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為什麼有恐龍?

Oxygen May Have Thawed Antarctica in Dinosaur Times

我的問題是:科學家已經確認在南極半島附近的詹姆斯羅斯島上發現的恐龍可能是迄今為止南極洲存在過的最大的恐龍(南極甲龍):見插圖中一個蜥腳類動物的尾骨化石。該蜥腳類動物是一種巨大的四腳恐龍。已經在南極大陸發現了四種恐龍化石:

  1. 南極甲龍 Antarctopelta
  2. 冰脊龍
    Cryolophosaurus
  3. 冰河龍
    Glacialisaurus
  4. 酷拉龍
    Koolasuchus(兩棲類)

恐龍時代以來,南極洲一直待在南極圈位置。
所以,那些大型陸生恐龍是如何從其它大陸跑到南極的?
(sorry各位,題主一直不出現只好出手修改了下問題。。)


瀉藥。
實名反對以上所有答案。。。你們為什麼要嘲笑題主。。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
那就從中生代之前的石炭二疊開始算起,我查了不少古大陸漂移的模擬和講解,南極洲相對於現在的南極,確實一直都在南極圈位置。
以我來看,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古地理特徵(主要是古氣候)。

如圖。

所以,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
1)恐龍來源;
2)古南極的古地理環境特徵,也就是為什麼恐龍可以存活;

那首先從中生代之前看起: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更早之前的石炭紀和二疊紀,南極洲已經在南極圈裡了。

中生代開始,恐龍時代開始,三疊紀,南極洲的位置在圖中印度以南、澳洲西南,總的來說,是岡瓦納大陸的南端。

所以在恐龍時代的開始,南極洲與其他大陸連在一起有物種交流,這是問題1的答案,恐龍從哪裡來。

南極洲也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證明地質歷史時期,南極洲是適合生物生長的,這引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

先從恐龍時代的開始談起:

三疊紀。


這個時代太重要了,三疊紀的代表是典型紅色砂岩,氣候比較炎熱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那時的地球兩極並沒有覆冰。

所以,這個時候的南極洲,雖然在南極位置,卻有著適宜的氣候,可以生長植被和大型動物。

三疊紀晚期,蜥臀目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佔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
隨後,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結束。許多早的恐龍也均滅絕,而那些發達一些的恐龍卻倖存了。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

侏羅紀時候全球各地的氣候都很溫暖

題主提到的第二種恐龍:冰脊龍,就是侏羅紀的恐龍。
第三種,冰河龍(學名:Glacialisaurus)是種早期蜥腳形亞目,也生存於侏羅紀。
1991年,William Hammer博士在南極洲的早侏羅紀地層發現冰脊龍的化石。早侏羅紀的南極洲縱然在緯度較高的地方,至少沿岸地區仍有著森林,生存著多樣性的物種。雖然當時的世界較現在為暖和,而南極洲當時比現在更為接近赤道,南極洲的氣候仍然是屬於溫帶氣候

隨後進入白堊[è]紀,最大的恐龍出現,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

題主提到的第一個龍,南極甲龍(屬名:Antarctopelta),就是白堊紀時期的恐龍。
第四個,庫拉龍(表示並不是龍。。。。兩棲),生存於白堊紀早期。
其正模標本是在南極洲聖瑪爾塔組出土,年代為晚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

在白堊紀時期,南極洲位於南極圈之內,該地的氣候卻比現在溫暖許多,應該沒有覆蓋冰河。南極甲龍等動物可能生存於由蕨類與落葉樹構成的森林之中。儘管氣溫較高,當時的南極洲在冬天應有永夜。在當時,南極半島與詹姆斯羅斯島連接者南美洲,允許兩地的動物群做生物遷徙。


另一種觀點是:地球的外球轉動使地極位置發生改變,在地質時期位於低緯度的南極洲移動到現在的位置。(見江發世《論地球起源與演化》)
南極大陸在很久以前並不位於地球自轉軸端,而位於相對高溫的熱帶和溫帶地區,由於板塊運動和漂移,古代植物被地層覆蓋,形成現代的煤層。

古南極點與現在的南極位置有差異。

附:冰脊龍棗片

圖自百度百科


庫拉龍!?人家明明是庫拉螈好嗎!人家是兩棲動物!


南極不但侏羅紀有些恐龍,白堊紀也有一些恐龍,可能是經歷了很多次遷入和遷出,需要進一步證據才能確定具體過程。而證據隱藏在南極冰蓋之下,很難獲取。

中生代南極並沒有那麼寒冷。而恐龍也是有一定禦寒能力,其實北極圈也有非鳥類恐龍。恐龍沒那麼嬌氣

就算是現代南極那麼嚴寒的氣候,一樣有些恐龍可以生活下來

當然企鵝也不都是生活在南極的


我們現在還處於第四紀冰期的間冰期,地球上大部分時間南北極都是少冰和無冰的,南極有這麼厚的冰蓋不過千百萬年而已。


請問這個題設哪裡來的?

南極洲表示我已經身經百戰了!


南極洲沒有漂移過?我可能看了假課本。就算南極洲沒漂移過,其他大陸也可以曾經和它相連過之後再分開,只要和其他大陸相連,這些大陸上的生物不就有可能到達南極洲了嗎?而且恐龍時代的氣候比現在溫暖,即使是南極圈內也不像現在這樣完全冰封,而是有大片森林,其他大陸的恐龍到達這裡完全可以生存。
另外,南極洲不僅有恐龍,南極洲還有水龍獸化石(恐龍時代之前),還有有袋類動物的化石(恐龍時代之後)等等,還有大量煤炭,也就是植物遺迹。所以說,南極洲有恐龍一點也不奇怪。


下面就詳細解答一下,既地震、火山、地磁、地殼運動的成因。

1. 固體地球結構

為了探討和研究地震成因,需要探討和研究固體地球結構。

在做幾何題時,畫一條輔助線其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有許多事情或問題不解時,換一種思路或模式就有可能獲得解決。

為了研究和探討地球起源與演化及其內部運動,對固體地球結構進行重新劃分。

依據固體地球內部物質狀態和地震波特徵,對固體地球進行一級分層和二級分層,見表1-1,其示意圖見圖1-1、圖1-2,圖1-3是傳統固體地球結構示意圖。

一級分層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地球內球、外球運動,進而研究地磁的成因、地震的成因、火山的成因及地殼運動的成因。

二級分層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地球起源。

2. 地球的內球與外球運動

2.1 地球的內球運動

太陽捕獲地球,地球產生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地球捕獲月球,產生繞地月質心的轉動。地球的內球、外

球在太陽和月球的作用下將產生不同的運動。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球的內球、外球運動是不同的。在地球進入太陽系前,內球在地球中心,內外球轉動是一致的。

地球被太陽捕獲後,地球產生了公轉和自轉,地球的內球和外球也產生了位置和轉動角速度不一樣的變化。

地球的內球或地核不在地球中心

下面做一個簡單的模擬試驗:在裝滿水的瓶子里放入一個石子,繫上一根繩子繞手旋轉,如圖2-1,結果:在瓶子內的石子始終偏向繩子引力的另一側。

依據萬有引力定律F=GmM/R2,星球引力與星球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夏至時,地球北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大於南半球;在冬至時,地球南半球 受到的太陽引力大於北半球。在春分和秋分時,地球南北兩個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相等。

2.3 地球的晃動

下述三種運動引起地球的晃動:

地球繞地月質點轉動、地球的章動、地軸的進動。

晃動作用的結果

將豆子放到簸箕里,晃動簸箕,豆子在簸箕里沿著簸箕傾斜方向滾動,如圖2-4。

4. 地磁成因

地球具有地磁場,在地質時期中地磁產生了多次磁極反向,而且磁極由低緯度移動到現在的近地極位置。

地核轉動角速度比外圈層快,轉動速度不一樣,在接觸面就產生摩擦,摩擦產生電荷移動形成電流。地核是由鐵鎳物質組成的,電流繞其運動形成電磁既形成地磁場。

由於地軸的傾斜,產生地球外球的轉動和內球的轉動。內球轉動180°導致磁極反向一次。外球轉動產生磁極移動。

href="">5. 地殼運動成因

地殼及其組成物質相對某一參照物發生位置變化叫做地殼運動

研究地殼運動成因,首先需要對地殼運動進行分類。

依據不同的標準和成因理論,地殼運動可以劃分為很多類型,如5-1表。

href="">5.1 以銀道面為參照物發生的地殼運動及成因

本類地殼運動是地殼及其組成岩石以銀道面為參照物發生的位置變化。本類地殼運動引起全球性海陸變遷。

地球形成以後,除隕石降落外,地球的固態物質基本保持不變,也就是說,在地殼上有地方隆起,就得有地方凹下去。全球性海陸變遷不是固態地殼的大面積高低變化,而是全球性的海水變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而凸出,南半球向內凹,北極高出球面19米,南極低於球面26米,南北極相差45米,從赤道方向看地球近似一個「梨」的形狀,如圖5-1。

高出球面的北極是海水覆蓋的北冰洋,而低於球面的南極卻是陸地。南極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海拔4,897米。證明北極海平面相對於球面高於南極近5000米。

在地史中發生過幾次全球性海進海退事件,海進時形成海進的沉積建造,形成灰岩,有海生動物化石。海退時形成海退的沉積建造,有煤形成,有陸生動植物化石。

形成上述的兩種現象是由於地球繞銀河系的銀心轉動而產生的。

地球自轉,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形成潮汐。地球表面的水在引力方向凸出的高。

地球北極的水比南極凸出的高,說明在地球北極方向存在引力。在地月系、太陽系中,通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北極的水凸出依舊,說明地球北極方向的引力與地月系和太陽系無關。

地球除繞太陽公轉外,還繞銀河系的銀心公轉,公轉周期為2.5億年(?)。地球的地軸與銀道面的夾角為27°24′(?)。

由於地軸傾斜在銀道面上繞銀心公轉,在銀道面的夏至位置時,地球的北極受到的銀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北極水凸出的比南極高。在銀道面的冬至位置時,地球的南極受到的銀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南極水凸出的比北極高,見圖5-2。

當地球在銀道面春分和秋分的位置時,地球赤道位置的水受銀心、太陽和月亮的共同引力作用,水凸出的更高。地球水的這種變化,就形成全球性海陸變遷,其周期由地球繞銀心公轉周期決定。在南北極的全球性海陸變遷周期為2.5億年(?),在其他地區的全球性海陸變遷周期為1.25億年(?)。

全球性海陸變遷的海進海退方向為南北方向。受陸地的影響,海進海退方向會發生改變。

全球性海陸變遷的海水深度,依據現在的地球南極和北極海水平面與球面差,可達5000米。

目前,太陽到銀心的距離是大約距離,太陽繞銀心公轉周期也是大約的。因此,全球性海陸變遷的周期也是大約的。

地軸與銀道面的夾角27°24′是從天球上計算出來的,天球是以地球為中心的人為球,在銀河系,銀心是中心,太陽繞銀心公轉,地球也隨太陽繞銀心公轉。所以,地軸與銀道面的夾角27°24′是參考數字。

此類地殼運動也引起季節和氣候的變化。

本類地殼運動是由銀心捕獲太陽繞其旋轉而形成的。

href="">5.2 以黃道面為參照物發生的地殼運動及成因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叫做黃道面。本類地殼運動是地殼及其組成岩石以黃道面為參照物發生的位置變化。

本類地殼運動分為三小類:一是,地球自轉發生的地殼相對黃道面的位置變化;二是,地球公轉發生的地殼相對黃道面的位置變化;三是,地軸傾角變化,發生的地殼相對黃道面的位置變化。

地球是在和太陽赤道面大約23°26′夾角方向運行(如圖5-3所示)被太陽捕獲,變成繞太陽旋轉的行星。

在太陽系演化過程中,在無其他天體引力作用情況下,繞轉星球的軌道形狀不變,自轉軸的傾斜方向和傾斜角度不變。

地球由被太陽捕獲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為66°34′。由於地球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方向移動了23°26′,因此形成現在的地球赤道面與黃道面夾角為23°26′。

地球被太陽捕獲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地球兩極終年無太陽光照,地球無四季。隨著地球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演化移動,地軸發生在軌道面上的傾斜,地球有了一年四季變化。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有了太陽的光照,形成了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有了晝夜的變化。

在地球的內部,地核或內球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殼,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殼物質形成自東向西和由兩極向赤道方向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溝谷窪地和平原。

冰川融化。

在生物界,開始爆髮式出現即開始復活。

在岩石建造上,出現大量的灰岩。

本類地殼運動引起晝夜、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引起太陽、月球對地球引力的變化,進而引發其他類型的地殼運動。

本類地殼運動的成因是由太陽捕獲地球和太陽系演化所致。

href="">5.3 以地軸為參照物發生的地殼運動及成因

地殼及其組成岩石以地軸為參照物發生的位置變化,其規模次於第二類地殼運動,引起地極、磁極位移。

由於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在黃道面上,其夾角是66°34′,地球赤道面與黃道面的夾角為23°26′),地球繞太陽公轉,在夏至時,地球的北半球距太陽近,受到太陽的引力大。在冬至時,南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大,導致地球的外球轉動,見圖5-5、圖5-6。

本類地殼運動成因:

層狀地球在太陽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地球外球發生了轉動而形成的。

href="">5.4 以地理坐標為參照物發生的地殼運動及成因

地殼及其組成物質岩石以地理坐標為參照物發生的位置變化,本類地殼運動形成大規模的地殼抬升隆起和凹陷沉降,形成山脈、高原,形成平原、盆地,形成峻岭、溝谷。

本類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

其一、水、風的剝蝕和搬運及沉積作用

本類地質作用不僅形成規模大小不等的地殼運動,而且所形成的沉積物與沉積岩是形成山脈、高原的物質基礎。

水的剝蝕與搬運及沉積作用

水的剝蝕與搬運及沉積作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洋流的地質作用,另一種是江河的地質作用。

洋流能將礫石泥沙等物質進行遠距離的搬運,形成大面積的沉積物和沉積岩。

江河的地質作用視其長短形成搬運遠近,視其高差和流量形成剝蝕與搬運強度。水的剝蝕與搬運作用能將山脈和高原變為溝谷及平地;能將低洼地填平;能形成大面積的江河三角洲沉積。

水的剝蝕與搬運及沉積作用所形成的地殼運動,降低了地殼山脈的相對高度,剝高填窪,使地殼趨向平衡。

風的剝蝕與搬運及沉積作用

風對岩石的剝蝕及搬運與沉積作用特點:

風蝕發生在少雨乾旱地區,不僅對高山高原進行剝蝕,而且對溝谷窪地也進行剝蝕。

風的搬運作用,其搬運距離遠近不等,近的只是離開剝蝕原地,遠的可以達上千上萬公里。其沉積面積大小不等,大的可達幾百萬平方公里。

風的沉積,可以在陸地,可以在水域;可以在窪地與平原,可以在山脈與高原;即能形成準平原沉積,也能形成山脈沉積。

風成地勢易改變和遷移。

風成沉積,可形成產狀為高傾角的碎屑岩,可形成沉積褶皺構造。

風的沉積可以和江、河、湖、海等水的沉積同時或交替進行。

其二、地球自轉時產生的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

關於地殼物質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作用下向地球赤道方向運動的試驗,地質力學已做了模擬試驗予以證明。

關於地殼物質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作用下向地球赤道方向運動的試驗,地質力學已做了模擬試驗,圖5-7是地質力學的緯向構造的模擬實驗:在直徑20厘米的泡沫塑料球體上,塗16層聚醋酸乙烯乳液,構成厚約3毫米的薄膜,經電動機旋轉加力(500轉/分),於試料上形成一系列近東西向的褶曲。地質力學所作的上述模擬試驗完全證明,所有旋轉球體都會產生自兩極向赤道方向的離心力,其表面物質也將在離心力作用下產生變化。

其四、不同的岩石物理性質不同,形變不同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在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質構造是不同的

⑴、沉積岩

岩石分為:碎屑岩類、粘土岩類、化學岩和生物化學岩類。

呈層狀,層間滑動性強,特別是粘土岩類、化學岩和生物化學岩類,在水的潤滑作用下層間滑動性更強。岩石的柔性、塑性強於火山岩。

在擠壓力作用下易發生彎曲變形和層間滑動,形成褶皺構造。當擠壓力進一步作用,發生錯動,形成斷層構造。

⑵、岩漿岩

岩石分為:侵入岩和噴出岩(也叫火山岩)。

火山岩包括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兩大類。火山熔岩的類型有:金伯利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紋岩、玻璃質熔岩、粗面岩、晌岩。

玄武岩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泛的火山熔岩,在噴出岩中居首位。岩石的剛性、脆性強。

在擠壓力作用下易發生錯動,形成斷層構造。

岩石在不同的形成時期,在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質構造是不同的

地殼運動擠壓力伴隨岩石的形成到今,在岩石形成的不同時期,同樣的力作用在岩石上,所形成的地質構造是不同的。在岩石形成的初期,在力的作用下易形成彎曲變形。在岩石固結後,在力的作用下易形成錯動變形。

href="">5.5 以地面物體為參照物發生的地殼運動及成因

以地面物體為參照物發生的地殼運動,地殼組成物質岩石相對運動距離小,屬於小範圍的地殼運動。除大範圍的地殼運動能引起本類地殼運動外,地震、火山、塌陷、隕石撞擊、生物的一些活動等等都能引起本類地殼運動。

href="">5.6 以球面為參照物發生的地殼運動及成因

本類地殼運動是以地球球面為參照物而發生的地殼及地殼組成物質的位置變化,前面五種地殼運動都能引起本類地殼運動。

6. 地震的成因

6.1 地震分類

傳統觀點將地震劃分以下4種類型:

構造地震

由於構造運動使岩石圈變形突然斷裂引起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是地球上數目最多的一類地震,約佔地震總數90%以上。其特點是能量大,影響範圍廣,對地面及建築物的破壞最強烈,常引起生命財產等重大損失。這類地震活動頻繁,分布普遍,延續時間長,造成的災害最大。

構造地震很少孤立地發生,在一個地區的一定時期內往往出現趨於穩定的一系列地震,稱為地震序列。茌地震序列中,最強烈的一次地震稱為主震,主震之前的一系列地震稱為前震,主震之後的一系列地震稱為餘震。

火山地震

指由於火山活動引起的地震。這類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動引起構造變動,從而導致的地震。因此,構造地震與火山地震常有密切的聯繫。這類地震均為淺源地震,特點是震級較小,地震烈度不大,影響範圍也小,很少造成大的損失,佔全球地震總數的7%。

陷落地震

指由於地面塌陷和陡峭山崖岩塊突然崩墜而引發的地震。這類地震震級較小,其波及範圍也小,破壞性不大,佔地震總數的3%。

誘發地震

指由於人工爆炸、水庫蓄水、深井注水和礦山開採等人類生產活動而產生的人工誘發地震。當人為因素誘使地下岩塊中積蓄的應力超過一定的極限,突然釋放就形成了地震。這類地震一般難以造成大的危害。

文本將地震分為兩大類:

內力(或內因)地震

由地球內部活動產生的作用力引起的地震叫做內力地震,如傳統分類的構造地震、火山地震。

外力(或外因)地震

由地球外部活動產生的作用力引起的地震叫做外力地震,如傳統分類的陷落地震、誘發地震,隕石降落地震。

6.2 地震的特徵

地震次數

通過地震儀的記錄,在地球上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見表6-1。

震中分布

在地球上,多數地震發生在大洋海脊、大洋邊緣和陸地山脈強彎曲地帶。

震源深度

地震大多數發生在地下5-20公里的地殼範圍,有的地震震源深度可達地下700多公里。

地震前的變化

在地震前,有一些自然現象發生異常變化,這些異常變化與地震的發生有內在的聯繫,也叫做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有:①、地磁場強度和磁偏角發生局部異常變化;②、地面出現升降、水平位移和傾斜現象;③、大地電流數值或任意兩點自然電位差發生異常;④、水位高低、水的味道、顏色、清混度、含氣泡等情況發生異常;⑤、一些動物發生異常反映;⑥、出現地聲,聲音多種多樣,如悶雷、風吼、岩石破裂等等,聲後不久地震就會發生;⑦、在地震發生前後,特別是地震發生前的時刻,地震地區的上空往往產生髮光現象。

地震後的變化

地面出現裂隙,引起地面凹陷,引起地面隆起,引起海嘯,引起山體滑坡,引起樓倒房塌等。

6.3 地震成因

在地殼及其以下的外球,很多地質作用可以產生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空間,如圖6-1右。內球將氣液及熔融物質擠壓到空間就形成高壓藏,如圖6-1中。高壓藏圍岩發生彈性形變就產生內力地震。

2014年6月23日央視新聞聯播:天河二號對美國大地震模擬研究,結果就是高壓藏圍岩發生彈性形變形成內力地震。圖6-1左是央視畫面截圖。

6.4 地震監測

高壓藏圍岩發生彈性形變產生內力地震,地震監測就是要對監測區是否存在高壓藏及其變化進行監測。

監測方法:

一、確定監測區。在監測區按一定比例尺的網布設地震監測儀。

地球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地震,地震波通過不同的地質體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對監測區各地震儀接受的地震波信息進行電腦處理,檢查監測區是否存在高壓藏。

二、監測高壓藏形變

如果在監測區檢查出存在高壓藏,經過一段時間的監測,監測其是否發生形變及形變狀況。

6.4 地震預報

依據地震監測數據,對地震發生的位置、震中深度、地震級別、發生的時間做出預報。

6.5 防震

防震是指通過技術措施將地震能量釋放,防止地震發生,而不是地震後的救援。

釋放地震能量方法,就是在高壓藏區打孔,將高壓氣液體及應力釋放出來。

7. 深孔鑽探技術

深孔鑽探對於尋找油氣、地質研究,對於防震(既釋放出地震能量,防止地震發生)等具有絕對性意義。

目前,世界最深鑽孔為12345米。

傳統鑽探設備,為鑽頭鏈接在鑽桿上的鑽具,鑽頭通過鑽桿轉動而鑽進。在深孔鑽探時,一是鑽桿在深孔變形,二是動力難以傳送到深部,三是孔內事故多,四是更換鑽頭需提出所有鑽桿,等等。傳統鑽探設備難以打更深的孔。

要轉變深孔鑽探思維,生產新的鑽探設備。

下面,談一下本人的深孔鑽探理念和新鑽探設備的思路 href="">——管內鑽探技術,供相關人士參考。

深孔鑽探技術:鑽具在工作管內向下鑽進。

鑽管:上部為運行管,下部為工作管,工作管內有內槽。

鑽具:由電機、水泵、岩芯管、鑽頭、卡簧、擴孔器等組成。

機房:通過電纜鋼絲繩控制鑽具。

塔架:起吊鑽管、鑽具等。

鑽進工作:鑽具進入工作管,卡簧彈起——鑽具只能上下移動而不能轉動,擴孔器彈起——鑽進時擴孔。

鑽進一個回次,鑽具提起,取出岩芯岩粉。如孔內殘存岩粉用取粉器取出。

往複運行。

也可採用無芯鑽進。

也可以對鑽進採用智能控制。

答案:在地史上,南極洲位於低緯處,由於地球外球轉動到達現在的位置。南極洲在低緯時,有恐龍,並生長大量的植物,形成煤炭。


目前我知道的南極洲恐龍有雷利諾龍和冰脊龍。前者了解的不多,只知道是一種小型的鳥腳類食草恐龍,後者冰脊龍(前面已經有友友提過啦 ),首先它是侏羅紀早期的食肉恐龍,體長6米,因為頭上有一個小小的翹起的冠得名。
侏羅紀早期大陸板塊是剛瓦納古陸和勞亞古陸(約2億年前),

這是三疊紀和侏羅紀的大陸分布,當時的大陸漂移在兩紀中並不明顯。
而且侏羅紀為何恐龍繁衍最快最好?因為氣候普遍的濕潤而溫和,當時的南極洲與現在的五大洲緊緊相連,雖然也很冷,但是比起現在來說溫和的多,還是適宜某些恐龍的生活的。
而且恐龍是爬行動物,雖然科學家提出恐龍在後期(有羽恐龍)是恆溫動物的學說和假想,但普遍認為恐龍和蜥蜴或龜相似,是變溫動物,比起恆溫動物來說更容易接受氣候變化,畢竟身體溫度會變嘛哈哈。(我想的,如有不妥儘管提出哈哈哈)。
所以這是南極洲有恐龍的原因


因為現在南極洲酷寒的氣候,是澳洲大陸與之分裂北移後才形成的。分裂的這個時間離現在不遠,不到幾百萬年。
澳洲—南極洲大陸雖然緯度高,但受到赤道來的暖流的影響,氣候並不嚴酷,比現在同樣機制下受暖流照顧的北歐地區,還要暖和。
在澳洲—南極洲大陸分裂後,南極洲孤懸大洋,形成「環南極寒流」,南極洲迅速降溫,在短短几千年時間裡就凍成了現在這幅樣子。同時形成的冰川鎖住了大量的水,拉低了整個地球的溫度,開啟了著名的冰川時代,深刻影響了包括人類在內大量生物的命運。
澳洲—南極洲大陸的前身,是岡瓦納大陸,當時非洲、南美洲、印度和馬達加斯加都與之連在一起。森林一望無際,氣候暖和,恐龍遍布整個大陸各地。
岡瓦納大陸後來分裂了,造成了「豬玀—白惡紀滅絕事件」,但澳洲—南極洲大陸依舊是溫暖濕潤的動物樂園。
南極的所謂「冰脊龍」名字帶「冰」,可人家不是真的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啊!


因為大陸板塊漂移啊 南極洲是後來慢慢飄走的


你所說的倒數第二句話是不對的,南極洲曾經是Pangea的一部分Pangaea - Wikipedia。另外一個很常見的常識是南極洲有煤礦,說明南極洲至少在歷史某個時期是在極圈外,覆蓋著森林的,不知道題主倒數第二句話的出處是哪裡?


我總覺得前天晚上我夢見的人類集體穿越移民回去十億年前的那個地方是南極


南極洲: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龍山龍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凍結成冰。我曾經結冰融化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移動才是唯一的答案。


南極洲表示,我好累。被那麼多人指指點點,他好痛苦。被那麼多的前任壓過,好痛苦,好無助,現在好想有人抱抱。


大陸漂移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人類去南極旅遊?

TAG:南極 | 地質學 | 地球板塊 | 恐龍 | 古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