己老公不會對她怎麼樣,就會變本加厲,自己根本抑制不住。
這也能解釋戰爭中為什麼職業軍人會突然拋棄軍隊紀律各自逃命。按照道理,軍隊有他的紀律,即使危險軍人也是會遵守紀律的,但是在交戰後的某個節點,軍隊紀律會突然崩潰,所有人都似乎沒有了紀律。最典型的就是淝水之戰。
前秦用優勢兵力攻擊東晉,開戰前秦軍為了讓出戰場,主動後撤等東晉軍過河,目的是想趁對方過一半突然出擊,到這裡都很正常。沒想到秦軍一下令後撤,晉國間諜就散布前軍戰敗的消息,結果前秦軍隊就自己潰散了。有意思的是秦軍的潰散,完全和晉軍沒關係,當時的事實是,晉軍還沒渡河,秦軍就已經開始崩潰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也是個人「劇本」的作用。戰前秦軍士氣很低,什麼叫士氣?就是多數人的「劇本」里,自己一方肯定會輸。當間諜散布消息時,正好軍隊下了撤退的命令,這讓自己的失敗顯得更為可信。於是人們心中開始重新評估繼續服從命令和直接逃命間的利弊。接下來就是大崩潰。
一般來說,殺功臣都是為了子孫準備的。太子一般都比較弱小,軍中威信也差,如果不是特彆強勢(如漢武帝),很容易被開國老功臣脅持。總之一句話,如果(哪怕只是可能)你們威脅到了我後代的生存,必定要拿你們開刀。
認真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分析原因有四:
1、地位不合法。古來權力總是攥在名門望族手中,平民百姓登上權力巔峰的,唯有劉邦與朱元璋。劉邦好歹是個公務員(鄉長),有繼承大統的意思。而且那時候有其特殊性,項羽滅掉秦朝之後,封劉邦為漢王,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時劉邦的地位具備了某種合法性。日後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滅項羽,就是諸侯之爭,天下自無異議。而反觀朱重八,一介草寇,標準流民。由於皇覺寺香火不旺,投缽從戎以防餓死。在此過程中,韓林兒曾封朱元璋為吳王,不過當時元朝統治百年,人民思想與秦漢不可同日而語,朱元璋的登機也就顯得師出無名,所以朱元璋登機以後,必須要新帝上任N把火,樹立自己的威信,開啟恐怖統治,讓天下人臣服自己。
2、革命兄弟多。朱元璋這人尚用人,這點倒與劉邦頗為相似。像湯和、徐達、藍玉等人在革命時期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古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士兵不知道主子,只任領軍大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朝開國前夕,東北野戰軍就有「不知毛主席,只識林老總」的先例。況且,明朝開國之初,論功行賞,對分功不滿肯定有之,那麼這個時候,皇帝倘若不正法兩個反革命分子怎能抑制眾兄弟取而代之的野心?更重要的一點,你可以翻看朱元璋手下骨幹,不是他親戚就是他從小玩到大的兄弟,在革命時期,兄弟友情最重要,往往不分你我、一切好說,但到了開創朝代的時期就完全不一樣,大概有的將領沒有擺正自己的心態,妄自尊大,到處跟人說皇帝的光屁股趣事也是有可能的,這就招來殺身之禍(這是個比喻)。拿湯和來說,朱元璋參加革命的時候,為湯和牽過馬,這就顯得非常尷尬。而且徐達和湯和出生入死,兄弟幾人,如果湯和就要做老大,那也不見得不可以,手下將領也不見得不支持。同樣,徐達也如此。明太祖看似殘酷,實則不得已而為之。
3、聰明反被聰明誤。朱元璋此人,起初沒什麼文化,但天賦異稟,無論在打戰還是看書寫字上都由極高天分。打戰自不必說,從討飯和尚到消滅元朝的逆襲;拿讀書來說,朱元璋沒參軍之前可以說隻字未識,不然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名字叫重八。而後,他努力學習,無論在琴棋書畫上,還是在舞文弄墨上都很有成就。為什麼說他「反被聰明誤」,這句話可以說是形容他的也可以說是形容被他搞的對象的。英雄之間有相惜之情,但往往文人之間有的只是滿眼的嫉妒與仇恨。凡是在朱元璋面前賣弄過機靈的人,都會引起他的不滿,可以說,他痛恨任何一個比他聰明的人。這樣的人,心胸狹窄,比他有水平的人,他都認為會把他幹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他只有先下手為強。
4、為後世鋪路。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因為無論朱元璋有多少兄弟,大部分人還是認為他是正統老大,他在位的時候,眾將士自不會有異議。之前有說,朱元璋鐵哥們太多,你朱元璋在的時候我尊你為老大,你死了要讓我給你兒子或者孫子俯首稱臣,有的人可能接受不了。而且,朱元璋實施恐怖統治,為人狡詐,這樣的統治倘若主心骨歸西,必將遭遇劇烈反抗。中國古代不乏老子死了,兄弟之間混戰的例子。
從今天來看朱元璋,不能簡單的把他歸結為「心理變態」「兇殘暴戾」,更不要把他同某國太祖聯繫在一起,這樣去達成某種意識形態目的沒意義。所以,我很反感袁騰飛之流,只要說到明朝就把朱元璋那點破事搬出來,然後論述自太祖以降,皇帝一個比一個短命,一個比一個混蛋,還搬出某國太祖繼續抹黑,這種非左即右的思想是學歷史最為忌憚的。
我們需要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朱元璋,朱元璋儘管殘暴,但這不是他的錯,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儒家文化對中國影響深遠,任何事情講究長幼尊卑,「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根本就不是中國國情,我們的國情是:成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掌握了話語權。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餓死在路上,是因為他不食嗟來之食;一個品德卑劣的人餓死在路上,是因為他多行不義必自斃。
朱元璋對郭子興如何?那是連命都賣了好幾次,可以說他手下人幾乎沒一個對他能做到如他對郭子興,但最後,朱元璋還是擺脫郭家自立了,有鑒於此,朱元璋又如何從心底信任這幫功臣面對自己兒孫不動歪腦筋?這是原因一。
朱元璋本身道德感很強,自律也嚴,而大多數功臣都忙著享受生活了,老朱自然是一百個看不慣。這是原因二。
成大事者心都狠。既然對這些人一不相信、二不喜歡,留著作甚?動手吧。
看一群幼稚的孩子回答真好玩。明太祖殺舊勛主要是避免淮西幫將來做大、成為一股可怕的政治力量導致他朱家江山傾亂嘛,但客觀上促進了有明一代更加絕對的一元化專制政治嘛,而且老朱是中國僅有兩個純無產者出身的統一天下的皇帝,對於百姓還是很體恤的嘛。
我們有個壞習慣,總是接受以單線的思維習慣分析看待問題。那些年思政課學的階級分析辯證法都白背了,應付考試後 就交還給老師了?
皇帝殺功臣?於是功臣就委屈了?不是忠貞不渝就是奸佞黝黑?混政治仕途高度能走進廟堂殿閣這道門的,沒點精神分裂多重人格你都不好意思,否則早被人踩掉淘汰抑或嗝屁了。皇帝與功臣們都是一個桌面上分食權力之人,古來曰之肉食者。茶餘飯後閑來扣腳剔牙的芻狗們連肉菜的桌子邊都挨不著,聽了幾段戲說評談野史韻事就以自己多情的眼界替功臣們涕淚叫屈,仿若Cosplay 化境了?當然這也多虧書生文人們鬱郁憋悶同病相憐的酸辣刀筆,誰他媽惹了老子這一幫人,打不過咱就罵 罵不過咱就寫 寫你個七葷八素翻江倒海 寫臭寫死你!
古書上咱就不說了,近代也不好說吧。那就說說周遭的吧,難言及位高權重的那些。只消去見微知著感受生活中你身邊的權吏官場都是些什麼品相?傳說排隊隔號槍斃打板子都罕有幾個冤屈,當戾氣笑話也罷!今朝深入倡廉,明日兩學反蠹;早上發表重要講話,下午喝茶交待材料;昨日談笑風生大談精艷樹立廉吏之楷模,今朝涕淚俱下對不起人民辜負黨的培養背誦不重樣的老調子。歷史照進現實,制度跟進步伐,然相似與不變的都是萬年陳腐劇本。皇帝殺功臣們,拉清單的那本賬里的是非功過是捯飭不清的。雖則不是家務事,這也是酒肉桌上的五鼎食之事。不過也沒多少人有主父先生那般坦然的,生不當五鼎食,死亦當五鼎烹之的豪橫。大凡有些社會閱歷,酒肉桌子上的話能當真么?在觥斛交錯、杯光燭影、食不甘味的分享酒肉的歲月里,權力場中又有多少人能清朗一句或是他的正大光明,或是他的為人民服務?歷來就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怪的皆是悟不透只怪你上了桌 不乏接踵而至!
一入江湖歲月催,拾手人間落日暉。經山史海子曰集,佛堂香客去又回?
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混到老大,下面那些當年一起創業的小夥伴造反、叛亂經驗十足,不做掉老子我或者子孫隨時可能要吃牢飯。
吃牢飯事小,按照我對他們的了解程度肯定活路都不給。他們活著的話我晚上實在睡不著,還是做掉踏實!!
反正已經統一天下太平,他們也沒有多大價值了。做就做掉吧。。。
貧困文化+小農意識+暴政迷信+......+
「在對一個人精神世界發展至關重要的青少年時期,朱元璋所能接觸到的外界資源太少了。再聰明,他也不過是一個鄉下孩子,如果不是元末農民大起義把他顛簸出原來的生活軌道,註定終生被貧困牢牢鎖定。
在鄉村社會裡,不僅僅有濃厚的人情,有田園風光,也有愚昧、野蠻、懦弱、對權力的盲目崇拜和順從。就在社會最底層的摸爬滾打中,底層文化精神全方位地滲透進朱元璋的身心。而隨著命運神奇的改變,赤貧出身的朱元璋登上皇位,因此不可避免地把他性格中的貧困文化因子更為廣泛深刻地傳播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精神裡面。
終其一生,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受著農民思維方式的牢牢制約,我們在他的治國大政方針里,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淮河南岸那個小村莊的貧困文化的精神印記。」
----張宏傑《七張面孔》不妨跳脫出朱元璋的這個小圈子,從一個更為宏觀的尺度來看待這個「兔死狗烹」的問題。
紐約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布魯斯·B·麥奇(Bruce Bueno de Mesquita)塔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政治模型:3D模型
以一個國家或者王朝為例,三個維度分別指代三個人群
1.名義選民:在名義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全體公民,實則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對誰成為領導人根本不存在任何決定權。
2.實際選民:能夠影響領導人選舉結果的人,比如在美國就是選舉當天出來投票的選民,而沙特、瑞典等君主立憲國的實際選民就是皇室成員。
3.權力聯盟:領導必須依賴的一群人,對候選總統來說是投出關鍵一票的人,對獨裁者來說就是自己在軍隊和貴族階層的核心支持者。
古今中外的所有領導者,不論在什麼體制下,做事的終極目的只有兩個:獲得權力和保住權利。
即使是最霸道的獨裁者也不可能單憑自己,為所欲為,他必須依賴權力聯盟才能夠延續自己的統治地位。
也就是說領導者要取悅的對象並不是人民,而是權力聯盟的成員。所以當看到一心為民的領導人(馬丁路德金、甘地)往往被刺殺,而腐敗透頂的獨裁者卻能延續數十年的統治時,一點也不用覺得奇怪。
從這一遊戲規則出發,不僅僅能弄明白朱元璋殺功臣的問題,還能得到國際奧組委和足聯等體育組委為什麼貪腐橫行、為什麼喬布斯會被自己創辦的公司掃地出門、為什麼奧巴馬面對重重阻力依然要堅持不懈的推行醫療保險改革等一系列問題的答案。
朱元璋殺功臣,就是為了縮小權利聯盟,這個聯盟的成員越少,作為領導者需要討好的人就越少,那麼自己乃至後世的統治就越容易鞏固。
朱元璋曾經向太子朱標很淺顯的傳授過這個道理:朱標埋怨父親殺人太多,朱元璋聽後折下一根長滿刺的荊棘條讓他握住,朱標無法下手。朱元璋奪過荊棘條緊緊握住一頭向下擼去倒刺,朱元璋的手雖鮮血淋漓,但荊棘條已經可以輕鬆抓握。
但是很顯然,聯盟的成員減少到一定程度會對整個領導階層產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就像荊棘上的刺一旦被全部去除,就不存在任何威懾作用了。這時候國子監/科舉就該出場了,這種機制的作用就在於擴大名義選民這一群體,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權力,但是每一個人通過這種體制都有機會擁有權力成為實際選民。如此一來就為權力聯盟提供了相當可觀的候選人。比如殺掉楊憲之後,立馬就有胡惟庸繼任中書省丞相。這就向整個權力聯盟證明:不要太放肆,我隨時可以找人頂替你們的位置。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讓整個功臣和貴族階層都始終保持著不安全感,領導人的統治地位得以進一步穩固。
奧組委和國際足聯都屬於小聯盟,前者115個委員席位,後者執委會成員更少,僅為25人。也就是說,面對重大決策,在奧組委只需要58票就能通過,而在國際足聯,這個數字更僅為13。這麼一來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這兩個聯盟容易受賄,而且國際足聯的受賄數目無比驚人了----因為他們手裡的票分量實在太重。
聯盟越小,越容易被人控制收買,試想如果國際奧委會和足聯的組委會成員為全體參賽運動員,還會有人動收買的心思嗎?顯然這種情況下想收買一半以上的選票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錢再多也沒轍。
目光再回到1983年,喬布斯用那句著名的「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改變世界」挖來百事可樂CEO約翰·斯卡利出任蘋果CEO。斯卡利出任蘋果CEO後,蘋果推出的3款新產品(Apple Ⅲ、Apple Lisa和Macintosh)接連遭遇滑鐵盧,喬布斯認為是斯卡利過於追求利潤而將產品定價過高,導致了失敗。而斯卡利認為喬布斯根本不懂什麼是商業、什麼是市場競爭,兩人結下樑子。後來喬布斯曾試圖暗中推翻斯卡利的CEO位置,但是被斯卡利知曉,他決定禁止喬布斯參與蘋果的一切事務,雖然喬布斯作為蘋果的創始人依然是蘋果的董事會主席,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超過51%的股權就等於話語權,而這董事會的大半壁江山選擇倒向斯卡利。喬布斯已經不能對斯卡利的決策做出任何干涉。這是典型的權力聯盟失控導致領導者落馬案例。
更為著名的還有凱撒大帝之死:公元前44年,為拯救卡萊會戰中被俘虜的9000名羅馬士兵,愷撒宣布將遠征帕提亞。但是,當時的占卜師說「只有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亞」,此舉更加深共和派議員的不安,認為愷撒終將稱王。雖然事後愷撒拒絕稱王,但反愷撒一派卻變的更為恐懼,最終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8歲。
奧巴馬的選票大多來自低收入人群、有色人種、女性以及年輕人,這些人就是屬於奧巴馬的權利聯盟。那麼他當選後一定要將大量稅收用於社會福利、醫保。哪怕2010年當年美國財政赤字預期達到1.75萬億美元,哪怕牽涉到醫藥、保險等行業背後巨大的利益集團。奧巴馬對於醫改的推行依然不遺餘力。這些舉措將有可能直接影響他是否連任,即使不能連任,還錢也是下屆政府的事,所以討好聯盟實在是毫無後顧之憂的事情。
通過這麼多案例 ,不難總結出幾條非常明顯的規律:
權力聯盟在可行的範圍內越小越好,聯盟成員越少,收買人心就越容易。
名義選民越多越好,一旦權力聯盟中人心動蕩,可以立即用名義選民更換聯盟成員。
記得回報聯盟對你的支持,要給夠,但是也不能讓他們吃撐。
永遠不要做損害聯盟整體利益的事情。
樓上很多人的發言沒超越「朱元璋猜忌功臣」的路子。我覺得你們對朱元璋的看法過於片面。
事由兩面,朱元璋確實刻薄猜忌,功臣集團也不是白蓮花。
朱元璋丙申年大封功臣,九年後的乙巳年鑄鐵榜,發丹書鐵券,如果說是為了麻痹功臣集團放下的暗手,他在之後的行為卻並不是放縱功臣集團。同樣,鐵榜上明確提出,對「公侯之家,侵佔百姓,三犯抵死一次」。即鐵榜九條。
朕起布衣,賴股肱宣力,平定天下。既以論功行賞,封公侯,錫以鐵券,頒以重祿,令傳子孫,共享太平;尚慮公侯之家奴僕等,習染頑風,冒犯國典,今以鐵榜申明律令,朕諭卿等:除親屬別議外,但凡奴僕,一犯即用究治於爾家,無所問。敢有恃功藏匿犯人者,比同一死折罪爾等,各宜謹守。其身嚴訓於家,以稱朕始終保全之意。其目有九:
其一,凡內外各指揮千戶、百戶、鎮撫並總旗、小旗等,不得私受公侯金帛、衣服、錢物,受者杖一百,發海南充軍,再犯處死。公侯與者,初犯再犯免其罪附過,三犯准免死一次,奉命征討,與者受者,不在此限;
其二,凡公侯等官,非奉特旨不得私役官軍,違者初犯再犯免罪附過,三犯准免死一次。其官軍敢有輙便聽從者,杖一百,發海南充軍;
其三,凡公侯之家,強佔官民山場、湖泊、茶園、蘆盪及金銀銅場鐵冶者,初犯再犯免罪附過,三犯准免死一次;
其四,凡內外各衛官軍,非當出征之時,不得輙於公侯門首侍立聽候,違者杖一百,發煙瘴之地充軍;
其五,凡功臣之家管庄人等,不得倚勢在鄉欺毆人民,違者剌面、劓鼻,家產籍沒入官,妻子徙至南寧,其餘聽使之人各杖一百,及妻子皆發南寧充軍;
其六,凡功臣之家,屯田佃戶、管庄、幹辦、火者、奴僕及其親屬人等,倚勢凌民奪侵田產財物者,並依倚勢欺毆人民律處斷;
其七,凡公侯之家,除賜定儀、仗戶及佃田人戶已有名額報籍在官,敢有私托門下、影蔽差徭者,斬;
其八,凡公侯之家,倚恃權豪,欺壓良善,虛錢實契,侵奪人田地、房屋、孳畜者,初犯免罪附過,再犯住支俸給一半,三犯停其祿,四犯與庶民同罪;
其九,凡功臣之家,不得受諸人田土及朦朧投獻物業,違者初犯者免罪附過,再犯住支俸給一半,三犯停其祿,四犯與庶人同罪。
在明史中多次提到,朱元璋建國後,對傅有德等一批老臣子多次斥責甚至直接懲罰——原因是他們侵佔土地,奴役百姓。如郭英擅殺「民眾五人」等。與其說鐵榜是發放免死庇護,不如說是最後通牒:我已經發了你們緩刑執行單了,再犯事勿謂言之不預也。
假如朱元璋存心要殺光功臣集團,沒有必要在這些小事上發難。以他對付胡惟庸李善長的做法,抓個大逆案子一窩端掉足矣。他在這些事物上大發雷霆,是有其來自的。
朱元璋起家時依靠淮西地主集團,在起家過程中深切認識到淮西地主集團的動員力和勢力。
譬如李善長,朱元璋的謀主,號稱幫朱元璋把關,各路英豪由他鑒別(太祖威名日盛,諸將來歸者,善長察其材,言之太祖。復為太祖布款誠,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齟齬者,委曲為調護。)——真是普通「鄉里長者」能幹的活計?
說句大白話,普通人之間互相不服都不是那麼好調解的,褲腰帶別腦袋上的反賊聽一介書生逼逼兩句就「皆得自安」?
當初曹孟德身邊也有類似的人物。荀彧,也是「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 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家是潁川世家的老牌扛把子,根深蒂固。作為對曹操的回報,潁川世家也對曹操下死力賣命,不說多少英傑投奔曹操,也不說砸了多少糧草人口。就看當初兗州被打下一半,不是靠荀彧和背後的潁川世家死命支撐早就被呂布一波推基地了。
同樣李善長無疑背靠淮西地主集團,是當地土豪的領袖,所以他為人「外寬內忌,心胸狹小」照樣讓一幫匪徒不敢炸刺。
淮西地主集團下重注,幫朱元璋得了天下,必然會追求政治和經濟地位的提升。朱元璋大封群臣後認為已經給了足夠多的補償。但功臣集團屢犯不法,在朱元璋的天下中不斷挖坑,激怒了朱元璋。同時也引起了他的高度警惕。鐵榜和丹書鐵卷就是限制和警告。
之後胡惟庸,李善長等人結黨營私,連劉基這種開國功臣都暗地幹掉(當時劉基已經歸鄉,不存在威脅朱元璋統治的理由,加上此人並非淮西地主,結黨也算不上他)最終讓朱元璋下了殺手。
淮西集團本就盤根錯節,朱元璋在蜜月期寵信,在摩擦期警惕,再到限制,最後下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相權、軍權和皇權的對抗加劇了這一過程的烈度。最終使得朱元璋下辣手。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
一旦開頭,要麼功臣死光,要麼皇權二世而亡。 總的來說,朱元璋的性格,讓他在皇權和功臣之間的問題選擇了最激烈的方式。換成劉邦劉秀等其他開國之君,未必需要如此激烈的解決方式。
但朱元璋作為布衣草根,沒有家族勢力作為基本盤,管控天下必然有極大的不安全感,同時也缺乏外戚、同族作為制衡功臣集團的砝碼,最終走到殺盡功臣這步是個人性格的偶然,也是必然。
作為一個歷史控我來怒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朱元璋為何而殺?比較同意的觀點是怕威脅太子的地位,朱元璋的太子早薨。只留下皇太孫朱允炆(看到某些人認為朱允炆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皇太孫,不置可否)。臣強主弱,是權臣崛起的必由之路。其實當時如果選擇燕王為太子自然也就不會有後來那些事。其次是打壓權臣。朱元璋天生對文臣有一種不信任感。手下的文臣中除了詞臣宋濂,以外幾乎沒有好下場的。李善才晚年被彈劾,汪廣洋被賜死。劉基被毒殺,還有著名的胡惟庸。除了文臣之外,武臣裡面除了關係最近的二王(常遇春徐達)早亡,四王(李文忠湯和沐英鄧俞)因為與朱元璋關係極為親近(外甥,養子,死黨)以外,幾乎所有數得上名字的候都被歷次的清洗殺光。不過按這樣說他的小夥伴並沒有被殺,死的都是後來入伙的。最後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就是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朱的權利慾與能力堪稱一流,廢丞相,殺權臣,不一而足。核心就是為了是皇權永固。
那麼結果呢?殺了那麼多武將,結果朱棣一反,朱允炆連一個優秀的統帥都找不出,耿炳文一個守城達人被派去野戰,李景隆貴公子也去與朱棣大戰,結果自然是輸了個一塌糊塗。文臣是殺的多,結果後來因為子孫不成器,明朝結果變成了君臣共治,還誕生了張居正這樣的大牛人(我是張居正粉)。最後的最後,時候不停被我們這些後人議論,他殺人。完全掩蓋了他的功績。
如果現實中有這樣的領導,看到他我一定遠遠躲開。有恩不賞有罪必罰秋後算賬,這樣的領導有誰願意跟著他?
開國後,功臣們尾大不掉,對繼任君主來說是負擔,殺掉有利於政權的平穩交接
-
高祖借呂后、太祖借錦衣衛、太祖借皇后,古今皆如此
以下是關於讀《明朝那些事兒》 對於這個問題的想法。也僅片面轉述明月老師的部分觀點。只希望能提供一些方向。
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從朱元璋的成長史帶來的影響給予回答支持。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親人餓死的痛苦(需要說明的是被統治官僚階級所壓迫)。從赤貧起家,打小給地主放牛十二載,少時的理想也只是能娶妻生子。也曾挨家乞討,做過和尚,只為能夠活著。他沒有背景,沒有後台,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躲過無數次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直到建立起他的帝國。
那麼,就可以大概了解到。這個人有決心、並且很堅忍。這也造就了他人格上的形成。大凡如此。
他既然做到了。那現在要做的是什麼呢?當然是,穩固朱家的統治地位。
到這裡,我們有必要聊聊洪武年間的四大案件。
1.《空印案》
這是一個冤案。從空印案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官員們由於政策上的限制不便工作採取的一種變通手法。處罰結果是,主印官員全部殺掉,副手一百杖充軍,各省按察使言官多有獲罪。全國共十三個省,一百四十多個府,一千多個縣所有控印官員呢。要知道的是這是一件在上書說明真相的情況下,朱元璋還接著處理此案,就值得我們深思了。
2.《郭恆案》
如果說空印案只是洪武四大案件的小弟弟,那下面三件才是大哥級的,那真是所到之處,一掃而空。
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等告發北平布陣使司,安擦使司官趙德全與戶部侍郎郭恆合謀貪污。當年明朝一年的收入也只有兩千四百多萬石糧食,當時的環境還在肅貪整風呢,且已經在設立錦衣衛的情況下,郭恆不過一個侍郎,何來那麼大膽如此妄為,貪污數量明朝一年收入?
據查六部官員全為同黨!!處理結果是,六部官員除尚書個別侍郎外,其餘全部幹掉。這還只是中央官員呢,可是糧食是由各省送來的,那只有往下查了。這一查那真幾乎是朝廷上下一掃而空。這就違背了貪污邏輯,貪污難到不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3.《胡惟庸案》
胡惟庸其實只是老朱為打掉劉伯溫浙東集團而提拔的臨時角色而已。而我們機智的胡丞相當然知道。那麼我就把滿朝文武全部關聯,你朱元璋能把我怎麼樣?要把滿朝文武全部殺完嗎?其能力也不可謂不強。但他太小看我們朱帥了。其結果是,一律處死,連續追查好幾年,被殺者過萬人,直到賜死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
4.《藍玉案》
藍玉,這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也是洪武年間最後的名將。他解決了困擾老朱三大心事之一,北元存在問題。對,是他滅了元的國號。結局當然也是特定的,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藍玉案把洪武年間功臣名宿幾乎一掃而空,著名的《逆臣錄》源之於此。約計一萬五千人。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解決了藩王高麗的問題,北元也奄奄一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文正已死。那麼該結束了嗎?
不,還沒有。還有幾位老朋友需要做個了斷。
洪武二十五年殺掉江夏候周德興。
洪武二十七年殺掉穎國公傅友德。同年殺掉定遠候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殺掉宋國光馮勝。
這一系列事件,看上去並不相關,其實是有著緊密聯繫的。在哪枯燥的歷史資料裡面往往隱藏著事實的真相。
那麼該如何理解朱元璋殺小夥伴呢?
緣由一,自持功高,狂妄不羈,不安守人臣之分。如藍玉等。
緣由二,對群臣的猜忌。經歷過多腥風血雨,多疑成性。
緣由三,繼大統的兒子過世太早,朱允炆年紀太小,沒有駕馭群臣的手段。
之於三,我想做點補充。
他,朱元璋,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是的,誰也不會想到幾十年前的那個衣衫襤褸,沿街乞討的乞丐會成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
他打了一輩子仗,制定那套政策,忙一輩子公務,不但幹了自己的工作,連兒子孫子的那份也代勞了。在他看來,後世子孫只要有基本的行為能力,就能根據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帝國,並保萬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就可以放心走了。只是他沒有想到。在那上千年的皇帝與大臣的博弈中,這一規則在不斷完善。雙方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在這樣的規則中,權利達到平衡。而他朱元璋不守規則,改變了一切。他把大臣們拉得東倒西歪,搞集權制度。他認為權力由繼承人掌握就可以了,不需要所謂平衡。事實證明他錯了,歷史規則從不是他小小朱元璋能夠改變的。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其實這是一種策略,不殺了他們難道要等到他們來篡位嗎?就算是沒有這個想法,只要是你有著能力了,也不能留。這個我覺得可以理解。
一塊長大的人不會因為你發達陞官了就尊你敬你,反倒會拆台,讓人難堪。
身邊無偉人也是因為這個吧
此類現象還有一夜情之後 女的直接不理你了。
殺掉這些「小夥伴」,你以為朱八八心不痛嗎?
誠然,政治家都是冷血的,但是人心始終是肉長的啊。縱然是朱八八,看著那些陪自己打天下的老夥計們一個個被自己推出去殺頭,你以為他心裡好受?
他們當中有人救過自己,有人被自己救過。他閉起眼睛就可以回想起當年那些意氣風發的小夥子們,圍繞在自己身邊,一心想要建功立業。他們臉上的神情,「驅除韃虜」的熱血,這些東西其實從未散去。
但是別忘了朱八八的出身。
他是從底層來的。閉上眼睛回想往事的時候,除了那些玫瑰色的記憶,更多的是饑荒,是死亡。他回想自己的身世就像看見普天下一個個無助的窮苦百姓,是什麼人把他們逼迫到賣兒賣女的地步?是什麼人兼并土地?是什麼人踐踏法律隨意取人性命?!
老夥計們吶,我朱八八對不起你們,我死後到下面給你們賠罪,但是為了百姓,為了這個國家,把命交出來吧。
可是並不是所有屠龍的勇士身上都會長出鱗片。
想起當年明月對他的四兒子朱棣的一句評價,「他也許不是一個好人,但一定是個好皇帝。」
以上。
推薦閱讀:
※如果知乎放到中國古代會被問什麼問題?
※古代有哪些詞特別污但是很文藝?
※如果古代人也見面就玩手機,那歷史會如何發展?
※在《二桃殺三士》這個典故中,晏嬰為什麼要用二個桃子?一個不行嗎??
※古人是怎麼洗頭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