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國賊?

弘曆和張廷玉變著法的歌頌他,而一些明朝的奏章史料上,袁崇煥給魏忠賢請生祠,擅殺毛文龍,動不動就僭越殺武將,與後金招撫等等等等。。。。他究竟是國賊還是民族英雄呢?


本來是因為看見 @汗青老師答了這個題目,我湊熱鬧進來看看汗青老師的答案,並不是很想回答這個題目,但是看到汗青老師答案下面的一些評論,我又坐不住了,我想寫一點東西。

有些人說汗青老師列舉的那幾本書太專業,大家都是業餘看看歷史,不打算讀那麼專業的書。也行,這樣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到今天很多還是願意在即使就簡單讀了一點點關於某個歷史人物的評說之後,就急於站隊,就急於做一些非黑即白的判斷。為什麼不能冷靜點自己思考一下沒一種評說中有多少合理成份,又有多少作者自身的偏見在其中膩?

我也不是什麼專業學歷史的,我就是個業餘愛好者。我最想說的是,在我們談論歷史的過程,很多作者,尤其是非專業作者喜歡把歷史人物臉譜化,簡單化。這個不僅僅是在中國,在外國也是一樣的,比如美國內戰,美國現在大多數記載中還是喜歡廢奴就是對的,人道的。蓄奴就是錯,南軍就是反動的這種表述,很少有人將參戰州的蓄奴數量和是否支持蓄奴等因素考慮進去,更別考慮廢奴之後,南方大量的種植園轉型之前因為缺少勞動力,而又失去黑奴這樣的勞動力來源,而大量僱用童工,而且是白人童工,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人道災難和廢奴之間的聯繫了。

崇禎和袁崇煥之間的故事也是這麼一個非黑即白的臉譜化的故事。
最初,崇禎殺袁崇煥,定的罪名並沒有直說袁崇煥謀逆,但是字字句句都在暗示天下人說袁崇煥可能和清軍有不正當的關係和往來,暗示說袁崇煥有重大謀逆嫌疑。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十七,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於是當世者看到的兩張臉譜,一張是袁崇煥的惡,一張是崇禎的明。這是一個明君殺奸臣的劇情。

但是到了張廷玉等人參與修《明史》的時候劇情又發生了轉變,因為清朝不承認自己覆滅了明朝政權,還哭祭崇禎,所以袁崇煥的死不能記在清朝身上,也不能說成崇禎是昏君,那麼就拉出魏忠賢奸黨餘孽來當反派,於是臉譜變成了崇禎的庸,奸黨的惡,袁崇煥的冤。

方崇煥在朝,嘗與大學士錢龍錫語,微及欲殺毛文龍狀。及崇煥欲成和議,龍錫嘗移書止之。龍錫故主定逆案,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勛、史褷輩謀興大獄,為逆黨報仇,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為兩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勛繼之,必欲並誅龍錫。法司坐崇煥謀叛,龍錫亦論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  

而到了清末,為了革命,梁啟超把袁崇煥樹立為民族英雄,把他寫成了當時大明王朝唯一值得期待的救星。於是這樣的說法傳播開來。劇情再次變化,這次的臉譜變成了崇禎的庸,皇太極的詐,袁崇煥的冤。

梁啟超:「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尤其是到了金庸先生的手裡,把民間傳說寫進小說,更大範圍的流傳開來。因為崇禎是漢人的皇帝,所以不會背最大的黑鍋,扮演最壞的那個人。那麼最壞的人就當然由韃子皇太極來演。

到了前幾年《明朝那些事》大熱,當年明月再次把劇情寫成了崇禎是正,袁崇煥是狂,毛文龍是冤。洗白了崇禎,將袁崇煥的死變成了咎由自取。

那麼這些臉譜不斷的變換著,到底哪一張更接近事實真相?
我可以在提供一個版本,這個板塊里。崇禎是嗔,袁崇煥是權,毛文龍是狂。
簡單說一下,整個事件中最關鍵的兩個點,也就是崇禎殺袁崇煥的兩大罪狀是不是站得住,那麼要看一個是毛文龍該不該死,一個是要看袁崇煥該不該和清軍私下有接觸,甚至是議和。
第一,毛文龍該不該死,我個人覺得,殺了是有點過份,但是毛文龍可不是當年明月筆下的大英雄加小白兔。這貨完完全全就不是個省油的燈。

談遷《國榷》:「將東江偏隅果足懾建虜之魄乎?曰:非也!皮島去建虜較遠,牽制本影響,而建虜善疑,得略為瞻顧,或未即決計而南響也。」「漸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歲百二十萬,兵二十萬,朝論多疑而厭之,以身握重兵,又居海島,莫能難也。」

《李朝實錄》:「蟄居孤島,徒事張皇。」「今則徒享富貴,無意進取。識者皆憂其終不利於中原,而為我國之深患。」「有同群羊之見猛虎」。

孟森《明史講義》:「毛文龍東江之兵,始以朝廷無的餉而借口通商,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而崇煥治兵,請管東江之餉,而文龍拒之,以與敵通市為利,又不欲以領餉而暴露其兵額也。崇煥斬文龍,編製其兵,核實其餉,東江正可有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無所依賴,自相屠殺,相率降清。論者又以此為崇煥之罪,不以為殺崇煥者之罪,至今尚糾紛不已,是用揭之。」

毛文龍有功不假,但是過錯也絕對不少。當年明月說毛文龍不費大明一分糧餉,軍功甚隆,舉足輕重的說法大多來自董其昌和錢謙益這樣的文人的記載,而真正支持毛文龍最多的軍政大員袁可立對毛文龍其實是既倚重又無耐。正面評價上報朝廷,負面評價都寫在自己的筆記里。

袁可立:「奴酋逆天順犯,於今七載。賴毛帥倡義,屢獲奇捷,大張撻伐之氣。據所報功級解驗,前後大小三十餘戰,斬首共一千九十七級數逾,上捷者共五次,總獲器械、弓箭等件共五萬。當我聖主宵旰之時,人心危懼之日,海外有此奇功,其應陛應賞應恤之官兵相應敕部,行巡按御史覆勘,再為議序,以候俞旨施行。
袁可立:「不交一鋒,致奴死二萬餘人,馬三萬匹,其數終有不可考。」

明朝末期國家財政有多緊張,軍餉的籌措有多難,這個不用我說了吧,毛文龍獅子大開口年年索要遠超自己實際部隊人數的糧餉,不給就不聽指揮,給了也不完全聽指揮。
面對這麼個冒功貪餉,又不服從指揮,甚至為謀求私利,和清軍偶爾眉來眼去的貨色,袁崇煥殺他是有些輕率,但並不算張揚跋扈,自毀長城。
所以說,袁崇煥對毛文龍的做法可以說考慮不周,手腕不夠高明。但是絕對不能說是國賊。

至於和清軍的打打談談,有私下合議的舉動。就牽涉到了崇禎的做人和當時的國家形勢。
都說明朝晚期,官員無能,都是誤國之人。崇禎說「朕非亡國之君 臣皆亡國之臣」,但是實際情況真的就是他說的這樣么?為什麼整個北京城破的時候沒有人為大明王朝,為崇禎殉國。為什麼崇禎死後大臣連給他收屍都不願意。為什麼到了南京那邊還有闔門殉國的忠臣。真的是北方沒有一個忠臣良將么?崇禎自己就完全沒有責任?

我們先看看孫承宗這個明末能臣和崇禎的關係,前面的分分合合不說,就只看最後這一段關係

先前高第盡撤寧錦防線,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毀,孫承宗派人對其進行重新修築,但不久之後清軍卻突然來圍攻。孫承宗趕赴錦州,派遣吳襄、宋偉前往救援,而遼東巡撫邱禾嘉多次改變出師的日期,導致吳襄、宋偉在長山被清軍大敗。十月,祖大壽投降,大凌河剛被修好就被損毀。朝中大臣於是責怪孫承宗修復舊城導致失敗,喪師辱國。孫承宗於是以病請辭。孫承宗又上書邊關政務共計十六件事,但朱由檢見書後卻不採納。孫承宗於是在高陽城居住七年,朱由檢屢次召用,孫承宗全都拒絕。

再看孫傳庭,

楊嗣昌對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孫傳庭對此不勝憂鬱重重,以致耳聾。第二年,明廷調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立即上疏請見皇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慍怒,引病告休。但楊嗣昌仍不放過,言孫傳庭稱病乃推託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又將其禁囚,以待判決。

在孫傳庭下獄的三年期間,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第二次包圍了開封。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再度起用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崇禎帝親臨文御殿詢問孫傳庭有關鎮壓起義軍的方略,並設宴款待,為他壓驚,嗣後即速命孫傳庭率禁衛軍馳援開封。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圍了開封,崇禎帝連催孫傳庭火速出關入豫。孫傳庭則上疏回復:「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禎帝不加理會,只是逼迫孫傳庭儘快救援開封。孫傳庭只得起兵馳援,於九月底進抵潼關。

起義軍繳獲了孫傳庭的帥旗,士氣大振,一鼓作氣,乘勝攻破潼關。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策馬大呼,戰死陣中。但是孫傳庭的屍體一直未找到,以至後來崇禎帝對其下落產生了懷疑,始終未追封加謚於他。

再來個陳新甲,

崇禎十五年,崇禎帝密使他與清兵圖和議,一日,馬紹愉從邊關發回議和條件的密函,陳新甲置於案上,其家童誤以為是《塘報》,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事起泄露,群臣嘩然,新甲不引罪,反自詡其功。崇禎更加憤怒。給事中馬嘉植又彈劾新甲。崇禎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將陳新甲下獄,新甲從獄中上書乞宥,崇禎不許。新甲只得賄賂高層,給事中廖國遴、楊枝起等多方營救,大學士周延儒、陳演亦大力援救,拒不聽。刑部侍郎徐石麒曰:「人臣無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專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國,當失陷城寨律,斬。」九月二十二日斬於市。陳新甲既死,明朝喪失最後一次議和的機會。

這下多少清楚了一點崇禎是什麼樣的人吧?用得著大臣的時候,一臉急吼吼的模樣,但是用誰疑誰,完全不聽前線意見,常有急功近利的指令干預將領。對大臣也是用你的時候千般許諾,一旦出事,就立馬翻臉不認人,先殺人後把自己的黑鍋讓大臣去背(參加陳新甲案),崇禎一朝十七年居然有五十相,一不合心意就貶官殺人換內閣。
總之就是個急功近利,不信任,不放權,瞎指揮,不擔責任的壞領導。
官員們有很多奸佞之臣是一方面,但是崇禎也助長了整個朝堂的不正之風。讓天下尤其是北方大臣徹底寒心。當時糧餉不足,連年饑荒,內憂外患,還要兩面作戰。遼東前線能和清軍合議,騰出手裡先解決內憂是不是好事?崇禎自己也想過要和清軍議和,所以袁崇煥私下和清軍接觸並非是罪大惡極,是鑒於當時實際情況做出的選擇,但是這個事情能做,但是又不能說。關鍵是崇禎的為人和態度。以至於最後李自成主動和崇禎議和,請求關內為王,甚至願意受封之後去遼東前線,但是崇禎太愛惜名譽,不肯自己先吱聲,滿朝文武鑒於孫承宗,孫傳庭和陳新甲的例子,誰也不肯做主動提出來並一再勸諫這種給崇禎台階下的舉動。
殺袁崇煥真的就是崇禎覺得袁崇煥是騙子甚至是叛徒么?其實不是,清軍殺到北京城下,他不肯承認自己在京師以北的關防上用人失察,面對清軍圍城這麼丟人的事,殺袁崇煥一是找人頂黑鍋,一是發泄這種屈辱。

所以崇禎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袁崇煥只是做了些邊關大將該做的應變,即使有越權和跋扈,但是罪不至死。毛文龍死得有些冤枉,但是也是咎由自取。

這三張臉譜是我自己給他們發的,大家隨便看看,認不認同不要緊,就是想說這麼一個思路。我最想說的不是這件事里誰對誰錯的問題。我想說不僅僅是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是經常被臉譜化的,很多很多問題都有這個特點,就像地球是圓的,其實究其細節,地球是簡單意義上的正球體么?就像證券分析,說某某指標是看漲,某某指標是看跌,深究起來同樣的指標情況下,漲多少,跌多少膩?漲跌是暫時的,還是持續的?
人們在理解和掌握以及傳播知識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把一些事情說的簡單一點,臉譜化一點,因為簡單明了是一條信息快速傳播的關鍵,但是傳播到每一個人的耳朵里的時候,是馬上就直接接受這種簡單明了的說法,還是自行思考一下,還原一下真實情況在採納和使用膩?這才是學習的關鍵。非黑即白,非對即錯,非英雄即國賊這樣的信息甚至不僅僅是簡化的關係,還有形勢和個人喜好於偏見參雜其中,拿起來就照單全收,是熱愛歷史和討論歷史的人應該做的事情么?

歷史是一門學科,而且是社會學科,歷史製造者是人,歷史中有人性,不談人性只談是非我個人覺得非常不可行。對於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和西方什麼歷史事件都只靠數字說話的方法我都不是很能接受。談論歷史總得看看人的行為細節和這些行為背後的基於人性的邏輯吧!即使不去看汗青老師推薦的專業書籍,自己讀讀《明史》可以吧,實在不行百度一下總可以吧,我寫的這篇東西都沒去翻專業書籍,有些是自己記得的,有些就是百度上現找一下的,連百度都懶得自行看一眼就跑出來大談歷史人物是否對錯的,你們還是洗洗吧,好么?

既然大家願意看,那麼我就把臉譜化這個事再細說一下,不僅僅是歷史人物,我們簡單假設一個身邊的人物——隔壁老王,老王在公司里是個好領導,有能力,不小氣,該給員工的獎金和福利從來沒少過,還常常和員工打成一片,非常受員工尊敬。但是在業餘時間,喜歡吃喝嫖賭,長年累月不回家。有一天老王的老婆和老王離婚了,公司的同事都覺得一定是老王的老婆不懂事,這麼好的人,怎麼可能過不下去膩?老王的鄰居會覺得走到離婚這步老王也是咎由自取。老王自己可能會說他老婆從來沒讓他在家裡過得開心,他才出去吃喝嫖賭來發泄的。這就是一種臉譜化,每個人都看到老王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一個面,而不了解其它的情況,都是從自己熟知的這方面觀察來下結論。
但是人不是一個平面,人是立體的,有很多個社會角色,有很多個面。單從一方面和一種社會角色的好壞對錯就不可能正確和客觀的。

說崇禎是好皇帝的,著重看到的是史書中記載崇禎是多麼勤於政務,是多麼節儉,為天下操碎了心,磨破了嘴。這完全就是一個好皇帝啊!但是在當時的明朝官員來看,崇禎完全就是另外一副模樣,因為崇禎道德潔癖,一心要做明君聖主,什麼事都管,什麼事都插手,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專業的,一旦管出了問題,就直接殺人頂鍋,因為崇禎覺得我是皇帝,臣子能為君王而死,那是光榮,殺你用你,身為臣子都應該義無反顧。可是對於大多數大臣來說,這只是一份工作,有少數願意為國戰死或者勇斗奸臣被害死,也是為了人臣之道,也想留得身前死後名,但是給皇帝被黑鍋死,人死了還要被萬世唾罵,這種事誰會願意去做?
孫傳庭一生為國奔忙,結果有用的時候怎麼都好,一旦將李自成打得只剩一口氣就被蒙冤下獄,李自成死灰復燃,又被臨時拉出來讓幹活。因為坐牢時間太長,不了解情況,許下了5000精兵破敵的承諾,到前線發現不對,再請朝廷派兵,崇禎卻等著看他笑話,為了讓他被自己說的話打臉,居然一個兵不給加派。活活逼死孫傳庭,但是因為沒見著孫傳庭的屍首,居然猜測孫傳庭投敵,連追悼會都不給辦。
崇禎自己讓陳新甲去和清軍議和,本來談成了,但是消息走漏,為了保住自己高大上的形象,居然直接殺了陳新甲,搞個死無對證,牢牢的讓陳新甲背定黑鍋,同時為了向天下證明自己不是議和派,急急忙忙對遼東用兵。一來寒了滿朝文武的心,二來強行用兵增加朝廷負擔,三來失信於清軍,斷了以後議和妥協緩口氣的路。
說到袁崇煥的事,定了兩個罪名,一是殺毛文龍,但是為什麼不在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第一時間就治罪?而說他縱敵入關,但是清軍入關的地點是袁崇煥的防區么?袁崇煥帶喇嘛要求進城,說人家有謀逆之心,這個有必然的因果聯繫么?即使袁崇煥有千般不是,但是畢竟袁崇煥解了北京之圍,你覺得袁崇煥有問題可以不用讓袁崇煥回老家去種地,但是在袁崇煥立下新功之際,直接殺了,不是泄憤是什麼?這個唬得了老百姓,能唬得住滿朝文武么?

當然袁崇煥也不僅僅是英雄一個面,實際中的袁崇煥書上說他剛愎,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再看,就TM是一倔驢。他對下級極其好,他手下的將領對他基本都死心塌地,但是對上,除了孫承宗,他誰也看不上。他的所有上級,幾乎沒有看他不腦袋疼的,包括炸傷努爾哈赤的寧遠大捷,也是因為違抗上級命令,袁崇煥才會在這個時間出現在這個位置上。就連賞識他的孫承宗都經常被這刺頭氣得要死,這樣的人在戰爭年代有用,遇上明君聖主興許最終得一個高位閑差養老,正常情況下都難有好結局。
在之前袁崇煥和崇禎之間還有個叫孫承宗的控制閥,後來這個控制閥沒有了,矛盾就越來越嚴重。
而且本就不圓滑的袁崇煥還沒當過京官,不是很了解崇禎的作風和為人,禍根早就深種了。

一個作死的英雄遇上一個操蛋的皇帝,這個事在我看來只能這麼總結了。

所以就是僅僅讀《明史》的話,深究這幾個之間的行為和背後的細節與邏輯就能翻出這麼一大堆東西,那麼單單標題就是黑誰挺誰的言論還值得輕信和站隊為之搖旗吶喊么?

PS.我這裡只是泛泛的講了一下崇禎和袁崇煥的關係,目的不是要說誰是誰非,關鍵是想讓大家知道,很多時候我們讀到的都是一個臉譜化的平面人物形象,這個不足以說明一個歷史人物的是非對錯,要是真想評論,還是要多看書,多了解之後再進行。
另汗青老師最近在專欄里專門詳細寫了一個崇禎朝的系列,寫的比我好的太多太多,大家要真想了解崇禎的為人和作風。可以去讀一讀。
汗青論史 - 知乎專欄


不要把小說和網路YY與學術討論混淆掉。

恕我孤陋寡聞,在嚴肅的學術研究範疇內,從未曾聽聞有這樣的爭議和議題。最了不起的,也只是對他殺毛文龍一事的對錯功過進行討論,如復旦樊樹志先生與閻崇年、台灣李光濤先生的分歧。

從不聞有什麼國賊之說。

其實真有興趣討論這個問題的,可以看下《袁崇煥資料集錄》,以及廣西出的《袁崇煥研究論文集》《袁崇煥學術論文集》兩本文集,還有台北版的《袁崇煥研究論文集》,四套書看完,基本上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從改革開放以來,學界關於這個人物及論題的學術論文早過百篇,幾乎已無什麼遺漏之處,無論觀點還是史料,都沒有從未涉及的地方存在了。想在這個方向在學術上標新立異說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免太小看海峽兩岸那麼多認真做學問的人。
----------------------
看見評論里的一些問題,在這裡補充一下。

1,我說學術研究範疇,不是以學術為壑,而是不想對一些明顯缺乏系統訓練不值一駁的口水文進行討論乃至評論,沒興趣在這樣的東西上浪費時間。

2,我說真有興趣,那麼就看下我舉的四個文集,結果有同學說只看了杜車別的文章於是就怎麼怎麼。在此請恕我無禮,我很清楚杜車別是誰寫過什麼。如果你認為你看了他一篇文章,就無須看其他東西,就可以對此侃侃而談了,那我們就此別過,不用再說其他任何話了。我真的一點不想和您進行對話。

3,我舉這四個文集,其實遠不是袁崇煥研究的全貌,只不過是我認為通過這四本文集,可以基本了解近三十年海峽兩岸袁崇煥研究的大概,以及關於袁崇煥目前可以見到的所有史料在內——有材料才可以發表意見。實際上近三十年來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袁崇煥研究論文,大陸就過百了,還沒算海外的,譬如日本美國等。還不算個人專著之類。

《袁崇煥資料集錄》 大約40多萬字,分十篇,其中的一到五,七,都是研究這個問題必須要看的史料,其他則是一些詩文之類。
廣西出的兩個文集,分別是80年代中廣西、遼寧兩次全球性袁崇煥問題研討會的論文集,大概彙集了50多萬字,六十來篇各界學人的論文。
台北版《袁崇煥研究論文集》,是閻崇年個人文集,也是國內運用歷史心理學的開端之一,觀點不談,其中的史料整理及甄別以及一些問題的發展脈絡,值得一觀。

還有一本書其實是應該舉的,但很難買到,所以就沒提。香港出的《明末青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以海外學人的研究論文為主,但真的不好找。

這些,應該算是想真正討論袁崇煥問題的人該看的東西吧。我要說的是,懷疑權威,質疑觀點,都完全不是問題,這都是很正常也是應該有的態度。但是,懷疑和質疑之前,如果連這些最起碼的資料都沒掌握,對這麼多常年研究此問題的學人們的觀點和對各種問題的討論都完全不了解,就開始這個那個的發表一大堆看起來驚天動地的「觀點」,那麼,不好意思,我真不認為有討論的必要,也不會有任何興趣,因為我認為這純粹是在浪費時間。

另外,我沒義務把這些書的內容都敲上來,以此對一些人表示我所言無虛。我最多只能做到把我認為研究這個問題該看的書目列出來,同時告訴大家我列這些書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書里大概是什麼內容。

看書,這事我真沒法替你看,必須你自己看完。
--------------
又,我不提金庸先生那篇,就是因為我認為那純粹是文學作品,不屬研究範疇,雖然篇幅很長流傳甚廣影響極大。


袁崇煥當然是賣國賊!
現在不談點明史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歷史愛好者。不貶低一下袁崇煥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明史愛好者。袁崇煥要不是賣國賊鍵盤俠們豈不是都被打回原形了?為鍵盤俠計,圓嘟嘟必須賣國。

不過問題來了,請問哪個專業的明史研究者說過袁崇煥是賣國賊的?請舉例。

舉不出來?

於是又有人說了,那是被明史誤導啊!其實從很多明朝人的記載來看,袁崇煥就是誤國誤民,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啊!
呵呵聽這意思,就您獨具慧眼,看穿真相,專家們不過是廢柴一根?

先聲明我不是專家,我乃屌絲啊,少而失學,長而無聞,委實可悲。竊以為明史研究有一大難題就是史料辨偽。明朝留下來的史料浩如煙海,同一件事往往存在幾個說法,同一種說法之間往往又略有出入。不要一看到古人的說法,就不加辨別。

做歷史研究,要多做一些史料的發掘和鑒別工作,不要在不分真偽的「有史料依據」的水平上停滯不前。(顧誠語)

最後說一句,圓嘟嘟不是賣國賊,因為我大萌國能賣國的只有皇帝。就像李鴻章不是賣國賊,賣國的是慈禧一樣的道理。


今天來談談大明王朝第一「戰鬥英雄」毛文龍。毛文龍是目前網路「明史學」界所捧起來的一個大「英雄」。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個人成為不少人談論的對象。很多人說袁崇煥殺毛文龍殺錯了,如果不殺毛文龍,後金就不會入關,而導致毛文龍被處死的那麼,歷史記載中的毛文龍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一、「戰功卓著」的一代名將

毛文龍字振南,浙江杭州人,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春),隻身北上,先順道入京拜訪了母舅沈光祚,被其薦於寧遠伯李成梁帳下,開始了遼東軍事生涯,1621年,遼東淪陷於後金之後,毛文龍在當時的遼東巡撫王化貞的命令下,率領一支小部隊,繞道遼東海上,進入後金的後方。在遼東生員王一寧的運作下,成功策反了駐守鎮江城(今遼寧丹東)的守將陳良策,殺掉了投降後金的鎮江城主將佟養真和他手下的士兵。奪取了鎮江城。然而,鎮江大勝很快就變成「鎮江大劫」,努爾哈赤很快派出大軍襲擊鎮江,毛文龍不能抵擋,從鎮江城倉皇撤退,後金軍乘勝追擊,渡過鴨綠江,在朝鮮林畔一代聚殲毛文龍軍,毛文龍僅以身免,被迫轉入朝鮮的 皮島。

在進入朝鮮皮島後,毛文龍一路青雲至上,當上了東江鎮總兵,晉左都督,受賜尚方寶劍,成為明朝在海外的方面大員。從天啟元年到崇禎二年他被殺,大概八年左右的時間,毛文龍一直盤踞在皮島,杜車別等網路小說作家,將這一歷史階段的毛文龍形容為遼東的海上長城,那麼此時的毛文龍作戰功績到底如何呢?實際上,毛文龍在生前就注意總結自己的「戰鬥經驗」,並且將其彙編成冊,而且招納文人為自己樹碑立傳,根據朝鮮的《李朝實錄》的記載,毛文龍曾經令人撰寫過《毛大將傳》為自己邀功表好。而後世所流傳的《毛大將軍海上情形》、《鎮海春秋》、《遼海丹忠錄》等書就是以《毛大將傳》為底本潤色而成的,裡面將毛大帥描繪成遼東海上的擎天一柱,為袁崇煥斬殺毛文龍而惋惜,這種毛文龍的孝子賢孫和部將及他們收買的御用文人為自己主子、祖宗自吹自擂的小說,自然是不足取信的。毛文龍針對有點頭腦的士大夫也留有一首,所以他的兒子毛承斗(疑似養子)編纂了一本《東江疏揭塘報節抄》,這本書內的毛文龍是什麼形象呢?簡單地說,在這本書中,毛文龍吹噓自己功勞很大,殺敵眾多,完美的完成了明朝賦予的牽制任務。在這本書里,毛文龍編造了不少橋段,充分證明了毛大帥有著超自然能力,例如這個召喚黑龍戰術:

「奴引數十萬眾猝襲鐵山,直薄雲從灘口,距臣營帳止隔里許。乘是堅冰,何難徑度?乃十五日,忽有黑龍約長十餘丈,自西南洋,自首奔犁而東,直至雲從,響若山頹,海冰遍裂,化而流澌。方是時,龍方在蟄,不從天來地出,實有所司,默令我師得以分路出奇,屢挫狂鋒耳!」(《東江疏揭塘報節鈔》卷7)

又如這個召喚瘟神參戰、召喚魚子自願做軍糧:

奈警聞內地,糧運出海,危懼觀望,停泊中途,各島官兵日就餓斃。臣方慮無孑遺,何意沿海灘涂忽涌魚子數千餘石,嗷嗷之眾,賴以延活,此孰非波臣之效靈耶!至溫帥屢赫聲靈,天啟五年,姦細白惟學謀為不軌,約如期信炮為號,集叛黨數千人械臣獻奴,是夜溫帥儼然真形,直入轅門,轟鞭四震,兵丁巡邏者靡不驚詫非常,喊聲徹臣卧所。臣急傳令哨探間,而天復大雨如傾。平明事覺,姦宄駢首就戮矣!比今冬夏之交,瘟疫流行,兵眾多生異災,或股大於腹,而唇齒皆靡,或眼忽喪明,而手足無措。醫不能知,計無所出。臣思誠可格天,於是齋戒越宿,禱於溫帥祠凡三晝夜,不余日而沉痾立起,盲瞶復明。乃知天之佑我軍民,非偶然也。(同上)

又如這個一日三潮:

為波臣助順效靈等事。竊惟滹沱冰合,識漢祚之中興;泥馬渡河,知宋業之復振。自古異征,難可枚舉……即如陳師、鹿島而一日三潮,渴禱皮岡而石泉迸裂。天啟三年,備具情由,曾經懇請天妃、龍神封號,已蒙先帝准封「顯應龍王靈祐」匾額。(同上)

又如這個召喚海潮:

有遼人王世傑出應募,質其妻子而來,言鹿島有積粟數千,其守將與相善,願往約為內應襲之。將軍信其言,率親丁三百餘人,乘潮而往,命驍將王輔挾世傑先登,遣偵卒前導。俄報有草中伏卒,望見世傑奔回,將軍曰:「吾墮其術中矣。」急麾兵反走,而潮已退去十餘里,舟不可動。將軍再拜祝天,須臾潮湧風生,鼓枻出洋。奴兵蟻集島麓,阻潮不得進。舟甫及皮島登岸,為風浪所擊,倏成齏粉。此二年十二月初一日辰時事也,繼而汎潮復至,故知前一潮為神助耳。王輔亦探知賊寨有備,喧言「毛耗今來送死」,遽手縛世傑馳歸皮島斬之。奴中呼將軍為毛耗。(《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一)

毛大帥這種超自然能力實在是讓人佩服,原來毛文龍早在明代就掌握了類似魔獸爭霸里召喚英雄的技能,果然毛大帥代表了十七世紀大明王朝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方向!袁督師怎麼比肩!那麼毛文龍的戰績是什麼呢?如果從令人捧腹的《東江疏揭塘報節抄》來看,簡直逆天了,例如這個天啟三年三月的塘報:

於本月二十日,千總王承祿回稱:奴酋帶領王子都在東江,聞得梆聲;便把兵馬撤回,晝夜不停,連忙跑至遼陽,見我兵撤回,又趕至沙場。聞我兵已遠,追趕不上。馬因連跑數日,前後倒死者三萬有餘,賊因踐踏炮打併跌死者二萬餘。奴酋因恨毛總兵詭計哄誘,倒死兵馬,呼名大罵,咬牙痛恨,要將沙場住民王子登等千餘家盡行剿滅等情。(《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2)

原來後金方面僅在天啟三年這次戰鬥中就被毛文龍東江軍團殲滅至少五萬人之多,簡直是被打殘了,那麼後金在毛文龍大帥的後現代召喚魔法術的嚴重打擊下有多嚴重呢,如天啟七年三月塘報云:

今奴不但拿職不去,將頭髮兵馬困在麗地,二發兵馬又困在沿江,無船可渡,處處被職官兵衝擊,殺傷無數,每日拉屍山頭,大堆小堆火化骨石,火光滔天。活擒達子,每日必有解驗。據北岸密報萬分真確。新汗手下兵馬不滿一萬,俱是心寒膽怯,常怕西邊大兵直搗。(《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6)

原來在天啟七年,皇太極統帥的後金在毛文龍的打擊下,已經不到一萬多啦,所以後面的戰鬥都是招募賊鷗、變形金剛打的?唉,不是大明打不贏,奈何後金有高達啊,哈哈!

所以,從這些隻言片語都能看出毛文龍是個什麼人,嘴上吹噓自己的戰績到跟說鬼無異。就這樣的一個人,竟然被封為「海上長城」、「擎天一柱」,不知道那些吹噓毛文龍的「史學家」們到底是怎麼想的。

二、通款後金的秘密計劃

當然,如果說大帥毛文龍一直不和後金作戰也是冤枉了他,但是毛文龍自己在塘報中吹噓的戰績,在後金方面、朝鮮方面的記載中根本無法得到多少印證。實際上毛文龍的若干次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其效果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天啟年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統帥後金連續對關寧發動兩次進攻,也對蒙古發動了若干次進攻,請問毛文龍牽制安在?何況現存史料中,沒有見到毛文龍辛勤訓練軍隊的記載,他也沒有像孫承宗留下《車營扣答合編》這樣的軍事專著,豈能說是一代名將?不僅如此,毛文龍自從天啟七年皇太極發動對朝鮮和東江的進攻後,就再也沒有對後金髮動軍事行動。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內,毛文龍忙於和後金背著明朝政府通和謀款,其謀款信件,直至清朝滅亡後,其六封通敵信才被學者們發現。這些信件後來被整理在《滿文老檔》一書中,那麼這些信件中毛文龍向後金方面都說了什麼呢?

在一封信中他說:

毛文龍再拜致書,至於前遣官齎書議和一事,我曾有言,自今日始議,我皆一一承認,凡事我皆承當等語。我與爾彼此能罷兵休戰,共享太平,則我心中不勝喜悅。曾想送還闊科,即與汗及諸貝勒議定大事。不料汗所遣之人誤入戶部糧船,為來送錢糧之戶部官員擒獲連我之三人一併解往京都,亦未告知我,以敗我大事。今將闊科未能送還,空口無憑,汗與諸貝勒,亦不再聽信我言。一片誠心美意,反成無信義者,此怨無處可訴。我之心意,本欲與汗及諸貝勒共圖大事,今又見疑,豈非天之罰耶?聖汗與諸貝勒轉戰四方,欲何時可成大事乎?皆爾等胸無計謀故耳,我與汗及諸貝勒共議國家大事,則同享幸福,名垂萬世。但不知汗與諸貝勒信否?倘納我言,宜遣人密商,此言無稍虛偽。若謂誘騙,騙其四、五人何為?我二人母相疑。好漢作事,向與常人異。大事成之後方見善心。書不盡言。(《滿文老檔》第十二冊)

在另外一封信中他說:

毛文龍拜金國汗纛下致書。不佞常銘之於心,宣之於口,存之於中,一進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氣同意,即遣回國。又聞初遣之使臣,照舊攜禮物前來我處等語,當時,皇上遣戶部大臣送錢糧至島,並將所乘船撤回鐵山。具時汗所遣使臣,未經查實,誤入戶部。使臣及所攜禮物,盡被擒獲,解往京都。不佞聞之此,遂連夜遣人赴京,賄銀四萬兩,始獲赦死,養之於內地。請少待數日,奮力交涉,俾還於汗。正在煩惱之際,突有喀山牛錄下諸申八人逃來,伊等言稱:我汗與諸貝勒原以一心倚爾等行事等語。不佞聞此,愈覺不安。嗣後遣來之人,須仔細辨認為善也。無諭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面來攻,則大事即可定矣。我不分爾所得,我亦不歸爾管轄。特致書以聞之。

原來,毛文龍要跟後金方面共圖「大事」。而這種大事是「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原來他妄圖勾結後金以進攻明朝,圖謀割據海外。他的陰謀,顯然袁崇煥等人是略有耳聞的,崇禎二年六月,袁崇煥借邀毛文龍入雙島閱兵,提出東江受朝廷節制,設立餉司監督糧餉、派文官監軍、移軍遼東半島一代駐紮的要求,但根本沒有得到毛文龍的尊重和回應,在形勢急迫的條件下,袁崇煥果斷當即斬殺了毛文龍,為遼東抗清大局,消除了一大隱患。

三、「勞苦功高」的部下將領

在殺掉毛文龍之後,崇禎三年,袁崇煥被思宗處死。那麼,既然袁崇煥已死,毛文龍的部將們應該聽從朝廷約束了吧?事實上,恰好相反,東江將領們連續發動兵變,體現了這支部隊驕橫跋扈、習慣以兵變要挾朝廷的本來面目。皮島在毛文龍死後歷次發動的兵變如下:

1、 崇禎三年(1630年)四月,皮島將領劉興治等為戰死於薊鎮的兄長劉興祚治喪,東江鎮諸將都前往弔唁,而劉興治因為仇恨朝廷對其戰死的亡兄待遇過差,在追悼會上藉機殺害了陳繼盛,皮島遂處在劉興治的控制之下,後來在皮島將領沈世魁等人的干涉下,劉興治被殺,兵亂結束。

2、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關寧軍祖大壽部被後金受困於大凌河城(今遼寧錦縣)。明登萊巡撫孫元化急令收入其麾下駐紮登萊的東江將領孔有德、李九成等人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春雪,部隊給養不足,又部隊行抵吳橋時,同當地人發生矛盾,孔有德等驕兵悍將經過商議,勾結另外一名叫李九成的東江將領(此人貪污了孫元化給的市馬錢),共同嘩變,而在東江的毛文龍侄子副總兵毛承祿也立即叛變響應叛軍。叛軍在山東境內連陷臨邑、陵縣、商河、青城諸城,率兵直趨登州。崇禎五年(1632年)一月登州告失陷,孫元化受到朝廷攻擊而被處死,明廷從關外調來祖大弼、張韜等人統帥的關寧大軍平叛,在袁崇煥訓練出來的關寧鐵騎的嚴厲打擊下,叛軍節節敗退。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從鎮江堡(臨鴨綠江出海口)降後金,皇太極出郊十里迎接,予以厚待,此次降清的孔有德、耿仲明都被封為元帥,後晉陞為異姓王,成為清朝開國的「三王一公」中的兩王。

3、尚可喜叛變。尚可喜(公元1604年─公元1676年),字元吉,號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尚可喜是東江鎮的重要將領,其父、兄都曾在戰場上為明朝英勇奮戰而戰死,尚可喜本人成為廣鹿島游擊,駐守廣鹿島。1631年(明崇禎四年)十月,皮島發生兵變,東江總兵黃龍被耿仲裕、王應元等拘禁,沈世魁攝其事。尚可喜聞訊後趕回皮島鎮壓兵變,殺耿仲裕、王應元等帶頭者,扶黃龍復出。被提拔為游擊。後黃龍戰死,沈世魁接任東江總兵,沈氏對他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公元1633年(明崇禎六年)十月,他欲騙尚可喜至皮島,意圖誣以罪名而謀害。此事為尚可喜部下偵知,1634年(明崇禎七年,後金天聰九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借元旦之會,掠廣鹿、大小長山、石城、海洋五島軍民萬餘人,於二月航海歸金。四月十日,尚可喜來到盛京,皇太極出城30里相迎,與上年孔、耿歸降時同樣待遇。

4、 沈志祥叛變。明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正式建立了大清帝國,隨後出兵入侵不承認其稱帝的朝鮮,迫使朝鮮屈服。隨後,清軍兵鋒直指皮島總兵沈世魁駐守的皮島,經過戰鬥,東江最終淪陷,沈世魁戰死。此時,腐朽的明朝政府正好處在兵部尚書交替之際,新上任的兵部尚書楊嗣昌遲遲到崇禎十年四月才到任,對東江、朝鮮發生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而明朝雖然曾令登萊鎮將領陳洪範出海援助朝鮮,然而陳洪範由於各種原因遲遲不動,直到次年四月才逼近朝鮮,此時朝鮮、東江已經淪陷,陳洪範退守長山島。而沈世魁的侄子沈志祥率領一部分東江士兵逃出後金的包圍,乘船逃到了長山島。此時,沈志祥不僅不想為叔報仇,反而同陳洪範發生矛盾,沈志祥妄圖繼承他叔叔總兵的地位,未經朝廷命令強行佔有了總兵印信,並殺害了副總兵白登庸等人發動兵變,腐朽的明朝軍隊無力鎮壓,沈志祥率領全軍投降了清朝,隨沈志祥來歸順者有九名副將、八名參軍、十八名游擊、三十一名都司、三十名守備、四十名千總、二名諸生、二千五百軍民。皇太極授沈志祥為總兵官,崇德四年正月,封沈志祥為續順公,是為清初「三王一公」的公。

由此可見,東江兵馬繼承毛文龍大帥遺志,堅決貫徹「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的戰略方針,在各條戰線上給明朝以沉重打擊,給後金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毛大帥的一生,真可謂:東江奮戰盡八載,誰料雙島隕忠魂。英靈依舊圖大事,死後為汗獻遼東。

四、結論:一個跋扈並妄圖兵變的將領

由此可見,毛文龍是明末一個驕橫跋扈的將領,他在生前就一直謊報軍情,至於其索要糧餉、貪污受賄、勾結後金、妄圖兵變等斑斑劣跡,前輩學者早就有論述,他根本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抗清英雄,一些人將他捧成抗清戰場上的「擎天一柱」,顯然是對歷史的歪曲解讀。而袁崇煥將其斬殺,雖然在程序上有問題,有擅殺的嫌疑,袁崇煥生前也犯了不少錯誤,但不能因為袁崇煥有缺點,就完全肯定劣跡斑斑的毛文龍。明朝很多人對遼東前線一竅不通,也無法辨別袁、毛誰對誰錯,因此產生了一些褒獎、讚美毛文龍的言論。但是從事實來看,毛文龍死後,他的東江部隊依然是一支不聽從朝廷命令,不服從長官指揮,驕橫跋扈,屢次發動兵變的部隊,他們攪亂明朝抗清戰略規劃,甚至投降後金,成為貳臣叛徒。對毛文龍及其部下的行為,應該予以總體上否定,否則就是正邪不分,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淖,無法達到褒獎民族英雄,弘揚氣節,提倡愛國主義精神的目的。

E


謝邀。數百年來,關於袁崇煥這個明末人物的評價,各方論者眾說紛紜;但大體皆認為明朝滅亡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袁崇煥確是個關鍵人物,關於他身後是非,更延續到了今天網路時代,依舊爭論不休。

主流一派認為:袁崇煥堅持抗擊滿清前身後金,是功績卓著的愛國將領,他的遇害是一大歷史遺憾。迄今為止,各類近現代專業史家、以及關於明末歷史方面的著作,皆持此論;

開國偉人也曾特別回複信函,批示要保護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的祠廟。

【數月前接讀惠書,並附薩鎮冰先生所作詩一首,不久又接讀大作二首,均極感謝。薩先生現已作古,其所作詩已成紀念品,茲付還,請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來信,說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祠廟事,已告彭真市長,如無大礙,應予保存。此事嗣後請與彭真市長接洽為荷。】——《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而這一派中又有不少人認為,袁崇煥是足以抵抗滿清入侵的國家棟樑,擎天一柱,崇禎皇帝殺他是自毀長城,就如南宋趙構殺害岳飛一般,導致了明朝最終滅亡;

而近年來網路流行的論調,則認為袁崇煥的戰功全系誇大吹牛,掩敗為勝。他擅殺大將毛文龍,又與滿清私下議和,被處死是罪有應得;也正是他的欺君誤國,導致了明朝最終滅亡。

究竟其人是功臣還是罪魁,相信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對明末這段中華痛史有興趣的朋友也看過不少。如今且談談狐狸的一孔之見。

功到雄奇還是罪有應得?淺論袁崇煥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叛明建立後金汗國,薩爾滸之戰、廣寧之戰、遼瀋之戰連戰連捷,前後橫掃幾十萬明軍,席捲遼東七十餘城,偏偏在寧遠城下吃癟,受阻於當時一個無名小卒、大明寧前道袁崇煥。

寧遠之戰,袁崇煥但憑堅城利炮,以不足二萬明軍,擊退努爾哈赤親率的八旗精兵五六萬人侵攻,殺傷數千人,讓此前數十年軍事生涯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憤懣退兵,回去數月後即死。所以當時舉國大喜,上下齊吹袁崇煥,把袁崇煥包裝成大明朝新出爐的名將軍神,實在太過正常。

【帝(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清實錄·清太祖實錄》

【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鉤梯無數。】——《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自辰至晡,殺三千人,敵少卻。二十五日佟養性督陣攻西門,勢更悍,先登,益眾。敵俱冒死力攻,城中衛之如前,擊殺更倍於昨。】——《明季北略》

天啟皇帝特下詔書,讚揚「雖未盡殲逆奴然已首挫凶鋒,似此忠勞朕心嘉悅。」「寧遠以孤城固守,擊退大虜,厥功可嘉。」將袁崇煥擢升為遼東巡撫,從此進入封疆大吏之列。

而當時明朝一方大造聲勢,說「一炮糜爛千里」,轟死虜酋努爾哈赤云云,如當時的平遼總兵毛文龍就首先通過登萊巡撫李嵩上奏,稱聽聞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負傷。其實這也是上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版本吹牛,以此提高軍心士氣、振奮百姓民心的手段,實無足深究。

【天啟皇帝:袁崇煥血書誓眾,將士恊心運籌,師中調度有法。滿桂等捍禦孤城,矢心奮勇。雖未盡殲逆奴然已首挫凶鋒,似此忠勞朕心嘉悅。】——《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天啟六年四月辛丑,登萊巡撫李嵩疏言:「天啟六年四月十五日,准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揭回鄉張有庫等口稱:『新年老汗於二十四日在寧遠等處攻城,不料著傷。」】——《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其後的寧錦之戰,新任後金大汗皇太極,率領八旗軍主力全員出動,加上部分蒙古僕從軍全力侵攻,袁崇煥指揮數萬關寧明軍苦戰二十餘日,令韃虜終無計可施。在最後的寧遠城決戰中,面對皇太極親領的數萬八旗主力;袁崇煥據守堡壘,滿桂1萬援軍列陣城外,與敵軍短兵相接,奮力廝殺,在炮火支援下大敗敵軍,打死、打傷八旗軍各數千人。皇太極敗退後轉攻錦州,又被守將趙率教以紅夷大炮還擊,再折兵數千人,被迫撤軍。

此戰努爾哈赤之侄「貝勒」濟爾哈朗、之孫「貝勒」薩哈廉和「貝勒」瓦克達負傷,後金宗室「覺羅」拜山戰死。天啟皇帝大喜過望,下旨盛讚「內鎮、文武將士戮力衝鋒,屢挫狂氛,一月三捷。」京師的魏忠賢及其黨羽,人人以此戰之功得以加官進爵,蔭襲子孫,不下百人,九千歲的從孫還在吃奶,竟也因此推恩得了個伯爵。

寧遠監軍太監劉應坤奏報:寧遠交戰,【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

錦州隨軍太監紀用的奏報:錦州交戰,【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

【聖諭:「朕承祖宗洪基,作華夷共主,乃匪茹之凶未殄,克艱之警方殷,雪恥除殘,深廑宵旰。近者寧、錦之間羽書狎至,賴心膂股肱重臣運籌供億,內鎮、文武將士戮力衝鋒,屢挫狂氛,一月三捷。】——《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而戰役指揮官袁崇煥,為了能夠在閹黨大勝、東林殘敗的朝堂立足,繼續自己的守遼事業;雖然竭力奉迎閹黨,在遼東給九千歲修生祠,在報捷奏摺里稱頌天啟皇帝「中興之偉烈,師出以律」,稱頌魏忠賢「功在社稷」「帷幄嘉謨」,在他們英明指揮下,方取得了「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

可他既是東林黨大員孫承宗孫閣部所提拔,因此也被視為東林黨的外圍人員,因此依舊不得魏忠賢一黨信任,僅升一級,開缺免官。


平心而論,袁崇煥在寧遠、寧錦這兩戰,當然並沒有真正表現出如韓信、白起那般歷史頂級名將的軍事水準。如寧遠鏖戰時,沒有發兵救覺華之屠,令該島軍民傷亡殆盡,確是一大缺憾,亦因毛文龍部出兵滿清後方牽制,方得解圍。但面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對此時東亞最強的父子檔名將,煌煌一個上億人口的大明朝,竟已經沒有人能比袁崇煥守得更好。

從努爾哈赤起兵一直到多爾袞入關勢如破竹打下南京,近三十年時間,大明官軍對滿清及其前身後金的戰績,有超過袁崇煥指揮的寧遠、寧錦、廣渠門這三戰的么?僅能與之一提的也只有孫承宗之遵永大捷。但孫閣部長於戰略卻不長於戰術,先敗於柳河,復起後再敗於大凌河,這點就不及袁崇煥了。

袁崇煥繼承發揚了孫承宗的「遼人守遼土,遼人養遼土」「且築且屯,修守修備,逐步推進」戰略思想,更進一步,一邊堅持以遼人就地屯田養兵,一邊堅壁清野,多備火器,據守堅城,依靠先進的紅夷大炮,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儘可能降低了後金八旗軍兵勇將驍、善於速戰的長處,因此讓野戰能力較之後金孱弱的明軍,得以一轉此前數年頹勢,以弱克強。

這兩場戰役中,滿桂和趙率教等將軍身先士卒,奮勇爭先,固然居功至偉。但袁崇煥既是前敵主將,既擔其責,自領其功,一如曹操赤壁敗績,本因黃蓋詐降與火攻,為何後世皆雲「周郎赤壁」,而非「黃公赤壁」?蓋因軍有、事有主從耳,因此評價袁崇煥,必須承認他確實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已經具備了一個優秀戰役指揮官的水準,足以進入中華歷代名將之林,絕不可僅以書生大言談兵視之。

如果不是袁崇煥於遼東潰敗不可收拾之際,乘時而起風雲際會,有寧遠、寧錦兩場大捷打出來的「東虜剋星」光環加身,被大明舉國上下視為「挫奴酋、退洪太,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力全關寧防線不失」的擎天棟樑,崇禎帝又怎麼可能一度將他視為護國柱石,而委以重任?哪怕越權擅殺鎮帥(毛文龍)這種事都強忍下來,替他追認合法了。

從古到今,許多人都完全不會兩分法看人,如果認定某人無能有罪,那他就一無是處,甚至是個漢奸,而被該「漢奸」殺害的就必是足可挽救國家危亡的忠臣。類似論調在明末時評中出現並不奇怪,而到21世紀,還拿真相未明時的評論來當論據,就不免失之偏頗了。


袁崇煥在崇禎朝復出,督師遼東之後,剛愎自用,越權擅殺毛文龍,實為大錯。他平台召對,對崇禎帝豪言五年平遼,卻讓清軍潛師至北京城下,作為方面負責大員,責任亦無可推脫。

可若定要說袁崇煥是有意賣國,放著幅員廣闊煌煌天朝的極品大員不做,一心投此時極其貧困落後的後金為漢奸云云;實在有侮辱人類基本智商之嫌。

若說袁崇煥是故意縱清兵入關威嚇崇禎帝,逼明朝和後金議達成城下之盟,才放開自己的防區云云,更是完全不懂大明官場基本法則:這是把皇帝和滿朝文武、天下士子都當弱智耍么?那本身豈不是異想天開的弱智加三級?袁崇煥是在大明官場歷練多年的老江湖,又不是剛出道的中二愣頭青。他怎麼可能不知道讓虜兵兵臨京師的嚴重性?

須知道哪怕秦檜能勾結兀朮,威嚇趙構,促成宋金和議,最基本前提他也不是大軍統帥,淮西更不是秦檜要負責的防區。

至於說滿清修《明史》褒揚了袁崇煥,認為其死得冤枉,所以袁崇煥就肯定誤國、賣國云云,更是幼稚之極的小學生思維:滿清修《明史》和清《國史》,還大罵吳三桂是叛臣,洪承疇是貳臣,按此「滿清褒揚的,我們就要反對的邏輯」邏輯,莫非這些真漢奸反而是好人?

滿清修《明史》里,還吹噓朱元璋【治隆唐宋】,吹噓朱棣【遠邁漢唐】,順便把明人筆記記述的明初大軍屠城掠民,靖難時殘虐忠臣的事迹統統省略,把有明二祖朝千古聖君的方向去美化;甚至連明英宗朱祁鎮這個喪師辱國、殺害忠良的昏君也被美化成【無甚稗政】(沒有什麼大的失政);對崇禎帝的美化更無以復加,種種失政都成了群臣誤國誤君,亡國責任十成推卸掉了九成。

這些當然不是因為滿清皇帝是明粉、明朝皇帝粉,而都是為了維護專制統治、強化其集權政治的需要,所以美化前朝皇帝便是倡導君權神聖無上,君主臣奴不可動搖,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愚民以長久奴役廣大漢人。

因此不止是袁崇煥,諸如抗清殉國、或被冤殺的眾多明末英雄志士,如熊廷弼、孫承宗、盧象升、史可法、鄭成功等,大都被滿清表彰為「忠君效主」之士;其目的同樣也是將封建君臣之義去取代抗虜衛國的民族精神。忠君思想本是被滿清大力弘揚的,華夏夷狄之別,才是滿清真正懼怕了二百餘年而竭力抹殺的。

滿清乾隆帝根據《滿文老檔》和乾隆四年最後定稿的《清太宗實錄》,提出「皇太極用太監施反間計,崇禎帝上當受騙」,隆而重之給袁崇煥「平反」,當然用心是借袁崇煥一案來黑崇禎帝無識人之明。

但袁崇煥最早是被南明弘光皇帝和永曆皇帝平反的,並給予謚號「襄慜」,根本不是滿清。

錢海岳《南明史》:【崇禎十七年五月,安宗(弘光帝)《登極恩詔》……又復袁崇煥、趙光抃原官。弘光元年二月,(弘光帝)予袁崇煥、王在晉祭葬。昭宗(永曆帝)以鄺露言,謚袁崇煥「襄愍」。】

至於一扯到袁崇煥問題,就不信明朝史料、也不信立場偏向明朝的近現代史家,只相信滿清一方史料的那些網路論者,他們的立場和目的本身就極可疑。

如袁崇煥擅殺毛文龍肯定是一大過錯,但東江鎮最後失陷,已經是毛文龍被殺十年後的事了。孔有德耿仲明四年後投清,是因為登萊兵變,在山東造反失敗;尚可喜六年後投清,是看到了孔、耿二人受到滿清優厚待遇。

現代的尚家後人竭力為尚可喜翻案,把這個屠殺七十萬廣州民眾的惡魔,吹噓成所謂「為明效命反遭誣陷當擇主而事」的「大清忠臣」,為他建造金碧輝煌的紀念館,自然也可能僱傭一些網路歷史發明家,把東江失陷、三順王投清的責任全推卸給袁崇煥,好為其漢奸先祖的賣國求榮洗白。

考究的尚可喜紀念館,楹聯曰:「艱守海東五島為明效命反遭誣陷當擇主而事,苦戰遼西兩山保清統一正受封獎然篤忠累朝」

論證袁崇煥不是千古完人,不是「明末岳飛」,破除對他過度的吹噓誇大,十分贊同;批判袁崇煥因其剛愎自用和能力有限導致的種種錯誤、造成對國事的危害,也很正常;

至於有些論者為了反袁崇煥,不惜連天啟帝崇禎帝二位皇帝皆一致褒揚的、明朝政府官方權威史書《明實錄》一致認可的,寧遠、寧錦二戰大捷也要否定,強行引用滿清方面文過飾非、誇大戰果掩蓋損失的那些篡改史料,來論證其子虛烏有、實為敗仗云云,要麼是反袁反到走火入魔,其論已是已不值一哂;

要麼就實在懷疑此類矯枉過正言辭的本心,是不是假借黑袁崇煥為名,給滿清塗脂抹粉、歌功頌德,才一定要抹黑明末遼東戰場這僅有的幾場勝利,以便將八旗軍吹噓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神話鐵軍。

廣渠門之戰:【袁崇煥令都司戴承恩擇地廣渠門,祖大壽陣於南,王承胤等陣西北,崇煥公陣於西待戰。午刻,有騎兵突東南,力戰稍卻,承胤竟徙陣南避。游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帥兵追虜至運河。虜酋精騎多冰陷,所傷千計。京兵亦傷失數百人。】——《崇禎實錄》

【廣渠門之戰,汗弟貝勒阿濟格馬被創死,汗兄貝勒阿巴泰臨陣不進,議削貝勒爵。】——《清實錄·清太宗實錄》

寧遠之戰後,「皇上深嘉清野堅壁之偉伐酬報於前,而姑免失糧棄島之深求策勵於後」,可見天啟皇帝雖被滿清黑成文盲和木匠,可他的判斷能力和眼光都遠遠強於今天某些網路鍵盤歷史家。


明末遼東失敗的根本原因,則是當時的大明朝面上光鮮,二百多年積累的體制弊病,早已積重難返。王朝末季,人口激增、土地兼并嚴重,一邊是錢財集中於權貴巨室,一邊是腐朽的國家機器根本收不上稅,國家財政窘迫,此外又恰逢全球化進程的大航海時代,和外國交流空前密切的「晚明大變局」,可以說朱元璋朱棣基於小農經濟設計的政治體制,已經完全跟不上資本主義萌芽蓬勃發展的生產力水平了。

因此大明江山社稷若想要繼續延續,也非得動一番猶如再造新朝的大手術不可,如光武帝之建武中興那樣,並不是和張居正那樣在體制內修修補補,或是出個如戚繼光戚少保般的忠臣良將,就足以救國安民、力挽天傾的。

大明體制之病,已入膏肓,又恰逢天災頻發的小冰河期,實非一崇禎帝朱由檢可救,非一袁崇煥可救,亦非一毛文龍可救。


當一個人困於密室,缺食少水瀕死之際,若突然見鴆汁在前,飲之可延半日性命,只怕沒有人能忍下不喝。半日後的生死,就留到半日後再去操心。便是果真毒發身死,好歹也多賺了半日活命。這就是「飲鴆止渴」的道理。

生死關頭危急時刻,就是聖人賢者也只能顧及眼前,萬難求得長遠。

沙場用兵不比尋常,戰機變化稍縱即逝,今日難知明日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萬難深思熟慮求得周全,常是進退皆為錯,取捨都成罪。袁崇煥棄覺華而全寧遠,堅守而不救錦州,資軍糧於蒙虜,清兵越境時尾隨之而戰於燕京,其中原因皆非在私心,而在取捨,皆非在忠奸,而在對錯,在輕重緩急。

袁崇煥最大缺陷,是本身能力不足,全方位不敵皇太極這個當時東亞無人能及的不世梟雄,因此在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皆可說被皇太極玩弄於股掌間,如他自言的「奴子(皇太極)妄心驕氣,何所不逞,著著皆狠」。

袁崇煥確實絕非如後世許多人過高期望的那般,是徐達、戚繼光那樣的大明軍神轉世,足可一己之力去挽救國家危亡。

但若定要說因為清軍兵臨北京、督帥便當以「欺君、誤國」罪凌遲處死,因此袁崇煥被千刀萬剮是罪有應得云云;則不免把大明朝當做了一個如大秦帝國那般的古典軍國主義法家政權。

【巡撫遼東袁崇煥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明實錄·熹宗實錄》

也不必說別人,單單就說崇禎帝的先祖,所謂的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不但土木堡之戰喪師辱國,葬送幾十萬大軍;當了俘虜後,因為貪生怕死,給瓦剌軍帶路叫門,進攻大明的關隘和城池,完全喪失了最基本的民族氣節。如此一個真正的賣國漢奸,為何非但不用去死,竟還能厚著臉皮復辟,竟還能殺害護國忠臣于謙于少保;而其子子孫孫竟還能君臨天下百餘年?

至於「君權至高無上,欺君便是該死」云云,這等鬼話,朝中飽食終日的大臣、書院讀傻了書的腐儒說說便也罷了,無論古今的升斗布衣小民,本當嗤之以鼻。

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論只不過是滿清專制統治近三百年,通過戲劇話本小說竭力鼓吹的那套玩意兒,以之代替了華夏原有君臣之道。

君不君,則臣不臣,君視臣如草芥,則臣亦視君如仇寇!這才是真正的華夏士風,亦是從先秦至宋明,屢經專制君主打壓而堅韌不拔的華夏道統、士人風骨。

我華夏文明漢家法度,向以春秋決獄,論心不論跡。「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更通俗的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優良傳統如是。

當時之勢,任事的方面大員誇大其辭,以增強皇帝與朝野信心,原屬尋常之事。毛文龍曾上奏「二年之間有不平遼滅奴,復三韓之舊業,甘治欺君誑上之罪」,孫承宗亦云「只計及五年間究竟何如。倘臣言不當,立斥臣以定大計,無紆迴不決,使全軀保妻子之臣附合眾喙,以殺臣一身而誤天下也」,後來楊嗣昌討流民軍、孫傳庭戰李闖時的誇口大言更是不用提了。是以袁崇煥「五年平遼」之言,不過與之類似。

從另一方面,誇口起碼說明這些能臣幹吏敢於任事,為迎合帝王和朝野的好大喜功、或說殷殷期望才不得不吹。若黃道周劉宗周那種當世大儒倒是不吹用這樣的牛皮,以禮信為干戈,一死報君王,全自家氣節便了。

更何況,袁崇煥當真得到他所要求的五年時間了么?做大事有波折有艱險本屬尋常,可從皇帝到內閣,在後金軍入寇後便急於找一個大員背鍋,以平息京師眾怒,只顧當下又何計長遠?在清軍還在城外,便先捉守軍主帥下獄,時機選擇更錯得離譜,關寧軍不顧而去直接打臉。

原本遼鎮軍閥化的趨勢,上下彼此心照不宣,一下子直接揭穿這層紙窗戶,反而令皇權威信大損,實為得不償失。祖大壽自此以後的行徑,論跋扈不臣何止十倍於袁崇煥?而明廷對他已經無可奈何,哪怕他擅殺同為從一品大員的何可綱,更食其肉,偽降皇太極,之後還得繼續用他主事,直到松錦大戰。若一直有個雖然膽大、終究是進士文官底子的袁崇煥做緩衝或說中間人,又何止於令一群丘八藐視明廷至此?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已是大錯,而崇禎帝又殺袁崇煥則是錯上加錯,僅有的幾個敢於任事的人才都因內耗而無意義消耗了,徒然令親者痛而仇者快。

看看袁崇煥死後的大明朝,清軍幾次入關抄掠華北各省,如入無人之境,掠走人畜上百萬,親王郡王總督巡撫的腦袋被當西瓜排頭砍,回家前還送上「諸官免送」的牌子。除了盧象升舉五千天雄軍與之死戰殉國外,竟再也沒有一支敢與之野戰的明軍部隊。

而盧象升巨鹿死戰前,斥楊嗣昌雲「長安(京城)口舌如風,倘唯唯從議,袁崇煥之禍立至?」正因為他帶孝從軍,不願落得如袁崇煥一般身敗名裂,死後背負污名的結局,才寧可去以寡擊眾,以死明志,而明朝也因此失去了一個才兼文武、品行高潔的得力將才,足見袁崇煥一案影響之深遠。


袁崇煥負君王不曾負社稷,負袍澤不曾負本心,一戰勝於寧遠,二戰勝於寧錦,三戰勝於廣渠門下,據守孤城,決死拼殺,連克滿清韃虜,一樁樁功績不可抹煞。

他好賭弄險,膽大妄為,逞強跋扈,排斥異己,卻同時也堅韌不拔,至死心懷天下,雖不完美,終究是瑕不掩瑜,漢家好漢,鐵血忠魂!

過往抗擊韃虜、保衛國家之先烈,袁崇煥、毛文龍、盧象升、滿桂、趙率教……皆已往矣,他們的是非功過,又豈是我輩太平盛世坐而論道之人可妄議的?縱辯得天花亂墜,於逝者又能如何?

願我中華兒女團結齊心,不再就過往之事相互攻訐,繼承他們為國家為蒼生而不惜犧牲自身的優秀品格,才算是「論史可以明智」的初衷。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這看似是個歷史問題,但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歷史人物,尤其是去日未遠的歷史人物,人們站在不同角度,依不同立場去評論,出於不同目的,會得出截然相反的觀點,作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其目的只是維護各自的利益罷了。經過明末,盛清,晚清直到現在各家的評價,袁崇煥原本的歷史形象被披上了一層又一層的外衣,我們今天覺得對袁崇煥評論分歧如此之大,原因就是這一層又一層的「外衣」彼此之間,和它們和袁崇煥本人之間的衝突罷了。所以說,這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問題,宣傳問題。我們今天評論袁崇煥,就跳不開歷史上這些評論和其產生背後的立場。
袁崇煥的特殊性:明末去今未遠,希望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討論到明末諸將,最著名的就是袁督師,而不是孫承宗,孫傳庭等等?論功勞,論地位這些袁崇煥都應該是排不上號的,是因為寧錦之戰?是因為誅殺毛帥?還是因為他是書生部堂?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袁崇煥那慘絕人寰,獨一無二的結局:凌遲,百姓爭食其肉。其功不一定匹及岳飛,其慘卻完全超過風波亭。不論是否冤案,在當時,把北京之圍的責任丟給「治遼不力」的袁崇煥,說他裡通外國,對於崇禎,對於朝內閹黨,都可以鬆口氣。之後當時對袁崇煥的評價,翻案,都不過是朝堂上一個打壓異己的理由罷了。所以崇禎恨他,閹黨踩他,東林敬他,而對清朝來說,那是個敵人,除之後快,誇他做甚?
明清革鼎多年之後,一切歸於平靜,所有的烽火狼煙都安靜的躺於史冊,唯袁崇煥被揪了出來,大家吵個不停。其中推動袁崇煥被討論的兩個重點人物,是乾隆和梁啟超,我們一個一個分析。
乾隆:一改清前期的態度,大讚袁崇煥,為何?很多人說是為表揚其忠,維護統治。結論我贊同,原因不贊同。欲贊忠臣,歷史上有那麼多忠臣,哪怕你說為弘天朝氣度,贊前朝忠臣,光照千宇的于少保,剛正不阿的海閻王,哪個不比他袁崇煥偉光正?要挑個明末的,孫傳庭,夏完淳,史可法哪個氣節輸他?為何乾隆要挑爭議不斷的袁崇煥來做這尊忠臣像?我認為,乾隆的目的是為大清政權合法性提供理論依據,為自己的皇位背書。「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把袁崇煥做高,自然就貶低了崇禎,袁崇煥若是一個岳飛般的人物,那崇禎就是妄殺忠良,自斷股肱,就是宋高宗,可惜崇禎前面沒有一個秦檜擋刀,那他只能自己當秦檜背這個黑鍋。褒袁是為了貶崇禎。中國古代講天道,政權更替的背後有天理民心。污崇禎是一個桀紂隋煬一樣的人物,統治無道,不辨忠奸,那明朝滅亡就是氣數已盡,崇禎就是咎由自取,清代明興就是天理必然。為這點,他可以不提破北京,逼崇禎上吊的是闖王李自成;也可以選擇性遺忘當年清入關後打的旗號是為崇禎報仇(事實上清朝一直不承認)。可憐袁督師,為明抗清一輩子,結果被明所殺,死後又被清朝用來宣傳正統,證明明朝必將滅亡。
梁啟超:他盛讚袁崇煥,並為其做傳,原因很簡單:老鄉。「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這都吹上天啦!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本穿越小說的主角這麼厲害……廣東因為地理原因,發展較晚,一直被稱南蠻之地,在中國古文明中處於邊緣地帶。明清之際,因臨近東南亞,貿易發展,生齒日繁,當清末廣東人來到京城,因為語音,長相,習俗等等被人不解,嘲笑時,對家鄉的認同感愈加強烈,而作為為數不多的廣東籍名人,袁崇煥肯定會被他們高度評價。就像山東人說孔子,山西人說關羽,湖南人說主席一樣,只是當時的這批廣東知識分子這種思想更強烈,不僅梁啟超,康有為,包括後來的金庸,都對袁督師稱讚有加。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煥能夠在大眾之間獲得較高的知名度,《碧血劍》功不可沒。
袁崇煥作為一個政治符號,被太多的人評論、引用,現在對袁崇煥的評價,已經超出評論他自己功過的範圍,實質是對那一段歷史作出評判,明粉,清粉各不相同,誰也不用說服誰,只是大家的觀點不同。你願相信哪種,哪種便是你的信史。
我的觀點:袁崇煥有功,是名將;也有過,有許多一生抹不去的污點。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符合群眾利益的真英雄,大浪淘沙,最終一定會留在史冊里,留在人心裡。袁崇煥雖死時被人爭食,死後鮮有民間自願建立的祠堂,但如今爭論不停,那就讓他去爭吧。實事求是,明亡誰該負責任,誰該負主要責任,自有公論,不可能通過褒貶一人而改動整段歷史。袁的公案就讓史學家們去辯吧,我們普通人重要的是通過讀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不要讓我們的國家重蹈覆轍,避免這種悲劇。要想弘揚愛國精神,學習民族氣節,建議去讀讀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于謙的《石灰吟》,這裡面你能感受到什麼是精忠報國、浩然正氣、雖死不懼。他們是沒有非議的,受人民群眾頌揚的,堂堂正正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不等於完人


感覺這個問題下的答案解釋了啥叫劣幣驅逐良幣


有時候歷史需要簡化,什麼個人隨想,龐雜瑣事寫上幾萬字,看得累也難以證明還不列參考書。
用邏輯推就清楚多了:
什麼是國賊。
第一種,無恥賣國,勾結敵人。
看了半天也沒有史實證明袁崇煥有這種行為。
第二種,無能誤國,尸位素餐。
袁崇煥打贏了啊。最起碼不是因為自己的失敗和無能導致明朝滅亡的。
兩種都不是,為什麼是國賊呢?
至於是不是英雄,那就沒法定義了。
要是簡單點的話,作為武將打贏戰役,就可以算一時英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則是大英雄。袁崇煥怎麼也比前一種強,達沒達到後一種另說,不過最次也算個中英雄吧。
不過有些人對英雄的要求很高,得清白如玉,道德高潔,說話有禮貌,個人生活嚴格,還得特別有本事,打贏的仗別人一點忙都不能幫,人生得想數學公式一樣黑白分明,有理有據。
如果做不到呢?就不是英雄,而世上不是英雄就是國賊,所以就成了國賊。


袁崇煥賣國的主觀意圖不明顯,你說他無能,似乎也不太正確,至少遼人守遼土的方針、對東江軍的支援(別笑我,天啟年間卡東江軍脖子的是登萊文官集團,不要把鍋扣在袁崇煥頭上),以及個別戰役的戰術執行能力都還算不錯。
但是我們排除主觀臆斷,他與後金私自議和,丁卯不援朝鮮,擅殺毛文龍,瓦解東江軍,皇太極入寇時,遣散薊州援軍導致後金軍直撲京師。事實俱在,殺之不冤。即便我們不做誅心之論,至少此人在戰略上的眼光之差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至於關寧軍,祖大壽當天下勤王之時以袁崇煥下獄為理由,公然脫離崗位,率軍東歸,放在萬曆以前,這一個行為就足以扣一個擁兵自專,威脅朝廷的罪名,殺他十遍都夠了。
有人說毛文龍該殺,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如果毛文龍都該殺,那關寧軍全軍上下都該殺。關於毛文龍的事情,我寫過一篇東西

首先開宗明義,這篇文章的主要工作是給毛文龍洗白,但是並不因此黑袁崇煥,到底要不要黑他我們再討論。

現在黑毛文龍的主要是這麼幾件事:

1,殺良冒功

2,冒領軍餉

3,殘害遼民

4,坑害客商

至於什麼改人姓名,誣告謀反,給魏忠賢建祠堂之類的東西現代人都知道也就是湊數的。

咱們一個一個來看吧。

第一個就是殺良冒功。

大概的史料如下:

1,崇禎長編卷之二十三:毛文龍不法歷年所為俱干國典祖制非五府官不領兵即專征於外必請文臣監之文龍夜郎自大專制一方九年以來兵馬錢糧不受察核一當斬人臣之罪莫大於欺君文龍自開鎮以來一切奏報一事一語皆屬欺誑殺降人殺難民以報首功。

這話是袁崇煥在殺毛文龍之後上書的經過,看清楚這話,「一切奏報,一事一語,皆屬欺誑。」我真的很奇怪,袁崇煥你是失憶了?

臣接平遼總兵毛文龍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系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俱系真正韃虜。」——孫承宗。當年你還在孫督師帳下打工的時候,親自驗了的那三百七十多首級回頭就忘?

2,《留溪外傳》:島帥解偽俘至,帥亦忠賢子,欲張其功,冀邀封爵,職方余大成陰招舌人譯,審實 為降人,即疏請緩死。時獻俘有期矣,竟寢其事。

所以這就很尷尬了,所獻的俘虜居然不會說漢語……這也被袁督師的粉絲們視為毛帥殺良冒功的證據,滿族人投降了就不是俘虜?更何況,我雖然讀書少,但是從來沒在明清論戰之際見過這本史料,一搜索才發現,這是一本順治年間人的小說……小說……小說


3,《明季北略》:文龍當遼事破壞之後,從島中收召遼人,牽制金、復、海、蓋,時時襲虜,有所斬獲,頗有功。而遼民苦虐於北,時欲竄歸中朝,歸路甚艱,百計疾走,數日夜防抵關,文龍必掩殺之,以充虜報功,是以大惡。又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朝論多疑而厭之者。以其握重兵,又居海島中,莫能難也。

這個證據就更奇葩了。前面才說招收遼人,後面又掩殺之,前後矛盾,不奇怪嗎?因為這段本來就是拼貼史料。

《倖存錄》:文龍當遼事破壞之後,從島中收召遼人,牽制金、復、海、蓋,時時襲虜,有所斬獲,頗有功。但漸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朝論多疑而厭之者。以其握重兵,又居海島中,莫能難也。
看見了?《明季北略》殺良冒功的記載是硬插進去的,干硬幹硬的。那些黑毛帥殺良冒功的史料,大抵如此,我就不一個一個找了,要麼是抄來抄去強行黑,要麼就是沒經手過遼事的倒霉催隨便腦補。


然後我們來看看相反的記載吧:

奴酋逆天順犯,於今七載。賴毛帥倡義,屢獲奇捷,大張撻伐之氣。據所報功級解驗,前後大小三十餘戰,斬首共一千九十七級數逾,上捷者共五次,總獲器械、弓箭等件共五萬。當我聖主宵旰之時,人心危懼之日,海外有此奇功,其應陛應賞應恤之官兵相應敕部,行巡按御史覆勘,再為議序,以候俞旨施行——袁可立(登萊巡撫,毛文龍最好的上級,雖然毛文龍這老混蛋並不怎麼領情。)

臣接平遼總兵毛文龍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系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俱系真正韃虜。——孫承宗(不介紹了,都知道是誰,都知道有多大分量。)

奴以十萬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狂鋒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掃之威,今解到活夷三名,夷級四百七十七顆,韃帽二百九十頂,逐一驗視,歷歷皆真,毛帥之功,於是乎不可及矣——李嵩《明熹宗實錄》

我就權舉三段,說實在的漢家邊軍殺良冒功是老毛病了,就連當年盛唐邊軍都屢禁不止,有明一朝更是史不絕書,我無意聲稱毛文龍決然沒有殺良冒功之事,但是一個多次經過檢驗報上真正奴級的邊帥,你要非說他靠殺良冒功上位是不是太可笑了點。畢竟就以上列舉的三條,已經超過了整個明末戰爭中關寧軍報捷報上的首級,更何況,關寧軍就不殺良冒功?

其二,貪污軍餉

我不得不承認,袁督師的粉絲們功夫下得很細。史料也查的很對,這一點我是非常佩服的。

東江到底吃了多少餉?

毛文龍的東江軍歷年餉列表
時間 糧餉 銀餉
天啟四年 &>20萬石 &>20萬兩
天啟五年 &>20萬石 &>20萬兩
天啟六年 &>20萬石 &>20萬兩
天啟七年 30萬石 30萬兩
崇禎元年 16萬8000石 35萬460兩
崇禎二年 16萬8000石 24萬5200兩
關於東江歷年軍餉的史料依據來源共有以下兩份第一手奏疏文獻
「戶部覆樞輔孫承宗酌議河東兵餉疏:覆畧曰東江一旅借名牽制歲,糜公帑幾不可問,天啟二三年尚少,天啟四五六年銀米歲各二十餘,萬惟天啟七年銀米俱三十餘萬為數最多,迨我皇上兩次遣官查覈,東江兵始有二萬八千之定額,臣部題覆按兵給餉每兵月餉七錢米一斛每歲共銀二十四萬五千二百餘兩本色米一十六萬八千石,自崇禎元年十一月起奉欽依兩年所給不越此額」《崇禎長編》孫承宗疏,崇禎三年四月
「戶部覆道臣王廷試覈:實東江額兵僅二萬八千,原無十五萬之數,就兵額餉通官俸布疋花紅廩餼運價,每歲該銀三十五萬四百六十兩,米十六萬八千石,登餉二十萬,已報裁六萬六千餘兩,應扣支皇賞十五萬兩只應給五萬六千兩餘銀四萬四千兩充元年折色俱如議行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十一月

許多我們的袁粉同學藉此攻擊毛帥冒領兵餉。甚至不惜把楊國棟這種人渣的理論拿出來,楊國棟是山東總兵,大言磐磐參毛文龍大罪十條,主要就是稱兵冒餉,還有劫掠商船和通夷「。我們親愛的袁粉們為了黑毛幫主已經慌不擇路了,連楊國棟這種垃圾都拖出來了,這貨是個什麼玩意兒呢?

私通粟帛易敵參貂藉是苞苴為安身之窟,罪八

通接濟事出權宜坑貨,至百餘萬,怨聲載道,死亡相継,罪九

島中遼民總湊應點不滿三萬欲冒皇賞冊開十五萬從前侵克錢糧不計其數,罪十。(三萬……光在朝鮮清川一線有組織要飯的遼民就有六萬,楊總兵怕是瞎了吧。)

我們為什麼對楊國棟的評價如此之低:

自國棟任登,出令強遼人住登者,悉隸官操。富者買免,每名百金,貧者願隸,需索頂缺,每名十八兩。

且逐季查補,或一家而三四編坐,或一人而前後紮詐,甚至衣食無措者。復出拿奸一令,富商被拿者,動以千金賄之乃釋。「吾儕逃生於彼,而受害如此,不能聊生,復投生海外。

最後遼民們沒有辦法又投回毛幫主麾下,就這樣一個殘酷迫害遼民的人渣,袁粉們大言磐磐的拿他的上書作為毛文龍的罪證……毛幫主眼淚都要下來了。

東江軍到底為什麼缺糧?東江軍是流動作戰,因為比起有紮實根據地的後金,毛文龍的軍隊非常羸弱,東江軍大多是婦孺百姓,然後打起來虛張聲勢蝗蟲戰術,這我們都知道,因此毛文龍每次與後金作戰本質目的就是搶劫,沒什麼問題。毛幫主是真的比後金還窮啊。

然後就有人要問了,那麼多的糧餉怎麼會窮呢?一定是毛幫主貪污……

咱們算一算,盛唐時唐邊軍日給口糧二升,唐升比明升略大,大概大6%左右,所以說這按照唐軍的標準,二十萬石糧餉只夠二十萬軍人吃五十天,就按東江軍口糧減半來算,也只夠二十萬東江兵民吃100天,但是東江軍到底有多少人口?

根據毛幫主的說法:「並新歸附各島,安插屯種,遼之男婦,合兵民已五六十萬矣」

合亦有勁兵十四五萬。內有衣甲器械者,僅四萬人,余俱發屯種。故兵每稱二十餘萬,豈職虛報多數而冒糧餉乎?」」

崇禎元年報:每年以二十餘萬之眾,而叨二十萬之餉,蒿目勞心,千瘡百孔
該各島兵丁精壯者合計實有十五萬餘

遼人歸者,每以千百計。臣挑選精壯官兵十五萬四千餘名報部,

可見與兵部核兵的數據基本上還是一致的,袁督師在殺了毛文龍之後也檢查了一次東江軍,將兵額略微上調。從這了也基本可以看出東江軍的規模「

」五六十萬人口,十四五萬丁壯,有衣甲武器的四萬出頭。

那大家要問了,為什麼不屯田呢?老百姓也要靠朝廷養?我只能說你瘋了,東江軍那種丐幫一樣的流動戰術為什麼存在?就是因為東江軍沒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脫產野戰軍可以保衛自己在大陸上的根據地,只有島嶼上以及朝鮮境內,能夠屯田。後金來了大陸上的東江軍只能拖家帶口的轉移,反正我比後金還窮,拍屁股走人就行了,你搶我能搶著什麼?

這也是東江軍之所以能在敵後苦苦支撐七八年的最核心的原因。當然,毛幫主也有玩脫的時候,丁卯之戰,後金軍擊破鐵山(朝鮮境內),東江軍屯田人口萬餘盡沒,毛幫主全家三百多口全部被殺。從此東江軍連在朝鮮屯田都做不到了。如此血海深仇,袁粉們還在黑毛幫主通建奴……

所以東江軍本來就是個巨大的難民集團,這樣一個難民集團在遼海上流動,根本維持不住穩定的大陸根據地,只能流竄,當然沒有辦法屯田。關於東江軍屯田的事情,大家可以參考《明末東江屯田研究》一文。

餉銀呢?糧食缺口巨大,只能靠從後金、朝鮮買糧食。而實際上,這一點並不順利,朝鮮光海君在位時候,對明與後金首鼠兩端,不與東江軍貿易。天啟三年,仁祖上台,貿易和屯田才開始,到天啟七年,丁卯之戰,鐵山陷落,義州陷落。屯田斷絕,朝鮮北部農業破壞嚴重,無糧食可買,因此才導致了崇禎初年東江軍的饑荒慘狀。感情東江軍不需要築城、養馬、買武器?感情有銀子就能買到糧食?而且從天啟入崇禎之後,銀有所上升,糧食有所下降。這對東江軍更是壞事。

更何況,登州文官集團基本上在扯毛文龍的後腿:

毛文龍跟登萊官員關係有多差:

毛文龍與五任登撫合作過

陶郎先:多年貪污軍餉,具毛文龍稱累計達到四十四萬兩(東江軍兩年的軍費)被毛文龍參倒,朝廷經調查確有其事,定罪下獄,將查沒的贓銀補給毛文龍

袁可立:毛的好領導,一直非常支持毛文龍,也積極為毛文龍報功,但是毛文龍終究不是什麼好人,因為不願意被查賬掣肘,袁可立身陷黨爭時候落井下石,上書參之,離任

武之望,奇葩一個,雙方矛盾很大,多次互參。結局是因毛帥參他剋扣軍餉,被調走(具體是否有剋扣軍餉的問題不知道)。武之望在奏疏中稱「毛帥在鮮五年先與舊撫(袁可立)鎮(沈有容)不和,繼與臣等不和,今又與鮮君臣不和。豈諸臣皆厲世妖孽,而獨毛帥為和鸞鳴鳳。

這話就是說,毛文龍跟我關係不好,跟袁可立沈有容不好,跟朝鮮君臣不好,所以他不是好東西……聽起來很有道理……你要是主持這麼大個難民攤子,你也到處得罪人你信不信?更何況,這位武神醫的成色到底如何?

崇禎元年5月上任三邊總督,有士兵鬧餉,他 「廉治其魁,一軍肅然」。幾個月後,固原發生兵變,嘩變士卒劫走州庫財物,轉攻涇陽、富平、三原,游擊李英被俘。次年正月,陝西巡撫胡廷宴、延綏巡撫岳和聲奏報稱「洛川、淳化、三水、略陽、清水、澄縣、韓城、宜君、中部、石泉、宜川、綏德、葭州、耀、靜寧、潼關、陽平關、金鎖關等處,流賊恣掠。」於是這位神醫自殺了,自殺了……從這個操行來看,我覺得他在兵餉這個問題上還是閉嘴的比較好。

李嵩,時間很短,沒來得及發生矛盾,只是在天啟七年丁卯之役中為毛文龍報功。

孫國楨:講道理這也算是名將一枚了,戰功赫赫。然後以驗證兵額為由要將東江鎮糧從十六萬八削到八萬……孫大人,您帶了一輩子職業軍隊,毛幫主那是丐幫,不是職業軍隊,東江軍武力羸弱,不能保衛根據地,民不能耕作以自養,兵民都靠朝廷接濟吃飯,這一點連你家軍盲崇禎皇帝都知道。還好袁崇煥雖然討厭毛文龍,但是至少還知道內情,這糧食一削,整個東江軍都藥丸,所以沒有批准。

所以我們看到,除了在天啟四年離任的登撫袁可立,其餘人都是些什麼貨色,登餉從這幫人手裡轉運去東江,要是能足額足餉,我就用牙齒去遼海啃冰塊去。

東江軍的獨特情況也導致毛幫主跟建州一樣,打仗是為了搶劫,他比後金還窮,這也就是所謂的牽制之法。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當中,毛幫主都開始在後金腹地搞蝗蟲戰術,就連袁崇煥都在寧錦之戰之後為毛幫主請功。

所以,東江軍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大量人口不能通過屯田自持,朝廷接濟異常重要,因此毛文龍稱兵二十萬,問朝廷要餉,但是我們看到,按照戶部的核算方式,兩萬八千兵額支出糧食十六萬八千石,也就是說,當年天啟年間日子過得稍微好一點的時候,戶部發給毛幫主的也就是三四萬人的餉。養三四萬戰兵,十四五萬精壯和五六十萬人口,所以東江軍當然變成了難民營,餓殍遍地。(這個問題下面再說,袁粉們把這個鍋扣在了毛幫主的頭上。)

咱們前面已經分析過了,由於東江軍的特殊情況,毛帥確實需要比他的兵額更多的糧餉,戶部按照普通鎮軍的模式給餉當然不夠用的。就連軍盲崇禎皇帝都指出:

「遼民避難屯聚海島荷鋤是民受甲即兵,難與內地僉募額餉相同,文龍宜乘機奮勇,著有顯效,誰得以糜餉藉口,朕甚望之 」《崇禎長編》

然後圓嘟嘟就以此為名,悍然斬殺了一位朝廷的一品武官……一顆賽艇。

第三,虐待遼民

「那麼,在天啟七年到崇禎元年這段時間,毛文龍治下的東江鎮應該是歷史上最舒服的時期。
1)充足的糧餉。
2)沒有對外戰爭。
東江人民在毛文龍的治理下,有理由在這段時間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
然而,當我們打開歷史文獻時,歷史事實卻無情地告訴了我們相反的事實。」

以上是一片圓嘟嘟的軟文里,袁粉們腦補的畫面……你他娘的五六十萬人吃四萬人的糧食然後沒法種地,告訴我你度過的是一段幸福時光……我們今天的袁粉們真的跟當年的文官集團們一模一樣——狗屁不通。

山坳僻處之間儘是白骨成堆,肝腸余汁,慘莫慘於此,痛莫痛於此,內地尚作觀望,恬不憂愁」《東江塘報》天啟七年
臣實為受國厚恩,不忍卸擔,自矢戮力以完遼事,觀今三月將盡糧未來一粒,餉未到一分,啼號疾病,白骨滿溝,而猶中嘵嘵污臣者不止,臣亦何苦戀此絕島,而招人污衊之毀也。」《崇禎長編》毛文龍疏,崇禎元年三月

按照袁粉們的說法:「毛文龍大帥治下的東江鎮在天啟七年到崇禎元年這段時間,不僅不是富足安詳,反而出現了餓死遍地白骨盈溝的大饑荒!由於這兩份文獻並非朝廷文官造謠誹謗毛文龍,而是來自《東江塘報》和毛文龍自己的奏疏,所以其真實性是不容質疑的。」

是不容置疑,這是在催餉,登萊文官集團在天啟七年末崇禎元年初幾乎卡死了東江軍。

本來那點糧食就不夠吃,天啟七年,在朝鮮的屯田被毀,半個朝鮮被女真破壞也買不了糧食,隨後僅有的登餉登萊文官漂沒遷延,毛文龍催餉催糧,著急之處當然要往慘里寫,難道寫本部糧草富裕,兵強馬壯,登萊今年不用送糧草來了?

雖然是誇張的筆法,但是終究不離事實:東江軍的饑荒到底有多慘,「食不充腹,衣不蔽體,空拳赤足」,「白骨盈溝,餓殍滿道」…… 朝鮮方面記載:毛兵餓死,殭屍相枕雲。(仁祖實錄卷十四),然後怎麼辦呢?

「……許多人命,將駢就餓死,至於相食,懇乞發糧。以賑垂死。且言標下二十將官,各領三千眾,宣川,郭山,定州、嘉山等處,彌張閭里,討食於麗民……」《仁祖實錄》

有組織的六萬要飯的……也是夠了……

對於這個問題,朝鮮方面很苦惱,遼民給朝鮮的財政帶來了比較沉重的壓力,然後朝鮮方面當然不開心,於是腦補開始了:

《光海君日記》記載:「(毛文龍)既而欺逛中朝,遷以接濟遼民二、三十萬,歲發帑銀二十萬,潛結宦官魏忠賢輩,都不發包,入諸內擋。島糧則專責我國。虛張捷報,至作毛大將傳,鋪張戰伐之績。蟄居孤島,徒事張皇,轉增功賞,官至後軍都督。」
《仁祖實錄》卷八載:「時都督以復遼為名,召集遼左饑民,遍置於清川以北,而天朝所賜錢糧,佔為私用,安坐島中,獨享富貴,以此軍兵咸懷怨恨。」

所以毛帥貪污的錢到底是歸了魏忠賢還是自己貪污了?朝鮮兩代君主自己都口徑不一,朝鮮方面的腦補真是可以的,至於到底有沒有被毛帥貪污……我在想,如果毛帥真的貪污,那贓銀呢?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後這件事情就結案了,如果毛文龍真的貪污有跡,圓嘟嘟不拿出來大肆宣揚?要知道,擅自殺了一位一品武官,那可是八議之論,天子權威,他自己最後也一定程度上死在這條罪名上,要是找到毛文龍貪污的真憑實據,他不得鬧得天下皆知?可是事實上,直到三順王降清,毛文龍「貪污」的巨額軍餉都沒有見於史冊。

原因為什麼我已經說了,東江軍兵民都要靠餉養,五六十萬張嘴,哪裡有夠的時候。

然後這個時候,偶爾看到朝鮮史書的袁粉們高潮了,因為他們發現,朝鮮曾經建議過要把東江軍中的遼民轉運進入山東,這樣不挺好的嘛,東江軍可以擺脫包袱,遼民可以到內地耕作自己養活,甚至可以為大明提供賦稅,朝鮮也能喘口氣,於是配合朝鮮史書的記載,袁粉們的腦補開始了:

仁祖實錄卷四十月丙午: 上問於張晚曰:卿頃往西路,邊上事機如何?晚對曰:臣不能深入,邊上之事,不能目觀,而然與在此間所聞有異哉?本道有風水災,民憂失稔,而猶不至於飢死,但漠人遍滿侵害,守士之臣,不能禁止,此可慮也。上曰:遼民行乞者甚多雲,其數幾何?晚曰:流民之行乞於價川等處者,幾三千人,而以青布帽子等物,貿得米穀,負戴絡繹於道路雲矣。上曰:天朝赤子,如是飢死,何以為之?毛將何不入送中原雲耶?晚曰:王士善則以為當入送,而都督不肯雲矣

仁祖實錄卷六五月辛酉: 遣判敦寧金尚容於毛都督軍門。時遼民之來投椴島者,日以益多,接濟之事,專責於我,朝廷憂之,特遣金尚容以老弱入送山東之意

仁祖實錄卷六五月乙卯:上於太平館接見毛承祿,上曰:「百萬遼民,相繼來投,前頭接濟,有何善處之道乎?"承祿曰,目今山東運餉不日將到,見貸之數亦可償之。上曰,小邦連歲凶歉,未能稱意周急,苟有餘力,何敢貴償,且督府百萬之眾仰給於朝廷,而泛海運糧,實有未逮。小邦亦且殘破,未有輸粟之力,今為督府計,未若留其丁壯,而盡送老弱於山東,以省轉漕之弊。

(以下是某位袁粉軟文里的原話)

荒蕪日辟,以遼人守遼土,科臣與撫臣之計,不待再計者——《兩朝從信錄》

於是朝廷讓把人調出來,馬上毛毛蟲又變口氣了,就是死活不肯送難民回內地,關於不肯入送中原理由,毛毛蟲則言之有名,即滅賊復遼之稱。
承祿曰:當俟剪滅此賊,始議卷歸耳(仁祖實錄卷六)
如果滅不了滿清,就不放遼民入內地。好一個「遼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可打仗是軍隊的事情,硬把遼民留在東江幹什麼?況且其中還有老弱婦孺,浪費糧食嗎?為什麼?朝廷給毛毛蟲減輕負擔不好嗎?毛毛蟲自己為什麼還要自己硬要留下包袱和麻煩,即使遼民在朝鮮要飯生不如死,難道一定要難民死也死在東江?
是的。其實,打從一開始,毛毛蟲就沒打算讓一個遼左難民活著離開東江。

這就是典型的開始胡亂攀扯了,東江對於遼民的態度到底是什麼樣的?袁粉們以為李朝實錄不好查就可以胡亂掰扯了?毛承祿那句話這幫雜碎們只截了一半……

我把全文打下來給大家看:承祿曰:當俟剪滅此賊,始議卷歸耳,曾為請馬,屢次移咨,而久無回報,


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遼人在明末的悲慘經歷,在袁崇煥遼人守遼土的方略出台之前,明政府軍隊對於遼地難民的政策是非常殘酷的。天啟二年有一位官員分析說:

臣觀今日國家功令,殘遼流移之氓,混亂竊入內地者,定以姦細論。此令中外奉行,嚴於細柳矣。登萊之地,遼民不敢逾望海渦一步, 則夫遺黎之在遼陽者,勢必盡驅而置諸海島間;有遼民之奔竄於風波而止乎內地者,亦如驚魚駭鳥,逃之乎深密而後可得其性命之情;則遼民之不竄入於酋奴,而依歸於文龍也,即三尺乳臭亦文龍之義士矣」。——《兩朝從信錄》

關寧軍的老領導孫承宗都看不下去了:「捕獲姦細紛然見告,而左袒經略者捕皆巡撫之人,左袒巡撫者捕皆經略之人,甚至喑啞孤兒,立殺受賞。其敕所司調劑寬嚴,毋以遼民之在苦而疏於防,毋以遼民之可疑而苛於誅」——《明實錄》。

這就是天啟年間遼民在明政府方面受到的待遇……被當做姦細大量屠殺。到底是誰不想讓遼民過日子?到底是誰動不動殺良冒功殘害難民?毛文龍逼著遼民去後金境內采參,明政府軍是要你的項上人頭啊……

明政府對於遼民的敵視甚至到了見了鬼的地步。有個奇葩科臣,想出了這種神經病一樣的資敵政策:

科臣黃承昊欲散遣遼人出關……出關,出關……這是什麼樣的奇葩理論,天啟六年這會兒,老奴正在發瘋,這幫遼民出關還能有活路?

袁崇煥還知道點輕重,於是提出遼人守遼土的理論,兵部這才開始動議,

天啟六年三月兵部遂議:「此不無可商者。彼既托足內地,倖免蹂躪 ,一旦驅之出關,能無生心。應行各撫按、各州縣有司,通查境內遼民若干,其老弱者留之,中有壯兵 堪籍為兵者 ,量捐俸薪,給與衣糧 ,並給批文,赴寧遠撫院 ,撥隸某將某營食糧操演。或另立一營 ,擇一能將領之。其有家屬相隨者 ,設法安插,資其屯牧,此於遣散之時即為團聚之日,久而南兵可汰回,邊兵可陸續放歸,所省安家行糧之費亦不少也。前朝鮮刷還遼民之請,臣部復令毛帥收之,以成牽制之一旅,今恐蟻聚鳥散,無俾軍聲,合無檄令彼中簡其強壯,咨赴寧遠,一體安置,以備耕練,使營壘日增,荒蕪日辟,以遼人守遼土,科臣與撫臣之計,不待再計者。——《兩朝從信錄》

看到了?袁粉們把兩朝從信錄里兵部要求各地收納遼民,安撫老弱,整編強壯,然後命令毛文龍把麾下遼民送往寧遠,耕作訓練,充實邊防的命令最後截了一段,號稱是毛幫主不願意把遼民南送……

事實是:那句「科臣與撫臣之計,不待再計者」指的是讓黃承昊這種傻逼閉上嘴……

兵部之前命令毛文龍繼續統帥這一批遼民,也就是說這個擔子還要東江軍繼續扛著,不許南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仁祖初年毛文龍無法應朝鮮之請把遼民南送。

直到天啟六年,這一條公文下達,跟著毛幫主的遼民這才終於算是在明政府這邊有了一個安身之處。而且還是簡其強壯……這不還是給毛幫主挖坑?那意思老弱婦孺你還是留著吧……這場悲劇就此準備開始上演了……

天啟七年,丁卯年,阿敏大軍南下,攻打朝鮮,先克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率軍抵抗,全軍覆沒,毛文龍家眷三百七十口無一倖免,東江軍在朝鮮最重要的屯田基地被破壞。後來阿敏轉兵攻打後金雲從島,不克,轉而泄憤朝鮮,蹂躪三道,兵指王京,朝鮮仁祖慌忙退避,毛文龍出擊,在一系列的戰鬥中取勝,登萊巡撫孫國楨還記得嗎?就是那個準備砍東江軍一半糧的巡撫,都不得不承認:「臣看得毛帥孤懸絕島,遠泊水鄉,溟霧胡風,侵肌撲面,寒煙冷月,泣晝憐宵。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諦觀宣州、車輦、義州西門、龍山諸役,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然義州西門之捷,獨雄而奇,蓋其俘獲者皆名酋,今之系紐而獻者,此也。宣州諸路之捷,又險而奇,蓋毛帥親中二矢,不為少動。自五、六年以來,大小几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器械、馬匹累百,近日續報者不與焉。《三朝遼事實錄》

當然,朝鮮歷史習慣了把功勞推給民間義軍……於是在李氏朝鮮的史冊里毛帥的戰功也跟著李如松等人的功勞被漂沒了……


啰嗦了這麼多,我覺得可以結尾了,這篇文章也快過萬了,講道理,大將不以怒興師,我一邊忙著論文一邊拿了整整一天來寫這些東西也是浪風催的。但是我想說的還是要總結一下

從袁可立、孫承宗、李嵩、孫國楨等諸多主持遼事的文官的上疏來看,毛文龍殺良冒功這種指責非常無端,如果這麼多不同立場,甚至還有與他又齟齬的文官為他的戰功背書,我不理解殺良冒功之事從何來,就憑袁崇煥一面之詞?他還驗過毛文龍的軍功呢,還是那些明顯就是拼接的奇葩材料,亦或者說是小說?

冒餉之事,東江軍情況特殊,兵民皆賴朝廷兵餉接濟,而朝廷從未足餉,東江軍孤懸海外,拿著銀子向朝鮮買糧食是從天啟四年(仁祖上台的第二年)才開始,其後努爾哈赤大殺遼東漢民,遼民大股逃入東江,在天啟六年之前,東江軍依靠屯田、貿易、乞討勉強能夠應付瘋狂膨脹的人口包袱,而明政府軍隊對遼民敵意極深,動輒以姦細殺之取功,山東總兵楊國棟之流更是多端迫害,導致大批遼民不堪受命,流入東江,而兵部命令毛文龍統領遼民,不理會朝鮮要求將遼民移入山東遼西的請求。

天啟六年,朝廷接納遼民,抽調東江丁壯遼民到關寧一線屯田訓練,婦孺卻留在了東江。東江失去部分生產力,包袱卻沒扔掉。

天啟七年,丁卯之役,鐵山陷落,義州陷落,東江軍在大陸上的屯田基地被毀,包括毛文龍親族在內的一萬多屯田軍盡沒。阿敏轉兵朝鮮,大加蹂躪,毛文龍率軍出擊,大捷。

從天啟七年到崇禎初年,屯田被毀、朝鮮無糧、登餉拖延,東江軍爆發大饑荒。

崇禎二年,袁崇煥妄殺毛文龍。

毛文龍不是一個好人,

他跋扈恣肆,無視制度,視東江軍為己物;

性格惡劣,忘恩負義,與同僚關係很差;

在東江軍內部培植私兵,公然搞區別對待;

私自進行走私貿易,公然賴賬,坑害商賈;

最後的最後甚至有可能與努爾哈赤眉來眼去。

這都是事實,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磨滅不了他開鎮七年以來,與建奴無日不戰,真奴首級砍下數以千計,在百萬遼民家園殘破,故國讎視之時至少給了他們一條活路,雖然一升米過界采參的行為非常操蛋,但是比起發了瘋的老奴酋和見了就殺的明朝官軍,那至少是活路。在寧遠之戰期間,東江軍的攻擊一度遠達鞍山和薩爾滸,是遼東淪陷後最後涉足此地的明朝軍事力量。最後全家殉國的情況下打出了丁卯大捷,直接將阿敏從後金的政治版圖上踢出了局。

對於這樣一個人,你們非要把他抹成一個殺良冒功,殘害遼民,貪污軍餉,天良喪盡的禽獸,我真的不理解圓嘟嘟到底是何等的聖賢人物值得你們如此瘋狂。甚至不惜把史料斷章取義,張冠李戴。然後拿著一大堆惡意加工過的史料碎片倒在別人頭頂……其凶相畢露狺狺狂吠的德行實在是看得人心裡打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值得你們這樣去捍衛?袁崇煥如果真的是個好人,那麼何必如此喪心病狂的維護?

咱們撇開袁崇煥私自與皇太極議和、皇太極入寇時遣散薊鎮援兵、高台堡賣糧等等亂七八糟的劣跡,就說他殺毛文龍這一件事。

不管是從實質還是程序,毛文龍不該殺,更不該這樣被殺,毛文龍被殺後,東江軍瓦解,海上長城崩潰,三順王降清,阻擋雄才大略的皇太極的,只有一條死烏龜一樣的關寧防線,只要繞過關寧防線就可以肆意入寇,而關寧軍是一群什麼狗東西……

從這個角度上講,袁崇煥不管動機如何,殺毛文龍理由不足,程序不法,後果惡劣。最後自己也落得一個千刀萬剮的下場,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說袁是庸才的,你大明最大的一方統帥居然是庸才,那算是明廷無人呢,還是崇禎誤國??


袁崇煥是民族英雄。1952年,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聯名上書:「……明末滿洲久為邊患,能捍禦者以袁崇煥為最。滿酋後施反間,崇煥竟以冤死,天下痛之。今日新史學家亦僉稱為民族英雄……」

金庸的《袁崇煥評傳》在民間影響雖大,但是在袁崇煥問題上基本沒有什麼創造性的見解,總體而言是按照歷史學家對袁崇煥的評價來的。閻崇年的《明亡清興六十年》因為百家講壇播出,現在影響比較大,的確閻崇年對袁崇煥比較肯定,但也不是什麼新聞,對袁崇煥所做的具體的一些具體的決策好不好,比如殺毛文龍,是有爭議,但大陸幾個版本的《中國通史》,台灣那邊錢穆的《國史大綱》,老外的《劍橋中國明代史》,另外大陸出的《袁崇煥研究論文集》、《袁崇煥學術論文集》這些學術論文,總體上都是肯定袁崇煥的。網路上有些所謂的爭議,不影響專業學者對袁崇煥的評價。

孟森的《明史講義》肯定了袁崇煥殺毛文龍的行為:

「毛文龍東江之兵,始以朝廷無的餉而借口通商,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而崇煥治兵,請管東江之餉,而文龍拒之,以與敵通市為利,又不欲以領餉而暴露其兵額也。崇煥斬文龍,編製其兵,核實其餉,東江正可有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無所依賴,自相屠殺,相率降清。論者又以此為崇煥之罪,不以為殺崇煥者之罪,至今尚糾紛不已,是用揭之。」

錢穆《國史大綱》:

《劍橋中國明代史》: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袁崇煥》一書:

「袁崇煥是岳飛式的民族英雄。」

王曾瑜《岳飛、文天祥不該稱為民族英雄嗎?》

岳飛、文天祥不該稱為民族英雄嗎?--理論--人民網

【中華民族在世界上人口最多,但如果沒有岳飛、文天祥、于謙、袁崇煥、林則徐、孫中山等許多民族英雄傳承和發揚的愛國正氣,我們的民族豈不成為一個斷了脊梁骨的民族?】

人家是研究宋史的專家,出過《岳飛新傳》的,都不認為把岳飛、袁崇煥作為民族英雄放在一起有何不妥。有人可能會抬杠說他不了解明史,人家就算不是專門研究明史的,也是學術圈內的人,明史專家對袁崇煥的評價還能不知道。

關於網上某些「袁崇煥是清朝捧出來的」神論,具體可以看我的文章:

袁崇煥的地位是清朝捧出來的嗎?

袁崇煥真正受到高度評價,其實是到了清末了:

——《袁崇煥非清朝所-翻案-——論清朝對袁崇煥的歷史評價》

有些高呼「不管怎麼樣袁崇煥就是不冤」的,我覺得你是三觀有問題,看穿越小說看多了。現實中做點實事哪有那麼容易?「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壓斷脊」。就當時明末那個糜爛的形勢,用袁崇煥自己的話說是「罪不大則功不成」。要干點實事,難免會搞到出格。

明末別的將領對上後金主力,都是喪師失地,甚至全軍覆沒。袁崇煥好歹還能打幾場勝戰,廣渠門之戰甚至在城外硬生生把後金軍隊打敗打跑,在明末邊臣中算是很不錯的了。那麼多專業歷史學者都肯定他的功績,一幫子鍵盤歷史民科哪來的自信?如果你們對了倒還罷了,如果你們錯了呢?隨意詆毀一位民族英雄,有點責任感沒有?

戰爭,是極其殘酷的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事情。曹操是有名的大軍事家,也有失算打敗仗的時候。二戰時期盟軍到了在戰略上已經佔據優勢的時期了,美、英那麼多名將高參設計出來的市場花園計劃,尚且遭遇失敗。何況是在明末那個腐爛的政府里做個邊臣,獨卧孤城以當虜?

袁崇煥就算不是什麼完人,不管怎麼說也是領著近萬大軍和後金軍隊硬拼的猛人,就算敗了也值得尊重,何況他還打贏了。按你們的那種標準,林則徐禁煙引來英國軍艦,禁煙禁到皇帝被嚇到小心肝,早該死了。曾國藩把同僚得罪光,操兵引起士兵嘩變,幾次三番被太平軍當經驗包刷,早該死幾回啦。甚至彭老總那樣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有錯殺王佐和袁文才丟失井岡山根據地,攻關家堖傷亡慘重,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的時候計劃殲滅敵軍幾個整師,結果卻是一八零師遇到慘痛失敗的遺憾。

嗯,估計這幾個人也入不了你們的法眼吧,再過一百年,可能就有些和你們三觀一樣的東東,拿著那十年留下的一些材料批彭老總,還不是照樣振振有辭:「看啊!當時的人就是這樣評價彭嘟嘟的!擅殺王佐啊!丟失井岡山啊!百團大戰其實是百團大劫啊!殲滅敵軍幾個整師大忽悠啊!彭嘟嘟裡通外國有動機!有前科!有完美的證據鏈!證據確鑿!不容抵賴!……」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魯迅《戰士和蒼蠅》


看了這裡的形形色色眾生百態,徒喚唏噓。心中堅定了一個想法,那就是隨自己的心走自己的路,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說,不必在乎。對袁崇煥的議論為何洶洶?無非是他責任重大,身系天下而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綜觀其事迹種種,應當是有功有過,有得亦有失,這本該是個正常人的表現,有功無過才是奇葩(此處用其原本意義)。後人執果評議前人,自然居高臨下,左呵右斥。可是將你放到當時,你可能避免不被後人罵?你當真就能穩操大局,挽狂瀾於既倒?就算你做成功了,你的種種所作所為可又完全逃得過後人的指摘?後人對古人,真真是不講良心的。


這個東西爭議太大,功過都有,也任身後人評說,其他的不說太多了,據我了解,在幾場決定性的大型戰役,比如固守寧遠抗擊努爾哈赤,再戰錦州打皇太極,以及後來北京保衛戰,這三場,無論怎麼說,都是袁崇煥勝,袁和他帶領的部隊,應該是明末那麼多所謂的名將,面對成建制的滿洲兵,唯一能打勝仗的軍隊吧


灰熊貓之前,對袁公的評論,史學界已有公論。有爭議的不過是些小細節。灰熊貓寫書之時,最早也沒有寫袁公是國賊的想法,寫著寫著,大開腦洞,發現這樣可以吸引眼球,是以不顧歷史,還斷章取義來矇騙無知之人,可謂無恥。至於網上那些污衊袁公的,不過是讀了竊明,又讀了竊明之後的斷章取義大開腦洞的網文,自以為讀過書的無知之徒。那些人,讀過的關於袁公的書也僅限於金庸和灰熊貓了。


關於某些白痴神論的反駁:
毛文龍的奏報:「新年老汗於二十四日在寧遠等處攻城,不料著傷。」
==================================================================================
原來袁黑嘴裡的袁崇煥虛報戰功打傷努爾哈赤,始於毛大帥啊?
天啟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具奏
為遵旨奏報直陳熟策等事。兵部札付,謂奴犯寧遠已經三月,臣竟不知,所駐須彌島去奴寨二千餘里,遠不相救,著臣自己審處奏報,以圖結局。又謂海外一旅,所不憚悉索以供之者,專為牽制一著,今奴西向,有如風馬牛,即欲臣移駐近島扼要。反覆伏讀,且驚且喜,驚則驚奴犯寧遠,謂臣不知,喜則喜皇上念及結局,謂臣當自己審處。然臣於奴非不知者,亦非但知之者。臣於上年十月內,即發塘報,言奴於燈節前後,必大舉入犯右屯等處,宜加嚴防,是臣先已知之矣。今年正月二十日,臣即率官兵至沿江一帶,督發深入,令易承惠等進攻威寧營,林茂春、王輔等進襲海州等處,皆有擒斬,奴聞掣回。是臣不但知之,亦牽制之矣。特苦糧餉不足,器具不備,克複城堡,不能住守。廟堂以奴緩走徐歸,便謂臣不牽制,【
豈識奴已攻圍被敗,正是強弩之末,又慮寧遠全軍追逐,】是不得不為緩兵之計。以此指為不知,豈不拊心長嘆!
...毛帥帥東江晚報承認奴已攻圍(寧遠)被(擊)敗,毛粉乾脆來袁毛一起黑吧
罷了罷了,知乎袁崇煥這塊看了兩本垃圾穿越小說竊明就出來裝大頭蒜的人太多了
歡迎來到百度貼吧袁崇煥吧討論袁崇煥。

真厲害(/ω\)~閱讀理解差勁直接拉黑 到底一個人心胸得有多麼狹隘啊(/ω\)
又來一個 這次乾脆意淫我搬磚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搬磚!


昨晚看完袁崇煥評傳,對袁崇煥已經是五體投地的欽服。可能我現在的觀點有些主觀,拋開上面所有引證和爭論。我就問,中華五千年歷史億萬萬人口那麼多朝代有沒有第二個袁崇煥這樣以大奸臣之名而死但是後面被翻案的臣子?有?那麼是誰?!岳飛是以莫須有罪名死的,大家都知道他無罪不是奸臣(也有人認為他不服從軍令就是奸臣,對這觀點我只想罵去你媽x的你也就崇禎的智力)。那麼還有誰?我書讀的少,但是以奸臣之名身死反而以忠臣能臣之名顯於後世的我只知道他袁崇煥一個。以奸臣之名身死的人不少,嚴嵩魏忠賢秦檜每一個都權勢滔天但是哪個是在巔峰時期被凌遲處死的,死就死了,誰為他們翻案?開什麼玩笑你當三軍將士當全天下老百姓都是瞎的么?(也就北京百姓自信地生啖了奸賊之肉)說袁崇煥為了不相識未曾有恩於他的滿清而受三千刀?我不信。我這麼看,這件事本就是一灘被人弄渾濁的清水,好不容易澄清了又有人搞混。只有忠臣 才有翻案的資本,像嚴嵩之類的再翻案最多也就被誇字寫的不錯(所以某些領導……哈哈哈)汗青提供的資料我會去抽時間看,不過這麼請教一下大家有沒有朝鮮記載的相關資料,我很想還袁公一個清名。
真的不希望有仁人志士被後人評為奸臣(也可能是我錯了),媽的看著難受。放上兩張昨天看的內容

另外再附個當代為袁守墓人的名字,可百度,佘幼芝。我還真沒聽說過有給奸臣守墓這麼多代不斷絕的,有見識廣博的麻煩告訴我哈~


小時候初步接觸歷史,歷史科普書上對袁崇煥並沒有下什麼結論,歷史課本也是如此,並不是像秦檜那樣蓋棺定論。接觸金庸的小說,把袁崇煥寫成了千古奇冤。後來接觸一些書記,感覺評價的很矛盾。自己就帶著興趣去看了下相關史料,很多達主都說了不少。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那就是毛文龍是個什麼人?讓各位看官看看,對比之下,當有收穫。
魏忠賢是支持過毛文龍的,給毛文龍播過糧餉,從此被袁崇煥這個積極給魏忠賢立生祠的人打上了閹黨的名號,殺毛文龍還有這一條。但遍覽毛文龍給朝廷寫的所有奏疏,裡面卻沒有一個字提到過魏忠賢。好像權傾天下的魏公公根本不存在一樣。包括抗擊後金入侵的那一仗,魏忠賢可是緊急給東江調集了糧草只銀兩支持的。登萊巡撫的報告裡面,都特意說了:「皆賴廠臣(指東廠太監魏忠賢),沉謀秘算、授計行間」,皇上還批複「說的是」。顯然這是拍魏忠賢馬匹的最佳時機,但毛文龍的戰報裡面依舊沒有提到魏忠賢。魏忠賢倒台以後,他也沒說過魏忠賢壞話。
在毛文龍的奏疏,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人的名字,很多人想不到,是前遼東巡撫王化貞。在王化貞當遼東巡撫的時候,毛文龍要向他彙報工作,二人多有聯繫很正常。但是等廣寧失陷,王化貞以丟失城寨的罪名被判處死刑以後,毛文龍竟然還不斷的提到王化貞,每年都會。

天啟四年十一月:「臣以偏稗,受舊撫王化貞之遣。」
天啟五年九月:「遼東巡撫王化貞,牌委臣以二百之眾,從東渡江。」
天啟六年五月奏:「去年五月間,臣曾具疏請內臣一員,並請舊撫王化貞出海督臣。」
天啟七年二月奏:「臣於天啟元年,奉廣寧巡撫王化貞令,率一百九十七人抵鎮江。」
崇禎元年十月奏:「臣於天啟元年奉撫臣王化貞令,詣攻鎮江。」
崇禎二年四月:「臣初以都司,蒙舊撫王化貞授卒一百九十七名,直入虎穴,擒叛賊於鎮江。」(節選自《東江疏揭塘報節抄》)

毛文龍每次簡述自己創建東江鎮的事,都會說是王化貞把我派過來的。照理說,老領導提拔了你,你當然應該報效知遇之恩;但是如果老領導因為貪污腐敗、玩忽職守等罪名進去了,在政治上完蛋了,就應該主動跟他劃清界限。這是官場生存的基本法則。但王化貞都被判死刑了,毛文龍依然在公開上疏中對他念念不忘。這就能看得出來這個人的品行如何了。
毛文龍生於「錢塘自古繁華」的江南溫柔之鄉,卻喜好兵法,孤身北上到東北參軍,很有一番「投筆從戎」的理想。但官職太小,幹不成事。眼看著遼東淪陷,自己卻無能為力,壯志難酬。是王化貞給了他這個機會,讓他帶著兩百人去突襲鎮江,使他這樣一個小人物能夠為國家建功立業,官居一品、青史留名,不負平生之志。對王化貞,他是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所以在奏章中不斷的提到王化貞,就是不停的提醒朝廷:王化貞是有功勞的,我的東江鎮就是他支持開創的。希望能夠救王化貞一命。在天啟六年,文官們建議派一個文臣去東江節制毛文龍。毛文龍乾脆就直接提議:「請舊撫王化貞出海督臣」。這就是擺明了請求朝廷讓王化貞將功贖罪,為此不惜把王化貞請到東江來管著自己。
毛文龍最後一次提到王化貞是崇禎二年的四月十八日的塘報。在這份塘報後面,有一條後人的批註:
「死矣,毛文龍!還撇不下王化貞嗎?其篤於感恩圖報若此!」
一個多月後,他就被袁崇煥殺了。
這樣一個人莫名其妙的殺死。難道袁崇煥還不是無恥之徒?毛文龍的死才是千古奇冤。
毛的一分奏摺對日後明朝滅亡有著精準預判。他說:
「唯恐東江破(東江鎮被消滅),屬國叛(朝鮮投降),而逆虜長驅(後金圍攻北京)」,「其捷徑尤在喜峰口(第一次入塞處)、一片石、潘家口、強子嶺(第四次入塞處)等處」;
「遼人素無定性,奴一旦以計來誘,臣解衣推食而招撫之眾,忍令其獸奔鳥散也耶(劉興治東江內亂,遼兵吳橋兵變後投降後金)」;
「西邊全靠幾個火器,兵如死鬼……只帶三千人馬,困他月余,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大凌河之戰、松錦大戰)」
「恐關門指日動胡笳之咽(清軍入關),而登(登州)、津(天津)、淮(淮河)、揚(揚州)不久成飲馬之窟矣(清軍南下,揚州十日)!」
等最後揚州十日的時候,毛已經死了好久了。
—————————————
更新:很多史料我不一一列舉了,總之,袁崇煥殺毛文龍就是:
一個按照十幾萬人領軍餉,實際只養了六七萬人,打仗只有一萬多人的將領,以冒領軍餉的罪名,把一個按照一萬人領軍餉,實際養了五六萬人,接濟安頓幾十萬遼民的將領給殺了;
一個給魏忠賢拍馬屁、建生祠的將領,以攀附閹黨的罪名,把一個從來沒說過魏忠賢一句好話的將領給殺了;
一個跟後金秘密議和的將領,以勾結後金的罪名,把一個將後金議和使者綁送北京的將領給殺了;
一個把大量糧食和布帛賣給敵國同盟的將領,以非法貿易的罪名,把派人到敵人地盤去挖人蔘、捕貂皮的將領給殺了;
一個縮在城裡從來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的將領,以畏縮不前、數年無功的罪名,把無年無月不與金兵交戰,獲得的敵人首級僅經過文官集團查驗過的就有二千八百多的將領給殺了。
一個敢瞞著皇帝與敵國議和、瞞著皇帝送糧食給敵對聯盟、敢在戰時抗旨拒不救援友軍的將領,以不服朝廷節制的罪名,把一個持有皇帝尚方寶劍的將領給殺了。
翻開中國的歷史,顛倒黑白到如此程度的事,厚顏無恥到袁崇煥這種程度的人,都是極為罕見的。
還好,跟秦檜謀害岳飛、史彌遠截殺韓侂胄不同,這一次,袁崇煥沒有能夠逃脫懲罰。
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經過長達八個多月的審問,在取得了袁崇煥等人的口供以及各種往來書信等相關證據的情況下,朝廷最終給袁崇煥定罪:
「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上面的這些罪行,全都證據確鑿。至於叛國、射傷滿桂等缺乏證據的罪名,都沒有寫進去。至於《明史》裡面編造的太監告密之類的故事,更是全無影子。這是一個嚴謹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結論。
說什麼「五年平遼」,結果一年時間金兵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說什麼喀喇沁部「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結果給後金帶路攻打喜峰口的就是喀喇沁部;
說什麼「必不令越薊西一步」,結果後金未損一兵一卒就越過了薊州防線,以至京城被圍、生靈塗炭。
最後,袁崇煥被判處凌遲處死。
京城的老百姓有很多居住在北京周邊地區的親人在這一次戰火中慘遭後金屠殺或是被擄掠出塞,財產損失更是無法估計。他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對袁崇煥可謂恨之入骨。袁崇煥被千刀萬剮之時,劊子手們一兩銀子賣袁崇煥一塊肉,很快就被圍觀者一搶而光,當場生吃,嘴角流血猶然唾罵不已。(群眾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


這就像有人問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還是國賊的感覺,嗯,他破壞多民族統一、鍛煉私兵云云。。。


我覺得他是英雄…………他要是想賣國把門打開就好了…………辛辛苦苦守國門你說他是國賊這個是過分的
補充…………我覺得孫承宗的眼光不會差…………


推薦閱讀:

《南明史》這本書的封面有什麼深刻的象徵意義么?顏色和意象是什麼?
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黃錦?
假如明朝一直延續了到了現代,會是什麼樣的?
明朝天啟大爆炸究竟是怎麼回事?

TAG:袁崇煥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明朝歷史 |